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乡土文化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乡土文化人居环境设计论文
1乡土文化及其内涵特征
1.1乡土文化的定义
何谓乡土文化,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学界一直众说纷纭,至今没有统一定论,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学者认为乡土文化就是发端并积淀于一个特定的地域,带有浓郁地方色彩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总和,包括民风民俗、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语言文化等。还有的学者认为乡土文化就是乡土社区基于生产生活和智力活动总结和创造的关于自然与社会的实践经验和认知体系,它包括农业知识、技术知识、医学知识、民间文学与艺术知识以及诸如信仰、亲属与社会组织、人际关系等神圣与世俗生活知识等。我们认为乡土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乡土文化是指人类创造的一切乡土物质财富和乡土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乡土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与自然环境交往的漫漫历程中,以特有的乡土观、文化观为指导,以调适乡土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落脚点和归宿点而形成的乡土物质文化、乡土精神文化、乡土制度文化和乡土生态文化的总和。乡土物质文化包括乡土山水风貌、乡土聚落、乡土建筑和民间民俗工艺品等;乡土精神文化包括乡土孝文化、乡土宗族家族文化、乡土生活习惯、乡土传统文艺表演、乡土传统节日等;乡土制度文化包括乡土生产生活组织方式、乡约乡规、乡土共存共荣的意识形态、乡土价值取向、乡土行为方式等;乡土生态文化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地理环境的大气、地形、地貌、土壤、湖泊、河流等自然山水以及形成生物链条的动植物种群等。乡土文化是特定区域的共性文化积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既涵盖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共性因素,又涵盖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风、民俗、价值观和社会意识。
1.2乡土文化的内涵特征
我国乡土文化源远流长。乡土文化是华夏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智慧结晶和精神寄托,是区别于其他任何文化的唯一特征,是民族凝聚力和进取心的真正动因。优秀的乡土文化既表现了乡民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和审美情趣等,体现了乡村和谐为美的社会伦理思想,强调了人与人的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睦到社会和谐,又体现了乡民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和对社会进步的文化价值观,还体现了乡民勤劳、朴实、热情、开朗、健康的品质特征,民族性情尽显其中,更体现了乡民崇尚劳动、尊亲敬祖、敬老敬贤等传统伦理观念。所以,乡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无论是制度的还是生态的都是不可替代的无价之宝,已深深地融入我们民族文化的血液之中。因此,乡土文化具有以下内涵特征:
1)乡土文化具有强大的延续力。
纵观世界上各个主要的农耕文明,大都发生过中断或衰落,唯有我国的乡土文化从未中断过,它一脉相承直到今天。
乡土文化资源高中英语论文
一、通过乡土文化资源营造高中英语课堂学习氛围
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首先就是要营造一个学习氛围。平时我们在上英语课的时候,课堂的气氛是压抑的,教师在讲台上不停地讲,手上的粉笔刷刷地写个不停,而学生在下面却显得很疲惫,昏昏欲睡,甚至有的学生已经睡着,在这样的学习状态下必然会影响学生的听课兴趣以及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就会导致高中生逐渐对英语学习失去了信心。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在上课之前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活跃起课堂气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这堂课最大的价值。我们可以通过乡土文化作为切入点来营造一个良好的高中英语课堂气氛,比如我在讲译林版《牛津版英语》高二模块一中的Unit1的时候就是通过乡土文化资源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学习的课堂氛围。首先,在正课开始之前,我让一个学生给大家讲述了我们的学习生活,我们生活地方的特点以及习惯等包括食品特点、语言环境等,接下来又叫大家进行补充。这时候学生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然而我让学生们通过略读(skimming)和寻读(scanning)来了解课文中主人公WeiHua在英国留学时候的作息时间以及生活习惯,并且对比与我们的文化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充分调动。
二、结合乡土文化加深课堂学习的印象
高中生学习英语的另一个难点就是对于课堂学习的英语印象不深,而课后很少有人会去复习。之所以学生对于课上所讲的内容印象不深是因为课堂上所讲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不深,这样即便是我们在课堂上已经记得很牢靠,但是如果我们不及时进行复习巩固,就会很快将知识点遗忘,因此我们要结合乡土文化加深课堂学习的印象。利用乡土文化与我们生活之间的联系使英语知识点更加丰富的同时也更加亲近生活,这样就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时常想起课堂上所讲过的知识点。比如,我在讲译林版《牛津高中英语》中短语的讲解时都会让学生进行造句,这可能是大部分教师在讲短语是常用的教学方法,而我们会重点要求学生在造句的过程中联系日常生活结合乡土文化,比如对argueabout/oversth.withsb.进行造句时我可能会要求学生联系各地区之间的性格特点来进行。这样不仅会丰富学生的知识面,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短语的理解和认识,自然也就会印象深刻很多。
三、乡土文化资源融入高中英语教学的深远影响
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基础,是中华民族的信仰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是中华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标志,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将中国特有的乡土文化发扬光大。而英语教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英语是一门语言,学习英语是为了更好地交流和沟通,我们总认为学习英文要结合当地的语言环境,这的确是学好英文的重要方法,但是在了解国外文化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传统文化,甚至要怀有将中国乡土文化弘扬世界的抱负。因此我们要注意在学习英文的同时融合乡土文化,目前已经有很多中国特有的文化被翻译成英文,比如IChing的意思是易经,Tofo是豆腐,Kylin是中国的麒麟等。我们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这些乡土文化发扬光大,因此我们要注意在英语教学中融合乡土文化,要让学生们明白学习英语并不是因为崇洋媚外,相反的是要将中华文明推向世界,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无论我们今后走到哪里,说着什么话都要时刻记住自己是华夏子孙,并为这个身份感到骄傲和自豪。
四、结语
中国建筑口述史研究发展综述
摘要:以第四届中国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契机,对中国建筑口述史研究近二十年的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基于对文献内容的分析,建构了中心视角下的建筑口述史、乡土建筑口述史和口述史方法应用的论述框架,并简述其发展概况。在此基础上对口述史在两种不同倾向建筑史研究中的发展情况、各自的特点及整体方法应用上的注意事项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为后续该方法在建筑学中的研究提供思路启发和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国建筑史;口述史;综述;方法应用
中国建筑历史研究视野,由改革开放后的“二元•比拼”,走向近十余年“交叉•发见”的内省,进而从内需出发对建筑历史与理论进行思考重构,构成了近期建筑历史与理论的学术前沿[1]。2018年是中国当代学人从口述史视角重构城市史、建筑史、园林史的重要时间节点——第一届“中国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暨工作坊”在沈阳建筑大学召开。至2021年已是第四届,众多学者借助这一交流平台“把握学术‘要津’,进而不断开辟新的工作‘大场’”①。第四届建筑口述史学术研讨会暨圆桌会议上,学者们的关注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口述者记忆的可靠性与真实性;群体访谈所展现出的更好的约束机制;访谈前及过程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现代口述史自1948年创立的哥伦比亚大学口述历史研究室开始,经过七十余年的发展,已应用于历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众多学科。在建筑学领域,虽然国内近年来口述史研究硕果累累,但缺少系统的综述将丰富的研究成果梳理清晰。以第四届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契机,笔者梳理了21世纪以来中国建筑口述史的论文研究情况和发展脉络,以期为后续建筑口述史研究提供一些思路启发和参考依据。
1建筑口述史文献整理与研究框架
在知网、万方和维普围绕“建筑口述史”中拆分的多种关键词组合为语法限定进行论文(2000年1月—2021年10月发表)检索,共检索出285篇研究论文,整合筛选后共提取出与主题紧密相关的110篇文献。结合中国建筑口述史文库四辑(2018—2021年出版)中的103篇论文,通过文献内容分析,将研究方向总体分为中心视角下的建筑口述史、乡土建筑口述史和口述史方法应用三类。中心视角下的建筑史关注中心层面的近现代史研究,包含建筑教育史、建筑师历史及建筑项目或机构历史;乡土建筑史中的研究对象为符合带有“本土建筑”“民间建筑”“自发建筑”等描述性特征的建筑②,藉命名为此方向,其下细分为地方建筑史料挖掘、遗产保护与村落保护、营造技艺与保护传承,以及社区营造。口述史方法应用包含理论探索和应用实践两方面。综述层面聚焦于其方法应用的研究(图1)。
2建筑口述史发展情况综述
2.1研究情况及发展趋势
家国情怀在历史教学中的渗透
摘要:家国情怀作为高中历史课程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及现实意义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对培养中学生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更好地实现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渗透,笔者尝试以乡土史为主要视角和切入点,从乡土史料的运用及对学生家国情怀的培养等方面综合提升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使历史教学真正实现其育人的价值。
关键词:乡土史;家国情怀;核心素养;历史教学
引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家国情怀”这一历史核心素养是这样阐述的:“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家国情怀是诸素养中价值追求的目标。[1]”可以这样说,将“家国情怀”确立为核心素养不仅是为了历史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将“家国情怀”列为高中历史课程的核心素养之一体现了中学教育对学生价值观的重视,那么如何才能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更好地彰显“家国情怀”呢?笔者认为,以“乡土史”为历史教学的新视角,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增加乡土史料素材,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乡土史作为学生身边的历史,如能加以充分挖掘,一方面可以使传统历史教学与乡土史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拓宽历史教学的新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使家国情怀与历史教学相得益彰,相互渗透,使学生对“家国情怀”的内涵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感悟。那么,如何以乡土史为视角开展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渗透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三点对实施策略展开阐述。
一、立足课堂,将乡土史料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乡土史教学能否真正得到有效实施,能否真正发挥它的价值引领作用,关键看教师是否有这方面的意识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它要求历史教师应该具有乡土史教学的前瞻性、意识性以及进行“家国情怀”核心素养渗透的责任感、使命感[2]。首先,历史教师应深入钻研新课标历史教材,要善于发现和深入挖掘教材中可以与乡土史料相结合的切入点。作为华夏大地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历史长河的演进,乡土史料有许多内容与历史教材是有契合点的,如远古时期、封建王朝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的史料等,这些内容都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发掘。其次,历史教师要舍得利用业余时间去寻找相关的乡土史料,主要途径包括阅览地方史志,深入当地档案馆查阅,在网络上寻找相关的乡土史料与文献,充分研读,精心打磨,将乡土史料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结合。例如,笔者曾开设一节公开课——人教版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当时就花费了大量时间去查阅有关吴江地区的史料,结果在网上找到一张关于渡江战役的照片——《我送亲人过大江》(邹健东摄影),照片的主人公是颜红英,参加过渡江战役,现在定居在吴江菀坪,当笔者把这张照片展示出来并将相关的史料信息告诉学生后,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特别是家住吴江宛坪的学生更是非常兴奋、自豪。小小一张照片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与积极性,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家国情怀”,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最后,将乡土史料与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可以采用以下几种范式:(1)在课堂开始时,将乡土史料作为教学的导入内容,这样能快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教学中来;(2)在授课过程中,将乡土史以多媒体形式展现,可以在学生的困倦期及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相关教学内容的学习热情;(3)在课后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相关乡土史料,再与历史教材中的相关知识进行对比和分析,加深对该知识的学习、理解和感悟。
二、走出教室,以直观乡土史料引导学生感悟“家国情怀”
中学美术教育课程探究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该文研究如何挖掘地域特色文化,提炼民间文化精髓,并探讨在民间文化视角下如何构建中学美术教学体系。该文旨在借助荣昌丰富的民间美育资源,构建一套较为成熟的传统文化与美术课程紧密结合的教育教学体系,形成基于乡土美术资源的民间文化传承与教育的精品课程,有利于开展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民间文化;民间美育资源;核心素养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在信息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一些优秀民间文化需要进一步发展和传承。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优秀民间文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学校高度重视“非遗”教育,促进“非遗”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探索新形势下“非遗”教育新的方法、途径和规律,在各级、各类学校深入开展“非遗”校园传承教育活动,提高“非遗”校园传承的水平和质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是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举措。荣昌历史悠久,素有“海棠香国”和“渝西明珠”之美誉。在荣昌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勤劳智慧的荣昌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也形成了璀璨的文化。荣昌有着丰富的民间美育资源。如:荣昌夏布享誉内外,扬雄曾在《蜀都赋》中赞叹“筒中黄润(夏布),一端数金”,如今远销东南亚各国;荣昌陶瓷历史悠久,其中安陶素有“泥精”之美称,在陶瓷行业中独具特色,其产品以“薄如纸、亮如镜、声如磬”而享誉中外;荣昌折扇经历代艺人刻苦钻研、精工创制,逐步发展成为风格独特的民间工艺品,“其精雅宜士人,其华灿宜艳女”,深受人民喜爱;荣昌桥、荣昌猪、荣昌海棠花等都是荣昌地域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元素。此外,还有路孔古镇、河包白塔、清升罗汉寺牌坊等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建筑,为民间文化视角下的中学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荣昌具有丰富的民间美育资源,为我们探索中学美术课程新路线提供了文化基础。因此,在现行美术教材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与地方特色紧密结合,探究基于传统文化的中学美术教育,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的弘扬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二、基于传统文化视角的中学美术教育实践研究
1.了解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当今时代快速发展,一方面,学生的学习途径发生巨大变化,书籍、报刊、电视等途径已逐渐被网络所取代,各类网络信息冲击着学生的视野。另一方面,国家呼吁学生的审美方向回归传统,强调立足于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继承传统的文化符号元素。回归生活,不拘泥于传统课堂形式的乡土美术实践,不失为一种改变学生学习途径的有效探索。首先,师生要“走出去”。教师要走出课堂,到民间学习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以提高认识,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理解、消化,逐渐完善美术课程教学模式。学生走出课堂,深入自己熟悉的家乡,进行实地体验和田野调查。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荣昌安富陶艺小镇考察、调研,参观荣昌陶艺博物馆,了解地方陶器发展史;参观夏兴古窑遗址;还可以走进镇上的陶艺手工作坊,感受能工巧匠的精思妙想,亲身体验民间文化的博大精深。将实践活动与课堂相结合,不仅丰富了学习内容,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都有了很大改善,对事物的认知更加深刻。其次,学校要虚心地“请进来”。荣昌有一批优秀的民间艺术家,如荣昌折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陈子福、荣昌陶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梁先才、荣昌区陶艺实践基地的陶瓷艺术家赵宁宁老师等。邀请这些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人和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走进校园、走进课堂,开设不同类型的传统文化讲座,同时邀请他们举办展览、现场演示等各种活动,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能够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让师生在享受乡土文化盛宴的同时增进对家乡的认识和热爱。
教育期刊如何培养教师作者队伍
“期刊+”是利用和参考“互联网+”思维模式提出的一种期刊发展新思路,是新时期的期刊转型和融合创新实践的成果。由于作者是促进出版事业良好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而期刊编辑在“期刊+”的发展形势下探索培养作者队伍新路径,应该说是顺应新的发展形势,利用新的理念、思维来培养作者队伍的一种创新行为,具有时代意义和重要作用。
一、当前教育期刊面对的利好形势
当前,有较多的政策利好能使期刊健康持续发展,如党的十八大报告就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014年4月28日刘奇葆部长在“期刊发展茶叙会”报告中批示:“期刊是主流舆论阵地,要发挥有能力做内容的优势,并在传播方式上及时创新……使期刊跟上时展的步伐,坚持发挥传播正能量的作用。”同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传媒和新形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3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形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6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设立了2020年发展的宏伟目标。2014—2017年的全国“两会”中,“全民阅读”四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12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以上这些对于我们期刊界来说都是政策利好,我们要抓住这些利好机会及时发展壮大自己。具体对于编辑而言,就要依靠期刊多年形成的内容优势、人才优势、品牌优势,深耕主业,延伸产业,在跨界和融合中实现期刊的“媒介平台价值”,做好期刊舆论引导力、内容传播力、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的稳步提升,不断增强期刊影响力。这也应该成为期刊业界转型创新的共识。期刊创新的前提是有优质的内容,而优质内容的提供者是作者,因此,我们要重视作者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才能使期刊高质量地发展。
二、当前教师作者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学生抄袭毕业论文、教授抄袭学术研究论文、教师找“”写职称论文等现象层出不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有机会长期和一线教师接触,笔者特地与教师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沟通,从中了解到教师找人写论文也有其迫不得已的苦衷,如教学任务重,教师和学生一样面临繁重的作业和考试负担,心理负担非常重;教师在百忙之中要兼顾家庭,工作家庭忙不过来,抽不出时间写论文;职称关系到教师的工资和名声,而评定职称需要发表相关专业论文;工作压力和时间不够用让很多教师疲于写专业论文……这些都导致教师缺乏写作动力,而为了评职称或评优秀骨干,不得不找“”帮写文章的因素。
三、解决对策:结合新形势,利用“期刊+”的思路培养教师作者队伍
在这样的背景下,编辑需要多途径地挖掘和培养热爱写作的作者队伍。良好的作者队伍是期刊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编辑除了要善于利用期刊舆论的传播作用和影响力的优势来培养作者队伍,还应该根据“坚持内容的独立性、公正性和真实性”的指导思想去挖掘和培养作者队伍,要多途径约稿。下面,笔者拟结合“期刊+”的功能和作用,介绍如何利用“期刊+”的思路来挖掘和培养教师作者队伍,从而促使教育期刊能拥有一支较高质量的作者队伍。
中学英语乡土课程资源开发问题及建议
摘要: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是新课改的重要要求,也是英语课程实施的重要内容。沈阳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历史资源、文化资源,沈阳市中学英语教学一直延用国家的统一课程,实行统一的课程开发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因此,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乡土社会实践活动,完善中学英语乡土资源课程开发支持机制,构建英语乡土课程资源库,创建资源共享平台,促进沈阳市中学英语乡土课程资源的有效开发。
关键词:沈阳市;中学英语;乡土课程资源;英语教学;开发
一、乡土课程资源的重要功能
第一,从个人层面来看,乡土教材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爱护情感,同时,还可以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英语课程的开发能力。乡土教材作为传承乡土文化的载体,学生学习乡土教材,提高他们对乡土文化认同情感的同时,也能提高学习兴趣。教师在探索乡土资源和乡土文化的同时,将二者与专业知识联系起来,与研究人员共同研发独具特色的乡土教材、校本课程,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英语课程开发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培养,还开发出了适应当地文化,符合自己学校发展要求的特色课程。第二,从社会层面来看,乡土教材可以推动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的继续发展。我国长此以往主要实行国家统一的课程管理制度,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应试教育,达到国家对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这种课程管理体制可以提高教育质量,但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地方的经济文化,造成国家与地方文化脱节。[1]乡土课程的开发与利用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弊端,促进社会和地方继续更好地发展。第三,从国家层面来看,乡土教材促进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团结,这一功能也是不容小觑的。乡土教材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的统一化、多民族化,我们要拥护民族语言和风俗文化,推戴民族团结统一。[2]我们要以民族平等与和谐作为处理民族关系的准绳,促进我国更好地发展。
二、沈阳市中学英语乡土课程资源概况
第一,自然资源丰富。从水资源层面来看,沈阳降雨量较中国南方并不多,主要集中在七八月份,且多下暴雨。从矿产资源层面来看,沈阳盛产煤和石油,有两处煤田,且具有黏土、花岗岩、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目前为止,沈阳石油、铁矿储存量有几亿吨之多。从生物资源层面来看,沈阳植物种类繁多,有85种,因其地形优势,位于长白、蒙古和华北植物区系交会地带而生物资源丰富。此外,还有超过二十多种科类植物,其中菊科占有最大比例。同时还有棋盘山、怪坡、世博园等自然风光。这些自然资源为乡土英语课程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力的辅助,开发涵盖自然资源信息的英文乡土教材,用英文了解家乡自然资源,可以提高学生用英文对自然资源的介绍能力,及学生国际化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对家乡资源的爱护。同时,也可以通过分类法对英语词汇进行教学,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和课堂教学氛围。第二,历史资源丰富。沈阳地区孕育了辽河流域的早期文化,素有“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之称。沈阳至今仍留存许多著名历史文化遗址,例如:沈阳故宫,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完整的皇宫之一,是清初皇宫所在地;张氏大帅府——及其长子张学良的私人住所,是东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名人故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乐文化遗址——是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是一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村落遗址,其出土文物相当丰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等。乡土历史资源为英语乡土课程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素材,弥补英文课堂忽视中国文化的不足,切实提高我国学生对本国文化的重视,提高学生用英文表达我国文化的能力,将中国传统文化推向国际是英语教师应该时刻谨记的宗旨。第三,文化资源丰富。沈阳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沉淀了丰厚的民俗文化,包括沈阳秧歌、东北二人转、沈阳评剧、沈阳东北大鼓等。在高中英语教材中,主要涉及美国文化、英国文化等欧美文化,中国文化严重缺位。因此,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解说、讲演等形式做东西方文化对比,这样既掌握了西方文化,我国文化也得到了有意义的传承。
三、沈阳市中学英语乡土资源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初中地理教学探微(7篇)
第一篇:初中地理教学反思
初中地理是地理学科教育之起点,更是使得学生能够得以热爱地理学科的开端。在当下的新理念中,指向性更强的课堂教学模式也需要教师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做好教学反思。于教学活动实施的前、中、后反思各个教学影响要素,才能让初中地理教学发挥最大作用,促进学生地理能力的全面提升。教学反思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就了教师自己。
一、初中地理教学活动开展前的反思
在进行地理教学前的反思侧重于对课堂教学中的内容、主体、环节的反思,对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状况有一些预见和应对的方案。首先,教师应对初中生的地理知识基础情况有所掌握,参考现阶段初中生的年龄、性格、喜好等特点。这些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地理学习意识不足,地理学科的学习目标与会考没有直接关系。大多数初中学生没有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地理学习方法,且学习情绪不太稳定,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前对学生的地理学习情况进行反思,选择分层教学法、合作学习教学法等正确的教学手段,会提高地理教学效率。其次,对课堂即将呈现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等加以反思。目前所使用的新教材往往时代感、思维跳跃性较强,技能体现新的学习思想,也是对课程标准的精确解读。初中地理教材中的内容强调地理知识的生活性与实用性,是符合初中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学生的传统学习思维。部分学生习惯于死记硬背一些地理知识,认识不到地理学科的特色,也无法重新选择学习方法。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够让教师在规划教学时,打破教材排版的限制,更深入地挖掘初中地理教材的实际意义。
二、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的反思
教学中的反思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很高,教师需要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在动态生成中寻求绝佳的能力提升通道。首先,教师要对地理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自己所用的教学方式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教学模式是否仍然以自己为主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高于往常。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程度,尝试将课堂还给学生,给学生地理学习的自由以及探究的空间。例如,在学习“世界人口的分布”内容时,在介绍世界人口分布相关联知识点时,部分学生参与热情较低。可以及时组织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由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图形、表格等材料分析世界人口分布状况。这种及时的调整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课堂低效现象的蔓延。其次,教师要对地理课堂资源使用效率进行反思。课堂时间与空间资源是极为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45分钟以及教室空间资源,给学生展示地理知识。每一节地理课,教师都要给学生一些自主思考的时间,允许学生开放式地讨论,促进学生发表个人观点,加强地理学习的深度。例如在讲解“多变的天气”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一下今天的天气以及观看天气的技巧,促进学生思维在地理课堂中活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最后,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反思。学生与学生之间会在学习能力上有不同,他们的差异导致其课堂学习反应也不同。教师要在教学中反思,通过观察学生的不同学习反应,判断学生的学习能力与问题。例如,在讲解“板块的运动”知识时,教师给学生描述板块运动的过程,一些学生一边思考一边想象,一些学生则皱起眉头。教师要关注这些学生,并记住这些学生可能空间想象能力不足,在之后的教学中重点训练。
三、课堂教学后的自我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