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武术教学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小学体育教学中武术运动探析
摘要:武术运动具有传统文化与体育运动双重属性,所以武术运动一直在我国教育体系存在,特别是在小学教育体系之中,武术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文献资料等方法对于小学体育教学之中武术运动开展的目标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提升传统体育认知、培养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促进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树立正确的个性观、促进学生德育教育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体育教学之中开展武术运动的核心目标。
关键词:武术运动;小学;体育教学;目标
1提升传统体育运动的认知
知识的获取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小学教育中知识的学习是教育的首要目标,体育课程是我国小学教育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所有小学教育之中的不可或缺的课程。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典型代表,有着传统文化和传统体育活动的双重价值。武术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开始进入到我国体育教学的体系之中。武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可以看作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这种知识不单纯的限于武术本身,而是整体民族传统体育的知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不单单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我国丰富民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在小学体育教育中,需要对于学生身体强健的同时,更应该通过体育手段把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灌输,从而达到传统体育运动知识的了解。武术是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最早、普及最广、师生最为喜欢的传统体育项目,所以具有了传统体育的代表性。武术是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个典型个体,在小学体育教学之中,武术的作用与其教学目标就是通过典型个体项目教学方式来普及整体性的民族传统体育知识。小学体育课程,面向了所有小学生,因此具有极强的广泛性。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武术教学可以让学生学习武术技能、强健身体的同时产生对于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的认识,在整个武术教育中,深刻学习了武术运动知识后更能产生对于其他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并去了解更多多关于民族传统体育的知识。
2培养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
小学教育是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及形成各类习惯的重要阶段,所以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是关键。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习惯的养成,关系到学生未来终身参与体育锻炼及身体健康水平。武术作为中国的传统体育项目,而且是在中国人心目中一项极为特殊的体育运动,学生会对于武术有着更深的认同与接受,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学生猎奇心理较强的情况下,更会对武术的学习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武术是一项可以全面发展人身体机能的运动,小学生在认真的进行武术学习后,身体技能、精神面貌等都会有所改变,而这种改变是通过身体运动所获得的,因此学生会通过武术运动对于身体的改变来对于其他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并进行自主身体的实践。在小学体育教学之中进行武术教学从更为广阔的视角来看,是为了一种培养学生认识体育运动、参与体育运动的一种长期性目标。
3促进身体素质的发展
中学体育武术教学重要性
摘要:中华武术是中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沉淀的瑰宝,象征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品质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在当代中学体育教学中融入武术教学项目,这不仅是对中华优秀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更是运用武术运动帮助中学生实现生长发育、运动技能、思想品行等等众多方面的素质教育指导。因此,本文将联系当前我国中学体育教学实际,浅析武术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开展的重要教育意义。
关键词:中学体育;武术教学;重要性
随着中国武术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探讨,将武术纳为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教育呼声也越来越高,并且于2004年间中华武术正是成为中学学校教学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之一。武术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的实行经过时间和教学实践的考验,证明武术结合中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不仅能够为传承中华优秀武术文化做出教育贡献,更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对武术学习的正确认知并且指导学生在学习武术的过程中增强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由此可见,武术教学在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教学意义并且对于完善体育课程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武术教学活动是弘扬传统武术文化的重要教育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深入,西方文化也不断地冲击着中国本土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并且对我国中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具有深深的教育教学影响。中华武术不仅仅是一项体育活动项目,更是中国漫长历史发展沉淀而成的文化结晶,武术在中国是作为一种文化艺术遗产的存在。因此,中学生作为中国未来社会的主力接班人自然有责任肩负起传承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使命。而中学体育教育目标在于引导中学生在参与体育课程教育的过程中不仅收获身体技能的锻炼和提升,同时也关注学生精神品质的锻炼和养成。这一教育目标和教学使命与中华武术的运动精神不谋而合,因此中华武术结合中学体育教学活动是可行的,符合中学教育教学科学规律。通过中学学校开展武术体育教学项目,中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引下较为全面系统地认知到中华武术的独特运动技能、运动形式以及其所涵盖的武术文化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精神。学生进行武术体育活动锻炼的同时深入感知武术文化内涵和武术魅力,随着中学生对武术文化了解的不断深入,学生对学习武术运动技能、崇尚武术道德的学习兴趣和参与自觉性也将大幅度地提升。这在促进武术传统优秀文化发扬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能有效地增强中学生对于中华武术文化的认同感和民族自信心。
二、中学教育教学中武术教学能够指导学生强身健体
众所周知健康的身体是影响中学生学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重视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也成为中学学校教育和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的核心任务。然而,随着传统应试化教学理念和升学压力等等多方面的影响作用,中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已被完成学习任务所占据,而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也逐渐呈现出减少的趋势。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作为引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课程,应当承担起锻炼学生身体素质、引导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教学任务。将武术运动项目融入中学体育教学活动,这一举措既能够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运动和学习需求,更能够通过给予中学生新颖的教学内容和体育活动形式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主动性和运动自觉性。例如,中学生可能对于日复一日的体操活动心生厌倦,在体育课堂上以应付、敷衍的学习态度进行体操活动。这样的体育课堂学习精神状态和学习态度都将不利于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积极心理的培养,教师可以将中华武术中的“五禽操”融入体育课堂教学活动中。“五禽操”中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日常生活形态而进行肢体伸展和锻炼活动,这样的体育活动形式符合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特点、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从而能够实现教师引导学生强身健体的体育教学目标。
小学武术教学问题与措施3篇
小学武术教学问题篇1
作为最具中国特色的体育项目,武术因其独有的观赏性、技击性和健身性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小学生通过武术训练,可以在体能、协调性等方面提高身体素质,更能弘扬自强不息、精忠报国的尚武精神。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已经把武术纳入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中。近年来,轮滑、街舞、跆拳道等新兴体育项目对武术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其影响力和学习氛围大不如从前。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扬武术这一传统文化,我们需要从基础抓起,从小学武术教学着手。
一、小学武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武术缺乏必要的认知和足够的兴趣
虽然说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名扬四海,但大多数小学生对于武术的认识主要来源于武侠小说或是影视作品等非专业途径,对于武术的精神内涵、文化价值和功能价值等方面认知片面、偏颇甚至扭曲,无法正确形成一个系统的中华武术观。传统武术大多以套路形式出现,动作繁、变化多,对眼神、听力、身架、步伐、手法都有很高的要求。这些对于从小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小学生来说,掌握起来相当困难。再加上武术套路学习周期长、信息记忆量大,学生学习任务重、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以及其身体缺乏必要的柔韧性等原因,小学生学习武术容易出现动作不达标、套路记不住等情况,在学习中缺乏成就感,直接影响其学习积极性。
(二)武术课程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缺乏创新
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现在,武术教学在义务教育体系中一直没有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体系。有很多地方直接放弃了武术教学的开展,即便一些学校坚持开展,也大多仅仅遵循竞技武术常规要求来编写教学内容。部分学生把武术套路作为主要主体学习内容,在任课武术老师的带领下,进行短期的基本功学习,然后就开始学习武术套路,这对没有一定武术基础的小学生而言,掌握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由于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对武术的要领领悟不到位,导致其动作不规范、不流畅、没有力度、没有观赏性,更没有武术应该具备的“精、气、神”。大多数学校的教学思维是以“教”为主,教学形式以单纯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纠正错误—改正练习为主。学生没能站到教学活动的主导地位上来,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其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这种被动的学习模式容易让学生对课程学习失去热情,进而影响到课程的有效开展。
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
摘要:武术是一项蕴含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和精神的运动,是高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内容之一,为了让武术教学适应新时代、新形势下高校教育改革的更新和发展的要求。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影响现阶段武术教学发展的因素,思考武术教学改革应具备的特点,提出武术教学改革的基本途径,旨在为加速推动武术教学改革提供有用的参考。
关键词: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
1引言
武术是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它不光是一项强身健体、磨练心志的运动;还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思想的一项运动,在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全面健康发展中担负着重要作用。高校作为学习、传承、传播、发展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地,培养、储备优秀社会人才的摇篮,是开展武术教学的理想阵地。目前,大多数的普通高校已经开展了不同形式的武术教学活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由于大学生们年富力强、思维敏捷、富有创造力、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点,使得传统的武术教学模式、内容、方法、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已不能满足他们的身心需求,阻碍了武术教学活动的全面深入开展,武术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迫切需要在我国高校体育改革政策的指引下,进行优化改革、创新改革,跟上时代的步伐,满足当代大学生的身心需要。通过改革,可以提升武术在高校的传播力度;缓解改善影响武术教学的因素;建立长期有效的发展计划;完善武术教学框架;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够为武术教学带来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2影响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因素
2.1社会和学校对武术教学的重视程度和认知程度有待提高
目前,高校体育教育项目设置中,西方和现代体育项目的比例占据了绝对优势,如羽毛球、篮球、排球、健美操等项目,而且每年都会举办多次的比赛,通过网络、电视等平台进行宣传,影响力比较大,社会、学校、学生对这些项目的认知程度和重视程度较高,而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虽然广泛在民间传播开展,但相较于上述项目而言,相关教学机构和大学生对武术的了解少之又少,很多人对武术的认知还是停留在武侠小说和武侠影视剧阶段,影响了对武术教学的重视程度,在武术教学的资金投入、硬件设施等方面未能给予及时有力的支持。
武术课堂教学方法探析
摘要:武术运动作为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教学内容之一,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现阶段大学生身心健康情况出发,对武术课堂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探索,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结合武术运动的特点,采取合理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身心健康;武术课堂;教学方法
对于高校发展而言,全面提升大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一直都是其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背景下对大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武术运动是现阶段大学体育中的一门重要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身健体,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长期的学习中调节情绪,消除心理障碍,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做好武术课堂教学活动的改革与创新工作至关重要,需要广大体育教学工作者对其给予高度重视。
1.大学上身心健康情况分析
为了更好的对当下大学生身心健康情况进行了解,笔者在文章写作之前,对某市3所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工作以问卷调查为主,主要围绕两方面开展,即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具体调查结果如下:
1.1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分析
从调查结果笔者了解到,现阶段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普遍较差,而之所以会导致这样的情况发生,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传统应试教育理念和体制的影响,此因素是导致大学生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的根本原因所在,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大部分教师对于体育课程缺乏足够重视,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也存在诸多不合理,比如说,体育课程课时较少、课程内容过于单一、教学方式过于传统等,加上部分学生体育设施配备不齐全,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程质量,无法帮助学生有效提升身体素质。其次是网络游戏普及占据了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沉溺网络游戏的大学生会逐渐丧失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参与体育运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加上长时间使用电脑,使得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而且年级越高这种越明显。
体育教育与武术教学协同效应
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武术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独特传承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增进学生健康、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其他学科以及其他体育项目无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因此,分析武术在学校体育教育体系中与其他子项目的协同关系,全面发挥体育的协同效应,对有效提高学校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整体效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1协同效应的内涵
协同学认为,协同效应是指在复杂的大系统内,各子系统的协同行为产生出的超越各要素自身的单独作用,从而形成整个系统的统一作用和联合作用。这一原理指出,系统的有序性是由诸要素的协同作用形成的,协同作用是任何复杂系统本身所固有的自组织能力,是形成系统有序结构的内部作用力。“协同导致有序”是这一基本原理的高度概括。武术是体育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有着成熟的理论思想、完备的技术体系以及独特的教学方法。武术作为学校体育的一种运动项目,与田径、球类、体操等学校体育运动项目在教育理念、价值功能、教学方法上是相互交融、相互作用的。这充分体现出武术与其他运动项目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协同关系,可以有效地促进体育教育系统有序状态的形成,从而提升体育教育的整体效能。
2武术在体育教育理念上的协同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的体育项目之一,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练习形式具有多样化,教学内容也丰富多彩,与常规的田径、体操、球类项目共同构建了目前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在武术教学中,通过呼吸的配合及神情的贯注,可以使学生气息宁静,做事专一;通过身体各部位、器官的共同参与,可以增强学生肌肉力量、拉伸肌肉韧带柔韧性;通过武术的教学,可以使学生的柔韧性素质得到大幅度地提升,同时也使灵敏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得到发展,长期练习可对神经系统功能的改善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首先,武术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培养其自强不息、奋勇拼搏的精神。在武术练习中,由于武术动作具有强烈的“技击性”,身体素质的训练着重强调“打练结合”,因此在实战或模拟实战中,可以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顽强拼搏、奋勇争先的高昂斗志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其次,武术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如在套路练习时,学生可以在技术动作上相互交流,在一些对打动作练习中互相“喂靶”等。此外,武术的学习离不开一定的规范和要求,尤其是武德和武术比赛规则的约束。学生在参加武术比赛时,能最直接、最深刻地体会到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可渗透式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规范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化发展。
3武术在体育教育功能上的协同
武术以完备的技术体系、独特的训练方法、显著的健身效果,对实现学校体育“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例如,长拳的“十二型”,其动作包含屈伸、回环、平衡、跳跃、翻腾、跌仆等,通过练习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其次,武术教学注重对武术礼仪文化的教育,培养学生尊师重道、谦虚礼让、宽厚待人的优良品德。武术礼仪内容丰富,意义深远,最常见的武术礼仪有“抱拳礼”“抱刀礼”“持剑礼”“递枪礼”等,动作不一,内涵各异。因此,在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中,要严格遵循武术“以礼始、以礼终”的身体规训,使学生在武术礼仪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下“德艺双修”,逐渐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与人格修养。再次,武术教学可培养学生不畏困难、刻苦练习、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要学武、不怕苦,要练功、莫放松”“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可以看出,要学好武术非得下苦工夫不可。尽管学校武术的教学内容难度相对较低,但是学生们要掌握好武术的技术技能并非易事,需要勤学苦练才行。
中学体育武术教学论文
一、科学甄选课堂学习内容
由于武术是一门理论高深、技能高超的高级体育运动,是对学习者体能素质与运动基本功的极大考验,然而中学生由于课业负担繁重,时间和精力都十分有限,要想确保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教学课堂中从快乐中获得知识,就要注意对武术课堂教学内容的甄选,要在教学大纲所要求的范围内来选择那些学生能够接受、消化并实用的学习内容和动作项目,并试着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向学生呈现与讲解这些武术知识,从而推动武术教学课堂的顺利开展。
二、因材施教,安全必要
武术运动是对学生基本运动能力的考验,不同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都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武术教学也要以学生的体能素质为核心进行因材施教,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例如:身强力壮、天生爱运动的男生可以选择相对剧烈、高难度的动作进行教学;相反,身单力薄、身体较弱的女生则适合相对轻柔、缓慢的动作,这样才能使不同才智的学生各有所得,各有发挥。同时,安全意识必须贯穿于整个武术课堂教学的始终,特别是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教师必须亲自守护,重点监督学生的动作规范与要领,确保学生能够严格依照规定科学练习。同时,也要提高他们的身体协调能力,适当地控制训练强度,可以通过适当休息进行调节,防止出现学生由于过于疲惫昏厥的现象。
三、游戏教学,兴趣引导
在武术运动开始阶段,学生身体处于安静状态,很难进入激烈运动状态,可以引入游戏来激起学生的亢奋情绪,常用的游戏方法有:武友相聚、大刀接力等,通过这些方法来聚焦学生的神志,学生的神经、肌肉会自然进入紧张氛围,身体也会慢慢走向运动状态,为接下来的武术练习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一些高难度动作更应该引进游戏,从而全面完善学生的肌肉质量。学生具备了练习武术的基本身体素质,才能达到对武术的疯狂热爱,从而增强学生的耐力,提高学生的品质。在一堂紧张的练习课的末尾,教师可以适当引入一些较为轻松的游戏来帮助学生放松神经、梳理肌肉,为学生带来全新的感受,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对接下来的教学课堂充满期待。
四、侧重武术套路形成特点与原则教学
学生武术教学体育教育论文
1学习武术的必要性
武术是中国重要的传统体育项目,其每一招每一式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与智慧,它不仅可以锻炼人良好的意志品质,更具有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在国际上每一个提到中国的人都知道中国功夫,同时也代表了我国的国际形象,彰显了我国的文化实力与影响力。武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国际文化发展的状况。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自古都有教育需从“娃娃抓起”的观念,作为我国魁宝的武术文化更应首先在中小学中开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伟大复兴。
1.1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
自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52年把武术列为推广项目以来,武术开始逐步进入中小学体育课堂,这一决定的提出让武术在中小学的传播得到迅速发展。经过将60多年的发展武术在推广过程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学校武术教育整体现状依然不容乐观。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在中小学发展武术,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不断地通过简化传统武术套路的繁琐、降低技术动作的难度,以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进行推广与教学,以便于武术在中小学中开展。另外以操化的形式出现如:《雏鹰展翅》、《英雄少年》和《旭日阳刚》等武术操的创编。但是,根据调查发现:武术师资的短缺与现有师资力量的薄弱,也是武术在中小学开展出现停滞的重要原因之一。
1.2中小学对武术教师的需求
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角色之一。同时,教师所具有的专业水平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也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然而,现在中小学体育课中的武术教学基本由体育教师所担任,又因大多数体育教师并非科班出身,武术功底都很薄弱,加上对武术认识的浅薄导致武术在中小学中的开展出现形式单一、内容空乏的现状,甚至有的小学老师因为不具备武术功底而把体育中的武术部分忽略,这与当初推广和普及武术的理念要求差之甚远。因此,想要在中小学中普及武术,使学生能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提高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与了解,就要加强体育教师的武术综合教学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理论知识的掌握,以填补中小学对武术教师需求的空缺。然而,体育教育专业作为未来体育教育的领军群体,我院如何将武术这一既具有技术性,又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在有限的学时内规范而又准确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尽可能较全面地掌握规范、系统的武术技能,成为现今武术普修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武术普修课目前开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