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乡村旅游资源研究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特色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摘要:指出了精准扶贫是脱贫攻坚战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一种新型手段,从吉林省吉林市的乡村实际出发,对已有的资源进行分析和重新设计,为吉林市特色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特色;乡村旅游本栏编辑
“精准扶贫”是党的重要方针政策,对解决贫困地区脱贫问题具有指导性意义,特色乡村旅游扶贫是一种精准扶贫体系,是通过对特色旅游资源及产业的开发,提升农户的内在发展动力,进而带动其脱贫。自2006年国家旅游局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发展年以来,我国乡村旅游一直呈现快速发展状态。而吉林市位于吉林省中部,长白山向松嫩平原过渡地带的松花江畔,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该地区聚集了森林、温泉、雾凇、冰雪等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满族文化、吉菜文化等多种人文资源。总人口为42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45%,贫困人口占28%,解决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是打赢吉林市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环节。
1吉林市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现状及问题分析
乡村旅游是旅游行业发展的一个新业态,与其他形式的旅游(以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景观为主体)资源相比,具有众多差异,也可称之为“农业旅游”或“绿色旅游”,同时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强调“让游客感受和体验返璞归真的乡村性”。吉林市特殊的地理纬度,使之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自然资源,如雾凇岛的雾凇、北大壶镇的冰雪资源、桦皮厂镇的温泉资源等。同时,吉林市也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吉林市融合了汉族、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目前,吉林市已经拥有多个乡村旅游示范点,如神农庄园温泉休闲度假村、圣鑫葡萄酒庄园、插树岭影视基地等。农家乐接待户有雾凇岛、窝集口村、乌林朝鲜族民俗村、恒阳生态园等。围绕上述优势资源,近年来吉林市“雾凇冰雪节”“开江鱼美食节”“农家乐”“采摘”等旅游产品的开发都形成了一定特色。但是,这些旅游产品开发仍存在较多缺陷,游客分布区域较为分散,未能针对当地的旅游产业进行统一的管理与组织,其旅游市场也未能形成一定的规模,同时,长期以来一直受传统思想和农业劳作的影响,都是以个体经营为主,未能将资源进行合理分配与整合。进而导致吉林市乡村旅游产业未能发挥出应有的经济效益与规模效益。在吉林市周边,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每年农闲时间要远远大于农忙时间,而农闲时间并没有被合理利用,特别是冬季。这也使得广大农村地区出现大量贫困人口,这对地区经济发展及社会安定极为不利,成为制约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经过调研,这些贫困地区都有特色产业开发的潜力,如丰满区小白山乡青山村、永吉县北大湖镇拥有冰雪资源,昌邑区孤店子镇大荒地村拥有温泉资源,蛟河市黄松甸镇拥有食用菌资源等。如何将这些优势资源合理整合,充分发挥当地的自主造血功能,是拉动就业、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所在。
2吉林市农民收入及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2.1农民收入结构单一。专业素质偏弱目前,农村人口多从事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并且多数以家庭经营为主,而从事各项农业活动则是日常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大田作物种植是一年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有少数家庭开展畜牧业养殖,经济作物的种植和规模化养殖数量较少。当下一些年轻人选择到城市生活和工作,使得农村人口逐渐减少,同时剩余农村人口中以中老年人居多,这部分人群中绝大多数文化水平偏低,集中在高中或中专以下水平,专业能力偏弱,粗放式生产,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农民收入水平不高,2005年—2015年之间,农民纯收入只增长了30%(见表1)。总体收入增长缓慢的同时,吉林市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同比东北三省中的沈阳市和哈尔滨市增长也较为缓慢,2005年—2015年工资性收入,沈阳市增长幅度最大,增长了4.2倍,吉林市增长幅度最低,只增长3.5倍,具体工资收入情况见图1。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产业链设计方案
摘要: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是云南省批准创建的省级一流民族风情型特色小镇,其创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发展乡村旅游产业。为此,本文在深入研究案例区系统调查与挖掘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科学筛选出具有区域特色且有较大开发潜力的乡村旅游资源,基于文旅融合的视角科学设计出“布朗族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产业链开发方案,并进行可行性分析,以期为民族风情型特色小镇发展全域乡村旅游提供实践依据。
关键词:文旅游融合;乡村旅游;产业链;设计方案
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相继提出与深入推进实施,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的协同发展将成为统筹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乡村旅游开发将成为两者联动发展的纽带。[1]近年来,为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国家在民族地区批准创建了一批民族风情型特色小镇和打造了一批美丽乡村,助推形成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助力民族地区精准脱贫。其中,乡村旅游开发已成为民族地区重要的精准扶贫模式之一。[2]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实质是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发展[3],乡村旅游产业链贯穿着乡村一二三产业,是促进乡村资源优化配置、产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农民减贫脱贫和增收致富的重要力量。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开发需要对其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深度调查与挖掘,科学评估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潜力,从中筛选出具有较大开发潜力的乡村旅游资源,以此设计乡村旅游产业链,为乡村旅游产业的具体开发实践提供科学的设计方案。
一、研究案例区概况
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位于云南省西部,隶属保山市施甸县,下辖摆榔、大中、尖山和鸡茨四个行政村,是云南11个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布朗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是集山区、民族、贫困于一体的国家深度贫困“直过民族”地区。为推动施甸布朗族聚居地区脱贫攻坚,云南省委省政府提出并实施“布朗族整乡推进整族帮扶”项目建设,依托其获批创建的云南省一流特色小镇,通过实施安居工程、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素质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提升等“七大工程”助力施甸布朗族精准脱贫。截至2020年4月,施甸布朗族已实现整族脱贫。但是,由于其发展的基础薄弱、内生动力不足,精准脱贫后的发展仍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因此,如何进一步挖掘施甸布朗族聚居区资源优势,激发其内生发展动力,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助力后脱贫时代布朗族直过区可持续发展,防范精准脱贫后出现的“返贫”风险,是地方政府接下来需要深度研究和亟待推进的重要课题。
二、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类型及特点
根据对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所辖4个行政村的11个村寨(自然村)(图1)乡村旅游资源进行深度调查与挖掘,得出其乡村旅游资源可分为8个主类、18个亚类和44个基本类型共94个旅游资源单体。其中,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旅游资源主要包括布朗族传统文化、古树茶园、森林生态、山地温泉以及休闲农业景观等,这些乡村旅游资源具有较大开发潜力。施甸县是云南省布朗族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其集中分布在摆榔和木老元两个布朗族乡,该两个乡镇均被批准创建布朗族省级特色小镇。木老元乡所辖哈寨村和摆榔乡所辖大中村均被评为国家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其布朗族文化资源主要体现在祭祀、婚嫁、民族艺术、服饰、器乐以及生产生活习俗等方面,是云南省布朗族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的典型区之一。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的古树茶园主要分布在尖山村和大中村。据调查,大部分古茶树有上百年的树龄,最古老的有近500年。近年来,围绕脱贫攻坚目标,特色小镇积极挖掘、保护和开发古茶树资源,目前有两家集中的古树茶制茶工坊,已形成规模较大的集古树茶采摘、传统制作、品鉴与销售于一体的特色产业链,带动了近200余户茶农增收创富。施甸摆榔金布朗风情小镇拥有丰富的森林生态资源,其森林覆盖率达到56%,其中,大中村森林覆盖率达到65%,2019年被评为首批“国家森林乡村”。在特色小镇所辖大中村境内发现一处山地温泉——阿姆来温泉,该温泉目前以租赁的方式由私人开发,有较大知名度,但其开发处于初级水平,发展康养旅游的潜力较大。此外,大中村和尖山村拥有丰富的坡耕地资源和热区资源,目前已大规模种植软籽石榴、芦柑、沃柑等热区特色水果和各类蔬菜,近年来果蔬采摘等体验农业旅游逐渐兴起,山地休闲农业景观逐渐形成。
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摘要:江苏扬州地区乡村旅游资源比较丰富,本文就扬州市郊及下辖县市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考查和调研,对扬州乡村旅游资源类型以及资源开发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然后提出了针对扬州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路径,以期对扬州市乡村旅游经济的良性快速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扬州;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乡村旅游资源是指以乡村旅游为目的所呈现的,特有的乡村田园风光资源、农业生产体验资源、乡村人居环境资源、乡村民俗(民族)文化资源和乡村历史遗迹资源等自然环境资源和人文环境资源,而所称乡村旅游即是以这些乡村的自然水生资源和历史人文资源为旅游吸引标的物的旅游活动。19世纪中叶,欧洲开始出现乡村旅游,而乡村旅游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发展迅速,欧洲现在乡村旅游在所有旅游活动中的占比大约为两成。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一般工薪阶层年均114天休假日的落实,中国开始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而乡村旅游在旅游业比重的上升至三成以上,其逐渐成为我国社会民众讨论的热点话题,我国的学者们也开始对于乡村旅游从不同的视角进行不断的逐渐深入的研究,为探究扬州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基础。为了使扬州的乡村旅游得到更多的关注,持续更好地发展,加强扬州乡村经济的发展动能,本文对扬州市郊区及周边乡村旅游的各种资源进行了比较完全的考查与统计,汇总了扬州乡村旅游资源的各种类型,最后,对扬州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一、调查目标区域概况
扬州市作为我国传统历史文化乃至世界遗产名城之一,其城市旅游基础设施的到位程度、旅游产品的开发深度,以及旅游品牌的扩展宽度等都向精细化、智能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而扬州旅游的问题在于,这些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针对城区景点旅游,对于乡村却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市郊区与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引导尚不充分,其发展较为滞后。而扬州市作为长江中下游城市之一,其市郊及下辖或代管县市乡村湖河交错,水乡生态景色宜人,风韵独具,人文内涵沉实深厚,乡村完全可以联合城区景点贯穿打造成一处处水生资源和历史人文相互交错的观光旅游胜地,为扬州旅游的广度深度的开拓,提供可能。
二、目标调查途径
在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相关资料研究的基础上,再采取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相关访谈等调查方法,逐一了解扬州乡村现有的旅游资源点。调查范围涵盖扬州市辖3区1新城、1县和代管2县级市的行政村的农家乐和景点565处;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等手段获取准确资料和一手数据;共访问乡村民众265位,问卷发放488份,有效问卷回收478份;对从江苏省旅游局获取的扬州市郊区的调查数据与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查阅县乡志6本,相关文献资料18本,网上资料查阅97次,调查主题涉及景点标称、景点类型、景点特色、开发情况等。
劳动投入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究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乡村旅游经济在带动地方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凸显,已经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需要政府与农村各方的共同努力。而在后疫情时期,如何用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创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农村劳动力投入为视角,阐述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分析目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相关研究及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劳动力;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
2020年的一场疫情,对任何一个经济领域而言,都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在农村工作中,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重点领域,强调全面小康时期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的重要性。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很多地区的乡村旅游契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理念,已经成为农村经济整体性发展的重要方式。中央一号文件的,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和公共服务的提升,满足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需要,成为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但是,由于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很多地区乡村旅游处于停滞状态。与此同时,全国经济也受到较大影响,困难时期城市复工企业无法满足农民工就业市场需求,这也导致农民工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给农民增收的带来了巨大挑战。后疫情时期,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关系到广大民生。而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旅游行业也将逐步恢复,虽然并不会出现强势的报复性消费,但是,被疫情压抑的旅游消费,特别是具有距离优势和自然环境优势的乡村旅游,将会更加具有市场潜力。如何借助一号文件的政策优势,从乡村旅游基础性工作做起,解决好后疫情时期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奠定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会成为疫情过后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大挑战。
一、劳动投入视角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要性
乡村旅游拓宽了传统农业的经营空间,具有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社会以及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均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长远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
(一)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目的地,以乡土生活、生产和生态方式等为体验与观赏客体,实现娱乐、休闲以及度假等的旅游形式。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乡村旅游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而美丽乡村建设更是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因此,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来看,乡村旅游需要具有长远性、系统性等特征,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为农村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提供动力,也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长期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需求。
(二)劳动投入视角的必要性分析。乡村旅游之所以具有振兴乡村的产业功能,很大原因在于乡村旅游具有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旅游产业链的就业带动作用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从劳动投入视角来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1)旅游产业发展具有解决劳动力就业优势。从旅游业自身特点来看,旅游业具有产业整合能力强、劳动带动力强、就业机会多以及就业门槛低等特点,是缓解就业的重要渠道。而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不管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是生态观光型、体验式乡村旅游,还是基于农村自然景观和风俗文化,乡村旅游资源都来源于以农业生产为载体的生产与生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农业生产、乡村生活以及当地特色文化的先天优势使其成为乡村旅游发展劳动要素的主要来源。虽然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旅游经营与服务的专业理念与知识,整体素质不高,但是,不可否认,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为解决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改善了农村地区收入情况,为我国农村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2)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农村劳动力的投入。当前,很多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出现重叠,特别是地理位置较为临近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间相互模仿学习,趋于同一化。而随着乡村旅游同质化发展与单一化经营弊端的出现,人们对乡村旅游需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简单的农家乐、采摘活动等已经无法满足旅游消费者需求,乡村旅游的真实性成为新的追求,对地区特色与真实体验成为市场趋势,从而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当地农民对乡村旅游的参与,也只有当地居民才能真实还原乡村旅游资源的本来面貌,以劳动活化展现地区旅游资源特色,让旅游消费者体验到乡村生产生活的真实状态,这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3)乡村特色的保持需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在城镇化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镇转移的同时,也消减了乡村特色的影响。农村劳动人口是乡村特色生产与生活方式的生动载体,如果没有劳动人口的持续性农业生产生活,也就没有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是以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为基础的。但是,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较多迎合城镇生活习惯以及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问题,弱化了乡村旅游的乡村性,也打破了乡村旅游的特色优势。为了防止乡村旅游特色被城镇化淹没,需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实现乡村旅游的因地制宜,保持当地旅游从业人员的本地化特色,防止乡村旅游的本土优势失去旅游吸引力,这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意义。
网络直播的乡村旅游营销策略探讨
摘要:随着自由出行比例的不断增加,个体需求正在成为乡村旅游的内生驱动力。在个人客户所能接触到的旅游营销渠道中,互联网渠道显得尤为突出。在网络直播盛行背景下,乡村旅游营销面临新型挑战。其中,做好乡村旅游的网络营销是优化乡村旅游的主要途径。因此,对这部分个体消费者和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必须系统地设计,更好地满足乡村旅游个性化市场的需求,借助网络直播的优势优化乡村旅游的营销策略。基于此,文章对基于网络直播的乡村旅游营销策略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直播;乡村旅游营销;资源特色
1 创新乡村旅游宣传营销模式
基于网络直播的乡村旅游营销需要创新乡村旅游宣传营销模式。首先,一个创新的乡村旅游营销模式必须充分重视乡村旅游产品,这是网络直播的最重要环节。产品开发应充分挖掘农村旅游资源的潜在价值,注重保护、突出和创造特色,消除目前普遍存在的破坏资源的传统模式。对于大多数农村旅游区来说,发展资金往往相对较少,因此,必须首先维持蓝海和山区的自然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改善交通、住房和餐饮等主要基本服务。在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早期,可以通过规划和组织乡村旅游产品的综合展示,创造特定的乡村生活方式,构建合适的乡村旅游产品展示,方便游客选择符合其喜好的产品组合,并改善游客体验。乡村旅游渠道的创建必须基于 3 个基本原则:降低分销水平、降低运营成本和加快响应速度。一些目标城市可与相关地方组织合作,成为乡村旅游的网络直播商,同时目标级别的市场可以高度符合直播营销的实际需要。为了确保旅游目的地和渠道交易者之间有一个高效、清晰的信息交换渠道,当地可以快速上传有关旅游市场变化的信息,并在网络直播渠道系统内实现畅通无阻的信息共享。各地农村可以在不同阶段根据不同特点选择合适的媒体合作,新媒体优先,传统媒体为辅。针对不同的旅游情况、渠道和地点创建不同的网络直播促销渠道。对于乡村旅游业来说,有好的产品也需要好的包装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获得更多的印象。乡村旅游的包装可以通过透视游客偏好,进行游客心理研究,并以国家历史文化为基础进行产品包装,同时必须适应当前市场的需求,塑造包装主题,通过网络直播展示吸引游客,刺激旅游者的出行。例如,创新的乡村旅游营销模式在打造乡村旅游品牌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乡村旅游产品的同质化非常明显,尤其是在同一地区的乡村旅游景点,因此每一个乡村旅游都必须有不同的主题。目前,游客缺乏的主要是优质体验和服务。与其他目的地相比,它也是提高乡村旅游区形象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人性化策略是情感营销的核心,它是关于在各种在线营销演示中展示对游客的关怀。可采取的具体措施如下:旅游宣传片要注重真善美的宣传融合,在乡村景观中展现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并在网络直播中循环播放这些宣传片。网络直播的主播也要注重人性化和情感主导,走好旅游路线,突出乡村旅游的特点。围绕重点乡村旅游资源、重点风景区建设,积极规划全区旅游线路,通过公众在线聊天平台的直播和推广,使广大游客更方便、更深入、更详细地了解乡村旅游资源。为了使乡村旅游资源的收益最大化,乡村旅游产品的定价策略必须符合市场需求。对于同一个乡村旅游产品,可以根据游客或时间、地点等的差异进行市场细分,通过定义不同的价格来最大限度地提高每个市场的利润,同时避免同一价格对细分利润的负面影响。差价一般包括 3 种类型:淡季价格为乡村旅游,价格可根据乡村市场的需要而有所不同。而对于省外游客,可以通过网上售票环节打折购票,吸引更多外地游客,扩大乡村旅游地的原有市场。此外,对乡村旅游的需求是季节性的,因此大多数产品也有淡季,根据淡季,乡村旅游景点可以设定不同的价格。在旺季形成更高的价格,以满足高需求,增加旅游消费;在淡季,降低价格以吸引游客,并可以调整游客的旅行时间。这样,就可以充分减少旺季的游客数量,减轻农村旅游地的生态压力,同时回收淡季的运营成本。
2 进一步彰显乡村旅游资源特色
基于网络直播的乡村旅游营销需要进一步彰显乡村旅游资源特色。各地农村旅游业的发展要充分挖掘当地乡村旅游资源的独特性,让农村生活成为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并通过网络直播宣传推广。乡村旅游的网络营销中,进一步彰显旅游特色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一是根据热点时期的主要消费源市场和调研关键词,针对旅游消费者标签的一般兴趣人群,推出精准广告,如儿童花园、婚纱拍摄、夏令营等。其次,要打造智能场景服务,在产品和营销的尾期更新乡村旅游服务和场景的内容,让游客感受到运营商的用心,使体验更加便捷。三是讲好农村故事,并把品牌内容生成当地乡村旅游故事。可以通过主播的视角体验乡村人民的生活,努力挖掘乐趣点。在做旅游或景观规划时,通常是从一点到另一点,形象地设计一个特定的项目,只是做形式,而与历史文化整合相关的旅游形式需要通过营销活动来呈现。乡村旅游并不需要基础设施作为奢侈品来体验,在精心策划重大活动时,更多体验感是来源于那部分具有原创意义的乡土生活。在网络直播中打造更加具备乡村特色的场景营销,需要进行多维事件营销,可以通过打造乡村文化旅游节,做好会展营销需求的触动,通过直播传播或者在线视频,在一些电商平台中进行话题炒作。乡村旅游网络直播营销公司的运营,主要包括直播现场气氛的安排,灯光、服饰、舞台等软件配套设施的选择,以及后续公众号微信的流量推广等,这将是一项更为丰富的宣传活动,但目前大部分乡村旅游区在话题炒作等方面还是有点欠缺。乡村旅游资源的广告宣传和直播促销也很重要。乡村旅游区可以利用民俗节日在网上进行宣传,反映乡村旅游产品的多样性和特点。例如,在节日的初期,可以利用宣传手段,提高活动的运作效率,在活动期间,可以通过现场活动邀请专业媒体,传播乡村旅游,还可以开发更多与当地乡村风情相关的旅游资源和产品,给游客带来极大的娱乐性和参与性。通过这些营销策略,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例如可以对乡村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完善,建设特色街区,并配有党建中心、历史文化馆和精品店等,也要计划投资建设游客中心、会议中心、停车场和其他旅游设施。其次,还可以邀请市旅游局工作人员和当地大学教授进行现场直播,实地对旅游资源进行介绍。第三,可以成立专业乡村旅游合作社,通过集聚优势更好地开展直播活动。游客接待中心和民俗博物馆应在开发与现有产品相比具有创新性的新乡村旅游产品、增加新的娱乐活动、会议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在那些已经吸引了游客并给游客带来一定新鲜感的地区,沿着现有传统旅游线路创建新线路,创新乡村旅游线路,进行适合当地条件的乡村旅游文化和物质创新。乡村特色旅游资源的特色体现需要当地网络主播充分承担起责任,积极将自己的网络流量与传播本地旅游资源特色结合起来,比如可以拍摄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视频,或者在网络直播中充分融合本地旅游特色,实现旅游资源的最大化开发,这是每一位网络直播主播都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在自身获取流量收益的同时,将自身账号所具备的流量转化为本地旅游资源特色的宣传手段,这也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给予其支持和政策倾斜。同时,要遵循价值化原则,与网络传播活动协调开发当地旅游资源,开拓乡村旅游市场,避免无序竞争。各级政府应规范乡村旅游市场管理,并应制定具有明确特点和前景的乡村旅游市场发展计划。避免重复建设和开发农村资源,提高农村旅游产品的竞争力。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是乡村旅游营销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网络营销渠道是农村旅游地提高旅游形象、提高旅游产品质量的关键。目前,许多乡村旅游地区还没有能够通过网络传播吸引游客的旅行社,地方政府有必要采取积极的激励措施来支持乡村旅行社的发展。乡村旅游机构作为传统旅游资源的推动者,可以更好地提升乡村旅游的特色,稳定乡村旅游的效益。同时,这些旅行社扎根于农村基层,对旅游资源有更多的认识,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特色。他们还可以为现场主持人提供乡村旅游产品营销培训,使旅游资源在网络直播的背景下得到更好的利用和销售,提高当地乡村旅游的整体效益。
3 打造有个性的自媒体营销
全域旅游下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融合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条件,会给“三农”问题带来契机,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而全域旅游转变了传统的乡村旅游同质化、单一化的现状,成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助推器。课题组通过分析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三者间的耦合关系,以西峡县为研究区域,科学规划旅游产业发展、文化城镇化建设、旅游特色小镇等落脚点,提出了西峡县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路径体系,旨在为西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全域旅游;西峡县;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融合
0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从而实现广大农村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振兴目标[1]。2021 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出台,明确指出: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2]。通过查阅文献发现,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具有同等价值,二者互促共进[3]。新型城镇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条件,会给“三农”问题带来转变,而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助推两者间的深度融合,加快农业农村各项事业的改革发展,形成资源高效整合的发展格局。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部长于 2016 年全国旅游工作大会上提出了“全域旅游”概念[4],即以系统、综合理念为根本出发点,全面整合某一区域内的旅游资源、环境资源、文化资源、建筑资源等,通过统筹谋划积极开展一体化营销服务,全方位、全过程满足消费群体的旅游体验,从而实现产业融合发展的目的。当前,全域旅游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西峡县已于 2020 年 4 月 24 日上榜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认定及创建名单[5],促使全域旅游逐渐成为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鉴于此,课题组以西峡县作为主要的研究区域,经过梳理文献和实地调研,了解到西峡县通过全域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取得较好的成效,促进了当地农业和经济的发展,针对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比如服务设施不完善,旅游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同质化严重、数字化程度不高,各乡镇间产业融合度差异较大,贫困村与非贫困村政府扶持力度不一贫富差距大等一系列问题,提出具体的优化途径。
1全域旅游、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关系分析
目前,关于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三者之间协调关系的研究少之又少。本课题拟从经济学视角采用耦合协调的研究方法研究全域旅游、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建设三者之间协调关系。具体而言,全域旅游、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是一个完整发展的系统,三者间是相互交叉、渗透的“共生”的关系[6],乡村振兴助力新型城镇化不断集约化、聚集化及规模化,而新型城镇化依赖于乡村振兴所带来的资源流通、产品供给和绿色生态屏障,而全域旅游转变了传统的乡村旅游同质化、单一化的现状,有效整合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的融合[7],不断培育新的旅游业态,加之旅游资源的高效流通,成为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助推器。全域旅游、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三者间的统筹发展在于不同资源要素在城乡间的高效流通和合理化配置。从推力效应角度进行分析,在劳动资源、旅游资源上,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为第二、三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资源和旅游资源供给,很大程度推动了全域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优化。
2西峡县区域概况
乡村振兴下大别山区旅游资开发路径
摘要:大别山区作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的革命老区,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开发大别山区的红色旅游资源,有利于构建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建设新时代美丽乡村、夯实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推进新时代乡村有效治理、实现居民生活富裕的目标,但在面对大别山区红色旅游资源开发的不足时,应完善大别山红色景区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红色旅游资源与网络技术的融合、整合红色景区及周边旅游资源、打造红色旅游的综合产业链,有力助推大别山区乡村振兴的实现。
关键词:乡村振兴;大别山区;红色旅游;旅游资源;开发路径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可知,2021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4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3.3万亿元,分别比2020年增长42%和48%。旅游经济始终是拉动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型产业之一,也是未来规模最大、发展态势最强的产业。红色旅游是以党领导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创造的红色文化为载体,以组织游客参观学习为主题的具有红色教育意义的旅游性活动。我国的红色旅游资源广泛分布于乡村地区,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大力开发乡村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历史意义。
1大别山区红色旅游开发的优势
1.1国家政策支持
为充分发挥大别山区的比较优势,改变大别山区,国务院于2015年批复同意了《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明确了大别山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任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地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该规划的出台,使大别山区的发展融入到全国经济发展的大格局中,不断发挥自身优势,以产业带动经济,大力打造独具大别山特色的红色旅游胜地。另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6年印发了第三期的《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该规划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全国红色旅游事业发展的全面部署。与前两期不同的是,该期规划从教育、脱贫两方面更加明确了红色旅游的功能作用,使全国红色旅游的指向更加清晰,也使得大别山区的红色旅游开发更加有抓手、有重点。
1.2物质形态的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农村旅游发展格局的演变特征探究
摘要:农村旅游业因其卓越的就业与经济推动能力,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推手,成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政府战略性安排的一部分。但是,随着农村旅游资源的不断开发以及互联网技术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传统乡村旅游发展模式受到冲击,农村旅游发展不断演变,在模式创新、空间布局等各方面均呈现了新特点,这与农村旅游资源禀赋以及当地经济发展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需要综合考虑当代农村旅游发展特点,把握好农村旅游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旅游产业;乡村旅游;发展演变;影响因素
随着旅游业在农村脱贫致富与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日益凸显,针对农村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旅游发展以及旅游扶贫等方面的研究甚嚣尘上,不仅如此,农村地区对旅游业的推动与发展实践也成为实现农村经济发展与转型的重头戏。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是以农业资源、自然景观以及农业生产生活活动等,发展成为具有农村特色的风俗文化为背景,将传统农业打造成为融合一产和三产的综合性产业服务形式,通过对农村旅游资源的合理布局与设计,为旅客提供休闲、修养与娱乐等生活的旅游形式。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旅游发展模式不断创新,最初以农家乐、采摘园等为主,现如今已经结合互联网技术向智慧旅游、沉浸式旅游发展,现代科技手段打破了传统农村旅游的发展趋势与方向,不仅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还成为很多地区重点打造的经济支柱,农村旅游发展演变呈现出新的特征。但是,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农村旅游市场发展并不完善,需要结合农村旅游发展演化特征,做好旅游资源开发工作。
一、农村旅游发展演变的特征
经过多年发展,农村旅游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是,受城市化、现代化以及数字技术的发展,传统乡村旅游开始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农村旅游最初的兴起是以点为主,各地区旅游分布较为分散,并且小众,大多出现在城区近郊,以农家乐和特色农产品采摘等为主要方式,是为城镇居民提供品味农家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场所。随着农村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旅游资源开发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开始出现大规模的学习和模仿,旅游资源同质化严重,影响了农村旅游市场的有序健康发展。基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理念,开始出现以全域旅游为主导的旅游集聚,以解决旅游资源分布不均匀和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局面。有研究认为,乡村聚落的演化必然导致旅游模式的变化,从传统乡村旅游向特色旅游小镇发展,强化农村旅游业的产业功能分区,以获得旅游资源开发的规模效应,提升旅游区位吸引力。其次,在产业关联与产业带动方面,传统农村旅游是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延伸,借助农业生产生活方式与当代城镇生活状态的差异化而形成旅游吸引力,是第一产业在新经济形势下的转型,仍然没有脱离农业生产本身。而经过多年发展,农村旅游业越来越关注发挥产业关联与带动作用,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农家乐和采摘体验,更加注重产业融合的深度和广度,产业一体化与规模化发展明显,农村旅游开发主体不再是小农经营农户,而是专业的旅游资源开发企业,旅游业更是涵盖吃、喝、娱、购以及文化与科技等内容,专业化倾向明显,农村传统风俗文化与现代管理和科技的有效结合,提高了农村旅游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更是成为未来农村旅游发展方向。再次,虽然农村旅游资源主体仍然是农业生产、自然生态以及传统文化等,但是在旅游业发展观念以及科技运用方面,农村旅游发展跨越了传统旅游业发展阶段,更加注重打造以体验旅游和智慧旅游为主的现代旅游模式。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农村旅游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持,借助大数据平台,各类旅游网站大大提高了农村旅游的宣传效果,对农村旅游快速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同时,互联网技术的引进也更加完善了农村旅游基础设施水平与服务能力。而随着技术对现代生活的渗透,农村旅游的智慧化发展方向不再局限于便利性和快捷性,逐渐向更多的方向延伸与覆盖,打造高科技的沉浸式与体验式农业。最后,农村旅游的发展带动了人们生活理念与方式的变化,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愈发重要。在农村旅游发展初期,农村更多的保持着原有生产与生活方式,向消费者提供的是原汁原味的农家体验。而随着农村旅游市场的扩大,原本相对较为封闭的农村向城镇消费者开放的同时,也受到了现代生活与城镇文化的冲击,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与现代工业经济的革命促使社会农村居民生产生活方式快速变化,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开始放弃传统生产方式,转而以旅游业作为主要生产方式和生活来源,农村旅游业开发的市场化特征逐渐凸显。为了获得更多的旅游收入,资源的非农化过度开发与旅游化的过度承载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竭泽而渔难以维持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逐渐成为农村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如何做到农业资源、生态资源与旅游资源的融合是关键。
二、农村旅游业发展影响主要因素
在农村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很多因素影响着旅游资源的开发,但是,基础性因素却具有普遍性和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