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无线电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无线电论文

采矿生产中的无线电通信技术论文

一、井下无线电定位系统

(一)概述

由于井下采矿具有作业人员在井下流动性大、地面人员难以及时掌握井下人员分布和作业进展情况以及下井后就无法确切地知道他们所处位置等特点,矿井一旦发生透水、火灾等事故时地面工作人员因不能实时了解井下情况,会给抢险救灾工作带来极大的困难。特别是在突发冒顶和人员被埋的紧急情况下,由于人工描述不清或不能及时精确、自动探测被埋人员的准确位置,在低效率的管理模式下丧失宝贵生命的有效抢救时间。井下定位系统的核心识别设备采用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SUPER-RFID技术,它能够及时、准确地将井下各个区域人员及设备的动态情况反映到地面计算机系统,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掌握井下人员、设备的分布状况和每个矿工的运动轨迹,以便于进行更加合理的调度管理。当事故发生时,救援人员也可根据井下人员及设备定位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图形,迅速了解有关人员的位置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救援措施,提高应急救援工作的效率。

(二)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是一种电子标签或者无线标签,利用无线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RFID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应用,RFID的发展得益于芯片技术、无线技术、无线通信技术、数据交换与编码技术、信息化处理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关键技术的综合发展。RFID标签具有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可重复使用等特点,可支持快速读写、非可视识别、移动识别、多目标识别、定位及长期跟踪管理。成本的节约和效率的提升,促使RFID技术成为各个行业实现信息化的重要切入点。近年来,随着在物流、制造、公共信息服务等行业的广泛应用,RFID技术自身的产业化也在稳步发展之中,在行业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和深入。同时,RFID技术开始与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融合,朝着构建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人员信息实时共享的物联网目标迈进,而这也正是RFID产业长远发展的动力所在。

(三)将RFID应用在矿井中的优势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井下作业中,既能够有效地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或者将损失减小到最低,又能够提高生产效率。我国现已有多家矿山企业开始尝试RFID技术,来实现井下作业管理,这就是在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基础上搭建的一条地面上下沟通的桥梁,使地面人员能够及时动态地了解井下人员、车辆、设备的身份、分布以及作业情况,一方面可以应用于井下安全管理,一旦有事故发生,地面人员可以准确、及时、快速地进行抢险救灾、安全救护等等;另一方面还可以改善井下的生产调度,通过动态地获取无轨运输设备的方位信息等,同时,该系统还具备人员考勤功能,亦可对进出矿场的人员及车辆进行身份识别,以保障矿场的生产安全和财产安全。

阅读全文

无线电通信方法与通信技术论文

一、无线电通信技术的优缺点

1)无线电通信技术的优点主要有:

1.可用性高。

无线电通信技术的使用,除了一般普通的日常生活外,最被广泛使用的是军事和经济领域,原因就是,无线通信的设备,一般体积不大,像手机越来越轻巧、方便携带了,它的储存容量大,最小的也要8G,这就很方便对大容量信息进行收集,不必准备大量储存U盘,只有必要时才需要;之所以用于军事,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隐蔽性好,如果装有重要机密信息的话,只要做好保密工作,即使落到敌人手中,也不容易被察觉找到。总体来说,它的可用性确实很高。

2.可靠性高。

至于可靠性,这就体现在它的质量上,一句话,就是质量好,遇到任何危机情况,比如暴晒雨淋,洪涝灾害,甚至碰上地震等恶劣自然环境下,它的通信信号也还是比较稳定,对信息的传递还是有一定保障的,比传统有限信号相比,可靠性大大提高了它的使用率的普及。

3.时间、地域的灵活性。

阅读全文

无线电监测设备信息化管理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各地无线电管理机构不断加快技术设施建设步伐,持续更新无线电管理设备,各种类型的无线电监测设备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且放置位置分散甚至分布于不同站区。随着时间的推移,加之管理人员的变更,传统的由设备管理人员通过纸质记录或者记忆方式来记录设备的位置和使用状态的管理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下设备管理形势的新要求。因此建立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设备管理系统被提上了日程。

关键词:无线电设备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流程化

0引言

无线电监测设备管理是无线电业务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关乎业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随着无线电设备数量的增加,无线电设备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日渐凸显。为了使设备管理人员更好地掌握设备使用情况,对设备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维护,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哈尔滨监测站根据实际需求,遵循“审慎规划,开发共享,发展长远”的建设原则,在现有办公系统架构内,建设了设备信息化管理系统。该系统不但能准确记录设备的位置和使用状态,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智能提醒设备管理者对设备进行管理和及时维护,解决了目前设备管理面临的问题。

1设备运维管理信息化

该系统以设备为核心,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了设备从入库到出库的闭环管理,不但可以实时监控统计设备运维及使用情况,更为设备科学使用、领导决策提供了参考依据。

1.1系统主要功能。该设备管理系统搭建在现有的哈尔滨监测站内网办公平台上,实现统一入口集中管理。系统的数据来源于资产管理软件数据,将该数据作为基础数据导入系统,两者数据编码统一。该设备管理系统主界面显示如图1所示。该系统主要分为设备购置、设备查询、设备借用、设备归还、设备维修等十一大模块,并将设备按照固定设备和移动设备分为两大类。其中固定设备主要为短波/超短波监测测向系统和卫星参考源;移动设备划分较为详细,按照监测车、便携式设备、便携式天线、仪器仪表和监测笔记本电脑分为五大门类,将设备依次纳入相应类别。系统中不但详细记录了设备的位置和使用状态,还可以在其中添加数量、参数、使用说明、设备照片等详细信息。具体模块功能如图2所示。图2模块功能图主要模块功能描述如下:设备购置:对新购设备的时间、名称、规格、数量、参数、存放地点、图片、使用注意事项等信息进行详细记录。设备的所有参数信息不但在系统中一目了然,而且还提供了与设备相关的用户手册等辅助技术文档,便于查找使用。设备查询:能够查询到设备的所有信息,包括基础信息、设备文档、设备巡检、设备维修、使用记录等,并可以通过检索,查询到设备在库房中相对应的摆放位置。设备巡检:按照中心哈尔滨监测站《设备运行维护细则》进行设备巡检,并将设备巡检时间、巡检步骤和注意事项记录到系统中。设备维修:对设备维修情况进行记录,记录设备名称、维修时间、故障内容、解决办法等维修维护信息。设备审批:对设备借用实行网上流程审批,按照流程图借用设备,并记录设备名称、借用人、借用时间、设备状态、归还时间等信息。同时还具有设备归还、流程监控等功能。设备统计:对设备按年度使用次数进行统计,可以导出报表,对设备使用情况进行分析。厂商信息:记录厂商信息,方便不同工作人员快捷查询售后厂家。操作日志:记录所有操作日志,可对操作行为进行追溯。

阅读全文

智能超市结算系统设计研究

【摘要】

随着物联网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们对智能化的要求不断提高,针对目前超市结算排队等候时间过长的现象,我们提出了一个基于RFID技术的智能超市结算系统的解决方案。该方案主要包含以下几大模块:RFID标签的识读,商品弃置区的设置,结算区生成二维码支付,安全门报警系统。商品经识读之后,信息汇总至数据库,生成结算信息,可供顾客扫描二维码进行支付,同时有安全门执行监督。这一系统为顾客减少了大量的等待时间,既利于消费者,也便于超市的管理,一举多得。

【关键词】

RFID技术;数据同步;二维码;安全门

0引言

SuperMarket,即超市,自1930年诞生于美国以来,因其独有的便利性让这一新生事物在世界各地蔓延开来。然而,在人口第一大国的中国,每每看到收银台旁排起的长龙,总会在消费者心里将“方便”二字打了个大大的折扣。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时间就是金钱”的观念深入人心。目前,几乎所有的大型超市结算方式都采用条码技术,虽然这对零售业的工作效率来说已经有很大的提升,但依然无法满足越来越多的顾客人数的要求。排队结算不仅浪费了顾客的时间,也大大减少了超市单位时间内可接待顾客数量。显然,传统超市的条码结算方式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团队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使超市智能化。智能超市是融合射频识别技术、数据库等技术于一体的现代化超市。在本文中,结算过程被大大简化,不再需要人工对每件商品进行条码扫描,而是让商品贴上电子标签。标签进入识读区,即被激活,商品信息即被获取,将数据同步上传至后台,直接进行结算等工作。该设计不仅可以大大节约了消费者的时间,也避免超市出口排上长长的队伍,减少拥挤。还能为超市节约人力成本,避免商品被盗等。

1商品的RFID标签及其识读

阅读全文

水声网络信息安全保密风险探讨

摘要:

水下战场环境涉及多维的作战空间和复杂的电磁环境,研究水下无线通信网络的安全风险,是研究适用于海战场水下无线通信网络安全保密技术及体系的前提。本文根据水下通信网络的特点,分析了水下无线通信网络的安全保密需求,研究了水声网络信息安全保密设计考虑要素,并对认证与完整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可为研究军用水声网络安全保密体系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

水声网络;安全保密;风险

1引言

现代战争需要及时获取尽可能全局的敌我信息和环境信息,准确识别目标,得出战场态势并进行信息共享,及时做出有利的战略决策或战术决策,以立于不败之地。而水下战场环境涉及多维的作战空间和复杂的电磁环境,面临各种威胁和攻击,所以保证其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首要问题。由于水下环境和水下通信网络的特殊性,现有传统无线通信网络的安全技术不能直接移植应用到水下。因此,研究水下无线通信网络的安全风险,研究适用于水下无线通信网络的安全技术,使水下无线通信网络能更好地、更安全地为构建一体化的水下信息预警探测网络、有效扩大信息优势、增加侦察和捕获目标的范围和效力提供重要支撑作用。

2水下网络特点与隐患

阅读全文

水声网络信息安全保密风险分析

摘要:

水下战场环境涉及多维的作战空间和复杂的电磁环境,研究水下无线通信网络的安全风险,是研究适用于海战场水下无线通信网络安全保密技术及体系的前提。本文根据水下通信网络的特点,分析了水下无线通信网络的安全保密需求,研究了水声网络信息安全保密设计考虑要素,并对认证与完整性问题进行了探讨,可为研究军用水声网络安全保密体系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

水声网络;安全保密;风险

1引言

现代战争需要及时获取尽可能全局的敌我信息和环境信息,准确识别目标,得出战场态势并进行信息共享,及时做出有利的战略决策或战术决策,以立于不败之地。而水下战场环境涉及多维的作战空间和复杂的电磁环境,面临各种威胁和攻击,所以保证其通信网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首要问题。由于水下环境和水下通信网络的特殊性,现有传统无线通信网络的安全技术不能直接移植应用到水下。因此,研究水下无线通信网络的安全风险,研究适用于水下无线通信网络的安全技术,使水下无线通信网络能更好地、更安全地为构建一体化的水下信息预警探测网络、有效扩大信息优势、增加侦察和捕获目标的范围和效力提供重要支撑作用。

2水下网络特点与隐患

阅读全文

小区智能车辆管理系统规划及设计

摘要:文章设计了小区智能车辆管理系统。系统总体架构包括2部分:现场嵌入式RFID无线射频识别硬件平台、监控室监控端车辆管理软件。基于现在流行的STM32F103RBT6处理器和RFID读写模块,使用嵌入式集成开发环境Keil工具编写了C语言代码,实现了嵌入式平台的各个功能。使用MicrosoftVisualC++6.0集成开发环境编写了基于MFC的上位机车辆管理软件,利用RS232协议将各种数据打包成一个完整的通信数据包传输给监控端车辆管理软件进行接收、显示,并保存到数据库中。开发完成之后,在模拟小区车辆进出的实际环境下,进行系统软硬件联机调试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运行效果良好,证明了该系统的可行性。

关键词:微处理器;无线射频识别;智能车辆管理系统

0引言

当前,大多医院、小区、工业园区、学校等的汽车进出监控还主要处于人工监控的阶段,伴随着汽车的日益增多,人工管理局限逐渐体现,并且人工查找非常麻烦。随着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开发具有智能化管理和监控的居家小区停车场监控系统已迫在眉睫。本文提出和开发了建立在RFID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的高科技化、智能自动化小区停车场汽车管理和监测系统,该系统主要有以下功能:在居家小区的进口和出口设立摄像头进行视频监控,并且能自动采集汽车车牌号进行识别和处理,同时通过无线传输网络与监控中心管理上位机进行信息传输;利用RFID识别方式来对汽车的停车信息和管理进行自动识别与追踪。通过这些功能从而达到实时车辆的监控、停车场实时数据的统计、停车车辆的自动计时和计费、提高车辆停放安全性等拓展功能。

1RFID射频技术

短距离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该技术不需要人工干预从而实现非接触的自动识别,可通过无线高频(VHF频段等)信号智能采集和自动识别目标同时获取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因此可以工作于各种各样的恶劣自然环境。射频识别RFID无线系统可采集和自动识别高速移动过程中的对象和物体,并且可以同时自动识别很多个RFID电子标签,因此在操作特性上方便和快捷。典型的RFID系统主要由3部分组成:(1)RFID标签:射频识别无线电子系统的信息载体,RFID标签主要由专用标签芯片和标签天线组成。根据RFID标签供电方式的不同,RFID标签可以分为无源、有源和半无源电子标签。(2)射频识别读写模块:根据电子标签与天线进行无线短距离通讯,来实现对RFID标签的识别码和内存存储数据的写入或读出操作。主要的读写器包含有控制单元、读写器模块、天线。(3)RFID天线:在RFID标签和读写模块中间进行射频信号传递。

2系统硬件平台设计

阅读全文

听觉文化研究理论溯源及发展轨迹

[摘要]与视觉文化相比,听觉文化是一种更具有哲理深度的文化形态。当今社会,视觉文化高度发达,听觉文化却渐显式微。我国正处在现代化转型中,需要通过借鉴国外前沿的听觉文化研究和展开本土研究实践相结合,形成一套有效的听觉文化本土表述话语。本文试图通过总结听觉文化的基本流脉,浅谈听觉文化研究存在的盲区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听觉文化研究;音乐学;盲区;未来的发展

听觉文化研究对听觉艺术形态和听觉感知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和探索,是文化研究开辟的一个新篇章。它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现实背景对人们与所处声音环境的关系进行探索,对人们听的方式、感受、心态、理解等进行考察,并研究了相对应的社会关系。听觉文化的总体脉络从几个分支体现出来,首先是听觉文化对现代化、后现代化现象的冲击,其次是现代听觉与以往听觉的断裂,最后是公共听觉空间与个人听觉空间的分割。文化研究者大多没有像对视觉文化那样对听觉文化予以足够的重视。国外研究者对这种盲目的单项输入式的文化研究方式提出反对意见,并提出了新的文化发展方向,即由“视觉转向”逐步过渡为“听觉转向”。

一、听觉文化研究的基本流脉

18世纪80年代,贝尔发明的电话问世。随后,爱迪生将声波寄托在震动的金属针上,留声机初具模型,这是声音跨越时间的重要标志。19世纪由外国科学家Scott创造的声波振记器开始,人类听觉文化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世纪末,由伯利纳创造的唱片和留声机在美国费城展出,这是声音在广大群众的记忆中由转瞬即逝变成可保留的一个重要转折点。1899年,意大利无线电工程师马可尼利用无线电技术使声音可以跨越海峡传播,声音开始跨越空间距离进行传播。1930年,各种贴近社会生活的声音产品陆续登场,电磁声音讯号为其最重要的声音产品。随着人类对声音光影需求的不断增加,人类开始将既有的听觉技术与视觉技术相结合,开启了影音时代。影视作品在同一时间、空间播放,录制过程中并不要求声、影同步,这是人们打造虚拟世界的先河。各种实况演出开始可以实时播出,音影开始可以储存。在原有影音技术的基础上,专业技术工作者不断优化收录装置和调节装置,各种麦克风和调音装置不断将虚拟世界真实化。机器带给听觉文化前所未有的改变。20世纪40年代初,纽约第一家无线电音乐厅的开业标志着声音听觉文化发展的又一新高度。近年来由国外兴起的将影视媒体文化、社会科学、文化研究领域的学科进行整合、梳理的文化研究新思路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更加系统而全面地阐述了比音乐学更加宽广的听觉文化现象。在听觉文化的研究出现以前,主要以古典音乐、先锋音乐为基本导向,剖析音乐艺术的本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如MichaelChanan和RaymondMurraySchafer等人跳出了由音乐哲学、音乐学及音乐历史所制造的樊笼,开启了全新的研究思路,将音乐空间的概念引入听觉文化的讨论范畴中。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的听觉研究与现代的研究内容相差很多。现代的听觉研究以高新科技为导向,以服务人为目的,通过不断模仿人的特点来达到吸引人、感动人的目的。这种文化的变革使人对听觉文化有一个全新的了解。在人类创造的精彩世界中,听觉的精彩在这个空间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人们既能感受到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情绪,又可以不受自然世界的约束。电子媒介和声音技术的繁荣发展成为听觉文化兴起的物质基础,也使听觉文化的发展成为历史的必然选择。这表现为网上付费音频的发展,主要包括在线音乐、读书社交平台、广播剧、语音课程、有声书、游戏解说等。发端于1996年的网络电台第一次尝试以音频形态把自己的内容产品出来。2007年车语传媒在北京成立,短短一年时间就与160家电台签订合同。喜马拉雅App将电台节目与互联网结合起来,成为行业的领头羊。音频内容越来越丰富,质量也越来越高,促使服务模式越来越多。[1]近年来,SoundCulture、SoundStudies已经逐步深入大众,不再是学术圈的“专有名词”,如今很多研究和教学机构以其命名。“SoundStudies”应如何理解呢?国外的专家作出了如下的解释:“在不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变迁下,人们对噪音、声音、音乐三者的考察和研究,及对其相关科技的生产和消费的探索,这是一个将学科交叉、整合的前沿领域。”[2]2009年,一场主题为“对倾听的思考:人文科学的听觉转向”的国际讨论交流会于美国德州的奥斯汀大学分校隆重举行,使人类原有的读图思维受到了碰撞,听觉文化与视觉文化有了同等的话语权。二者的结合使人类的文化生活得到了丰满和均衡,从而达成对感官文化的整体均衡思考。[3]与国外视觉文化研究相比,国内对听觉文化的研究呈现研究论文数量少、研究起步晚、对听觉文化的描述多于理论探讨等特点。受世界听觉文化的影响,我国部分学者开始提出一些关于听觉文化的研究观点,但在国内的文化研究领域未能激起波澜。如今看来,我们应该不断吸收、借鉴来自世界的优秀文化,开创适合本土发展的、属于我们自己的听觉文化环境。听觉文化的研究需要整合研究声音和解读声音这两个领域。其中,前者包括声音的由来、传播、消费以及声音的人文和社会意义,后者包括对声音理论的研究。听觉与视觉是人类两个重要的感觉,是人类认知自然万物的重要渠道,也是文化交流、社会碰撞的重要手段。2010年开始,我国学者开始进入听觉文化的研究领域。在江西师范大学举办的“听觉与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强调应该重看和重听经典作品。在天津召开的听觉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学者对声音技术的发展与延伸、听觉文化应用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国听觉文化的理论发展。2014年6月,唐小兵在华东师范大学作了“讨论听觉研究方式意义———穆旦、艾青早期诗歌”的讲座,提出应将视觉文化分析作为一项合理参照物,把听觉研究的探索方式转化为开启我国文化探索的金钥匙。

二、音乐在听觉文化中的地位

作为人类最为重要的听觉艺术之一的音乐,无疑成为听觉文化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听觉文化是系统而专业地探讨听觉现象的文化类型,这是听觉文化区别于音乐理论、音乐史,民族音乐学、音乐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听觉文化更加注重听觉科技进展和社会历史的动态关系及二者对艺术形态的变迁所起到的影响和促进作用。有必要重新整合、构建听觉文化和音乐科学这两种概念。首先,要对二者的理论基础进行全面梳理。音乐学是对音乐的系统阐述和高度概括。它以研究西方音乐为雏形,逐渐发展为考察全球音乐派系及相关衍生品,跨学科地将哲学、语言学,音乐理论、历史学、心理学、美术学、符号学、教育科学相互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知识话语。多种学科相互融合、交叉、渗透,使人们对音乐学的理解更加多元化、深层次,并为其与更大范畴的听觉文化相结合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听觉文化研究对音乐学进行了全新的编排和整合,并多角度、多层次地引入了音乐以外的声音,更恰如其分地理解和分析了传统音乐话语的相关音乐文化问题。其次,结合我国听觉艺术研究发展的实际情况,“音乐人类学”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均未打破传统听觉艺术研究的范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国流行文化存在着能够“发现问题”但却不能有效“解决问题”的尴尬,在“问题”出现后,往往不能找到更恰如其分的听觉表述话语,也没有探索出听觉文化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思路,所以常常无奈引用文化研究领域普遍性的话语进行刻板、生硬而表面化的评述。在听觉文化中,环境音乐、实用音乐、流行音乐的重要程度正在逐步提升,成为重要的审美感受方式。20世纪30年出中国近代第一部考察中国文学与音乐关系的专著———《中国音乐文学史》的朱谦之先生极力推崇音乐,推崇时间艺术,推崇听觉文化,甚至将中国的文学全然纳入音乐文学的范畴。以听觉为中心的文化逐步转向以视觉为中心的文化的标志是记录声音的文学符号、图像的出现。单纯的声音传播具有易逝和不确定的特点。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张,以听觉为中心的文化无法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文化传承的需要,必将被时代所淘汰。在印刷术普及之后,视觉文化打破了传统声音传播的时空限制,使声音的传播更真实、确定。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