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现代教育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茶文化对现代教育管理提升的作用思考
摘要:在培养社会和企业所需的高技能人员方面,高职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从目前的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状况来看,目前的教学管理还比较滞后,与现代的教学管理有很大的距离。但是,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大学把中国的茶文化引进到学校的教学管理,可以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思路。通过综合分析和研究,高校要在教学管理方面积极探讨新的教学管理方式,把中国茶文化深厚的传统和独特的思想精髓运用到教学工作之中,解开我国目前教学管理的“近现代”实施难题。
关键词:中国茶文化;现代教育管理;高职院校
高职院校作为职业院校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主动发掘茶文化的内在涵义,使其教学内容更符合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同时让他们具备更强的文化意识,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运用茶文化思想武装头脑,从而在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品行和良好的文化素养。
1论中国茶的文化内涵
茶文化就是把茶当作一种具有艺术且高雅的饮品,喝茶就是一种心灵的愉悦与修养。茶文化的作用是:在喝茶的过程中,对人进行礼仪的教育,从而提高人的品德。特别是在喝茶的过程中,引领人们在高雅、祥和的氛围中,在审美的愉悦中,学会礼节的教学方法,并对个人的性格、品德和道德等进行有益的教育。不管是什么方法,我们都能在喝茶中修身养性、品味人生,从而获得个性和心灵的愉悦。中国的茶之根本,因地域而异,台湾对茶之本质的界定应是“清、敬、怡、真”。而在我国,学界对茶的界定多为“廉、美、和、敬”,“和、静、怡、真”两种。尽管在理解中国的根本精神方面存在些许偏差,但其终极目标仍在于净化人的心灵,不断提升道德水准,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茶文化的内涵有:“茶礼、茶艺、茶境、修道”四要素。茶礼,是在茶文化活动中,茶艺表演人员要严格遵循的一套礼节和规则。其内容包括:服饰、妆容、气质、文化修养、表演动作、敬茶方式、讲解等各个环节。茶艺,是指茶叶泡制的一整套技艺,包括选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六方面,今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茶的地位仍然非常突出,它的历史性和时代性很强。茶文化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提升德育手段,它在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社会发展迅速的今天,精神文明的发展绝不能停滞,大力弘扬茶文化精神,是推进精神文明的重要手段。
2中国茶文化在高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管理中的地位
2.1促进学校以德行为本的办学思想
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初探
一、“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分析
(一)以“学生”为本
在“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中,首先提倡以“学生”为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营造一种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充分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然而,同时也必须注意,尊重学生不等同于放纵学生,对学生的尊重要体现在教育和培养上,一些必要的教育性惩处,应该适当保留,对于学生仍然要严格管理,“严师出高徒”的古训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价值,尊重学生和严格管理在本质上不存在矛盾,如果一味的让学生放任自流,那么势必会造成教育水平的下降,这与“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二)以“教师”为本
教师和学生构成了教育管理工作的两大主体,我们在以“学生”为本的同时,还必须要提倡以“教师”为本,首先要注重师德建设,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做到自重、自爱、自律、自尊,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养。其次要关爱教师,教师担负着培育人才的伟大职责,因此教师应该受到全社会的关爱,有关部门应该尽力为教师解决后顾之忧,给广大教师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学校是育人的场所,学校的风气对学生具有很大影响,因此必须要重视学术和学风的建设,广大教师应该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认真负责,让积极、严禁的学风萦绕着整个校园,陶冶学生的身心,如果一个学校内没有好的风气,那么势必会对学生的身心产生负面影响。
二、“以人为本”现代教育管理理念的应用
(一)培养自我管理意识
教育管理中信息技术教育研究
1信息技术教育在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1.1现代教育改革需要引入信息技术
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为我们教育事业服务。所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做贡献,是现代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
1.2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充分利用信息“高速公路”,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等廉价的、方便快捷的信息化手段,可以及时的、准确的传输信息,使学生和教师能够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并且能够及时的反馈。
1.3有利于完善教育评价方式
学生可以通过输入自己的学号进入评价系统,对各个科目的教师进行评价,书写评价意见和建议。计算机自动的整合相关信息,并将相应的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教师,这样教师才能够根据学生的要求及时改正自己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对师生之间的感情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班主任教育管理的创新
一、班主任的管理工作重点是培养优秀的班集体
加强传统道德教育与新形势教育的相互结合。由于中学是学生生涯的另一的阶段,在加上刚进入新的校园,对于升学暂时没有压力。因此,有个别学生纪律开始松动,对他们行为的约束和管教有一定的叛逆心理,导致不良行为不断发生,面对这些不良行为,班主任要注意引导,如果引导不当在这个特殊的学习和生活阶段容易走入岔道。
二、班主任自身应具有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
中学是新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的班主任在学生教育方面应具有先进的思想。班主任的教育管理与德育思想非常重要,班主任能直接的影响到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因此,在这个新时期下,班主任必须具有先进的教育管理新思想,这样才能使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更有活力性。以往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对学生的管理非常严格,这样是培养出来一批守纪律的学生,但是于此同时造成了学生们对班主任产生依赖性,使学生的独立行为与思维能力较差,很大程度上不能满足现代教育体系对教育教学工作方面的要求。新时期的班主任,主要就是指班主任应该适应现代社会教育的需求,满足对于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方面的创新,不断的钻研先进有效的科学教育方法,不断的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观念,力求创造出具有现代化的教育管理观念。在教育的这个全新时期人们在注重的是思想道德观念教育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德育方面的教育,对于班主任应根据这种情况加强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观念及责任感,培养独立精神等方面的新人才。班主任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教育管理工作对学生的重要性。因此,班主任在职业道德及思想上应坚持新的发展观念,使自己的教育管理观念进行不断更新,加强把现代教育思想与管理工作相结合,树立起新的教育管理观念,做学生心中的好教师并时刻以学生为主要核心,不断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为教育管理的发展方向。
三、班主任教育工作创新的思考
1、建立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提高教育管理的发展。学校开办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出一批具有综合素质较强的人才,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主要核心目标,因此,班主任应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之间应保持一种和谐的相处关系,这才是教育创新工作的重点。在以往的教育管理中,班主任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觉得自己就应该受到学生的尊敬,那样所传授的知识技能才会被尊重,这样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本不能满足现代教育的需求,为此,班主任应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方法。现代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比较复杂,因此,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之前,应事先站在学生的立场进行分析、尊重学生,进而推动教育管理工作的发展。因此,班主任管理工作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师生之间共同参与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体现出学生与老师之间共同参与的精神,带动学生学习的上进心,将来他们能够有良好的发展。
2、建立完善的班主任教育管理制度。班主任要想在教育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效果,就必须加强学生思想德育方面的管理,建立完善的德育管理制度,把教育管理制度贯彻到德育教育工作中,这样才能进一步的使班主任教育管理工作得到有效落实。班主任在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时,应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良好的班风能有利于教育管理制度的建立;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教育工作的时候,应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使学生走向正确发展道路。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论文
一、现代高校教育管理的若干问题分析
1.教育管理缺乏连续性、系统性。
目前,针对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仍采取消防式工作方法,面临单一化工作局面,处于“拆东墙补西墙”状况,存在诸多形式主义做法,使得高校教育管理波动性较大。例如,针对学生宿舍检查、评比,在评比过程中,学生宿舍卫生管理、安全管理,有着短暂性改善,待检查阶段一过,立即恢复脏乱差。
2.针对学生教育管理,教育者认识不统一。
在高校教育中,在一定范围内,仍存在重教学轻教育问题。大多数教师将育人看作根本任务,主观认为教师主要负责科研、教学,只要求学生不出事,即完成自身家偶尔工作。部分管理者、教育者,对学生思想教育认识十分片面,不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针对大学生思想教育,采取“理论化”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生活相脱离。部分教育工作者,将自己封闭在书本之中,忽略了生活的调查研究与亲身体验。采取该种研究方法,必然使得理论十分空洞,与学生实际相脱节,进而教育状态始终处于理想、假想状态,脱节于实践,对大学生指导意义较低。同时,某些教师将教育管理归责于政工干部,使得学生教育管理处于孤军奋战状态。
3.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力度不强。
近些年来,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教育网络快速发展,在高校教育管理中,更加注重现代性、层次性与全面性教育管理。要求教育管理者具备更专业管理知识,能够科学利用现代化管理方法。但实际情况是,处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教育管理者业务水平停滞不前,与新形势发展需求不相适应。另外,针对教育管理者,缺乏科学、合理考核机制,事业心与责任心不强,缺乏管理积极性,加上信息不流通,进修机会较少,教育管理者业务水平得不到提升,无法满足现代教育管理需求。
信息化下小学教育管理现状和创新对策
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教育管理中越来越广泛。学校必须推行信息化管理,为教育管理提供具体的信息策略。借助网络效益,搭建学校发展教育信息化管理平台,充分发挥信息管理效益,不断深入研究学习,全面提升教育管理影响力。全面整合现有系统,引进互联网相关技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后,许多教育活动也在不知不觉中开辟了一种新的管理方式。信息技术已在学校管理系统中发挥最大作用,并在学校管理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固有的生活方式。社会工作者和从事教育和研究的学生都将通过网络实现他们的工作目标。本文论述了教育管理信息化,详细阐述了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具体对策,并制定了有效的对策。信息技术的应用给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活力,教育管理者的管理理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信息技术的引入极大地解放了劳动力,提高了教育管理效率。特别是,如要传送重要的文件,必须以通知方式递交。如果要在现阶段报告执行内容的结果和问题,它必须举行复杂和反复的会议。现在,各种信息办公室的平台都将通信视为自由的障碍。不要担心时间、空间等。第二,缩短了指示时间。在要求指示和修正的道路上浪费全部时间的话,会造成无形的损失和浪费。信息管理却巧妙地避免了这个问题。处理内容也可以通过公示、报告等形式发送给一个人。使问题更加地透明和公开。
1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现状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概念远未普及。许多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负责教育管理的教育工作者,仍然对教育管理信息化有着方便快捷的理解,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对管理、决策和公共服务可能产生的影响,也没有意识到教育管理信息化是促进教育管理体系和管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唯一途径。思想的滞后直接导致缺乏动力和发展缓慢,缺乏有针对性的有效指导和评估机制,缺乏克服困难的主动性、创造性、决心和勇气,遇到困难时停滞不前,这意味着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矛盾无法及时解决,陷入两难境地。在教育部的高度重视下,我国已经完成了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经历了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时期。但是,在教育管理系统的建设上,管理系统必须更加完善。目前,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在数据中心和教育网络建设方面有着良好的形势。随着学籍管理、校舍管理、助学金管理等信息采集系统的建设,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两级实施、五级应用模式得到进一步发展,我国教育系统的数据采集工作已基本完成。另一方面,中国还没有完成教育系统的基础数据的建立。使其计划协调力不足。数据收集不足导致了大量伪造数据出现和重复收集数据等问题。不完善的数据管理机制也制约了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在中国,各省、市和地区的教育部门主要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建设,但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实施情况因地区而异。在中国一些互联网资源丰富的城市,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步伐甚至更快,这肯定远远超于信息贫乏地区的发展。另外,在一些经济发达的城市,因为有足够的经费,所以可以调整信息系统,支持团队发展建设。但是,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我们仍然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如何有效地把国家体制和建设体制联系起来。一些中等发达地区在网络建设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但经费匮乏,模糊的管理机构和支持团队力量薄弱,仍然是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加快不了的重要因素。
2教育管理信息化问题的分析
目前,缺乏对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认识是造成教育管理信息化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的口号。但是教育工作者并不真正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教育执行者,大多数人认为网络在教育中的作用只是“方便快捷”。教育管理信息化对教育决策、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影响有限。教务管理信息化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落后观念的造成直接后果是缺乏发展动力,发展步伐缓慢,缺乏克服困难的决心。最后,教育管理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处于两难境地。缺乏有效的评价和指导机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虽然已经开始了一段时间,但建设的程度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一些传统教育时期落后的体制依然在使用。比如对各个学生的客观评价不足,缺乏的学生的激励以及对努力进步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认可,以统一的基准重视成绩,无视学生个人的差异进行成绩的评定。这种不完善的教育评估机制严重阻碍了教育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它忽视了学生主观努力的基础,忽视了对学生进步的评价。最后,学生的成绩会毫无保留,这将大大损害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会产生疲劳,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3信息化教育管理对小学教育有重要意义
小学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小学信息教育管理,加快小学信息教育建设和发展的步伐。提高小学生的识字率和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加快教育管理现代化,提高教师素质,深化基础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促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科院校学生自主管理信息化对策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国家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逐年提升。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适应信息时代区域经济发展创新应用型人才,提升本地区的服务水平,是当前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而实行学生自主管理信息化则是适应社会发展对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是适应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心理特点的要求,更是应用型高校学生工作改革的方向和趋势。本文在分析大学生自主管理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对大学生自主管理信息化的策略进行深入探讨,旨在提高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管理的效率和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自主管理;信息化
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都发生了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管理的需要。大学生管理作为高校主要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涉及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复杂,如何创新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是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应该解决的关键问题。[1]目前,许多高校都采用了大学生自主管理这一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基本模仿他校,没有进行校本化创新,暴露出诸多的不足,并且管理方式单一,缺少能够推广的经验模式。现代教育技术以全新的教育管理观念和技术支撑,为高校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对教学和管理活动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大学生管理工作对保障教学实践工作的正常开展,维护校园的稳定秩序意义重大,实行大学生自主管理是新时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高等教育的深化改革与发展,导致教育方式与方法进行改变,同时也要求学生管理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
(一)新时代高校学生自主管理问题亟须调适
大学生自主管理包括自我的管理和参与学校事务管理两个方面,对于大学生自主管理的概念,部分人认为自主管理就是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制定目标,并按照计划去实现目标的过程,另一部分人认为自主管理就是大学生不依靠任何人,独立自主地去做一切的事情。[2]在本研究中对于大学生自主管理的定义是:大学就读期间,学生为了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实现其发展目标,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积极主动地整合和利用自身条件或学校资源,进行的提升思想、规范行为和创新环境的活动过程。随着我国高校不断扩招,在校学生人数呈现不断上升,逐步出现教育对象大众化、教育技术信息化和教育观念人性化的趋势。在学生自主管理的过程中,相应出现管理机制缺失、管理平台不完善、学生依赖性强等制约性因素,导致学生自主管理停滞不前。
小学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分析
摘要:在教育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管理层面要在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商解决的基础上实现对小学教育质量的保障,这就涉及小学教育管理的政策及标准问题。这些政策标准主要包括小学教师管理、小学教育基础设施管理和小学教育经费投入管理等三个方面,它是组织、管理和评价小学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手段,更是小学教育质量提升的基本保障和前提基础。
关键词:教育治理;小学教育;质量保障
“治理”一词自1989年以来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并逐渐形成影响深远的治理理论,该理论“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范式,主张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等方式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1]39。我国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契机,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未来发展的一大目标,这就使得“治理”一词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背景下,尤其在教育领域内部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一、教育治理及其现代化
“教育治理”被认为是“政府、社会组织、市场、公民个人等主体通过参与、对话、谈判、协商等集体选择行动,共同参与教育公共事务管理,共同生产或提供教育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并共同承担相应责任”[1]42的一种教育管理方式。该理论尽管在不同的文化场域中被赋予不同内涵与外延,但是就其内在的核心层面而言,不同的理论表述中依然可见其共通的理论诉求。尤其是在参与主体与治理方式层面具有高度的共通性,这种管理方式随着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被赋予强烈的时代元素,这些元素使“各种不同的教育利益诉求能得到充分表达,教育决策、教育政策与教育立法得到充分讨论与论证,并从政治生态上消除了人治显性或者隐性存在的可能性”[2]。另外,由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源于政府的权威,呈现出浓重的“管制”色彩,尽管这种“管制”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发挥了其应有的效应,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理念的转变,传统的管理方式也就逐渐失去了其应有效能的发挥。因而,教育治理的现代化既是对传统的政府主导的教育管理一元化的现代性改进,也是教育管理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必然嬗变。现代化的教育治理理念也就成为当下的时代吁求。因为“治理的权威并不为政府所垄断……政府在治理过程中只起到制度的供给、政策激励和外部的约束作用”,即“现代教育治理要依据法律和法规来治理”[3]。所以,在“治理”的视域内,相关政策、标准的修订与完善就成为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当然,教育治理现代化在保证教育治理主体参与多元化的前提下并不是要弱化政府的义务与责任。由于教育尤其是小学教育的性质使然,因此“在现代教育治理中,政府作为公共教育事业的最大供给者具有不可推卸的义务和责任,政府通过各种非正式或正式制度的激励和安排,调动市场机制以充分实现学校教育生产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社会组织对教育的监督和评价功能”[4]。小学教育治理作为教育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治理的终极目标是如何更好地、最大化地实现公共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并对此做出科学合理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激励。那么,小学教育公益性价值诉求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的支撑呢?这就涉及小学教育质量保障政策及制度安排等问题。
二、小学教育质量保障的内涵分析
对质量的追求是小学教育发展过程中恒定不变的主题,也是教育治理现代化过程中的永恒主题。那么,在教育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从制度层面如何实现对小学教育质量的保障呢?这就涉及小学教育外部治理和内部治理的标准问题。本研究主要从外部治理的层面进行探讨。由于“标准具有普遍的约束力。要依据标准进行规范化管理,用标准加大投入、加强监督、加强约束,从根本上减少管理中的随意性”[5]。因而,在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视域内,要实现小学教育向管理要质量的目标的实现,就离不开标准建设。这既是教育治理现代化的诉求,也是小学教育实现其公益性、公平性的价值诉求。因此,小学教育的质量保障主要是指在教育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在政府、市场组织、社会团体及个人等多元主体的协商参与下为了实现小学教育的公益性、公平性,促进其质量的提升,由国家相关机构就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人、财、物等方面所规定的各种标准、办法和制度等。有鉴于此,为了回应“现代教育治理要依据法律和法规来治理”的理念,本研究中所称的小学教育质量保障,主要是指从小学教育治理的外部层面出发,由政府及相关机构部门颁发的、以正式书面文本为表现形式的各种小学教师管理、小学教育基础设施管理和小学教育经费投入管理的法规性文件,主要以条例、办法、标准、规范等形式呈现,它是组织、管理和评价小学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基本手段,是小学教育管理走向现代化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