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物技术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现代生物技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现代生物技术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作用及管理

 

1问题提出   现代生物技术,指的是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转基因技术,即通过基因工程将一种或几种外源基因或基因片段转移至某特定的生物体中,以部分或完全地改变其自身的遗传特性。运用该技术可使选定的个体基因从一种生物转移至另一种生物,并且还可在不相关的物种之间转变。有时我们也称之为“重组脱氧核糖核酸技术”或“遗传工程”。现代生物技术的出现,无疑是人类技术史上一次伟大的创新活动,其在医药和农业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新技术的出现及其商业化生产,并非一帆风顺。也许因为治病救人的原因,生物技术在医药领域中的商业化开发,并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从而促使了生物医药这一朝阳产业的蒸蒸日上。与此相反的是,现代生物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却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争论。争论最初只涉及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方面,后来又蔓延至政治、经济、法律、道德、伦理等方面。农业转基因技术与其他新技术具有不一样的特点,就是其技术及产品直接关系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和生存环境,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回避的事实。以至于有人说,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是一场普罗米修斯取火式的技术创新活动,或称之为泰坦尼克号的首次航行,意味着风险和收益的并存,由此为这项技术创新活动蒙上了一层浓浓的阴霾。   传统技术决定论的观点认为,技术形成的内在逻辑是线性的、单向的,技术的使用者只是被动地接受该技术。并且固执地认为,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进而忽视了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对社会的潜在负面影响。比如由于技术本身的不完善和不合理运用,导致技术失灵(technologyfailure)或技术失控(runawaytechnology),进而引发技术灾难。历史上这样的事件不胜枚举,美国与石棉相关的疾病、前苏联切尔诺贝利的核电厂泄漏、印度的毒气泄漏以及农药DDT的使用等等,皆因为技术的不确定性而引发了人间悲剧。另一方面,社会对技术形成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新技术如果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其进一步发展将会严重受挫,甚至出现技术停滞的现象。近年来,技术的社会形成(socialshapingoftechnology)思潮的兴起及其观点的提出,无疑是对技术决定论观点的又一次批判。技术的社会形成观着眼于分析与技术发展相关利益者(stakeholders)的特点以及他们之间的各种关系,进而分析他们对技术发展进程所产生的影响。强调技术从设计到进入市场被人们所采用的整个过程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环境中产生,并受特定的组织形式和社会体制所制约。同时强调技术的复杂性、可选择性、技术创新路径的多样性,注重技术和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总而言之,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统一,过分地强调任何一方都不利于技术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就为我们提供了现实的研究题材,同时也向人类展示了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复杂关系。   2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原因分析   2•1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社会经济影响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社会经济影响,既有其有利的一面,也有其不利的一面。有利的一面总是得到人们的拥护,并以各种形式促使其更快发展,而不利的一面则遭到强烈反对,甚至通过毁坏大田试验的行动以示抗议。由于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各利益相关者的异质性及其立场的不同,加上技术本身的不确定性,试图判断生物技术是有利还是不利,对谁有利,对谁不利,则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也正是这种判断上的复杂性,导致了争议的日趋激烈,最终也不能达成一致。支持者认为,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至少有如下优点:(1)可以改善农作物的抗逆性,比如抗虫害、耐除草性、抗寒、抗旱等特性。由于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因而对人畜健康及环境改善是有利的。同时,也降低了生产成本,节约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因此,生产者(农民)可以从中大大收益;(2)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可以提高粮食产量,解决人口的饥饿问题,这对发展中国家的穷人来说,尤为重要。粮食供给的增加,降低了粮食的价格,这对消费者来说也是有利的;(3)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可以提高农产品和食品的营养品质,增强产品的理想特性或消费者想要的新特性,比如增加食品中维生素A的含量、解决营养不良问题、生产能减少心脏病发作可能性的玉米、延长成熟期可以让水果的口味更好、生产功能性食品等等。持反对意见者则针锋相对地认为,现代生物技术至少有以下不利之处:(1)由于种子公司对知识产权的垄断,任意提高种子的价格,以至于农民未必能从中收益,反而形成对其农药和种子的依赖,不得不接受他们的剥削。尤其是终极种子(terminatorseeds)的研制成功,更是剥夺了农民留种的权力。因此,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只会加剧农民的贫困。至于说能否解决穷人的饥饿问题,还要看穷人是否有支付能力,产量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他们就能获得所需的粮食;(2)异型杂交可能威胁到食品安全(供给安全)。将不同基因转移到传统作物或相关野生物种(称为“异型杂交”),以及将传统种子与利用转基因作物培植的种子产生的作物混合,可能影响农业的可持续生产,进而影响食品供给安全;(3)转基因食品可能具有潜在的健康风险。反对者担心转基因食品可能会产生过敏反应,除非可以证明转入基因的蛋白质产物不会引起过敏,否则,不赞成从普遍引起过敏的食品转移基因。   此外,转基因农产品及食品可能含有毒素,进入人体内将导致抗药性和降低人体免疫能力。转基因食品还可能导致有益营养成分的丧失、插入的基因未必能稳定地表达,进而威胁到食品的营养安全等等;(4)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可能具有潜在的环境风险。有人担心由于大量种植转基因作物可能产生超级杂草、超级害虫和基因污染,进而破坏生物的多样性,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防治成本。此外,抗虫转基因作物还可能杀死非目标生物(比如有益昆虫和真菌),破坏生态平衡,最终导致不可逆的环境风险;(5)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自由选择权的剥夺。随着农业生物技术及其产品的不断商业化,生物技术研究的私有化和生物技术公司兼并浪潮的到来,生物技术将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私人企业手中。有人担心,随着农民对生物技术公司依赖的逐步加强,常规种质资源及其生存环境的破坏,农民将丧失其传统的种植优势,比如进行有机农业生产等,进而约束了农民自由选择生产的权利。农民自由选择生产权力的剥夺,最终将导致市场上只剩下转基因农产品和食品,那么消费者选择非转基因产品的自由权也将被悬空;(6)道德和伦理方面的担忧。除了对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担忧之外,有人还对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所引发的道德和伦理问题给予了特别地关注。他们认为,把别的物种身上的基因转到作物和食品身上是非自然和不合伦理的。尤其是把动物,甚至人类基因转入食品生产中,更是无法让人接受的。另外,发达国家凭借其生物技术本身的优势,掠夺发展中国家大量种植资源,无异于“生物盗窃”。通过对“盗窃”来的种植资源的垄断,或赋予生命形式以知识产权,进而向发展中国家的农民索取高价,这显然是不公平和不道德的,等等。当然,人们的担忧可能远不只这些。#p#分页标题#e#   2•2原因分析   由于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农业转基因技术的潜在影响尚无法完全得到证实。其有利之处也只局限于一些短期的可观察到的局部事实,加上相关利益者的多元化和社会公众的异质性,使得这场争论日趋激烈,更加扑朔迷离。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对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的商业化生产都很谨慎。究其具体原因,大致有如下几方面:(1)技术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由于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发展不过30多年的历史(基因工程开始于1973年),其商业化生产也不过最近10年的事,加上技术本身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科学家也无法证实,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是否具有长期的、累积性的健康和环境负面影响。这是客观存在的,同时也是任何一项新技术所普遍具有的特征;(2)由于农业转基因技术直接涉及与人们生命息息相关的食品和环境安全问题,因而引起了人们极大关注。一方面,近年来欧洲疯牛病、口蹄疫、二恶英、食品污染等事件的频频曝光,公众对此心有余悸,从而加剧了对食品安全的担忧。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人们对环境安全的要求也会相应地提高,尤其是一些人口密度较高的富裕国家。这一点也是无可厚非的;(3)利益相关者的多元化和异质性。从争论的主体来看,包括生物技术研究机构、公司(包括生物技术公司、食品加工企业和零售商)、消费者、生产者(农民)、非政府组织(比如绿色和平组织、地球之友)及各个国家政府部门等。一方面,由于各个主体所追求的目标不同,比如生物技术的研究机构(不同国家有所不同)、公司和生产者可能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消费者则追求的是效用的最大化,而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则可能追求的是社会福利的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各利益相关者本身具有异质性,比如消费者的人口特征、文化、宗教和价值观念的差异,公众对待科学技术的态度,企业的冒险精神,政府对经济、贸易和食品生产的重视程度等;(4)判断标准和方法上的不一致。标准涉及经济、伦理、道德等方面,而且各个国家之间会有很大差异。采用的判断方法也不一致。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要证明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对健康和环境有害,还是证明其无害呢?是证实还是证伪呢?由于至今尚未出现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对人类有害的正式报道,所以很难做出其有害的判断。同时,要证明其无害,则更加困难。这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判断方法的不一致还表现在所运用的分析工具上,比如经济学家善于在一系列严格的假设条件下,运用计量的方法,通过成本效益的比较,得出其有利还是不利的判断。这就容易忽视对技术所导致的社会影响方面的分析;(5)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信息内容和来源的不同。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各利益主体所拥有的信息量会有很大差异,进而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和决策。媒体所提供的信息内容对人们行为和态度的改变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同样是转基因食品,提供积极和消极的信息,公众的反应会明显不一样。此外,不同的信息来源,比如绿色和平组织、生物技术公司和第三方的信息,都可能对公众的态度变化产生影响。当然,可能还有其它的一些原因,这里不做进一步的分析。正是基于这样一些原因,使得争论不可避免。   3国际社会的反应   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的争论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考虑到农业转基因技术可能的潜在负面影响,以及社会的强烈反应,一些国际性组织及各个国家都纷纷采取行动,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措施。具体而言:   (1)从国际上来看,经济与合作组织(OECD)、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开发署(UNDP)、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际生命科学学会(ILSI)都积极地参与生物技术的安全性管理,致力于国际生物安全的协调工作。并制定和提出了相应的风险管理法规、规则和办法,以规避可能的健康和环境风险。比如,FAO和WHO提出了风险管理的整个过程应该包括风险评估、风险沟通和风险管理方面的内容(见图1)。其中,风险评估包括了风险的识别和确定风险的特点等方面;风险管理则是对风险评估过程的管理;风险沟通是对整个风险管理过程实行的双向交流。欧盟委员会曾建议风险评估由专家来完成,这是一个科学的过程,风险管理和风险沟通则是一个决策过程。但科学的风险评估往往忽视了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社会风险。因此,风险评估虽然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但转基因作物和食品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社会各领域,而专家和社会公众对风险概念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很难对其安全性进行科学的评估。在此基础上,Barling等人(1999)对其进行了修改(见图2),其主要特点便是强调了与公众的交流,进而强调信息公开和透明度的重要性。从而把风险管理与公众的担忧联系起来。当这一方法被用于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管理时,更能得到公众的信任和支持。修改后的风险分析方法即考虑了科学的风险分析方法,又对社会影响进行了分析;既重视了技术的风险管理,又重视了社会影响方面的管理。从而使得管理过程更容易被公众所信任和接受,这将有助于改善民主决策的质量。   (2)从不同国家来看,许多国家都制定了详细而严格的生物安全管理方面法规和政策,以规范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田间试验、环境释放、商业化生产的整个过程。并对涉及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相关的国际贸易、知识产权、标签政策等方面的问题给予了关注。以中国为例,自1993年以来,中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法规,以加强对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的安全性管理,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自由选择权。由于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同,政府在生物技术的管理上可能会有差异,加上影响农业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商业化的因素比较复杂,导致当前的一些政策、法规和管理措施上的不完善,比如在转基因农产品的贸易方面,标签政策的内容和有效性方面,国家之间的协调和沟通方面等。由于公众的普遍担忧,许多国家在转基因技术及其产品的商业化过程中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迟迟未能批准转基因产品的商业化生产,甚至对转基因技术的研究进行了限制。尤其是当涉及伦理方面时,显得更为谨慎,以至于目前还没有一个国家批准转基因动物的商业化生产。但是,随着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对生物技术安全性和潜在社会经济影响的不断重视,技术评估的科学化和人性化,以及技术预见能力的增强。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的商业化步伐也开始加快,一些过去持谨慎态度,甚至极力反对的国家,也开始转变态度。在这一过程中,社会各方普遍参与讨论,对于识别、减少,甚至规避新技术的潜在风险起到了积极作用。总而言之,农业转基因技术要进一步发展,不能只局限于技术本身,还需充分考虑和估计技术的潜在社会经济影响,以及如何避免或消除其中的不利因素。#p#分页标题#e#   4结论与启示   现代农业生物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生产的过程中,引发了人们对新技术的众多思考,并导致了一场有关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讨论。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新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已不再局限于技术本身。技术也不是万能的,它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实际上,我们从这场争论中也可以发现,技术并不是潘多拉的盒子,但也不是阿拉丁的神灯,技术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任何技术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副作用。因此,减少或避免技术的负面影响,使得技术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过程中,技术的辩论;社会各方的广泛参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交融;科学家和人文学家、外行和专家的积极交流和沟通,无疑是很重要的。通过技术的双向交流和民主决策,充分估计技术的潜在社会经济影响,增加技术的可预见性,才能防患于未然,同时也有利于技术自身的健康发展。技术的评估也不能仅仅局限于技术本身的安全性方面,还要充分考虑技术的潜在社会经济影响。欧洲国家非常重视现代生物技术的社会经济影响,如奥地利、丹麦、意大利、瑞典和芬兰等国家就认为,生物安全法规中必需认真考虑社会经济影响。挪威的《基因技术法》中规定,在决定是否批准转基因生物的环境释放前,必须认真评价该活动是否对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有利。UNEP的《国际生物安全技术准则》中专门提到了评估生物技术社会经济影响的重要性。应该说,之所以强调技术的社会经济影响,绝不是对技术的否定,而是技术更加成熟的表现。这一点对于我国发展高新技术来说,是有借鉴意义的。我国一向鼓励技术的发明和创新,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目标的制定,再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都表明技术的发展应该造福于社会。因此,政府在进行管理决策时,应该充分考虑技术的社会经济影响及各利益相关者的反应,增强技术的可预见性,并积极发挥媒体的作用,使得现代农业生物技术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

阅读全文

现代环境生物技术教学案例分析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代环境生物技术”作为一门现代生物技术与环境科学紧密结合的新兴交叉型学科,被广泛应用于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与管理、可持续发展等多个学科领域。环境生物技术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目前,科技的进步同时引发了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污染物质种类多数量大,为应对环境问题,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快。因此,面对环境专业研究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既能理解和掌握现代环境生物技术的理论知识,又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来解决遇到的环境问题,是教学改革中亟须解决的一大问题。目前对于“现代环境生物技术”课程的教学,大多只能采用以声音和文字作为媒介的传统教学方法。与这种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法更具有研究性、针对性和实践性。根据2015年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中指出: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以案例为基础,通过呈现案例情境,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提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1]。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建设案例库,通过案例教学法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将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培养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创新型人才,推动现代高校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国内外建设概况

案例教学法最初应用于法学界和医学界,是一种通过引入案例讲解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20世纪80年代以后,案例教学方法的应用范围扩大,这种方法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尤其是在教育专业的研究生教学中得到应用。这种将实际问题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经过多次的完善和修正,已成为美国等发达国家高校的重要教学手段。其中案例教学法所选择的案例大多包含着多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且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在课堂上对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引用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随着案例教学的蓬勃发展,案例库及案例中心也逐渐增多。20世纪80年代,案例教学法逐渐引入我国并应用于教育学领域。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选择合适的案例,课堂上通过案例讲解的方法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讨论,从而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学会运用知识[2]。在环境领域,由于案例库建设起步较晚,尚未形成比较完善的案例库体系,特别是目前针对“现代环境生物技术”的案例库还鲜见。目前许多高校都在探索构建环境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库,例如在“环境生物技术”理论教学中以案例“2019新型冠状病毒自然宿主来源探究”为例,介绍新型冠状病毒发现经过、传播过程、研究进展、防护措施等内容,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3]。在“环境工程原理”课程中根据具体教学内容,教师选择自己的科研方向或者环境领域热点创新技术作为案例[4]。由于案例教学法相当于联系理论和实践的纽带,在教学中学生从掌握的案例资料基础出发对其思考和分析,从而加深对专业领域理论知识的理解。对于案例教学法来说,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得出的结论尤为重要,而分析问题深度思考的过程更加重要,这也是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所在。因此,学生在这种教学方式中需要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案例分析讨论过程中,从而对案例中所涉及的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现代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案例库的建设

“现代环境生物技术”是一门面向青岛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环境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课程重点介绍了现代环境生物技术在环境领域应用的基础知识,微生物分析检测手段以及环境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等,是一门环境科学与微生物技术紧密结合而形成的交叉型学科。这门课程与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主干课程的内容紧密相连、相互渗透,并且可以加强环境微生物学基础知识的巩固和应用[5]。因此,保证环境生物技术的教学内容、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关系着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专业素质。“现代环境生物技术”课程含有较多的实验内容,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综合性课程。本课程既包含了有关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又含有微生物在环境中发挥的作用以及对环境污染物的控制等相关知识。本课程的主要教学目标如下:通过课程学习让学生掌握现代环境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以及在现实中的应用;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引导学生学会分析环境领域应用过程中可能出现或存在的不足和问题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于当前环境专业学生迫切需要提高与专业相关的实践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毕业后在激烈的竞争中更加具有优势。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弥补当前研究生教育中重视理论教学而实践应用较少的缺点,而且能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拓展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案例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调动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因此案例教学法适合引入到研究生教学当中。把案例教学法应用到研究生课程中,可根据各“现代环境生物技术”课程的教学大纲、学习目标和专业能力要求对课程的整体结构框架进行分析总结,判断哪些知识点适用于案例教学法,哪些知识点需要运用案例教学法展开讨论,最后根据各专业课知识要点搜索、整理国内外相关的典型案例,并根据理论知识框架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案例即可。采取课前设计,课中实践,课后完善的思路进行建设,建立适用于研究生课堂学习和实验室科研相融合的“现代环境生物技术方法”案例库。对于案例库中案例的选择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选取一些典型案例进行讲解,以小见大、由浅入深地逐步引入到教学过程中,保证案例在讲解过程中合理地与理论知识相联系,同时案例内容应保持连贯且循序渐进。案例编排应注重知识点之间的相辅相成,环环相扣紧密结合,形成知识结构体系,突出重点。案例的内容选取应该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从部分到整体层层递进。在课堂上通过对案例的讲解引导学生思路,使其积极地思考、分析、解决案例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在讨论过程中更多地应当注重内容的层次和创新性,使环境专业研究生不仅具有该专业较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更具有从事环境领域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者的能力。将案例教学法应用到“现代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教学中并建设案例库,利用案例库中的案例使学生进行从理论到实践的学习,再将实践转化为学生的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得到同步的提升。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特定真实情境为背景,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加强对专业理论知识的认知与掌握为目标的一类教学方法[6]。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渴望者、知识的运用者、探索者和技能的掌握者。同时也可提升学生的专业判断能力,从而达到掌握理论、形成观点、批评性分析、提高专业能力的研究生培养要求。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既注重结论又注重探究过程的教学方法,因此这种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参与到案例的分析探究的过程中,从而对案例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7]。案例教学法的核心是案例库的建设,而推动案例库建设不仅是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而且是促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方法全面改革和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重要手段,对高校培养应用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目标具有推动作用。

“现代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案例库建设的优点

案例教学法不但是一种将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相结合的高效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注重师生互动性和参与性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应用案例教学法可以与微课、翻转课堂等相互配合使用。全国各大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的管理学专业对于案例库的建设都相对完善。教学案例库建设不仅可以改善高校教学模式,而且有利于系列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的有效推动落实,提高院校人才培养的竞争力,案例教学法主要有以下优点:第一,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利用现有的理论知识来分析现实生活中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案例,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应用的结合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达到培养具有应用型技能专业人才的目的。第二,通过分析和讨论实际案例,学生可以养成利用信息、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习惯。对案例的分析也就是对现实中真实情景的分析,而通过一系列的分析讨论可使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去判断、决策实际中遇到的问题,逐步达到将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效果,提高学生的研究和实践能力,为后续研究生学习、研究过程奠定重要基础。第三,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的整合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目标定位于参与国家建设和企业发展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拥有专业的职业技能和各方面能力,与中职、高职的职业性人才有本质的区别。第四,案例教学法通过真实案例鼓励学生全面、综合地解决问题并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这种方法比单纯理论知识的传统方法更加生动、有趣。通过案例教学法可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过程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解决实际复杂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上通过与师生间的互动讨论和案例分析,找出解决案例中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

阅读全文

现代生物技术与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思考

摘要:畜牧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的重要产业,是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但是由于管理不当以及落后的饲养模式,导致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本文将从现代生物技术出发,讨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关键词:生物技术;可持续发展;畜牧业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了世界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对于我国日益壮大的畜牧业来说,遵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策略尤为重要,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对于畜牧业来说,既能保证资源的合理利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1当前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1环境污染问题

环境污染是困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规模的不断升高,畜牧业已经形成工厂化,虽然相比于个人饲养可以进行统一规划,提高生产效率,但是饲养场往往只注重了经济效益,对环境问题却重视不够。由于成本的考量,家禽家畜的窝棚建设设施相对简陋,排污净化系统更是基本没有,动物的疾病防控、药物残留等问题更是不胜枚举,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着本就日渐脆弱的农村环境。

1.2公共安全问题

阅读全文

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应用3篇

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篇1

农业种植中的生物技术的应用,有助于降低农作物灾害出现频率、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有助于提升农作物质量等。但近些年来人们对于农业种植生物技术的认识十分有限,应用也相对较少,这对于农业生产是十分不利的。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云南东北方向,其拥有丰富的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及旅游资源,但寻甸属于低纬度高原季风气候,导致其农业种植经济效益不高,因而更需要将生物技术运用于其农业种植中。然而现阶段寻甸其农业种植生物技术推广不力、应用不足,因而文章主要结合农业种植生物技术发展现状、意义、及相关应用,来分析提升寻甸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应用效果的相关推广措施,为其农业发展奠定基础[1]。

1农业种植生物技术发展现状

农业种植中的生物技术,是指在生物技术逐步发展的今天,结合生物本身的特性及功能,利用生物原理对生物机体及细胞进行改造,使生物技术真正地作用于农业种植中,从而提升农业生产产量,促进区域农业繁荣。现阶段常见的农业种植中的生物技术主要包括杂交育种技术、生物农药技术、组织培养技术、转基因技术、生物抗寒技术等,虽然目前农业种植生物技术理论有了相当大的突破,但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应用却并不是十分的理想。

2农业种植生物技术发展意义

农业种植中的生物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的意义,主要在于三个方面,即有助于降低农作物病虫灾害出现频率、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有助于提升农作物质量。首先,农业种植中的生物技术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加快,农村耕地面积逐步减少,再加上水土流失、土地风化及洪水泛滥等自然灾害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越来越频繁,因而我国耕地面积不断的缩减。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提高农作物产量就成了一个严峻的问题,而农业种植生物技术的发展使得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下提高农作物产量成为了现实[2]。杂交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等生物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提升农作物产量,促进我国农业的发展。其次,农业种植中的生物技术有助于提升农作物质量。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也空前提升。现阶段的农业种植生物技术,不仅能提升农作物产量,更能提升农作物质量,也就是通过合理运用生物技术,能有效增加农作物的营养成分,提升农作物自身的食用安全性,这是传统农业种植技术所无法达到的高度。比如现今的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及嫁接果蔬等,满足人们对于食品营养价值及安全性的要求。最后,农业种植中的生物技术有助于降低农作物病虫灾害出现频率。在农作物种植中,造成农作物减产的原因,除了各种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之外,还有层出不穷的农作物病虫灾害,比如东亚飞蝗、玉米大斑病、小麦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稻瘟病等,这些农作物病虫灾害的出现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其不利的影响。而在农业种植中,针对不同农作物特性及其所面临的病虫灾害,合理运用生物技术,能够有效减少农作物病虫灾害,比如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能提升农作物的抗病虫灾害的能力。

3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相关应用分析

阅读全文

农业生产中生物技术的作用3篇

农业生产中生物技术的作用篇1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对生物机体进行改造的技术,被称为生物技术。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生物技术的发展,扩大了生物技术的应用范围,尤其在农业种植中应用更为普遍,生物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生物技术非常复杂,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受外界干扰的因素较多,操作时需要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考虑,具有较高的操作难度。但是,通过不懈的探索和努力,经过不断的科学试验,生物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农业生产,实现了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和产量增长。

1生物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1提升农产品质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如何不断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向。通过在农业生产中引入生物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种类,培育抗逆性较强的优良农作物品种,从而实现农产品的产业化生产。如嫁接水果、转基因大豆等生物技术的应用,已经在农业生产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2增加农产品产量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然而耕地面积不会增加,反而有减少的趋势,那么,在今后的农业生产中如何满足人们对食品的需求,正在成为农业生产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而现代生物技术就为农业增产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如袁隆平教授培育的“超级杂交水稻”,灵活地将生物技术应用于水稻的改良,大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缓解了我国粮食紧张的现状,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袁隆平也因此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阅读全文

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3篇

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推广篇1

在我国的农业发展中,生物技术可以说是已经在农业种植中的方方面面都有所体现,无论是化肥、嫁接还是其他的转基因技术,都属于生物技术的一部分。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及社会公众对于生物技术的不了解,对于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的推广和应用而言,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1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重要性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如何满足社会公众的温饱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发展的问题之一。在农业种植中,如果能够提升农作物的产量,帮助农作物减少病虫的侵害,不仅能够帮助解决我国的人口温饱问题,还能够加快我国在农业方面的技术发展[1]。基于这种需要,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技术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农作物拥有更大的产量、抵御病虫害以及自然灾害的侵蚀,更能够帮助我国实现农业种植从使用化肥促进产量保证生长到自然生长并令产量增加的效果。除此之外,随着我国对于生物技术的发展,现在我国的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应用已经不仅仅体现在对于农作物产量的提升方面,它能够帮助社会解决农作物产生的废弃物以及污染物,帮助土壤进行塑料降解。

2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具体应用

对于我国的农业种植而言,我国人口众多,但可利用的耕地范围又与人口发展不匹配,那么如何调整人口与粮食之间的矛盾就成为了我国农业部门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下,生物技术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1生物技术能够帮助农作物提升产量

阅读全文

生物技术应用的重要性3篇

生物技术应用篇1

社会发展推动了科学技术发展,生物技术便是其中之一,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使得我国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1生物技术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生物技术创新方面采取了四大举措:第一,做好规划和引导,加强科技研究;第二,出台相关政策,并要求做到与国际接轨;第三,强化生物技术资源共享,推进生物技术研究合作;第四,积极引进先进人才,建立一支高能力、高素养的人才队伍[1]。当前,我国生物技术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对我国生产发展产生了重大作用。其中,生物信息学、干细胞等前沿科学的发展促进了生物技术的稳步前进,促进了其在农业生产、医学等方面的应用。

2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应用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近年来我国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生物技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生物技术的应用不仅促进了农作物产量增加和品质提高,而且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可谓是一举两得。

3生物技术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阅读全文

生态农业中生物技术的应用

摘要:在农业领域中大力的推广生物技术,不仅能够提升农业的生产量,同时还能够降低农药的使用,减少环境污染,应用前景广阔。我国是农业大国,国家相继推出多项农业扶持政策,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之下,生物技术的研发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生物技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在生态农业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物技术;环境保护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迅猛提升,工业、农业生产都得到了繁荣的发展,与之同时,在国家大力推广科学技术的背景之下,生物技术在当前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它能够处理污水中的污染物质、处置工业排放废弃物、降解有毒物质,同时还能够起到环境监测以及环境修复的功效。除此之外,生物技术在农业领域中得到了大力的发展,例如杂交水稻的培育、生物固氮技术的应用、生物农药技术的使用等[1],都是生物技术与生态农业高度结合的产物。详细地研究与分析了生态农业中的生物技术。

1生态农业与生物技术阐述

1.1生态农业的概念

生态农业是指以保护农业生态为基本前提,遵循生态学发展原则,依照生态经济学原理,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合理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形成集约化农业发展模式,总结现代农业的相关经验,创建经济效益更高、生态效益更好、社会效益更强的农业生产模式[3]。

1.2生物技术对于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