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现代医学技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现代医学X线技术的运用
作者:崔彬 单位:北华大学附属医院
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威尔姆•康拉德•伦琴发现的X线导致医生使用的新诊断工具出现。他发现X线几个月后,拉塞尔•雷诺兹就制成了X线机。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X线机之一,它使人类得以在无切口的情况下,观看人体内部。X线机在医学领域应用广泛,其主要应用范围包括X线介入诊断、胸部透视、拍片、胃肠道钡餐透视、气钡双重造影、检查胃肠道疾病、检查大肠疾病、检查泌尿系疾病、胆道“T”型管造影、检查肝胆系情况等。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X线技术不断得到开发利用,其应用已经从早期的检查发展到今天的介入治疗,现将近年来的应用概述如下:
1X线检查尿毒症肺损害
尿毒症所致的肺部损害也称尿毒症肺,其发病率高达40%~80%。由于尿毒症肺的临床症状和胸部X线表现多种多样,可直接反映患者的预后,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胡光等通过对24例尿毒症肺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并与16例非尿毒症肺损害患者的胸部X线片相比较,探讨尿毒症所致肺损害的胸部X线片表现及预后。总结24例尿毒症肺患者的胸片表现可见:肺淤血期和间质肺水肿较多见,分别占45.85%和29.1%,但X线表现不特异,发展到肺泡肺水肿期及间质纤维化期才出现特征改变,如可出现以肺门为中心的操冀样阴影等[1]。
2X线定位治疗肾结石
泌尿系阴性结石占泌尿系结石的10%左右,输尿管结石分为阳性和阴性两种结石。阳性结石在X线上可见一白色高密度影,定位明确,而阴性结石在X线下无法显示,需靠B超确诊或借助输尿管插管造影技术,完成定位治疗。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服用排石药、中药汤剂等方法,时间长,排石率低。而采取手术取石,损伤大,费用高。借助X线定位碎石能够缩短排石时间,提高治疗效果。陈旭东报道13例X线下连续逆行造影定位行输尿管阴性结石体外震波碎石,获得成功,逆行注入25%溴化钠10m,l在X线下沿导管寻找到输尿管内造影剂显影浅淡处定为结石部位开始碎石,当造影剂排出显影不清时,间断注入造影剂5~10m,l直到结石部位充盈缺损消失,造影剂连续通过,终止碎石[2]。姬生宪报道了48例X线定位碎石机治疗泌尿系阴性及显影不良结石,注入泛影葡胺或空气造影,使用X线定位,碎石机碎石,8例有残留结石,其中2例残留结石直径小于3mm,1例输尿管移行段残留结石,长径约6mm,5例残留结石多位于肾下极。证明了最初结石越大,发生残留结石的机率就越高[3]。赵鲁平等人用B超结合C形臂X线定位引导经皮肾穿刺造瘘,将经皮肾通道扩至16~18F,从通道内插入输尿管镜碎石、取石。90例肾结石患者中,Ⅰ期取石70例,Ⅱ期取石20例,40例复杂结石经多次取石,均有少量肾盏残石,结合ESWL治疗,肾结石基本排净[4]。
3X线与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
现代医学发展中临床医学发展现状
摘要:在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中,临床医学水平逐渐提高,为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了更加完善的医疗技术,随着临床医学的不断进步,为患者提供了更加精准的疾病防治。本文主要针对临床医学在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现代医学;临床医学;发展
引言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身体健康上却逐渐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心脑血管等疾病频发,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主要对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在临床上针对患者的整体表现判断患者的发病原因及过程,从而对症进行治疗,与此同时,通过科学合理的预防为患者减轻痛苦。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医学也在不断的进步,逐渐体现出更加重要的作用。
1现代医学发展中临床医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现状
目前,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医疗水平取得了更大的进步,临床医学在此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发展。在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随着诊断及治疗技术的更新与完善,使得疾病的发病原因越来越明确,从而促进了临床医学的快速发展。在当今时代,器官移植以及多种疑难病症都得到了良好的治疗。与此同时,生物工程的研究逐渐深入,细胞工程、基因工程以及生物分子工程的产生帮助人们对于癌症等难以治愈的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过多年的完善与发展,临床医学逐渐划分为内科、外科、内分泌科、儿科等五十多个学科与专业,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1]。
现代医学病证结合诊治的重要性
作者:杜武勋 朱明丹 袁宏伟 冯利民 朱林平 刘岩 周莹 魏聪聪 张少强 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
“病证结合”模式论治思想萌芽于《黄帝内经》,为东汉张仲景所继承,并开创了病、证、症三位一体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宋、金、元、明、清时期,辨证论治得以迅速发展,并成为疾病诊治的核心,形成了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近代西医东渐,既冲击了中医传统辨病论治的地位,也启发了中医辨病思维,汇通各派医家由此而创造性地探索出衷中参西的病证结合论治模式。本文就临床中病证结合模式的类型、特点、发展问题作以探讨,以期构建中医临床病证结合模式新体系,并引起中医学术界的进一步讨论。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研究,必须对中医学术的整体发展产生指导作用;必须对中医临床实践产生指导作用,并以提高临床疗效为目的。中医学只有持续创新才能获得持续发展,必须依据新的事实和研究成果提炼升华,体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1不同临床疾病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类型、特点
我们于2002年提出了[1],临床实践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一种病证结合诊断疾病的思维模式,总结这种模式可以有三种:一是在中医病名诊断的基础上再进行中医证的诊断;二是在西医病名诊断下的中医辨病加上辨证的模式;三是西医病名诊断与中医辨证结合的诊病模式,第三种就是按西医疾病的发展规律进行证的诊断,吸收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的模式。中医病名诊断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模式,这是目前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采用的诊病模式,也是中医院校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诊病模式,也即是常说的中医疾病的病证结合模式。这种模式对中医学的继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医学发展到今天,作为一个临床工作者,企图脱离现代医学,无视现代医学疾病概念的存在,单纯依据这种模式诊疗疾病往往难以适应临床实践的需求,对患者不进行现代医学的疾病诊断似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允许的。因此,此种诊病模式脱离临床实际难以满足临床要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渐露弊端。现代医学病名诊断,中医辨病和辨证的诊病模式,此诊病模式是西医诊断,然后按主要症状不同进行中医病名诊断和辨证,此模式是目前中医医院临床工作者普遍采用的一种诊病模式。这一诊病模式吸收了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的知识,显然是符合时展的。但是同样后面又采取了前一模式,又陷入了前一疾病诊断模式的不足之处。在西医病名的限制下按主症不同又诊断中医不同的病,按中医的病进行辨证治疗,仍然没有将病的本质动态表现出来,成为西医诊病,中医辨证各行其是,没有相互渗透与交融,而是两种体系的拼凑。这种诊病模式也是大多数人理解的西医病名,中医辨证的诊病模式。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虽然一些中医工作者从理论上和心理上难以接受这一诊病模式,认为这样有损于中医的地位,好像中医是现代医学的附属物,不愿意这样搞,企图脱离或无视现代医学疾病先进科学的知识,搞所谓的纯中医,但是事实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愿意不愿意,实际上目前出版的许多临床专著及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以及医疗工作中也都采用了这一诊病模式。疾病和证候结合的诊疗模式已经成为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医学临床实践的主要模式,但是在中医药大学的教学中并未被采纳和应用,形成临床与理论教学的背离。
2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的必要性
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它既遵循了国际现代医学统一的规则,又继承保持了中医传统的诊疗特色。任何轻视辨病或轻视辨证、侧重辨病或侧重辨证的倾向,都是割裂了完整的疾病诊疗体系,它将制约中医诊疗的能力,制约中医的发展,导致中医临床医学的退化。对疾病进行中医证候分类是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重要理论表现形式,是发扬中医学、创新医学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构建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治模式研究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的临床应用价值。现代医学疾病诊断,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诊病模式,此诊断模式显然有其优点,采用现代医学的诊断,吸收现代医学的诊断经验,对疾病进行了本质上的鉴别,以现代医学做疾病诊断,用中医理论和中医思维进行分析,将中医融化于现代医学的疾病中去,同时现代化的检查手段也与中医的辨证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弥补中医无证可辨的局限性;同时中医辨证亦可以弥补现代医学的不足,如西医诊断无病但患者有自我不适、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疑难病但疗效不佳,或西医诊断为“综合征”,而按照中医辨证论治有可能获得意想不到的疗效,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清晰可见,有了疾病的鉴别诊断、预后效果估计。但是这一诊病模式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现代医学诊断不清的疾病,如果按这一模式进行辨证就会无所依据;现代医学许多性质相似的疾病中医治疗是相同的,这一模式又显得重复。
2.1时展的需要
医学模式下的医患关系和医院管理
【摘要】随着现代人们医疗观念的转变,医院医疗模式也做出对应改变,这对促进医院长远发展以及强化医院属性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医院应从多角度开展对医患关系以及医院管理措施分析,并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各项工作,确保医院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保有优势,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为群众提供完善的医疗服务。
【关键词】医院管理;医学模式;医患关系;影响
医学模式指的是人们对身体健康、疾病诊治以及康复护理等医学问题的看法以及处理方式,需将医学实践作为基础。随着社会进步以及医学研究的深入,随着时间的延长,医学渐渐的发展至现代医学模式,为广大群众提供医疗服务,从大的方向分析,这对人类进步起到了很大的影响[1]。因此,医院作为医疗机构最重要的部门,就要与时俱进转变旧理念,促使医院发展更为全面,体现科学化、人性化等特点,与市场竞争社会相符。本次笔者针对医学模式下医患关系以及医院管理方法展开讨论,望能为相关医务人员提供借鉴。
1现代医学模式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医患关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近几年来,医患关系曾一度陷入紧张状态,致使人们对医院就诊抱有较大的疑惑,很难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感,不仅耽误病情还严重的损害医院声誉,影响其正常运行。而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医院医患关系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详细分析如下:其一,医患关系发生变化。医院是否处理好医患关系对医院正常运行以及病患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众所周知,一项医疗活动不仅仅依靠医务人员完成,同时还需患者的积极配合,双方能相互理解和尊重,才能满足现代医学模式对心理服务的需求。其中医患关系强调以“人”为中心,全面照顾“人”的感受,要求医务人员掌握专业的治疗手段之外,还要学会应用心理治疗方法,尊重患者的生命、尊严以及权利,及时了解患者身体状态、社会背景等,采取对应措施积极与患者沟通,提高医疗效果[2]。此外,患者作为弱势一方,医务人员要多鼓励患者积极面对治疗,平等看待每一位患者,主动与之建立良好医患关系。还应积极投身至健康教育工作、社会保健知识宣传等工作中,为患者提供院外医疗服务,旨在促进患者康复,降低疾病复发率,提升患者自我保健意识及生活质量。其二,医患关系中的服务范围以及对象发生变化。医院作为一个特殊社会服务行业,有既定的服务范围及对象。传统医学模式中,只强调院内提供医疗服务,面对疾病患者则按照“以疾病治疗为主”原则开展各项医疗服务。而现代医学模式则强调院内、院外医疗服务相互结合,由个体扩展至群体,对象由个人疾病扩展至处于亚健康人群中,甚至是健康人群同样可接受医疗知识教育;医疗服务也不仅仅局限于“疾病治疗”中,而是围绕“人”实施诊断、治疗、护理等一系列医疗服务,关注病患及其家属情绪等对疾病影响的因素。由此可见,现代医学模式下医患关系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注重人性化服务。其三,医患模式的改变。医学行业本身具有技术性强的特点,但普通人群对基础医学知识认识不足,医院以及相关医务人员长时间处在主导地位,而患者则是处于被动的一方,出现了被动式医患模式,医生交代怎么做,患者只能照做,医患关系属于比较生硬的状态,两者沟通较少。现代医学模式除了重症病患需采取被动模式外,大部分患者保有对自身疾病评估以及了解治疗进展的权利,可向医生主诉,然后由医生给出专业性建议,该模式下医生还是处于权威地位,患者配合的状态;还有一种模式是患者参与协商,例如慢性疾病患者,患者需长时间接受诊治、服药等,并要求患者学会自我护理,掌握基本疾病健康知识,该模式下医生和患者基本处于较为平等状态。总之,现代医学模式下医患关系不仅仅主动或被动单一模式,更多的是患者参与到治疗过程中,并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旨在提高治疗效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3]。
2现代医学模式下对医院管理的影响
现代医学不单用于疾病诊治,其社会功能日益凸显,兼具保健、康复以及心理危机救助等功能,看病难一直是我国人民群众关注的焦点,主要是与现代人对医疗的需求增大相关;此外,医院对各项改革还处于比较迷茫状态,例如传统思维方法,传统医院主要针对治疗疾病,而忽视对疾病的预防,则就要求医院改变管理思维,积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管理方法。现具体分析如下:其一,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积极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现代医学模式强调医疗服务质量是医院生存的根本,若一个医院医疗服务质量跟不上需求,则很难在社会上生存。相关法规提到[4],医疗纠纷重在预防,研究数据提到70~80%的医疗纠纷是由服务质量引起的。由此可见,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对减少医疗纠纷中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是一个医院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首先,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建立激励机制,督促医务人员提升自身专业技术的同时,还要严格遵守医德医风的要求,始终将“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开展各项管理工作。其次,要按照“以患者为中心”原则开展医院各行政管理工作,促使医院各项决策体现人性化特点。最后,时刻关注就诊人员心理状态,及时发现心理状况不佳者,主动了解引起不良情绪的原因,及时疏解其负性情绪,体现医院人文关怀,增加患者对医院及其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其二,将预防作为主要工作,并适时调整医院专业结构。医学模式的出现主要得益于疾病谱的发展,而疾病谱的发展则是人类活动进步的证明,新的疾病谱的出现也导致现代医学模式的出现,现代医学模式让人们清楚意识到,疾病不单纯是由细菌、病毒或各类理化因素引起的,还有可能是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即使现代医学模式中,生物性因素还是疾病产生的第一要素,但心理、社会因素同样不可忽视。因此,无论是疾病诊治方面,还是疾病预防上,都应予以的足够重视,这对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如对人们产生终身影响的慢性疾病,冠心病、糖尿病、艾滋病等,可设立专科,将预防作为医院工作重要内容之一[5]。此外,对于目前还未有办法治愈的疾病,比如乙型病毒性肝炎等,就要侧重开展健康教育,向患者及其广大群众普及疾病知识,及时纠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以预防为主,将之扩大至心理、社会预防为辅助。
中医文化与中医发展论述
作者:王英 单位:天津医科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转变成现代医学疾病的中医病名原来属于中医学范畴的一些疾病,如白内障、癌(岩)症、疹、痘、哮喘等,很多中医工作者也已经习惯于寻找现代医学的理解方式。在与临床中医的交流中,他们对白内障是晶体代谢紊乱引发的晶体变性非常了解,应该说这是当代中医工作者兼学西医学说的一种表现。但这些医生对现代医学的表述,也说明白内障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疾病名称。再如一些皮肤疾病,如疹、痘等,都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疾病名称。人们对青春痘的理解大都与中医理念无关了。中医学者对上述疾病从中医学角度进行探讨,即使在当代文化下仍然可以获得普遍接受。
中医学对很多现代疾病的理解,仍然可以引发学术界的相关争鸣。这样学术争鸣之后,人们就可能树立起中医理念。比如白内障,现代医学对病理的解释归于代谢紊乱,这也同样是一个非常模糊的理解,却轻易取代了中医学白内障概念的地位。问题同样在于现代医学的解说是白话的。白话是当代人使用的语言。作为医患沟通的基本要求之一,在解释时要注意使用病人能听得懂的语言。如果不能让患者听懂,将会带来诊断、治疗等障碍。
一种中医病名被分解成多种现代疾病比如癃闭,被分解成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肥大、尿道畸形等。从现代医学病理上讲,增生是细胞数量的增多;肥大是细胞体积的增大。于是,癃闭逐渐成为很少被人提及的病名。头痛,被分解成血管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等疾病,而每每患者被确诊为这些具体病名的时候,医生感到了一种踏实,患者感到了诊断的精准。更为严重的是,这种解析中医学疾病正成为一种文化,常见语句是“传统中医学认为……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在很多疾病的分类中,也存在着中医学参与探讨的空间。比如消渴,现代医学可以找出有此典型体征的疾病若干:尿崩症、甲亢、糖尿病等。面对这种情况,中医学可以做出两种选择:放弃消渴理论的制约,把消渴看成是过时的理论,然后加入对该类疾病的探讨中;还有一种是用新医学观念来解释高消耗应激的各种形式,从而解释了消渴理论下的处方对各种病因下的消渴症都有效果。在这些方面,中医学人士的相关工作也正引起国内外重视。
对中医疗效尚在而理念消失现象的反思对于现代医学已经确切解决的疾病,如阑尾炎、心血管搭桥手术等,应该给予支持和尊重。这种尊重现代医学的态度,是医学伦理的要求。但是,在前面提到的很多疾病的治疗上,中医学治疗方案有效,甚至还存在着明显的优势,可是中医学理念却在消失。这种疗效尚在而理念消失的现象,应值得反思。在科学技术哲学角度,有效的实践应该获得更好的解释。也就是说,现象是理论发展的基础。中医学的有效性,正是理论发展的基础。在这方面的工作我们还做得不足。研究者大量徘徊于原汁原味的坚持和中医现代化发展之间,长期进行着可行性论证。这种情况只是给了热爱中医的人们带来更多的期望,尚不足以建立适于发展中医学的文化氛围。
辨证与辨病的并重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特点和优势。但是,中医学如果因为坚持辨证施治,而放弃了对“病”的探讨,那些希望明确知道自己所患何种“病”的患者就会更加倚重现代医学的诊断,也会倚重现代医学的理论表述。事实上,对大多数疾病来说,中医学原有的理解仍然具有巨大生命力。比如中医学的疟,是指寒热往来的一种病情,并非指疟原虫感染,尤其是像康熙北征葛尔丹的时候,蒙古草原上根本就没有疟原虫生长的环境。再比如感冒,细菌和病毒感染只是引发免疫应激状态的常见外因,而疾病的本质仍然是免疫应激,因此即使对流感进行辨证施治也是合理的。中医的治疗优势,应该得到更合理的解释。中医学界应该向患者输入中医学思想、进行相关疾病的学术争鸣,积极诠释现代疾病的发生机理,从而把中医理念扎根于临床之中。否则,中医学很可能从临床方向转向养生、气功、食疗、美容等领域发展,进一步丧失在本土的主流医学地位。
失去文化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中医药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的主体文化中,这正是能够依然生存的理由,失去文化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中医文化的弘扬,应该立足于医学本身,而不是转向与健康相关的健身领域。这需要更多的中医界人士,针对各种当代疾病进行学术争鸣,从而形成一种社会氛围,构筑一种医学理念,然后建立一种普遍认同的健康生活方式。
现代医学形式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作者:王力钢 单位:第三军医大学人文社科学院
一、将历史的视角纳入对现代医学模式的理解中
从1977年恩格尔提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来,这种现代医学模式受到医学界的广泛认同,专家、学者对其理论意义及临床指导、医学教育的实践价值进行了通过思考和讨论。但笔者深入考察相关文献,发现对这一现代医学模式的理解中存在一定局限。
(一)对现代医学模式理解的不足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系统思维方式的产物[1]。对它的理解往往采取的是全面性这一静态视角,而忽略了系统的演化性这一动态视角,前者集中关注系统要素之间、要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后者则以系统在各要素与环境作用下的动态演化为关注重心。这就意味着,系统思维方式中实际应包含两个维度:全面性维度与历史性维度。但遗憾的是,当人们用系统思维方式去理解事物时,往往只注意到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在思考医学模式问题时也是如此。
(二)关于历史的视角
历史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以历史为研究对象的思想家很多,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马克思。马克思的唯物史观本质上就是一种历史理论。虽然“历史唯物主义本身的'历史'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仍然是模糊不清的”[2],但通过深入分析,会发现在马克思那里,历史主要有两种含义:一是历史进程,泛指事物的一般发展演进过程,其主体可以是自然、人类社会和人自身,因此就有自然史、人类社会历史、人及其思维的发展史;二是历史活动,特指人类社会活动,也就是实践。现实的人类活动总是具体的,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而是历史的。在此基础上,唯物史观的最大特色就是用历史活动来解释历史进程。一切历史进程,不管是有关自然界还是有关人类社会或人自身的,归根结底都根源于人类的历史活动(社会实践),只有从历史活动出发才能解释历史进程。这一论断不仅适用于人类历史,也适用于自然史。马克思用“人化自然”的概念将自然史、社会史和人的历史统一于人的历史活动之中。
现代医学医疗教育研究
摘要:
本文结合精准医学概念,探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如何在理念上、实践中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同时分析中医临床教育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阐述如何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树立“衷中参西”的根本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学习模式。
关键词:
个体化诊疗;精准医学;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
中西医虽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和历史发展沿革,但二者从诞生之日起,都是以治愈疾病为目的,对于疾病认知模式虽有偏向“形而上”或“形而下”的差异,但其临床疗效的实现,必然都是通过对人体的病理状态进行了调整而实现的。中医现代化科研所作的努力就在于使中医的诊疗方式能够用现代医学的方式进行阐释,在保持中医诊疗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有利于深入理解中医药特点和优势发挥的原理,这在中医发展过程中,是有益且必要的一个环节。本文结合精准医学概念谈如何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树立“衷中参西”的根本理念和“兼收并蓄”的学习模式。
1在理念上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与现代医学前沿接轨
由于时代背景和文化不同,中西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形成明显差异。西医的理论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交织在一起,如中医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气、阴阳、五行,更多地是从哲学的层面进行人体现象的解释,如果只从实证的角度评价,中医理论就会被认为是粗糙和模糊的,然而中医理论这种系统的、整体的、动态的对生命体的认识进而衍生的理法方药体系,恰恰是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其明确的临床疗效使中医具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对此持一味否定和固步自封的态度都不符合中医认识事物兼收并蓄的特点,而在与现代医学结合时,完全可以“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不必强求理论上的融合,而从寻求理念上的对接入手。在中西医结合临床教育过程中,对于最新的现代医学概念,在充分认知的基础上,应该学会与中医学进行比较联系,发现异同之处,从而加深理解。如当“精准医疗”等概念出现时,我们应该在临床过程中将其与中医的诊疗进行比较并进一步加深中西医结合的理解。“精准医疗”(PrecisionMedicine,PM)是近几年提出的新的医学概念,它是通过深入了解每个患者的遗传学和基因组学信息,力争做出达到分子水平的准确诊断,为临床治疗决策和正确用药提供详细的参考依据,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治疗效果[1]。精准医疗是一种基于病人“定制”的医疗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医疗的决策、实施等都是针对每一个病人个体特征而制定的,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是在合理选择病人自己的遗传、分子或细胞学信息的基础上进行的[2]。中医诊疗过程自古以来就是一种基于病人“定制”的医疗模式,根据每个具体病人在疾病过程中某一个病理阶段的“证”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中医的“病”“体质”,同时考虑到患者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环境,甚至要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依从性要加以考虑,才能算是完成了一次“量体裁衣”式的诊疗。中医将每一个可能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加以考虑,并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加以处理或在医嘱中加以体现,虽不同于现代医学精准医疗借助了先进的现代科技将遗传信息与诊疗相对应,并做到精细、量化,但二者在诊疗过程中“量体裁衣”的个体化诊疗理念是一致的,并不存在冲突,随着科技的发展,中医也越来可能将其诊治方式以更加客观量化的方式加以呈现。认识到这一点,才会具备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基础。通过深入比较精准医疗与中医诊疗思维理念的异同之处,在中西医结合教育过程中使学生更深入了解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在理论上“求同存异”,在理念上寻找共同的思想基础,进一步进行临床科研实践,才能更好地进行中西医结合。
中医药高等教育改革对策研究
摘要:
中医现代化需要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而五年制中医高等教育存在毕业生“中医不精、西医不通”、转行率高、人才浪费等诸多缺陷,不能满足中医药发展战略的需求;应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创办八年制中医高等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中医高等教育的质量,为中医现代化培养人才。
关键词:
中医药;高等教育;现状;对策
现代医学在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新技术的带动下发展迅猛,但中医药却未能得益于现代科学方法与相关科技的巨大能量加速发展或创新,踯躅不前。面对现代医学的挑战,中医药事业迫切需要具有开放性思维、能够高效地汲取现代科学力量、释放原有方法学局限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中医高等教育应秉持开放和包容的学术态度,借国家建立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政策执行之机,走出旧的范式,开展八年制中医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在传承中国传统医药的同时,为中医药逐步实现现代化奠定人才基础。
一、我省中医高等教育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一)五年制中医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模糊、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