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乡村旅游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城镇化发展下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策略
摘要:为落实好总书记生态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乡村振兴的伟大建设目标任务,在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应针对乡村生态旅游进行管理。乡村生态旅游不但夯实了现代农村改革基础,也切实解决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问题。本文主要研究在城镇化发展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内容,希望能突出生态旅游理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仅供参考。
关键词:城镇化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管理
在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对策应改变以往的单一的管理结构,重点突出生态旅游发展理念,彰显乡村地域文化特色,从而推动农村及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
1 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对策应与时俱进
在城镇化背景下,需要转变传统的乡村生态旅游管理观念,应把乡村生态建设与城镇化发展进行有效结合,从而加快整个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步调,使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更规范,乡村旅游行业发展才更有活力。在管理中应鼓励贫困户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发展中来,通过产业带动、企业帮扶等形式,让乡村生态旅游助推脱贫攻坚。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生态旅游可采取“旅游+”的模式,开发农旅、文旅、体旅等山地旅游新业态,为贫困户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带动乡村经济的良好发展,进一步提升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充分重视各类专家对于乡村生态旅游领域所提出的政策和建议,利用业务咨询、理论指导、评审评价等形式,不断强化乡村生态旅游管理内容,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推动乡村振兴。从而以科学合理的城乡统一化管理办法,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在紧跟新形势下促进乡村生态旅游行业良好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2 倡导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
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乡村生态旅游行业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人们的参与感也较低,因此可倡导当地村民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这样的方式给当地农民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形成了管理的新模式。例如可以以社会实践旅游振兴为特色,加大对我国自然资源的保护力度,在制定出乡村生态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和整体营销办法后,实现当地农业生产与乡村生态旅游的联合互动。同时促进当地人参与到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通过对农业公园、湿地保护区的深度体验和走访,使村民充分了解并积极发掘当地的旅游潜力,从而以自然资源保护为前提,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为未来的建设发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议,以此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旅游业对当地乡村发展振兴的带动作用。
城镇化发展下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探究
摘要: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乡村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体,其发展前景和使命价值愈发凸显。近年来,在城镇的发展过程中,乡村生态旅游蓬勃发展,这对乡村振兴已经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进而促进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化发展与乡村生态旅游已然形成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这已经使社会各界的目光越来越聚焦于此。文章从乡村生态旅游概述出发,通过阐述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重要性以及现阶段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瓶颈,浅析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措施,以资借鉴。
关键词:城镇化;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措施;探讨
前言
自2017年党的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定,这一政策已经成为中国乡村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以及专家学者广泛关注和热议的话题。其中,乡村生态旅游作为活跃乡村经济的重要产业模式之一,已经得到了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植和培养,这对促进中国城镇化发展以及乡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融合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但是,近年来,随着乡村生态环境、居住环境以及管理模式的变化,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遭遇到瓶颈期。因此,文章在参考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现状,对城镇化背景下乡村生态旅游管理措施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助力乡村生态旅游,使乡村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得到发展。
1乡村生态旅游概述
1.1乡村生态旅游的含义
乡村生态旅游,顾名思义,是乡村旅游和生态旅游的有机结合,也就是在绿色生态环境理念的基础上,目的地为乡村的旅游行为。[1]乡村生态旅游远离城市的喧嚣嘈杂,在乡村的广阔天地中感受其特有的生态环境、风土人情以及民俗文化。近年来,随着都市生活节奏加快以及人们生活压力不断加剧,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节假日走出都市,前往乡村旅行,感受乡村特有的慢节奏和绿色的生态环境。乡村生态旅游已然成为一种新兴的产业模式,不仅对乡村振兴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更架起了城市和乡村沟通的桥梁,为城镇化发展夯实基础。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探索
摘要:
近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针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格局,创新了多种发展模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济的兴起,已成为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并以此形成了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第三产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键词: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开发;经营模式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现代农业发展带动下衍生的新产业,一经开发,便展现出其强大的发展空间和势头。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地域辽阔,资源丰硕,具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优越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满足消费者对旅游产品需求,丰富旅游产业内容的同时,更能对农村的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增加农村第三产业比重,充分整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实现农村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1]。
一、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伴随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整体推进,正朝着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大步迈进。《2014年中国旅游产业投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乡村旅游接待的中外游客达到12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接待总量的1/3,2014年乡村旅游收入达3200亿元,带动了3300万农民致富。全国有200万家农家乐,10万个以上特色村镇。可以说,中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大力开展农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于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五位一体”的发展规划,都具有十分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初探
[摘要]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两大背景下,乡村旅游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作为农业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来源,是未来乡村振兴中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加强校政企三方合作等方式进一步做好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工作。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旅融合;旅游管理;人才培养
在旅游业和旅游教育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一些农林院校相继建立了旅游管理专业。据统计,目前我国本科层次的农林院校有34所,1984年,中南林学院率先建立生态旅游专业。目前,有24所农林本科院校(不含高职院校和独立学院)开设旅游相关专业,占农林本科院校总数的2/3[1]。农林院校在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背景下,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中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背景解读
中共报告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至关重要,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头等大事,落实乡村振兴战略[2]。在党的报告中,把长期使用的“农村”称谓改为了“乡村”,这反映了党中央对乡村振兴工作的新思路。“乡村”和“农村”的称谓之间虽然只有一个字的差别,但却有一个本质的区别,乡村的功能不只是单一的农业生产,而且也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文明的载体。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就是要实现乡村一二三产业综合性开发和融合发展[3]。当前,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将发挥更大的作用。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趋于多元化,旅游需求也从传统观光型向文化体验型转变,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重视。1976年Evans发表的“Tourismand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一文被认为是最早的文化旅游学术论文,国内最早关于文化旅游学术研究的论文则发表于1986年[4]。自2009年国际颁布文化旅游相关促进政策后,有关文化旅游的研究迅速增加。2018年3月,国家正式设立文化和旅游部,更加强调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据统计,2018年,全国旅游总收入达到5.97万亿,同比增长10.5%,文旅融合已经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而与之矛盾的是,高素质人才的数量少,当前的育人模式难以满足文旅融合的需求[5]。
二、培养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通过对当前高等农林院校学生专业发展现状分析,发现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存在专业报考意愿较弱、专业认同度不高、学习状况较差以及对口就业度低等问题。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农业一直被视为基础产业却也是底层产业,“轻农”观念根深蒂固;轻农观念导致优质生源不足,学生的专业认同度低,影响学生的择业观等问题。在乡村振兴和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价值观,转变传统的轻农观念。提前了解对将来从事具体职业的工作特点、工作内容和发展方向。结合自身个性、性格、能力等多重因素来理性判定是否适应专业,如若不能准确定位,可以向专业课教师或者辅导员等专业认识帮助解疑困惑。要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将个人利益与国家集体利益结合综合考虑就业发展方向。加强个人学业和职业规划,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状况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有规划的完成大学四年的学业、生活和就业,实现个人人生价值。近年来,国家一直在增加对乡村建设以及文化旅游方面的支持,为农林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让他们可以在农业上有所作为,并在乡村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例如,现代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农业园区规划等领域都是专业大学生展示才华的“舞台”。而且,与其他类型的高校相比,农林院校大多设有林学、风景园林、城乡规划等专业,在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都能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提供有力保障。因此,如何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旅游学科的特点以及学校资源优势,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是一个现实的问题。为此,通过新生教育,班级和社团活动,社会实践,校友资源开发和校企合作等方式,我们可以共同努力,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并不断提高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
农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乡村旅游被列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领域,农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有必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为其提供旅游专业人才支撑。因此,从乡村振兴战略中与旅游相关内容和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两个方面分析了乡村振兴战略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又从新农科、新文科建设角度分析了对旅游管理专业人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并据此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农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与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党的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后,国家推出系列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将乡村旅游列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领域,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1]。乡村旅游转型升级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但迫切需要专业人才支撑,缺少人才也成为目前制约乡村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之一。农业院校以服务三农定位为核心职能,其旅游管理专业有必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根据业界的知识与能力需求,进一步优化调整人才培养的模式与具体方案。因此,本文提出综合乡村振兴涉旅相关内容、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与新农科教、新文科育建设三大要素明确人才培养面临的新变化与新要求,并据此探讨提出农业院校旅游管理培养模式优化的新思路与新方案。
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中与旅游相关内容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首先,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培养产业新业态。这要求人才培养需要对接产业新业态要求,使其熟悉并理解乡村旅游新业态,具备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意识。其次,乡村振兴战略强调严格生态空间保护,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促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建设。这要求培养其生态保护意识与生态发展理念。再次,乡村振兴战略提倡丰富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传承农耕文化蕴涵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保护利用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景观旅游名村等自然历史文化特色资源丰富的村庄,保护好文物古迹、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灌溉工程遗产,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这要求培养人文保护理念以及遗产保护和适应性利用方法。最后,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提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不断创新业态和文化融入与展示手段,因此需要重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2]。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乡村旅游业转型升级是融合产品创新、品牌塑造、空间优化和产业融合的系统工程,要将乡村生态田园风光,融入民族民间文化元素,创新产业业态与产品形式,再塑诗意闲适的人文环境。环都市乡村旅游、核心景区地核吸引的周边农村旅游、乡旅特色小镇驱动的乡村旅游和基于古村、古镇和传统民俗融合的乡村旅游成为乡村旅游发展基本形态。美丽休闲乡村、休闲农庄(园)、休闲观光园区、国家森林步道、康养基地、森林人家、乡村民宿、乡村旅游区(点)等精品是乡村旅游的主要产品形态,融合旅游地产、旅游度假、会议会展、餐饮住宿、农特产品、互联网、服务商贸、现代农业、文创产业等复合型功能的乡旅特色小镇、农业产业园、田园综合体是当今乡村旅游业态发展的重要趋势[2]。因此,乡村旅游转型升级要求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构成也发生了变化,既需要基础的管理知识与技能,也需要具备深厚的人文素养来适应文旅融合趋势以及农村文化与新时尚风潮的结合;既需要对旅游深入理解,还需要对相关产业具备一定知识储备;既需要正确理解乡村旅游业态变化趋势,也要学会利用互联网、智慧旅游、电子商务等新技术应用促进提质升级。
二、新农科与新文科建设对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农业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应充分发挥学校涉农领域所长,主动对接三农发展需求,着力落实高水平本科教育系列措施,培养适应农村旅游业发展的专业人才。新农科面向新乡村和新业态,其中包括推进农科与文科深度融合,致力于培养对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和实用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以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为导向,适应乡村旅游业态变化带来的新要求,构建起体现农科与文科交叉融合,适应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需要复合型管理人才。新文科建设既体现人文与社会科学的交叉融合,也体现与理工科的交流以及与新技术的结合,使得农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应该融入人文素养教育和新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创造新知识体系,建设新课程,将现代新技术方法融入课堂[4]。
旅游景区市场营销模式
1乡村旅游的特征
1.1经营分散且重复性大
就我国当前的乡村旅游景区来说,大多数的乡村旅游旅游景区还没有形成旅游群,没有一个独立的旅游部门去统领,大多数都是单独农户与旅客之间的“交易”。究其根本原因来说,农村产权的复杂性导致农村旅游景区的分散。例如:在农村旅游景区涌现各种各样的农家风味菜馆、农家土生农副产品。这些独具特色的农村旅游资源对当地来说就较为普遍,不少农户都在重复的利用这些资源,导致该景区失去吸引游客的特色,不能更好的得到发展。分散的农户间为了追求更高的收益而展开恶性的竞争,并且不利于市场营销模式的整合。
1.2以情感为纽带吸引游客
对于任何地方或是物品来说,只有赋予了它足够的情感才能打动人、感染人。这也就是红色革命根据地的旅游景区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游客寻求乡村旅游除了获得视觉美感外,更多的是寻求心灵的进化和情感的依托。一些老革命根据地就是利用情感为纽带来发展本地的旅游业,用情感共享的方式,将农村旅游景区与旅游者紧密有效的联系起来,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2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现状
2.1乡村旅游经营观念滞后
思政教育融入旅游管理专业思政的探索
摘要:“专业思政”是以专业为载体,发掘专业特点和优势,通过专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把思想政治工作贯通专业建设各要素全过程。文章以旅游管理“专业思政”为例,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的五大重点出发,建设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思政”元素共享资源库,促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协同发展。
关键词:专业思政;思想政治教育;思政元素;旅游管理
专业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高校的立身之本。[1]2014年,上海高校探索实施“课程思政”。2016年,习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课程思政”提出了明确的要求。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专业思政”的概念,他强调:“加强课程思政、专业思政十分重要,要提升到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层面来认识。”[2]这标志着课程思政向纵深方向发展,对各专业的思政体系设计提出了更加科学性、系统性和整体性的要求。自国家提出思政建设以来,“思政”成为高频词。截至2022年1月17日,在中国知网中以“思政”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文献总数125890篇;以“课程思政”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文献总数28542篇,占比“思政”类文献总量的22.7%;以“专业思政”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文献总数39263篇,占比“思政”类文献总量的31.2%。从发表年限来看,“专业思政”发文量最高的是2021年,共计15523篇。但以“专业思政”和“旅游管理”同时作为关键词搜索,文献总数只有222篇,仅占“思政”类文献总量的0.18%。由此可见,高校开展“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思政’”的相关研究不多,而这恰是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因此,新时代思政教育融入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思政”的必要性
(一)适应新时代社会发展需要,培养“思行合一,德才并育”的旅游管理人才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旅游和文化产业成为支持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幸福产业。随着文旅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地位的提升,对旅游人才尤其是政治过硬、能力突出的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日趋迫切。[3]积极开展旅游管理本科“专业思政”育人的探索和实践,将思政育人贯穿专业认知、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当中,深入系统地推进立德树人在专业建设层面的体现,培养“思行合一,德才并育”的旅游管理人才。
(二)能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不良学风问题
劳动投入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探究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乡村旅游经济在带动地方经济中的作用不断凸显,已经成为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需要政府与农村各方的共同努力。而在后疫情时期,如何用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创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既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本文以农村劳动力投入为视角,阐述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分析目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相关研究及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旅游;劳动力;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
2020年的一场疫情,对任何一个经济领域而言,都是充满挑战的一年。在农村工作中,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重点领域,强调全面小康时期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的重要性。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很多地区的乡村旅游契合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理念,已经成为农村经济整体性发展的重要方式。中央一号文件的,有利于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和公共服务的提升,满足了乡村旅游发展的现实需要,成为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机遇。但是,由于肺炎疫情的严峻形势,很多地区乡村旅游处于停滞状态。与此同时,全国经济也受到较大影响,困难时期城市复工企业无法满足农民工就业市场需求,这也导致农民工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给农民增收的带来了巨大挑战。后疫情时期,解决好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关系到广大民生。而随着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旅游行业也将逐步恢复,虽然并不会出现强势的报复性消费,但是,被疫情压抑的旅游消费,特别是具有距离优势和自然环境优势的乡村旅游,将会更加具有市场潜力。如何借助一号文件的政策优势,从乡村旅游基础性工作做起,解决好后疫情时期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奠定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会成为疫情过后乡村旅游发展的一大挑战。
一、劳动投入视角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要性
乡村旅游拓宽了传统农业的经营空间,具有促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作用,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社会以及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均有利于新农村建设的长远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
(一)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目的地,以乡土生活、生产和生态方式等为体验与观赏客体,实现娱乐、休闲以及度假等的旅游形式。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推进,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相辅相成,共同促进,乡村旅游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而美丽乡村建设更是为乡村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因此,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来看,乡村旅游需要具有长远性、系统性等特征,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是为农村经济社会长远发展提供动力,也是促进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长期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需求。
(二)劳动投入视角的必要性分析。乡村旅游之所以具有振兴乡村的产业功能,很大原因在于乡村旅游具有强大的产业整合能力,旅游产业链的就业带动作用对地区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从劳动投入视角来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1)旅游产业发展具有解决劳动力就业优势。从旅游业自身特点来看,旅游业具有产业整合能力强、劳动带动力强、就业机会多以及就业门槛低等特点,是缓解就业的重要渠道。而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不管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是生态观光型、体验式乡村旅游,还是基于农村自然景观和风俗文化,乡村旅游资源都来源于以农业生产为载体的生产与生活,农村剩余劳动力对农业生产、乡村生活以及当地特色文化的先天优势使其成为乡村旅游发展劳动要素的主要来源。虽然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初期,农村剩余劳动力缺乏旅游经营与服务的专业理念与知识,整体素质不高,但是,不可否认,乡村旅游的发展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也成为解决农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渠道,改善了农村地区收入情况,为我国农村社会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2)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需要农村劳动力的投入。当前,很多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出现重叠,特别是地理位置较为临近的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间相互模仿学习,趋于同一化。而随着乡村旅游同质化发展与单一化经营弊端的出现,人们对乡村旅游需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简单的农家乐、采摘活动等已经无法满足旅游消费者需求,乡村旅游的真实性成为新的追求,对地区特色与真实体验成为市场趋势,从而影响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当地农民对乡村旅游的参与,也只有当地居民才能真实还原乡村旅游资源的本来面貌,以劳动活化展现地区旅游资源特色,让旅游消费者体验到乡村生产生活的真实状态,这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3)乡村特色的保持需要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在城镇化冲击下,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向城镇转移的同时,也消减了乡村特色的影响。农村劳动人口是乡村特色生产与生活方式的生动载体,如果没有劳动人口的持续性农业生产生活,也就没有了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载体。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中,是以对旅游资源的保护为基础的。但是,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却出现了较多迎合城镇生活习惯以及满足现代化发展的问题,弱化了乡村旅游的乡村性,也打破了乡村旅游的特色优势。为了防止乡村旅游特色被城镇化淹没,需要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实现乡村旅游的因地制宜,保持当地旅游从业人员的本地化特色,防止乡村旅游的本土优势失去旅游吸引力,这也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深层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