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育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舞蹈教育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舞蹈教育论文

舞蹈教育与幼儿教育论文

一、通过舞蹈的优美性,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

舞蹈本身是一种美,若想表达舞蹈的美感,舞蹈者必须领悟舞蹈中蕴含的美。幼儿处于身心各方面正在高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对于幼儿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利用舞蹈本身的优美性,可从以下两方面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第一,改善外在形象。一个人的审美是一个由内而外的体现,挺拔的身姿,优雅的举止是最直观最美丽的第一印象。在舞蹈教育中,教师要多多锻炼幼儿,让幼儿从小就往更好更美的外在形象努力。第二,提升内在气质。内在气质是最根本的美感所在,内在气质包含很多方面,宽容、自信、努力等都是积极的情感所在,只有一个人内心美才能让自己的美有感染力。舞蹈学习的过程中有很多手段可提升幼儿的内在气质,例如幼儿在学习舞蹈中遇到挫折,教师要鼓励其不放弃,一旦学成,将会大大增加幼儿的自信心。

二、通过舞蹈的灵活性,开展幼儿的创造教育

舞蹈是通过不同舞步舞姿韵律等元素结合而成的,不同的元素结合会形成不同风格的舞蹈,舞蹈在创作和表现过程中具有灵活性。“创造教育”是指引导幼儿学习和研究发明创造的规律和创造方法,培养幼儿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舞蹈教育在某些程度上体现了“创造教育”,因此可以通过舞蹈教育来辅助“创造教育”的实施。第一,培养创造思维。在舞蹈教育中,让学生了解不同的舞蹈风格是不同元素灵活的结合,给学生灌输一种灵活的思维并潜移默化的培养其创造思维。第二,锻炼创造能力。创造能力是一种动手能力,不仅仅是停留在思维层面,舞蹈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例如在舞蹈教学中可让学生自行尝试编舞,让学生可以在舞蹈中自由发挥,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但幼儿舞蹈水平有限,教师应以鼓励为主,增强其自信心,切勿要求过于严苛。第三,创设创造环境。创造需要在一个自由轻松的空间里,舞蹈中灵动的舞姿和优美的韵律,能使幼儿处在愉悦的环境中。舞蹈可以作为幼儿学习生活的调剂,让幼儿劳逸结合,保证幼儿的健康发育和快乐成长。科学证明,幼儿经常处在快乐的环境气氛中,对于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发挥舞蹈教育的团体性,锻炼幼儿的协作能力

舞蹈是一项团体性的活动,舞蹈中每个人的表现都会影响舞蹈的综合表现。协作是幼儿时期需要重点发展的一项能力,是幼儿未来良好发展的最基础需求。通过舞蹈教育锻炼幼儿的协作能力,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第一,增强交际能力。交际是一切问题得以解决的基础,在舞蹈教育中,幼儿一起练习舞蹈,有很多时间可以一起交流,教师可以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交流,也可以给学生一个舞蹈主题,让学生自由探讨,久而久之,学生的交际能力就会有所提高。第二,建立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幼儿的主要社会关系,同伴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幼儿人格的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协作的基础,在舞蹈教育时,教师要引导幼儿之间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例如可以通过“大风吹”、“sevenup”这样的破冰游戏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进而建立同伴关系。第三,进行团体合作。团体舞蹈需要一个团队默契的配合,让学生进行团体舞蹈表演,可以让幼儿体验为同一件事努力的乐趣,使之乐于与同伴交流合作,最终达到默契配合。

四、结语

阅读全文

舞蹈创作学前教育论文

1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的基本要求

舞蹈是一门高雅艺术,这种特性需经过严格的理论指导和艰苦的日常训练才能体现出来,中职院校学前教育中舞蹈专业的课程教学,在考虑高雅性的基础上,还得兼顾通俗性,这个专业培养的是学前教育的老师,这些老师要跟孩子们打交道,一些舞蹈动作太过于高雅的话,孩子们看不懂,自然起不到教学效果,故此,学前教育中舞蹈教学的根本要求除了高雅性之外,更重要的是体现出通俗性,实现雅俗共赏。

1.1舞蹈教学得培养学生动作的规范性

在学校学习时,他们是学生,但毕业后他们会走进相关机构,成为幼儿教师,他们在从教时,必须展示出过硬的业务素质,基本动作得规范、得体、认真,基本功得过关,只有这样才能当好孩子们的启蒙教师。他们这种规范性的动作培养,主要来源于中职学校里老师的严格指导和自身的科学训练,日常训练工作也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舞蹈的动作是经过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教学一般以“手把手教”“、现场点评”的方式来进行。

1.2舞蹈教学得塑造学生的艺术气质

舞蹈是一门形体艺术,除了一些基本动作之外,还需要有表情语言、肢体语言、和人体气质来共同展现出艺术的美感。音乐家、艺术家、舞蹈家与身都有一种艺术气质,这种气质的培养来源自与专业学习和训练。在孩子们的眼里,幼儿园的阿姨和老师是最美的,这种美不仅仅出自外表,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亲和孩子、征服孩子的形象气质,这种气质的培养就得依靠日常学习和训练和专业教师的指导。教师在教学中运用科学的舞蹈基本功训练,使舞蹈学生的肌肉呈条形生长;以柔美的身体韵律训练,使身体曲线优美舒展;以欢快的动律训练和轻松的舞步,使骨骼、韧带、关节在灵活性和柔韧性等方面都得到运动和发展。通过舞蹈基本功训练,使学生的身体、形体、肢体更加美好,身形更挺拔,使肢体更灵活,躯干与肢体等身体的各个部分更协调地发展,最终成为形象气质极佳、基本功过硬的专业幼教老师。

1.3舞蹈教学得融会贯通其他艺术元素的营养成分

阅读全文

舞蹈基训课赏识教育论文

一、赏识教育的概述

在舞蹈基训课程实施的过程中,要想获得一个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赏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法。在教育教学活动实施的过程中,若能够准确理解并准确的应用赏识教育,将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根源上而言,赏识教育其实就是教育者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依据相应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对学生给予鼓励和帮助,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达到自己预期的学习效果。实施赏识教育的目的其实就是有效激发学生潜能,促使学身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够实现自我教育,提高自身综合素质。赏识教育特点主要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处于平等的状态。这样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多种方式鼓励学生实行自我教育。

二、舞蹈基训课的概述

在舞蹈学习的过程中,基训课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基训课的学习学生就可以接受系统、严格、科学的规范性舞动训练,有助于学生柔韧性、软开度以及身体各部分的灵活性。学生通过基训课就能够达舞蹈所需要的身体素质。从这就可以看出,舞蹈基训课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形态与优雅的气质具有积极作用,促使学生在后期的舞蹈学习中更好地学习。舞蹈基训课的开展主要是在教学与训练中训练学生的体态。教师在此过程中应用身体语言,实施教学活动。舞蹈基训课的开展无论是在学生舞蹈素养方面还是在教师教学质量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积极效果,在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舞蹈综合素质。

三、舞蹈基训课中实施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我到基训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教师教育方法的选择不仅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获得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还会对学生舞蹈的兴趣产生一定的影响。采用有效的途径将赏识教育应用到舞蹈基训课,能够凸显课程教学的真正含义。

(一)增强素质教育,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阅读全文

学生舞蹈表现力学前教育论文

1.为什么要培养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舞蹈表现力

1.1表现力的特性

众所周知,舞蹈必须要表达一定的思想,展现一定的情感,否则就只能是单纯的动作展示,而缺乏思想和情感的舞蹈也只能被认为是机械性运动。但是表现力却正好拥有让舞蹈充满动感的特性,它不仅能提升舞者的舞台气质,还能衡量舞蹈好坏的标准。

1.2学习表现力的意义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舞蹈素质优秀的舞者应当要具备娴熟的舞蹈技巧,还应当在基本功上拥有过硬的本领。但我们决不能因为技术技能的必要性而失去了判断艺术好坏的能力,从而忽视了舞蹈表现力的重要性,忽视了对表现力的培养。毕竟,仅仅具备高人一筹的舞蹈技能并不能代表舞者就已经完全领略了隐藏在技能背后的乐曲韵味,而一旦舞者没有完全解读出乐曲传达的情感或者偏离乐曲情感去主观的进行会意,就一定无法准确展示自我对于乐曲的理解,也一定无法准确传达出乐曲想要传达的情感。所以,舞者必须在打好舞蹈基本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对艺术的表现力,这样才能成为舞蹈表演方面的灵魂演绎者。当然,不同的表演者对于同一个舞蹈所表现出来的作品意义有可能不一样,但都需要对舞者的表现力进行一系列系统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舞蹈作品最真实的内在精神,才能让舞者成为一个不可多得的具备超凡表现力的好演员。

2.如何培养表现力

2.1神态方面的培养

阅读全文

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建设

一、构建全程实践课程体系的现实依据

(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进展及其要求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取得的主要进展以下:一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课程的综合性,打破了以往基础教育课程过早开始分科教学、造成知识系统性、完整性欠缺的局面,使学生能够对知识和世界形成整体认识;二是新基础教育课程强调课程的实践性,在小学高年级开设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及劳动与技术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给小学生提供贴近社会生活的机会,发展综合实践能力;三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以“主动参与、勇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特征的新的学习方式;四是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这就需要对当前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特别是实践课程设置应具有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的意识,体现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协调的现代教育理念,从而更好地实现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功能。

(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的需要

在我国高等师范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时间不长,还是一个全新的专业,其专业建设存在诸多不成熟的地方,特别是其课程体系的建构尚处于探索阶段。当前,小教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没能有效融合,学生的理论学习与真实的小学教育相脱节;另外,在实践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并没有作为一种课程去建设,实习内容单一,实习任务只限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而教育科研、教育行政、教育调查等其他教师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极大地忽视,因而学生的教育实践能力难以适应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为此,在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建设中,要不断加强和改革实践教学,建立实践课程体系,促进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进一步提升。(三)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需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在未来社会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如果像过去一样,将学习期和工作期截然分开为两个阶段,人们仅仅拥有学校学到的知识,那将难以适应知识的更新速度和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需求。由此,要求学校教育不仅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具备持续学习能力,满足他们终身发展的需要。早在1991年,美国劳工部就对终身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做出明确的规定,包括:收集、分析和组织信息;交流思想和信息;计划和组织资源;理解和设计系统;解决问题;使用技术;运用数学概念和技术;与他人共事。目前的高等教育课程常常只限于特定领域的知识技能,从终身学习的需要出发,坎迪等呼吁大学课程改革要以终身学习知识技能作为核心,其次一级是通用性知识技能,最后表面层为各学科内容和情景性知识。终身学习的社会现实使传统高等教育课程面临巨大挑战。作为培养教师为己任的师范院校,应该在教学目的、内容和方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学生成为兼具终身学习能力和创新性精神的人才。

二、小学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课程设置构想

人才培养是一个完整、动态和渐进的过程,高师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构筑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构建要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以人才培养方案为指导、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增强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为目标,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各个实践教学环节的合理配置,建立起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结构和功能最优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这一构筑思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课程体系框架如下:在时间维度上,实践教学贯穿大学四学年八学期,体现全程性;在目标内容维度上,实践教学包括专业情意、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体现综合性;在实践课程的实施上,课内课外结合,校内校外结合,体现开放性;在实践课程评价维度上,通过课程考核、职业技能展示。

阅读全文

高师应用型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对策

摘要:目前的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存在学科专业性强、融合性差,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综合素质不高,教学方法与模式陈旧、缺乏创新性,知识结构单一、学生多元文化素养不高,教育实践缺乏与基础教育对接等问题,培养的人才难以达到基础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要改变这种现状,需要打破课程设置的独立性、注重学科融合,调整培养目标、强化人文素养养成,改革培养模式、切实加强大学与中小学的融合,以培养满足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高师音乐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

一、引言

高师音乐教育目标是培养符合基础音乐教育需要的音乐教师,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师职业标准,要求现代教师必须具备深厚的专业功底、广阔的学术视野、较高的人文素养、熟练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这就要求高师音乐教育要顺应时展的要求,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不是简单意义上的职业技能型人才,也不是简单的岗位从业者,这类人才除了要有精湛的技艺能力,懂得操作和运用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和市场意识。①高师培养的人才应以提高中小学用人单位满意度为宗旨,这意味着高师培养的人才要符合基础音乐教育的需求,高师生到岗后能学以致用,将所掌握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技能技巧和综合人文素养与实际相结合应用于基础音乐教育工作。

二、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科专业性强但融合性差,学生基本功不扎实综合素质不高。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大学生走出校园后所面临的服务对象是中小学生,职业属性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因此师范院校应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宗旨来更新我们的课程观,应走进中小学音乐课堂,以基础音乐教育教学为研究中心,以教学应用为目标来设置课程。当前高师课程主要以钢琴、舞蹈、声乐、音乐理论课程为主,公共选修课为辅。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来看相对独立,学科之间融合性差,知识割裂。例如:曲式与作品分析、和声、音乐史、器乐、声乐、钢琴、形体舞蹈等课程的设置相对比较独立,学生很难将这些课融合应用。课程设置的独立性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注重单科专业的学习,以能弹几首钢琴曲、唱几首艺术歌曲、跳几个成品舞为荣,盲目追求舞台效应,人人梦想成为歌唱家、演奏家、舞蹈家。忘了高师生肩负着培养中小学生的重任,从而忽略了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学基本功的初心,以致到岗后所学理论知识、基本技能与实际教学严重脱节。笔者在近几年湖南省音乐教师招聘面试工作中发现: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音乐综合素养不高,尤其是基本技能的综合运用方面不尽人意。每年面试,歌曲弹唱环节至少有60%的学生能力较差,即便是小学音乐教材中非常简单的儿童歌曲弹唱,应试者的表现也差强人意,有的顾了弹就顾不了唱,顾了唱就顾不了弹,还有单手弹伴奏的现象;舞蹈才艺展示环节,大多学生动作生硬协调性差,音乐感觉不佳;微型课展示环节,50%的学生上课的知识点讲述不清,语言表达能力较差,驾驭课堂能力不强;另外有10%的学生音准很差、甚至五音不全。这样的学生录用到基层学校将会误人子弟。据综合评估,每年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只占到应试者的20%。根据面试情况来看,这充分体现了高师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不足,高师在培养学生基本技能方面没有落到实处,学生基本功不够扎实。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知识不能融汇贯通,学生综合素质欠佳。

2.教学方法与模式陈旧,缺乏创新性。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当今时代,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现代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改革日新月异,而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师却大多恪守传统的教学方法,仍然墨守成规,套用陈旧的、固化的方法与模式教学,授课没有激情和创造性。声乐老师固定的教唱几首循环往复的歌曲,钢琴老师也是教弹自己熟悉的几首固定的钢琴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送走一届又一届学生,这种消极倦怠的教学状态在我们的教学中屡见不鲜。在此受教环境下,学生所学的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固定化、模式化,缺乏创新性。更有甚者,这种固定的教学模式严重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被动的学习过程中消磨了学生的热情与积极性,其教学效果势必不佳。

阅读全文

诗意化的幼儿教育论文

一、“反诗意化”问题

根据对诗意化的理解,笔者把固化了的理性思维、唯科学主义;脱离生活情趣,按事先预设好的路径、“范式”、框架进行逻辑演绎;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刻板地贯彻某种理念,灌输某种知识,或者掌握某种技能,而缺乏轻松、愉快的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刻意把认识对象与我自体分离开来进行观察、测量、研究的活动都认为是“反诗意化”的。就幼儿教育而言,“反诗意化”的活动让幼儿产生“累”“疲倦”“逆反”“厌恶”“淡漠”“被迫”等多种不良情绪;通常这些活动主要分布在国家的幼儿教育行政控制、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以及各种针对幼儿设计的教育之中,其中幼儿园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教育理念、道德塑造、教育管理、教学活动、研究活动、幼儿保育等各个层面。

1.政府层面的“强大的外力”推进

近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颁发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未来10年幼儿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和幼儿教育标准化建设的诸多措施。例如,《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但是,从一系列文件中可以看出,政府的工作仍然仅仅停留在入园难、入学率等方面,还是外围式的命令式的宣言,主要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逻辑来平衡幼儿教育的发展。政府总是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服务,却忽略了社会如何为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政府是执行者,往往把教育理论、信仰、观念进行实体化建构———贯彻落实。把所谓“顶层设计”向下落实到实践;把崇尚唯理性、崇尚根据说、信仰、经验等等综合实体扩展至幼儿园微观环境、幼儿个体、教师个体的自由教育情境时,原有的生态和结果必将遭到破坏。

2.家庭层面的功利需求

现在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极其重视幼儿教育,普遍把幼儿教育拔高,把幼儿教育理解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比如唱歌、演讲、跳舞、绘画、下棋、讲故事、认识汉字、认识英语单词、认识数字并会计算、会弹钢琴、读古书经典、习武等等五花八门的内容。林林总总的内容也在各种培训班、民办幼儿园中大行其道,成了他们招生的资本和竞争优势。幼儿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成了家长相互攀比的资本和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潜在标准。此种功利逻辑本质上是忽视幼儿生命成长的存在,忽略幼儿生命和生活体验的存在,是违背自由生长逻辑的。

3.幼儿园研究与教学的“泛技术性”崇拜

阅读全文

探索音乐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音乐艺术实践活动的形式及特点

1.重视音乐基础教育,增加课堂音乐实践机会

学校设立了艺术教育中心,组建了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教师队伍,聘请校外音乐专家进校辅导,开设了“声乐技巧训练”“合唱艺术欣赏与实践”“器乐艺术欣赏与实践”“舞蹈艺术欣赏与实践”等多门音乐实践课程,把音乐实践引入课堂教学。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多为教师弹琴、学生唱歌的接受式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唱和演奏,增加一些趣味性的音乐实践机会。例如,“艺术欣赏与实践”课,教师在解析某一作品之后引导学生感受乐曲的意境,通过自身对音乐的理解,鼓励学生先进行个体视唱,然后让其他学生参与讨论。不少学生经过提示,其自然的个性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力会显现出来,使得本来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丰富和谐。示范式、启发式、讨论式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使教师和学生相互观摩、交流、研讨,共同得以启发和提高。

2.完善学生艺术团等音乐艺术实践载体

学生合唱团、管弦乐团、舞蹈团等艺术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生力军,学校既应配置必要的硬件设备和活动场所,又要根据学生音乐基础不同的实际,强化实践,具体指导。例如,针对学生合唱团成员音乐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在节目编排上,可适当回避难度高、技巧复杂的大作品,而去选择曲调悠扬、易于上口的“小节目”,由浅入深,由易至难,由小见大,循序渐进,在实践中进行普及式引导。信息科大学生合唱团从尝试排练十几个人的小合唱《塞维利亚理发师序曲》、Downtotherivertopray到有50人参加演出的大合唱《山南道河》《金色的光》等节目,校管乐团也在总政军乐团一级指挥范四亭的指导下,注重实践训练和演出并多次获得好成绩。在历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合唱、管乐、舞蹈、话剧、艺术教育论文等各类项目,共获得6项一等奖,15项二等奖、14项三等奖。合唱团和民族舞蹈团还被吸纳为北京青年艺术团成员,在春节前深入基层,为全市一线青年举办专场慰问演出。学生积极参与文艺社团的实践活动,在相互配合、相互协作之中对团队意识和集体精神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感悟。

3.采取日常活动与全校性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互补的音乐实践方式,提高学生音乐实践的参与率

创建一个有利于音乐艺术实践的良好氛围,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音乐艺术实践参与机会,是高校音乐艺术实践顺利发展的基本条件。信息科大采取院系音乐活动与学校大型文化艺术活动相互补充的多方面、多渠道的实践方式,提高学生主动参与音乐实践的积极性。例如,学校举办的“合唱节”“社团文化节”“校园十佳歌手”“新年音乐会”“新生风采大赛”“红五月艺术节”等音乐实践活动;院系、班级组织的各类声乐歌舞、戏剧话剧等联欢活动;同时学校还拥有艺术团、相声社、广播站、吉他协会、音乐联盟、街舞社、动漫社、电影社团、手酷社、书画社、网络电视台等十余个艺术类学生社团,这些社团在青年学生所喜爱的流行元素层面,给予了积极引导,增强学生对音乐文化多元性的全面认识。学校还积极支持并辅导学生参加社会上举办的一些艺术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展示才能、参与音乐实践的机会,为全面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充分发挥音乐艺术教育吸引人、凝聚人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