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现代文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现代文教学

探讨现代文学观念下的中文教育反思

摘要:在现代文学的普及教育背景下,大部分高校通过设置现代文学课程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特别是在中文教育这一方面,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从整体上提升其综合素质,对人文精神进行有效弘扬,让高校学生从内而外提升整体的精神素质,成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现代人才。同时,在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以提升学生人文精神为主,面对目前所存在的不足加以调整和改革,不断创新中文教育方式,并用有效且合理的措施对我国现代文学教育做出改变,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文精神观念,改变目前的中文教育现状,不仅需要学校做出有效针对性的措施,也需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认识,让其自身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现代文学中文教育反思对策

一、前言

目前,大部分高校对于现代文学的教育有着一定的指向性,也就是说是在教学任务的要求之下所安排的,长期以此方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容易让学生产生或多或少的抵触心理,导致现代文学的教育难以开展,想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也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只有通过学校、教师与学生三者进行互相配合与交流,从根本上改变现代文学观念,让中文教育在此发展之下更趋于合理化与科学化,也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其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与文学鉴赏能力,用更加合适的方式参与进现代文学课堂中,让学生的理解、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现代文学教学中的困境

(一)难以实施人文精神教学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中文教育仍然处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特定的专业课程对现代文学进行学习,停留在教师课堂对文学作品做出讲解、分析的步骤,导致学生失去自主思考与展开想象的能力,使得中文教育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学习的现状,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比较低下,难以从现代文学中学习并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教师在大环境的限制之下,难以实施人文精神教学,从而让师生间对于现代文学的吸收程度比较低。

阅读全文

高中语文教学探寻(5篇)

第一篇:高中语文教学人文价值研究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高中语文教育在突出工具性的同时彰显出人文性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在高考等升学压力下,往往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容易忽略这一点,而作为一名高中生而言,笔者从自身经验出发,探讨了如何在繁忙的功课压力下去学习高中语文的人文价值。一直以来,高中语文的教学目标都是强调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现在的高考制度之下,高中语文的人文性缺失非常严重。这就造成现今高中语文乃至整个高中阶段的教育缺乏对于人性的探讨,丧失了精神世界的交流,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笔者认为在应试的压力之下,高中生更应该去保持一份学习的初心,去不断学习语文中的人文价值,使自身的生命更加丰满。

一、人文价值学习的必要性

1.人文精神培养的必要性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人文精神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这种精神是一个人素质的综合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衡量一个人品性的重要指标,这种精神的有无也能影响一个人生命的厚度,对于高中生而言其也是衡量品格的重要指标。

2.语文教育的特殊性所在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都是充满人文关怀以及内涵丰富的作品,在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同学们能够不自觉的受其影响,通过一定的学习则能提升自身的品格,有助于学生的良好品质的养成。

阅读全文

跨学科史料现代文学研究

一、“方法热”的回顾与反思

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同时也呈现出不断开拓新的研究视域的态势。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次现代文学年会上,樊骏先生曾经满怀信心地指出:“我们的学科:已经不再年轻,正在走向成熟!”那么,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是什么呢?我认为,一个学科是否成熟不但牵涉到学科时间的长短、研究成果数量的多寡这些外在因素,更重要的还取决于这一学科研究成果的内部质量和总体研究水平的高低。同时,具体到现代文学学科而言,是否在学科史料方面完成了伟大而系统的工程,是否形成了从事本学科研究必备遵循的学术研究范式,更是衡量这一学科成熟与否的标尺———而这常常被许多研究者忽视。以此为参照,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曲折历程,探讨现代文学研究的得失,在此基点上寻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的增长点,使我们的学科真正成熟起来。

20世纪80年代的现代文学研究是一个“解构的时代”,随着对极左文艺思想的清除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推进,共和国之后独霸学界的阶级论批评话语遭到了质疑和批判,于是,西方各式各样的理论便潮水般地涌入中国———精神分析批评、英美新批评、接受美学、结构主义、原型批评乃至系统论作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也让现代文学研究界着实兴奋了一番,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吸纳国外异彩纷呈的研究方法之后日益摆脱政治对文学研究的直接干预和宰制,使文学研究回归到文学本身。应该承认,20世纪80年代以降形成的“方法热”确实给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带来了春风扑面的新鲜气象和巨大活力,也产生了令人欣喜的研究成果。但毋庸讳言的是,由于对引进的新方法缺乏沉潜往复的涵咏、消化和吸收,许多目不暇接、“各领风骚三五天”的方法更替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的学术创新和学科推进。相反,这些所谓的“新方法”、“新观念”却被一些对学科发展深表隐忧的研究者视为“T台前走动的服装模特”———表面看来似乎一副新面孔,那不过是模特更换了一套服装而已。

与20世纪80年代解构与纠偏的研究心态不同,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现代文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研究态势———地域文化与文学、稿酬制度与文学、大学文化与文学、宗教文化与文学、出版机构与文学等,不断拓展出新的研究领域,并收获了一批颇为丰厚的研究成果。但另一方面,让人遗憾的是,那种在20世纪80年代即已形成、一味摭拾西方理论的研究境况到了20世纪90年代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面对现代文学研究的这一局面,解志熙先生就深表忧虑地指出:“现代文学研究要想成为真正的学术,必须遵循严格的古典学术规范。”这里所谓的古典化,就是要强调现代文学研究所必备的历史感、客观性和从事常规科学研究应当恪守的学术规范。

的确,经过了目迷五色的“新观念”翻新之后,人们不无遗憾地发现:作为学科奠基的现代文学的文献问题仍然是一个促进学科健康发展并走向成熟必须解决的基础问题。值得欣喜的是:近几年来,建立现代文学文献学的呼声愈来愈高,比如,2003年12月清华大学召开关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文献问题”座谈会;2004年10月河南大学会议继续了这一主旨;作为现代文学专业的权威期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从2005年起开始刊出史料专号。这一系列的讯息无不透露出现代文学研究界对文献问题的高度重视。杨义先生曾经提出做学问的“五学”门径,其中有三项涉及到文献史料问题。就现代文学学科而言,前人已经做了大量的史料建设工作,内容广涉学科诸多方面,如作家全集、文集的编撰、收集、校勘、辑佚与整理,作家年谱、传记的编撰与写作,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的编撰,作家研究资料的整理、学科研究史、报纸的文学副刊的编目等,但学科史料建设工作仍有许多有待发掘的空间。

二、跨学科的史料问题

现在是一个高扬创新的时代,究竟什么是创新?现代文学研究该如何创新?这些问题,并非不言自明而是应该进一步加以追问的。陈寅恪先生曾经谈及学术上的创新,他指出:“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材料与新问题。取用此材料,以研求问题,则为此时代学术之新潮流。治学之士,得预于此潮流者,谓之预流。其未得预者,谓之未入流。此古今学术史之通义,非彼闭门造车之徒,所能同喻者也。”[1]这段话每每被学人所引用。但需要我们进一步关注的是,陈寅恪把新史料的发掘与利用置于创新的首要地位,他在此并未言及新理论和新方法,更值得注意的是,陈寅恪先生并不是特指历史学科,而特别指出此乃“古今学术史之通义”。史料的发掘和整理对于现代文学研究的重要性的确是不言而喻的,我主要从自己近几年的研究实践和个人体验,谈谈关于跨学科研究中的史料问题。

阅读全文

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分析

【提要】承载语文综合知识的整个载体是现代文阅读,掌握现代文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点,如何把握现代文阅读,对学生甚至是老师都是一种考验。关于初中语文现代文的教学,本文做了深入的介绍与探讨,为更好的全面发展语文教育工作,给初中语文工作者们提供借鉴。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方法

一、加强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意义

1.是初中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作者通过丰富的教学经验认识到,要使学生更好的获得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的学习能力,现代文阅读是最主要的学习途径。在初中阶段,学生的生活经历不足,心智还未完全发展成熟,因此,学校教育是其认识事物的主要途径,理所当然的,作为初中语文重要教学组成部分的现代文阅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提升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加深对社会的了解,还可以让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完成对知识的扩充,对社会的了解和对情操的陶冶,所以现代文阅读自然而然就承担了学生获得各种知识的重要途径。2.是使学生语文成绩提高,增加自信的重要途径。语文作为教学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具有内容丰富,知识面广特点,并且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要将复杂的语文知识具体化,现代文阅读无疑是这些知识的重要载体,它将语文的内容以具化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所以,现代文阅读在所有考试中几乎都有新的考点。而在对这几年中考中学生的调查显示,现代文阅读恰恰是考生丢分最多的版块。所以,让学生的阅读水平得到提高,让学生取得一个更高的成绩是如今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双重背景中急需做到的关键点,也是让学生提升判断能力、写作能力和综合观察的重要途径,学好了现代文阅读,对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生自信心的提高都有巨大的作用。3.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在如今素质教育为主流的时代背景下,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必须要关注他们的情感表达和个人的情操。所以在进行初中语文教育的时候,培养学生的个人情感表达能力,重视学生的情感意识,引导学生拥有健康积极的身心是教师应尽的责任。所以,在教育工作中,引导学生建立一个积极健康的情感意识,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让学生的情操保持正确而高尚,是教师教学的核心环节。要想更好的对这一环节加以实现,现代文阅读就成了承载这一目标的重要载体,与以往的说教式情感教学相比,它也与如今教育发展和时展相适应。

二、增强学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建议

1.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成绩。作为一个一直对教师和学生造成困扰的难题,要找到正确的方法来提高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有句古话说的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在顺应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这一大前提下,教师必须要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综合,来保持制定学习方式的科学性,来保证教师在现代文阅读的教学中能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在提高学习成绩的同时,让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升,以实现“高分高能”的情况。在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掌握文章核心之前,学生必须要掌握整篇文章的大意,只有把握了文章内容,才能真正了解整篇文章的语境。但是,掌握文章的整体,并不代表就了解了文章的细节,而细节是作者对局部情感表达的载体。所以,只有在了解作者想表达的大致情感之后,在对细节进行斟酌,才能达到提高学生现代文阅读能力,的作用,学生的学习成绩才能达到长久稳定的效果。2.增强学生文化意识,培养思想深度。作为汉语教学和中国文化教育重要载体的初中语文教学,教材中很多文章都是有深刻的文化内涵的,比如苏教版的很多文章就是这样,教材不仅是学生个人思想深度提升和文化观建立的重要渠道,还是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精神的认识,汲取知识养料的一个主要的渠道。在文章中,学生可以通过对文化精神和作者更深层次情感诉求的体会,来取得掌握文章主旨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可以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提升自己的思想意识,将“高分高能”变成现实。除了一定的技巧之外,学生内在的知识素养更是提高阅读能力必不可少的品质。所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坚定素质教育的教学方式,是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遵循的教学宗旨。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材作为教学的主要基点,让文章中的文化意识通过教师的重点教育的到强化,让文化教学成为教师教学的重点。比如在进行《端午日》这篇文章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将阅读重点放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端午节上,让学生通过发散思维,探讨端午节乃至整个中国传统节日中的文化因素,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增加,思想宽度得以扩展。

三、总结

阅读全文

文学研究怎样变更文学教育

作为国民素质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文学教育在中小学和高等教育中都应该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中国现代文学的教育更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中国现代文学作为现代民族国家语言、文化、社会和历史变迁的重要载体,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但在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研究和教育并非处于一种动态关系。这造成了当今中学语文教育和现当代文学研究相互疏离的状态。因此,如何在现当代文学研究和中学语文教育实践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之桥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本着这一核心问题,本文就二者各自的现状和发展可能性进行初步的研究和探讨,以期为中学语文教育提供新的学术资源,也为现当代文学研究反馈中学文学教育的实践经验。

1中学语文教材选目的定量和定性分析

据不完全统计,以现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初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其中所收纳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从广义的文学概念来看,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或许称为“现代文”更适合)共计130余篇。从定量研究(quantitativere-search)和定性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两个取向来看,中学语文教材对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汰体现出以下几个问题。从作品文体类别的角度来看,中学语文教材所选择的作品多为散文类和诗歌类。其中,散文类作品共占总数的80%以上,小说和诗歌类作品各约占总数的10%,戏剧类作品不足1%。其中所选的现代小说除了鲁迅《社戏》、《故乡》以及沈从文《边城》等经典作品之外,寥寥无几。这种文体比重倾斜的状况或与教材的容量和小说及戏剧文体的长度有关。

从作品所涉及的题材分布来看,在这些篇目中,多数为生活类、人情类、家庭伦理类、思想品德类以及科普知识类的题材,而政治思想教育、革命史教育之类的题材所占比重和以往教材相比在逐渐减少。诸如朱自清《背影》、张晓风《敬畏生命》、周立明《动物游戏之谜》、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钱钟书《谈中国诗》等篇目都体现出这一题材和主题取向。另外,经过本文粗略的考察,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随着年级的晋升,现代文所占比重稍有下降减少,而文言文所占比重则稍有上升。在现代文中,所选作品更倾向于经典作品。以高中语文第三、四、五册为例,我们可以看到,像鲁迅《拿来主义》、曹禺《雷雨》、巴金《小狗包弟》等作品都体现出某种潜在的意识变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学语文教材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择和分布体现出一种新的文学教育思路。通过对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现代文的文体类别、题材分布及数量的变化的考察,从定量分析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中学语文教育一些潜在的导向、思想和意识驱动问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对中学语文教材进行初步的定性分析。这些质性(qualities)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学教育导向的改变。当今中学语文教育逐渐转向以人文教育和人格教育为主导的方向,正逐渐淡化以往中学语文鲜明而浓厚的政治化和意识形态化色彩。知识教育、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和生活教育成为中学语文的主要内容。这一点从现代文学篇目的选择可以看出来。尽管其中还是选择了为数不少的关于中国现代革命史以及政治内容的作品,如《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等作品,但这些作品主要并不是用来表现政治和意识形态内容的,而是更多地用来体现特殊文体的基本特征。

(2)中学语文教材在选择篇目的时候更注重其内容的知识性、趣味性和文学性。

阅读全文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论文

一、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意义

由于语文是学好各科的基础,良好的理解能力也能够为学生日后学习其他科目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再次,现代文阅读教学不仅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还能够在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和良好的交际能力上提供助力。

二、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问题

通过对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分析研究发现,教师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没有一定的系统性,且时常将教学内容与考试内容分开,导致现代文阅读教学存在着如下问题。

(一)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系统性缺失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课文教材对学生在阅读上的基础性作用,而将课外阅读内容作为提升学生阅读技能和阅读能力的主要对象,加之教师在选择课外阅读内容时,常常会按照自己的偏向来选择,这就造成了阅读内容在安排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使得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运用上产生困难。

(二)教学内容偏向于考试技巧

阅读全文

新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

摘要: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它的应用领域也日益广泛,其中初中语文课堂上的应用是其必然领域之一。将新媒体技术同现代文阅读相结合,可极为有效地改变旧教法中之单调枯燥,且对拓展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展示多元教学方法等均将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文章利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着重研究新媒体技术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原则、具体操作策略等,以便为提升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服务。

关键词:新媒体技术;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法

一、引言

在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与“互联网+”理念深化之大背景之下,将新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可以给包括现代文阅读在内的多项教学任务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若详细论之,则可以明确:教师在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课堂上,借助新媒体技术,能够充分展示出融声音、文字、图片以及视频等诸多长处,这样能够同时满足课堂教学手段丰富、促进阅读教学效率提升等方面的个性要求,以此优化学生掌握文章内容与思想情感的总体环境,让学生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态度应对各项自主探究任务。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关注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原则和具体操作策略,针对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需求,提供可以尽快满足的帮助。

二、基本概念的界定

(一)新媒体技术

新媒体概念最早出现在1976年的美国,这一概念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前提,以互动传播为突出特点,且拥有一定创新形态的媒体形式。而另有观点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广播与报纸相比,属于新媒体,电视与广播相比属于新媒体,同样,网络等互动功能载体对于电视等而言也是新媒体。基于这样的理解,笔者认为:应用到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教学的新媒体,可包括在本时代区别于已经应用多年的,能够起到优化学生体验的各类设施和功能,包括在线网站、慕课、微课、虚拟现实、电子书包等。

阅读全文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摘要:中国现当代文学因为更切近于我们的生存和情感,以及更为适合的语言表达方式,所以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当代文学在大学语文教学里的布局因校而异,因时而异,面临课时少,却要实现良好教学效果的挑战。为更好地发挥现当代文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教师应该更加努力:引导学生更有效地阅读、欣赏现代的语言形式,更深切地理解现代人的生存与情感;更为灵活地处置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教学;鼓励学生在现当代文学领域进行更具拓展性的阅读;鼓励、引导学生不断写作,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大学语文;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

大学语文,是中国高校里设置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这门课有着悠久的历史,20世纪初即已在中国高校里开设,后来在20世纪中叶推进的院系调整中被取消。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在有识之士的倡导之下,得以恢复,延续至今。这门课包含丰富的内容,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怎样认识大学语文课程里的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以让其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尝试从如何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如何认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布局及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更好地发挥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等三个方面展开探究。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中国现当代文学(有时也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怎样来看待这一问题呢?先来看看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大学语文这门课,教育部高教司有这样的定位:大学语文课,是普通高校中面向文(汉语言文学专业除外)、理、工、农、医、财经、政法、外语、艺术、教育等各类专业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这是大学生文化素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这种定位已经显出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要,起码有三个基本点值得我们把握。第一,这门课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或曰人文素质。这方面素质的提高,要通过包括大学语文教学在内的人文教育来获得。人文教育的重要,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学者杨叔子有句话说得好:“忘了人文教育,就忘了人的思想、感情、个性、精神世界,从而也就忘了一切。”[1]按笔者理解,大学固然分为多门学科,每门学科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可是没有文化素质作为基础,专业素质的培养等于建造空中楼阁。文化素质还能保证专业素质在一定的轨道运行,不至于跑偏。对于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界已成共识。培养大学生文化素质有多重层面和途径,理论的,实践的;书本的,非书本的;校内的,校外的;还有包括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多门课程。人类思想文化的信息,往往蕴含在语言文字中,这决定了语言文字在进行文化素质教育过程中的关键作用。那些或生动、或深刻、或鲜活、或精微、或丰富、或分明的文字,亦即文本,自然会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这样的文本,正是大学语文的固有内容。第二,这门课是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是四种具有承续关系的能力。其中,阅读和欣赏是两个基础环节,只有阅读和欣赏了,才能理解和表达。而阅读和欣赏怎样来进行呢?回答是,必须以文本为载体,借助于文本来进行;必须把文本读熟、读通、读透,能分析思想内蕴,把握艺术特色;能好处说好,坏处说坏;能入得去,也出得来。如果没有大学语文提供的语言文字作品作为载体,遑论培养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进而提高文化素质。第三,这门课是面向各类专业,而不是汉语言文学等一两个专业。各类专业都需要开设,其基础性的重要作用显而易见。应该说,在中国所有的大学,大学语文这门课都是绕不开的。认识到大学语文的重要性,中国现当代文学是大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凸现出来。什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呢?简而言之,就是指发生在20世纪初叶以来的中国文学。现当代的意义指向揭示这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现代指20世纪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时间上限学界一般指认为1917年;当代一般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这是永远向前延伸,没有时间下限的概念。现当代的时间概念指向了太多的意义内涵,人们习惯于用现代性来含纳其中的多种面向。显然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现代性包括了民主、科学、启蒙、救亡、革命、解放、进步、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还有现代人特有的生存及情感,以及现代的语言形式——亦即现代汉语而非古代文言文的表达方式——等异常丰富的内容。一本中国现当代文学领域里的重要著作,同时也是教材指出:“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2]这里,笔者特别强调现当代文学中现代人特有的生存及情感,以及现代的语言形式。文学之为文学,自有其恒定不变之处。其本质在于它是人的生存的挟带着情感的语言形式的反映,用一本通行的文学理论教材的说法是“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里的审美意识形态”[3]。但,人们通常也会认同一种从发展角度出发的说法,亦即“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4]。事实上,中华民族进入现代之后,时至今日,已经建造起不同于古代文学的大厦。新文化运动举起民主、科学的大旗,其中的新文学充当先锋作用,经由鲁迅、郭沫若、郁达夫、周作人等文学干将的努力,显示了实绩。后来经过启蒙和救亡的变奏,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经过革命和建设的演变,经过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从国统区文学、沦陷区文学到解放区文学,从十七年文学到“”文学再到新时期文学乃至新世纪文学的发展,文学接受一次次的洗礼,不断变奏。现代文学确立起“鲁、郭、茅、巴、老、曹”的大师地位,进入到当代,文学的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到20世纪末,除了那几座耸立的山峰,其水平线已经超过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在若干方面都已赶上或超越了现代文学”[5],形成“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繁盛局面。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大厦里,诗歌、小说、散文、话剧等都获得长足发展,包容了现代人特有的生存和情感;同样重要的,这些诗歌、小说、散文、话剧属于现代的语言形式。更切近于我们的生存和情感,以及更为适合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特色所在,也是其重要性所在。换句话说,学习现当代文学,可以更好地面对现实生存,更好地交流传达我们的思想情感。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布局及面临的挑战

笔者承担大学语文教学几近15年,经历过这门课从必修课到选修课,再到必修课的变化;也经历过这门课从每周3节课,到每周2节课,再到或者3节课,或者2节课的变化;参与编写过不止一本大学语文教材。这样的经历,使自己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布局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大学语文教学里的重要性在教材编写中,应该说,是为众多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认同的。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这三方面内容,会在大学语文教材里,组成不等边三角,但也形成一种较为稳固的格局。这一格局里,中国古代文学因为几千年历史源远流长,也因为别的原因,比如其重要性过去受到漠视现在要加强,所以其所占篇目一般最多,可能60%至70%的比例。其次是现当代文学,可能20%至30%的比例。最后是外国文学,一般10%的比例。这样的格局里,外国文学作品会译成现代汉语。古代文学虽然篇目多,但因为文言文简洁,所占篇幅不大。就所占篇幅而言,现当代文学会在篇目比例之上扩展10%乃至更多。算上外国文学,现代汉语表达形式所占篇幅超过文言文的比例。实际教学中,对于大学语文,不同学校会有不同处理。不同学校会因时而变、因势而变,比如,国学热或传统文化热没有兴起前后,古代文学占的学时是不一样的。甚至因人而变,主管教学的领导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权力所及范围内做出调整。在课程设置上,有的学校把大学语文作为必修课,有的作为选修课。一般会作为必修课。当然,即使是选修,也多半会修。只是在对学生的要求上就有所不同,比如在考核方式上,就有较大灵活度。必修课一般要进行书面考试,而选修课不一定。在课时安排上,或者每周3节课,或者每周2节课。教学周一般16周,那就是或者48节课,或者32节课。绝大多数学校安排上一个学期,但也有安排上两个学期的。在这样灵活多变的背景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实际也注定是灵活多变的。主要体现在学时安排上,不会整齐划一。不过,或许可以肯定的是,其学时安排就整体而言,还是没有古代文学多。主要理由是,文言文阅读的难度大,更需要老师的指导。而现当代文学,学生自己看书即能把握。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在中小学的分量,过来人都知道,那是只要上课,几乎每天都有的。这就意味着学生和老师,与语言文学每天相守。还有,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的学习,课本中多数是现代文章,现代文章和古代文章的比例接近8:2,学生显然更为熟悉和亲近现当代文学文本。而到了大学,大学语文不管是作为必修课还是选修课,不管是每周3节课还是2节课,所有的安排都无法和小学、中学只要上课就每天都有的课时布局相比。课时少,决定大学语文老师不可能每天都和学生见面。然而学生进入大学,对大学里的语文教学,无疑怀着比小学和中学更大的期待;因为更熟悉和亲近现当代文学,对其就怀着更大的期待。这里隐含一个很大的挑战,课时少,却要实现良好的,至少不亚于小学和中学的效果。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