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物理心得体会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中物理电学知识学习心得
摘要:相比初中而言,进入高中后,物理课程明显难度更大了、深度更广了、逻辑性也更强了.而电学知识在全部高中物理课程中,不仅所占权重大,而且直接影响着高考理综成绩,以电学知识的学习方法和解题能力为切入点,触类旁通、闻一知十,对高中物理成绩的提高能起到推动作用,乃至对整个理综成绩起到放大效应.文章综合笔者的学习经验,阐释了高中物理电学知识学习的心得与解题技巧,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物理;电学知识;解题技巧
高中物理电学知识是考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习的难点.为避免盲目学习而不得其法,基于自己对学习兴趣的培养、解题思路的理解、学习过程的体会,以及参加物理竞赛的经历和收获;通过对电学知识不断的总结、归纳、梳理,现对高中物理电学学习中的一些心得体会,谈谈粗浅的认识.
1究根溯源———课内课外相结合培养学习兴趣
作为一名高中生,要想灵活地学习高中物理电学知识内容,就要做到“格、悟、践”3点.首先是“格”,明代哲学家王阳明七日七夜格竹子的故事启迪我们,培养辨析新鲜事物的习惯尤为重要,比如,在新闻中我们经常听到的“电磁炮”“电磁弹射系统”,等等,虽然作为学生不可能破解,但因为脑子里有这一概念,所以学习中就会潜移默化地多留意与之相关的电学、力学等知识;再比如,心灵感应是否真的与量子纠缠有关,等等.通过对抽象概念的推究,激发学习的欲望,达到学习起来不枯燥的目的.其次是“悟”,也就是举一反三的联想能力,除了在课堂上认真学习,课后也可以基于课堂上接受的知识,通过网络搜索、资料查询等方式了解更多的电学知识,分析高中物理电学知识在各行各业中的具体应用,比如可以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电学知识,就某件家用电器向家长讲解运行原理,从而获得成就感,提升表述能力,无形中也巩固延伸了知识面,从不同角度领会相关知识点.最后是“践”,很多知识课堂上老师再怎么讲,也只是理论,电学学习最关键的是要抓住每一次实验课的机会,实验就是把抽象的知识点变为具体现象的过程,是对某个知识点加深理解的重要环节,通过实验的准备、画图、组装、测量,以及撰写实验报告等,培养严谨的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让我们更直观地去理解科学、了解电学,也会吸引我们去积极地求知与探索未知领域.
2审思明辨———理清概念和公式在应用中深化认识
我们在物理电学知识的学习中,经常会涉及到一些公式与概念,如静电力、电场力、电荷量、电功、电压以及电流等,这些都是重点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理顺物理概念的涵义,对于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公式要重点记忆.要善于串联思维,总结发现规律性的东西,顺藤摸瓜,多数的电学公式都是通过欧姆定律以及电功率电学公式为基础推导出来的,我们在物理学习中,要对其进行整理分析,了解不同公式的内在规律与特征,明确不同的知识点与概念,这样就可以避免混淆.比如,我们在高中电磁学中常见的电磁感应与力学结合的大题,在求解的过程中必然要先对各部分知识进行整合.在分析此类题时,一定要明确该过程都涉及到了哪些物理概念,符合哪些规律的成立条件,解完题后,要养成题后反思的习惯,不能仅仅满足于把题解出来,要再次思考题中所包含的概念、规律,看看做题前后理解上有什么变化,在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方面有哪些新的收获和体会.
完善的物理实验课程成绩考评体系
1、开放式教学管理模式下学生实验成绩的考核与评定
我们探索并实践的物理实验成绩考核评定方法的基本原则是以学生每项具体实验的完成情况作为评价学生实验技能的基本依据,利用各项实验的平时成绩对课程的总成绩进行综合评定。这样的一来,学生每参加一次实验即相当参加了一次实验考试,所获得的实验总成绩中偶然因素较小,能够较为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实验情况,亦能够促进学生有意识地提高平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重视每一次实验学习的机会。
2、具体实施办法
(1)平时实验成绩记录以学生每项具体实验的完成情况作为评价学生实验技能的基本依据,需要准确记录学生平时的实验情况,所以我们制定了“平时实验成绩记录表”。该表格由物理实验预约系统自动生成,主要记载学生的实验出席、预约情况,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报告撰写情况及仪器的使用情况等。该表格能够准确反映学生实验的全过程,是学生平时实验成绩的重要依据,也是实验教学过程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根据完成实验的独立性、完成时间、实验数据完整性和准确性、操作过程的具体表现等指标确定采分点,根据本体系的“物理实验成绩考核评价量化指标细则”确定具体分值。
(2)单项实验成绩和总成绩评定方式在我们这一套物理实验课成绩考核评价体系中,实验总成绩由各单项实验成绩构成。每个学生每学年度需完成一定数量的实验,完成每项实验获得一项成绩,最后将每项实验成绩累计并折合为百分制,便可确定学生的总成绩。为了科学合理的考核学生的单项实验成绩,我们又将每单项实验成绩分为“过程成绩”和“目标成绩”。“过程成绩”主要考核学生的预习和实验操作情况,其中预习情况占单项成绩的20%,此项指标不仅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报告的撰写情况,还要针对每项实验设置一些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其预习情况,该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操作情况占单项实验成绩的60%,该过程为评定学生实验成绩的关键环节,由于每项实验难易程度不同,所以我们在本套成绩考核评价体系的“物理实验成绩考核评价量化指标细则”中针对不同实验我们给出相应的完成时间限定。例如“液体粘度系数测定”实验,要求1.0~2.1小时完成此项实验,超出2.1小时即要根据超出时间的长短扣掉相应的分数,对于个别提前完成实验的同学可以利用余下的时间再做一些与当次课实验仪器相关的实验内容,对于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表现优异的学生给予适当加分鼓励,为因材施教提供广阔的空间。“目标成绩”是指实验完成情况的量化指标,学生完成实验后要撰写一份合格的实验报告,该过程占单项实验成绩的20%,即学生的实验测量结果并不作为成绩评定的主要部分,学生在报告中除要完成必要的数据处理和思考题的解答外还要写出自己对当次实验的心得体会及意见或建议,对于思维新颖的或意见被采纳的我们给予相应的加分鼓励,该过程提高了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和概括总结的能力。
3、结束语
大学物理实验考核方式直接影响着大学物理实验课程的教学效果,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证明,新的考核办法符合实验教学改革的要求,突出了对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的考核,为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出了贡献。为适应现代课程建设的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的目标是为不同难度的实验项目确定加权系数,使成绩考核评价体系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合理。
大学物理课堂演示与应用
1充分挖掘生活中的实验资源,进行低成本实验
从生活中就地取材,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器材、玩具,做一些简单易行的低成本实验.比如,牛顿摆用玩具碰碰球替代,用一种训练幼儿吃饭的陀螺碗代替陀螺仪、卧褥香炉,利用螺旋弹簧(又叫会下楼梯的弹簧)演示横波、纵波甚至是驻波现象.
2利用DISLab数字化实验系统优化演示实验
数字化实验系统是一种多功能、可以实现精密测量的实验平台.它在实验的基础上,利用力等十余种传感器快速、准确地采集所需数据,通过数据采集器将采集到的实验数据输入计算机处理,做出各种曲线拟合.利用数字化实验系统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利用传统实验方式需要几十分钟才能做完的实验,不但节约了时间,而且实验效果好,现象明显.
数字化实验系统已经发展的较为完备了,完全可以将其运用到大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比如以往的简谐波叠加课堂教学是理论推导或进行动画模拟,学生往往会有“是真的吗?”的疑问,利用数字化实验系统可以在课堂上将这一叠加结果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3将物理学史与演示实验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物理学史是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体现了人类通过探索逐步认识物理世界的现象、规律和本质的艰辛历程.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钱三强说过:“物理学发展史是一块蕴藏着巨大精神财富的宝地,如果我们能够重视这块宝地,把宝贵的精神财富发掘出来,从中吸取营养,获得教益,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大有益处.”在大学物理课堂上,将演示实验与物理学史相结合,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高中物理教学问题教学法应用体会
“问题教学法”顾名思义,其是指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尤其是在开展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以现行物理教材为基础,在课堂上面对全体学生提出相应问题,并指引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分析、汲取知识,从而实现高中物理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笔者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通过大量教学实践经验累积,深刻感悟到“问题教学法”作用重大,且通过教学实践获得了丰富的“教学应用体会”,接下来就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心得体会.
一、“问题教学法”设置具有三大特性
1.“问题设置”需要具有趣味性
兴趣是提升学生学习动力的不二法宝.在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法”设置问题时,需要充分考虑到“问题设置”的趣味性.因此教师应立足新课标,以现行物理教材为基础,充分挖掘和利用物理课本中的图片、故事、实验现象、背景知识等教学素材,设计出能大幅度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问题.
2.“问题设置”需要具有延展性
延伸是教学向社会大课堂推进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高中物理教师在运用“问题教学法”设置问题时,需要充分考虑到“问题设置”的延展性,即立足教材找出重点和难点,且将知识延伸到课外,从而实现“物理问题”与“现实生活”的接地气式无缝衔接.
3.“问题设置”需要具有生活化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在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比较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常用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往往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枯燥无味,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很容易产生厌学心理。新课改背景下,对高中物理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应该积极改进教学方法,构建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主的物理学习新模式,多给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以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为此,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转变观念
在传统物理教学中,教师一般秉承“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理念,照本宣科地传授知识,很少给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教师在课堂上是绝对的主体,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明显减弱。这样的教学模式,导致了课堂教学气氛沉闷,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在新课改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以素质教育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为主阵地的和谐教育模式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广泛认可。高中物理教师应当更新自己的教学思想与理念,重新认识与定位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将自己从知识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与促进者。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更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评价者,甚至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乃至学习资源。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设计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视角、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爱好等方面给予学生个性化的帮助,进而激发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和信心,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从而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新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堂教学效率,好的教学模式往往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新课改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而这一切只有通过构建以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物理学习模式才能实现。比如,物理概念有的比较抽象难懂,学生靠死记硬背,不能深刻理解这些概念的真正含义。教师可以运用“类比法”进行课堂教学,在教授新概念时,让学生找到类似的概念进行反复比较,加深对类似概念的理解。这种有针对性不断变化的创新教学模式,给学生们带来了新奇感,让学生喜欢物理课,爱上物理课,课堂效率自然提高了。
三、利用多媒体
多媒体教学是以现代网络技术和视频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化教学方式,现在已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改变了原来传统的在黑板上板书的教学形式,能在物理课堂上给予学生声、光、电的多种刺激,为学生构建出多元化、直观化、形象化的展示平台,能将学生的注意力牢牢锁定在物理课堂学习上,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在教学《液体表面张力》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2013年王亚平老师太空授课的视频,让学生亲眼看到王亚平老师如何利用水袋和金属圈做成水膜,并把水膜填充成一个水球,还通过欣赏水球颜色的变化享受太空授课的趣味性,从而为学生全面展示失重状态下水的表面张力,让学生直接看到液体表面张力的神奇效果,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探究欲望和猎奇心理。同时在课后,教师还可以利用校园网络、BBS论坛等交流空间与学生进行互动,共同探讨物理现象,交流学习物理的心得体会。多媒体教学带来的形象直观的教学效果,它使原本抽象的物理知识变得可观可感,更有利于学生把握教学重点,突破难点。教师应该多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物理有效教学策略
中学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努力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自身的能力资源,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加强学生创新、探究、发展能力.本文探讨激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的教学策略.
1因势利导,转变教学模式
1.1体现教学风格
相同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也会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在新课程理念下,更要提倡教师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这就要求教师一切从教材出发,深入领悟教材编排意图,认真研读、感悟、领会和创新教材,在物理教学中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基础,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多变的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更好地教授学生知识,并设计各种物理活动来激活、丰富认知经验,并使之得到系统化的提升.
1.2激发兴趣意识
兴趣是伴随积极情感需要的格调,当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大脑第一反映就形成兴奋中心,集中精力,认真观察,思维敏锐,记忆效果倍佳.如在讲授“静电场,摩擦产生电”一节时,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将两块条形塑料薄膜分别固定在塑料筷子或牙刷柄上,然后用干燥的绸布进行摩擦,发现两块塑料薄膜带上了电.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让学生自己的学习兴趣充分巩固,感受到物理来源生活,物理就在我们身边,使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向乐趣前进,乐趣向志趣升华的目标.
1.3适当鼓励和表扬
化学实验教学学生思维培养
摘要: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往往为知识而教、为能力而教.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善于创新创造和总结反思等.本文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就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研究.
关键词:
化学实验教学;创造性思维
化学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上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由于实验教学形象、直观、趣味性强等特点,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创设情境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对于一些化学知识,限于学生的掌握程度,化学教材上往往没有进行深层次的解释和说明.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善于应用一些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原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例如,在讲“氧气的物理性质”时,有的学生提出疑问:同是“氧气”,为什么气态的氧气是无色的,液氧、固态氧都是淡蓝色的呢?利用初中理化知识很难给予一个较为满意的答复.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来说明:①取一粒高锰酸钾固体(紫黑色)于试管中,加入10mL水,这时溶液变为紫红色;②取①中的一滴紫红色溶液滴在10mL水中,这时颜色明显变浅;③取②中浅红色溶液滴在100mL水中,整个溶液几乎为无色.这时顺势告诉学生颜色变化与“固态氧、液态氧、氧气”是相互对应的,得出有色物质颜色的深浅与单位体积内物质微粒个数的多少有关的结论.这样的情境性实验,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高中物理教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由于受到全球化、现代化及某些历史因素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近现代人的传统意识淡薄,传统文化缺失。学校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之一,课程作为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作为文化的传播者,切实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在物理教学中值得我们思考与尝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中物理;教学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于长期的历史过程,是人类文化的瑰宝,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根基和精神家园。由于受到全球化、现代化及某些历史因素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近现代人的传统意识淡薄,传统文化缺失,这些有碍于形成民族认同感、自豪感和凝聚力。近年来这一问题逐渐引起重视,学校教育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主要阵地之一,也更加重视中国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将之视为己任,渗透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并不局限于某些学科,不同学科由于其特征不同,在文化传承上有着不同取向,但肩负着同样的职责,应充分挖掘素材,在达成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而中国文化发展史中的古代物理科学在世界上一直处于领先的地位,只是到了明、清,由于欧洲近代物理学的兴起,它才显得落后了。然而从教育肩负着文化传承的责任来讲,物理教学有责任让学生了解自己民族传统文化中的辉煌成就。下面是我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物理教学中,总结得出的几点心得体会。
1关注教学情境,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现行的中学物理教材中,绝大多数物理概念、规律、方法都以西方科学家的思维方式和探究活动呈现。而我们的学生有自身的文化背景,有熟悉的生活经验和思维习惯,这就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在物理学习上缺乏文化共鸣。这也是学生感到物理抽象难懂的原因之一。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是科学,但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艺术。中学物理教师要关注教学情境,关注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融合,用心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物理文化氛围的“文化场”。帮助学生从自身文化底蕴出发,经历合作、探究、感悟、归纳、交流等活动,潜移默化接受传统文化熏陶,逐渐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素养、求实价值观及对传统文化敬仰之情。
2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
中国古代在天文、数学、建筑、纺织等多方面拥有世界领先的成就。特别是古代四大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在物理教学中,适时地提供中国物理学史内容,不仅拉近所学物理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认知距离,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学生能真切感受到中国古代物理成就在推动人类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产生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