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五轴实训总结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手动变速器拆装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
实践课程学生参与度不高一直是高职院校实训室管理的难题。本文以手动变速器拆装实践课程为例,通过对课程性质、实训现状的分析,从考勤、核心内容、作业布置及拆卸与装配等几个方面进行改革,提出了该实训课程的综合评价方案。即由传统的终考模式改为对学生的出勤率(5%)、作业(20%)、关键点重点小测试(45%)及最终考核(30%)等多种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的综合应用与处理,多元化评价模式,力图使该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更合理、更科学。
关键词:
手动变速器;拆装;考试改革
1手动变速器拆装实训课程特点
(1)课程性质。手动变速器拆装是我校汽车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实践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汽车手动变速器整体结构,各基本总成的作用、结构特点、工作原理等方面的知识,为学好本专业后续课程——自动变速器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并及时了解国内外汽车手动变速器发展的新结构、新技术。培养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实训现状。目前我院工业中心手动变速器(MT)类型主要是以两轴式四挡及五档桑塔纳、起亚赛拉图为主,一位教师往往要独立完成一个班的实践教学,工作量很大。
2考核方式改革内容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探究
摘要:《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内容枯燥难懂,笔者借课程改革之机,以“轴的设计”为例,从教学分析、教学实施、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详细叙述信息化教学手段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实践,改进了传统教学的不足之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信息化教学;轴的设计;教学改革
0引言
党的开启了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新征程。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在历史成就基础上实践新跨越的内在需求。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之间的深度融合,正在改变高职教育教学体系,高职课程教学改革和实践工作势在必行。
1高职《机械设计基础》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①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教育的平台,合理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对高职课程《机械设计基础》进行教学改革与实践,努力构建信息化时代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才能完成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要求;②《机械设计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枯燥难懂,传统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设计过程还需要套用公式计算,这些授课方式显然不适合高职院校学生,只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好,教学方式与教育信息化要求相差甚远;③通过引入信息化教学手段,使用教学平台蓝墨云,将课程教学贯穿课前课中课后;微课、教学视频等丰富的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用专业软件代替传统的复杂枯燥的计算公式,突破了教学难点,提高了教学效果。实践证明:《机械设计基础》信息化教学改革满足现代高职教育的需要,通过合理和目标明确的教学设计,结合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现我以“轴的设计”教学内容为例,详细阐述教学改革的过程,总结实践经验与不足,为以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轴的设计”信息化教学改革
学徒制在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实践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我国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的一项以校企合作为核心,旨在深化产教融合,完善职业教育育人机制,提升职业教育育人水平的人才培养模式。在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中引入现代学徒制尤为必要,其能实现校企资源的深度结合,也能助力学生专业能力提升。本文就现代学徒制在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中的运用展开论述,从以下五个点入手,以期能为更多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高职院校;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实际应用
1开设现代学徒制班,完成身份认证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完成学生身份认证为重点。首先,学校可建立现代学徒制班,在班级成员筛选过程中可由校企双方决定。我校建立了校企合作班,共筛选学生40人。与此同时,我校还与企业签订了长期的合作协议,并对学生进行双重身份认证。其次,我校还进一步细化了人才培养主题,与对口企业共同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并在实训基地中引入了多个模块,使学生具备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以“纯电动汽车构造与原理”这一知识点为例,开展教学工作前,我校邀请专业人员到校担任指导教师,为学生展示目前常见的几种车体驱动结构(传统驱动结构、电动机-驱动桥组合式结构、电动机-驱动桥整体式结构、轮毂奠基分散驱动结构),并让学生借助相关建模软件进行绘制,总结电动机、离合器、变速器等原件的工作原理,并结合车体结构掌握这四种驱动方式的优劣势。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电动汽车驱动原理,企业指导教师还带领学生亲临车间,依托实物讲解,帮助学生突破专业难点。以“电动机-驱动桥整体式驱动结构”为例,该驱动系统由同轴式、双联式基本形式。同轴式驱动系统电机轴为空心,通过电机左端的输出轴连接履带、减速齿轮、差速调整器实现系统运行;双联式驱动系统则由两台用词电动机直接引导,依托电机旁边的半轴带动车轮运转,差速器位于电机内部中心。讲解过程中,企业师傅还播放了具体的汽车直行、转弯的模型动画,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使其进一步掌握车体驱动系统内部元件工作原理及前驱(F-F)、后驱(R-R)两种驱动模式的优点,提高自身专业能力。
2优化课程安排,提高专业能力
在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教师要明确教学要点,如将重心放到核心课程方面,如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及防护、新能源汽车电子电力辅助系统、纯电动汽车结构与检修等。以新能源汽车高压安全及防护课程为例,首先,我们要给学生介绍高压系统开发流程,从功能设计、零部件开发、量产预测多个角度入手。我们可将目光放到功能开发过程中,要对整个系统的功能进行全面分析,同时还要评估其风险,在此基础上得出功能安全目标及相关需求。其次,我们还要教学要求设置教学任务,其一,新能源汽车电路基础元件识别;其二,新能源汽车电路识图。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入了北汽EV200纯电动汽车的相关参数,学生通过说明说能够明确了解动力电池的相关参数,如供应商基本信息、电芯类型、标称能量等。同时也能了解驱动电机的额定功率与最大转距、不同充电方式的时间(如慢充与快充)、动力性指标(半小时内的最高车速、0-50km/h与0-100km/h的加速时间)等。在电路基础原件识别过程中,我引入了图1所示的整车结构图与图2所示的主要部件。通过认识相关部件能够使学生扎实理论基础,为其今后实践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3加强实训教学,促进专岗衔接
高职教学设计实践(3篇)
第一篇:高职测量技术基础教学设计实践
摘要:
本文根据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按机械制造类专业课程的学习要求与以后从事机械制造工作的要求,结合实训课程中的典型轴类零件为载体进行教学项目的挖掘。课程设计贯彻了“教中做,做中学,学中练””的原则,突出实践能力,按照知识应用的方式来进行教学。师生互评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高职课程;教学载体;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
1《互换性与技术测量》教学目标
本课程是数控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中专业基础课程,以培养掌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专业知识,会应用有关的公差配合标准,具有选用公差配合的初步能力,能正确选用量具及检具,会进行一般的技术测量工作的专业技能人才为目的,是针对机械制造类专业满足后续课程的学习要求与以后从事机械制造工作的岗位需求而设置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理解掌握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的概念,会正确应用公差配合有关的标准,具有正确选用公差配合的基本能力,能正确选用测量量具及检具,能从事一般企业必备检测工作,同时通过团队小组按项目学习、互相合作完成工作任务方式,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动脑动手、处理问题的方法能力,增强与人沟通、合作的社会能力。
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论文
1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职业院校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记录了一切实训仪器设备的使用,维护过程,存储了职业实践课程教学的基本信息,是职业院校进行实践课程的参考资料;其二,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将仪器设备的采购过程,质检过程,安装过程,调试过程和报废过程中各环节的职责进行了规定,一旦因此而发生法律纠纷,可以以此为依据去执行;其三,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有利于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尤其是以往的采购管理方案的积累,可以给今后制定更加完善的采购管理方案打下基础。
2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的调查发现,现阶段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来讲,可以将其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管理制度不符合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档案管理人员对于不同实验实训设备的维护管理注意事项不是很了解,常常以一刀切的方式去进行维护和管理,由此建立起来的档案常常出现一些问题,使实验实训设备档案体系难以有效的反馈出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的特点;其二,职业院校对于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不是很重视,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难以将复杂的,系统化的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不懂得使用现代化的档案管理手段,这也成为制约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瓶颈;其三,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方式落后,不懂得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去进行调整和改善,导致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一直处于低效率的状态,难以跟上时代的潮流;其四,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意识淡薄,缺乏具体的组织管理部门去专门负责,常常是将其附属到其他职能管理部门权责中去,造成了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组织体系不全的问题,导致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质量较差。如果上述提到的种种缺陷和不足长期存在的话,势必会影响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是不利于职业院校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
3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的策略
3.1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的基本原则
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也需要遵循档案管理工作的一般准则。具体来讲,结合多年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工作经验,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工作原则:其一,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由于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的收集工作是与实习基地建设档案管理工作息息相关的,并且与实际的实训教学工作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进行实验实训仪器设备档案管理的过程中,应依照实践教学规律去开展,显得尤为重要;其二,专业划分的基本原则。由于职业院校不同专业之间,其实践课程是不同的,其所需要使用的实验实训设备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能做到按专业划分管理类别,也是很有必要的;其三,及时归档的基本原则。由于职业院校专业众多,学生人数多,实验实训设备常常处于连轴转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也应该是动态化的;其四,重点管理的基本原则。简单来讲,就是对于价格昂贵,使用率比较高,出现故障后需要大量维修费用的仪器设备,应该格外注重,将其每一个信息都计录在案,以实现对重点仪器设备的动态化跟踪和管理。上述是在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过程中,需要遵循的特定规范,也是制定职业院校实验实训设备档案管理策略的依据。
项目驱动教学法在机械设计的应用
[摘要]机械设计是机械和近机械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装置的能力。项目驱动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目标明确,既能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机械设计课程的特点,阐述项目驱动教学法的特点和实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项目驱动教学法;机械设计;项目评价
机械设计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是理论性、系统性很强的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向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过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基于高等学校工程论证的要求,结合相关专业培养目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除了要掌握本课程的基本知识,还要能够分析和提炼机械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设计解决方案,并能够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初步分析与论证。当前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完成对工程机械各系统由表及里,逐层认知并理清脉络,是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
一、机械设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课堂单向讲授机器传动类型、传动系统组成、工作原理和特点、设计和选用,容易使学生感觉理论学习很枯燥、传动装置很抽象,难于消化和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普遍缺乏自信,学习主动性、自觉性。随着教学课时的削减,学习任务的加重,近几年学生不及格率不断攀升,老师教得累,学生不愿学的局面越来越明显。教学方法的改革显得尤为迫切。根据课程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机械设计不同于我们基础课和专业课,这门课是联系基础课和专业课桥梁,内容涉及面广,还要注重实践性,设计结果没有唯一性,这就要求在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中善于理论结合实际,项目驱动教学法将课堂理论与实践做了完美的结合,将理论知识寓于某个具体项目,强调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今年来逐渐被教育领域开始运用,作为教育领域中一种比较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用在多领域、多学科。
二、项目驱动教学法的概念
大学课堂可用教学方法很多,项目驱动教学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方法局限性,通过具体项目完成理论学习,构建知识体系,掌握学习的技能和方法。项目选择要切合实际,由教师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引导,明确项目的任务,使学生带着项目任务问题自主学习,掌握必要的相关基础知识。项目驱动教学法不同于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为以项目设计成果为目的,要求在规定学时内完成项目,完成学习任务,实现了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驱动学生为了完成该任务去学习本课程。项目驱动教学法转变了课堂模式,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激情和动力。
智能制造的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探索
摘要:我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是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的国家战略,我国职业教育围绕智能制造发展的战略制订了目标和重点任务,以数字化制造为支撑,智能化制造为引领,围绕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提升关键技术装备,增强软件、标准等基础支撑能力,提升集成应用水平等多方面探索培育人才新模式。
关键词:智能制造;专业综合能力;信息化技术;实践教学
目前在我国制造业自动化水平还不高,尤其是体现在人才的匮乏。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西部地区制造业都是一些中小企业,从事的是低端制造,技术落后,工人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不多。各职业院校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一直在努力培养技能出众的人才,但多年的教育理念形成的惯性思维,造成人才的综合技能不强,所学知识不贴近岗位,需要企业再次培训或降级使用,究其原因在于我们职业院校课程设置脱离了企业实际需要,知识陈旧,不能领先于制造业的发展,我们通过对电气自动化综合实践课程的设置开发对这一现状进行解剖,破解,开发出一套适应智能制造发展的专门课程,融合多学科、多技能、集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于一体的综合课程,尝试一条改善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
1智能制造综合实训课程的实施要素
(1)“智造”专业综合实训基地建设“智造”专业综合实训基地建设和开发的模式有新建和改建整合两大模式。项目立项后在项目资金的支持下在原有的实训室基础上新建了机器人应用技术实训室,配置了五套模块化机器人及二套六轴机器人本体,能够完成整班学生进行拆装实训;成立了液压与气动实训室,容纳45人进行机电设备连接和装配;改建了电气装调车间,配置了电气安装实训台(此实训台已申请新型实用专利)48台,可以进行电气控制线路的设计及按调;整修了机床电器柜,更新了电气元器件和内部电路,更贴近新的实践教学内容;自动生产线做了整合和维修改造,用于专业技能大赛参赛选手训练和考核;改造了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实训室,采用仿真加模拟技术完成现代电气控制的设计和安装调试。在此硬件条件逐步完善的基础上构建合理的“智造”类大综合实训课程。
(2)“智造”专业综合实训课程的开发通过研究学生完成的主要专业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各主要技能专项实训后,综合运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机器人应用技术专业(智造岗位)的主要知识和技能,确定了智造岗前训练的三大模块,其目的是通过“智造”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项目链,将项目各个主要阶段有机串联起来,让学生能实际感受企业的项目操作流程和规范,熟悉企业团队协作开发环境及方法,逐步积累制造岗位的项目经验,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实现基本能力的整合、迁移,使学生能够胜任电气自动化技术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生产岗位的各项工作。目前围绕“智造”主题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核心课中选取《可编程控制器应用技术》、《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安装》、《自动线安装与调试》、《工业机器人控制技术应用》等课程的核心实训项目,分三个模块对课程信息化资源进行整合,以实操来巩固理论知识。《三菱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程序设计》是基于现代电气控制系统岗位群的需要而设置,是数字制造的核心,也是我国智能制造发展战略推广的第一步,此模块采用了仿真技术来完成设计和安装调试,通过此模块的实践训练学生可以对数控设备进行熟练的使用;模块二《电气控制线路的安装调试》是基于工厂自动化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维修和技术管理等岗位群的要求而确定,通过对工厂常用机械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进行安装调试训练,熟悉了各个设备环节,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岗位群的技能要求得到满足,学生可以对常用机电设备的电气控制部分进行检查维修,胜任相关工作;模块三《机床电气控制线路的故障排查》是针对工厂设备维修和技术管理岗位而设置,通过常用机械加工设备如:万能铣床、万能镗床、磨床等机械加工设备的电气控制系统排故训练,掌握实战技能和技巧,积累工作经验,快速提高技能。
(3)“智造”综合实训课程教学方法设计以“智造”职业岗位工作为载体创设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方法,重组教学内容。一是设计因材施教原则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育,实行实训室的全面开放管理,从而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二是服务技能竞赛的原则设计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精英教育,技能大赛是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是检验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智造”专业综合实训课程开发要在吃透大赛赛程和技术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调整实践教学标准。夯实理论基础,强化整体训练,以点带面,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任务,以项目任务为目标,培养合作精神,锻炼领导能力;三是引入信息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微课等多种教学方法全面提高学生信息化技术水平,将“智”融入知识和技能的构成体系。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摘要:通过对高职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生岗位能力调研,分析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尤其是素质目标,反思目前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真实工作情境导入、课程即项目、课堂即工作场所、教师即客户、学生即项目经理或项目成员的真实应用驱动下的“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教学模式。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学;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情境设计;课程考核
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是机械制造专业的主修课程,在机械制造专业整个课程体系当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课程涉及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金属切削刀具、公差配合与精度检测等先期课程的相关知识,综合性较强;课程的理论是机械加工制造实践及其规律的总结和升华,每个定义及术语均有丰富的知识点,理论性较强;课程教学目标与毕业生实际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联系非常紧密,能够直接用于解决实际生产中的问题,实践性较强。因此,课程在教与学两个方面均存在较大的难度,只有以真实的工作应用作为驱动力来加强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才能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毕业生岗位能力调研
课程团队前往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重汽集团有限公司及其配套的机械加工企业,对机械制造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及岗位能力需求进行了实地走访与调研。通过调研发现,本科毕业生面向的主要岗位是综合工艺员、工艺项目经理,岗位要求能够根据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经济性的关系编制综合工艺方案的能力,具备改革和创新工艺方法的综合能力;高职毕业生面向的主要岗位是生产现场工艺施工员,岗位要求能够根据整体工艺方案,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工艺装备编制实际指导生产的工艺文件,具有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工艺系统问题的能力;中职毕业生面向的主要岗位是生产一线操作工,岗位要求能够熟练读懂工艺文件,初步具备工艺规程的编制能力、初步具备分析和处理与机械加工质量有关的工艺技术问题能力。通过调研还发现高职毕业生初次就业岗基本上为一线操作工,二次晋升岗和未来发展培养岗均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为技术岗,二次晋升岗位现场工艺施工员、未来发展岗为综合工艺员和项目经理;另外一个方向为管理岗,二次晋升岗位为车间主任、未来发展岗为生产部经理。上述岗位均需要岗位员工具备良好的工艺开发、改造及创新能力,这些均与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息息相关。通过对毕业生岗位能力的调研,确定课程教学的能力目标是能够根据零件的工艺、力学及结构特点选择合适的毛坯成型方法、加工设备、工艺装备及工艺参数,并编制能够真正指导生产的机械加工和装配的工艺规程、工艺过程卡及工序卡等工艺文件,并能够分析典型产品加工质量问题原因及基本解决方案。工艺文件是生产现场的强制性标准文件,涵盖操作标准、质量检验标准、材料定额、工时定额,涉及采购管理、仓储管理、技术质量管理、现场管理、设备管理、工艺装备管理、成本核算等企业管理过程的多个方面。另外,通过调研发现毕业生的工作质量和晋升前景不仅取决于专业能力,更多体现在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方面。因此,确定课程教学的素质思政目标为具有良好的团队协助意识、沟通意识、工作纪律意识、工艺纪律意识、安全意识、主动工作及担当意识和创新意识。
2目前主要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通过查找资料及相关高职院校走访调研,目前课程主要教学模式改革主要有以下两种:(1)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通过信息技术,将3D动画、视频、CAE、CAM等技术引入课堂,增加课程内容的直观性,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的主动性,考核方式也较为单一。(2)将授课内容模块化,根据工艺流程优化课程结构,选取典型零部件(如减速箱箱体、减速器轴)构建课程项目,采取以讲授为辅、以引导学生项目小组的形式实际制作工艺规程为主,将项目完成情况、纪律情况及闭卷考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理论讲授与实训相结合。以上两个方面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课程的实操性、趣味性,改善了课程枯涩难懂的特点,但仍未与实际的生产过程建立紧密联系,虽建立了项目导向,但项目分散,学生无法真正感受到课程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项目情境的沉浸感较差,存在一定的狭隘性。考核方式虽然进行了创新,但考核方式中均未包含职业素养、课程思政等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