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乡村旅游建设规划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民族区域乡村经济结合分析
本文作者:赵波 单位: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一、研究背景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步伐。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是四川建设西部经济高地的基本要求。四川民族地区包括甘孜、阿坝、凉山三个自治州和马边、峨边、北川三个自治县,有人口578.6万人,约占四川省人口总数的7%,地域面积约30.12万平方公里,约占四川省总面积的62.3%,这里居住着彝、藏、羌、苗、回、土家等多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比例为55.15%。四川民族自治地方幅员面积、总人口及少数民族人口均列全国民族八省(区)第五位,是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彝族聚居区和惟一的羌族聚居区。这些地区多分布在环境闭塞、基础设施差的边远地区。加之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历史、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四川少数民族山区仍然很贫穷落后,生态保护、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扶贫与致富是该地区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四川省实现十二五规划发展目标的工作难点和重点。
乡村经济是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依托,实现乡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对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正面临一系列发展机遇,四川省正在大力推进富民安康工程,在阿坝州、甘孜州、凉山州等为代表的民族地区开始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同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家旅游业发展振兴计划等也为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契机。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同时,四川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理区位特点而在国家或全省的“全局”中被赋予了维护社会稳定和进行生态保护的这一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区域功能。使得实际上已承担起长江中上游生态保护功能的四川民族地区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中陷于两难的境地,这已经成为四川民族地区不可回避又难以解决的一大战略难题。基于此,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必须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在借鉴吸收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必须探索新的适宜的发展模式。
二、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融合发展的内涵与目标
根据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充分考虑地域优势和资源优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为导向,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统筹规划村镇建设、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业发展和民族文化建设,实现协调融合发展,形成全新的乡村经济发展模式。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四川民族地区乡村经济持续繁荣,从而奠定四川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坚实基础。其具体目标还应统筹考虑生态保护、扶贫与致富、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社会稳定等战略目标。
1.生态保护目标:以建设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生态保护屏障为目标,以“保护优先,开发有序”为原则,以生物多样性为基础,以文化多样性为灵魂,以环境友好为要求,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构建生态环境支撑系统,打造出以山水田园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点的乡村旅游聚集区,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保护的“共赢”,促进农业、旅游生态环境良性循环。
村庄农业产业化发展误区和教训研究
摘要:作为具有典型丘陵地貌特色的保护型村庄,姚庵村风景秀丽、特色鲜明。自2012年作为省级美丽乡村开始重点打造,现已颇显成效,全村农用地基本全部流转。但时至今日,姚庵的产业发展却显现出很大的制约。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姚庵村此次村庄规划对现状做了极其详细的调研,也对整体调动和盘活村庄产业做了积极的探索,是接地气且降低社会矛盾的精明规划。
关键词:乡村振兴;村庄规划;土地流转;乡村产业;三国文化
0引言
自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以来,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对“三农”问题高度重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了很多违背村庄发展规律的大拆大建。襄阳市近年来建设了一大批具有示范意义的美丽乡村,其中,姚庵村在全市范围内引起了广泛关注。但今年重新启动的尹集乡姚庵村建设规划,却从另一个角度发现姚庵村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很多误区,并从中总结出村庄规划的教训。
1姚庵村的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明显姚庵村位于古城襄阳西南,距市区10km,襄荆高速和305省道穿境而过,紧邻高速出入口。西接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古隆中,辖区内有诸葛亮夫人黄月英居住地黄家湾风景区。2)自然景观绝佳“四山抱姚庵,三川携锦绣”。在村北,磨石山、磨旗山、老婆顶、仙家山4座山依次排开,中间3条“千”字形河谷静卧,境内还有白鹤林山水相依,常年云集白鹤2000多只,高峰时达5000余只,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见证(见图1)。3)农林资源丰富姚庵村全村面积8.41km2,是尹集乡面积最大的村庄。其中,耕地面积2303亩,水面1100亩,山林面积6300亩,山、水、林、田、湖、草资源丰富。毗邻城区,具备乡村旅游基础。
2发展问题
市政府国民休闲发展纲要
国民休闲是指国民在闲暇时间开展的旅游度假、康体娱乐、求知益智、愉悦身心等活动,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需求,也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国民休闲既是社会民生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经济建设的重要领域。国民休闲可以培育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带动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于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国际化滨海度假旅游名城的目标要求,制定本《纲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以满足全体人民休闲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着力创新体制机制,着力培育国民休闲意识,着力壮大休闲产业规模,着力丰富完善休闲产品,切实保障国民休闲权利,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到年,我市国民休闲意识进一步增强,参与休闲人数和有效休闲时间明显增加,追求健康休闲生活成为时尚;休闲经济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作用进一步增强,休闲产业的战略地位更加巩固,文化、旅游产业收入相当于GDP的14%左右,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增长极;休闲设施和休闲载体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门类齐全、兼顾高中低端消费市场的休闲产品体系,基本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群众和社会各界的休闲需求;国民休闲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基本形成适应群众休闲需求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机制,使全市人民都享有公共休闲产品和服务。
(三)基本原则。推进我市国民休闲工作中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保障权利。把满足人民群众的休闲需求作为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内容,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着力点。大力营造推进国民休闲的良好环境,加大宣传力度,培育休闲意识,完善配套政策,切实保障国民的休闲权利。
2.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把国民休闲的社会公益性摆在优先位置,不断加大政府投入,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基本休闲需求。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投向休闲领域,满足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休闲需求。
谈乡村振兴下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摘要:为了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我国乡村发展,分析了乡村振兴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以陕西省袁家村、浙江鲁家村、广东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为例,介绍了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成功发展的案例,由此提出了实现乡村生态旅游景点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加强政府规划创新,打造风俗特色乡村,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现代化乡村,维护生态环境,建立绿色美丽乡村,注重居民参与,打造“以人为中心”的乡村。应依托乡村生态资源和人文景观,大力开展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成为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乡村旅游可以让在城市生活的人回归自然。近年来,乡村旅游人数迎来了新一轮增长,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1乡村振兴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概述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对乡村振兴的发展至关重要。研究表明,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可较好地解决我国部分乡村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是我国高质量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1]。19世纪30年代,乡村生态旅游开始出现在欧美等一些国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乡村生态旅游逐渐在我国传开[2]。目前,乡村生态旅游相关研究十分丰富,卢云亭指出,观光农业是以休闲、游玩、观光为主要经济收入点的农业生产行为[3],部分学者将研究热点转向乡村生态旅游,从不同方面分析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侧重点,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更多参考。大多学者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考虑旅游消费者和乡村居民利益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依托乡村旅游环境开展的旅游活动,是不断促进乡村文明与进步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4]。乡村生态旅游并不只是以往意义上的形式,还应充分发挥经济、文化及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协调促进乡村旅游内部要素,以旅游带动农村传统落后的产业不断升级,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多的生态价值财富。
2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成就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深,数字化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乡村实现了自身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逐渐步入乡村,去享受生态环境带来的美好生活。截至2019年,我国乡村旅游人次已经达到33亿,建设了一批超过10亿产值的特色小镇和产值超1亿的特色产业村,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点,成为新一代农村发展的重要引擎。根据我国文化旅游部及商业部整理的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状况可以看出,我国休闲娱乐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呈现上升趋势,2018年已突破8000亿大关。我国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占总旅游营业收入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虽2018和2019年稍微下滑,但乡村旅游的营业总收入相比之前是上升的,具体情况详见图1。
乡村振兴下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摘要:为了更好地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促进我国乡村发展,分析了乡村振兴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以陕西省袁家村、浙江鲁家村、广东梅县雁南飞茶田度假村为例,介绍了我国乡村生态旅游成功发展的案例,由此提出了实现乡村生态旅游景点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加强政府规划创新,打造风俗特色乡村,加快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现代化乡村,维护生态环境,建立绿色美丽乡村,注重居民参与,打造“以人为中心”的乡村。应依托乡村生态资源和人文景观,大力开展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成为乡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乡村旅游可以让在城市生活的人回归自然。近年来,乡村旅游人数迎来了新一轮增长,为乡村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1乡村振兴与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概述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离不开生态环境,生态环境对乡村振兴的发展至关重要。研究表明,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可较好地解决我国部分乡村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是我国高质量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引擎[1]。19世纪30年代,乡村生态旅游开始出现在欧美等一些国家,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乡村生态旅游逐渐在我国传开[2]。目前,乡村生态旅游相关研究十分丰富,卢云亭指出,观光农业是以休闲、游玩、观光为主要经济收入点的农业生产行为[3],部分学者将研究热点转向乡村生态旅游,从不同方面分析了乡村生态旅游的侧重点,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更多参考。大多学者认为,乡村生态旅游是考虑旅游消费者和乡村居民利益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依托乡村旅游环境开展的旅游活动,是不断促进乡村文明与进步的一种新型旅游形式[4]。乡村生态旅游并不只是以往意义上的形式,还应充分发挥经济、文化及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协调促进乡村旅游内部要素,以旅游带动农村传统落后的产业不断升级,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多的生态价值财富。
2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成就
随着城镇化的不断加深,数字化及新一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乡村实现了自身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人口逐渐步入乡村,去享受生态环境带来的美好生活。截至2019年,我国乡村旅游人次已经达到33亿,建设了一批超过10亿产值的特色小镇和产值超1亿的特色产业村,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点,成为新一代农村发展的重要引擎。根据我国文化旅游部及商业部整理的近几年乡村旅游发展状况可以看出,我国休闲娱乐和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呈现上升趋势,2018年已突破8000亿大关。我国乡村旅游营业收入占总旅游营业收入的比重呈上升趋势,虽2018和2019年稍微下滑,但乡村旅游的营业总收入相比之前是上升的,具体情况详见图1。
新型城镇化下乡村文化保护探索
摘要: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要以保护乡村文化与发展乡村经济双管齐下的理念加快农业农村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确保经济发展与生态文化保护相辅相成。一方面探索和开发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可行性路径;另一方面要重视乡村文化保护的重要性,着力保护乡村文化多样性、独特性以及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激发其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坚持以不破坏乡村自然生态为根本前提,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乡村文化;美丽乡村
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新型城镇化,关键就是要补齐农村这块短板,需要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提高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美丽乡村建设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一致,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能够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科技水平方面为新型城镇化的开展和推进奠定牢固的基础;另一方面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可以为美丽乡村建设指明方向,解决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难题,从而更快更好地促进美丽乡村建设。
一、新型城镇化的特点
1.城镇化发展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是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人与地之间的矛盾一直是城镇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应转变过去对土地的依赖,重构乡村主体,通过政府或非政府组织创建多层次文化人才队伍,构建新型农村社群。各级政府应创新用人机制,在机构编制、职称职级、福利待遇等政策方面进行倾斜吸引更多的公益组织、社群组织创建乡创人才基地和更多的志愿者、青年驻村参与乡村建设。乡村建设过程中要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作为基本原则,把“人”作为建设过程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
2.乡村文化可持续性: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大力推进,发掘乡村文化的魅力是关键。长期以来,人们把乡村文化视为落后,而把城市文明看作先进,甚至认为城市文明最终会取代乡村文化。但历史事实证明,城市和乡村文化属于两种不同的形态,没有谁替代谁的问题,而是可以和谐共生,共同发展,通过互补重建新时代乡村文化,为农民寻找新的精神家园,重拾文化自信。通过“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以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
3.生态环境可持续性:“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是乡村建设的总要求。乡村建设一方面要秉承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另一方面当地政府要统筹规划促进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加强新能源、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进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
地域文化下乡村入口景观设计策略探讨
摘要:地域文化对乡村入口景观的设计起到特别积极的作用,营建具备地域文化的乡村入口景观能够彰显乡村的形象和特色。文章以乡村入口景观作为研究对象,从地域文化角度出发,首先对地域文化与乡村入口景观的概念进行解析,其次分析乡村入口景观的内涵和影响因素,进一步总结乡村入口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尊重地域特征,保持地域完整”“挖掘文化记忆,丰富文化表达”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设计策略;乡村入口景观;地域文化
引言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行动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持续推进,乡村的景观品质和人居环境都获得了有效的提高和改变。但近些年来已经实施的部分美丽乡村建设中,一些乡村为了迎合国家政策的推出,照抄照搬城市的规划和设计方法,大肆地拼凑和模仿,仿照传统村落和城市的表面形式甚至使欧陆风盛行,不考虑乡村的特点和地域性,致使乡村的景观风貌丧失本身的特点,空间肌理遭到破坏以及地域文化无法延续和传承,出现景观与文化日益趋同的现象。近几年来,国内外关于乡村入口景观的理论研究相对较少,大多数都是当作乡村整体景观建设规划的一方面进行探讨,或者从心理诉求、空间布局、景观元素、水口园林等多角度展开讨论[1-3]。基于此,本文以地域文化为切入点,对乡村入口景观的设计策略进行探究,以期为未来乡村入口的景观建设规划提供一定的借鉴指导作用。
1概念解析
1.1地域文化
“广义地讲,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的,并不断得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和精神的全部成果和成就”[4]。狭义地讲,仅指精神层面的文化。而根植于乡村的地域文化主要是指乡村地区长期形成的格局风貌、历史遗迹、文化修养、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地形地貌、气候特征等,它集中体现了乡村地区的生活、生产、生态环境、文化传统和习俗等文明特征。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问题与对策探索
摘 要:现如今,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有了更高的精神追求。在此背景下,旅游业飞速发展,其中,乡村旅游帮助乡村旅游经济实现了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自此,乡村经济焕发出新的活力。但是,从现状来看,由于我国乡村旅游经济从兴起到发展时间较短,在实践过程中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管理、规划上出现的问题将会严重制约发展。本文围绕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展开讨论,并提出一系列建议,希望能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关键词: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存在问题;策略建议
我国幅员辽阔,意味着农业的蓬勃发展,只有重视农业经济、乡村经济的发展与壮大,才能真正立足于广大人民的利益,完善国家经济产业结构,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乡村旅游这种全新的模式使人们看到了新的致富之路,乡村旅游带动了当地餐饮业、住宿业、文化表演和农产品售卖等行业的蓬勃发展,许多乡村家庭的经济情况因此得以改善。然而,在这样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模式,必然会有一些问题的出现,使得没有经验的乡村政府和人民措手不及。例如:当地环境遭到破坏、乡村文化受到不良冲击、基础服务设施无法与正规旅游场所匹敌等。只有正视问题,通过积极的手段解决问题,才能引导乡村旅游经济向着更加健康、长远的道路发展。
1 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1.1 发展规模迅速壮大
随着国家经济策略的改革,乡村经济的振兴开始提上日程,而旅游经济的诞生恰逢其会,是一块最好的试金石。乡村振兴战略属于乡村旅游一个向好的政策,也是促进发展的一个重要信号,有利于乡村旅游的持续性进步与发展,对农村区域贫困人员摆脱贫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促进全面、高效的乡村建设工作开展,及时调整农村产业建设。当前时期,我国乡村旅游消费市场不断扩大,发展空间大,在新时代背景下国内的乡村旅游资源具有新的社会发展机遇。
1.2 消费群体和消费特征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