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乡村规划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城乡规划设计的美丽乡村规划
摘要:现如今,我国对于城镇化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导致我国城镇和乡村之间的差距变大,以至于很多农村都不能很好享受与城镇相同的待遇,这样不仅会加剧资源以及环境等社会矛盾,还会在不断发展中出现更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现阶段就需要在城乡规划设计中,完善美丽乡村的规划,进而早日实现城乡一体化。本文主要对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阐述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研究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城乡规划设计;美丽乡村;规划
从我国的经济情况中来看,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都逐渐投入到市场中,所以我国经济也在不断提升,在这种情况的驱使下,我国国民对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越来越重视,人们不仅想要有更高质量的生活也逐渐提升了自身的审美。而且从目前来看,我国城镇化的规模也在进一步地加快,因此需要政府部门不断加强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让乡村可以与城市一起发展下去,解决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矛盾,这样才能让乡村向好发展。而且传统形势下的城乡规划设计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我国实现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的需求,因此想要更好加强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就需要逐渐找到一些合理的方式,加快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的进度,有效解决好我国城乡规划设计中的问题。
1城乡规划设计中的美丽乡村规划存在的问题
1.1政府部门缺乏美丽乡村的规划意识
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很多政府部门都开始重视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但是很多政府工作人员都没有对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有全新的认知,所以在开展城乡规划设计中美丽乡村规划的过程中还是用一些比较传统的手段。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政府工作人员制定了有效的规章制度,但是因为没有完善的体系,导致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不能解决的问题[1]。
1.2政府部门过于注重表面的形象工程
乡村规划师管理实施方案
为全面推进我区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工作,进一步提高村镇规划管理水平,加强基层规划干部队伍建设,建立适应城乡一体化发展需求的规划体系,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聘用条件
(一)受聘用人员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诚于党,贯彻执行党的方针路线。
(二)具有初中以上学历、品行端正、工作作风优良、无犯罪等不良记录。
(三)取得乡村规划师结业证书。
(四)乡村规划师应具有参与城市建设、城乡统筹实践和投身乡村规划事业的积极愿望及务实创新精神,业务能力较强,作风严谨,扎实肯干。
二、聘用方法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
摘要: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在不断推进,在这样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已经成为了核心任务。如何做好美丽乡村规划与建设,这是有关人士需要清楚认识的。对此,本文就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对当前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然后探讨一些先进的模式,最后提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具体措施建议,希望可以给有关人士一些参考帮助。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规划建设
在2014年,新型城镇化试点名单公布,标志着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入到实质性阶段。2019年3月,在2019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进一步推动区域协调,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2019年4月8日,发改委《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重点突出指明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未来方向。在未来的一段较长时间内,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核心。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进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就成为了必须要关注的要点,这是城乡统筹与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1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常见问题
规划建设美丽乡村,这是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城乡协调的关键性工作,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任务。但是,从目前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实际情况来讲,还存在一些常见的问题,这导致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没能达到理想中的效果。(1)规划设计不科学。从目前实际来讲,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存在明显的模仿城市问题,也就是按照城市的格局,来规划乡村,过于强调乡村规划的布局,反而与农村实际体现出来了一些差距。过于“城市化”的乡村规划,不仅会消耗大量的物力、人力和财力,还会导致效果不佳。盲目模仿照搬,并不能达到理想中的效果。(2)缺乏特色。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民族和风俗习惯,也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在进行美丽乡村规划的时候,就需要将地方特色体现出来,对一些传统文化和风俗实现传承。不过,从目前实际来讲,美丽乡村建设,存在同质化的问题,不同地区的乡村规划建设,在建筑风格、结构布局等方面存在雷同化的问题,没有将地方的特色融入其中。这不仅使美丽乡村规划效果不佳,同时也导致传统地域文化和风俗的传承断代。(3)缺乏统筹协调。美丽乡村规划,需要遵循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根本原则,要确保乡村规划建设和城市形成统一,协调发展。但是,在目前的乡村规划中,一些地方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未能和城市统筹协调,一方面缺乏产业上的联动,乡村仍旧处在一个较为封闭的状态,另一方面则是对区域内各个不同乡村缺乏统筹关联,导致区域内的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没有成为一个整体,未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先进模式
农业部于2013年启动了“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在2014年总结美丽乡村建设十大先进模式。对于全国美丽乡村规划建设而言,这些先进模式具有参考借鉴作用。下面,就针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先进模式简单剖析。(1)产业发展型模式。这种模式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是以经济产业发展为核心,将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作为核心,构建起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城市企业形成对接,构建起“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聚集性、规模化农业生产基地,乡村建设也就围绕具体的农业产业来建设。这一模式在东部沿海地区较为常见,典型代表就有以渔业为载体的广州市南沙区横沥镇冯马三村,以农业为主的漳州市平和县三坪村,以旅游为主的婺源县江湾镇。(2)文化传承型模式。这种模式,是以文化作为核心,在乡村规划建设中融入地区传统文化,来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在一些地区,具有地域性的特殊人文景观,如古建筑、古村落、古民居等,这些优秀的民俗文化和相关非物质文化,给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可以立足于此将优秀的民俗文化利用起来,建设文化传承型的美丽乡村。(3)城郊集约型模式。在广大的乡村中,有一些乡村的地理位置靠近城市,因此和其他远离城市的乡村相比,这些近郊的乡村,具有公共设施条件好、交通便利等特点,和城市具有紧密的关联。因此,就可以立足城市需求,针对性规划建设美丽乡村。如上海松江区泖港镇,就是瞄准了城市蔬菜供应,构建起了以蔬菜种植为核心的美丽乡村,成为了上海市的一个“菜园子”,受到了城市的带动作用,达到了城乡统合发展的效果。(4)环境整治与保护模式。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还有一种关注环境建设的模式,其将重点放在了环境的整治与保护上边,对农村脏乱差与环境污染问题进行集中整治,同时挖掘乡村优秀的环境资源,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创造新的契机。
人居环境治理的乡村规划研究
摘要:我国大部分乡村由于历史原因,环境总体品质有待提升,粗放式的管理和经营,需要规划策略提升。本文以生态环境整治、乡村文化再生、生活环境再生三个主要方面,探索美好乡村建设问题,建立乡村环境再生的规划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乡村;人居环境;治理;规划策略
1背景
“”报告就乡村未来发展趋势,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计划,[1]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的“三步走”的战略,同时提出“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战略指向。[2]2017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提出了筹城乡发展,统筹生产生活生态,建设美丽宜居村庄。
2国内外发展现状
为了实现本国的乡村环境,各国都积极采取了有效政策和法规,得到了很好的成效。如英国的早在上个世纪40年代就开始重视乡村环境整治,颁布了一系列政策和法规,取得了一定成效,1949年建立了《国家公园与乡村进入法》(即《NationalParksandAccesstotheCountrysideAct》),1981年了《野生生物和乡村法》(即《TheWildlifeandCountrysideAct》)、2000年《乡村和道路通行权利法》(即《CountrysideandRightsofWayAct》)等。[3]美国在乡村环境治理方面也十分的重视,早在1927年就提出了《纽约乡村法》(即《VillageLawoftheStateofNewYork》)。[4]后来,相继提出了《农业法案》、《土地法》、《国家环境政策法》(NEPA)及《住房法》等;早在上世纪40年代,日本就出台了《农地调整法》,之后相继提出了《过疏地区对策紧急措施法》、《过疏地区振兴特别措施法》、《过疏地域活化特别措施法》和《过疏地域自立促进特别措施法》等[5]。纵观我国乡村环境发展之路起步较晚,从建国以来,国家在农村环境恶化方面投入了一些资金,但是经济支持力度还有些不足,限制了农村环境改进的推进和实效性。[6]。早期针对性的政策法规不多,如《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时效性和指导性还有待完善。虽然一些地区已开展相关工作,但是由于政策管理、技术方法及地域性各不相同,取得的成果也不相同。一些发达地区,如苏南地区、浙江部分地区,由于发展较早和经济基础等原因,乡村环境品质很好;而对于发展较晚,如中部和西部地区,在此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一种规划策略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由于乡村发展经济状况、人口分布、空间布局、基础设施、历史文化等建设受到制约,规划建设不足,风貌特色彰显缺失严重,这些都是未来临待解决的问题。
3人居环境治理的规划策略
生态型乡村发展模式与规划设计
摘要:本文以“慢村”理念为基础,通过文献梳理、课题调研及实践等,以合肥市虹光村为例,探索“慢村”理念的可行性。文章从交通、环境、产业、文化等方面进行规划方法的应用与总结,并探索了“慢村”模式的实践,希望能为安徽丘陵地区乡村发展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慢村”;生态型乡村;发展模式;规划设计
传统规划常将村庄作为封闭的系统或乡村城市化发展方向进行研究,导致城乡同质化或乡村生态本底的改变[1],说明现有规划模式已不适应发展需求。本研究以丘陵山地村庄为例,挖掘自然资源价值,突出产业优势,并与城镇空间互动,促进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2]。“慢村”模式涉及农村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本文对“慢村”理念下的丘陵地区的乡村建设展开研究。“慢城”模式已经在世界上形成了一个特有的城市网络体系[3,4],而在对“慢城”的界定中,也包含了对村镇建设方式的探索[5],但是对具有不同资源特征的乡村建设的系统性理论研究较少。2010年我国出现了第一个“慢城”——南京市高淳县桠溪镇[6]。如今,“慢城”模式的发展趋于本土化、具体化,可推行慢社区、慢街区或慢镇、慢景区、慢村。将“慢城”模式引申到乡村规划中,即在乡村原有自然特征及传统乡土文化的基础上,探索出一个可持续发展模式与规划设计策略。
1“慢村”理念与乡村规划的契合点
1.1自由的交通路网
村路是“慢村”空间组织的基础,对道路的线性选择需要以场所之“地”实现路线之“宜”[7]。道路两侧应借助天然农业景观与自然风貌,群落式配置植物,使小路蜿蜒经过古树、田野、池塘、稻田、菜地等不同的沿途风景。
1.2自生的景观环境
新型城镇化下美丽乡村建设发展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美丽乡村的发展方向与进程直接影响着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效果,为此,党的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基于对阻碍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原因的剖析,探索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办法,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发展
城镇化是我国最大的内需潜力和发展动能所在,它一端带动着农业现代化,一端连接着信息化、工业化。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方面,作出了整套的战略部署,并将其作为我国未来5~10年,甚至是更长一段时间的发展主旋律。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乡村振兴”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矛盾的必然要求,而这也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行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造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要在补齐农村这块短板上凝心聚力,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美丽乡村建设。然而,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以及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二者之间问题与矛盾也在建设中逐步显现出来,同时还吸引了社会各界的关注。笔者通过搜集和梳理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并对比国内外乡村发展经验将问题的成因加以研究和评估,揭示了我国推进建设美丽乡村的经济、规划、制度以及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美丽乡村规划与发展对策。这将为美丽乡村规划与发展政策的制定,特别是为不同区域城市化发展水平下美丽乡村规划及建设提供参考依据,具有现实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美丽乡村的建设概况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跟传统城镇化不同的是,它是针对我国实际国情提出来的,更加重视城与乡以及城与镇之间的协作共赢。它的根本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使参与方凭借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共同且平等的进步。此外,为协调人口、资源、经济与环境持续发展,构建适应于产业经济发展的体系与格局,新型城镇化应落脚与区域统筹、产业升级、生态文明、集成高效、制度改革以及体制创新。发展过程中不能单单以GDP等经济数据为主要取向,而是将生态文明作为价值标杆,强化小城镇与乡村的内生发展能力。目前,乡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在欧美发达国家得到很大的重视,为有效解决工农以及城乡之间的差距问题,这些国家和地区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示与领导,并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产业。在德国,乡村在其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8200万居民生活在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1000~2000人规模的村镇是他们多数人的生活模式,并不断接纳着更多的人口。为保证地方竞争力使人们在享受乡村优美的自然以及文化景观的同时,充分感受到配套公共服务及交通基础设施,德国政府提出“村庄更新”战略,对州及地区施行合理的规划与布局。为带动低级别城镇、乡村地区的发展,使其可以和城市周边的乡镇在各个方面都能保持良好的沟通与联系,尽可能的在区域规划中提升整体性,进而使其共享中心城市的服务设施与经济增长动力。此外,荷兰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土地整理”战略,将土地和水资源进行统一的规划与整合,逐步将居民休憩甚至是外交办事处定位于景色秀丽的乡村。还有法国的“一体化农业”,利用科技和企业运营管理的思想,为实现农业与工业、工商业的联合发展,采用农场主与相对应工商业资本家签署合同的形式,进一步保障农工商利益一体化等。2016年,中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4%,相比较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设定的2020年达到60%的目标,还需提升2.6%,保守预计2018年至少有1800万新增城镇人口[1]。与此同时按照户籍所在地统计,2016年中国户籍城镇化率约41.2%,相较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存在-16.2%缺口,暂居城镇且无户籍流动人口有2.23亿。相比较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制定的2020年户籍城镇化率45%的目标,2018年至少有2630万的流动人口在三、四线城市落户。名义城镇化于实际城镇化严重脱离,成为我国推行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显著标志。而美丽乡村不单单能够接收大城市人口的转移,为逆城市化做准备,更能在显现本县域魅力的同时形成一块“金字招牌”,不断吸引投资、扩大对外交往。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就乡村绿色发展做出了部署,并明确指出在我国现阶段,农业部的工作重心是建立健全“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体系,并致力于帮助农民增收并稳定农村、农业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乡统筹的一个重要实践项目,建设美丽乡村的进程与国家推行新型城镇化的质量与效果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同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主要载体,通过完善其旅游业的开发与管理以及整合其经济文化地理的各方要素,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并消除城乡差异,进而保护传统部落不被异化,为加速推行新型城镇化做出必要准备。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与规划仍处于理论指导下的摸索阶段,为完成《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指明的,2018~2020年,逐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新型城镇化试点的成功经验的目标,2017年我国已在推进建设美丽乡村的各试点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并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体系。一是生态意识文明体系,充分发掘并利用乡村自身独特的历史人文资源;二是生态经济文明体系,发展特色经济进而延长经济产业链;三是生态政策文明体系,建立并完善资源保护管理制度,推动乡村绿色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建设美丽乡村的困境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以及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通过深入了解农村社会变化和农民损益情况,以及在这种背景下的农民意愿、选择和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关注和期待,基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视角,我们发现,主要是以下几个困境在乡村转型发展过程中,致使生态环境惨遭严重破坏以及自然资源利用率慢慢降低,且严重阻碍了农村可持续发展。首先,未能得到村民的广泛支持。科学的规划是推进城镇化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不仅仅是村委会干部的使命,更需要得到广大村民的大力支持。土地作为城市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无论是产业结构升级还是生产要素的集聚,均有赖于土地的重新配置来实现[2]。由于宅基地制度的不完善,公共服务质量不达标,乡村规划建设过程中伤害到了一部分群众的利益,尤其是那些安土重迁的群众无法改变传统观念并一味地坚持己见,收到国家相应补助后仍觉得不足以弥补自己的损失,一再妨碍建设进程。因此,美丽乡村建设必须增强土地集约化并广征民意、顺应民心。其次,发展资金供给不足。建设美丽乡村是一项系统长期工程,资金供给不足往往是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村民自筹的资金通常具有很大的断流风险,主要是企业用于建设家乡的爱心捐赠,不是长久之计。此外,一些涉农部门拨款前对实施及开工地点、开工时间、操作程序等方面都有确切的要求,不能够及时把资金整合到建设过程中统筹使用。村里产业由于缺少持续补充的资金来源,不能完成自我造血,以至于很难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致使资金短缺成为美丽乡村发展进程中的首要问题。再次,规划编制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无序。对于规划编制,除个别乡镇核心领导还未充分认识外,其本身在监管制度过程方面就缺少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以至于管理过程中没有足够考虑长远发展性,违背了“资源与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化”原则,呈现了多数监管形式本身大于实质的状态,暴露出例如新建一座房却圈占一倍甚至两倍于房子的面积,从而减少3倍于房子面积耕地的现象。监管不能到位,私立得到最大化的放大,进而有的村民随意在公路旁边甚至路面上堆放建筑材料、建筑垃圾,这不仅影响了车辆、行人正常通行还造成了很大的排水隐患。最后,建设过程中出现“重建设,轻生态”现象。美丽乡村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的建设,这不简单等同于破旧村落整治,也不等同于改善村容村貌整治。近些年来,虽然部分地区加强了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但仍有乡村在生产、生活过程及生态行为方面都存在不正当行为,比如住房立面景观及日常保洁达不到要求、农业生产过多依赖农药、各种废水未经配套的污水流程直接排放到河道以及重工业的迁入等,使得随之而来的土壤污染、水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
产业规划下示范村规划设计与建设
摘要:通过对兰考县徐场村现状的调研分析,对该村发展规划的方案进行了探讨,从产业规划和村庄发展建设的各个方面提出了规划的最优方案,为村庄建设的具体实施提供基础。同时,针对新农村规划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通过对规划方案的详细分析,总结出在新农村规划设计中,应把产业规划发展与乡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重点放在村庄产业结构布局、创新村庄特色产业、生态观光农业和乡村面貌的改善上。
关键词:乡村规划;产业规划;设计;规划建设
1引言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城镇化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到2016年底,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达到57.4%,[2]但仍有7亿多人口生活在农村。乡村的未来如何发展将直接关系着这部分人的幸福生活,关系这部分人的去留问题,但由于历史的种种因素,城市和乡村“二元”结构的存在及“重城轻乡”的思想使乡村规划建设一直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3]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城镇化的过程中,“大建设”加“大破坏”的混乱城市化[4-5]已经给乡村文脉的传承、保护和人居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6]在新型农村发展建设过程中,产业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产业规划决定村庄的未来发展方向和进步空间,而建设规划决定了村庄的空间形态的科学化制定,[7]健康的景观格局是维持村庄产业发展及人文精神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条件。[8]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规划者应把产业发展和建设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发展经济的同时着眼于打造一个不同于城市的外围生态景观面貌。[9]近年来,随着农村的快速发展,农村城镇化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大势所趋,只有通过对农村建设的科学管理,引导和控制农村建设,才能保证农村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平均每天约有20个行政村消失,[10]应该如何对待那些即将消失的乡村,能否把传统乡村空间实践与村民社会组织完美融入制度化的乡村规划中;怎样建设保留下来的乡村,使乡村规划实践主体与传统的空间建构主体有机统一,科学合理地传承乡村社会历史文化和地域空间特征,这是历史赋予规划实践者的一个重要使命。
2项目概况
徐场村位于河南省兰考县固阳镇西南角,距离兰考县城17.5km。该村从1985年开始生产民族乐器,目前,乐器生产企业已发展到52家,民族乐器产品主要有古筝、古琴、琵琶,并形成了一条比较完整的产业链,年产各类乐器52440台,年产值达9500万元,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徐场村村域范围内总用地2.8km2,全村耕地320亩,主要分布在村落四周。该村地形平坦,无集体建设用地,目前正在申报中。
2.1发展优势
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探析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农村问题一直是国家和大众最关心的问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如何实现乡村振兴,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始终牵挂着大众的心。本文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和措施两方面出发展开讨论,希望能为我国农业农村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农村;涉农人才
“三农”问题关系国计民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为切实解决好“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根本。本文在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必要性的基础上,针对性地提出了实施农业农村改革、转变农村发展方式等系列解决措施,意在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言献策。
1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性
2017年10月18日,同志在党的报告中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战略提出了“三步走”时间表,即到2020年,乡村振兴战略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乡村振兴战略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同时,报告也为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实现路径,即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重塑城乡关系等。当前,我国的乡村振兴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基本措施还不到位,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保证“三农”问题切实得到解决,不仅是国家,也是大众最关心的问题。加快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对于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方、生活富裕的农村环境,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繁荣意义重大。
2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措施
2.1坚定不移地坚持农业农村改革党的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措施,为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基于此,大刀阔斧进行农业农村改革已非常必要。首先,政府须进一步落实产业扶贫政策,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园区带动,做好贫困村、贫困户工作,多到贫困县、村走访,了解贫困户实际困难,积极调整扶贫策略,促进扶贫工作进一步发展完善;其次,政府应坚持三农改革,铺设乡村改革基石。一方面稳定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促进农村承包地登记、变更、过户、流转等走向正轨。另一方面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改革,保证农村资产核查、成员身份确认、股权量化等深入进行。同时,实现农村“三变”改革,保证资源变资产、资金变古股金、农民变股民等。最后,要创新改革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三农问题”关系国家粮食安全,当前,我国实现了粮食“三量齐增”,多层次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保障农产品增收,调节农业生态,将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供给侧结构改革,促进农业发展繁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