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设施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无障碍设施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博物馆建筑中包容性无障碍环境设计

摘要:在老龄化社会和当代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背景下,博物馆等文化类建筑的无障碍环境设计尤为重要。文章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和相关设计案例,归纳得出我国博物馆建筑在无障碍环境设计方面的现状及其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多样性群体观展时的包容性设计角度出发,分别从博物馆无障碍环境设计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建立、室内外无障碍环境的互联互通、无障碍环境精细化、智慧化设计等要点方面提出对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今后博物馆等文化类建筑的无障碍环境设计发展研究提供帮助。

关键词:无障碍环境设计;博物馆建筑;包容性

0引言

罗马哲学家和政治家Seneca曾经说过“社会就如同使用许多石块堆砌而成的,人类生来就共同居住在这个大屋顶下。”人类个体多样性需求的存在对建筑环境提出了不同的设计要求。因此,评价一个社会的文明建设程度,往往要看其如何对待那些弱势群体,尤其是老年人、残疾人等身心残障人士。这同时也是无障碍环境设计精神要义的体现。根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为2.49亿,各类残疾人口数量为8500万,两项人口数量约占我国人口总数的24%。随着我国人口的深度老龄化和残疾人口数量的不断提升,在设计和建构各类建筑环境时,应当充分考虑到老年人、残疾人、孕妇、儿童等身心残障人士的特殊需求,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能够平等地、独立而有尊严地参与社会生活。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于哥本哈根召开第11届会议,将博物馆定义为“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做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博物馆作为面向大众服务且同时具备文化传播、陈设展示、市民休闲、科学研究等多功能的建筑空间综合体,其建筑无障碍环境设计方面的研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和社会价值。在通用设计理念的视角下,以博物馆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包容性无障碍环境设计的研究,并提取出具有共性的研究结论,有利于提升开放性建筑空间使用的包容性、提升地区公共服务环境和公众服务能力、促进社会的和谐构建,并可为其他文化类建筑的无障碍环境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1国外博物馆无障碍设计发展概况

无障碍设计(AccessibleDesign)最早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为保障残疾人士能够融入社会并拥有和健康人群同等的工作、生活的权利和环境,欧洲议会1959年通过了“方便残疾人使用的公共建筑设计及建设的决议”,打破了以往所有设计都以正常人为中心的惯例。60年代随着民权运动的开展,“无障碍”的概念开始形成,美国ANSI在1961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无障碍设计标准。这时的诸如博物馆类的公共建筑无障碍设计是将老年人和残疾人作为独立的特殊群体在设计过程中加以考虑,主要措施是简单地增设一些无障碍设施和简易的指示性标识。随着社会经济和科技的进步、人权意识的发展、全球范围内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的无障碍设计越来越彰显出适用人群过小、使用效率低下、缺乏美学设计、专用设施妨碍正常人权益等日益明显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美国建筑师MichaelBednar于20世纪70年代首次提出了“通用设计”(UniversalDesign)的概念。他指出“正是不当的环境设计才给人们带来了各种能力的约束,环境制约了人们能力的发挥;如果将环境障碍完全消除,那么整个社会群体的能力都将会大大提升”①。广义上的通用设计是在最大限度的可能范围内,不分性别、年龄与能力,不分种族、受教育程度及文化背景,面向所有人群都适用的环境和产品设计。它是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延伸和拓展,它将老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与身心健康人群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并提出了使用的公平性、灵活性、简单易操作性、宜识别性、容错性、舒适性及尺度适宜性7条设计基本原则。重在减少不同群体之间的使用差异。当前,国外博物馆建筑的无障碍环境设计充份运用通用设计理念,强调设计上的识别性、易达性、交互性和细节性②。

2我国博物馆无障碍环境设计现状及问题

阅读全文

视障人群需求的无障碍城市建设思考

[提要]作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苏州市先后开始推进城市无障碍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服务标准的制定,在无障碍社会服务方面取得较大成就。本文以苏州市视障人群为切入点,分析城市无障碍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城市无障碍社会服务的新思路,目的是为城市无障碍社会服务政策和制度的制定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视障人群;无障碍城市;社会认同

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公报(2006)显示,中国残疾人口约8,5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数的6.21%,其中视障人群约1,700万人。同年,卫生部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指出,我国每年新增盲人约45万人,低视力患者约135万人,即每分钟新增1个盲人、3个低视力患者。由于人口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年龄性相关致盲眼病也在不断增多,50岁以上的视力残疾患病率约为0~19岁患病率的8.4倍。随着视障人群的不断扩大,城市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也逐渐得到重视。目前,苏州城市无障碍化建设已取得一定成就。作为“全国无障碍建设示范城市”“全国无障碍建设先进城市”,苏州市自2011年7月颁布《苏州市无障碍设施管理办法》以来,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城市无障碍建设。然而,过去城市建设并未考虑相关指标,无障碍建设缺少监管、后续缺少维护,以及老城区历史文物较多难以改造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导致苏州与“无障碍”国际标准化组织相关定义仍有较大差距。《联合国公约》规定各缔约国应当禁止一切基于残疾的歧视,保证残疾人获得平等和有效的法律保护,使其不受基于任何原因的歧视。从视障人群需求的角度对苏州无障碍城市建设进行分析,既能了解城市建设不足之处,可以针对相关需求进行城市改造,提供政策扶持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苏州城市无障碍化及包容度、宜居性,增加城市软实力,为未来其他城市的相关建设提供范例。同时,还是对基本人权的尊重,对全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这一伟大承诺的践行,体现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优越性,鼓舞人们在社会主义残疾人事业中继续改革创新、努力探索进取。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苏州市姑苏区、工业园区的视障人群。姑苏区历史悠久,有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保护建筑,全区也以老旧建筑为主;工业园区则恰恰相反,多数建筑为近20年内建造,全区规划与建设均按照新加坡标准进行。选择这两片区域的视障人群进行研究,有利于从主观体验上分析不同城区无障碍建设情况。此外,两片城区相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国内多数城市面临的新城区规划、老城区改造难题。调研前,团队利用微信、哔哩哔哩等社交、自媒体平台与视障人群展开联系,同时得到苏州地方残联的一定帮助。在2020年12月到2021年8月,团队共采访43位视障人士。

(二)研究方法。团队主要采用半结构化访谈,从基础设施、公民权益、社会认同三个方向进行讨论;同时,通过口述问卷,对一些城市无障碍维度进行打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访谈在线上进行。同时,团队与地方NGO展开合作,通过组织无障碍话题的圆桌论坛,进一步了解视障人群的真实想法。访谈结束后对相关文稿进行整理,得出研究结论。

二、研究结果

阅读全文

洗手台无障碍公共空间设计

摘要:

针对有障碍人士在公共空间中使用洗手台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以无障碍公共洗手台造型设计为切入点,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探讨现阶段公共洗手台无障碍设计的状况,并对未来公共洗手台无障碍设计的建设提出建议,以保证安全性,增加便利,提高舒适性。

关键词:

公共洗手台;无障碍设计;人性化;一体化

本文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无障碍公共洗手台造型设计”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全社会都在关注人的权利的今天,无障碍设计日渐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无障碍设计随着人性化设计观念的深入日趋受到重视。一个建筑单体或是建筑群乃至整个城市,建立起全方位的无障碍环境,不仅是满足残疾人、老年人的要求和受益全社会的举措,更是一个国家和地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程度的体现。本文对有障碍人士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性进行调查和研究,分析其对公共洗手台无障碍设计的需求,设计形成科学合理的一体化公共洗手台。

1无障碍设计的产生及原则

无障碍设计这个概念名称始见于1974年,是联合国组织提出的设计新主张,指的是针对各有障碍的人所进行的消除障碍的环境和产品设计。设计师根据人的身体特征、环境和反应特征,对产品进行了改进设计,使产品更加宜人化。而在实际生活中,由于身体、年龄及其他原因导致相当一部分人不能正常使用常规产品。首先引起注意的是残疾人,后来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人日益受到关注,为了使他们的生活更方便,就需要根据他们的具体状况和需求进行特殊的设计。无障碍设计的原则是安全性与适用性。前者指的是产品使用中无危险状况或危险物的发生或者存在,弱势群体由于其的身心机能受损、衰退,因此对危险感知的能力比较差,不能快速地避开,而遇到危险。适用性也是无障碍设计的原则要求产品能够方便弱势群体的使用,进一步实现产品在使用过程中无障碍化。

阅读全文

室内设计类课程特殊教育实践

摘要:

家具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器具,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家具的身影。当前,人们接触到的家具类型更为多样化、新功能层出不穷,但专门适用于残疾人士的家具产品则少之又少。本文针对这一状况,结合室内设计家具课程教学与特殊教育学院特殊人群针对性的研究功能于美观于一体的家具设计,跨学院教学改革研究,使这门课程更具有实质性的意义。

关键词:

跨学科;特殊教育;家具设计;教改

2006年我国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肢体人数残缺的人数为2977万人,居于其它残疾首位。这部分肢体残疾人士在生活中行动不便,对于家具等室内设施的无障碍设计有着显著的需求,因此研究分析适用于肢体残疾人士的无障碍家具设计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人性化设计体现了以人为本理念,同时也凝聚着对于相关群体的人文关怀。因此,残障人士室内家具设计应结合残障人士生活活动的特征,从满足需求的角度提出相应的设计理念与标准。设计者应在深入研究分析残障人士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的基础上,结合相应的家具设计原理和无障碍设计理念进行设计。我国特殊人群残障人士无障碍家具现状:现阶段,应用在室内范围内的无障碍设置仅仅局限在卫生间、盲道等少部分区域,而对于残疾人士室内活动中的其他环节关注较少,不能满足残疾人在室内进行一定量的运动或家务劳动的需求。现阶段,我国对残疾人生活环境和产品设施的关注度不足,针对无障碍设计的研究与应用依然处于初始阶段。尽管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当前的城市无障碍设计有了一定的提升,但在实践环节依然存在一定的不足。在思想认识层面,人们将无障碍设计看做无关紧要的事情,缺乏对残疾人士的实际需求充分考虑,未能将残疾人士的无障碍设计需求摆在首要位置之上,无障碍设施器具对残疾人生活的帮助十分有限。无障碍家具设计课程结合特殊教育专业里人体肌能,残疾人心理学等课程,这个对今后的家具设计课程中,实践意义重大。在五年的家具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我认为在家具设计教学中,应从家具设计教学过程本身来探寻教学的原则,现代设计是以团队协作为基础的模式来完成设计方案的。它以按照“实际、实用、实践、必需”的原则和专业技能培养的实际需要。往往很多老师对家具设计课程只是按照正常人家具尺寸进行教学和创意开发,对特殊人群中的无障碍设计的知识点只是略带过。并没有很重视这一块。本校的教科学院有特殊教育专业,该专业的两名特教讲师师和一名教育学教授参与教学改革课题,体现了学科的穿插,弥补了美术学院同学对无障碍残障人士对家具需求度,心理,肌肉能力,一些内在的知识结构了解,以及提供强大的实践,观摩的机会。这样的一个跨学科教学改革是必要的,是一门科学性、实用性、团体协作性体验式创新教学。本课题的研究以五年家具设计课程理论教学为基础,在深入调查与实践后所提出的,研究结合了家具设计领域的相应学术研究成果,同时融入了部分自身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与体会,旨在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以家具设计基本规律为基础,结合教科学院的特殊教育专业,邀请该专业的两名特教讲师师和一名教育学教授为同学们开设残疾人心理学,肌肉能力学,以及参观乐山残疾人康复中心,能深切了解残疾人需求,为社会贡献微薄的实质性的贡献,做出实用性作品。我认为在家具设计教学中,应从家具设计教学过程本身来探寻教学的原则,现代设计是以团队协作为基础的模式来完成设计方案的。现代的家具设计方案应符合“实际、实用、实践、必需”的基本规律

一、因此本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也应当围绕这一基本规律展开

1.在改进以家具设计教学内容,引进残疾人心理学,肌肉能力学以及参观乐山残疾人康复中心等内容。

阅读全文

无障碍设计在园林设计的应用

摘要:无障碍设计理念的发展反映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也体现出对特殊群体的关心爱护,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尤其是无障碍设计在园林绿化环境中的应用已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受到广泛关注,切实提高特殊群体的社会生活质量,确保有需求的人能够安全、方便地享用各种环境设施,人性化的设计给特殊群体带来实际的便利和心灵上的感动。对无障碍设计在园林设计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探讨,阐述了园林景观无障碍设计中无障碍性、可交往性、易达性、易识别性以及艺术性。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园林环境;特殊群体

1无障碍设计在园林设计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1无障碍设计在园林中是城市环境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

无障碍设计这个概念于1974年首次出现,这是联合国组织提出的一项新的设计方案,它涉及到本着对各种各样有障碍的人们所进行的消除障碍的环境和产品设计。通俗的说,老年人、残障人士、儿童和一切行动不便者均包含在无障碍设计的服务人群内,它的作用就是为了满足特殊人群的各项需求。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越来越显著,残疾人群比例的递增,在“以人为本,人人平等”的观念广泛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特殊人群,这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园林景观往往是公共设施,它是以植物、山石、水体、建筑以及多种物质因素,通过各种艺术处理而发明出来,占据一定的空间、供给大家游赏的公共设施。园林景观环境已经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成为人人共享、人人喜爱的休闲放松场所。在当前大社会背景下,无障碍设计体现了对特殊群体的关爱,各种类型游人都能充分享受,创建一个安全便捷、舒服迷人的无障碍园林环境,同时也是一个城市最基本的条件。

1.2弱势群体对园林环境的特殊需求

无障碍设计的基本目的就是减少障碍或消除障碍。为了满足老年人、残疾人、儿童以及另外一些弱势群体对园林环境的需要,像老年人和残疾人的特殊性,其身体素质相对较弱,整体感官衰退下降、腿脚不灵敏行走缓慢等,其生理和心理状态的变化应侧重思考。我们要正确分析无障碍设计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必须要全面熟悉设计和施工的细节处理手法,还需要在园路通行和应用公用设施等系列环节完善。让他们毫无阻碍的到园林中呼吸新鲜空气、淋浴阳光、与人沟通、锻炼身体、愉悦身心并主动参加各类社区活动。

阅读全文

校内无障碍环境创建思路

本文作者:石茂林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无障碍校园环境中的融合教育理念考察

从融合教育的观点来探讨无障碍校园环境建设,目的在于强调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层面的无障碍。在非身心残障学生的心理环境方面,使其了解造成身心障碍学生成为“残障”的原因,并非完全来自于身心障碍学生个人的伤残,学校环境与制度也是造成他们无法平等进入校园的主要限制所在。

1975年美国94-142公法(亦称全体障碍儿童教育法)是美国特殊教育法的里程碑,美国依据此法案定义特殊教育和制定特殊教育方针政策,确保3—21岁的身心障碍者的权利,使其获得免费而适当的公立教育。其重要的精神是:“零拒绝”、“非岐视性评价”、“免费且适当的教育”和“最少受限制的环境”。在教育安置上,残疾学生及其父母应有的权利均应受到保障。[2]这个法案强调在政府的监督之下,给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提供特殊教育和相关服务,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下接受教育。1994年,联合国世界特殊教育会议在西班牙举行,会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了《萨拉曼卡宣言》,确定了特殊教育新的发展方向,指出融合教育为当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融合教育强调教育是人的基本权利,对于个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极为重要,必须普及,目标是要满足所有人的基本学习需要。《萨拉曼卡宣言》同时强调了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学校要容纳全体儿童并满足其特殊教育需求;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其核心精神也就是学校要采取融合教育取向。[3]要实行融合教育绝非易事,基于资源所限,各个国家施行的教育形态也是千差万别。虽然我国也在推行融合教育即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学者也一致呼吁大家应朝融合理想持续迈进,并希望所有儿童都能“就近入学”。但推行政策的步伐却非常缓慢,主要原因是现行的学校“障碍”太多,而提供的支持却明显不足。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特殊儿童的安置问题引起广泛的讨论。一些新的特殊教育观念如“正常化”、“反机构化”、“回归主流”出现。七十年代美国开展了“回归主流”运动(又称“一体化”、“融合”教育),其核心内容是让残疾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接受教育。[4]这种观念的提出强调了“只以健全人为中心的社会并不是正常的社会”,主张采取措施让有身心障碍者顺利进入社会与健全人一样共同生活。为此,就必须将身心障碍者的特殊需求纳入建筑设计考虑因素,调整过去只以健全人为对象的设计标准,创设一个无障碍的生活环境。同时,正常化原则的提出,促使反机构化和反标签化运动的开展。特殊教育理念的转变,对教育对象、课程设置与评价方式、安置形式等必须尊重个人价值与个别需求,这些改变让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从隔离的教育环境中走出来。在反机构化与正常化的趋势下,教育方式也受到深远的影响。许多人相信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应该尽可能和他们的同伴一起在普通教育环境中接受教育,也就是将普通教育及特殊教育整合成一个系统,以服务更多的学生及其需求。以目前的特殊教育发展趋势来看,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安置于普通班是最好的选择。安置的一般原则是,以最少受限制的环境,提供最佳的发展机会。让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置身于实际的生活及学习环境,使教师和普通学生接受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融合式的教育环境更能让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与普通学生,通过早期的融合教育教育经历,增加彼此的了解、接纳与欣赏,以帮助有特殊需求的学生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让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尽可能的安置于普通学校环境中,不但有利于其自身发展,更能给普通学生提供学习与接纳有特殊需求的学生的机会。先进国家的教育研究文献已证实,大多数的有特殊需求的学生整合入一般学校内接受教育时,只要为其提供无障碍的学习环境和必要的支持,有特殊需求的学生不但在学习上整体的表现较佳,也更有助于未来融入主流社会,这也成为“回归主流”、“融合教育”的理论基础。另外,对于特殊儿童入学及学习的需求,学校都不可以任何理由加以拒绝,这就是“零拒绝”的观念。

我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逐步完善无障碍设施,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无障碍环境。[5]无障碍环境从狭义上讲是方便残疾人,从广义上讲,是为所有人创造更为安全、更为方便地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整体环境。[6]无障碍校园环境建设不是一种社会经济负担,而且具有很大的社会效益。通过改善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平等参与校园生活的环境,增加和拓展了有特殊需求的学生能力发挥的机会和空间,使其能平等地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成为同样可以贡献社会的公民以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也从本质上反映了一个学校是否“以人为本”的理念。[7]为确保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权利不受损害,美国把各个细节用法律固定下来。例如,1992年美国颁布的残疾人法案规定,大型公共服务机构门口有台阶的地方必须有轮椅通道,在进门的地方,如果不是自动感应式开门或专人开门,就必须安装残疾人专用开门器。公共厕所必须有可供残疾人使用的厕位,这些厕位更宽大且有扶手。1997年,美国夏威夷州大学新建的体育馆由于没有为残障者设计提供上看台的专用设备,该看台被禁止使用。斯坦福大学就曾为一名高位截瘫的大学新生能融入正常的校园生活而大兴土木,改建教学楼和校园中的其他设施。因此,无障碍的校园环境可以增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在学校中的行动及适应能力。促进教职员工、普通学生对无障碍环境的认识及身心障碍类别与特点的了解,通过校园内的建筑物、教学环境及设备、人文关怀等软硬件设备的改善,协助障碍学生克服校园内有形与无形的障碍,让他们能够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下,与普通学生平等地享用各种教育资源,从而协助他们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实现自我生命的价值。

融合教育理念视角下无障碍校园环境建设的思考

阅读全文

特殊高等院校无障碍环境设计论文

一、确立正确的理念,构建无障碍校园环境

突出校园文化特色,明确校园无障碍软硬环境设计的理念,明晰校园无障碍软硬环境设计体系,对现有环境设计的改造———与现实环境的结合,以普适设计为设计核心,结合校园现有的各类环境,突出校园环境的特点与功能区划,包括利用并改造现有的软硬件设施,达到公共空间的无障碍设计,包括教学楼、生活区等环境的各种普适设计,尤其针对软环境设计的研究。依据不同的校园功能区域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方案,构建校园无障碍软、硬综合环境(建筑及其附属物、公共设施、导向系统、声光电控制系统、网络系统等);并依托原有硬环境设计,充分发挥无障碍软环境的视觉导向作用,对视觉、听觉和语言能力损伤等感官损伤人群,在设计中要能够建立足够多的交流媒介确保所有人可以通过沟通系统获得信息及自我表达。对使用手、手指上有局限的人,在对调节装置及硬件的操作中进行设计,确定设备和控制装置的位置,使它们在轮椅上或者身材矮小的人能够方便使用。而对活动性损伤的人群要在空间和交通系统中进行设计,保障他们的通行以及通道对于所有人都能方便且安全地从地段周边到达并且通过建筑所有区域。同时弥补不足,加强并突出校园无障碍软硬环境设计———在均衡校园软硬环境整体化设计中,进一步加强软环境设计,突出校园的特色,体现校园文化中的“以人为本”、“博爱”的文化本质,凸显独特的校园文化设计理念,更好地满足人的情感需求,在大胆创新和标新立异之间取得平衡。同时,在校园无障碍软硬环境设计中,充分了解校园各类适用群体行动特征的分类,以及各种非安全环境因素及非导向环境因素,在校园建筑外环境、道路、室外坡道、台阶及其扶手、停车场、广场等区域选择适合的造型、色彩、表面细部处理以及材料,最大限度利用场地的环境潜力来达到设计效果。例如将校园设想为曲线和点两种类型的空间组成,线在校园空间里为行人或车辆流动提供条件,这不仅要求便于驱车或步行,而且能有助于引导人们在行动中确定方向和寻觅途径。线包括穿越校园的一系列人流或车流的路线网,点是指在路线上提供人停留的一些结点。充分体会每条线和每个点的不同功能、尺度和特性,充分体现我校具有特点的无障碍软硬环境设计。

二、理论与实践结合,完善校园无障碍整体环境设计

在研究校园文化整体特色的基础上,结合“普适设计”、“无障碍”、“环境”、“导向系统”等前沿设计理念,对校园软硬环境进行分析,加强校园功能区域的划分与融合,从信息交互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角度分别进行研究;在深化现有校园无障碍硬环境建设的基础上,加强校园无障碍软环境建设,特别是校园文化体系建设、多媒体导向系统设计、信息交互系统设计、硬件设施的设计与使用规范;南京特教学院校园文化核心是博爱塑魂,办学理念中突出了特色立业,加强校园文化的广泛性和认同度,有效提升我校校园文化与特色体现公平教育、特色办学有着很强的促进作用,对于学校办成具有示范性高等特殊教育院校有着促进和提升作用,将办学理念和文化特征通过软环境建设转变为随处可见、可听、可触的,普适于残障人群和普通人群的无障碍的校园文化环境。各种生活舞台上的人群;有视觉和听觉损伤的人;轮椅使用者和有其他肌体差异的人;以及所有在紧急情况下的人。应利用现有的校园无障碍硬环境,结合软硬环境的整体建设,需要进行综合的,从信息交互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工业设计、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角度分别进行研究设计。

三、结语

在现有校园环境的基础上与文化特色建设相结合,加强校园软硬环境的融合,使之具有较好的独特性与整体性。通过校园无障碍软硬环境设计,突出高等特殊教育学校的独特的校园文化,并以我院校园无障碍环境建设作为起点,探索当下的高等特殊教育校园环境走向社会开放式公共环境建设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作者:刘瑛 单位:南京特教学院

阅读全文

无障碍设计理念下的城市视觉形象设计

摘要:城镇化是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深挖地域文化资源,提炼具有代表性、识别度高的文化元素,努力打造文化型城镇品牌是当下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结合中国城市的发展现状分析城市视觉形象的内涵与作用、城市视觉形象系统的建构原则,并理论联系实际地总结了城市视觉形象设计的内容与方法。基于无障碍设计理念下的城市视觉形象设计系统是一座城市实现“宜居”目标的保障。良好的视觉形象不仅可以凸显城市的综合实力,引导公众感知,提升城市品质,更可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城市形象;视觉识别

引言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说“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将是深刻性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的两大主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令世界瞩目,但随之而来的是不断扩张的城市规模和愈演愈烈的城市之间的竞争。为了争取更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各城市都在大力营造和改善投资环境,努力创造城市品牌形象,以增强区域竞争力。“城市化”不仅是中国的主要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重要议题。正如城市规划学家凯文•林奇所说,“一座城市,无论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给人带来欢乐。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种空间的结构,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长的时间过程去感知”。[1]无论哪种类型的城市都拥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通过城市形象的塑造不仅可以发挥良好的城市功能,彰显城市品牌魅力,更有助于推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一、城市视觉形象的内涵与作用

依据法国著名的城市地理学家菲利普•潘什梅尔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城市看作是多个形象因子的集结:城市既是一个地理位置、一个景观、一种经济环境、一种人口密度、一个劳动中心、一个生活中心,也可以把城市理解为一种氛围、一种文化特征、一种精神气质。一座城市的产生、发展与消亡是一个时间的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城市的形象也必然是有消有长,不断变化的。“城市代表着人类不再依赖自然界的恩赐,而是另起炉灶,试图构建一个新的可操控的秩序。”[2]在此基础上,城市形象应是一座城市内在气质与外在表象的统一,包括有形的形象和无形的形象因子。毕竟,人类经过了漫长的社会生活和长期的生产劳动,在此过程中人类不仅逐渐建立起一个城市的物质环境,也积淀起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这些都会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一个总体的印象,这印象中不仅包含着城市决策者的建设理念,也包含着城市居住者对城市的理解和追求。因此,城市形象就是一座城市展现给公众的整体精神面貌,不仅包括城市的自然风光、建筑景观、园林绿化、交通、社会安全、经贸水平、环境卫生,也包括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市民的生活质量与行为方式等。城市形象的形成有赖于城市各组织结构中各个部分的协调统一。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城市形象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蕴含着一个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社会风气、经济潜能、道德品质等多方面的人文特质;而作为主观的社会评价,一个城市的形象多依赖于针对上述人文特质所做出的视觉表达。城市视觉形象是指人类在自然条件上,经过漫长的物化劳动所创造的城市的物质环境。包括以建筑物、构筑物为主体的人造环境、自然景观等,反映着城市领导者、建设者,以及城市居民对城市的理解和期望,展现着特定时期城市建设技术与艺术所能达到的水平,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具有整体性、差异性、长期性的特征。所谓整体性,指的是城市视觉形象的塑造需借助城市理念、城市行为、视觉形象三者共同作用完成,是三者在社会公众心目中集结而成的综合感知和记忆。差异性是指城市视觉形象的相对性,与其他城市相比较而得出。长期性则是指城市视觉形象的形成除了需要经历长期的创设过程外,还须经历一个让人们能到从认识、接受、认同到记忆的相对更长的时间过程。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从视觉形象的角度看,有两个问题尤为突出:一方面,“千城一面”的现象空前普遍,城市的地域间差异正趋于消失。另一方面,一个城市的建设其实归根结底是服务于人的,但由于缺乏整体的视觉形象策划,许多城市建筑、景观、标识系统等的设计却往往忽略“宜人”、“宜居”的前提。一些城市甚至充斥着各类的视觉污染:毫无个性的社区建筑、不协调的城市景观、缺乏辨识度的标牌、拥堵的交通、杂乱无章的停车现象……“宜居”变成了城市人奢侈的理想。“无障碍设计”是联合国组织1974年就已提出理念,强调设计应关注人的需求,以为受众提供最大程度的方便。可以说,倡导“无障碍生活”的城市形象设计理念,在尊重地域文化差异性的基础上塑造城市品牌形象,以及合理规划城市视觉形象系统,是提高城市竞争力,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图1城市视觉形象系统的构成

二、无障碍城市视觉形象系统的建构原则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