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学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字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文字学论文

国际教育文字学教学改革

文字学是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其学科地位及社会作用不言而喻。因为具体课程的教学具有一定主观性,所以各高校的文字学课程在教学安排上都存在一定差异。那么什么样的文字学课程才是学生最需要的?怎样才能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使学生收获更多进步与成长?笔者认为,要解决好这些问题,需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优化教学设计。文字学是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我院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限选课。作为该专业唯一的且仅有32学时的文字学课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有更多的收获,对任课教师来说,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近几年的高校教学实践,使笔者深刻体会到:优化教学设计是达成上述目标的关键。文字学当然也不例外。何为教学设计?一般认为,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和系统性规划,是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对象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优化教学设计,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加有的放矢,才能确保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学到更多知识、更大幅度地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获得更好的发展。接下来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谈谈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是如何对文字学课程进行优化设计的。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解决教和学要“达成什么”的问题。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就可能成为一堆无序活动的简单连接和叠加,造成学习内容的杂乱和学习质量的低下。教学目标有课程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和教育成才目标几个层次。这里的教学目标指的是处于中间层次的课程目标。不难理解,各高校文字学课程具有主观性,首先在于课程目标定位不同。我院是如何进行课程目标定位的呢?笔者在教学设计时首先想到了如下一些问题:

1.流沙河(四川著名诗人,2013年9月18日在获知《诗经现场》用正体字印刷获读者好评后发表对正体字和简化字的看法,共识网)说:“每一个正体字(繁体字)都可以证明自身的存在,而每一个简体字都无法证明其存在的理由。”

2.从2008年开始,两会期间,从郁钧剑到冯小刚,几乎每年都有政协委员或人大代表提议“恢复繁体字”。

3.关于大陆简化字,台湾网友说:汉字简化后,亲不见,爱无心,产不生,厂空空,面无麦,运无车……繁简字可谓多年来大家最关注的汉字问题,上述关于繁简字的言论,我们也时常耳闻目睹——孰是孰非,如何评论?再比如:

4.有人把汉字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有人称汉字是“世界上最龌龊、最恶劣最混蛋的中世纪的茅坑”,什么才是对汉字的公允评价?

阅读全文

农业期刊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1农业期刊编辑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编辑工作自身规律性强并且对工作对象有较高的特殊要求,农业科技期刊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的过程中相关的编辑规律、知识和技能都会得到锻炼从而发展提高[14]。作为综合性极强的新型再创造劳动,科技期刊编辑的综合技能素质是促进期刊发展的期刊的重要条件。因此,编辑人员就必须具备多种综合能力。

1.1责任心

高度的责任心是农业科技期刊编辑的基本要求,只有编辑人员具备高度的责任心,才能公平公正客观的处理与作者的关系并且中立的审阅来稿,实事求是的在尊重作者前提下解读作者的观点,录用优秀的来稿。基层农村科技人员是农业科技期刊的主要投稿人员,因为有充分实践的前提和基础,这些投稿人见微知著,全面而又客观的把实践经验反馈到文字中。但这种类文章又极易出现智力创造性强但文字撰述表达较差的问题。编辑人员在审稿时要考虑投稿人员的现实条件,更加认真仔细客观的对待这种来稿,本着对科学尊重、对作者负责的态度,理性公正并且体谅宽容的对待这些来稿。

1.2知识面

一方面,科技期刊编辑应具有扎实的汉语语言学、文字学、修辞学、逻辑学等相关基础知识,并能熟练应用;有较高的文字表达能力,尤其会能进行科学论文的写作,并力求规范、准确、简明、通顺;能掌握规范的科学术语、专业知识和编辑语言;对以符号语言、计算机语言、数字语言和图表语言等人工语言做到熟练掌握;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另一方面,综合学科知识是农业科技期刊编辑的必备条件,要做到对农业学科结构体系和基本内容、学科发展历史,以及学科基本概念、范畴和基本研究试验方法都能有足够的了解掌握;了解本门学科当前重点前沿、不同学术观点和发展趋势,能够科学的鉴别与评价农业科技论文的优劣。活到老,学到老。农业科技期刊编辑要始终保持对书本知识的渴望,要把智力知识的拓展提升当成投资,本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每天从书本中汲取营养,增长见识,开拓眼界,尤其拓宽对农业相关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作为编辑最基本的生存和工作环境,信息与计算机网络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也是科技期刊编辑必须掌握的内容。

1.3审读能力

阅读全文

大学语文教学改革(3篇)

第一篇:中医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关于教学选篇问题

由于《大学语文》不像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那样有足够的课时展开教学,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与提高教学效果,笔者认为在教学选篇上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古”“今”“中”“外”全都涉猎,虽然“古今中外”都重要,但相比之下,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更值得重点学习。理由如下:

(一)重点学习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可以切实关联一定的中医文化教学。

今日之中医看似与其他学科毫不相干,事实上,在传统文化大背景之下,共同的滋生土壤,决定了彼此之间具有许多共融的理念和规律。自然,关注古典文学作品,必定能够深化学生对中医相关理念的理解和运用。比如在“医儒同源”这一既定历史社会现象之下,不难看到: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而中医强调救死扶伤,以“仁术”救人,可见二者的道德观念是等同的;再从细节来看,孟子有“扬汤止沸,沸益沸,不如釜底抽薪”之语,而中医治症八法中有“汗、吐、下”三法,显然二者解决问题的办法有相似之处;儒家强调等级制度,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而中医开方用药则有君药、臣药之别;又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与中医“若要身体安,三分饥与寒”的关联;周敦颐“出污泥而不染”与中医“正气存内,邪不可犯”的关联等等。中医与传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之联系,尤其儒释道三家思想作为华夏民族精神骨髓的主体部分,在中医范畴之中当有不同侧面不同角度的体现,华佗兼通数经,孙思邈善言老庄,晓百家之说,朱丹溪则直接化用宋理学观点开创“滋阴学派”。此不赘述。基于此,这种关联性教学模式,抑或更能充分体现中医院校大学语文的特色教学,关键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先秦作品应作为源头与标杆,给予更多关注,其次才是汉唐及宋。

溯源中医,先秦乃其源头。这一时期是华夏历史从原始社会步入文明社会的重要阶段,而“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则昭示文化的空前交融发展和繁荣,中医有关阴阳五行等基础核心理论就是在这一特定时期逐步确立和建构体系。反言之,如果没有这一时期哲学思想的影响和渗透,没有这一时期空前繁荣碰撞和交融的文化作为其存在的基石,今日之中医就不可能因其深厚的传统文化积淀而愈久弥香,并以有别于西医理论体系的独特思维模式在今日世界医林中大放异彩。故此,关注先秦作品,必定能够在一定层面深化学生对中医相关理论和学术的深层次掌握和理解。

阅读全文

中医药期刊编辑需具备的人文素养

编辑是一种独立的专门从事文化活动的职业,它参与整个社会精神文化产品的设计、生产、传播、积累、贮存,是具有独立意义的创造性劳动,是社会精神文化工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1]编辑的文化传播属性,决定了编辑工作者必须具备丰富深厚的文化素养。由于所从事的学科领域不同,所以要求编辑必须在具备广泛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同时具有某一学科的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够以专业的视角甄别稿件,发现稿件中由于多学科融通形成的新观点、新理论。中医药期刊编辑,所面对的中医药学,产生于中国古老的农耕文明,带有明显的各历史阶段不同的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烙印。这就要求中医药期刊编辑必须具备相关中医药专业的教育背景,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概念、原理,确保基本专业素质,还需要在社会学科,比如古文字学、历史学、古代哲学等方面具有相应的知识,从而为期刊的学术质量提供保证。

一、中医药学科属性

中医科学院王永炎院士接受专访时指出,“中医药学是科学与人文交融的学科,是永葆其青春的古代科学”,“是以生物学为基础,与理化数学交融,与人文哲学渗透的古代医学科学”。中医学虽然来自长期的经验积累,但并没有像其他经验科学一样被科学实验方法所淘汰,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学理论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另外,它广泛地吸收、移植、渗透和交融了当时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种学说、各个学派的先进成就,诸如哲学、数学、化学、天文学、历法学、气象学、地理学、声学、物候学、生理学、解剖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

二、学术期刊编辑需具备学术素养

学术出版物质量下滑是目前出版界、学术界的一个突出问题。[2]学术期刊的专业性强,又站在学术研究的前沿,所以学术期刊编辑至少应该是行业内的“半专家”,否则无法与作者实现平等沟通,更无法从审核的高度评价作者的稿件。当前,期刊同质化现象十分突出,编辑尤其要形成精品意识,提高期刊的内在质量,取得最佳社会效益。在组稿、审稿、改稿等一系列工作环节中编辑都要和作者有交流和沟通,如果编辑的科研能力强,对文章中所涉及的领域有较深层次的研究,那么在处理稿件时便能够提出较有说服力的意见和建议。从某种意义上说,编辑的科研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术期刊的质量高低。这就要求编辑具备学术研究的意识,要不断培养学者意识和学术素养。

三、中医药期刊编辑需具备的文史素养

学科之间的相互融通,是中国古代学术的主要特征。[3]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一部分的中医学,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的人文特性,这就要求中医药期刊编辑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学科素养,从历史学、语言文字学、哲学等多层面、多角度地审读稿件,把握其真实性和准确性。若刊登的是虚假、失实,甚至伪造的信息,不仅会降低读者对期刊信任度,更会使期刊失去竞争力,走向消亡。

阅读全文

语言服务定义及其类别

 

一、语言服务概念界定   什么是语言服务?来自西方的这一概念过去一般是指语言翻译业,主要为翻译界所关注,而且大多是从产业角度着眼,尚未见为大家所公认的界定。近些年来,关于语言服务的认识有了明显的变化,一些学者以新的眼光来审视语言服务问题,发表了不少高见。屈哨兵(2007,2011)对语言服务的属性、类型、内容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且从产业角度提出其范围主要包括语言翻译产业、语言教育产业、语言知识性产品的开发、特定领域中的语言服务这样四个主要方面。[1];[2]郭晓勇(2010)从行业角度指出语言服务的范围包括翻译与本地化服务、语言技术工具开发、语言教学与培训、语言相关咨询业务等。[3]   李现乐(2010)将语言服务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主要是指一方向另一方提供以语言为内容或以语言为主要工具手段的有偿或无偿、并使接收方从中获益的活动;宏观层面的语言服务是指国家或政府部门为保证所辖区域内的成员合理、有效地使用语言而做出的对语言资源的有效配置及规划、规范。[4]   这是国内目前对语言服务概念的较有代表性的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学界对于语言服务的认识有了较大的拓展,同时也表明在具体看法上还有一定的差异。我们认为,语言服务或许可以作如下定义:行为主体以语言文字为内容或手段为他人或社会提供帮助的行为和活动。   这个定义意在说明以下几层含义:(1)语言服务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帮助性行为或活动,旨在满足一定对象对语言文字及相关方面的需求;(2)实施服务的内容或手段是语言文字及其知识和工具等;(3)服务主体即实施服务的人,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团体甚至是国家;(4)服务的对象是任何有语言文字方面需求的个体、群体或社会。这是我们对于语言服务的基本看法。   二、语言服务类型划分   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语言文字的功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得以强化和拓展,成为促进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众多行业领域和社会大众对语言文字及语言文字学寄予了很高的期待,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因此,语言服务的领域随之得以不断拓展,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日益丰富多彩。为了对语言服务有系统深入的认识,一些学者对语言服务的类型进行了梳理,屈哨兵(2007)提出,语言服务的类型可从四个视角来划分:要素类型、领域类型、成品类型、职业类型。[1]我们则可以从行为主体提供的语言服务的内容来考察。因为语言服务的核心是服务内容,从服务内容着眼,或许能够更清楚地把握语言服务问题。据此,大体可以把语言服务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语言知识服务   即采取不同的方式,为服务对象提供语言知识。这是最基本的语言服务。例如编纂字词典,把字词知识集中诠释,有序编排,帮助人们查检和解决字词疑难;国家制定语言文字规范及标准,供人们掌握和遵循;面向自然语言处理的语言研究,把语言规则按照机器识别处理的需要形式化,供编程者使用;把各种语言知识和语言材料数字化,建设语言资源数据库,以满足人们的各种不同需求,等等,都属于语言知识服务的范围。   2.语言技术服务   即为服务对象提供语言技术。语言技术这个术语,国内外一般用来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不免有些狭隘。其实,语言应用和语言加工处理的方法、手段都应该属于语言技术范畴。我们这里作折中的理解,凡是带有操作技巧性、工程技术性语言应用和语言加工处理方法手段,都视为语言技术。比如为他人提供语音合成技术、语言文字识别技术、字库词库技术、语言文字鉴定/侦破技术、机器翻译技术、检索技术、文本转换技术、语言文字排印技术、文字雕刻制作技术等,都属于语言技术服务。3.语言工具服务即为服务对象提供语言应用工具性产品。所谓语言工具,大体是指用来处理、视听、录制、展示、储存语言文字的各种产品。例如掌上翻译器、网络在线翻译、语言文字编辑软件、多语言服务智能系统、语言播放器、文字阅读器、字词卡片等。   4.语言使用服务   即为服务对象提供语言基本运用方面的帮助。这类服务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语言翻译服务,古已有之。随着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多语需求日益旺盛,翻译服务业也更加繁荣。传统的文书,如今发展出的职业(如论文、短信等)、网络水军等所从事的也是语言使用服务工作。其他如速记、命名、配音、播音、打字、文秘、语言训练、语言文字水平测试、语言文字应用管理、语言咨询、标牌制作、语言广告等,都属于语言使用服务。此外,还需要提及的是,突发事件的语言服务问题,例如自然灾难、战争、突发社会事件等期间的语言救助问题,各类移民、农民工的语言生活协助问题等,都值得语言服务领域关注。   5.语言康复服务   即帮助有语言障碍或丧失语言能力的人恢复语言能力。传统的口吃矫正、聋哑人语言训练等即属于语言康复服务范畴。正在探索的失语症治疗也离不开语言服务,包括诊治技术与方案的研制、语言能力的康复训练等,都需要语言学专家的参与。这一领域有着很大的开拓空间。   6.语言教育服务   即为服务对象实施语言教育。从教育内容上看,包括母语教育和外语教育,其中,外语教育包括我们国内的外语教育和在我们国内外对外国人实施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育,这两种外语教育服务当今都有很旺的需求。从教育形式看,包括全日制语言教育和业余语言培训,其中业余语言培训市场一派繁荣。   以上是我们对语言服务类型所做的初步梳理,未必成熟。需要说明的是,这些类别只是大体的划分,并不是泾渭分明,有些服务项目可从不同的侧面着眼而归入不同的类别,因此,类别之间不可避免地有些关联甚至交叉,需要进一步探索。#p#分页标题#e#

阅读全文

药学期刊英文编辑职业素养培养与提升

随着中国医药科技的高速发展,新药品及新药理不断出现,国内急需将本国现有医药学发展成果介绍给世界,也需要引进国外先进医药学信息,取长补短,提高自己。因此,目前多数国内药学期刊论文要求中文药学期刊标题、摘要、表格数据等内容需要英文对照,以提高本国药学期刊国际化程度[1]。英文编辑的职业素养会直接影响科技论文在推广创新成果和对外学术交流等方面的作用[2],这就对英文编辑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我国虽然是学术、科技期刊大国,但还远不是学术期刊强国[4],药学期刊英文编辑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良莠不齐,亟待提升。因此,本文就当前我国药学期刊英文编辑职业素养现状进行讨论,寻找影响药学英文编辑职业素养的因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以促进我国药学科技期刊英文编辑职业素养的提升。

一、现状

目前,我国药学期刊英文摘要的编辑工作主要承担方式有3种:(1)外包给专门的翻译公司或翻译人员;(2)医学类院校大学英语老师兼职编辑;(3)英语水平较高的药学类专业人才或医学英语专业人才全职编辑。陆建平的调查报告指出,我国内地学术期刊英文编辑的年龄结构以70后和80后为主;教育程度以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为主;专业方向主要为与供职期刊所在领域的相关专业,其中不乏本科、研究生主修英语的人员;一半以上为高校教师兼职。同时,我国学术期刊英文语言规范和编辑质量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不是编辑或校对等技术性的问题,而是由于作者和编校人员语法、结构、用词等基本英语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缺失形成的差错[5]。目前,我国药学科技期刊编辑仍存在以下不足:兼职英文编辑因受自己本职工作、时间等因素限制,流动性较大,且医药学知识和医学英语知识薄弱,导致书面表达能力欠佳,难以高水平地完成英文摘要的翻译、润色和编校工作;药学专业人才虽然拥有专业的药学知识和大量的医药学词汇,但缺少对医学英语语言特点及翻译原则和技巧的了解,导致译文生硬且不符合英语习惯;医学英语专业人才接受过专业的翻译技巧训练,对医学英语文体也十分熟悉,但在医学上只接受过医学基础概论、临床概论等简单的学习,缺乏专业系统的药学知识学习,在专业词语的选择上会出现不恰当甚至错误。因此,我国药学期刊英文编辑的综合职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影响因素

(一)缺乏扎实的编辑出版知识

药学期刊中已录用稿件的作者在其研究方向上有较高水平,但部分作者英文水平欠佳,且不够重视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图表英文等在论文中的作用,需要期刊英文编辑利用其英文及编辑业务水平,根据全文的中心思想对论文的摘要﹑关键词提出合理的修改或补充意见,以确保论文高质量的发表[6]。但药学期刊英文编辑多出身于英语或医药学专业,未接受过编辑出版学知识系统全面的学习和培训。期刊全职英文编辑每年可通过编辑出版继续教育弥补编辑出版知识,但兼职的英文编辑不可能参与这方面的专业培训。因此,英文编辑不熟悉出版要求、不了解出版流程、用词模糊等问题普遍存在,这些均严重影响了期刊的语言质量。

(二)不具备过硬的翻译技巧

阅读全文

学术期刊质量与编辑的学术理想

目前在我国教育体制中,尤其是基于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及研究生毕业的需求,科研产量不断增加,相关的学术期刊研究也在逐渐上升。这不仅是学者们基于外在条件因素的思考,也是因为人们对学术期刊的意义及价值越来越重视。之前的有关研究主要是关于期刊发展的方向,但对于学术期刊编辑理想的研究并不深入。学术期刊编辑的主要目的就是办好学术期刊,假如编辑学术理想不正确、不稳定、不坚定,就会影响学术期刊的发展。对于学术期刊编辑来说,掌握技术性知识为显性要求;学术期刊对从业人员有更高层次的要求,此大多为隐性要求。

一、学术期刊对编辑的要求

(一)学术期刊编辑学者化

部分学者认为编辑学者化是保证学术期刊质量的前提,学术期刊编辑也想成为学者型的编辑,尤其是科技期刊编辑,他们具有理工科的专业背景,从事编辑校对的工作,潜意识中有种失落感,对个人的学术理想满怀憧憬。编辑个人的学术理想与刊物质量具有一定的联系。在编辑个人学术研究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科学研究的艰辛及意义,还能够尊重他人劳动成果。编辑人员除了编辑学之外,在某个学科领域具有一定的造诣及较高水平的学术成果。这也是学术期刊编辑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高速发展、催生大量学者专家产出的时代所萌生的学术理想和职业追求

(二)具有正确的三观

学术期刊对世界、学术具有自己的态度,主要在选稿、审稿及稿件中体现,在不存在冲突的时候,要坚持自身观点,从而形成自己刊物风格。求真属于所有态度中最主要的价值取向,学术期刊要具有智慧及勇气坚持正确价值观[1]。

(三)具有话语权

阅读全文

外国文学翻译思想分析

 

兰台纵横lantaizongheng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精通12国语言。   在语言学、佛教学、印度学、文化学、历史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有很深厚的造诣,研究翻译了大量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2006年获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   一、季羡林的成就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10岁时开始正式学习英文,高中开始学习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   18岁时在省立济南高中求学,其国学老师,翻译家与教育家董秋芳的指教决定了季羡林一生的写作活动。1930年进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是德文。向吴宓、叶公超学习东西诗比较、英文,同时选修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等,在此期间对梵文产生了深厚的兴趣。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至哥廷根大学学习。在长期的学习研究中,季羡林认为中国文化受印度文化影响巨大,1936年决定选择梵文,对中印文化关系进行彻底的研究。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梵文研究所期间主修印度学,学习梵文及巴利文。同时选修英国语言学、斯拉夫语言学,加学南斯拉夫文。师从梵文讲座主持人、著名梵文学者瓦尔德施米特教授,同时也是他唯一的听课者。1941年季羡林在论文答辩和斯拉夫语言、印度学、英文考试中得到4个优,获得博士学位。同年成为语言学家艾密尔西克的入室弟子研究吐火罗语。10月在哥廷根大学汉学研究所担任教员并继续研究佛教及梵语,在德国期间季羡林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获得了高度评价,奠定了其在国际东方学和印度学界的地位。因战争归国无路的季羡林在二战结束后不久经瑞士辗转取道东归,经恩师陈寅恪推荐于1946年进入北京大学任教至1983年,创建东方语言文学并一直担任系主任,从事系务、科研和翻译工作。北大是我国最早成立东方语文系的大学,培养出了大量东方学的专业人才。1956年季羡林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期间历经磨难受尽屈辱。结束后于1978年复出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及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1984年,改任北京大学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2009年7月11日因病辞世[1]50。   二、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季羡林曾评价自己是杂家,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季羡林一生著述颇丰,著作书目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罗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糖史》等,大都被收集入24卷的《季羡林文集》中。其中翻译方面的著作包括有译自德文的马克思所著《论印度》、《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译自英文的《家庭中的泰戈乐》等;译自梵文的印度古代长篇史诗《罗摩衍那》、印度著名剧作家迦梨陀娑的七幕诗剧《沙恭达罗》和五幕诗剧《优哩婆湿》、反映印度民间故事的《五卷书》等等,涵盖了印度古代语言、佛经、梵语、吐火罗语、印度的历史和文化等内容。《罗摩衍那》是印度两大史诗之一,被奉为印度叙事诗的典范,在印度文学史上占据着崇高的地位,对整个南亚地区和宗教都产生过深远广泛的影响。在中饱受折磨,被下放看门的季羡林在创作与研究都不能进行的困境中,继续坚持翻译方面的工作,并选中了这部气势恢宏的史诗巨篇《罗摩衍那》,由于历史环境的限制,季羡林只能偷偷地进行翻译,由于《罗摩衍那》是以诗体的形式写就,季羡林坚持译文也应是诗体,要将每首三十二音节的颂译成四行汉诗是非常不容易的,更何况还要考虑到八万行诗的押韵,常常为了找到一个合适的词而失魂落魄,在四年时间里,七篇的《罗摩衍那》译了还不到三篇。结束后,季羡林的翻译工作才光明正大地进行,终于在1983年2月将《罗摩衍那》翻译完毕,这是除英译本之外世界上仅有的外文全译本。   十年风雨、十载心血,方铸就了这部长达两万颂,译文达九万行,五千余页的巨著。   《罗摩衍那》的翻译是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件大事,为中印的文化交流铸起了一座丰碑,季羡林因此被印度指定为印度和亚洲文学会分会主席,被印度文学院授予名誉院士,2008年印度更是首次将印度公民荣誉奖授予当时已97岁高龄的季羡林[2]101。   季羡林在梵文翻译上的成就众所周知,而在吐火罗文的译述上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这种本已经失传的语言,仅凭着20世纪初在中国新疆发现的一些残卷而重新面世。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时曾经师从艾密尔西克对吐火罗文进行过学习与研究。1974年时,在新疆又出土了44页88面残卷,当时全世界只有不到二十个人懂这种语言,而整个中国只有季羡林懂这些文字,时年63岁的季羡林经过17年的研究,终于破译了全部残卷,并译著出《弥勒会见记》,那时候他已经是80岁高龄的老人了。《弥勒会见记》的译释,对佛教传入中国的经历,佛教在中亚的传播史等的研究都提供了新的依据。季羡林多年从事各种文字文学作品的研究与翻译,出版的译作将近四百万字。中国翻译协会2006年将首次颁发的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给予了季羡林,是对他为中国翻译事业所作贡献的一种肯定。   三、季羡林的翻译思想   季羡林一生所获荣誉与头衔非常多,但他自己乐于接受并承认的只有两个,一是教授,一是翻译家。很长一段时间内季羡林谢绝所有聘任,唯独在2004年欣然出任中国翻译协会名誉会长,其目的竟是为了便于为翻译工作提意见。季羡林认为,中国文化从未枯竭的原因是因为不停地有新思想注入,而最大的两次思想注入,一次是来自印度,一次是来自西方。这两次大注入依靠的都是翻译,因此翻译之为用大矣哉。季羡林与他在清华的恩师之一吴宓一样,赞同严复在翻译上提出的信、达、雅的标准。他认为信是忠于原著,达是忠于读者,雅则是对于文学语言的忠诚。即译者需要同时忠于作品、作者和语言。同时做到这三个字,就是上等,可以说是尽翻译之能事了。若是能信而达雅不足,则是中等,而不信不达不雅则为下等。他认为信是翻译的基础,如果不能做到忠实于原文,就不叫翻译。#p#分页标题#e#   直译是压倒一切的原则。   这点在他翻译《罗摩衍那》这部印度原始的诗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为了将原文的诗体译成中国的诗体,他决定采用顺口溜似的民歌体。   同时将原文分两行写的32个章节的颂译成四行,每行的字数基本整齐,并且押大体上能够上口的韵,季羡林可谓用心良苦。   译至第六篇《战斗篇》下半部时,季羡林更为严格地将每行定为七言绝句,间或也有五言,从而更接近于民歌体。除了译文更加简洁精练,保留了原文的节奏,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季羡林在翻译中不但忠实保留了原诗的信息,还尽量押大致上口的韵,在忠实原著的前提下追求文体之雅[3]133。   在音韵上以偶数行押韵,韵脚灵活,音韵协调上口,译文达到了信与美的效果。   季羡林的翻译思想还体现在《罗摩衍那》的音译上。   为了保持忠实于原文,能准确地选择译音,他通过研究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实践与翻译文化,基本上使用过去中国和外国和尚翻译经文时使用的对音方法,尽量符合印度的原音。季羡林所主张的直译,在信的基础上,还在汉语习惯以及文法允许的范围之内,适当引进一些外国语法中比较周密的表达方式,使汉语表达方式更加丰富,从而更适应需要。这与鲁迅宁信而不顺的直译观颇有相似之处。但与鲁迅不同的是,季羡林反对重译,即不通过原文而对某国译文进行的二次翻译。他认为科学与哲学类必要时可以进行重译,文学作品则不行,并用淮南之桔淮北之枳来形容重译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季羡林认为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是至关重要的,否则思想就无法沟通、文化无法交流、人类社会就难以前进。正因为翻译的重要性,季羡林十分重视翻译职业的道德,主张翻译行业的工作者,应该多学几门外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同时改革大学外语学法,大力培养职业翻译家,建立保证翻译质量机制,并再三公开请设国家翻译奖,足见他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关切与注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