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理论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乡村旅游理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乡村旅游理论

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人才供给问题。对此,综合理论研究、相关政策和实践经验,基于产教融合的角度,面向高校学生、从业人员和社区居民,提出了“政企协同、政校联动、校企合作”的乡村旅游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该模式围绕乡村旅游发展,厘清了乡村旅游人才供给的关键三大群体及其相互间的协同导向,梳理了政、企、校三方针对各群体的主次培养内容。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模式;产教融合

一、导言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近年来,乡村旅游的发展如火如荼。据文旅部统计,2018年上半年全国乡村旅游收入超7700亿元,占国内旅游总收入的31.4%。此外,中央还陆续出台文件进一步支持乡村旅游的发展建设,如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1],2018年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的“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2]等。乡村旅游作为一项推进第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典型产业业态,已然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农村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3],对解决“三农”问题具有积极作用。

二、乡村旅游发展:受限于专业人才的缺乏

在国家大力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下,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缺乏使乡村旅游的现实发展不尽如人意。旅游规划方面,由于相关人员对乡村旅游需求的考虑不足及对乡土文化与内涵的挖掘不足,导致出现乡村旅游资源的盲目开发与无序利用等问题。企业经营方面,夫妻型企业仍广泛存在,具备系统管理知识和丰富管理经验的专业人才稀缺,导致经营管理粗放化问题普遍存在。此外,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多头治理、产业链条不完善、产业融合度低等问题。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以上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目前,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缺乏系统的专业培训,其思想认识、服务技能、经营管理能力等均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人才是乡村旅游发展中最关键的能动因素,规划、建设、经营、监管等无一不关乎人,故人才培养问题是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从根本上护航乡村旅游产业的稳健发展。

三、文献述评:乡村旅游人才培养

阅读全文

中职旅游地理教学融入创新创业教育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索在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如何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为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创新型人才、助力早日实现乡村振兴宏伟蓝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文章鉴定了乡村振兴战略等核心概念,分析了中职旅游地理教学现状,探索了如何在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仅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略;中职旅游地理;创新创业教育;乡村旅游

为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党的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1]。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又对乡村振兴战略做了部署,确保其顺利实施[2]。但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资源如何开发和保护?农村文化如何传承和发展?如何留住乡村青壮年,让乡村老人安享晚年,让农村孩子摆脱“成才困境”,让想务工的农民“出得去、回得来”,实现开发试扶贫,让没落乡村得以振兴[3]。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文章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剖析了乡村振兴战略等核心概念,分析了中职旅游地理教学现状,探索了如何在中职旅游地理教学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策略,旨在培养具有乡土情怀的创新型人才,从而为推进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的增长,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助力。

1相关概念鉴定

1.1乡村振兴战略

为实现“中国梦”,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在乡村振兴战略中,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业农村现代化[4]。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按照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原则,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5]。国家的发展依赖经济发展,乡村也是同样的道理。因此,如何提高乡村经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工作。

1.2中等职业教育和中职旅游地理

阅读全文

乡村旅游中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策略

摘要:据相关调查可以看到,乡村旅游中游客在餐饮方面的支出是最多的,而在购买产品、娱乐等方面的支出并不多。这样的情况并不利于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同时也暴露出我国当前乡村旅游发展的弊端。在知识经济时代,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求更多体现在对精神文化和个性化需求的需求。本文从文化创意视角进行研究,重点对乡村旅游中创意产品的发展与开发开展论述,因地制宜,运用文化创意思维,加强乡村旅游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乡村旅游;文化创意产品;发展策略;

乡村旅游是一种休闲旅游,通过提供轻松、快乐的方式获得体验的一种旅游方式。乡村旅游正在经历着产业升级与发展,另一方面,城市游客也越来越多向往农村生活的轻松、休闲的生活方式,纷纷将旅游的地点从城市转向了乡村。因此,乡村旅游也就面临着要升级产品的关键时刻。显然,最初的农家乐、乡村自然风光以及一些简单的基础性的娱乐活动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旅游需求了。在这样的背景下,乡村旅游研究中加入了文化创意的概念,希望借助文化创意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从而能够升级乡村旅游文化的形式与内涵,丰富乡村旅游的形式、提高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加强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一、文化创意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及作用

文化创意在旅游中的应用主要是指将文化创意相关理论为指导,整合乡村旅游的资源,从而凸显出文化、创意在乡村旅游文化中的地位,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与表达。文化创意旅游要素主要有文化创意思维、个性化的旅游体验等内容,其本质就是强调文化的内涵以及知识的创新。将文化创意应用于乡村旅游具有附加值高、品味性高的应用体验,而且也能够更好地满足游客的文化需求、教育需求以及怀旧需求。

(一)提高产品特色,形成品牌效应

将文化创意理论应用于乡村旅游中,能够改变过去形式单一、表现单一的产品形象,每个地方都具有自己的特色,如果能够将这些地方特色应用产品的设计中,就能够赋予这些产品特色化,给它们打上独特的特色标签,不仅如此,还能够让乡村旅游形成品牌效应,游客品牌就会促进知名度的提高,例如浙江莫干山乡村旅游就很出名,不少的游客也是纷纷慕名而去,增加了其特色宣传。这样的方式是非常有效的。

阅读全文

乡村振兴下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

摘要:在产业融合理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产业价值链理论的指导下,科学构建适合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文化旅游体系。秉承可持续利用文化旅游资源、高质量发展、以区域特色和优秀文化为关键要素的核心原则,确立乡村振兴下的文化旅游产业的经济属性,并提出基于区域特色和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建设智慧产业园、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层次融合、构建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经济长效机制、优化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府保障的有效策略。高质量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体系的构建,需秉承“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理念,科学、有深度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聚焦环境、文化等方面的变革,通过科学有效的动力变革,增强产业升级与创新发展的内在动力。乡村振兴背景下,文化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需有能够实现融合共生式的生产与销售,在有形产品与无形服务的双重因素驱动下,推动乡村旅游产业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同时,发展主体需聚焦区域文化,结合地方旅游资源特点,将文化元素合理融入旅游产业,继而形成有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机制。

一、乡村振兴下我国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依据

乡村振兴背景下探究我国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理论依据,了解产业融合理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产业价值链理论,有利于加强对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深入认知和了解,更能基于乡村发展需要构建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新生,助力乡村振兴战略计划早日实现。

1-产业融合理论

现代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增强了各个产业与行业之间的关联性。无论是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还是产业的重组与结构优化,技术的介入使得各行业与产业间的壁垒不断突破,也催生了更具有时代特征的产业发展新模式。随着产业间壁垒的日益模糊,相关产业的深层次融合也使得市场的核心竞争力有了很大提升。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文化旅游产业要想实现高质量发展,应依照产业融合理论理进行创新,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能逐渐形成新的合作方式,打造一个独特的旅游商业模式。将产业融合理论作为推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在进行旅游产品设计时加入特色文化元素,可以将其巧妙地延伸到各个产业链中。

2-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

从某种角度来说,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是社会文化发展和人类进步的产物,文化旅游产业要在最大程度提高市场收益与经济效益的同时,确保不能危害到后续的发展。在社会微观行为主体获得利益满足的过程中,他们还需具备长远眼光与战略思维,不能局限于眼前利益,要有效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冲突。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理论,需作为旅游产业升级与转型的重要指导思想,致力于实现文化与旅游、人类与自然和谐和一体化发展。

阅读全文

体育运动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运用

体育,正为人们开启另一种旅游生活。借着冬奥会举办前后的东风,全国各地掀起了建设体育运动项目的热潮,“体育+ 旅游”项目和赛事遍地开花,“动人又动心”。或冲上云霄,或穿越地平,或溯溪探幽,或乡野畅跑……秀丽的风景、意外的惊喜、别样的精彩、独特的美好,悉数都是答案。在乡村振兴的宏大战略下,乡村体育旅游产业方兴未艾。其中,体育运动理论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应用更是意涵丰富、意义深远。解码体育运动理论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应用,对于我们认识乡村体育旅游发展的底层逻辑和未来出路关系重大。

两种逻辑:乡村体育旅游的兴起,既离不开乡村振兴和健康中国的共同推进,也源于体育和旅游内在逻辑的绝妙耦合。体育与旅游原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产业,在高校课程体系中体育与旅游也分属于两个学科。来自两个不同学科、不同门类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使得有关乡村体育旅游的研究存在两种逻辑。一种是基于体育学的理论逻辑,即围绕乡村体育运动中的“体育主体、体育场地或器械、体育行为”形成的“主体论”。另一种是基于旅游学的理论逻辑,即围绕乡村旅游中“食、宿、行、游、购”多种要素形成的“体验论”。前者更侧重于人对体育行为的产生及体育目的的达成,后者则更注重人对乡村场景移动、经历及体验活动进行描述。这两种不同的理论逻辑及两种理论之间要素的碰撞、辅助与匹配,才构建了体育旅游学这一新兴学科和体育旅游这一新兴产业。

三个要素:在关注乡村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时,我们必须对其生成逻辑和内在要素进行全面地梳理。其一,体育资源是核心。以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灵鹫山森林运动乡镇为例,该地是全国唯一一家以森林运动为主题的特色小镇。射击、射箭、极限运动,一系列刺激的森林运动体验项目,尽数可以在该小镇体验参与。也正因为这些体育元素的支撑和驱动,该小镇频频被游客称赞,火遍社交网络。其二,旅游消费是根本。单纯的体育运动,如乡村院坝上的广场舞和太极拳,是无法产生经济价值的。只有与旅游产业相结合,在体育运动中触发“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寄”等旅游要素,体育旅游才能真正达成其产业振兴的本意。其三,产业融合是方向。乡村体育旅游中的体育资源和旅游要素,两者交互融合,相辅相成。以贵州铜仁市某线路为例,该线路视野宽敞开阔,是一条健身大道,又途经多个民族村落,更是一条景观大道。“体育资源 + 旅游要素”的融合,为该线路赢得了“最美智慧马拉松体育旅游黄金线路”的盛誉。

四种意义:一是提高村民健康水平。一方面,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乡村体育场地不足、体育运动形式单一的桎梏;另一方面,其对“体育”“运动”等关键词的强调和突出,有助于引导村民树立科学的运动理念,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二是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乡村体育旅游建设使得体育和旅游逐渐成为村民的新休闲和新风尚,村民既是乡村体育旅游的建设者,也是乡村体育旅游的享受者,这种“浸入式”的参与和互动有助于村民视野的开阔、知识的丰富及幸福感的提升。三是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既可说是一种产业振兴的新方式,也可以说是村民精神建设的新家园、文化发展的新地标,有利于乡村价值观、集体感的构建。四是助力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实现了文化、体育、旅游资源的多维对接,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新的发展思维和实施路径,也成为了乡村振兴新的亮点和增量。然而,乡村体育旅游的发展,绝不是体育和旅游的简单相加,体育运动理论在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应用也不是生硬的、刻板的,其间既需要原生资源的耦合,也需要后天创意的黏合。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时代背景下,只有对乡村体育资源和旅游资源进行打破与重组,真知、创新、实干,因地制宜、因利度势、因势利导,真正让家乡美起来、游客动起来、村民富起来,才能将乡村振兴的“不可思议”转变为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作者:于伟 单位:河北传媒学院

阅读全文

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摘要:随着乡村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要引入全域旅游的理念指导乡村文化旅游和开发,运用RMP(昂普)理论进行乡村文化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全新的视角提出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具体策略和方法,不断深化整合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由政府、企业、民众提供合力,打造全产业链的复合型乡村文化旅游产品,满足游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全域旅游;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对策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了将乡村文化资源巧妙地与旅游资源相结合,促进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链接和融合,要引入全域旅游的理念和方法,剖析当前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探讨全域旅游视域下的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对策,促进乡村文化旅游的开发和利用。

一、乡村文化旅游相关理论

(一)RMP(昂普)理论

吴必虎认为要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指导、产品为核心,将资源经由市场转化为产品,解决旅游开发中无效旅游产品供给过多、结构性过剩及旅游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必须基于这一理论进行乡村文化旅游的分析,包括资源赋存现状、文化旅游市场、现有文化旅游产品,进行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实现乡村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

(二)体验经济理论

阅读全文

乡村旅游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

摘要:旅游业已成为推动地贵州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成为贵州旅游业发展的新动力。结合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践,运用创新生态系统理论分析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机理及运行机制,探索其能为贵州乡村业发展起到的作用,为贵州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乡村旅游;创新生态系统;形成机理;运行机制

0引言

贵州乡村旅游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旅游收入持续增长,旅游知名度显著提高。而在贵州乡村旅游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部分问题也显现出来。问题的产生会限制贵州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当前贵州乡村旅游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旅游服务的创新及乡村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是创新群落与创新环境共同作用形成的,创新群落由企业、高校、科院院所、中介机构、消费者等异质性主体组成;创新环境由能够影响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组成。乡村旅游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能够有效的利用区域内的各种资源,将系统内利息相关的主体与相关的产业协调统一,促进乡村旅游相关产业同乡村旅游业有效融合,促进创新,能够科学的满足旅游者需求。通过系统的作用把农村三大产业有效的融合,能够更好地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系统内不同产业的融合将增强贵州乡村旅游的竞争力。进一步通过系统内部异质性主体的共同作用,推进贵州乡村旅游的品牌建设,扩大乡村旅游影响力,使乡村旅游为贵州脱贫攻坚提供新的动力。

1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优势和存在的不足

贵州乡村多坐落于秀丽的山水之间,并且拥有独特的多民族文化特征,是游客贴近山水,体验多民族文化的极佳旅游地点。同时贵州省质监局、省旅发委于2017年联合了《贵州省乡村旅游村寨建设与管理标准》《贵州省乡村旅游经营户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和《贵州省乡村旅游客栈建设与管理标准》3个地方标准,与此同时不断对乡村旅游工作方案加以完善。其主要目的是对贵州乡村旅游进行标准化的管理,进而提升贵州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近几年贵州乡村旅游村的数量呈现出增长的趋势,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扶贫和农民致富的新渠道,但是传统乡村旅游管理和服务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首先,乡村旅游缺乏更长期的规划,政府对于当地群众参与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生产经营引导不足,部分景点过于追求短期利益,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其次,乡村景点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景点的卫生、住宿条件等未能达到游客的需求,给游客带来较差的旅游体验,而问题的反馈不够及时并且没有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有关部门对乡村旅游的指导和支持力度不够,乡村旅游内容不够丰富,缺乏优质创意,未能更好的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目前主要的贵州乡村旅游产品以农家乐、田园农庄、民俗村、乡村度假村等产品为主。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行形成将有效的促进乡村旅游的“创新”,这里的创新包括新的旅游产品、合理规划、优质创意、优秀营销方案及技术创新,“创新”满足消费者多样性的需求,使乡村旅游产品向精品化、高端化的方向发展。进而推进贵州乡村旅游实现消费大众化、产品特色化、服务规范化、效益多元化发展,不断拓展贵州乡村旅游产业价值链。

2贵州乡村旅游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形成机理

阅读全文

乡村振兴下乡村旅游提质增速路径探究

摘要:乡村旅游是加快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助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载体。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乡村旅游的提质增速进行理论阐释,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乡村旅游提质增速的主要基因形态,并从“原始”+“现代”的二维视角提出提升路径,分析出实现乡村旅游提质增速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提质增速;复杂适应系统理论;NK模型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抓手。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新环境,乡村旅游显示出新的时代特征。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有必要探索新的理论方法研究新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高质量建设问题。本文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乡村旅游进行理论阐释,基于NK模型构建乡村旅游提质增速的主要基因形态,并从“原始”+“现代”的二维视角提出提升路径,旨在提出实现乡村旅游提质增速的对策建议。

1复杂适应系统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的适应性特征

1.1理论基础。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omplexAdaptiveSystems,简称CAS理论)强调系统是由自学习、自适应的主体构成,适应性主体能够随着经验的积累能动的调整自身行为,达到适应复杂环境的合理状态,实现自身生存与适应性发展。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包含了聚集、标识、非线性、流、多样性、内部模型和积木七个特征。

1.2乡村旅游系统的复杂适应性特征和适应过程机制分析。1.2.1乡村旅游系统的复杂适应性特征。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地区的观光、休闲、度假及各种乡村生活体验的旅游活动。乡村旅游地的发展依赖于创新、管理与调控、旅游吸引物、旅游供给、旅游支持、旅游需求和区位等关键要素。而地域文化是乡村旅游的重要内核。乡村旅游实现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是一个涵盖了乡村建设、经济产业、社会文化、自然生态、资源禀赋等的复杂系统工程,具有典型的复杂适应性特征,如表1所示。1.2.2乡村旅游复杂适应系统的适应过程机制。乡村旅游复杂适应系统的适应性过程是系统内各适应性主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受限发展过程。乡村旅游系统中的适应性主体有微观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农民、游客、创业者等)、旅游吸引物(即资源禀赋,包括先天区位优势、优良的生态、稀缺的自然资源、独特的历史文化与建筑等)、旅游服务(主要是支持旅游发展的配套服务,包括食宿、餐饮、交通、购物娱乐等)以及旅游环境(包括旅游目的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安全环境以及综合管理服务环境等)四大主体。各个主体互为环境,通过“刺激-反应”机制产生非线性作用关系,从而使其在不断的自学习中适应复杂的环境变化,实现自我适应性发展。与此同时,各个主体自身的变动也会改变着系统既有的生存环境和发展基础,即面临内外部环境的变化,系统处于不断的动态变化的状态,从而影响系统整体发展状态。具体来看,旅游吸引物作为乡村旅游系统的特色标识,不断聚集主体,引入了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加快了系统的运动速率,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确定地区总体规划与定位,企业投入资本与管理,农民演变为创业者,游客变化旅游需求,旅游服务根据游客需求有机更新,提升食宿标准、挖掘特色餐饮,改善当地交通,加大购物娱乐活动,旅游环境进一步转变,生态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管理服务也随之变动,适应系统主体发展。这一适应过程不断递进、循环向上发展。如图1所示。特别地,在多主体的乡村旅游复杂适应系统中,任何一个微小的扰动都会导致乡村旅游系统的重构与变革。

2基于NK模型的乡村旅游提质增速的主体基因形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