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学素养知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语文教师文学素养探析
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构成
教师具有渊博的文学知识,课堂上才能旁征博引,运用自如,而不至于使自己在教学中思维短路,语言枯竭,见识浅陋。老师想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心须要有一桶水。只有老师具有渊博的中外古今文学知识,才能构建起丰富的精神世界,在教学中才能信手拈来,挥洒自如。同时,丰富的中外古今文学知识,对教师自我读解文本的能力也起到积极的作用。一些教师疏于读书,懒于阅读,缺乏中外古今文学知识,造成在教学的过程中出现了种种不认真读解文本的现象,有请别人代读的,有自己没有读懂,或是对文本庸俗的读解,更有甚者对文本作出错误的解读,这不仅误人子弟,而且还有悖于师德。比较深厚的写作功底。一个语文老师不仅要有渊博的中外古今文学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写作能力。
有道是: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只有多读多写,以写促读,才能更好地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因此,语文教师要保持业务优势,就要特别注意提高写作水平。只有当老师感受到写作的艰辛,体会到写作的秘籍门道,去指导学生才会有的放矢,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出口成章,下笔能文,这一直是语文学习追求的目标,在实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能够率先垂范,其引领作用无疑是巨大的。笔者对此深有感触。
在学说的文章时,笔者写了一篇叫《假币》的文章发给学生,让他们与所学的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学生表现了空前的热情和兴趣,他们以前所未有的认真,分析了这篇文章和课文的不同,并给教师的作文做了评价,打分,还进一步就教师作文的用词、结构提出了虽然稚嫩却很宝贵的意见。结果老师进步了,学生也掌握了写作的要领,可谓教学相长。
提高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途径和方法
要提高中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就必须讲究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笔者仅就自己的亲身经历,对如下途径和方法谈些粗浅体会。广泛阅读,深入体验。人们所拥有的知识,大部分都是在阅读中得来的,阅读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知识容量。语文教师要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既要广泛涉猎,又要细读文本,因为文学首先是文本,文学的美感来自文本的自身。我们只有广泛阅读,细度文本,深入体验,才能提高文学素养,具有较佳的表达能力,良好的语感和良好的心态。新时期向我们展示的是多元的、开放的文学观念。
教师不能停留在原有的基础上,教师的知识也必须更新、扩大,要自觉地跟上时代的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要求。如果我们仅对原有的阅读量沾沾自喜,对当下的作品置若罔闻,不关心学术和文学界发生了什么,我们的文学素养将会降低,甚至被时代所淘汰。因此,教师要博览群书,杂采众家。要多读中国古典优秀的文学作品,多读古今中外名著,多读现当代优秀的散文、小说,还有各种现代信息技术的文章和一切相关的知识。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路径
摘要: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要靠语文知识、语文活动、语文教师、语文评价这四个法宝。语文知识是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语文活动是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语文学科教师是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纽带;语文评价是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保障。
关键词: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培育路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让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落地呢?这是当前也是今后语文学科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笔者从四个方面谈谈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路径。
一、语文知识: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载体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语文知识这一重要的载体。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就要选择有利于核心素养形成的语文知识。知识一般是由符号表征、逻辑形式、意义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组成的。学习中我们只有掌握了符号、逻辑形式、意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从整体上理解和掌握知识。基于对知识和学科知识的认识,我们认为形成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语文知识包括听说读写的概念与命题、本质与规律、思想与方法、产生与来源、关系与结构、价值与精神等。依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课程内容要求,语文知识的获得须立足于18个“学习任务群”,从“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丰富和完善学生的语文学科知识,进而为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打好地基,提供源头活水。
二、语文活动:培育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
要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就要转变语文教学的模式。新模式应该是基于问题、基于项目的一种活动方式,应该立足“学习任务群”,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资源,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探究学习为主要方式来组织学习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语文活动中学习阅读、学习写作、学习倾听、学习说活。通过语文活动让学生在语用实践中追求语言、技能、知识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位、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力求避免教师大量讲解分析、技能逐项训练的模式。比如学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三篇古代记叙散文,过去课堂教学主要由教师讲解“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艺术手法”等知识,学生大多处于被动接受的局面。而新的课堂教学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围绕真实情境中的问题展开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的原有经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可以采用课本剧表演、辩论赛、观影等活动形式,让学生从聆听中学习聆听、从说话中学习说话、从阅读中学习阅读、从习作中学习习作,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真实的情境和活动中培育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古代文学课堂以文学传承文化探析
【内容摘要】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不朽动力和文化根基。对于青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很多课程都与传承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但是在众多的课程中,古代文学又是与传统文化最密切的。古代文学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是非常关键的任务。但是就目前的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来说,部分存在着与传统文化割裂、脱离等情况。这是需要引起注意,加以改革的。
【关键词】古代文学;传统文化;人文素养;继承与创新
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众多课程中,古代文学课程因蕴含着众多古圣先贤的文章而被视为“传统文化”的代名词。的确,在古代文学课程中,学生能够接触到海量的优秀古代文学作品,走进古圣先贤的世界,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古代文学等同于传统文化。受长期以来“专业教育人才观”的影响,有些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只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史知识,培养他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较少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因此,本文将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从大力弘扬优秀文化的价值着手,就古代文学课堂如何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一、大力弘扬优秀文化的价值
在我国先贤所创作并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当中蕴含了大量的优秀传统文化,由此可以说,通过古代文学课堂教学的方式,能够实现对传统文化的大力弘扬。第一,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均承载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文化,同时亦凸显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有鉴于此,基于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目标,则必须认真研习古代文学作品,并从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第二,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是历史上无数骚人墨客的智慧结晶,内容博大精深,因而表现出极高的文化价值以及美学价值,有鉴于此,通过在高校组织古代文学作品课程授课活动,使学生的国学底蕴得到积淀,并且有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第三,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是优秀民族文化的代表,通过带领学生学习这些文学作品,能够使学生受到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
二、古代文学课堂如何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在古代文学课堂中,传承传统文化,需要做的工作有很多,笔者主要从切实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借助重点篇章组织教学,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学意蕴、注重对古代文学教材内容加以完善,对课程设置加以改进、在古代文学课程教学时必须把握好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这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影视文学与通识教育研究
一、通识教育的定义
通识教育(liberaleducation)在我国又被称为“一般教育”、“普通教育”,其最早是由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BowdoinCollege)的帕卡德(A.S.parkard)教授提出的。近几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思潮的兴起,通识教育的概念也被再次提起,在张正兴所著的《论大学的素质教育》一书中,通识教育被定义为“大学本科课程中具有共通性、内容具有广度的部分,其包含试图为各学科学生提供一种应当共有的本科技能的有关课程学习。”[1]时代和地域不同,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也不相同。一般而言,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的关键元素,其包含专业教育以外的所有基础教育课程。相比于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一专业知识领域技能的专业教育来讲,通识教育课程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其内容具有综合性、基础性,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增加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通识选修课是指为进一步提高人才综合素质、拓宽学生知识面为出发点、以实现我国高等院校通识教育为落脚点而开设的课程,各大高校在此类课程设置上通常具有较大自主权。
二、影视文学产生的背景以及内涵
图像时代充斥的今天,影像的功能与魅力超越了任何一个时代而进入了我们日常的真实生活之中。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无论如何,都不能阻挡图像时代的发展,电影和电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影视文学与我们的生活休戚相关。高等院校的教育不能与时代脱节,否则将给我们的人才培养留下巨大的遗憾。1895年12月28日,“世界电影之父”卢米埃尔兄弟拍摄的《火车进站》,标志无声电影的正式诞生,而电视诞生远远落后于电影,于1936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影视文学是伴随着影视媒介出现之后而诞生的新的文学样式。影视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与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传统文学不同,远远落后于传统文学的发展,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它是以声音和画面为传播媒介的视觉文学,因此被称为“第五种文学样式”,作为文学脚本既依附于电和影电视剧的创作,又具有相对独立性。正如丹尼尔•贝尔所说:“当代文化正在变成一种视觉文化,而不是印刷文化,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伴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发展,21世纪以后各大高校顺应社会潮流,纷纷开设影视文学课。影视文学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其在学界并未有确切定义,我们通常所指的影视文学是一门“以探讨影视媒介与文学作品之间关系为重点内容的艺术形态”,其包含文学作品到影视作品再到影视媒介的全部转化过程以及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自身传播属性,具体内容涵盖已完成影视媒介改编的电视剧本、电影剧本、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等一切形式文学作品。简而言之,影视文学的研究对象不仅包括传统文学作品,还包括以影视形式表现出来的作品。由此可知,影视文学教学拥有相对独立的属性,将影视文学课程植入到高校教学中,不仅能够使学生掌握影视艺术的相关理论知识,还能通过观摩、动手操作等掌握文学作品改编、影视作品编导与拍摄、剧本写作、影视后期制作等实践技能。
三、影视文学专业教育与影视文学通识教育
从总体来看,高校各个院系课程设置分为两部分:通识课和专业课。“通识教育”一次引入中国高等教育以前,我国的理工科院校甚至综合性大学课程体系中都没有开设文学课,只有部分高校开设公共基础课《大学语文》,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古代、近代和现当代的文学名家名作。而影视文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进入大学教育体系仅有十年左右的时间,但呈现汹涌澎湃之势。为了顺应社会的发展和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各高校积极开设影视文学课程,高等教育中的影视文学课程,分为影视文学专业课程与影视文学通识课程。影视文学专业授课对象既包括影视专业本科生,还包括学术层级较高的研究生、博士生。而影视文学通识教育的对象则主要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高职院校学生或本科生。由此可见,影视文学专业课程同影视文学通识课程有着不同的对象和目标。影视文学专业课的主体是文学课程群,其中主干学科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影学。影视文学专业课的主要目标是学习中文类基本知识,奠定文学基础,提高文学素养,熟悉我国的文艺、政策,系统地掌握影视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创作技能,有较强的观察、理解、概括生活的能力,有较强的剧本创作能力,及较强的文艺编导能力。从目标角度而言,影视文学通识课“并非要求学生掌握某种专业技能,而是侧重于受教育者相关素养的提升,其同大学生科学素养、艺术素养、文学素养、心理素养、思辨素养的综合素养培养目标相适应”。由此可见,积极开展影视文学通识课程能够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宽其知识面、提高其艺术鉴赏力,从而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打下良好基础。这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培养综合型、能力型人才的关键。
四、影视文学与通识教育的关系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素养培养
摘要:文学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未来工作都具有积极的作用。而语文教学一直都与学生文学素养培养联系最为紧密,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探索更有效的文学素养培养策略,是当前语文教学发展的必然要求。特针对小学阶段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培养工作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以此引起更多教师对学生文学素养培养工作的重视。
关键词:文学素养;小学语文;语文教学
文学素养是一个人在文学理解、创作、交流与传播过程中体现出的语言素质和思想水平,是人的一项重要的基本素质。对于每个人来说,其母语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文学素养不断提升的过程,当语言的运用能够达到一定高度,就步入了文学的层面。所以说文学素养的提升与人的语言水平和思想水平的提升紧密相连。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文学素养作为人的一项基本素质,其培养已经成为各阶段教学工作中的基本教育任务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育中给予学生文学素养培养以高度重视,以更好地实现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这一目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是我国语文教育的启蒙阶段,也是学生母语学习的基础性阶段。通过语文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基本的语言文字知识和语言运用技巧,从而为其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语言基础。由于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文学素养提升的过程,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深刻理解文学素养培养的含义及其重要性,有助于语文教学工作更高效地开展,这对于促进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文学素养培养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汉语语言文化。文学素养的培养不但包含基本语言知识的学习认知和运用,更包含对语言背后文化的探索和理解。对于小学阶段学生而言,其思维意识尚处于不断构建与完善时期,对许多知识的学习难度较大。而语言的学习本身较为抽象,尤其是文字的含义,学生往往无法将之与实际联系起来,所以即使认识了文字,也无法掌握其具体的用法。但如果通过文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掌握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文化,学生就能够更好地理解语文学习的内容,掌握语言使用的具体情境,同时提升其对中国博大精深语言文化探索的兴趣,进而达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目的。其次,文学素养培养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由于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需要理解领会其内涵和具体的应用方法,这些都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不断探索有效的方法去将所学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并构建起前后知识之间的联系,这就对其思维形成了一种长期的训练;另一方面,文学素养培养使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去剖析理解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层次精神内涵,这对于学生思维潜能的开发也具有重要作用。最后,文学素养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意识。小学语文课程中的素材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意义,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去接受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精神文化等内容的熏陶,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意识,这对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二、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文学素养培养方面的问题
(一)教学手段仍过于生硬
汉语言文学与人文素养培养探析
【摘要】汉语言文学是我国高校及很多专业院校所设置的重要学科,通过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汉语言的应用能力,掌握更多语言应用技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除了接触新的汉语言知识之外,其内容中还包含很多经典文学作品,通过系统性的学习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感悟能力,帮助学生进一步扩充知识面,有利于其艺术审美能力及人文素养的发展,从而为学生将来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提供有利条件。本文首先阐明了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汉语言文学教育的重要意义,然后具体分析了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策略,希望能够为我国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工作的高效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教育;人文素养;意义;策略
结合近年来我国相关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改革工作实际落实情况来看,开展汉语言文学教育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在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还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对学生未来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但目前我国汉语言文学教育工作仍存在一定的不足,还需及时采取有效对策进行调整与优化,从而更好地实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人文素养的培养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全面满足当代学生的发展需求。
一、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意义
(一)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语言文学教育体系中的主要内容,其中包含了丰富的汉语言知识,可以帮助学生加强汉语言文学知识的积累,引导学生掌握更多汉语言应用技能,继而促进其人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随着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各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选聘标准更加严格,不但要求人才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储备,掌握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在此基础上还对人才的实践能力等专业素养提出严格要求。在这种环境下,学生想要在激烈的人力资源竞争中取得一定的发展空间,那么必然需要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提高核心竞争力。将人文素养的培养融入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可以根据学生心理特征及学习能力等制定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加强对其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且提高学生汉语写作能力,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二)促进学生人文情怀的发展
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素养培养分析
一、专业素养的建构
唐松林和徐厚道(2000)认为教师专业素养包括认知结构、专业精神和教育能力三个方面。他们在强调知识和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同时,对非智力因素的观点却各有侧重。例如,叶澜从思想认识视角强调了教师的教育理念;艾伦则强调了教师的人格技能。唐松林和徐厚道则从精神动力角度强调了教师的专业精神。从本质上看,这些针对教师专业意识方面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情感态度维度。因此,教师的专业素养在逻辑上可以概括为情感态度、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三个维度。其中,情感态度素养是专业素养形成的动力;专业知识是专业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教育能力则是专业素养发展和提高的核心。作为未来中小学教师的重要力量,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素养体系的构建需要在情感态度、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方面突出其基础教育的特点。尤其是语文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特点,构建高职语文教育的专业素养更需要体现不同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
(一)情感态度素养专业情感态度是一种外在于专业知识的价值观、情感体验和理想信念。它是专业素养中的非智力因素,伴随教学过程的始终。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在入校时往往对本专业的认识不足,缺乏职业理想和专业信念,因而对进一步深入学习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内在动力不足,这使得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一名优秀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有真情、有热情、有激情。因此,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情感态度素养首先体现在专业理想和专业信念方面。对基础教育事业的热爱是其最重要的专业品质,如对高职师范教育专业的认知、职业幸福感,对语文学科及语文教学的情感认同,浓厚的兴趣投入,对少年儿童的热爱,以及对其身心发展特点的科学认知和对少年儿童的责任心,平等、宽容和尊重的态度等等。这种情感态度素养还体现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开放的思维方式,以及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健康的文化心理和良好的审美情趣诸方面。
(二)专业知识素养未来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文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小学语文教师既要有精深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又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吸收各学科精华,形成以专业学科知识为核心,与其他学科知识关联整合、纵横交织的知识结构。中小学语文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知识的建构者,其角色要求促使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唯此才能内生出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专业知识素养主要体现在“博”和“渊”两个方面。“博”是指知识的广度和综合度。基础语文教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内容具有广泛性特点,包含政治经济、风土人情、天文地理、科学艺术等等。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有专业素养的未来语文教师,要沉心静气,博览群书,对包括科学、艺术等在内的人类文化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不断拓宽知识的广度,强化知识的综合度,做到博学。“渊”是指语文学科知识的深度与厚度。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对本学科相当熟悉,具备包括语言学、修辞学、文学、文艺学等在内的基本语文学科知识,并能够对这些知识真正内化与善用。专业知识素养的熏陶渐染、逐步养成,是形成语文专业素养的基石。
(三)教育能力素养教育能力是教师教学的核心,它是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素养主要包含语言文字能力、语文教学技能和教育科研能力。首先,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字能力,除要练好“三字一话”基本功,还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及语法、修辞、感悟能力等等。其次,必须具备较强的语文教学技能,要注重教学理论的学习、教学技巧的熟练掌握,具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等,使语文课堂焕发活力。第三,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教书匠”,而应成为专家型教师。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素养,必须强调其科研意识、知识和能力要求,即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规律、探讨教学实践的能力,进行教育现象的反思和教育实践创新的能力,以及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和论文撰写的能力。
二、专业素养的培养
专业素养的生长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树立全新的培养理念,构建培养体系,强化实践教育,将专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高职师范教育阶段,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历经熏陶、学习、积累,内化养成,在三年的高职师范教育中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中学语文考试命题研究
摘要:命制指向核心素养的中学语文考试命题是使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得以真正落地的关键。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和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素养为本的语文学业质量测评的实质和语文考试命题核心素养缺失的现状,提出当前核心素养取向的语文考试命题的应有表现:精选命题素材,关注情境意义;命题整体设计,考查综合能力;创新考试命题,注重思维品质。
关键词:语文核心素养;学业质量;考试命题
随着关注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全球课程改革的潮流,围绕着学科核心素养开展的学业质量测评项目也越来越多。就语文学科而言,虽然指向核心素养的测评会更关注多方面的、具有创新性的新形式的测评,但就目前而言,传统考试命题作为中学教育阶段教师最直接、最常用的测评形式,这种笔试测验形式只关注学生表层记忆,突显的是考试的选拔功能,命题上强调孤立的学科知识点,忽视内在情景和意义,造成学科间的割裂,束缚学生思维,忽视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和培育。因此,如何设置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考试命题,就成为我国教育研究和实践工作者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
近年来,关注核心素养成为各国课程改革的潮流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指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的出台,引发持续关注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正式出炉。在探讨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具体表现之前,首先要追本溯源至何为“核心素养”。素养是指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下能成功地满足情境的复杂要求与挑战,它是在个体与情境的有效互动中生成的;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或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1]。核心素养从素养发展而来,不是只适用于特定情境、特定学科或特定人群的特殊素养,而是适用于一切情境和所有人的普遍素养,这就是“核心”的含义[2]。有学者认为:“核心素养是最必要、最关键的基础性素养,是超越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表现。”[3]“这种共同的关键素养是最低的共同要求,是个体不可或缺的关键、必要的素养,即核心素养”[4]。21世纪是一个以知识为导向的时代,世界各国教育都开始关注核心素养的培育,核心素养已经成为全球化浪潮下每个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以及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核心素养是一种最关键、最重要、最基础的能力和品格。语文作为一种学科的核心素养,是育人价值的综合体现。新课标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5]。
二、基于语文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测评
“学业质量评价是对学生在学校课程上所取得学业成就的测量和评价,核心价值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6]。在关注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习质量测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提升人才培养综合质量的重要举措。在素养本位的教育理念下,语文学科的学业质量测评应该体现出育人价值和质量要求。在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下,考试一直在教育教学中起着分数指挥棒的作用。长久以来,通过考试这种形式直接对教师的教学成果和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教学反馈,从而改进教学过程、提升教学质量,是开展学业质量测评的主要手段。命题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评价环节能否充分发挥评价对于教学的反馈调节和改善功能,学科考试命题的内容、特色、难度共同组成教师课堂教学以及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风向标[7]。基于核心素养的语文考试也要从命题上体现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全方位的考查,通过考试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成果检验和反馈,发挥考试评价对教育教学的育人导向作用,以此促进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