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教育教学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武术教育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武术教育教学

高校武术文化建设价值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武术文化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剖析了目前我国高校武术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我国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相关对策和建议。我国高校在武术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将武术教育和武术文化传承作为主要的指导思想,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武术文化体系。

【关键词】高校武术;文化;价值

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武术文化作为最具特点的传统文化之一,对于我国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武术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通过与相关人士的深度访谈了解到,目前我国高校虽然进行了相应的武术教育,但是对武术文化的传承明显不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和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提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要求我国社会在践行中国梦思想的同时必须要传承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功能和作用[1]。本文主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试图构建出文化传承领域下我国高校武术文化建和的相关体系和发展策略。

1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价值

1.1强化民族认同,铸就尚武正能量

“软实力”(softpower)是约瑟夫•奈在1990年所提出的概念。“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受到了全球各个国家的重视,提升“软实力”也成为世界各国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2]。随着近年来世界各国竞争的不断加剧,文化“软实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作为我国特有的武术文化,近年来不仅仅在我国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同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软实力”的主要手段之一。“礼”是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精神。我国武术中的“礼教”文化是在不同派别武术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我国传统武术发展的过程中,在入门之前必须要进行尊严[3]拜师仪式等。同时武术文化中的“礼教”文化在各种演练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礼”的指导下,我国武术文化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彰显时代价值的“武化价值”,即“择师而承”“择徒而授”“仁爱守礼”“扬恶惩善”等价值。在武术文化的长期发展中这些文化不断沉积,逐渐成为我国武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礼乐教化”“武德规矩”“武艺规范”的形成成为我国武术文化发展的根基。我国武术文化中所形成的“礼”对于个人心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对于民族精神的形成以及民族认同感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价值。我国武术传承的本质就是传承武术文化[4]。中国武术千年不衰,在武术文化的传承中,不仅仅是简单的武术技艺的传承,更为重要的是武术道德的传承。修道必须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开始。“以德明道”“以技显道”“以身行道”在武术文化传承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要求学习者通过细小的环节来实现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武术突出显示了中华文化中的“礼仪”文化,因此武术必然将成为我国高校弘扬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之一。

1.2德武相融,弘扬武术文化

阅读全文

中学体育武术教学重要性

摘要:中华武术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沉淀的瑰宝,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当代中学体育教学中融入武术教学项目,这不仅是对中华优秀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运用武术运动帮助中学生实现生长发育、运动技能、思想品行等等众多方面的素质教育指导。因此,本文将联系当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实际,浅析武术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开展的重要教育意义。

关键词:中学体育;武术教学;重要性

随着中国武术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探讨,将武术纳为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教育呼声也越来越高,并且于2004年间中华武术正是成为中学学校教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武术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实行经过时间和教学实践的考验,证明武术结合中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不仅能够为传承中华优秀武术文化做出教育贡献,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对武术学习的正确认知并且指导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由此可见,武术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教学意义并且对于完善体育课程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武术教学活动是弘扬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教育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并且对我国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具有深深的教育教学影响。中华武术不仅仅是一项体育活动项目,更是中国漫长历史发展沉淀而成的文化结晶,武术在中国是作为一种文化艺术遗产的存在。因此,中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社会的主力接班人自然有责任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使命。而中学体育教育目标在于引导中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收获身体技能的锻炼和提升,同时也关注学生精神品质的锻炼和养成。这一教育目标和教学使命与中华武术的运动精神不谋而合,因此中华武术结合中学体育教学活动是可行的,符合中学教育教学科学规律。通过中学学校开展武术体育教学项目,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较为全面系统地认知到中华武术的独特运动技能、运动形式以及其所涵盖的武术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精神。学生进行武术体育活动锻炼的同时深入感知武术文化内涵和武术魅力,随着中学生对武术文化了解的不断深入,学生对学习武术运动技能、崇尚武术道德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自觉性也将大幅度地提升。这在促进武术传统优秀文化发扬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能有效地增强中学生对于中华武术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中学教育教学中武术教学能够指导学生强身健体

众所周知健康的身体是影响中学生学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重视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也成为中学学校教育和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的核心任务。然而,随着传统应试化教学理念和升学压力等等多方面的影响作用,中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已被完成学习任务所占据,而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也逐渐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作为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课程,应当承担起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引导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教学任务。将武术运动项目融入中学体育教学活动,这一举措既能够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和学习需求,更能够通过给予中学生新颖的教学内容和体育活动形式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和运动自觉性。例如,中学生可能对于日复一日的体操活动心生厌倦,在体育课堂上以应付、敷衍的学习态度进行体操活动。这样的体育课堂学习精神状态和学习态度都将不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积极心理的培养,教师可以将中华武术中的“五禽操”融入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五禽操”中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日常生活形态而进行肢体伸展和锻炼活动,这样的体育活动形式符合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特点、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能够实现教师引导学生强身健体的体育教学目标。

阅读全文

武术课程的实然状态与应然路径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构建全方位育人新体系,形成思政育人新格局的根本宗旨。高校教育是价值观引领的重要阶段,是步入社会实践的重要阶梯。树立良好的思政价值观,是高校教育的关键。课程思政的提出,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即德育为先。从古至今武术的文明传承,得到了儒家文化、侠文化等诸多优秀文化的感染,武德武礼、尚武习武曾掀起了一代国人的爱国热潮。思政育人是在各学科、各领域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促进健全人格的一种育人途径,起到育人、树人的教育作用。既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又是学习过程中一个潜在的思想政治方向指引。通过思政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做到“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1]不同类别、不同领域的课程,体现着特有的思政含义。在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充分挖掘课程的立德树人特点,以促进思政育人目标的达成。有效地达到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与教育教学实践体系目标的实现。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育人的作用

(一)精神引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自古以来武术给人以侠义气概、大义凛然,尚武习武是一辈人的爱国情怀。武术的传习注重礼仪礼节、动作要求体现“精气神”,教学中注重情感意志磨砺、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品行、价值引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可见武术课程具有一定的育人功能。武术课程中对于武德武礼、武术行为规范有着明确的要求。武术课程对于学生德育的要求,是武术文化本身对于武德的传习要求,通过武术课程促进学生运用武德武礼规范个人行为习惯,达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引导和培育,[2]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可见,高校武术课程育人作用与思政育人目标殊途同归。

(二)文化传承建立文化自信

武术文化中蕴含的太极、儒家思想等优秀文化,其内涵丰富、急徐变化、内外兼修使人神往。因武术项目门派繁多、拳种各具特色,经过历史的沉淀汲取了各民族文化的养分,形成了如今坚实的文化内涵。动作的一招一式演练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国际上也是备受感染和鼓舞。武术文化的传承早已成为华夏儿女的历史责任。武术课堂是武术文化传承的园地。通过武术课程教学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武术认知,磨砺意志品质,形成文化认同,建立文化自信。

(三)技能练习促进德才兼备

阅读全文

学生武术教学体育教育论文

1学习武术的必要性

武术是中国重要的传统体育项目,其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与智慧,它不仅可以锻炼人良好的意志品质,更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在国际上每一个提到中国的人都知道中国功夫,同时也代表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彰显了我国的文化实力与影响力。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国际文化发展的状况。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自古都有教育需从“娃娃抓起”的观念,作为我国魁宝的武术文化更应首先在中小学中开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1.1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

自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52年把武术列为推广项目以来,武术开始逐步进入中小学体育课堂,这一决定的提出让武术在中小学的传播得到迅速发展。经过将60多年的发展武术在推广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学校武术教育整体现状依然不容乐观。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在中小学发展武术,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不断地通过简化传统武术套路的繁琐、降低技术动作的难度,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推广与教学,以便于武术在中小学中开展。另外以操化的形式出现如:《雏鹰展翅》、《英雄少年》和《旭日阳刚》等武术操的创编。但是,根据调查发现:武术师资的短缺与现有师资力量的薄弱,也是武术在中小学开展出现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

1.2中小学对武术教师的需求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之一。同时,教师所具有的专业水平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然而,现在中小学体育课中的武术教学基本由体育教师所担任,又因大多数体育教师并非科班出身,武术功底都很薄弱,加上对武术认识的浅薄导致武术在中小学中的开展出现形式单一、内容空乏的现状,甚至有的小学老师因为不具备武术功底而把体育中的武术部分忽略,这与当初推广和普及武术的理念要求差之甚远。因此,想要在中小学中普及武术,使学生能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就要加强体育教师的武术综合教学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填补中小学对武术教师需求的空缺。然而,体育教育专业作为未来体育教育的领军群体,我院如何将武术这一既具有技术性,又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有限的学时内规范而又准确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尽可能较全面地掌握规范、系统的武术技能,成为现今武术普修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武术普修课目前开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阅读全文

跨文化传播视角下的武术推广战略

 

1前言   近年来,武术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杰出代表,在国际上蓬勃发展,在各大洲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武术传播组织。但调查结果显示,武术的国际发展极不平衡,习练人数总体偏少,各国对武术存在严重的“文化误读”现象,武术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技击单一性和文化内涵的表层片面特征以及锻炼方法的不合理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武术国际化的发展规模和传播质量。本研究试从跨文化沟通心理学角度对武术的国际传播问题给予分析和探讨。   2中国武术的国际化传承   2.1中国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承的必要性   中国武术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传播并非是一项新尝试。自人类形成部落群体而开始人类文明之日起,当某一部落的人们遇到另一部落的人,发现他们存在差异时,跨文化交流便随之产生。新技术的发明、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全球经济领域的转移更是促进了国际交往的增长,这种增长明显带动了人们所处社会或群体的文化要素———世界观、价值观、非语言行为和特性等的交流传播及其文化要素的载体形式的世界传播。中国武术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它所体现出来的“天人合一”、“中庸”等哲学思想对当今世界的稳定发展是一种有益的价值参照,理应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全球化内容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文化的世界交流传承也必然需要相应的载体存在和发展,以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武术就是优秀的民族文化跨文化传播媒介。21世纪,文化的地位逐步提升,成为综合国力在全球化竞争中的重要角色,被归为与国家硬实力相对的软实力,约瑟夫•奈认为,“‘软实力’是指通过吸引力而非靠强硬手段或利益引诱的方法去影响别人,来达到你所想要达到的目的之能力。”[14]文化软实力又是“软实力”中最核心的因素,使得民族文化的跨文化交流传播不仅是其本身生存的需要,也成为中国社会与世界发展的需求。科学合理地利用武术促进民族精粹文化的国际化传承,有助于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2.2中国武术文化国际化传承现状   近年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承成绩斐然。在国外,基本已经形成了以功夫、针灸、戏剧、孔子和酒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形象,形成了一种区别于其它文化形态的明显特征。可以说,这五种文化形象成为别国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主要窗口。功夫作为武术在国际上的代名词,在以李小龙为代表的一批影视武打明星的倾情演艺之后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但是,与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日趋重要的地位相比,与五千年所创造的辉煌灿烂的文化相比,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还很弱,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还很小,文化产品贸易逆差还相当严重。[9]尤其对中华武术来讲,它的境外传播同其它传统文化项目一样遭遇了艰难发展的困境,这可能因为与我们具有不同文化氛围和地理环境的外国人,特定的历史原因或已形成的特定思维方式,显现的地域界限以及必要交流的缺乏促成了一些国家和人群对中国文化的刻板成见,对中国文化的国际化传播产生了巨大影响。   3中国武术跨文化传播策略   3.1重构中国武术现行内容体系   在武术的国际传播内容选择方面,存在两个显现的问题。其一,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以武术技术传授为主,对传统武术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涉及甚少,有的不了解甚至干脆满嘴迷信,胡编乱侃,误人子弟。在世界范围内,正式因为中国武术大量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才被称之为中华武术。在世人眼中,其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特征才是其核心价值所在。然而国际上广泛开展的竞技武术,已经渗入了过多的竞技和商业因素,使得竞技武术异化成为一种“类体操”项目,沦为少数人追逐金牌目标的工具。重构现行武术内容体系,首先应该放弃对西方竞技体育传播体系的过度模仿,选取能够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和本质属性的武术内容。其二,竞技武术的突猛发展使得国际传播交流唯套路表演为上,技击意识和内涵退化严重。当今社会,虽然武术技击特性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改变,不需要更不允许以攻防技击为主、以致伤、致残、致死为主要目的武术技击特性存在,武术开始由实用性的技击项目向观赏娱乐性的体育活动转变,但技击仍是武术不可或缺的重要属性,抛开技击就只能是在练“舞”而不是练“武”。因此,当代武术的国际化发展应该以攻防技击为主,淡化门派意识,鼓励武术爱好者演练特征和技击风格的指导和培养,注重传统拳术中功力练习内容的遴选传承,并努力将武术功力大赛推向世界体育舞台。   3.2完善武术教练员的选派机制   武术教练员是武术国际化传播的主要媒介,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形象代言人,这个群体在对外宣传和传授武术的过程中,选择富有代表性、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内容,利用恰当的交流方式显得极为重要,相比国内对交流技巧娴熟运用的要求明显提高。毫无疑问,我们的宣传方式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已经从极左式的、一厢情愿的灌输和傲慢的、仇视性的沟通方式,变成相对轻松、公平和理性的沟通方式。但是我们认为这样的沟通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对外国人的文化心理和他们的沟通风格缺乏足够的了解。以至于有的外国人说“好像中国人不关心或者是根本不知道如何与外国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当小心谨慎、不犯错误成为行动的目标和准则之后,任何有新意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会举步维艰。某些对外宣传人员甚至还以民族主义和斗争的态度进行跨文化沟通,这种方式彻底地丧失了中国传统文化所推崇的仁爱、礼貌、包容、智慧和诚恳的精神。另外,在教授武术过程中,教练员或翻译对中国武术专业词汇的翻译要更加审慎,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很容易对武术翻译传授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武术翻译既要尽可能地向西方传递武术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信息,同时,也要兼顾西方人的信息解码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华武术’”[16]因此,建立选拔和培养拥有良好传统文化修为、具备精湛武术技艺的教练员模式,健全武术传播效果监控和即时反馈机制,完善武术文化人才培养战略体系是中国国粹文化境外传播的长久之计。#p#分页标题#e#   3.3建立武术跨国现代远程教育,扩大武术网站扶持力度和完善网站内涵建设   武术远程教育是对传统武术教育教学的一种必要补充,对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武术远程教育并没有因为远程教育的发展而进步。通过对网络相关教育资源的检索研究,发现中国武术现代远程教育存在如下特点:第一,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武术资源的共享,但缺少对武术资源和信息的深度加工。各大武术相关网站以及远程教育网,仅仅是一些教学视频等资源的罗列,资料分类不合理、资源本身质量不高等问题严重。第二,互动交流不流畅。各大网站资本都设置了在线留言等交流板块,但时效性差,大部分都只是网页中的一个摆设,没能发挥其工具效用,成为武术教学方面交流和指导的障碍。第三,武术在线教育教学内容匮乏。许多看似中华武术远程教育的网站,实际内容多是涉及武术教育的资讯、学院场馆专家介绍,或仅为传授某种技法的广告,真正意义上的武术教育教学内容很少。武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粹,但这一内涵在各大网站少有体现,影响武术远程教育的效果。第四,武术远程教育机构管理缺失。武术管理部门或者教育部门应该加强武术远程教育网站的认定、扶持和监管力度,提高武术远程教学内容的准确性和可信度,[5]促进武术跨国远程教育的迅速发展。   3.4加速武术赛事的完善和国际推广   武术进入奥运会的进程从来没有中断过,也不必要中断。入奥申请几经失败,暴露出的问题理应充分审视,但不是一棒子打死。摒除武术不适合西方体育盛会的悲观情绪或是不应该入奥的狭隘民族观。这些年学术界对武术入奥课题的研究成果颇丰,最有希望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武术作为表演项目,给了武术专家学者一种慰藉,但依然要推动武术进入奥运会的步伐,非奥运项目的地位明显影响了国家对武术项目的经济投入,制约武术的国际传播,另外,这些年武术的迅猛发展一大部分是武术申请入奥促进的结果。不管是削足适履还是良性改造,结果都是进入国际体育盛会的希冀给了武术界一种活力,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武术全球范围传播的软硬实力的建构和完善,也缩短了武术成为奥运会正式项目的里程。除了奥运会,世界武术锦标赛,世界散打锦标赛,国际太极拳交流大赛,国际武术节等等赛事对武术文化的交融和传播提供了很好的平台,要利用好这些平台,促进武术项目的国际化发展以及武术文化世界范围的良性传播。   3.5加大武术文化底蕴挖掘及输出途径探索   中国武术的功能优势,表现在项目本身所具有的技击、健身、表演、养性、自娱等各种功能的复合体,从而使中国武术的习练这能够在相对简捷的运动中一举多得;中国武术的精神魅力,并不在于其对所谓的“高、难、美、新”等技术规格的人为设计,而是在于其简单朴实的动作运动中所内含的文化蕴含与宗教魅力。我们必须使中国武术所固有的文化魅力得以挖掘和完好的保存,扭转中国武术发展的形式化趋势,保持中国武术所具有的雅俗共赏、老少皆宜、功能多样、自娱自乐等文化特质,把中国武术介绍给整个人类世界。在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途径中孔子学院的作用不可忽视,孔子学院是中外合作建立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致力于增进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加强中国与世界各国教育文化交流合作,发展中国与外国的友好关系,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但遗憾的是,武术的国际化传播以武术技术传授为主,注重形式的推广,即便是在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的孔子学院也难逃此窠臼。虽然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远远没有达到系统推广武术文化的程度。中国武术文化底蕴深厚,以传播中国文化为己任的孔子学院是传播和弘扬武术文化的有效模式和途径。当前阶段,应深入探索和研究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武术的具体方法,构建内含武术文化特质的办学模式,努力使其成为各国习练者学习武术、了解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场所。   4结语   武术在中华大地上之所以能够千年传承,得益于其内在组成要素,而这些要素的形成,也并非仅是中国传统武术文化自身孕育的结果,而是在与外界交流沟通的过程不断吸取和兼容中逐渐实现的。传统武术文化的认同并不是要对其做原汁原味的推进,而是要发掘具有现代性意义的东西,弘扬和提升武术文化能对全球具有普遍价值的内容。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需要有更加开放的胸怀,使其固有的原汁原味的内在要素在不断吸取和兼容中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袁济喜教授认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我们民族精神与中华之魂的写照,也是燃照今天的火炬”。武术的境外传播,为国外朋友提供一种路径去感受和体认这种文化精神,让文明的火炬薪火相传。

阅读全文

体育专业院校武术课程改革路径

【摘要】在体育专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开展武术教学课程,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武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设计,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中,对于武术课程的设置,需要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进行建设,全方面、多角度进行实践教学,提升体育专业院校武术课程的质量。

【关键词】体育专业院校;武术课程;改革路径

传统的武术文化是以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为主要根据。在现代化的实践教学中,大多数的体育专业院校,都注重对学生的技巧、动作进行强化教学,但对知识理念、历史文化、武术内涵及学习武术的重要性没有进行详细地讲解,使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实践教学的质量造成了直接的影响。对此,需要对体育院校武术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弘扬传统文化为教学理念,明确教学目标,能够对传统的武术技术进行学习,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实现体育专业院校武术教学改革目标。

1体育专业院校武术课程改革重要意义

1.1对学生道德品格产生积极影响

在体育专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中,开展武术课程能够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传统文化,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教学流程,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使武术课程自身具有的重要价值充分发挥[1]。武术课程教学不仅能够对学生的意志力进行锻炼与提升,还能够对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体育专业院校的教学中,弘扬我国传统武术文化,对学生的思想观念正确地引导,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武术人才。

1.2提升学生体质

阅读全文

体育教育与武术教学协同效应

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独特传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增进学生健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其他学科以及其他体育项目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分析武术在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中与其他子项目的协同关系,全面发挥体育的协同效应,对有效提高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整体效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协同效应的内涵

协同学认为,协同效应是指在复杂的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这一原理指出,系统的有序性是由诸要素的协同作用形成的,协同作用是任何复杂系统本身所固有的自组织能力,是形成系统有序结构的内部作用力。“协同导致有序”是这一基本原理的高度概括。武术是体育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有着成熟的理论思想、完备的技术体系以及独特的教学方法。武术作为学校体育的一种运动项目,与田径、球类、体操等学校体育运动项目在教育理念、价值功能、教学方法上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这充分体现出武术与其他运动项目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协同关系,可以有效地促进体育教育系统有序状态的形成,从而提升体育教育的整体效能。

2武术在体育教育理念上的协同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练习形式具有多样化,教学内容也丰富多彩,与常规的田径、体操、球类项目共同构建了目前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武术教学中,通过呼吸的配合及神情的贯注,可以使学生气息宁静,做事专一;通过身体各部位、器官的共同参与,可以增强学生肌肉力量、拉伸肌肉韧带柔韧性;通过武术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柔韧性素质得到大幅度地提升,同时也使灵敏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得到发展,长期练习可对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武术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其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精神。在武术练习中,由于武术动作具有强烈的“技击性”,身体素质的训练着重强调“打练结合”,因此在实战或模拟实战中,可以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高昂斗志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其次,武术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如在套路练习时,学生可以在技术动作上相互交流,在一些对打动作练习中互相“喂靶”等。此外,武术的学习离不开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尤其是武德和武术比赛规则的约束。学生在参加武术比赛时,能最直接、最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可渗透式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规范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3武术在体育教育功能上的协同

武术以完备的技术体系、独特的训练方法、显著的健身效果,对实现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例如,长拳的“十二型”,其动作包含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仆等,通过练习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其次,武术教学注重对武术礼仪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尊师重道、谦虚礼让、宽厚待人的优良品德。武术礼仪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最常见的武术礼仪有“抱拳礼”“抱刀礼”“持剑礼”“递枪礼”等,动作不一,内涵各异。因此,在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武术“以礼始、以礼终”的身体规训,使学生在武术礼仪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德艺双修”,逐渐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与人格修养。再次,武术教学可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刻苦练习、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要学武、不怕苦,要练功、莫放松”“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可以看出,要学好武术非得下苦工夫不可。尽管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难度相对较低,但是学生们要掌握好武术的技术技能并非易事,需要勤学苦练才行。

阅读全文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技能培养

摘要:《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各类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将武术规定为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是以培养具有一定武术教学能力和运用武术类运动方法进行强身健身指导的体育教育人才为目标。文章以教师资格证改革为背景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方法分析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技能培养中存在的教材、教学、以及评价等问题,建议补充完善武术教材中教学技能章节,构建武术教学评价内容与教学技能双重体系,旨在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能力,为高校输出高质量武术师资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技能;教师资格证

2011年教育部选取湖北、浙江两省进行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试点工作,2015年教师资格证统考制度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教育部在加强教师行业准入资格管理的同时,也对高校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更高要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以培养学校体育教育师资为主要目标的体育类师范专业,自1952年创立以来,截止到2017年全国共有306所高校开设体育教育专业。武术于1915年提出在“各学校应该添授中国旧有武技”至今,学校武术教育已发展百年有余,长久以来武术界诸多专家学者致力于学校武术教学的改革研究,先后提出“淡化套路,突出技击,强调应用”的教学改革思路以及“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教学理念。然而,对于被列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干课程的武术却仅限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缺乏教学技能的研究。鉴于此,本文以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为契机,结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武术课程目标,就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技能的培养问题提出对策,旨在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能力,为高校输出高质量武术师资提供参考依据。

1教师资格证改革背景

教师资格证是教师行业的准入资格证,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要求在我国从事教师职业就必须通过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并获得教师资格证书,后经1995年3月《教师法》以及同年12月国务院颁布的《教师资格条例》确立了我国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教师资格证的认定始于1998年教育部在上海、江苏等6地进行教师资格认定试点工作。2001年1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教师资格制度实施工作会议,进行了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工作动员部署工作,至此教师资格认定工作全面实施进入实际操作阶段。教师资格证认定制度经过10年的发展,2011年教育部选择浙江、湖北试行了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制度。[1]这一改革制度于2015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施,教育部通过采用取消师范生直接认定教师资格证的方式加大教师资格证认证管理力度,从而迫使高校不得不重新审视师范类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问题。

2教师资格证考试改革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武术教学技能培养问题分析

2.1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课程的地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