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现代公关礼仪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公共关系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
【摘要】公关关系学是一门是多学科交叉应用型学科,要求相关专业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工作中来,而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所以现亟需以就业为导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对公关知识内容进行模块化设置,从而确保满足社会企业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要求。
【关键词】公共关系;模块化;教学改革
公共关系是社会组织为了树立良好形象,借助传播沟通手段取得公众认可的科学、艺术及管理职能。公共关系学是研究其规律、行为的多学科交叉应用型学科。该学科在社会生活中应用及其广泛,只要是社会组织都需要拥有良好的公共关系,亟需专业人才运用公关手段帮其树立良好社会形象。这就要求相关专业学生通过系统的学习能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而目前传统教学无法满足人才培养所需。因此,该门课程亟需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模块化教学改革。
1模块化教学概述
从“模块化”这一概念被引入到教育领域以来,最具代表性的模式便是国际劳工组织研究开发的“MES”模式和加拿大的“CBE”模式。其中“MES”全称ModulesofEmployable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其是以某一职业的岗位工作完成程序为主线,以岗位任务为模块,以技能培训为核心的一种教学模式。而“CBE”全称CompetencyBasedEducation,能力本位教育。该模式强调从职业所需能力出发,侧重岗位能力培养。相较于传统教学,模块化教学更加强调技能及能力培养。在教学中不再是单一的信息输送,而是由教师主导、学生参与,实现信息双向沟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同时对知识的掌握也不再局限于课本理论,而可应用到现实生活工作当中。学生对于工作技能能力的提升,这也就更能贴合社会企业实际的用人需求。
2公共关系学课程模块化教学优化设置
2.1课程目标
高职礼仪课通识教育论文
一、高职礼仪课程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
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的职业礼仪等职业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具有专业特性的职业礼仪已成为大学生立足职场的重要条件。如何适应这一社会需求,已成为摆在每一所高职院校及每一位高职学生面前必须思考的一大问题。高职教育本身就是面向就业的教育,具有浓厚的职业色彩,这就要求高职院校不仅要注重对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方面的教育,更要重视对他们包括职业礼仪在内的人文素养教育。只有加强职业礼仪教育,使大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择业取向,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礼仪,才能使他们的个体行为与社会的要求相协调,成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管仲曾经说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文明礼仪是做人的基础,是大学生成人、成才不可或缺的。但职业礼仪行为不可能在学生日常生活中自发形成,只有在系统教育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被理解、吸收、消化,并转化为内在的思想观念。我们对学生进行职业礼仪课程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知礼、懂礼、习礼、用礼,通过多次的实践和练习,养成自学遵守的良好行为习惯。大学生显性的职业素养,可以通过各种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来验证学生拥有的资质、行为和技能,但更多的隐性礼仪素养需要我们通过礼仪教育加以实现。礼仪作为沟通的载体,它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好像是学生的名片,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和人际沟通的通行证。把礼仪课程引入学校的通识教育,并作为高职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对职业礼仪的学习训练,切实提高自己的职业礼仪修养,塑造良好的个人职业形象,成为爱岗敬业、遵纪守法、忠于职守、气质高雅、举止得体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胜任各企事业单位生产、服务和管理一线的工作。
二、当前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学现状
1.学校对礼仪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学生文化素养水平比本科院校整体偏低,受高职办学定位的影响,大多数学校为追求毕业率,把培养上手快的学生做为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重技能、轻素质”,使礼仪课程教学附属于专业教育。受这些教育思想的影响,学生误以为学好技能就万事大吉,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放在各类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证上。事实上,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肩负着学生求知和做人两方面的责任,求知和做人都要以良好的礼仪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文化活动,教育强调的是“成人”,而不是“治器”。学校育人功能异化,使学生礼仪意识淡薄。
2.礼仪课程的开设有专业性
在调查了高职礼仪课程开设情况后发现,一些服务性较强的专业,如文秘、市场营销、旅游管理、主持与播音等专业都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开设了相应的礼仪课程,如《秘书礼仪》、《商务礼仪》、《旅游服务礼仪》和《现代礼仪》。而其它专业的学生只能通过公共选修课、讲座或自学等形式学习相关的礼仪知识。而公共选修课因为课时数、开课时间和选课人数等方面的限制,在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的系统和丰富上有所欠缺,可能会导致学生在校期间学不到系统的礼仪课程,出现缺乏起码的礼仪常识和交际能力的问题。
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摘要:
本文介绍了职业能力导向的《公共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分析了当前《公共关系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导向,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三个方面对《公共关系学》课程进行改革,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公关素质和实践能力。
关键词:
课程改革;公共关系学;职业能力
引言
在当前高等教育深化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时代大背景下,职业能力培养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新的必然要求,也是我院人才培养的目标所在。课程教学改革是人才培养的微观基础,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最主要途径。因此,以职业能力为导向,深入探究《公共关系学》的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职业能力导向的《公关关系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快乐教学在高职礼仪课堂教学的应用
摘要:借鉴快乐教学的原理和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快乐的学习氛围。基于目前的高职学情和职业素养的培养要求,根据礼仪课程的特点,突出以任务为导向,对礼仪的内容进行全过程设计。从课程目标的确立、教学模块的选取、模拟情景的设计,合理设计教学过程与方案。探讨快乐教学在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学中的实施方式,力求真正达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职院校;快乐教学;礼仪;任务导向
0引言
快乐教学目前在中小学已得到广泛运用,有人就提出疑问,这一教学方法体系对于已经成人的大学生适用是否显得过于幼稚呢,其实不然,虽然大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日趋成熟,但是由于经过严格的高考后,大学生进入大学后,会放松学习,尤其是高职院校文科类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学习能力较强,课堂上不认真去接受新知识,课下又不主动学习专业知识,久而久之,学习的兴趣就越来越淡,从而导致学业上的荒废。基于上述原因,作为一名工商管理类专业课教师,从事高职专业课程教学多年,充分把“快乐教学”贯穿到教学过程中,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1快乐教学的来源及内涵
英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在其所著的一书《斯宾塞的快乐教育》中,提出了有名的教育理念“快乐教育”。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变化,这种理念越来越为人们所认可,成为教育界一颗价值恒久的宝石,基于这一理念的快乐教学应运而生。快乐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和课程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更为积极、愉快、主动,从而有效地完成学业及各项任务。然而快乐教学并不是某种特定的教学方法,而是基于快乐的教学理念和正确的教学思想为基础形成的一种教学法体系。
2礼仪的课程特点及任务
酒店管理职能课程创建思路
本文作者:卢竹 单位: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职业能力的培养状况最终要通过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实践中体现,因此职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指导和参与,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有效地合作机制。从目前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的经验来看,校企合作办学的模式效果比较好,学校依托地方酒店企业的优势互补,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机制。但最大的问题是校企合作的内容比较浅,极少进行深层次的合作。在“校企合作”的步伐中,学校应主动出击,创造条件更好的迎合企业的需要,已达到更有效地合作。而企业应当履行合作的义务和社会责任,把学生的培养工作融入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上面提到,职业能力包括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两个方面,而从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角度分析,应包括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三个层次。以此为基础,既要针对专业培养目标,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又要符合认知规律和教学规律,科学地设计课程体系,本人认为可将课程依据职业能力分为三大模块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在专业基础课程体系中,注意公共必修课与专业通用课程的整合;专业核心课程要注意,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职业资格认证三方面的相互衔接,正确处理服务技能类课程和管理技术类课程的关系;职业拓展课程注意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结合,是为学生将来职业的发展储藏潜能,也要考虑学生就业的职业选择和爱好提供个性化的课程。
“一个中心”指始终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二个平台”指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主要依靠学校和酒店企业二个平台,以学校教育为主,以酒店培训为辅;“三个模块”指建立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的课程体系,分为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三个模块。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特点,决定了高职教育办学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职业能力是衡量学生在企业生产和实践表现的重要标准,是完成一系列职业任务所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具体而言,包括职业道德与敬业精神、服务意识、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平、酒店服务技能、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和领导能力等。[4]培养模式的建立必须立足于学生从事酒店行业所需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并将这一思路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以此为宗旨构建课程体系,开展各种专业教育活动。
学校作为学生教育培养最主要的平台,除了传统的专业课程教育外,通过多种教育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尤其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酒店行业对服务意识、沟通能力和职业习惯等方面要求较高,单纯依靠课程教学的培养效果并不明显。营造有利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单一依靠专业课程不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只有在学校营造特殊的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正确的职业素质。为创造整齐洁净的生活环境和高雅舒适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审美能力和服务意识,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每年开展“最有特色寝室”比赛,让学生设计布置自己的寝室;并让学生布置自己的教室,要求具有一定特色和文化性;寝室和教室每周检查卫生情况,开展“星级寝室”和“星级教室”的评比。学院规定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穿定制的校服,佩戴校牌,让全校师生监督他们的行为举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仪容仪表和礼仪礼貌。开展各种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直以来,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坚持把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纳入到专业教育的整体环节中,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有机联系起来,指派专业教师负责指导,使用专业实训场地和设施,提高活动的广泛性和针对性,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每年在九月份开展一次大型的“酒店服务技能大赛”,包括客房铺床、前台情景模拟、餐饮创意摆台等比赛项目,还穿插学生的才艺、水果雕花、插花、茶艺等表演,既让比赛选手提高专业技能,展示自身才艺和价值,又让观赏者拓宽专业知识面,加深对专业的热爱,尤其让新生更好的了解专业特色。在每年五月底学院开展的“心理健康周”活动中,通过讲座、讨论和演讲等方式加强对学生“服务意识”的灌输,让学生客观准确的认识酒店服务工作的特点。
职业能力的培养状况最终要通过在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实践中体现,因此职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指导和参与,需要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长期有效地合作机制。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通过近几年的经验总结和调查分析,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深入的合作模式。建立紧密型合作基地针对酒店管理专业特性,为增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依托地域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建立了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搭建优质的实习平台、广泛的就业平台和校企共同发展产业的平台。酒店管理专业先后与数家高星级酒店及大型餐饮连锁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产学结合的长效机制。还聘请企业管理人员参与课程教学,组成联合教学团队,担任客座教授或课程教师,定期开展行业前沿讲座。此外,通过学生参观酒店和顶岗实习的方式,使学生在企业接受现场教学,让学生提前融入企业文化中,提高了综合职业能力与就业适应能力。2012年4月酒店管理专业与湘鄂情股份有限公司签约,达成深度合作办学模式的共识,将在学生培养模式、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全新的尝试和探讨。建立松散型合作网络相对于紧密型合作基地多方位多角度的合作与探索,松散型合作企业与学校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和校外短期实习环节。要求学生寒暑假期必须进行社会实践,开展行业调查,形成调查报告。一些高星级酒店、大型餐饮机构和中西餐厅等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短期实习的机会,因此通过考察和选择,与一些企业建立了松散型合作关系,通过双向选择的方式安排学生短期实习,在双休日、黄金周应企业需求安排学生实习。学生在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提高很快。这成为酒店管理专业学生的一大特色,100%的学生参与过节假日的短期实习。
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目标下,有针对性的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科学设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突出职业通用能力、职业特定能力和职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将课程分为三大模块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拓展课程三大模块,以基础课程为基础,以专业核心课程为主体,以相关拓展课程为延伸。[5]整合专业基础课程,提高职业服务意识基础课程模块的教学目标是为专业学习打下广泛的基础,着重文化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由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组成,而且公共基础课占大一学生的总课程的比例较高。在专业基础课程的整合上,主要采取的是“渗透式”教学:把专业基础课程结合到教学内容相似的公共基础课程中去,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服务意识。体育课程加入体能训练,结合形体训练和基本礼仪训练;思想政治课程与酒店法通论结合,加入酒店服务案例和法律知识,让学生客观地认识服务行业,并了解酒店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就业指导课程融入酒店行业现状,让学生对酒店就业有清醒的认识,调整心态准备就业;这些教学内容上的调整,让学生在学习公共课程的同时,也获得了专业知识方面的培养和加强。深化专业核心课程,提高实践管理能力酒店企业普遍认为,前厅管理与服务、客房管理与服务、餐饮管理与服务、酒店市场营销、酒店人力资源、酒店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酒店心理学、酒店公关礼仪和现代酒店管理与操作实务等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课程非常重要。这些课程也是目前学院酒店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重视加强管理思维的灌输,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具体做法是:通过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以及平时的实际锻炼(学生经常参加节假日的短期实习),学生动手能力较强,也开始有意识的思考如何对酒店进行更好的管理。在这一背景下,专业教师采用启发式教学,结合酒店管理的案例,让学生感悟酒店管理的方法和原理,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能力,在实际中转化为现场管理能力。探索职业拓展课程,提高后继发展能力拓展课程模块由与酒店相关的学科和文化素质课程组成,其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复合型酒店管理人才奠定更广泛的专业口径,增强人才培养的弹性。拓展课程实行的是以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形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将来就业时的职业选择,使学生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多样化就业的需要。比如,为提高学生信息检索与分析能力,开设论文写作指导必修课程;有学生未来打算从事会展酒店工作,开设了会展酒店管理选修课程;针对越来越多的学生进入酒吧类场所工作,开设了花式调酒、茶艺插花等选修课程。#p#分页标题#e#
旅游管理专业建构改革
引言 为全面贯彻《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的教育方针,以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特色为指导,依据旅游产业要素和焦作区域旅游人才发展规划,管理学院旅游管理专业不断加强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的探讨,在加强校企合作,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育人,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第三方评价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一、专业建设目标———突出职业性 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别的高等教育。高职院校的根本特征在于职业性,根本任务在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和职业技能。因此,高职院校要按照特定职业岗位群对从业人员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要求,培养满足特定岗位需要的应用性人才。旅游管理专业作为一种技能性特别强的专业,其专业建设目标更应紧紧围绕如何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人格、职业能力等,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培养符合当今社会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目标的职业性突出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全方位职业指导、全过程职业指导、全员参与的职业指导。 (一)全方位的职业指导 为了适应社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我院按照“实用、实践、实效的原则”,围绕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岗位需要为标准,构建了系统化的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工学结合的‘三•二’”实践教学体系。所谓“三•二”实践教学体系即通过识岗、试岗、顶岗三个阶段,实现学生实习、就业无缝对接的实践教学模式。该体系的构建是我院在对旅游管理专业不同的就业岗位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研分析的基础上,提炼而成的一种实践教学模式。识岗即认知性的实践教学,比如带领学生去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参观,或观看旅游管理相关的声像资料,让学生对旅游行业有初步的了解和认识;试岗即体验性的实践教学,如组织学生到三维模拟导游模拟实训室、模拟客房、模拟餐厅内实践,或安排学生到酒店、旅行社、旅游景区等旅游企业或旅游机构,在老员工的带领下,真实体验岗位;顶岗即在识岗、试岗的基础上,在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到星级酒店独立上岗实习,既能使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更加深入地学习专业技能,又能很好地解决学生就业问题。 (二)全过程的职业指导 为尽早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情感,提高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本专业把职业指导贯穿于专业教育的全过程,从入学第一天开始到毕业,对学生进行全过程的关于职业意识、职业情感、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能力训练、求职技巧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1]如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列入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实施三年不间断并相互衔接的职业指导。首先,“大一”开设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职业情感;其次,“大二”开设较多的专业课并开展多种职业技能训练、比赛,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最后,“大三”学生顶岗实习,通过带队教师及辅导员的跟踪指导,帮学生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并提供就业指导,为学生就业做准备。这三个阶段相互衔接、层层递进,共同构成了我院旅游管理专业的职业指导体系。 (三)全员参与的职业指导 为了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院对每位旅游管理专业教师进行了严格的关于职业指导方面的培训,并要求所有的旅游管理专业任课教师,都要深入旅游企业一线进行为期半年的挂职锻炼,以丰富老师的职业指导经验。无论是每学期开展的学生见习,还是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旅游管理专业所有教师都是职业指导负责人,不分台上台下,学生在哪里,教师就指导到哪里。不仅如此,我院所有教师,包括学工人员和学院领导都能对学生进行专业性的职业指导。这种全员参与的职业指导,能让学生感觉到指导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而增强其对职业的认同感。 二、专业建设思路———突出实用性 结合专业建设目标,以国家相继出台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指导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政方针为指南,以区域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以就业为导向,结合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状况,突出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色,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我院制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思路。 (一)不断推进校企对接 1.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快专业教学改革 专业建设的核心是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的完善是专业建设的起点。人才培养方案是关于人才培养的蓝图,是教育教学的纲领性文件。鉴于旅游行业对人才的要求,本专业在完善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遵循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三大原则,实行“三•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完善人才培养目标、学制、培养规格、课程设置、教学进程、主要课程简介等六项内容,采用深化校企合作的方法实施人才培养方案。所谓“三•二”模式,是指创建实习基地,通过识岗、试岗和顶岗,以实习促就业,实现实习就业无缝对接的“三岗两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学校—学生—企业间互动,以学生为中心,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技能和适应实际工作环境的能力,有利于企业培养和接收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高质量人才,也有利于学校根据市场和社会的变化及时做出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调整,进而实现人才培养符合市场需求和高就业的目标。#p#分页标题#e# 2.加强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 为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强化学生实践教学环节,本专业注重加强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使学院与旅游企业互惠互利。本专业先后与焦作市旅游局、云台山风景名胜区、三维戴斯酒店、焦作市神州旅行社等多家旅游企业或行政机构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院与旅游行业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产学研基地,搭建产学研创新平台,充分利用三维模拟导游模拟实训室、模拟客房、模拟餐厅等实训室及人才、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对外技术咨询、导游证、餐饮经理资格证培训等;二是学院邀请旅游企业或行政机构的专家和学者指导旅游管理教学,为学院提供教学、科研项目支持;三是把旅游企业变成学生上课、实训、就业的重要场所,把学校变成旅游企业生产研发、信息交流、员工培训的平台。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校企对接,增强了学生的实践技能,提升了我院师生服务社会的能力,加强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对于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二)优化课程设置 课程体系的设置是专业建设与改革的核心和基石。我院打破学科体系的界限,紧扣岗位需求,紧跟岗位能力的变化趋势,改变传统课程的过分学科化倾向,强调以课程整合为着力点,以岗位能力要求为依据,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计划,实行课程模块化教学,突出课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1] 1.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标准相互衔接 为了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我院通过对学生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分析,重新调整教学计划,重组教学内容,增加新的实用性较强的课程,与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挂钩。如把原来的“旅游英语口语”细分为“导游英语口语”和“酒店英语口语”,可以让学生更适应不同旅游岗位对旅游英语口语的要求;新增设“全国导游基础知识”,更有利于学生通过全国导游资格证考试;将“旅游公关礼仪”和“旅游社交礼仪”整合成“旅游服务礼仪”,实现课程设置与岗位职业资格标准的对接。 2.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互相对接 为了使学生实现顶岗实习和就业无缝对接,我院积极探索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改革,要求课程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接轨,证书课程考核与教学大纲相衔接,大力推行“双证书”、“多证书”制,鼓励学生一专多能,使“双证、多证”培养制度化,用证书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革新,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人文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教育相互渗透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人文素质,我院根据旅游管理专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积极构建了“一专多能”的课程设置结构。“一专多能”,即不仅要懂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同时又要具有适应社会多方面工作的能力。我院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注重专业课程的开设,还设置了很多人文、艺术、科学类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使学生不仅是高级的“知识人”、高级“技能人”,更是高级的“道德人”。 (三)强化实践育人 重视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色,是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构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必须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提高。[1] 1.加强校内模拟实训室建设 校内实训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具有直观性、直接性、实效性、实践性等特征。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建立与专业日常实践教学相配套的实训室。本专业现已建成三维模拟导游实训室、模拟客房、模拟餐厅等学生日常技能训练的实训场所。这些校内实训基地职业氛围浓厚,具有较强的仿真性,对于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及专业技能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构建广泛的校外实习、实训网络 和校内实训场所相比,校外实训基地更能让学生感受到现代旅游企业的经营和服务理念,明确职业发展方向,更深层次地理解旅游行业并更好更快地融入进去。我院十分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先后选择了一批信誉好、实习条件优越、档次高的旅游企业并与之建立了实习基地。目前,我院已建成以焦作为起点,北到北京、南到广州、东到长三角的校外实训基地网络,基本上能满足学生校外实习实训的要求。 (四)转变人才培养方式 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各种专业技能比赛,如成立旅游协会,开展导游技能大赛、饭店服务技能大赛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转变培养方式,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达到提高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标。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教学、科研建设为中心,以提高教学水平为主导,建设一支业务精通、素质优良,融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于一体的师资队伍。 1.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双师型”队伍是当前乃至今后高职院校的一项根本任务,也是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普通类高等院校的根本所在。[1]我院历来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采取“请进来、送出去”的方式,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大力聘请旅游行业专家、技术能手来我院做兼职教师。[2]另一方面,加强与相关对口企业合作,以旅游企业和旅游服务机构为平台,积极选拔教师到对口企业进行挂职锻炼,进行专业实习和技能训练,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p#分页标题#e# 2.实行“三动”机制,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 所谓“三动”机制,即通过系部推动、老教师带动、青年教师主动及青年教师“导师”制等途径开展教研活动,交流教学中的问题、经验和教训,并开展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与科研水平。 (六)实施第三方评价机制 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不是由学校自己评判,而必须把学生放在实践中,由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做出公平、公正、客观的评价。因为这些第三方评价机构最了解学生工作中的表现,最有发言权。为了充分、全面、客观地了解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本学院通过几年的发展,逐步建立了由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五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3]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管理人才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旅游管理专业必须不断改革和完善专业建设,以培养出更好更多具有饭店、旅行社、景区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有较强的外语水平,能在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以及各类旅游企业第一线,从事业务管理和技能培训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汉语言文学人才培育的思考
作者:刘传霞 潘晓生 单位:济南大学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从学历教育向职业能力教育转变。大众化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层次化。面对这样一种大的转变,一些专业的培养模式与目标必定要进行大的调整,必定要尽快适应新的社会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这中间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文科类专业中的主干和核心专业,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发展比较成熟的传统专业。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的有用之才。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几乎各个层次的高等院校都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年来招生人数有增无减,社会需求虽然也在不断增大,但总体来说是趋于饱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同其它专业一样面临着结构性就业难题,而这一难题对地方院校来讲就更加严峻。地方院校应有符合适应地方社会要求和其自身办学条件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系。依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和我国高教的实际情况,潘懋元教授将中国高等学校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类是研究型的、综合性的,这类大体上是我们的重点综合大学;第二类是应用型的、专业性的,培养各行各业各种专业的应用型的各种专门人才,包括一般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第三类是职业性的、技术技能型的。第一类大学侧重于科学发明与创造、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第二类侧重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开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第三类侧重于生产现场的技能操作、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就此看来,培养应用型人才应当是地方性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对地方性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人才培养的重心必须下移,由以往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向以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正确认识和客观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历史与现状,积极探索和制定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使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保持其原有优势的同时焕发新的活力,在当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发挥更好的作用,应该成为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地方本科院校作为依托地方、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院校,承担的是大众化教育的培养责任。然而,在实践发展过程中,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单一化人才培养模式,像一些重点综合性大学一样,以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为己任,与研究型、综合性特点突出的重点综合大学盲目攀比,贪大求全,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有的尽管调整了培养目标,但是,没有建立合理有效的培养体系,专业结构以及相关的课程设置仍然没有实际性的变动。所以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茫然失措,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适应不了现实的需要。就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讲,地方性院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知识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对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自然也有了新的要求。社会现实要求其所培养的,已不再仅仅是具有审美能力、写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的单一知识型人才,而是要求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审美品位,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并能很好地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科研、文学创作、文秘写作、广告策划、新闻宣传、公关谈判、对外交流等活动,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人才。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科目,比较单一。而目前市场需要的是综合汉语言文学及其它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由汉语言文学专业较宽泛的就业面所决定的。
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其主要弱势表现在:其一,知识转化能力低,转化率低,学校所学知识不能变成自己在工作岗位的实际能力。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素养,高校毕业生任职后,就业单位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付出相当多的经济资源和技术资源,对毕业生进行培训,以完成从毕业生到社会人才的角色转换,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其二,社会适应能力不强。表现为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欠缺,自我定位不准确,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不足。团队合作精神不强,或自我封闭,或以自我为中心。其三,实践能力弱,动手能力差。如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不熟练,公文写作水平不高等。加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多数毕业生在离校前很少接触社会,缺乏对自身能力水平的清醒认识,对市场的深入调研,在校期间的职业准备明显不足,不能很好地培养和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导致不能成功择业。
积极探索和制定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是当前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但是在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候,必须充分注意一个问题:即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的理解,不能机械地复制实用性专业的“应用型”内涵,而必须顾及该专业的特殊性。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对社会、对生活、对人体悟的最直接的载体,它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该专业人才培养一方面要考虑职业技能的训练,又要考虑人文素养与素质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重心在于学生的人文素养,而非一对一的实用性技能,它的应用型,决不能仅仅体现在“技术”或“技能”的层面上,而应更广泛地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它作用于人的精神层面,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着一般实用性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当看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提供的一些精神底蕴,是其它具有特定职业对应性的专业所不及的。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专业,在其长期的发展中,孕育出了许多新兴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等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母体里剥离出来的。这正是它的基础性、综合性、宽泛性的有力证明。因此,在考虑这一专业的改革发展时,我们应该有更宽阔的视野,完全应该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综合优势。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与职业应用相关的技能培养模块的设计。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都可以设计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
大学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研究
一、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设计依据
(一)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以往的培养目标,酒店管理专业主要培养能胜任酒店会所等相关企业的管理工作,能从事中等酒店职业技术教育教学、培训和研究策划、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但是这种目标过于宽泛,通过与各大实习酒店的人力资源部经理沟通交流,酒店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细化,需要根据学生个性及酒店需求进行分类,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1.酒店一线部门管理者(职业发展方向为前厅、餐饮、康乐部等各一线部门经理或以上级别);2.酒店二线部门管理者(职业发展方向为市场部、人力资源部、财务部等各二线部门经理或以上级别);3.酒店或其他相关行业经营运作者(职业发展方向为酒店设计、策划或酒店管理公司管理者)。整体而言,学生毕业时,应该成为服务技能熟练、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的酒店行业从业人员。
(二)学科体系构建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不仅需要为酒店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还需要在科研等各个方面支持酒店行业的发展。因而,在教学体系中,也需要体现行业前沿性、动态性,专业教师的研究方向需要具有实用性,突出教学改革。
(三)人才发展自身需求
人才培养目标涵盖了不同性格特质的学生,三种不同类别的培养目标,有助于打破学生对于酒店行业认知的迷茫性。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科体系,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可以在充分考虑自身个性的基础上,依据分级培养目标,选择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避免了实习选择的盲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