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武术教育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武术文化建设价值探讨
【摘要】本文主要针对目前我国高校武术文化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剖析了目前我国高校武术文化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针对性地提出我国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相关对策和建议。我国高校在武术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将武术教育和武术文化传承作为主要的指导思想,结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武术文化体系。
【关键词】高校武术;文化;价值
武术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武术文化作为最具特点的传统文化之一,对于我国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武术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不足。通过与相关人士的深度访谈了解到,目前我国高校虽然进行了相应的武术教育,但是对武术文化的传承明显不足。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已经成为我国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和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提出“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要求我国社会在践行中国梦思想的同时必须要传承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功能和作用[1]。本文主要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对高校武术文化传承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试图构建出文化传承领域下我国高校武术文化建和的相关体系和发展策略。
1高校武术文化建设的价值
1.1强化民族认同,铸就尚武正能量
“软实力”(softpower)是约瑟夫•奈在1990年所提出的概念。“软实力”概念的提出受到了全球各个国家的重视,提升“软实力”也成为世界各国文化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2]。随着近年来世界各国竞争的不断加剧,文化“软实力”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作为我国特有的武术文化,近年来不仅仅在我国得到了足够的重视,同时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全球“软实力”的主要手段之一。“礼”是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核心精神。我国武术中的“礼教”文化是在不同派别武术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我国传统武术发展的过程中,在入门之前必须要进行尊严[3]拜师仪式等。同时武术文化中的“礼教”文化在各种演练中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具有独特民族特色的“礼”的指导下,我国武术文化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彰显时代价值的“武化价值”,即“择师而承”“择徒而授”“仁爱守礼”“扬恶惩善”等价值。在武术文化的长期发展中这些文化不断沉积,逐渐成为我国武术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礼乐教化”“武德规矩”“武艺规范”的形成成为我国武术文化发展的根基。我国武术文化中所形成的“礼”对于个人心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同时对于民族精神的形成以及民族认同感的培养也起到了积极的价值。我国武术传承的本质就是传承武术文化[4]。中国武术千年不衰,在武术文化的传承中,不仅仅是简单的武术技艺的传承,更为重要的是武术道德的传承。修道必须要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开始。“以德明道”“以技显道”“以身行道”在武术文化传承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要求学习者通过细小的环节来实现积少成多、积小成大。武术突出显示了中华文化中的“礼仪”文化,因此武术必然将成为我国高校弘扬传统文化的最佳载体之一。
1.2德武相融,弘扬武术文化
中学体育武术教学重要性
摘要:中华武术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沉淀的瑰宝,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当代中学体育教学中融入武术教学项目,这不仅是对中华优秀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运用武术运动帮助中学生实现生长发育、运动技能、思想品行等等众多方面的素质教育指导。因此,本文将联系当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实际,浅析武术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开展的重要教育意义。
关键词:中学体育;武术教学;重要性
随着中国武术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探讨,将武术纳为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教育呼声也越来越高,并且于2004年间中华武术正是成为中学学校教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武术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实行经过时间和教学实践的考验,证明武术结合中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不仅能够为传承中华优秀武术文化做出教育贡献,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对武术学习的正确认知并且指导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由此可见,武术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教学意义并且对于完善体育课程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武术教学活动是弘扬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教育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并且对我国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具有深深的教育教学影响。中华武术不仅仅是一项体育活动项目,更是中国漫长历史发展沉淀而成的文化结晶,武术在中国是作为一种文化艺术遗产的存在。因此,中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社会的主力接班人自然有责任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使命。而中学体育教育目标在于引导中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收获身体技能的锻炼和提升,同时也关注学生精神品质的锻炼和养成。这一教育目标和教学使命与中华武术的运动精神不谋而合,因此中华武术结合中学体育教学活动是可行的,符合中学教育教学科学规律。通过中学学校开展武术体育教学项目,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较为全面系统地认知到中华武术的独特运动技能、运动形式以及其所涵盖的武术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精神。学生进行武术体育活动锻炼的同时深入感知武术文化内涵和武术魅力,随着中学生对武术文化了解的不断深入,学生对学习武术运动技能、崇尚武术道德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自觉性也将大幅度地提升。这在促进武术传统优秀文化发扬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能有效地增强中学生对于中华武术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中学教育教学中武术教学能够指导学生强身健体
众所周知健康的身体是影响中学生学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重视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也成为中学学校教育和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的核心任务。然而,随着传统应试化教学理念和升学压力等等多方面的影响作用,中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已被完成学习任务所占据,而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也逐渐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作为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课程,应当承担起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引导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教学任务。将武术运动项目融入中学体育教学活动,这一举措既能够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和学习需求,更能够通过给予中学生新颖的教学内容和体育活动形式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和运动自觉性。例如,中学生可能对于日复一日的体操活动心生厌倦,在体育课堂上以应付、敷衍的学习态度进行体操活动。这样的体育课堂学习精神状态和学习态度都将不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积极心理的培养,教师可以将中华武术中的“五禽操”融入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五禽操”中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日常生活形态而进行肢体伸展和锻炼活动,这样的体育活动形式符合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特点、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能够实现教师引导学生强身健体的体育教学目标。
体育教育与武术教学协同效应
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独特传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增进学生健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其他学科以及其他体育项目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分析武术在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中与其他子项目的协同关系,全面发挥体育的协同效应,对有效提高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整体效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协同效应的内涵
协同学认为,协同效应是指在复杂的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这一原理指出,系统的有序性是由诸要素的协同作用形成的,协同作用是任何复杂系统本身所固有的自组织能力,是形成系统有序结构的内部作用力。“协同导致有序”是这一基本原理的高度概括。武术是体育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有着成熟的理论思想、完备的技术体系以及独特的教学方法。武术作为学校体育的一种运动项目,与田径、球类、体操等学校体育运动项目在教育理念、价值功能、教学方法上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这充分体现出武术与其他运动项目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协同关系,可以有效地促进体育教育系统有序状态的形成,从而提升体育教育的整体效能。
2武术在体育教育理念上的协同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练习形式具有多样化,教学内容也丰富多彩,与常规的田径、体操、球类项目共同构建了目前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武术教学中,通过呼吸的配合及神情的贯注,可以使学生气息宁静,做事专一;通过身体各部位、器官的共同参与,可以增强学生肌肉力量、拉伸肌肉韧带柔韧性;通过武术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柔韧性素质得到大幅度地提升,同时也使灵敏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得到发展,长期练习可对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武术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其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精神。在武术练习中,由于武术动作具有强烈的“技击性”,身体素质的训练着重强调“打练结合”,因此在实战或模拟实战中,可以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高昂斗志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其次,武术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如在套路练习时,学生可以在技术动作上相互交流,在一些对打动作练习中互相“喂靶”等。此外,武术的学习离不开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尤其是武德和武术比赛规则的约束。学生在参加武术比赛时,能最直接、最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可渗透式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规范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3武术在体育教育功能上的协同
武术以完备的技术体系、独特的训练方法、显著的健身效果,对实现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例如,长拳的“十二型”,其动作包含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仆等,通过练习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其次,武术教学注重对武术礼仪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尊师重道、谦虚礼让、宽厚待人的优良品德。武术礼仪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最常见的武术礼仪有“抱拳礼”“抱刀礼”“持剑礼”“递枪礼”等,动作不一,内涵各异。因此,在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武术“以礼始、以礼终”的身体规训,使学生在武术礼仪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德艺双修”,逐渐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与人格修养。再次,武术教学可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刻苦练习、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要学武、不怕苦,要练功、莫放松”“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可以看出,要学好武术非得下苦工夫不可。尽管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难度相对较低,但是学生们要掌握好武术的技术技能并非易事,需要勤学苦练才行。
学生武术教学体育教育论文
1学习武术的必要性
武术是中国重要的传统体育项目,其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与智慧,它不仅可以锻炼人良好的意志品质,更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在国际上每一个提到中国的人都知道中国功夫,同时也代表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彰显了我国的文化实力与影响力。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国际文化发展的状况。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自古都有教育需从“娃娃抓起”的观念,作为我国魁宝的武术文化更应首先在中小学中开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1.1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
自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52年把武术列为推广项目以来,武术开始逐步进入中小学体育课堂,这一决定的提出让武术在中小学的传播得到迅速发展。经过将60多年的发展武术在推广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学校武术教育整体现状依然不容乐观。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在中小学发展武术,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不断地通过简化传统武术套路的繁琐、降低技术动作的难度,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推广与教学,以便于武术在中小学中开展。另外以操化的形式出现如:《雏鹰展翅》、《英雄少年》和《旭日阳刚》等武术操的创编。但是,根据调查发现:武术师资的短缺与现有师资力量的薄弱,也是武术在中小学开展出现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
1.2中小学对武术教师的需求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之一。同时,教师所具有的专业水平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然而,现在中小学体育课中的武术教学基本由体育教师所担任,又因大多数体育教师并非科班出身,武术功底都很薄弱,加上对武术认识的浅薄导致武术在中小学中的开展出现形式单一、内容空乏的现状,甚至有的小学老师因为不具备武术功底而把体育中的武术部分忽略,这与当初推广和普及武术的理念要求差之甚远。因此,想要在中小学中普及武术,使学生能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就要加强体育教师的武术综合教学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填补中小学对武术教师需求的空缺。然而,体育教育专业作为未来体育教育的领军群体,我院如何将武术这一既具有技术性,又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有限的学时内规范而又准确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尽可能较全面地掌握规范、系统的武术技能,成为现今武术普修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武术普修课目前开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武术课程的实然状态与应然路径
立德树人是高校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构建全方位育人新体系,形成思政育人新格局的根本宗旨。高校教育是价值观引领的重要阶段,是步入社会实践的重要阶梯。树立良好的思政价值观,是高校教育的关键。课程思政的提出,明确了教育的本质即德育为先。从古至今武术的文明传承,得到了儒家文化、侠文化等诸多优秀文化的感染,武德武礼、尚武习武曾掀起了一代国人的爱国热潮。思政育人是在各学科、各领域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是促进健全人格的一种育人途径,起到育人、树人的教育作用。既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又是学习过程中一个潜在的思想政治方向指引。通过思政教育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做到“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1]不同类别、不同领域的课程,体现着特有的思政含义。在课程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元素,充分挖掘课程的立德树人特点,以促进思政育人目标的达成。有效地达到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法与教育教学实践体系目标的实现。
高校武术课程思政育人的作用
(一)精神引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自古以来武术给人以侠义气概、大义凛然,尚武习武是一辈人的爱国情怀。武术的传习注重礼仪礼节、动作要求体现“精气神”,教学中注重情感意志磨砺、促进良好品德的形成,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品行、价值引领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可见武术课程具有一定的育人功能。武术课程中对于武德武礼、武术行为规范有着明确的要求。武术课程对于学生德育的要求,是武术文化本身对于武德的传习要求,通过武术课程促进学生运用武德武礼规范个人行为习惯,达到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引导和培育,[2]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可见,高校武术课程育人作用与思政育人目标殊途同归。
(二)文化传承建立文化自信
武术文化中蕴含的太极、儒家思想等优秀文化,其内涵丰富、急徐变化、内外兼修使人神往。因武术项目门派繁多、拳种各具特色,经过历史的沉淀汲取了各民族文化的养分,形成了如今坚实的文化内涵。动作的一招一式演练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国际上也是备受感染和鼓舞。武术文化的传承早已成为华夏儿女的历史责任。武术课堂是武术文化传承的园地。通过武术课程教学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提高武术认知,磨砺意志品质,形成文化认同,建立文化自信。
(三)技能练习促进德才兼备
传统武术的当代德育教育
一、传统武德的现代内涵
古往今来,武德从来就是武术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技艺的传授与道德的教化从来就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武术之所以具有常胜不衰的强大生命力,与武术所具有的德育价值是密不可分的,而武德便是这种价值的核心体现。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传统武德由先古发展到现在,其内涵虽然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它的核心教育价值不仅没有削弱,反而随着时代的需要赋予了传统武术新的内涵。主要包含,第一,爱国敬业精神。爱国是传统武德的要求,更是现代社会的首要美德。在和平年代,爱国就要用敬业精神去体现爱国之情。第二,尊师重道。在现代社会,尊师重道的本质要求是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这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第三,明礼诚信。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道德受到挑战,人们的道德信仰出现危机。而武术所崇尚的重承诺、守信用无疑是当今社会的又一道德亮点。第四,正直勇敢。首先表现在参与武术活动的过程中;其次表现在自觉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方面;最后正直勇敢倡导敢于同种种不良社会行为作斗争,敢于同违法乱纪行为做斗争。第五、顽强勤奋。武术的修炼不仅要承受身体的苦痛和磨练,还有来自心理的压力。没有顽强的作风、勤奋刻苦的精神是很难有所成就的。同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技术的提高绝非一日之功,长期、艰苦的练习更需要超乎寻常的恒心和毅力。
二、中国武术的德育价值
1、中国武术德育价值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体现
武术教育素来注重德育,认为“学拳宜以德行为先”,要求学生“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如《武术汇宗》所列少林传授门徒条规之第一条即“尊师重道,孝悌为先”,这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指出的素质教育应“坚持德育为先”刚好相契合。武德教育并只是流于口头或者书面的教化,而是“是以感性的身体运动形式‘动荡其血脉,固束其筋骸’,从而在一种‘涵泳从容,忽不自知’的过程中使习武者养得至善的德性。它以尊重的态度和方式引导习武者实现自己的意志的自由,充分地表现自己的自由意志,能够把经验中的生活准则放置在理性中考察,能够自我立法,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道德责任,并在承担自己的道德责任中实现自己的品质的提升和人格的变革。”
2、中国武术价值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形成方面的体现
一个人如何看待自然界、如何待看待人类社会、如何看待人生和事业以及爱国与否等,这些问题都涉及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的问题。如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正确地对待世界、对待祖国、对待人生,如何实现自身的价值,对每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来说至关重要。中国武术倡导的“侠、勇、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规范与青少年学生“四观”的教育和形成密切相关。世界观取决于人生观和价值观,武德中的“侠、勇、忠、信、礼、义”告诉我们要“任侠善勇,忠于祖国”;要“抱诚守真,表里如一”;要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要正确对待权利、地位和金钱,要“见利思义”而不是“见利忘义”;要知荣辱,有羞恶之心。孟子曰“: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传统文化与传统武德保持着紧密联系,而传统武德又充分体现了当代青少年学生“四观”的教育要求。
武术通识课程内容建设和实践探索
【摘要】运用个案分析法、逻辑分析法,对贵州大学武术通识课程进行了剖析。研究认为,现行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具有一定的新颖性,但也存在着对中国传统哲学整体性的认识不深,与西方哲学的比照不足,思辨与逻辑不强的问题。下一步课程建设的目标和目的是整合、建构成一门“武术+中国哲学+西方哲学”的通识性武术哲学思政课程,在“新文科”建设方面力求实现武术哲学内容升级,在“三全育人”方面力求更好地实现为党育才、为国育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新文科;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武术教育;通识课程
在新时代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认真落实“三全育人”要求、努力复兴中华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发挥武术教育中的民族文化传承、爱国主义精神铸造、集体主义价值涵养,丰富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路径,使高校武术教育既健康第一,也传承文明、为党育人、为国育人,本研究以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贵州大学武术通识课程内容建设与实践为研究对象,关注武术学科新时代发展建设新导向和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教改新理念,以及高校武术教育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在新时代“新文科”建设视域下探讨武术在高校通识教育领域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的方式和举措,力求拓宽践行武术课程育人、育才的新领域、新内涵和新形式。
1课程内容建设与实践的理论背景
“新文科”概念是从党和国家在新时代推进本科教育“四新”(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中正式提出的。樊丽明教授认为:“2017年美国西拉姆学院率先提出‘新文科’概念,他们所阐释的新文科主要是专业重组,不同专业的学生打破专业课程界限进行综合性的跨学科学习。”[1]在新的历史时代,“新文科”建设的总体要求是坚持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以育人、育才为中心,建立健全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近年来,“新文科”建设已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和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文科”建设的重要目的就在于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以文明广大青少年的精神,培养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主线,强化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和“四个自信”。“新文科”建设和贯彻落实“三全育人”理念在目的上是相通的,即,都深刻关注于对人的教育。着眼于“新文科”建设,聚焦新时代课程思政内容与实践,是现今武术育人不可忽视的发展方向。武术通识课程内容建设与实践关注于课程思政建设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以增强学生民族文化的自觉自信、提升传统文化课程内容供给为目标,因此,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内容,以“新文科”建设为导向,是本研究关注到的最鲜明的理论背景。
2课程内容建设与实践的教学问题背景
运用文献资料法,梳理学界相关研究发现,研究结果对武术学校教育问题的认识有着较为一致的看法。如陆小黑、王洁认为,目前学校武术存在教材内容的设置过于单一、体育教师的武术教学能力不足、学校教学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3]。王铁新等认为,中国学校武术发展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教学内容贫乏、教学方法单一、武术教学师资力量短缺;对学生技能掌握和健康促进作用发挥不够;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不够重视[4]。根据上述问题,学者们也提出了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体教融合”“课程思政”等理论为指引,探索学校武术改革与发展的新路径的解决方案[5]。我们认为,上述学者们总结的问题是武术教育实践中最为紧要的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学生不了解、不喜欢武术,或者是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的教育背离现象。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在于我们仍然习惯于将武术教育纳入到体育的范畴,以公共体育课的形式教授太极拳、青年长拳等武术套路,以及一些技法、方法、特点等相关理论知识。这样的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上出现了单一化和单薄化的倾向,限制了武术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度和广度,难以引起新时代大学生的求知兴趣,无法实现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启发和引导,制约了武术的传统文化教育价值和新时代价值观教育效能的全面发挥。
小学体育教育体现(3篇)
第一篇:中小学体育教育武德修养体现
摘要:
现阶段,在加快学校体育改革,完善我国学校体育教育建设的时期,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引领下,学校体育的良性发展是当代人们的共同期盼。武术作为国粹正被国家和民族所重视,已被列为进入中小学必修项目之一,这也与其内涵“武德”的修养有着必然的联系。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归纳总结的研究方法,对武德修养在当代中小学体育教育中的重要性予以分析和研究;通过对此问题以及其影响意义的试析,来表明在当今学校体育教育和我国体育转型之中,“武德”修养所带来的积极影响与重要意义;以此,促进学校体育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推动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步伐。
关键词:
武德;教育;学校体育;精神文明;改革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体育教育更是现代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振兴民族精神的重要手段,是提高中小学生体育运动能力、掌握体育运动技术的有效方法。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正逐渐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接下将以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为基本目标,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强化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完善保障和评价体系,着力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和运动技能,健全学生人格品质,切实发挥体育在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重要作用。
1“武德”涵义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