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舞蹈艺术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舞蹈艺术传播思路
本文作者:周仪 单位:湖北省武汉音乐学院
即便到了今天,以“口传身授”为主要教学方式的舞蹈教学活动、剧场舞台的舞蹈表演以及原生态民间舞蹈的表演与传承等,仍旧将人体作为舞蹈艺术记录与传播的重要方式之一。由此可见,人体的记录与传播是舞蹈艺术传承发展进程中最古老、最直接而又最普及的一种记录和传播方式。与人体的记录和传播相比,舞谱的出现更显现出了人类对于舞蹈艺术记录与传播的自觉和专门意识。舞谱的记录与传播是指人们将舞蹈动作及舞蹈表演的过程用文字或图形的方式进行记录和描述,从而达到舞蹈传播的目的。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舞蹈文字记载出现在商代。此后的晋代、唐代,以至元、明、清各朝代也都相继有舞谱的出现。从记录的形式来看,这些舞谱大致可归为文字舞谱和图形舞谱两类。
商、晋、唐、宋的文字舞谱文字舞谱,是指用文字语言描述舞蹈的动作、姿态、造型以及与舞蹈表演相关的伴奏音乐、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等内容。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商、晋、唐、宋等朝代均采用了文字舞谱的方式对舞蹈艺术进行有意识的记录和传播。商代是最早有文字出现的朝代。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关于舞蹈的最早的文字记录。如“雩”舞、“隶”舞等。这些记载虽没有具体描述舞蹈动作表演的过程,但是其“象形”的特点无疑是对舞蹈整体表演风貌最好的描绘。自商代甲骨文出现以后,舞谱成为中国古代舞蹈主要的记录与传播方式之一。据文献记载,晋代就采用文字舞谱对《禹步法》作了这样的描述:“……禹步法:前举左,右过左,左就右。次举右,左过右,右就左。次举左,右过左,左就右……”①;此外,唐宋时期也均有文字舞谱的出现。
值得注意的是,在唐宋时期的文字舞谱中出现了大量的专业性舞蹈术语,比如《敦煌舞谱残卷》中的“令”“舞”“据”“招”“摇”“送”以及《德寿宫舞谱》中的“鲍老掇”“掉袖儿”“五花儿”“雁翅儿”等。这些舞蹈术语的出现标志着文字舞谱在唐宋时期得到了成熟和定型。元、明、清的图形舞谱与唐宋以前的文字舞谱相比,图形舞谱是指用线条语言描绘舞蹈的动作、姿态、造型以及与舞蹈表演相关的伴奏音乐、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等内容。元代以后直至明清时期的舞谱主要采用图形的方式,并结合一定的文字描述,对舞蹈进行记录和传播。如元人余载以传说中的“河图”“洛书”为数据,编制出《九韶之舞缀兆图》,另有《九韶之舞采章图》对舞人所著服色进行细致描述②。而明代朱载堉作《六代小舞谱》《灵星小舞谱》等拟古舞谱以及清代的《文庙舞容谱式》中,不仅对舞蹈动作有详细的文字记录,还附有服饰图、道具图和脚印图,以及伴奏乐器形制图和节奏谱③,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舞谱记录的细致和完善。由此可见,元代以后至明清时期,舞谱的记录方法已经十分成熟和完善。综前所述,舞谱是中国古代舞蹈最主要的记录与传播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舞谱的记录与传播仅适用于古代。
在今天的舞蹈记录与传播方式中,各种文本类舞蹈教材,同样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舞蹈艺术进行专门的记录。此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舞谱,如纳西族的“东巴舞谱”和蒙古族的“査玛经”等,充分体现出古代舞谱在当代的延续和发展。运用影像对舞蹈艺术进行记录和传播,是20世纪以后在影像技术广泛普及发展的时代趋势下产生的一种新的舞蹈记录与传播方式。所谓“影像的记录与传播”是指运用镜头语言全方位、真实地记录舞蹈的动作、姿态、造型、风格动律以及伴奏音乐、舞台布景、服装道具等一切与舞蹈表演有关的内容。与人体和舞谱相比较,影像的运用无疑更完美地实现了对舞蹈艺术的记录与传播的使命。
在中国舞蹈发展史上,最早运用影像记录与传播舞蹈始于1905年的《定军山》。《定军山》是中国第一部戏曲电影作品,该作品受当时影像技术手段的限制,侧重表现了戏曲舞台上的身段表演动作。也正因为如此,《定军山》成为中国影像与舞蹈结合的最早例证。在《定军山》之后,如梅兰芳的《贵妃醉酒》《天女散花》等一大批戏曲影像作品问世,戏曲舞蹈也由此成为最早被影像镜头记录下来的舞蹈形态。从此以后,以影像镜头为主要手段的舞蹈记录与传播活动逐渐普及开来。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东方红》等的现场录制,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丝路花雨》等舞剧电影的出现,再到20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舞蹈艺术片、纪录片以及一大批电视舞蹈作品的问世,都充分体现出了影像镜头在当代舞蹈艺术记录和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这种记录与传播不仅能够细致而全面地记录下舞蹈表演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而且在传播的广度和深度上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以说,自影像镜头出现以后,舞蹈艺术才真正实现了“永生”。综上所述,在舞蹈艺术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体、舞谱、影像的记录与传播分别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担起了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使命。但这并不是舞蹈艺术在其发展进程中仅有的三种记录与传播方式。事实上,广义上的舞蹈记录与传播方式还有很多,比如岩画、陶盆、陶器、汉画像砖以及一些民俗年画中都有关于舞蹈的记录和描绘。这些记录和传播方式对舞蹈艺术的发展而言,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
舞蹈教育中舞蹈艺术表演探究
【摘要】舞蹈在我国有悠远的发展历程,近年来,由于社会文明的进步,舞蹈艺术也有了新的改革。再加上舞蹈表演能够带给人们丰富的视觉体验,舞蹈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而舞蹈表演艺术的教育更是受到了社会的关注。为了提高舞蹈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舞蹈表演水平和艺术素养,在大学舞蹈教学不同阶段,教师应该制定相应的训练计划。本文就舞蹈教育中的舞蹈表演艺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舞蹈教育;舞蹈艺术;舞蹈表演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生活愈加丰富多元,舞蹈作为一种重要的表演艺术形式也随之得到发展。为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舞蹈表演艺术也应紧跟时代潮流,实现创新发展。而舞蹈教育作为培养舞蹈人才的重要途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有鉴于此,本文将对舞蹈教育中的舞蹈艺术表演展开分析,以期为舞蹈艺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舞蹈艺术概述
(一)舞蹈艺术的概念
舞蹈艺术是以经过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基本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性的舞蹈形象,传达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它把人体动作进行提炼加工后,将其作为一种表现方式,利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等多种要素,构成直观、动态的舞蹈形象,舞蹈艺术也通过人体动作抒发了情感。舞蹈艺术的美通过人体动作来表现,但是,这个人体动作,必须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另外,属于人体动作范畴的艺术也有许多种,如杂技、哑剧、人体雕塑、韵律操等等。相较于其他的艺术类型,舞蹈艺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以舞蹈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着重表现语言文字或其他艺术表现手段难以表现的人们的内在深层的精神世界——细腻的情感、深刻的思想、鲜明的性格,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创造出可被人感知的生动的舞蹈形象,以表达舞蹈作者的审美情感、审美理想,反映生活的审美属性。
(二)舞蹈艺术的特征
舞蹈艺术空间分析
本文作者:曲慧佳 石磊 单位:上海电影艺术学院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舞蹈作为一门艺术,要生存就不得不面对这个经济问题。没有了自身的稳固的经济基础,就不可能进行下一步的创新和再发展,“仓廪实而知礼节”,一方面在保持好用肢体语言说话的舞蹈的同时,另一方面还要不断的开辟新的途径来获得其自身的经济收益,来稳固自己的经济济出,从而得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更大的空间。
舞蹈企业化的产业模式第一部由民营企业投资制作的大型现代舞剧《藏羚羊》及其背后的公司、舞团等是舞蹈艺术企业化动作的一个好的范例。舞蹈院团院校积极通过市场媒介以外的方式同海内外进行广泛合作与交流。这样的合作与交流极具亲和力,当舞蹈以非商品的身份贴近社会,人才与各类产品才更具针对性,也使艺术成果和社会需求联系更加紧密,有助于学术成果转化,促进舞蹈产业优化升级和规模效益增长。国际化是社会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主要特征,大规模地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范围、层次和力度是舞蹈艺术产业化发展的基本途径。西方发达国家的艺术实践表明,其不断发展的成功的艺术产业模式无一不是充分利用自身的人文价值优势,不断吸纳国内外相关产业的发展要素,从而形成自身循环系统的高层次演进。
原生态歌舞《云南映象》的市场效益还记得在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大连新闻会上采访杨丽萍的时候,她说:我们的舞蹈如果没有票房,就好比庄稼没有收成。杨丽萍的《云南映象》以其突出的民族特色,让观众了解到云南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风貌和民族民俗风情。他们将最原生的原创乡土歌舞精髓和民族歌舞经典全新整合重构,让原生、古朴的民族歌舞与新锐的艺术构思碰撞,让人们领略到了少数民族最本色的生活。可以说,这是最高层的艺术审美。这部歌舞集以其深厚的民族民俗文化内涵赢得了当代社会的艺术市场。证明了只有不断创新的民族歌舞艺术才能把握艺术市场。她立得住获得巨大成功,在与艺术市场的结合中找到发展空间。
艺术同经济是辩证统一的纵观古今无论是什么门类的艺术,其自身的发展都不可避免的要顺应这个时代的发展,而这个时代是个经济的时代,要讲生存和发展都不可避免的要把艺术与经济结合起来。而艺术归根到底决定于社会经济基础,同时又对社会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着艺术的内容。艺术作品所揭示的各种社会关系,表达的各种观点、倾向、思想情感、审美趣味,再现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不是凭空产生的,无不决定于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不论艺术作品的内容同社会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明显与否,也不论它们同经济基础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它们所表现的观点,抒发的思想情感和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深深地植根于一定的现实生活之中,并且归根到底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和制约。艺术的演进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和制约,艺术发展的历史表明,决定艺术演进的最终原因,不应到政治因素或诸如哲学、道德、宗教等其他社会意识形式中去寻找,而应到社会经济基础及其变化中去寻找。正如恩格斯所说,“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艺术,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作用,或称反作用。
纵观全球世界,无论什么艺术种类,要取得长远的持续的发展,除了她自身的艺术内涵与文化价值外,也就是要看她是否具有赢利性,也就是艺术的经济价值。同时不可以忽视的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告诉发展,艺术这个范畴在经受着现代气息熏陶的同时,她也表现的越来越来有个性,其生存空间也变得越来越鲜明的有特色。因为这是个经济的世界,在经济的世界里生存是第一位的,同样一门艺术要吃饭要生存就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
舞蹈艺术要获得自身的在发展和创新,就不得不开拓自己的经济价值,与这个经济的时代同步,把握住在这个新时展舞蹈艺术的要点,开拓出舞蹈的生存空间,一方面要学习其他同类艺术的生存空间开拓方法,获得启示;一方面继续在已经成功的舞蹈生存空间开拓的基础上进行推广和再开发,将舞蹈艺术与经济完美结合起来,在自身的生存空间里将舞蹈进一步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将舞蹈艺术的独特审美和肢体表现魅力服务于这个世界。
市场舞蹈艺术审美观分析
本文作者:岳娜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
在商品经济社会中,舞蹈艺术生产过程中有两个矛盾,即商品审美价值生产与社会实现的矛盾、艺术商品经济价值的个人生产与社会实现的矛盾。这两重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舞蹈艺术生产的过程和结果。我们纵观社会潮流,不难发现舞蹈艺术创作者的创作是整个艺术生产的起点,舞蹈文化审美价值能否成功的创造,将直接决定着舞蹈艺术社会化生产阶段的成败。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作品就是目的本身”。而舞蹈艺术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不会依赖于其经济价值的实现,它是一个相对独立社会效应的实现过程。舞蹈作品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商品,舞蹈艺术商品即使受到社会化艺术商品生产意识的影响,呈现出了舞蹈作品剧本的商品现实性,并且受到价值规律等规律的相互制约,但它的价值仍难以确定。舞蹈艺术的本质价值是审美价值,只有具有较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商品才能更好的实现自身经济价值。只有实现舞蹈作品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实现,才能真正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商品商业价值的现实理想。
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舞蹈艺术创造的市场化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中国舞蹈艺术生产已经不再纯粹是一种精神生产,而是成为艺术家、观众、经济人、文化公司等共同创造审美价值、营造市场、追求利润的文化经济行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审美价值的实现表现为对经济价值的屈从。首先,中国舞蹈文化审美价值的实现过程愈发依赖于经济价值的实现。市场经济条件下舞蹈艺术商品的好与坏,将直接依赖于其经济价值的实现,也只有为大众所接受的审美价值才是实现了的审美价值。这就无形中要求艺术生产的组织者必须遵循价值规律,要不惜通过美和艺术去表述某种纯粹的商品逻辑,或直接运用经济效益的尺度去衡量艺术品能否进入市场,获得与大众交流的权利。在这种选择机制中,经济价值便超越了审美价值的主导地位,市场经济条件下舞蹈艺术创造的市场化行为便表现为对经济价值的屈从。其次,中国舞蹈艺术创造过程越来越依赖于高科技工具。
科技意识形态利用技术手段、技术材料和技术方式,从艺术生产的操作层面渗透进艺术生产的观念层面,成为一种“本体性”的存在,支配着当代艺术生产。一些技术层面的标准化和模式化,难免会影响到广大群众的心理模式,进而形成社会审美心理层面上的惯性模式,严重影响了舞蹈艺术主动性的发挥。再次,中国舞蹈艺术是当前社会最普及和影响层面最为深广的大众文化,而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则进一步深化了舞蹈艺术商品化的程度,加深了舞蹈艺术商品经济价值的个人生产与社会实现的矛盾。类型化和模式化生产使原本鲜活的舞蹈创作放弃了个性、风格、情调、品味和深度的追求,逐渐走向标准化和程序化。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艺术创作中的排他性思维已被包容性思维所取代,多元文化因素并置的格局已经形成。如今,虽不再必须“以道代文”,但绝不能利用相对宽松的文化环境,把畸形的“生存愉悦”化舞蹈艺术形态作为当代中国舞蹈文化最高目的。这就需要“现代原则”文化观念支配和影响下的创作思想观念必须从创作实践中反映出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纯迎合和满足文化消费这种倾向与感性欲望的舞蹈文化现象的出现,固然有一定的客观的、历史的原因,但又与舞界主观自身缺乏坚定的审美理性原则,面对主义迭出的意志文化,在观念上摇摆于似是而非、莫衷一是的状态不无关联。
纵观现实,感激涕零,在社会中存在一部分,而且是不占少数的一部分人,认为只要好看、只要美、只要让人快乐,就是“好舞蹈”;认为只要能使“舞蹈本体”全方位的调动起来,任意借题发挥而寻求的“可舞性”,充分展示了舞蹈演员的功能性技巧,就是“好舞蹈”;认为只要是体现了舞蹈的“纯粹性”,形式构成有“创意”,即使是舞蹈文化语境观念人费解,甚至产生歧义,也还是“好舞蹈”。或以演员自然本色的“青春美”,千篇一律的“露肚脐”时尚奇趣,来廉价获取所谓“市场化”的“轰动效应”;或以技术取代艺术,作品思想内涵则虚晃一枪,艺术形象则肢解割裂,尽显演员腰腿功夫;或以个人主观臆想构成模糊而纷乱的形象,表现所谓哲理的、超体验的、令人艰深莫测的内涵,以致纯粹个人心灵的矛盾、命运的感叹,以先锋的艺术形态和风格,以自怜自足为特征的舞蹈作品也时有出现。而这样的结果只能将舞蹈直接转化为服务于娱乐、消闲的商品生产,只能以“玩”艺术的方式去“玩”舞蹈,消解了舞蹈对社会、对人生的关注。这才真正是该引起我们误解警觉和反思的“本体”结构的隐患。
舞蹈艺术审美价值是舞蹈作品应该具备的审美属性。舞蹈艺术审美价值创造的过程,即是舞蹈家从自己的审美世界观、审美理想出发,在对社会生活和自然物质材料进行艺术表现时,以人体为工具,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按一定的规律和目的的运动过程中,创造出的一种具体可感的饱含诗情、富有情感的动态艺术美的审美价值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特殊的舞蹈艺术审美价值创造。首先,中国当代舞蹈艺术审美价值应是对特殊审美客体的主观评价和情感反映。不管审美价值创造主体的美学思想如何,一旦舞蹈思维转化为动态的物态形象时,就再也不是舞蹈艺术创造主体审美意识和内在精神的虚幻投影,而已成为能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动态意象。
中职舞蹈艺术教育的融合创新
摘要:职业教育是伴随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快速成长的重要国民教育构成部分。本文针对目前中职教育对舞蹈艺术教育普遍缺乏重视的现状,分析舞蹈艺术功能特点,阐述了其对中职教育促进作用和深度关联,从教学理念、目的深化、手段和方式等方面,探究二者融合创新、协同发展的模式。
关键词:舞蹈艺术;中等职业教育;融合创新
职业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是我国当前仅次于K12教育的第二大细分教育市场,中职教育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职业教育还是舞蹈艺术教育,都包含了职业人所需的职业文化、技能、道德、身体、心理等方面的全面素质,从某种意义上说,二者的本质有着较高的一致性。而经过前些年中职教育机构大整合,中职教育机构对舞蹈艺术教育普遍缺乏重视问题逐渐显现,如何改变中职业教育院校舞蹈艺术教学边缘化现状,找准新形势下中职舞蹈教育的定位,发挥其在中职复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有的作用,是中职舞蹈艺术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探讨,提出一些中职舞蹈艺术教育进行创新思路建议。
一、中职舞蹈艺术教育边缘化成因探析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产业技术工人缺口巨大,在政策、市场的引导下,产业技术、技能教育等具有高度市场属性的中职教育专业得到蓬勃发展,而舞蹈艺术中职教育却遭遇了逐步被边缘化的尴尬。首先,现阶段中国经济结构人才需求决定了综合类中职教育机构舞蹈艺术教育被边缘化的趋向。工业经济是当前中国经济的支柱,而文化产业尚未成为产生规模效应,因此,以培养产业技术工人为主的技术、技能教育成为中职教育的主流,与人才市场无直接关联的中职舞蹈教育自然逐步被综合中职教育机构边缘化。其次,中职舞蹈艺术教育就业压力成为被边缘化的催化剂。虽然我国文化产业尚未规模化,但专业艺术院校在中职教育整合后快速发展,本身体量不大的文化产业市场对舞蹈艺术毕业生的可选择性更多,专业化要求也更高。第三,生源质量是制约中职舞蹈教育抵抗被边缘化的硬伤。由于舞蹈艺术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学生较早进行专业技能和身体素质的训练。目前,我国早期舞蹈艺术专业培训成本较高,专业技能基础较好的生源,拼命的往专业艺术院校挤,极少选择综合中职学校。面对大量零基础的“大龄菜鸟”,中职舞蹈艺术教师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生源质量参差不齐,无法实施专业精准的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谈何容易。
二、新形势下中职舞蹈艺术教育的嵌入式定位,共生式发展
艺术是人产生心灵愉悦感的重要源泉,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对事物积极接近、热衷探索和勇于实践的积极态度和心灵习惯。每一种价值创造都是在特点的社会环境下,使用某种材料,通过特殊的工具及技术生产的,同时倾注了创造者对知识、技术、情感和对社会的认知态度等。这是艺术和工业技术创造活动的共有属性。工业经济社会,舞蹈艺术因不能直接产生物质消费产品而在一定范围的表象上易受到轻视,但终究不能掩盖其多方面的价值与功能。舞蹈艺术的社会整合功能,使其对社会信仰、价值观念、知识思想等起到重要的媒介作用,反映和体现了群体的信仰和价值观念;舞蹈的象征性功能,使其善于通过敏锐的观察将特定的现象、动作、概念等具体的表象事物进行抽象化的归纳和概况,并能以富有感染力和审美特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展现出来;舞蹈艺术的思维功能强调通过跨越性的自有思考和发散性思维的创作,探索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和表达方式,并通过创作实践不断刺激想象力,提升思考力。而这些功能,正是当下中职教育普遍填鸭式教育方式中严重缺失的内核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基本功能,不仅仅是为学生提供就业的基本技能,还应对其从业后的“三观”产生持续的影响。笔者先后执教的幼教班、高速公路管理等专业,不少学生毕业后反馈,中职舞蹈教育对其从业后气质、审美、观察力、思考能力有不同程度潜移默化的提升。这些反馈,从某个层面为舞蹈艺术教育可以通过嵌入式的定位,对中职技能教育产生有益而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具备极大的与其他中职教育共生发展的潜能。
民间舞蹈艺术在高校舞蹈教学的渗透
【摘要】民间舞蹈艺术是我国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群体性、地域性。伴随西方外来艺术的进入,我国各地区民间舞蹈的播布域正逐步递减。面对这一现象,高校的舞蹈教学对于民间舞蹈的传承与教育责无旁贷。加强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以促进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本论文以民间舞蹈艺术和高校舞蹈为研究切入点,对民间舞蹈艺术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具体渗透途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民间舞蹈艺术;高校舞蹈教学;渗透
舞蹈作为文化形式的一种,是伴随社会的进程而发生和发展着的。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呈现出不同的族群特征,进而又分化出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民间舞蹈艺术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西方外来文化艺术的强烈冲击。发生并发展在民间生活的舞蹈艺术形式很难夺得民间群众的普遍关注。作为民众建立起来的艺术形式,逐渐向着小众爱好而发展。但是民间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经历了千年文化的沉淀,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此,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民间舞蹈的重要性,并将其渗透到舞蹈教学尤其是高校舞蹈教学中,在丰富高校舞蹈内容的基础上,实现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
一、民间舞蹈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分析
民间舞蹈一在历史上是相对于宫廷舞蹈而存在的。为民间艺人或民众自娱自乐,祭神求偶所跳。长久以来,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受到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趋向于融合、分化的局面。然而,对于新一代青年人,民间舞蹈处在被忽视的困境,严重影响了民间舞蹈艺术的纵向传承发展。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式,加强民间舞蹈艺术的在高校青年学生中的渗透,发挥民间舞蹈艺术的重要价值。首先,加强民间舞蹈艺术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生活习性不同、文化也有所差异。民族舞蹈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到高校舞蹈教学中,不仅丰富了高校舞蹈教学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其次,加强民间舞蹈艺术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渗透,更加有利于高校舞蹈课程的建设。高校在建设课程中,能够将该地域民间舞蹈融入在舞蹈课程教学建设中,不仅丰富了课程体系,也使得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该地域民众的生活风貌。学生通过学习民间舞蹈也能够引起探索该地方文化的兴趣。
二、我国高校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渗透问题分析
(一)民间舞蹈艺术传承人逐渐减少
电影中体现的舞蹈艺术
电影是一场视听盛宴的艺术,除了色彩与音乐之外,它对形体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对于市场而言,它的审美艺术是绝对的风向标,对于票房而言,它的审美艺术虽然不能对其有绝对的影响,但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电影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仅仅由台词、字幕、图片组合而成的影视作品已无法满足人们在视觉与听觉上的审美需求,舞蹈与音乐成为电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贯穿着影片的始终,其中涵盖的民族舞蹈更是反映出我国华夏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其优美的人体旋律冲击着人们的视觉感受,令人赏心悦目之余也具有颇高的艺术价值。《摆手舞之恋》《花腰新娘》《五朵金花》以民族舞蹈的方式在一拨又一拨的影视浪潮中屹立不倒、历久常青。
一、电影中的民族舞蹈
电影《摆手舞之恋》讲述了男主人公覃秉坚和女主人公廖云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缘,他们围绕着“摆手舞”展开了一场如流星般璀璨却无疾而终的爱情。影片除了动人的爱情之外,还结合了乡土风情与民族舞蹈等元素,再配以动听的旋律以及独特的表现方式向观众展现了酉阳的风情魅力。其中女主人公廖云是一名乡村音乐教师,她教学生摆手舞的动作大多是从土家族的日常生活、生产中提炼出来的,有表现农活的“撒种”“挖土”;有表现打猎生活的“岩鹰展翅”“赶野猪”;也有表现日常生活的“擦背”“打蚊子”。而她与覃秉坚自幼相识,也曾一起学过摆手舞,正是这一份不解之缘,使他们在十几年后再次邂逅,展开了一场凄美而荡气回肠的爱情。电影《花腰新娘》是一部由章家瑞导演,印小天、张静初等著名演员主演的现代传奇故事片。影片中十二个妙龄少女舞龙赋予了花腰彝族“烟盒舞”以崭新的生命,它将古老、传统与现代、时尚融为一体,给观众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龙”在中国的传统意义上代表着父权,那是一种地位的彰显与象征,然而在《花腰新娘》中,我们看到了女子舞龙的奇观,这正是现实生活中花腰彝族传承下来的古老风俗,在他们的世界里,女性占据着主体地位,他们向观众展示了花腰彝族自古以来所特有的地域文化风情,而影片的主题在在此得到了升华,展现出花腰彝族奇异的自然人文景观以及其独特的民族魅力。这一奇观同时也丰富了电影的观赏性元素,刺激了人们的感官,给人们带来视觉上的震撼。
《五朵金花》是一部制作于1959年的爱情电影,影片讲述了男主人公阿鹏与女主人公金花在一年一度的三月街邂逅并一见钟情,两人相约明年再相会于山茶花盛开时,第二年阿鹏踏遍苍山洱海寻找金花,在一次次误会冰释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五朵金花》是展现白族风情的影片,其中的白族民间舞蹈通常会在“火把节”“三月街”“拜二月”等白族特有的节日进行,包括“耍刀”“耍马”“耍牛”“鹿鹤同春”“白鹤舞”等多种民俗活动和民间舞蹈。在影片的刚开始,便是白族一年一度的“三月街”,手持八角鼓的白族青年与手持霸王鞭的白族姑娘联袂而舞,跳出了白族人民的地域风情,他们的爱情也在载歌载舞中生根发芽。
二、电影中民族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
(一)民俗性、区域性、流派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在生活与生产实践中,各个不同的民族都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民风民俗、审美习惯,这就使得各地区形成的民族民间舞都有着各自的风采。在华夏五千年文化璀璨的民族舞蹈中,东北民间舞以幽默风趣、热情火爆著称,它不仅有“狠劲”的体态动律,还有“稳中浪”的艺术审美特征,充分地体现出了我国东北人民热情豪放的性格特点;鲁北的鼓子秧歌以稳健、豪迈的艺术风格著称,不仅有幅度极大的律动,还有“稳沉撑”的形体美态,充分发挥了人体肢体的最大可能;蒙古族舞蹈以稳健有力、热情奔放著称,它的庄重、强悍和节奏欢快充分体现了蒙古人民端庄、雄浑的性格特点;土家族的摆手舞以稳健著称,有着极大幅度的体态律动,它动作的生活化与直观明了充分体现了贵州人民单纯的思想情感和质朴的精神风貌。中国地域幅员辽阔,南北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南方的民族舞蹈大多细腻阴柔,而北方的民族舞蹈则多为粗犷阳刚,正是这种迥异的艺术形式,决定了我国民族舞蹈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民族舞蹈是一种艺术创造,它来源于生活,有着各民族不同的风格特色,在五十六个民族中,其舞蹈符号与形式都体现着不同的情绪表达与文化内涵,反映出不同的居住环境、风俗习惯、审美情趣等文化现象,不同民族的民间舞蹈有着很强的民俗性、区域性和流派性。影片《摆手舞之恋》讲述的是一个发生在酉阳龙潭镇的动人爱情故事,其中女主人公廖
高校舞蹈艺术实践在舞蹈教学重要性
摘要:在高等学校的发展过程中,舞蹈教育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对理论的关注远远超过了对舞蹈艺术实践的关注,所以导致出现大部分学生实践能力、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的问题。因此,在高校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增强学生对舞蹈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素养,从而使舞蹈教育更贴近生活,推进舞蹈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舞蹈教育;舞蹈艺术实践;创新能力;综合素养
0引言
在舞蹈教育教学过程当中,舞蹈艺术实践可谓是最关键和最重要的一环。舞台艺术实践的过程,一方面能够使理论知识得到综合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生在运用理论的过程当中更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以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素养的目标。为更好阐述舞蹈艺术实践的重要性,本文将从以下4个方面来展开。
1有效加强学生的舞蹈理论应用
高校舞蹈教育是一门实践大于理论的课程,若在其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一味强调和重视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的讲解,而忽视实践过程,那么就会导致学生只拘泥于教师课堂的模仿,不能够掌握舞蹈理论知识的核心和精华所在,缺少对舞蹈艺术实践的理解能力和创新能力。因而在高校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舞蹈艺术实践环节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将理论更好运用于实践,并通过实践来检验学生的理论掌握情况和效果。[2]学生的舞蹈学习模式就是通过练习课堂教学舞蹈内容来掌握,在这个练习过程当中存在训练模式较为单一的问题,故而使学生易感到枯燥。所以,通过增加舞蹈艺术实践环节的设置,来让学生更好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自主改编,从而一方面增强舞蹈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艺术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为学生的更好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2提高学生创作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