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物流工程课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物流工程课程有效教学初探
摘要: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目前高校教学研究的重点。本文主要通过对《物流工程》课程的教学组织过程实施有效教学,从课前的有效准备;课上的有效组织;课后的有效练习以及实施有效教学中应注意的事项,来提升《物流工程》课程教学效益。
关键词:物流工程;有效教学;教学效益
一、有效教学的认识
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有效教学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使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有效教学是指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构建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效益,即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
二、《物流工程》课程实施有效教学的必要性
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物流工程》课程是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特色课程。我校是吉林省较早创办物流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该专业自2004年本科招生以来,一直以培养实践型、应用型人才为主,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物流工程》课程是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及物流运作过程的设计与控制等,该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物流实践能力、培养物流应用型人才是有着积极地作用的。《企业物流工程》课程与其他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相比,它的实践性、研究性和参与性较强,有利于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而有效学习就是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大量的研究表明,探索性的、自主性的、研究性的学习对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很有效果。另外,有效教学对培养和提升《物流工程》课程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三、《物流工程》课程实施有效教学的组织过程
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改革探讨
【摘要】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是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课程,文中分析了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借鉴CDIO教育模式,从实践环节、教学模式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基于CDIO的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改革措施。
【关键词】物流成本管理;CDIO教育模式;改革
1引言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社会对物流工程专业人才需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内多个城市和地区将物流业作为支柱产业。物流工程专业教育必须契合国家和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1][2]。一般知识教育要求实验和实践相结合,但是物流工程教育在我国发展较晚,知识理论体系还不完善,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还很弱,在教学中更强调知识学习,而轻视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3]。作为物流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教学表现得尤为突出。CDIO是一种国际教学模式,它包含了对高等工程教育的构想、设计、实施和运作。它起始于麻省理工学院,在全球多个大学得到了实施,国内的清华大学和汕头大学已经实施过,取得了显著成绩[4]。这充分表明CDIO的教学理念是科学和可行的。本文分析了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基于CDIO的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相应对策和措施,以利于物流成本管理课程的教学,培养更具有竞争力的创新型物流人才。
2CDIO教育模式
CDIO是由麻省理工学院建立的一种先进的教育模式,它是一种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新型教学模式[4]。它继承和发展了欧美的工程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工程能力、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对高等院校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改革也具有重要的意义。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强调理论知识和个人的学术能力,而很少注重实践和团队合作,从而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难以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CDIO模式更注重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结合,通过教学循环来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物流成本管理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国际物流管理教学的创新初探
1《国际物流管理》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教学内容上,采用了从全球供应链或国际供应链的视角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和讲授,其间又融入了国际物流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企业实战经验,如:保税物流、供应链金融、物流管理咨询方法和方案设计等,主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供应链方案设计与策划能力的国际物流人才,教学内容一共分为十二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国际物流管理的背景及框架内容进行概述;第二章国际性产品设计、第三章国际企业原材料管理、第四章国际企业生产管理、第五章全球配送管理、第六章国际企业库存管理和第七章国际运输管理,主要从企业全球化物流运作的观点出发,涉及从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生产、配送、库存和运输直到消费者手中国际物流的整体管理流程;第八章海关作业管理,主要是通关作业内容的介绍;第九章逆向物流管理,主要是涉及整个国际物流运作过程中原材料、产成品及其他物品的逆向物流运作所涉及的问题及相应的管理方法;第十章保税物流与国际供应链金融,主要涉及保税状态下的物流管理及运作方法,以及国际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资金流的管理等相关知识;第十一章国际物流整合规划,主要是利用前面章节的知识对国际物流管理进行整合规划;第十二章国际供应链的咨询方法和方案设计,主要是讲授将国际物流各个章节和之前所学的各种课程集成起来,针对企业供应链物流流程进行诊断咨询,从而提出一体化的国际供应链解决方案的流程和方法。其中,第九章、第十章和第十二章的内容,是根据国际物流的前沿知识和应用新增而成,同原章节内容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此项改革主要解决了目前国内该课程教学内容的不统一且不科学的定位,实现了内容和体例的创新。
2《国际物流管理》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课程各章节采用案例教学,使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在整体课程上采用CDIO工程教育式的教学方法。CDIO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施(Implement)、运行(Operate)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四所大学经过四年的探索研究所创立的“做中学”和“基于项目的教育与学习”的高等工程教育模式。
经过国内外几十所高校的探索与实践,充分证实了CDIO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学生的项目应用与设计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团队交流能力和系统掌控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显著的教学效果。《国际物流管理》是一门知识面广、实践性强的课程,包含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物流运输、仓储、配送、库存控制、海关业务、产品与包装设计、生产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诸多知识,同时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国际供应链方案(项目)设计与策划能力的国际物流管理人才。
由于基于“理论+案例”的传统管理类课程教学方法无法实现上述课程的教学目标,而CDIO国际工程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于2007年起,经过七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国际物流管理》课程上大胆且创新性地采用了CDIO国际工程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即课程讲授伊始,首先提出一个国际供应链的项目设计要求和背景。要求学生学完本课程后,能够有效地集成此前所学的各门课程及本课程各章节的知识,以小组竞赛的形式,通过PPT演示汇报各自的项目设计方案。
通过该教学法的改革,使学生们切实掌握了物流的系统性,以及将以前所学的各个看似孤立的课程或单元集成起来,针对实际的国际物流项目,提出一体化的国际供应链解决方案的能力,也解决了目前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教学法的难题和不足。学生真正掌握了国际物流的内涵和精髓,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实战和项目设计能力、创新与系统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职校物流学科教学思索
本文作者:赵琳 王一丁 单位: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市邮政管理局
一、前言
自物流概念引入我国以来,物流行业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物流热已经成为行业共识,但是在高速度的背后,物流市场的不规范、物流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物流人才的紧缺和低质量等问题一直制约着物流业发展过程中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根据教育部高校物流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统计数据,到2010年,我国大专以上物流人才需求量为30万至40万人,在职人员培训需求达到100多万人。而国内物流教育起步较晚,物流人才已被列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1]在这种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适应新的形势,纷纷开设了物流专业,可以说物流专业教育在高等职业院校日渐兴盛,并且随着物流业的高度发展,这种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截止2003年底,正式招收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及其方向的高等院校已达171所,其中,专科层次的院校为124所,占全国812所高职高专院校的15.271%。[2]至2008年,全国高职(专科)院校增加到1087所,从现有数据看,已有220所高职学院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占全国872所高职学院的25.229%,有的还专门成立了物流系。时至今日,高职院校已成为培养物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力量。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在物流人才的培养上,多下工夫,在结合行业对物流人才需求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出一套拥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物流行业输送适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物流人才。
二、高职物流专业设置分析
从设置物流专业的高职院校来看,总体分为物流工程和物流管理(含物流经济)两大类,一般情况下,物流学科是在每个高职院校自己的相关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且物流专业的师资力量和培养形式也借鉴了这些相关学科。拿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来说,为了适应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该院于2002在经济管理系设立了物流管理专业,进行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物流专业的师资大多来自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专业,培养模式也借鉴了这两个专业。还有一些学校以国际贸易、电子商务、管理信息系统、机械工程、物资管理、工业工程、交通工程为相关专业,设立了物流专业。因此,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设置应该以相关专业为依托、突出院校的专业特色、培养具备现代物流基本原理与方法、知识结构合理完善的物流人才。
三、高职物流专业培养方向分析
根据高职院校自身的条件和物流学科的特点,有必要对物流专业的培养方向做一个划分。根据目前我国高职物流教育的现状,现阶段可以大概把物流学科的研究、培养方向划分为以下4个方面。
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策略研究
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讲话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刻贯彻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的根本路径。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教育,夯实专业知识基础和提升思想政治觉悟有着重要意义。《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是交通运输核心专业课,是对学生前三年所学知识的综合集成,是学生步入行业领域必备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注重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时代使命感和职业认同感,既做到专业育人,又做到思想树人,实现“价值引领、能力提升、知识传授”有机统一。
已有较多学者探索交通运输和物流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侧重于从OBE理念、情景模拟法、案例式实践化教学、校企合作、混合式教学等方面。但是鲜有从思政教育理念融入该课程的角度进行教学改革研讨,仅有东南大学何杰老师研究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课程思政建设是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思政专业建设重要前提和基础,探索《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思政教育的新路径、新方式对于交通运输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路径重构
将思政教育理念、目标融入《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中,合理利用多元教学平台和内容形式,革新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和内容,具体包含:确立教学和思政目标、挖掘思政教学内容、构建课程思政矩阵、细化教学案例设计、强化教学效果评估等内容。技术路线如图1所示。通过全面梳理国家交通战略和深入挖掘课程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精准识别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的结合点和角度,有机统一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专业知识素养的同时提高其思想政治觉悟水平。确立教学和思政目标:强化“价值引领”教学目标,融入思政思想理念于交通运输专业课中,在教学中增加国家政策方针战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学生国家民族自豪感、使命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挖掘思政教学内容:以教学与思政目标为导向,对照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毕业要求,梳理国家战略方针、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教学大纲,寻找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的结合点、角度。构建课程思政矩阵:梳理课程章节内容思政要素、对比不同课程内容与思政要素的结合度、典型性关系,排序思政要素重要性,确立不同教学章节重点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和结合点。细化教学案例设计:基于课程思政矩阵,针对各教学章节和内容,搜集思政教学资源和材料,细化设计教学内容、形式,以知识传授为基础,突出思政要素呈现,构建典型思政教学案例。强化教学效果评估:基于“价值引领、能力提升、知识传授”教学目标,构建思政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设计融入思政教育理念的课程评价方式,注重教学反馈,不断改进课程思政效果。
2课程专业目标与思政目标
(1)课程专业目标。能够运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和判断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的关键环节;能针对特定需求,运用运输系统规划、设计、组织、管理等理论解决交通运输复杂工程问题;理解并掌握交通运输(道路运输)工程实践中涉及的工程管理与经济决策方法。
(2)思政育人目标。培养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观;能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建立高远的国家战略意识和担当使命感,为实现交通强国战略做贡献;树立学生的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精神,立志服务于我国交通领域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产教融合下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探究
摘要:产教融合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趋势。首先,文章提出了产教融合是缓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矛盾的重要途径,并阐释了工程管理硕士中我国高校设置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研究方向等基本情况。然后,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提出了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模式所存在的基本问题与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推进工程管理硕士产教融合培养模式改革的策略与措施。旨在完善以实践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工程管理硕士培养体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质量、高素质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关键词:产教融合;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模式;物流工程与管理
2017年10月18日,同志在报告中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发展“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办学模式。产教融合是实现应用型高校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途径。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受各方面因素干扰,人才供给侧与产业结构需求侧不能完全相适应,因此,深化产教融合对于培养优秀教育人才,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产教融合是实现应用型高校跨越式发展和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途径,通过专业与产业对接、学校与企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等方式实现高校与产业的深度合作,从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甘俊伟等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情况,基于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思想,提出深化校企改革、打造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等策略,提升冷链物流人才培养水平[2]。张彦春等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和综合分析法,对我国工程管理硕士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培养目标并借鉴国外工程管理硕士办学经验,在课程设置与培养环节等方面对我国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提出对策与意见[3]。吴仁华等以福建工程学院为例,为切实解决工程管理专业团队的师资力量提供策略,同时依托工程管理专业学位的培养,探索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教育师资建言献策[4]。徐水太等以“一带一路”的背景分析工程管理硕士培养的现实意义,从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与深化师资教育改革两个方面,提出加强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措施[5]。蔡彬清等应用OTP模式,从培养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角度进行探求,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真实的培养需求,以期实现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目标[6]。从上述分析来看,各高校应更加注重产教融合下教育教学体制的建设,本文以物流工程与管理领域工程管理硕士的培养模式研究为例,研究产教融合背景下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模式中的问题,旨在为我国培养高质量人才提供借鉴。
1物流工程与管理领域专业设置与方向
自2019年工程管理硕士(MEM)改革后,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招生方式与培养模式开始发生改变,随着物流行业近年来的发展,高校开始注重物流人才的教学培养。截至2020年7月,全国共91所院校设立物流工程与管理硕士点,地区分布如图1所示。其中:985院校14所,占比15.38%,211院校共34所,占比37.36%。由图1可以看出,华东地区开展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的高校数量最多,占比37.36%;其次是华北地区,占比25.27%;再次是华中地区、东北地区,占比10.99%和10.00%;最后依次是西南地区、西北地区和华南地区,分别占0.08%、0.07%和0.02%。从开设学院类别来说,大都将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开设在经济管理学院,其次是交通运输学院,设立为商学院的数量也较多。从开设的研究方向来说,设置不同学院分别有其不同的侧重方向,经济管理学院侧重于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企业管理和物流经济分析等方向;交通运输学院侧重于供应链优化与风险控制、物流信息技术与应用等方向。
2产教融合下工程管理硕士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1系统的教育教学体系尚未规范、成熟。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的开设,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不断促进着自身教学体系的完善。2019年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调整了招生方式,之前教学体系偏向工科方向培养,主要是培养学习技术,研究物流系统的资源配置、供应链协调与路径优化等工程领域,而物流工程与管理改革后则偏重于学习物流管理知识,目标为培养具有逻辑思维的管理层人才。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教学体系的设立应主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在培养过程中缺少较为鲜明准确的教育教学体系设立,教学过程不仅会造成学生获取知识范围受限,而且容易给学生造成困扰,使其对自己学习的专业知识如何进行实际运用产生困惑,最终或许会导致不利于物流工程与管理专业发展的现象出现。
谈OBE-CDIO理念物流系统分析和设计课程教学
摘要: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要核心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必需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更是用人单位最关注的能力之一。结合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特点,基于OBE与CDIO相结合的理念,构建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理论框架;围绕用人单位的物流能力需求、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考核、教学改革总体方案、教改方案实施和教学效果评价等方面系统探索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路径,为高校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OBE教育理念;CDIO教育理念;教学改革;混合式教学模式;案例教学
0引言
课程教学质量是保障高等教育质量,进而提高高校专业竞争力和就业水平的重要基础。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必需掌握的重要能力之一,更是用人单位最关注的能力之一。目前物流行业发展较快,市场对应用型物流人才需求非常旺盛,尤其是对具备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能力的物流人才需求较大。而据相关学者研究表明,目前高等院校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侧重于管理类内容的教学,缺乏定量分析的设计型和工程型内容的教学,导致学生所学内容较空洞,不具备工程与设计能力,无法更好地将理论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流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而课堂案例教学是弥补设计型和工程型教学内容缺失的重要途径。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s-basedEducation,OBE),最早起源于美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是成果导向型的[1];而CDIO教育模式是以产品、过程和系统的构思、设计、实施、运行全生命周期为背景的教育理念为载体,以CDIO教学大纲和标准为基础,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和获取工程能力,是过程导向型的。通过OBE理念与CDIO教育模式的结合,可更好吸纳两者的优势,更好发挥其在课程教学改革中的理论指导和引领作用。因此,基于教学过程与学生学习效果相结合的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同时,此种教学改革的实施可有效提高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满足严峻就业形式下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就业需求,具有重要的实践应用价值。
1文献综述
围绕OBE教学理念的应用研究方面,牛佳等(2020)初步探索了OBE教学理念在工科实验课程教学改革中应用的可行性和具体路径[2];杜学领、张开智(2020)指出,数字化实验与OBE教育理念高度契合,能够满足“新工科”背景下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OBE理念的数字化实验教学设计原理和实践案例[3];淳柳等(2021)研究发现,基于OBE理念的研究生英语教改模式与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可以较好地促进学生专业素养与实践技能的双提升[4]。在CDIO教育理念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王保建等(2016)研究了双导师背景下,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课程教育改革及实践方案[5];张建军(2017)基于CDIO教育理念,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评价指标体系,深入研究了“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构建路径[6];余发军等(2020)以物联网课程为例,提出了基于CDIO教学理念的课程教改和实践应用方式[7];严小燕等(2020)提出了基于CDIO理念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路及具体路径[8]。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曹彩凤、曾东香(2020)研究指出,CDIO教育模式可较好地实现OBE的教育理念,因此两者的结合对于更好指导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价值[9]。基于此,较多学者站在不同视角,研究了OBE与CDIO相结合的教育理念的应用场景和实践路径,如姚晓林等(2018)构建了基于OBE-CDIO理念的财务管理人才培养体系框架,从而改善专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10];宫培松等(2020)指出,将OBE-CDIO教育理念引入BIM实践教学改革中,可以较好的提高与行业需求相匹配的专业技能[11];崔洪振等(2021)基于OBE-CDIO教育理念,以软件工程课程为例,设计了课程培养达成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对课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综合评价[12];刘爱群等(2019)初步探索了将OBE-CDIO理念融入安全工程专业教学,从而提升课程整体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和途径[13]。综上可得,目前相关学者分别基于OBE和CDIO教育模式研究工科专业或课程教学改革的较多,而研究实践性较强的管理类课程的相对较少,且学者们围绕以上两种教育理论主要研究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体系构建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内容,缺乏基于OBE与CDIO相结合的理论,以教学案例为突破口,实现对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问题的深入探讨。本文拟结合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特点,基于OBE与CDIO相结合的理论深入研究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问题,研究成果的实施有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进而提高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通过此次教学改革可真正实现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与时俱进,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2基于OBE-CDIO理念的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理论框架
物流实践教学成效评估
作者:孔继利 单位: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
《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目标分析
按照我院对人才的培养定位,结合物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注重突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如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企业物流管理的相关概念、掌握基本原理、方法和模型,并能将相关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用于分析企业物流管理的实际问题,综合应用相关的工具解决各类企业的物流管理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与独立发现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对于物流工程专业的教学而言,实践教学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是体现高等教育质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由于物流相关学科的建设周期比较短,且物流具有多学科融合的特点[6],使物流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还处于探索阶段。各个院校在物流相关学科的建设过程中一般是借助原有优势学科的基础条件[6],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物流实践教学体系。我院《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在强调与理论教学衔接的同时,重视技术工具的熟练使用,以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7]。我院《企业物流管理》优秀课程实践教学的目标可概括如下:①培养学生掌握相关方法、技术和模型的基本原理和要点的能力。②培养学生掌握实践教学具体步骤的能力,使学生能利用相应的技术工具完成实践教学环节的任务。③培养学生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来发现问题、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将实践教学的感性认识升华到一定的理论高度。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注重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企业物流管理》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与物流类专业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相一致,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的,以系统、全面和可行性为原则[4]。在结合我院《企业物流管理》优秀课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已开展的实践教学试点工作取得的经验和借鉴其他兄弟院校成功的实践教学成果的基础上,考虑我系现有的教学资源和师资配备,设计出满足该课程教学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此实践教学体系包括了该课程的4大类实践教学项目和每类实践教学项目对应的实践教学内容。下面详细分析该课程体系的实践教学项目与内容、教学方法与流程。
1《企业物流管理》课程实践教学项目与内容
1.1实验类项目与内容配合《企业物流管理》课程的理论教学环节进行形式多样的实验教学项目的设计,内容主要包括企业物流管理流程设计实验、单设施重心法选址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实验、库存控制基本原理实验和生产物流的时间组织实验等。这些实验类项目可提高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目标[4]。关于前三个实验项目的教学目标、所用到的实验技术工具可详见相关文献[4,8]。下面以生产物流时间组织实验项目的实验目的、实验所用到的技术工具和实验内容的分析为例进行说明。生产物流时间组织实验的教学目标主要有:①掌握生产物流时间组织的三种典型移动方式的特点;②掌握不同移动方式下生产周期的计算公式,并能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求解,能绘制加工示意图;③掌握含运输时间的生产物流时间组织的生产周期公式的推导;④掌握生产物流时间组织系统的算法流程,能够设计生产物流时间组织系统,该系统不仅能计算生产周期,而且能精确绘制加工和搬运甘特图。生产物流时间组织实验所用到的技术工具包括:①系统开发平台:MicrosoftWindowsXP;②开发工具:VisualBasic6.0;③程序算法流程图设计工具、加工与搬运示意图绘制工具:MicrosoftVisio2003;④报告撰写工具:MicrosoftWord2003。生产物流时间组织实验所要完成的内容包括:①结合相关文献的研究成果,在给出一定的假设条件下,让学生推导含运输时间的生产过程时间组织生产周期的计算公式;②利用相应的计算公式和图形绘制工具,完成实验背景资料中生产周期问题的计算;③分析生产过程时间组织系统的功能模块,系统的算法流程,并完成系统的设计(要求开发的系统界面友好、数据有效性验证符合规范要求),用②中计算出的结果数据验证程序的正确性;④利用开发的程序,绘制背景资料中可行方案的加工与搬运图形,并借助该图形分析最少的搬运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