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舞蹈培训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音乐课堂舞蹈教学作用
【摘要】
现如今,音乐和舞蹈这两门艺术既独立又有着紧密的联系,音乐可以体现舞蹈的灵魂,舞蹈又被称之为可以看见的音乐。学习音乐相对重视感情体验,突出表现个性及思维的开发。在音乐课堂中引入舞蹈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值得每一个音乐老师勇于去尝试。鉴于此,本文主要分析舞蹈教学在音乐课堂的作用。
【关键词】
舞蹈教学;音乐课堂;作用
一、音乐教学和舞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单一,内容不够丰富。
在先前较为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之中,大部分老师对音乐课程没有充分重视起来,单纯认为该课程只是一个舒缓身心的课程,基本上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教大家唱几首歌,并未将与音乐有关的知识教授给大家,使得学生在专业音乐知识方面十分欠缺。
舞蹈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研究
作者:邓佑玲 杨阳 单位:北京舞蹈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
引言“”之后,中国面临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局面,中央多次召开会议决定恢复生产,恢复文化艺术事业。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我国的科学文化等各项事业逐步恢复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的舞蹈教育事业迎来了新的机遇。1978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北京舞蹈学校由中专改制为大学,北京舞蹈学校更名为北京舞蹈学院。以此为标志,正式翻开了新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新篇章。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理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材建设、专业、学科理论建设、学位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育管理与制度建设、教育层次、教育的规模与结构、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已渐趋完善和成熟。本文拟从舞蹈高等教育发展的三个阶段回顾其发展的历史。
一、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发展的起步期(1978—1992)
成立之初的北京舞蹈学院①,在教学机构及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及对外交流等方面不断探索、稳步发展。在中国舞蹈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上,北京舞蹈学院在这一时期处于一支独秀的地位。北京舞蹈学院的发展基本上代表了中国舞蹈高等教育诞生之初的那段历史。但我们也看到,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在北京舞蹈学院之外的一些地方开始逐渐起步。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在1982年开始招收舞蹈史论专业硕士研究生,这意味着中国从此开始培养舞蹈高等教育硕士研究生人才,舞蹈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层次由单一的本科教育发展为本科和硕士研究生教育构成的二级人才培养体系。
(一)教学机构及专业设置日趋完善1979年全国艺教会议通过了北京舞蹈学院设立舞蹈表演专业、舞蹈教育专业、舞剧舞蹈编导专业、舞蹈史及舞蹈理论专业四个本科专业的设想,确定“表演、教育、编导、史论”为学院的四大专业。从1978年到1992年期间,为了适应新形势及人才培养的要求,北京舞蹈学院多次调整或设立新的教育机构(系)。1986年11月,原来分属中国舞系和芭蕾舞系管理的中专部从两系分出,成立了北京舞蹈学院附属中等舞蹈学校。到1987年,北京舞蹈学院逐步形成了比较稳定的专业及教学系部,以本科专业教育为中心的北京舞蹈学院基本完成了从中等专业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脱胎转型”。学院各级教学机构共设6个系1个部,分别是中国民族舞剧系、中国民间舞系、芭蕾舞系、编导系、史论系、社会音乐舞蹈教育系及社会科学部。6个系共设置11个专业(包含大专和本科),分别为古典舞教育、古典舞表演、民间舞教育、民间舞表演、芭蕾舞教育、芭蕾舞表演、中国舞编导、民间舞编导、芭蕾舞编导、舞蹈史与舞蹈理论、社会音乐与舞蹈教育[1]。这样的专业设置一方面考虑到了舞种的不同,另一方面也考虑到了学科分类的因素。这种理论与实践、专业与舞种相结合的专业划分有效地促进了舞蹈事业发展,培养出了以舞蹈表演、舞蹈教学、舞蹈编导、舞蹈理论为主的各类人才。这些人才正是其后舞蹈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我们可以说北京舞蹈学院在此期间形成的系(部)机构及专业设置,为中国舞蹈高等教育乃至中国舞蹈事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中国舞蹈高等教育及舞蹈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2]。
(二)师资与科研的总体水平渐进提升经历十年“”,北京舞蹈学院的教职工人数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处于停滞状态。1978年升格为大学之后,学校面临舞蹈专业师资不足的问题。1980年学院设置中国民族舞教育系时招收60多名学生,到1984年毕业时有28人留校。从1989年到1991年,学院各专业毕业生有50余人留校。此外,从北大、北师大、中国艺术研究院等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及研究生共20余人也给北京舞蹈学院注入了新的血液。到1992年底,全院共有教师257人②,比改制为大学时的1978年增加了88%[1]。其中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有不少教师拥有硕士学位。另外,学院还通过夜大学、函授等方式不断提高了学院教师的文化素质,学院教师的数量和整体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提升。随着北京舞蹈学院师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的不断优化,加上师生的共同努力,学院于1984年成立了科学研究处,着手研究改善舞蹈学院的招生、培养机制以及职业病等急需解决的课题。学院还多次举办学术论坛,这些论坛一方面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学院的学术内涵及办学水平。学院的多项科研成果获得了文化部的科技进步奖,教师的论文及著作也相继出版。随着学术活动的不断增多,学院于1985年创办了院刊《舞蹈教育与研究》,即目前《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的前身。刊物的创办成为了中国舞蹈教育研究的重要学术阵地,也是推动舞蹈学走向学科成熟的重要载体之一。
(三)招生与课程设置目标明确,成效初显在招生方面,从1980年到1992年北京舞蹈学院一共招收了550名大学生,其中女生303名,男生247名。由于舞蹈专业的供求特点,舞蹈学院采取了灵活的招生方式,学院在1981年、1983年、1986年、1988年并未招生,其他各年份多考虑生源与社会需求情况确定招生人数,并未盲目地扩大招生人数。这期间的学生毕业去向清晰,大都流向了各种文艺团体及各类艺术院系,专业对口,学有所用。在这些毕业生中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舞蹈家及舞蹈教育家。这期间学生在校主要学习的课程为政治课、专业基础课、舞蹈史论、文化课、选修课及讲座,其中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和文化史论课)占据了较大比重,而专业课中基础训练所占比重最大。在所有专业中,各类舞蹈专业的基础训练课一般占据了50%以上。这样的课程结构,特别是较大专业基训课的比例安排,对于当时院团表演人才的培养和成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课程思政在体育舞蹈教学中实践
摘要: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课程思政成为当前高校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体育舞蹈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的一环,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元素,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推动作用。该文在对课程思政的内涵进行解读的基础上,对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实践路径进行探索,全面发挥体育舞蹈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从而推进我国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课程思政体育课程体育舞蹈教学实践路径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育人大格局。
1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
课程思政不仅是增加一门思想政治课,也是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实现立德树人“润物细无声”,即实现各科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1]。在教学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学科教育中,使思想政治理念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传播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通过体育舞蹈课堂教学,将德育内容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体育舞蹈教学的设计及教学过程中,使高校体育舞蹈课程与思政课程在教学实践中完美融合,从而将更深层次的体育舞蹈文化传达给学生,这将体育舞蹈的现实意义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2课程思政融入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意义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必须抓好课程思政建设,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问题。体育舞蹈教育作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在高校体育舞蹈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一方面,有利于扩大课程思政的覆盖面,使高校思政教育向其他专业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创新体育舞蹈教学方法,实现体育舞蹈教学中技能传授与思政教育的创新发展。同时,还有利于学生自觉提高思想政治品德修养,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争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
高校舞蹈教学现状与趋势
摘要: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在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重中之重。只有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系统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保障支撑体系,才是核心任务。而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也激励与促进了高校舞蹈教学的发展,是教学多元化的有效媒介,因此,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高校舞蹈教学更需要与时代结合,与科技融合,进而促进高校舞蹈教育的飞速发展。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校;舞蹈教学
一、新形式下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状况
在我国,我们的教学存在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化、实践与理论融合不足、研究能力弱等现实问题。传统的“我说你听”的模式占主要,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足、思辨能力缺乏,表达能力有限等等,这一系列的现状,都不得不让我们思考,如何更好在现代教育技术下,用更智慧的教学方法与理念去推动教学,以满足社会对各类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随着时代的变化,目前,大多数用人单位都需要一专多能而且可以从事艺术宣传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许多高校舞蹈相继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向多元化的方向延伸。从近年来招聘单位需求可以看出,初级学校要求招收的人才需要具备专业教学水平,能够从事校园文化活动的安排任务,能歌善舞并且可以独立指挥;产业类部门侧重招聘猜疑丰富、策划组织能力突出的学生,专业培养模式与社会的就业需求脱节。社会要求综合性、复合型人才,既要能歌善舞,又要具备相应的组织素质,可以担当独立编导的人才。诸如学校、培训班、辅导机构等部门受到人事制度编制的束缚,比较侧重毕业生可以进行音乐舞蹈授课。所以,招聘部门急需一专多能的综合型人才。那么,在社会需求与学校培养方案相继调整的情况下,高校舞蹈教学方式方法的调整与研究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二、舞蹈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分析
在我国的本科院校中,几乎都有舞蹈学科,其中作为综合大学舞蹈教育和专业艺术院校舞蹈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大都存在向北京舞蹈学院“一站式看齐”现象,对市场的需求、社会的现实调研不够,使人才产出与社会人才引入对口存在一定的偏差,如何将艺术教育与品格教育自然的融合起来,如何使我们的舞蹈毕业生在艺术大融合的社会需求中具有更明显的竞争优势。在我看来,综合大学舞蹈教育和专业艺术院校舞蹈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它们既可以相互联系又必须要相互区分,终极的目的是让我们的学生在舞蹈艺术的学习中成为更好的“人”,掌握能够自我学习、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非技术的机器,因此,我们应该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的前提下,将通识教育与职业教育、终身教育与就业教育、传承教育与创新教育、实验教育与实用教育、自律教育与他律教育、学理教育与技能教育、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立场教育与视野教育、统编教育与特色教育这十大关系的辨识与操作上找到更合适的定位。
三、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为高校舞蹈教学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
民间舞蹈艺术在高校舞蹈教学的渗透
【摘要】民间舞蹈艺术是我国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群体性、地域性。伴随西方外来艺术的进入,我国各地区民间舞蹈的播布域正逐步递减。面对这一现象,高校的舞蹈教学对于民间舞蹈的传承与教育责无旁贷。加强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以促进民间舞蹈艺术的发展。本论文以民间舞蹈艺术和高校舞蹈为研究切入点,对民间舞蹈艺术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具体渗透途径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民间舞蹈艺术;高校舞蹈教学;渗透
舞蹈作为文化形式的一种,是伴随社会的进程而发生和发展着的。舞蹈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呈现出不同的族群特征,进而又分化出不同地域的差异性。就目前而言,我国的民间舞蹈艺术在传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西方外来文化艺术的强烈冲击。发生并发展在民间生活的舞蹈艺术形式很难夺得民间群众的普遍关注。作为民众建立起来的艺术形式,逐渐向着小众爱好而发展。但是民间舞蹈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经历了千年文化的沉淀,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基于此,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民间舞蹈的重要性,并将其渗透到舞蹈教学尤其是高校舞蹈教学中,在丰富高校舞蹈内容的基础上,实现民间舞蹈艺术的传承。
一、民间舞蹈艺术传承的重要性分析
民间舞蹈一在历史上是相对于宫廷舞蹈而存在的。为民间艺人或民众自娱自乐,祭神求偶所跳。长久以来,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受到外来文化因素的影响,趋向于融合、分化的局面。然而,对于新一代青年人,民间舞蹈处在被忽视的困境,严重影响了民间舞蹈艺术的纵向传承发展。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式,加强民间舞蹈艺术的在高校青年学生中的渗透,发挥民间舞蹈艺术的重要价值。首先,加强民间舞蹈艺术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渗透,有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生活习性不同、文化也有所差异。民族舞蹈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到高校舞蹈教学中,不仅丰富了高校舞蹈教学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其次,加强民间舞蹈艺术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渗透,更加有利于高校舞蹈课程的建设。高校在建设课程中,能够将该地域民间舞蹈融入在舞蹈课程教学建设中,不仅丰富了课程体系,也使得学生进一步了解了该地域民众的生活风貌。学生通过学习民间舞蹈也能够引起探索该地方文化的兴趣。
二、我国高校舞蹈教学中民间舞蹈渗透问题分析
(一)民间舞蹈艺术传承人逐渐减少
艺术教育状况及发展思路
作者:洛桑曲尼 单位:西藏大学艺术学院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拉萨市第一小学、拉萨市实验小学、海城小学、江苏中学、拉萨市第一中学、拉萨市第三高级中学共六所学校的艺术教育状况,包括课时量、教学设施及场地建设、教学内容、师资力量等具体调查项目。
(二)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抽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抽样调查与访谈之前查阅了《西藏自治区教育志》、《西藏自治区教育年鉴》等文献,以及学校管理文件等,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了解了拉萨市中小学艺术教育开展的历史情况及各学校的管理措施和取得的成绩,为接下来研究中确定调查对象,限定调查范围与层次,确定调查周期,制定调查计划等方面作了充分的准备。在本次抽样调查中,602份调查问卷被发放到6所学校,回收有效问卷552份。6所学校的18名对象被专题采访,其中包括校领导、音乐教师和美术教师。全部调查材料通过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两种方式整理出来。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的有效性
近年,农村幼儿园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转岗教师成为农村幼儿园的中坚力量,但他们缺乏幼教理论和专业技能。为提升这些教师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最简捷的途径就是教师培训。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农村幼儿教师培训的有效性呢?我作为一名农村幼儿园管理者,深知“教育要发展,关键在教师”。为了我园幼教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师培训的新路子,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方法:
一、解放思想,提高认识
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实践证明,解放思想能极大地激发工作活力,促进各项事业发展。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
农村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从中小学转岗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90%以上,由于工作环境和工作对象的不对口,他们在心中隔上了一层无形的“厚障壁”,有“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思想。我留心生活中的每件事,捕捉教师身上的闪光点,积极创设工作环境,公平公正、因材用人,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消除教师“无用武之地”的困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园不同于中小学,孩子分秒离不开教师的视线,教师的责任重于泰山。为了改变教师的懒散思想和自由行为,我园制定了严格的管理制度以督促教师,促进其角色的转变。
(二)幼教思想的革新
我国大力推进农村幼教事业,农村孩子的义务教育从幼儿园开始,这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大举措,是农村孩子的福音。每一所农村幼儿园走在了教改的前沿,这就要求每一位幼教工作者革新教育思想。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很早就提出了“活教育”思想,它的课程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为出发点,让孩子直接走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达到“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当前的幼教事业要求教师具有这种“活教育”思想,从小培养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的创造力。
新媒体下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探究
摘要: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省,居住着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他们生存环境、语言装束及生活习惯各不相同,是一道道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但现代科技对少数民族原有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影响,给原生态艺术文化带来冲击,少数民族艺术逐渐边缘化。因此,探讨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现状及研究其创新发展路径很有必要,可以确保少数民族艺术文化能够长久流传。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发展
广西地区居住着二十多个少数民族,拥有众多独特民族艺术文化。但是,广西在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保护传承方面还有很大发展空间,意味着目前广西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发展需要进行创新,可以借助新媒体时代信息化优势加强宣传和保护,充分挖掘少数民族艺术合理内核,繁荣各民族文化。
一、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的意义
文化传承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方式和手段,将先人创造的物质文化文明和经验一代代传递给后人[1]。目前,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依然以口口相传为主,这样的传承方式相对于传承语言艺术文化,但其他地区或其他民族要想了解该民族的艺术文化还需要本民族认可才行,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发展。就苗族舞蹈来说,苗族舞蹈动作是一种能力及思维的展现,能体现舞者的喜怒哀乐及民族文化。但是单一的传承方式会给舞蹈文化推广带来阻碍,而且舞蹈技巧和经验也会随着不同资质的传承者的能力的影响,如果传承者的资质较低,容易造成某种文化的失传。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少数民族应该积极采用开放、包容的现代化理念进行传承,不再局限于本民族的学习与推广,而是要根据学习者的兴趣度来决定是否将其传授给学习者,从而才能延长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的生命周期。
二、广西少数民族艺术文化传承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广西区内居住着壮、瑶、毛南、白、水、苗等二十多个少数民族[2]。这些民族都有自身独特的习俗文化、语言装束,形成独特的民俗风貌,为人类留下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据“广西壮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8年的数据统计,截至2018年5月,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有50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有583项,国家代表性传承人49人及自治区代表性传承人554人[3]。在这些文化遗产中,包括歌舞、工艺、乐戏、歌谣等多种艺术文化种类。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少数民族生态空间受到严重破坏,各种传统艺术技艺也濒临消失,广西少数民族艺术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面临巨大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