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资金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项目资金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项目资金论文

ABC分类项目资金管理论文

一、ABC分类法的应用

(一)项目资金ABC定性分类分析

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先按项目资金性质总体上划分:项目资金达30万元及以上的为A类,10-30万元的为B类,10万元以下的为C类。再按项目资金级别划分:国家项目和省市级重大项目为A类,省市级非重大项目为B类,其他为C类。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两者结合综合确定。

(二)项目资金量化分析

为进一步做好项目资金ABC分类管理,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定量分析方法加以验证,才能准确把握每一个项目资金的分类要求。

1.按项目资金来源的合同平均金额标准分析

该方法需要:(1)统计每种项目的价值总额。(2)按平均合同经费金额标志由大到小排序,并累加数量、金额。(3)计算累加数量、金额占全部项目数量、金额的百分比。以2012年末项目资金为例,分析结果为: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转基因重大专项和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等3类项目,数量累加为42个,在全部127个项目中占比33.07%,而合同经费平均累加为304.83万元,在全部127个项目合同经费平均累加423.43万元中占比71.99%,金额比较符合A类项目70%左右的标准,项目数量累加占整个项目数量的33.07%,超过10%左右的标准,但金额标准是主要成份,数量指标不影响ABC分类。所以该3类项目可以确认为A类项目进行管理。国家其它部委、省农业资源开发、省农业地方标准、省农业科技支撑计划和省科技厅(其它)等5类项目,数量累加为30个,在全部127个项目中占比23.62%,而合同经费平均累加为80.15万元,在全部127个项目合同经费平均累加423.43万元中占比18.93%,符合B类项目平均累计金额占全部项目资金金额20%左右时,项目数量也占整个项目数量的20%左右的标准,所以该5类项目可确认为B类项目进行管理。农业部公益性行业专项、市级计划等8类项目,平均累计金额占全部项目资金的9.08%,金额指标符合10%的要求,而数量却占整个项目数量的43.31%,与70%左右的理想化分类标准差距较大。实际上金额和数量这两项指标同时满足不太现实,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阅读全文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论文

1国家和地方实施的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不断增加

目前,国家制定和实施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结核病防治,艾滋病防治,其他重大传染病防治,艾滋病、梅毒、乙肝母婴阻断,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农村改水改厕,消除燃煤型氟中毒危害,15岁以下人群补种乙肝疫苗,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农村妇女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工程,地方病和慢性病防治,健康素养促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相关专项培训等。各地在国家制定和实施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增加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上海市增加了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项目,江苏省增加了血吸虫病防治项目,安徽省增加了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和妇幼卫生监测等项目。从2009年开始,国家和地方投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越来越多。笔者所在的县2010年实施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7个,总投入241.6万元;2013年项目数增加到17个,增长了2.4倍,总投入增加到476.9万元,增长了近2倍。

2项目资金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2.1只有管理原则,没有管理细则

为规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管理,财政部和卫生部制定了《关于印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各地根据财政部和卫生部规定也先后制定了本地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细则。如安徽省于2010年印发了《安徽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社[2010]1168号),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资金的筹集、拨付,使用范围和报账要求,监管主体和内容,违规责任的追究等做了明确具体的规定;而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如何管理使用,至今没有出台具体管理办法。

2.2只知道不能做什么,不知道应该做什么

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等财政专项补助资金如何使用管理,目前能够作为政策依据的,只有2004年财政部和卫生部出台的《关于印发中央补助地方卫生事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通知第11条规定:专项资金要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及项目实施方案的规定,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平调、挤占和挪用;不得用于卫生部、财政部下达项目管理方案规定用途之外的项目以及国家规定不得列支的其他费用;不得用于基本建设或抵充行政事业经费;不得用于各种罚款、偿还债务、捐赠赞助、对外投资等支出。这些原则性规定,使县级卫生和财政主管部门只知道项目资金不得用于什么开支,哪些支出是违规的,是不符合项目资金管理要求的;而对于项目资金可以用于什么支出,哪些支出是合理的,是符合项目资金管理要求的,却并不明确。

阅读全文

地质调查项目资金管理论文

一、加强地质项目资金管理与使用的关键要素

加强地质项目资金科学管理与合理使用,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地质项目管理的重要环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地勘单位的经济意识不断提高,对项目资金的重视程度和管理水平越来越高。目前地勘单位承接的地质项目多数直接来自财政拨付,这体现了国家保证地质勘查工作有序开展合理运作的“集中财力办大事”的思想,取得不错成果。对地勘单位来说,规范的资金管理环节应包括预算管理、使用管理、决算管理和绩效评价。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强化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审查,提高资金管理和使用效率。

(一)预算管理

项目技术可行性方案的确立是科学编制和有效使用项目资金的前提。项目预算编制必须是在科学确定技术方案,明确技术条件、细化投入实物工作量、人员安排等与预算相关的标准基础上,按照规定的列支范围、列支标准测算经费使用需求。经费预算是地质项目总体实施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货币资金形式反映地质工作投入程度和预期绩效目标,具有很强的科学性。根据地质调查工作特点和项目预算管理要求,2006年,财政部与国土资源部组织制定了《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部分),现有使用的地质预算标准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预算标准》(2010年试作)。2010年,根据地质调查新任务要求,地调局制定了《地质矿产调查评价项目预算编制和审查要求(试行)的通知》及补充要求,2013年,为适应形势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地质调查项目委托业务管理的通知》以及其他一些约束性文件。这些制度、办法明确规定了预算编制方法和要求,预算编制人员首先按技术方案确定的投入工作量结合地形等级、地质复杂程度等技术条件,套用预算标准分类编制地形测绘、地质测量、物化探等地质工作手段预算表,此表俗称经费投入表,并把工作手段预算按规范性、合理性要求分解成人员费、差旅费、委托业务费、咨询劳务费等15项费用明细表和费用归集汇总预算表,此表俗称经费使用表,两表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项目承担单位要做到坚持原则、紧扣实际、细致全面的编制预算。

(二)使用管理

加强地质项目资金管理,规范资金使用效益,现有规范性地质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有财政部、国土资源部印发的《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建〔2010〕174号)等,办法明确规定了项目承担单位负责编制项目实施方案,负责项目实施及项目经费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并接受有关部门及其委托机构监督检查。项目实行专款专用,单独核算,严格按批复的预算组织会计核算;投资性支出、捐赠及赞助,各种罚款、违约金、滞纳金等支出,与项目无关的其他支出不得列入项目支出。执行内控制度,本着节约做事原则,控制消费性支出。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执行《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同时还要以批复的项目预算为依据,把项目发生的成本费用套用预算标准据实列支。

(三)决算与评价管理

阅读全文

市政设施项目资金内部控制管理论文

一、监管单位与招标的内部监管控制

(一)项目监管

在对项目进行监管的时候一般会出现的问题就是是否能够选出优秀的前期单位,项目的好坏在很大的程度上都是由监管单位所决定的。有些监管单位进行监管的时候太过于形式化,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这样就会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有所下降。单个的市政设施改善专项项目所需要的资金一般都不会很多,周期也较短,这样建设单位自己就可以确定监管单位,但是怎么样确定又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选择资质高、技术与设备较强、有丰富经验的监管单位,第二,要针对每个需要改善项目的特点来制定出详细的监管策划,还需要专家来对监管的方案进行审查,确保方案可行。第三,加大对监管单位工作审查与业绩的考核。

(二)招标监管

在招标管理监控中,一般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质量问题上。应该避免虽然招到价格较低,但是质量却没有办法得到保证的项目。所以,在招标的时候就应该要一次成功,也就是报价要合理,质量也可以得到保证的单位。根据这方面的问题,政府单位所提出的一些意见,其实也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虽然有些单位在招标的时候是符合程序的,最终它们施工的质量却没有办法令人满意。所以,这里就应该要着重考虑到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针对投标文件的控制,要对各个方面的问题考虑的尽量详细一些。第二,评标过程中的控制,在招标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评标,评标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了招标能否成功。对于一些技术复杂,时间方面等有要求的项目一定要安排好时间,招标的代表人也要仔细的选定,尽可能的选择对于项目实际情况有所了解的人员,这样就会更加凸显出优势来。

二、款项支付与财务决算资金内部监控管理

(一)款项支付

阅读全文

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的应用

[提要]本文整理了中国知网中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中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从文献计量和研究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理清该研究主题的研究脉络和研究热点;同时,结合文献分析发现的优点和问题,采用SWOT法对棚户区改造应用PPP模式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棚户区改造项目PPP融资模式的对策建议,以便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PPP模式;棚户区改造;文献;SWOT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1年,全年全国各类棚户区改造开工165万套,基本建成205万套。棚户区改造是我国政府推出的一项惠民工程,但是棚户区改造又是一项准公共物品,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现阶段未改造的棚户区多为商业价值较低、实施难度较大的工程,面临的最大困境就是资金问题。近年来,国家政府和地方政府连续发文,鼓励支持引进社会资本参与政府工程(PPP模式)。基于此,本文通过对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中的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从文献计量和研究内容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同时通过SWOT分析法对PPP模式应用于棚户区改造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棚户区改造项目PPP融资模式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PPP模式在棚户区改造项目的应用提供参考。

一、相关概念

(一)PPP模式。目前,关于PPP模式的起源,一般认为英国的PFI模式是现代PPP模式的发端。20世纪80年代,时任英国首相的撒切尔夫人在公路、水务、国防、教育等方面大规模推行私有化,通过政府与社会合作来共同经营提供公共服务。1992年,时任英国财政大臣的拉蒙特将撒切尔夫人在公共服务方面引入社会资本命名为私人融资计划(PFI),现代PPP模式由此萌芽。2015年5月22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指导意见》,统一PPP模式的定义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重大创新,即政府采取竞争性方式择优选择具有投资、运营管理能力的社会资本,双方按照平等协商原则订立合同,明确责权利关系,由社会资本提供公共服务,政府依据公共服务绩效评价结果向社会资本支付相应对价,保证社会资本获得合理收益。贾康和孙洁根据人们对PPP的认识,并结合国内外机构和专家的观点,就PPP做出了一个新的定义:PPP是指政府公共部门与民营部门合作过程中,让非公共部门所掌握的资源参与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从而实现政府公共部门的职能并同时也为民营部门带来利益。

(二)棚户区改造。棚户区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产物,通常指建成区范围内平方密度大、使用年限久、房屋质量差、人均建筑面积小、基础设施配套不齐全、交通不便利、治安和消防隐患大、环境卫生脏乱差的区域。一般包括城市棚户区、国有工矿(含煤矿)棚户区、国有林区棚户区和国有林场危旧房、国有垦区危房等。棚户区改造是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兼顾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的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2008年以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将棚户区改造纳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大规模推进实施。根据国务院2013年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的规定,要全面推进各类棚户区改造,加大政策力度支持,提高规划建设水平,加强组织领导,重点推进资源枯竭型城市及独立工矿棚户区、三线企业集中地区的棚户区改造。

二、基于文献计量层面分析

阅读全文

注册报告制对科技期刊的影响

目前,学术存在一种不好现象,即期刊编辑、审稿人和论文作者都倾向于关注阳性结果。阴性结果或零结果更难被发表,哪怕研究本身质量不差。该现象被称为发表偏差(publicationbias)[1]。此外,为了获得,很多论文数据造假行为不断发生。任何一项研究从提出问题、界定概念到选取研究方法,涉及的选择非常多,只变换1个参数,结果可能就大不相同;然而,人们在学术期刊上读到的研究成果通常是证实了研究者猜想的结论。这是由于研究者在撰写论文时经常会省略掉一些使讨论“复杂化”,特别是与自己预设观点相冲突的信息,使其结论更加肯定,进而提高的概率。上述问题被称为P值操纵[2](p-hacking,即通过篡改数据来获得显著结果)以及得到数据再假设(HypothesizingAftertheResultsareKnown,简称“HARKing”)[3]。有调查显示,62.8%的研究人员认为发表文章的压力改变了自己报道数据的方式[4]。2009年一项调查表明:受访科学家中有1.97%承认有过至少1次伪造或篡改数据的行为,33.7%承认有过其他“值得质疑的学术行为”,如对数据进行额外处理使其看起来更为精确、只公布能支持自己理论的数据、因利益冲突而隐藏某些信息等;被问及同事表现时,受访者中有14.12%称其同事有过伪造行为,72%称其同事有过其他“值得质疑的学术行为”[5]。有研究表明,超过60%以上的心理学文献中记录的研究结果不能重现,从而引发全球学术信任危机[6]。此外,全球大部分学术期刊,特别是《自然》《细胞》等知名期刊倾向于刊发那些引人注目、“有意思”、至少得出1个肯定结论的研究。有研究表明,在1990—2007年间,得出肯定性结论的论文量增加了22%,这种趋势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经济学和商业、临床医学、药理学和毒理学等领域尤为明显。这导致了一种扭曲的激励机制:发表科研成果的最好策略是完成“真材实料”的研究后再加30%“佐料”,科学家通过“卖点”获得名望,期刊则由此获得销售收入[7]。

1注册报告制的概念与内涵

1.1概念

基于上述现象,近年来学术界正在发起一种新型的学术机制,即注册报告制(RegisteredReports)。该制度的核心理念是在研究之前,就将要进行的研究目标、过程、方法与设计向期刊公布,并接受同行评议。若同行评议通过,则论文作者只要严格遵守协议,按提交的研究进程进行研究,无论其研究结果如何,都会得到发表,且其研究数据也将一并得到共享。该制度从正向激励角度出发,使论文作者不再为了发表而做出有“显示度”的数据,从根本上回归科学研究的本质。注册报告制的雏形早在20世界60年代就已经萌生,初期主要用于医学领域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注册及报告规范”。随着注册报告制的发展,目前注册报告制已经在心理学、行为学、经济学以及自然科学等需要以大量数据统计为假设驱动的学科中应用。

1.2发表过程

第1阶段:研究者向期刊提交“阶段1”草稿(Stage1manuscript),内容包括论文引言(Introduction)、研究方法及开展此项研究的预实验(pilotexperiment)结果。编辑对“阶段1”草稿进行筛选,但不以所谓的研究“重要性”、新颖程度或结果明晰程度作为判定标准;初步筛选后留下的草稿将进行同行评审,若能通过评估,该草稿即获得“原则上的接受”(InPrincipleAcceptance,IPA)。第2阶段:作者严格遵守协议,按上述方法和流程开展研究,该论文即可发表。拿到IPA后,研究者开展进一步研究,并完成论文“结果”(Results)与“讨论”(Discussion)部分,与此前已提交的“引言”和“方法”汇总形成“阶段2”草稿(Stage2manuscript)。此时还需将原始数据和实验日志上传到免费开放的文件共享站点。“阶段2”草稿也需经同行评审,成功通过后论文即可顺利发表。“注册报告”模式的优点在于它将重点放在研究过程而非结果上,有IPA在手,研究者不必担心实验结果会影响,2次同行评审则保证研究步骤严格按计划开展,这能有效预防研究者伪造或篡改数据、对结果做不正当“取舍”[8]。

2注册报告制的优势与劣势

阅读全文

高校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提高路径

引言

高校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传播和交流的主要平台,长期以来对我国教育、科技、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据统计,中国现有科技期刊5000多种,主要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系统主办,中国科技期刊已呈现“三分天下”之势,高校学术期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学术期刊中坚力量的高校期刊,近年来发展迅猛,整体质量逐步提高,对促进科技进步,推动国民经济建设,提高国民科技文化水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高校期刊能在国际学术期刊中拥有话语权的则是凤毛麟角,能被国外重要检索系统收录的更是屈指可数,离真正国际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种状况与作为教育大国和科技大国的我国是不匹配的,没有真正反映出目前的科技和教育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呈现出发展与繁荣景象。21世纪以来,网络、计算机等技术的大量使用,革新了高校期刊传播技术,同时也加强了国内高校期刊与国外优秀期刊的联系。我国期刊要想在国际期刊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必要前提是提升国内高校期刊的影响力,因此有实力的高校以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作为重要目标并为之努力,创办英文科技期刊成为与世界接轨的快车道[3]。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20172018年度其共收录的来源期刊中,英文期刊201种,中文期刊1028种。目前,许多有实力的高校已经创办了中、英文双版期刊,在论文的排版格式、表格形式和摘要等方面都模仿国外主流期刊,以期引起国际优秀期刊及作者、读者的关注,增加被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检索的成功率。但在求变中也出现一些问题,英文期刊刊登的论文大部分只是将中文论文翻译过去,并没有真正形成学术交流的互动。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期刊国际化不仅是搭建中国与外国平等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适应国际现代期刊出版业的发展潮流,更是提高自身实力的必然选择。因此,探索提高我国高校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路径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1提高高校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意义

1.1展示中国科技与经济发展情况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步提高。2018年1月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5%。科学技术已成为国家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我国高校有2000多所,创办期刊有2500多种,但高校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不相符的。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国际上迫切希望加深对中国的了解,而我国也需要更加开放和拥抱世界。然而,我国学者对世界上发生的重大问题发表的见解往往不被国际所关注,更谈不上理解,中国在国际上的一些诉求也难以被认同甚至被曲解。此时,只有通过交流平台和渠道的建立,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沟通,才能让中国和世界彼此了解。2013年,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等多个部门为落实中央书记处关于“打造具有国际专业水平的学术期刊等高质量水平交流平台”的指示,共同组织和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对科技期刊进行了力度很大的专项支持。国家投入技术和资金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介,已经不单纯是传播文化,更是推动经济的更快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需求。为了顺应这一需要,较为可行的方式之一就是把中国学者优秀的研究成果,以国外读者能够读懂的文字表达方式传播出去。而高校期刊平台,正是世界了解中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一个窗口,担负着一定的重任。因此,提高高校期刊国际影响力,对促进国家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适应现代期刊出版发展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优秀期刊率先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编辑出版中,通过大众媒体、建立网站或者与成熟的平台合作,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出去,让世界各国互相了解,分享科技与经济成果。例如,国际知名出版集团会将所属期刊的内容共享到社交网站上,有些期刊通过开通博客或自媒体将期刊内容发表到博客上,吸引读者,宣传期刊。中国知网创办的“OKMS机构知识管理及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了全媒体、沉淀知识资产的知识仓库,成为集研究、学习、创新、共享于一体的,面向具体问题的多媒体、多模式、多终端的群体实时协同研究、研讨和创作平台,实现了机构内外各种知识资源的一站式发现和获取[5]。当前,高校期刊已逐步认识到信息及数字化技术发展对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性,正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提升自身实力,追赶优秀,以适应现代期刊出版发展的需求。

阅读全文

高校专项基金绩效审计探究

摘要:高校学术水平是国家科研力量的重要体现,为了增强学生的研究能力,我国高校的科研创新基金投入持续增长,但与高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基金的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没有实质性的改善。究其原因,绩效审计工作的严重滞后难辞其咎。本文引入××大学财会学院创新基金案例,对其绩效审计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基于“互联网+”思维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绩效审计;科研创新基金;互联网+

一、引言

2015年总理首次在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使得这一新鲜名词迅速登上了各大期刊的头条。事实上阿里巴巴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很早就在“互联网+”领域开始发力,可以预期这将极大的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也对绩效审计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另一方面,随着政府和社会对科学教育的重视,高校办学资金逐步充裕。我国高校近些年不断增加对科技与科研创新的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了各具特色的创新专项基金,但高投入未必会带来高产出,高校学生的论文结题数量和质量参差不齐,课题的最终成果与立项预期存在较大的差距。

二、案例的引入与初步分析——××大学财会学院

(一)学校及其财会学院的简介

××大学是我国首批国家级的“管理型财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也是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和财经类人才培养的创新实验区。开设管理学、经济学、哲学等九大学科,拥有学士学位、硕士学位,硕士专业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现在校学生有35000余人,其中含研究生3200余人。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