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现代工业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我国现代工业建筑设计论文
1现代工业建筑设计要点
1.1现代工业建筑整体布局设计
工业建筑在总体布局设计时应当以工业生产的工业流程为主,综合考虑实用性、经济性等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各种工艺管线的布置,还要考虑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影响,要根据工业建筑占地面积情况,从整体上考虑建筑单体与整体的关系,合理划分建筑周围的道路和绿化带,一方面要保证其为工业建筑整体服务,另一方面还要做到规划合理,不占用额外空间。对生活区、办公区与生产区的位置处理上,不但要考虑观感感受,还要考虑工业生产对生活和办公区域的空气、噪声等影响,可见,在对现代工业建筑设计的整体布局上,不但要发挥出建筑的使用功能,还要促进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存。
1.2工业建筑内部空间设计
首先,对于工业建筑来说,其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工业生产,因此应当以此为主要考虑因素,根据工艺的设计对建筑物内部空间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利用,但在设计时还要注意不能墨守成规,应当因地制宜,以火电厂为例,其主厂房由汽轮机房、煤炭存储间、控制楼、锅炉房等组成,设计时要既要考虑工艺流程的顺序,还要考虑模块之间相互的影响,如避免明火区域与煤炭存储间过于挨近,防止造成火灾等。其次,对于内部空间各个房间和管线的布设要有合理的顺序,一般情况下以经济性和有序性为主要原则,但如果增加费用不高,却能够达到更好的空间效果则应当另行考虑,例如电厂主厂房内部的主控室、休息室、卫生间、办公室等功能性房间的设计应当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尽量为增加建筑物内部整体空间效果服务。除此之外,设计人员还应当充分运用色彩,一方面使工业建筑内部在视觉上更加美观,另一方面也起到对各类构筑物、设备区分的作用。例如对室内墙体、地面和顶棚涂刷暖色调的涂料,使室内空间更加赏心悦目,而对有危险性或潜在危险性的设备、管道等涂以带有警示性的冷色调颜色,要求这些颜色在地面、墙体等背景颜色的衬托下要更加显眼。最后,设计人员要充分考虑工业建筑的采光通风,避免出现眩光、通风不畅等现象,为工业生产人员提供安全、舒适、人性化的工作空间。
2现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趋势的探讨
现代工业建筑的设计应当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节能环保的需求,具体来说其发展趋势有以下几点:
现代工业工程在企业管理的应用
【摘要】论文的研究内容是明确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学的关系以及现代工业工程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通过提出现代工业工程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进而提高我国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希望论文的研究能对我国相关企业管理人员有所启发。
【关键词】现代工业;企业管理;应用创新
1引言
现代工业工程是以统筹学以及系统工程学作为理论基础,借助现代计算机科学技术进行系统优化工作的一门技术类型学科。而工程的建设与设计离不开系统整体的优化,为力求工业系统利益的最大化,现代企业应将现代工业工程理论应用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当中。
2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学的关系
2.1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学之间的差异
现代工业工程与管理学都是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管理,以科学的方式方法优化企业经营活动,进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但是二者在本质上仍存在一定的差异。现代工业工程将系统工程学作为理论基础,该学科门类具有极强的技术特性,其主要目的为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和提高企业生产效率。由于现代工业工程所特有的技术特性,因此,现代工业工程和管理学的职能和作用也不相同,现代工业工程所具有的技术特性与其职能密切相关,其主要通过技术手段,提高企业服务效率,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而管理学的基本职能主要针对决策方面,并且具有以下多种职能: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1]。管理是指企业经营活动在运转过程中进行综合性管理,并且在工作内容上更加侧重于管理,而管理的主要职能为计划、组织、引导、控制、协调。现代工业工程师属于专家技术型人才,其本身工作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其可根据自身理论知识为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建议、咨询和有效性方案,并且在上级管理层的领导下,能够处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技术问题。而管理人员属于管理顾问型人才,其主要针对决策、领导及企业控制方面提供顾问服务,因此,其工作范围主要为基层企业员工、工业工程人员等企业全体员工,是整个单位组织的领导及管理人员。
智能工业设计与城市文化的冲突及融合
【摘要】工业设计也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有利于城市建设的发展。智能工业设计势必会与城市文化产生冲突,两者的融合也更加富有特色。论文主要阐述了智能工业设计与城市文化的概念,进一步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冲突和融合,为推动两者共同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智能工业设计;城市文化;冲突和融合
1引言
城市文化的构成十分多样、复杂。而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智能工业设计也无处不在,这势必会对城市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智能工业设计的发展,智能工业设计和城市文化会在冲突和融合中促进城市文化创新和发展。
2智能工业设计和城市文化概述
2.1智能工业设计
工业设计是指运用各种科研技术成果、美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工业产品的外形、功能、结构等进行优化设计,这是一种集成性的创新活动。广义的工业设计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从构思到实行需要可行的方案,用明确的手段表示其系列的行为。狭义的工业设计是指对产品的设计,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设计,使其与产品使用者的身体和灵魂相匹配。智能工业设计是在人工智能的支持下开展的工业设计。人工智能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一项技术,能够制造出一种全新的、和人类智慧类似的方法做出回应的智能机器,人工智能包括机器人、语音识别及图像处理等。人工智能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其理论和技术在逐渐成熟,其使用领域也逐渐增多,人工智能下所支持的产品设计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人工智能和工业设计的结合就是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将产品设计的方向、个性、构造和功能等融合到一起,最后成为一个完整的产品[1,2]。
雕塑艺术包装设计运用
【摘要】
商品化时代的到来使现代产品免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工业产品设计中除保证其基本质量外,更应从外观包装方面着手,确保产品包装设计能够达到吸引消f者眼球、刺激消费者购买欲望的目标。而工业包装实际设计中的关键在于是否有传统文化艺术元素的融入,如雕塑艺术等,其在彰显工业产品个性特征的同时,可展现一定的文化内涵,有利于提升工业包襄的吸引力。本文主要对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的相关概述、工业包装设计中雕塑艺术的运用以及雕塑艺术运用于工业包装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进行探析。
【关键词】
雕塑艺术;工业包装设计;运用;注意事项
引言
作为文化形态的一种体现,现代包装设计融入较多传统文化元素,在表现消费者物质需求的同时进行精神文化的传递。以当前工业包装设计为例,其更注重传达商品特性,其整体造型设计将决定产品的风格特色与营销目标的实现。尽管现行大部分工业产品包装设计中,多将如雕塑艺术在内的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其中,但由于设计中忽略塑造手法、塑绘结合等的应用,导致较多深层次含义无法被传达出来,工业包装设计难以达到其实质目标。因此,本文对工业包装设计中雕塑艺术的运用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包装设计的相关概述
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摘要: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也在向前发展,这是历史的必然。同时民族文化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对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保护提出新的要求。本文在分析现代化与民族文化双重关系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提出建议。
关键词:现代化;民族文化;双重关系;发展与保护
一、现代化与民族文化的双重关系
文化的发展对政治、经济、社会都有巨大的反作用,作为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发展不容忽视,二者既有相互冲突的一面,又有相互促进的一面。1.现代化与民族传统文化相互促进。在现代化进程里,文化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在由56个民族共同组成的中华民族里更是如此。民族文化是各少数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和平稳定,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对于民族地区的现代化起着推动作用。现代化也为民族传统文化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农业的主导地位逐渐被现代工业所取代,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的居住、服饰、饮食、歌舞等转化为民族文化产品走向市场,民族传统文化实现了产业化发展;地区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员往来更加密切。民族传统文化一方面得以更广泛的传播,另一方面也有更多的机会吸收外来文化,在碰撞与交流中发展自己。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也有了新的形式,电视、网络技术使得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快捷,计算机、摄像等技术则使民族文化的保护更为方便与安全。2.民族文化与现代化的冲突。现代化给民族地区带来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生活水平提高等诸多好处,同时也导致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与重构,甚至消亡。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极大的冲击着民族文化的经济基础——以农牧业为主的传统民族经济;现代社会的政治体制,极大地冲击着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文化;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极大的冲击着民族传统技术;现代工业的高科技产品大量涌入民族地区,富有民族特色的产品被取代;现代社会的思想观念,如效率、竞争、公平等,也深深的影响着民族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民族文化中也有与现代化向冲突的成分存在。在以传统农牧经济为主的社会里,“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的思想根深蒂固,人们的竞争、效率意识相对较弱,不利于现代经济的发展;“敬神”、信天命等思想观念使得民族地区人们在合法权利受到侵犯时听天由命,不利于现代法制社会的推进;重经验、轻科学的态度使得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延续着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利于现代科学在民族地区的推广和教育的发展;而民族地区某些风俗习惯,如近亲婚姻也与现代社会的观念相违背。民族文化与现代化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实现二者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值得我们深思。
二、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保护
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整体的精神纽带,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也是党和国家的一贯主张,也是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弘扬需要以民族自身为主体,政府大力支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1.民族自身为主体,保护民族文化。长期以来,民族文化的保护一直是以政府为主。然而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并没有使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的保护,在某种程度上反而加快了民族文化消亡的步伐。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内因是关键。因而要想切实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必须以民族自身为主体。首先,民族自身要正确认识本民族传统文化,不能一味的自卑或自大。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每种民族文化既有优秀的部分,也有与时代潮流相悖的部分,对此民族自身要有清晰的认识,在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时有所扬弃。其次,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国家的各项有利政策,抓住机遇,传承和发展民族文化。第三,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冲击,主动接受外来文化。在城市化进程中,民族地区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面对各种外来文化,各民族不可能完全不接受,而被动接受遭到的冲击远远大于主动接受。民族地区应主动接受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发展中保护民族文化。2.政府为民族文化保护提供有力保障。“政府拥有强大权势并掌握雄厚的公共资源,政府对文化的管理方式、文化艺术政策历来是影响文化权利实现的最重要的力量”,由此可见,政府在文化发中与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首先,政府应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为民族文化的保持与发展提供有利的法律保证。我国对于民族文化的保护一直比较重视,并且相关的法律法规也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专门针对民族文化保护的法律法规很少;有的法律法规因制定时间久远而与现实脱节,形同虚设;法律法规可操作性差等,这些都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其次,政府加强引导,推进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政府掌握巨大的公共资源,在引导公众行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具体实践中政府应充分发挥优势。第三,政府提供政策优惠,促进民族文化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共同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三者之间相辅相成,缺一不可。3.全社会共同努力。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不仅仅是民族地区的事情,需要社会共同努力。首先要理解并尊重民族文化:不同的民族,文化也各不相同,城市化进程中,地区之间的来往日益频繁,文化交流加强,文化的碰撞与冲突不可避免。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对不同的文化要有包容的胸怀,理解民族文化,尊重各民族文化发展的权利;其次,要为民族文化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共同推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是风情各异的民族文化铸就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民族文化的繁荣对民族地区、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政治、社会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反作用。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为其提供广阔的平台,先进的技术,优秀的人才,充足的资金,促进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费孝通初期乡村经济思维评析
本文作者:张霞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一、费孝通《江村经济》简介
《江村经济》是费孝通先生上个世纪30年代在英国伦敦经济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撰写的博士论文,但这篇论文的酝酿和收集资料开始于国内,有扎实的前期研究基础。费孝通先生论文里的江村真实的地名叫开弦弓村,位于太湖之畔,当时在行政上隶属于江苏吴江县震泽区,该地区是中国近代传统农耕文明遭遇西方工商业文明后发生社会变迁最剧烈的地区之一。费孝通比较早的时候就注意到了这个村庄。他于1933年10月和1934年5月分别在《独立评论》和《大公报》上发表“我们在农村建设事业中的经验”和“复兴丝业的先声”两篇文章,介绍开弦弓村发展生丝制造工业的成就及所遭遇到世界资本主义冲击等问题,阐述了兴办乡村工业对维持农民生计的意义。这两篇文章实际上是费孝通对开弦弓村进行调查的预调查。[1]1935年费孝通从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偕妻子王同惠赴广西大瑶山进行调研,是年冬,在瑶山中迷路,妻子不幸遇难,他自己也受重伤,不得不返乡养病。1936年暑假期间,接受在开弦弓村开展以推广改良蚕种和科学养蚕为中心的土丝改良运动的姐姐费达生的建议,他到开弦弓村进行了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从1936年7月3日至8月25日,费孝通写了7篇《江村通讯》,相继发表在《天津益世报•社会研究》第11、12、13、19期上,其中的首篇题为“这项研究工作的动机和希望”。1936年9月,费孝通带着他的调查资料从上海启程赴英国伦敦经济学院留学。
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费孝通接受导师弗思(Reader,Raymond)的建议决定以他在开弦弓村的调查成果为基础撰写博士论文。不久,弗思的导师、国际知名的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Mali-nowski)直接指导费孝通的论文写作。1938年春,通过论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博士证明书上所标明的论文题目为“Kaihsienkung:EconomiclifeofaChi-nesevillage”(“开弦弓:一个中国村庄的经济生活”)。1939年该论文由英国Routledge书局出版,英文书名《Peasantliefinchina》(《中国农民的生活》,扉页上印有“江村经济”)。1986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中文版,书名《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2001年被收入《商务印书馆文库》,由商务印书馆再版。《江村经济》在人类学学术发展史上改变了人类学只研究未开发文化的轨道,摆脱了人类学“好古、猎奇和不切实际”[2]的倾向,对处于文化急剧变迁中的中国乡村社区作了生动描述和深入研究。费孝通的导师马林诺夫斯基(Malinnovski)在《江村经济》英文版序言中认为此书“是人类学实地调查和理论工作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此书有一些杰出的优点,每一点都标志着一个新的发展”,“此书的某些段落确实可以被看作是应用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宪章”。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E•丹尼森•罗斯认为:“没有其他作品能够如此深入地理解并以第一手材料描述了中国乡村社区的全部生活。”[3]由于费孝通博士论文的学术成就,1981年英国皇家人类学会授予费孝通人类学最高奖———赫胥黎奖。
二、费孝通乡村经济思想的基本内容
《江村经济》广泛探讨了江村的消费、生产、分配和交易,实际上也是一部从微观的视角研究“三农”问题的经济学著作。本文不就该书在人类学方面的学术贡献多加评论,仅就费孝通先生对乡村经济方面的研究加以评述。①*
(一)乡村产权
三融合模式在表面工程技术中的应用
摘要:表面工程技术是现代工业发展的主要支柱之一。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善课程教学现状,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并总结出“三融合”教学模式,即不同院系融合,教学与科研融合,课内与课外融合。实践表明,教学模式的改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关键词:表面工程技术;“三融合”教学模式;创新创业
表面工程是运用各种物理、化学或机械的方法,改变基材表面形态、化学成分、组织结构或应力状态,使其具有某种特殊性能,从而满足特定的使用要求[1]。作为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础,表面工程技术同计算机科学、生命科学、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等一起,被称之为“影响21世纪人类生活的七大关键技术”[2],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密切相关。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腐蚀和摩擦磨损造成的损失达上万亿元,而采用相关技术,为此可节约几千亿元[3]。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突破该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将课程内容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紧密结合,对培养建设制造业强国所需的高质量人才至关重要[4-5]。辽宁科技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在表面工程技术课程改革和实践中,以提高学生双创意识和能力为引领,结合学科前沿技术与工艺更新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技能需求,组建团队,集思广益,深入开展教学研究,探索并总结出“三融合”创新创业教学模式,即不同院系融合、教学与科研融合、课内与课外融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院系融合,资源共享,创建精英师资团队
(一)打破专业界限,按照学科方向组建队伍
根据学科发展和课程教学需要,将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和材料与冶金工程学院的材料及成型工艺、表面技术、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含特种加工)等不同学科方向的一线教师横向组织教学团队,以期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在课程教学中渗透创新、创业、创造理念,将学科前沿技术、教师科研成果、企业创新成果融入教学,并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达到优势互补、专长融合的目的。
(二)新老教师互补,形成良性循环教学体系
工业工程英语教学探究
1教学内容的改进
目前大多数的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教材,多数重在介绍工业工程现有的理论框架体系下的各所属分支。如北京理工大学王爱虎主编的工业工程专业英语教材,第一篇为《对工业工程的认识》,第二篇为《基础工业工程》。其中分别介绍人因学、运筹学、工厂布局、运作管理、工程经济学等内容,在第三篇《现代工业工程》中,则选取了并行工程、计算机集成制造、准时化生产等内容,接下来的第四篇为《工业工程前沿》,分别介绍了质量管理、约束理论、敏捷制造等。第五篇为《工业工程展望》。每一章的内容都是介绍说明性文章。如果在仅有的32学时中完全按部就班介绍,不但学习不完,而且学生会产生极强的厌学情绪。为此,根据各章节内容和口语交流中的重要程度,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如运筹学和约束理论的内容口语并不常见,该部分采取自学的方式,要求学生掌握重点词汇及表达法即可。而设施布局、生产管理、及时生产等实际口语常见内容不但重点讲解,而且提供给学生书本之外的更多相关专业词汇。此外,提供给学生可行性报告、项目实施方案等多种形式的科技英语应用文,以扩充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真实的专业英语应用文,而非简单的介绍性说明文。除了让学生学习了解应用文之外,在课程中还教授学生学习撰写中文摘要并能按照科技英语的写作方法正确翻译为英文,既使学生掌握科技英语核心写作方法,又为毕业设计论文摘要的撰写提早做了准备。在上述教学内容之余,教会学生利用构词法,学会搭积木方式记忆单词,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词汇是阅读的基石,如果没有足够的词汇,学习内容再丰富,学习方法再好也是无效。通过以上方法对教学内容的丰富、整合和延展,从根本上提高了工业工程专业英语的实用性。
2新型教学模式研究
针对工业工程专业英语的特点,基于教学内容改进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以学生为导向,运用任务型语言学习理论和快乐教学法的新型教学模式。
2.1转变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teacher-centeredmode),这种模式无异于填鸭式教学,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自己的理解在讲台上讲解词汇重点和难点句式,然后再让学生翻译或回答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将本就对英语学习有畏惧心理的学生更知难而退,完全丧失学习兴趣,最终的学习效果可能也仅仅是记忆了部分专业词汇。为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和交流能力,针对工业工程专业英语的特点,教学模式应逐步转变为“以学生为导向”(student-orientedmode)。把学生分组,如分为设施布局小组(facili-ty-layoutgroup)、及时生产小组(Just-in-Timegroup)、敏捷制造小组(agile-manufacturinggroup)等。在讲授到相应课程内容之前,如下节课为设施布局章节,提前要求该小组成员设计场景,如设计一个新生产线需要设计U型生产线,假定车间主任、多能工和设备管理人员三种身份,要求在老师给定的专业词汇基础上,自行设计对话内容,时间十分钟以内。并且在课堂上允许其他同学的提问和互动。以学生为导向模式并不意味着教师完全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作为主持人掌控学习氛围和场上气氛,课堂上两种模式随机转换,保证有张有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通过情景对话方式真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考察学生对专业词汇的正确运用。
2.2任务型语言学习理论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