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现代教育科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实验实践教育技术论文
1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实验课程分析
1.1专业实验课程
除了公共课实验及实践内容如计算机文化基础、体育、毕业见习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外,各院校确定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实验课与实践内容。
1.2实验课的比重
各院校确定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的实验课共计100门,占整个课程的65%,即有65%的课程设置了相应的实验,但各院校不尽一致。大部分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含有实验的课程中理论讲授学时所占比重较大,而实验学时较少,只有武威职业学院和郧阳师专的培养方案中实验学时超过了理论讲授学时;相对于整个专业的总学时,含有实验的课程学时(理论讲授学时+实验学时)所占比重较小,即大部分院校现代教育技术专业课程大部分还是理论讲授为主。
1.3实验课程类型
从上述各院校确定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实验课程,作者将其分为以下几类:基础类试验、视听类实验、计算机类实验、教育技术类实验。各院校确定的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实验课程共计100门,但从表2可以看出,所有实验课程计算机类实验课程比例超多了50%,有些计算机专业不开设的课程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开设,有些课程重复开设(如编程课程就有8门:C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ASP编程、PHP编程、JSP编程、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JAVA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Vb-script);而真正属于教育技术类实验并不成熟,像教育传播学、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学与教的基本原理等课程本来是纯将理论基础的课程,偏偏加上了实验学时。
区域教育质量提高对策
教育科研是教育科学研究的简称,它以科研课题为载体,是指借助教育理论,以有价值的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应的科研方法,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教育规律的创造性认识活动。自20世纪初期以来,我国的教育科研因其高质量运行与优秀成果,成为区域教育质量整体提高的强大动力。目前,教育科研已经进入竞争型教研制度形态。在这一制度形态中,如何保证教育科研质量,以优质教育科研协同推进区域教育质量的提高,关键在于对教育科研质量的监测评价。本文以区域教育质量提高为核心,较系统地论证了教育科研质量及其监测评价的历史成就与现实问题,提出了教育科研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建构的基本思路和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教育科研质量是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提高的强大动力
在当今成建制的国民教育体系中,没有质量的教育是对社会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也是对子孙后代的贻误,这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发展已达成的共识。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1]
那么,怎样才能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地完成这一任务,实现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宏伟目标,加快我国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步伐,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及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呢?就一个区域特别是省级行政区域而言,推进教育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动力系统由多个要素组成。从大的视野来看,提高区域教育质量,最为重要的是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个是教育决策问题,另一个是教育建设问题。而这两个问题都与教育科研尤其是教育科研质量息息相关。首先,教育的科学决策,包括区域内重大教育政策措施的酝酿和出台、学校重大改革和发展方案的制订与实施,以及针对区域和学校的制度变革等,都是以教育科研为基础的。其次,教育建设,也即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一切具体的行动和作为,都是在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具体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而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又与教育科研紧密联系在一起。教育科研对人的素质的影响,一是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受到教育科研成果的影响,这些成果包括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视野等,其中,受系统化教育理论的影响最甚;二是人的科学素养受到教育科研实践的影响,这种素养是在具体的教育科研实践中形成,在特定的情景中提升,并完成质的飞跃的。比如,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在完整的岗位教研实践中完成的。离开了教育科研,教育质量就没有深度和高度“,提高教育质量”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当然,教育决策与教育建设问题是直接支配教育质量的两个层面或相互依存的两个活动领域的问题。教育决策影响教育宏观质量,教育建设影响教育微观质量,且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可以说,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出名师,育英才,不仅需要教育科研的全程参与,而且需要高质量教育科研的强力支持。基于这一认识,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参与制订、经湖南省政府常务会议审定通过、即将颁布实施的《湖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把加强教育科学研究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强化保障措施”的一个独立条款,并明确提出,要把教育科学研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对教育科研工作政策和经费支持的力度,加强对教育科研机构的领导和管理,不断提高教育科研的质量和水平。[2]这一条款的提出势必会为湖南省未来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之所以强调优质教育科研,是因为教育科研质量在提高区域教育质量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从历史发展上来看,我国严格意义上的教育科研,也即大致按照自然科学研究标准而定的教育科研,是继16世纪以来的两次“西学东渐”和“洋务运动”之后,以“五四爱国运动”为契机,于20世纪20年代正式发轫的。1917年,北京大学建立了教育实验研究所,1919年我国开始引用教育统计和教育测量,[3]此后,许多研究者在全国各地建立了教育实验区,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对我国现代教育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改革开放以来,国内教育研究方法在大量引进与融会贯通中得到了快速发展,定量研究、实验研究、准实验研究、调查研究、比较研究、定性研究、实地研究、文献研究、人种学研究、田野研究、行动研究,等等,各种研究方法不断翻新,不断精当,[4]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力地保障了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然而,并非所有的教育科研都会对区域提高教育质量产生推进作用。比如,几十年来,我国大量教育实验之所以收效不大、影响甚微,理论贫乏有其不可推卸的责任。理论缺乏深度、缺乏创新,严重降低了我国教育实验的价值与意义。[5]
这里所讲的“理论贫乏、理论缺乏深度和创新”,一方面是教育实验研究本身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基于教育实验研究的系统化结论、观点、思想的有效建构问题,即理论的建构问题,二者实质上都是教育科研质量问题。显然,教育科研质量是教育科研的生命线,优质的教育科研是促进区域教育质量提高、实现国家教育发展宏伟目标的强大动力,而低质量的教育科研只能是一种资源浪费,甚至是败坏学风、滋长学术腐败的一个源头。
教育期刊概念与发展
一、教育期刊概念
教育期刊,是一种以服务教育、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主要使命的教育专业传媒,富有鲜明的教育主导性、鲜明的地域特征和鲜明的行业依赖性,发挥着与其他报刊不同的特殊责任和传播功能。
二、发展现状
2003年,中央文化体制改革促使教育期刊生态发生显著变化,过去单一的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主办模式逐渐分化为三种类型:一是仍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主管主办的报刊,它主要集中在各省市教育报刊社(期刊社),二是由党报党刊主办的教育报刊,三是从属于各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教育类报刊。全国有30个省(区、市)都成立了教育报刊社或,承担着指导教育工作和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舆论引导职能。从覆盖面来看,涉及全国100多万所学校的1000多万教师,再加上教育研究部门、行政部门和学生,共2亿多教育人口。从发行量看,全国公开出版的9400多种杂志中,49%是教育类杂志,每年全国杂志总印数的40%以上是教育类期刊。①各教育期刊通过不懈的自身建设,已具备了超常规发展的条件:逐步健全和完善经营管理机制,期刊质量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已成为全国期刊界的一支重要力量。教育媒体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之时,数字化浪潮已然兴起,网络成为城市主流传媒,平面媒体的生存空间日益压缩,期刊读者市场占有率20年来并没有增加,全国期刊每年总印数始终没有突破30亿册,每年人均不到3册,是美国人均的1/10,日本的1/13,期刊拥有的日均读者占居民总数的19.5%,教育期刊的受众数量流失严重,②面临着明显的发展困境:
1.体制困境
部分报刊社领导管理体制不能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要求,没有明确的独立的法人地位,党政主管部门在如何运用行政推动与市场整合相结合的手段显得缺乏经验和成效,没有发挥引导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极大地制约了教育期刊实现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经营发展。
2.同质化竞争困境
高中物理教师教育探讨
摘要:
在高中学习时期对学生来说是最关键的时期,而高中的物理学科更是所有学科中特别重要的学科。很多物理现象都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将更多的生活实例带进课堂中。本文首先对高中物理课程进行探讨,将师生共建的机制进行研究,之后对物理教师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最后对开放的物理教师教育模式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
高中物理教师;新课程课改;物理教师教育
理科生对于物理学科是相当重要的,因为物理在高考中占有很大的分数比重,各大学校的重视度也是相当高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有很多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因此新课程课改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新课程改革创新之处在于两点: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教材注重理论与实例的并行,这两点使得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加大,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加强。但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本文主要对新课程的课程探讨以及教育模式的探析。
一、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物理课程探讨
当前高中物理新课程主要包括两个模块和三个选修系列,其中必修课的教学目的是针对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需求,挖掘学生自己的兴趣,为物理学深入学习打基础。选修的目标是分项实现对物理学的深层次探讨,掌握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自然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师生共建机制,就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合作能力。将教材的话题拓展开,以探讨和活动的方式将物理知识转化到学生的头脑中,让师生间的互动更轻松,课堂氛围更融洽。师生共建机制使高中物理课堂内容更丰富,不仅包括人类文明、科技成果,还包括社会发展和经验分享,让物理学和其他学科的渗透作用更强。
教学改革中现代教育技术论文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不高
由于我国高校应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时间较长,很多教师也都是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成长的,特别是年长的教师队伍,他们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也不到位,不懂得如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认为现代教育制度是可有可无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操作中,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有的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使用意义并不明确,在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中存在盲目性。有些高校实施现代教育制度,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领导的检查,做面子工程,使得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流于形式,并没有发挥好现代教育技术应有的作用。
(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效果差
在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课堂变得灵活多样。但是就实际而言,大多数教师都不愿意花太多的时间去学习和研究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中还是习惯性的实施灌输式教育,将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感到枯燥乏味,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同时,很多教师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时。也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到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利用多媒体教学将黑板上的内容放大;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上也没有用心,大多都是在网上搜索的教学课件,下载后应用于教学,这使得教师的教学没有针对性,并不是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组织的课堂教学。从以上可以看出,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效果不佳。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思路
现代教育制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应该加强其在教学中的实践。通过对现代教育制度在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要解决好现代教育技术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就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高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能力,让教师对此引起重视,才能更好的在发挥好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的作用。
教育技术教师角色定位思考
【摘要】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条件下,教师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课改成败的关键,具有深远的意义。本文对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的教师角色做了新的定位:教师要成为导师、合作者、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设计者、教育实践中的研究者和反思者、学习活动中的欣赏者以及终身发展的学习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提高能力、更新知识对自己正确定位。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教师角色
古时候,教师的职业定位于“传道授业解惑”,近代教师的职业定位于“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而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在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经济和社会体制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不断攀高,加上新课程改革以及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更新,尤其是因特网的发展,对人类日常生活与工作的方式影响深远,也深刻影响了我们的教育和学习,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也应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现代教学和学生的时代变化。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也应对自身角色做出相应调整,以适应现代教学的时代变化。
一、现代教师角色成因分析
1.社会因素:现代社会是学习型社会,教师在教学的同时自己也要学习和提高,真正实现教学相长。教师在知识传授时更应注重学生的发展。
现代教育技术在民族地区的发展现状
摘要:民族地区的现代教育技术发展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点和难点。本文主要针对民族地区当前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通过树立现代化教育观念、加大教育投资、建设合理的师资队伍、共享教学资源和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为推进民族地区现代教育技术进程提供思路。
关键词:民族地区;现代教育技术;教育现代化
我国有155个民族自治地方,55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和生活在占全国总面积64%的西部和边疆地区。[1]2008年底,民族自治地方总人口1.8亿人,比上年增长0.7%,其中少数民族人口8616万人,比上年增长1.4%,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7.6%。[2]民族教育关系到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全面持续发展。在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依然明显,突出表现为教育底子差、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资源匮乏。由于现代教育技术相比传统教育所具备的能形象、生动地表达教学内容等特点,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已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辅助手段。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已经得到大面积推广普及。因此在国家提出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大好形势下,为实现教育公平,缩小差距,优化民族教育,在民族地区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就显得十分重要。研究民族地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策略,对于实现民族地区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民族地区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现状
1.现代教育观念落后
民族地区多为信息闭塞、经济欠发达地区,正当发达地区如火如荼开展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科研时,民族地区尚处于起步阶段。教育信息相对闭塞,缺乏与发达地区教育部门、学校、教师各个层面全方位的交流学习,民族地区无法及时获取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由于缺乏对现代教育理论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认识,民族地区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手段相对滞后。在相当一部分领导和教师的观念中,教育技术仅仅是一种辅助手段,可有可无,作用不大。这部分教师,尤其是教学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他们更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和使用缺乏主动积极性。因此,很多学校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置可否,即使购置了相关教学设施,却很少用于教学实践,被人为闲置。这种落后的观念制约了现代教育技术在民族地区的普及发展。
2.教育投入不足
物理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置
一、研究目的和方法
首先采用调查法,收集到了43所高校物理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最新培养方案。收集的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与相关老师联系,以电子邮件的形式收集;二是到相关院校的网站下载;三是利用谷歌和百度搜索。其次利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教师教育类课程学分和课时进行整理和频数统计。然后利用文本分析法对上述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对课程计划深入研究,找出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及其教学内容改革的建议,整理出基于本研究视角的较为科学的物理教育专业教师教育类课程的设置方案。通过这些方法研究出的教师教育类课程计划更合理,避免了课程设置的随意性,为高校物理教育专业进行课程调整和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教材编写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提供建议,也可以为其他专业的课程设置即培养方案的制订提供方法参考,最终有利于提高物理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调查结果与统计分析
统计发现,尽管各高校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分类不完全一致,但都可以统一分成三大类: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1.公共必修课程的设置现状
公共必修课程是指所有教育专业学生都必须共同学习的课程,其课程计划、任课教师均由高校的教育系负责,课程教学没有针对性,不区别物理教育、化学教育、中文教育等。由于各院校的课程名称不完全一致,笔者把相近的课程进行整合后归为同一门课程,沿用其中一个通用或使用频数较多的名称或重新命名,这样,公共必修课有十门。按照开设学校的从多到少的顺序,公共必修课程及其学分与课时(下面括号内前一个数字表示学分,后一个数字表示课时。以下同。根据统计原则,由于学分与课时的分布较多地显现偏态,且有极端数据出现,因此取表中的中位数更能科学地反映数据分布情况。当课时的中位数有小数时,根据四舍五入的原则取整数,以下同)的情况是:教育学(3.0,51),心理学(2.5,48),现代教育技术(2.0,36),普通话与教师口语(1.0,32),三笔字与板书板画训练(1.0,18),教育科学研究方法(2.0,36),微格教学(1.0,35),教师基本技能训练(2.0,41),班主任工作(1.0,18),教师职业道德(1.0,18)。
2.专业必修课程的设置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