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学素养培训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儿童文学素养培训
一、小学教育师范生的儿童文学素养现状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可以看出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极高的位置。儿童文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课程资源,儿童文学作品是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虽然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现在的小学教育师范生并没有认识到儿童文学的重要性,他们的儿童文学素养不尽如人意。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 1.存在错误的儿童文学观 儿童文学观的正误影响着人们对待儿童文学学科、作品的态度。 很多师范生没有认识到儿童文学的重要性,认为儿童文学只是给小孩阅读的。笔者作过相关的了解,师范生中有很多同学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评价是幼稚,只能骗骗小孩子。这种错误的儿童文学观导致他们对这门课程不屑一顾。 2.儿童文学专业知识不扎实 由于缺少对儿童文学的学习兴趣,普遍师范生没有用心学习这门课程,所以对于师范生来说虽然学习了儿童文学这门课程,但是大部分学生对儿童文学系统的专业知识不够了解。很少学生能完整地回答出儿童文学到底有哪些特质,哪几种文体,每种文体的具体特点是什么等等。甚至有的学生还不能较准确地回答出儿童文学的基本内涵。 3.缺乏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 目前很多师范生对儿童文学作家、作品的了解仅仅来自于小学时期的阅读了解。丽水学院的丁少杰为此特地针对学习儿童文学课程的学生做了相关的问卷调查。其中71.9%的学生没有主动阅读过儿童文学作品,只有3.8%的学生是很感兴趣,经常阅读儿童文学作品。② 这样的情况很不乐观。作为一名准教师的师范生,若教师自己阅读过的儿童文学作品屈指可数,又如何能有效地指导小学生学习儿童文学作品呢? 4.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儿童文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并重的课程,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只有把儿童文学理论与儿童文学实践、教学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较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师范生学习了理论知识却并不懂得如何与实践相结合。这一方面,是由于师范生对理论的学习敷衍了事,从而导致儿童文学的基础理论不够扎实。另一方面,高校的儿童文学课程的总体安排偏重于理论,而实际的分析指导较少,导致了理论与实践脱节。 三、小学教育师范生提高儿童文学素养的策略 (一)培养正确的儿童文学观 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儿童文学对小学生的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性,所以大部分师范生不重视儿童文学,以为儿童文学课就是讲一些小狗说话、小猫唱歌的故事。因此要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观首先要让师范生认识到儿童文学的重要地位。其次,应该培养师范生积极的儿童文学情感。当师范生发自内心喜欢儿童文学,认同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稚拙、纯真等特点时,才能与儿童文学作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时的他们阅读《长袜子皮皮》、《五•三班的坏小子》里那些充满儿童情趣的快乐场景时,他们的身心才会有那种从里到外的轻松感、愉悦感。 (二)完善儿童文学知识结构 完善儿童文学知识结构主要有两点:第一,是正确认识儿童文学区别于成人文学的基本特点。儿童文学有5个特点和成人文学有本质的区别。师范生要能准确地抓住儿童文学作品不同于成人文学的特点才能正确领会儿童文学作品独特的审美。第二,是准确把握儿童文学的文体知识。儿童文学每种体裁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比如童话,充满幻想,情节离奇,运用拟人、夸张的表现手法。师范生只有具备必要的儿童文学文体知识才能把握不同体裁作品的内涵与情感。 另外师范生要掌握儿童文学各种体裁的教学要求和切入点。比如儿童诗歌的特点是句式短小、节奏明快,声韵和节奏是儿童诗歌表达情感的外在形式。这时讲授儿童诗歌的关键是朗诵,深入体会作品的情感倾向。师范生只有深入了解每种体裁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讲授儿童文学作品,才能准确地引导儿童领略儿童文学作品的美感所在。 (三)丰富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经验,提高鉴赏水平 一名好的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热情的阅读者。笔者认为一名小学教师,无论是哪一科的教师都应该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儿童文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更是教师了解儿童的窗口。如果一名教师自己都不了解哪些童书是经典的,自己没有阅读经典作品的经验和体会,没有评鉴优秀作品的能力那么是不可能有能力去指导儿童进行阅读的。因此师范生不仅应该阅读一定数量的儿童文学作品,还应该多了解一些中外儿童文学史,了解中外儿童文学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儿童文学欣赏与批评的规律和标准,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师范生的儿童文学鉴赏力。 (四)加强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能力 首先师范生要加强儿童文学阅读指导的理论学习。在理论学习方面,师范生应该掌握儿童文学各种体裁的阅读方法。其次师范生要提高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的能力。师范生有多次的教育实践机会,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机会在课堂上、课余时间来进行阅读指导活动,来提高组织开展阅读活动的能力。再次要经常进行实践反思。小学教育专业的师范生拥有良好的教育实践条件,分散见习制度的常规化使师范生有很多机会能进入小学的课堂。师范生应该在实践中反思自己在阅读指导活动中的不足,从而提出弥补和改正的策略和方案,然后再在实践中进行检验,直到彻底地掌握阅读指导的能力。
老师的文学素养培训
今年秋季,全国普通商中起始年级将使用教育部颁发的新大纲和新教材。新大纲恢复了文学教育应有的地位,明确指出:“在全部课文中,文学作品可占60%。”同时规令定学生课外自李读文学名著不少于10部300万字。按照这个要求,新教材扩充了文学作品的容量,加大了文学教育的力度,这是令人欣喜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新教材的使用无疑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深厚的文学底蕴,如何驾驭教材引导学生?如果教师不能对这些作品熟捻于心,并有着独到、深刻的理解,又如何能对学生提出要求?因此,我以为语文教师的当务之急是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这里提“文学素养”而不提“语文知识”,是因为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不同于数理化,也不同于史地生,这些学科都有其各自的知识体系,而语文却没有(有也是人为强加的,不是本身固有的)。 一般地说,衡量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不是看他懂得多少语法、修辞知识,而是看他实际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看他读了多少书,有无一定的诗文积累等等。 而这些,恰恰是很多语文教师所缺乏的。 从当前教师队伍的现状看,六十年代大学毕业的教师渐渐退休,在教学第一线任职的主要是中成长的一代和近年来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前者由于历史的原因,往往先天不足;后者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分低能,这是一个巫待解决的问题,但主要是教师自身的间题,关键要有紧迫感。要把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同新大纲、新教材对教师的新要求结合起来,作为业务进修的一项重要内容常抓不懈。 我想可以先丛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多读文学书接,增加文学积萦,掌握文学教育的主动权厚积薄发的道理是不言自明的。要想成为一个气质高雅,满腹经纶,深受学生欢迎的语文教师,应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辅垫。深厚的文化修养主要从读书学习而来。康熙皇帝同他的大臣商谈国事,提及什么东西不能“丢”时,把书不能“丢”排在了首位。 语文教师当然首先要读文学书籍。文学,是一个民族心灵的历史,情感的历史。不读《诗经》、诸子、屈原、司马迁,不背唐诗、宋词,不知《牡丹亭》、《桃花扇》,不看《三国》、《水浒》、《红楼梦》,不了解鲁迅、郭沫若,不熟悉诗词,就很难有华夏民族的血脉情结和审美心理,更遗论当一名语文教师。 其实,读书是件非常快乐和有益的事,你的灵魂可以随着书之脉络而畅游,随时可寻访名川大山、名胜古迹、深林幽谷、奇花异卉;与高雅之士谈心,与相得之友交流。日久天长,你的情感睿智的“湖泊”定会盈盈可鉴,泊泊而出的必定是深邃的思想,幽雅的谈吐,丰富的情感。表现在教学行为中,或幽默风趣,妙语连珠;或机敏自信,游刃有余……新大纲推荐了20部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供高中学生在课外阅读。这些都是经过历史和社会检验的大师之作,其生活容量、情感容量之大、对主客观之间的关系理解之深,对人生、人情的内蕴开掘之广,均可滋补高中学生的精神。 同时,在作者所叙述的跌宕开闻、曲折多变的情节里,在作者所抒发的爱僧分明、人木三分的议论里,在作者所着意的精雕细镂、栩栩如生的描绘里,都融人了作家对生活的感悟。语文教师只有通读全文并有所感悟,才能引导学生去感悟,才能加深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文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作品的感悟能力。这种感悟能力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学素养。有了独到的感悟,再用清晰的教学语言展示传递出来,才能引起学生的认同与共鸣,并使之从浅层的感官享受进人到深层的内心体验。切不可把这些文学名著当成一般的记叙文来讲述、将一篇生动的富有魅力的作品肢解为简单的字词句章知识;或者照搬某些参考书,以作品的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取代其审美价值。例如在《故乡》中对“辛亥革命不彻底性”的批判;在《雷雨》中对周朴园“封建买办阶级”阶级本性的批判,那就和文学教育的初衷大相径庭了。 因此,只有多读书,增加文学积累,才能掌握文学教育的主动权。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策略探究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具备专业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要求学生还得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以及人文素养。在此背景下,学校教育应该朝着更全面、更科学的方向发展,尽可能地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人才。本篇文章从中专语文教学角度出发,结合目前人文素养教学实际,为学校制定一系列适宜发展的教学模式和策略,从整体上推进教学水平的提升。人文素养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表现形式,是一个逐步培养、逐步养成的一个过程,需要进行阶段性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在中学阶段,以人文知识的学习为最主要的实现形式,通过学生不断了解相关知识,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和提升,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达到提升人文素养的目标。
一、中专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培养的价值
(一)当前社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
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已经由经济实力的竞争转向人才的竞争。为了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获得更大的竞争机会和竞争空间,各行各业逐步加大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以尽可能地弥补其他方面的缺陷,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和竞争地位。而人才要想适应社会,符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必须紧跟时展潮流,根据企业人才需求,不断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努力学习更多的本领,做一个全面发展的行业领军人物。
(二)中专院校升级的必然要求
中专院校以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为主要人物,更加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相关的技能培训,以培养出更多的应用型人才。正因为如此,中专院校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放在首位,忽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导致学校教育对学生而言仅仅是一种学习生存技能的场合,其他方面的素养很难有明显的进展和突破。在此背景下,学生越来越单一化,不再注重自身素养的学习和提升,导致学生的未来发展受到限制,竞争力明显不足,很难为企业获得效益。中专院校必须结合现有人才需求的标准,从教学手段、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模式等角度进行优化升级,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体验。
(三)学生自身发展与成长的必然路径
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儿童文学的价值
摘要:儿童文学具有良好的教育价值,因此,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在文学素养、教育理念以及思想认识等方面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导致目前儿童文学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本篇论文中,笔者主要分析了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价值,同时,提出了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有效运用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儿童文学;幼儿园;教育活动;价值
儿童文学属于文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但是,由于其阅读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儿童文学的语言也要同时具备类似于戏剧的“情节”、绘画的“色彩”、舞蹈的“形象”以及音乐的“节奏”[1]。对于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来说,应同时具备明快的节奏、响亮的语言以及优美的意境,才能愉悦幼儿的情感、开阔幼儿的眼界、发展幼儿的思维与现象。
1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儿童文学的价值
1.1儿童文学是一种教育方法:儿童文学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有效教育方法,这所体现的是儿童文学的隐性的、间接的价值。在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时候,教师应正确认识幼儿的学习特点、良好把握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引导幼儿在教育活动中主动的学习、生动的学习、活泼的学习。首先,可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用儿歌教学法。儿歌是一种由听觉感知的语言艺术,是幼儿喜爱的、通俗易懂、顺口悦耳的短小诗歌。基于此,教师在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时候,可以创编儿歌、仿编儿歌,通常可以得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其次,可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用故事教学法。例如,为了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品格,树立坚持不懈、不放弃、谦虚的品格,就可以应用故事教学法,给幼儿讲解“龟兔赛跑”的故事,让幼儿学习小乌龟坚持、不放弃的品格,不要学习小兔子骄傲、轻视别人的缺点。同时,由于故事中有人物、有情景、有悬念、且生动形象,因此,也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与兴趣,从而有利于实现教育效果的提高。1.2儿童文学是一种教育资源:儿童文学,就其本质而言,其是一种面向儿童,以促进儿童愉快、健康成长为宗旨,以实现儿童审美情趣的再现为重要美学特征,以表现儿童心中的幻想世界、眼中的客观世界为主要内容的文学[2]。基于这样的原因,儿童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内容,包括知识、审美、游戏、态度以及情感等,均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重要资源。例如,《跳绳歌》、《刷牙歌》等,为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提供了良好的资源;《孔融让梨》、《小猫钓鱼》、《三只小猪》、《老虎拔牙》等,为幼儿园社会教育与科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资源;类似于《小手》“小手小手,你有我有,握在一起,交个朋友”等形象鲜活逼真、语言音韵和谐的儿歌,为幼儿园语言教育提供了良好的资源。
2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有效运用策略
2.1正确认识并充分重视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价值:儿童文学在幼儿园阶段具有良好的教育价值,基于此,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不可替代的作用。实际上,只有教师正确认识并充分重视到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价值及重要性后,其才能在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时候运用儿童文学作品。但是,幼儿园教师自身素质便参差不齐,因此,让所有幼儿园教师都认识到这一点基本是不可能的。面对这样的问题,幼儿园应从教育理念、指导思想等层面上,鼓励、倡导教师加强对儿童文学的正确认识,以从思想层面上为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有效运用奠定良好的基础。2.2加强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幼儿园教师在正确认识并充分重视儿童文学的重要性及教育价值的基础上,还应致力于提升自身的儿童文学素养。现阶段,教师儿童文学素养不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没有对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进行充分的学习;第二,缺乏对儿童文学作品的赏析能力、理解能力;第三,缺乏儿童文学技能。儿童文学技能指的是,对诵、讲、编、演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是幼儿园教师的一项基本教育教学技能[3]。面对这样的问题,幼儿园教师应主动学习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知识,阅读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有意识地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赏析、评鉴,与此同时,还应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活动,接受规范的、系统的儿童文学技能培训与理论学习,实现自身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2.3积极倡导文学教育活动,丰富文学教育资源:首先,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过程中,应将教师、幼儿的集体学习、个人学习有机结合起来,采取交流阅读心得、编写作品赏析、对教育实践进行反思等,来积极倡导儿童文学教育活动。其次,幼儿园应针对儿童文学教育活动,专门订购一些优秀的儿童文学杂志、儿童文学读物,例如《世界儿童文学名著宝库》、《儿童文学》等,来丰富儿童文学教育资源,增加教师及幼儿的学习资源、阅读资源,为儿童文学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有效运用提供良好的前提。
谈新时期医务人员人文素养提升途径
摘 要: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决定着医务人员在新时期为人民提供多样化、多层次医疗服务过程中的态度与责任意识。要解决当前医务人员人文素养偏低的问题,需转变医务人员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提高医务人员的思想站位,将常态化的学习、管理机制与医务工作实践相结合,提高当前医务人员的人文理论学习积极性,让医务人员真正能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真正把人文理论转化成为医务实践。
关键词:医务人员;人文素养;人文学习
人文素养是人综合素质的核心要素,它是反映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们参加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是个人的方向、立场、态度、信仰、技能的综合表现。新时期,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对医疗有了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医务人员作为医院一线的服务成员,其业务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医务人员在满足人民医疗需求过程中的质量与效率,但其人文素养则会影响医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的态度与责任意识。以往很多医院对提高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重视医务人员医疗技术和科研能力的提升,重视日常工作的医院大多只是对医务人员的日常工作作风、学术作风方面作出明确的限定,但是没有对医务人员人文素养以及日常的人文学习作出具体的规定。这就造成大部分医院的医务人员虽然有着精湛的技术能力,却缺乏良好的人文素养,在面对上级布置的学习方面漠不关心,以各种理由应付上级学习检查,没有主动提升自己人文素养的积极性。医院存在大量缺乏人文素养的医务人员会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医务人员收受红包的问题,就是缺乏人文信仰的表现,如果在内心坚定地树立崇高的人文信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那么医务人员对于面对红包的问题时,肯定是果断拒绝的。所以人文素养虽然从表面上看与医务人员日常工作之间的联系不强,是所谓的“表面文章”“形式主义”,却关系到医院工作的方方面面,特别是一线医务人员整体素养的提升,应当在日常的医院工作中给予重视,加强引导。
1 医院医务人员的人文素养现状
1.1医务人员的价值取向多元化,思想不坚定
大多数医务人员学历层次比较高,对于新事物、新思想的接受能力比较强,医务人员整体思维较为活跃、多元化,对于某些事物、观点有自己独特的评价方式和看法。在现今多元媒体时代,各种思潮、言论迅速扩散,有些医务人员缺乏正确的立场和价值观念,将医务工作中的压力释放在一些不当言论和行为中。新时期,随着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医务人员面临巨大的经济诱惑,加上缺乏人文素养,很难在职业素养和经济利益两者中寻找平衡点,思想波动大,价值观容易发生偏差。近年来,网络频频爆出过度医疗、收受红包等丑闻,不仅使医院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医疗需求,提升医疗满意度,反而严重破坏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阻碍了医院医疗的发展,扭曲了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形象,使医患关系进一步紧张。究其原因是医务人员人文素养的缺乏引导。
1.2医务人员普遍不重视人文素养问题
中小学语文教师素质要求
摘要:
在新课改的引导下,中小学语文也转变了传统的课堂流程,逐步重视了对于新教育理念的吸收和引进。针对小学和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师而言,新教育理念已经逐步渗入了语文课堂,同时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教师素质要求。作为中学和小学的语文教师,不仅应当掌握最根本的语文大纲知识,同时还需要提升全方位的教学素养。针对中小学语文教师,探析了新教育理念引导下的语文教师必备素质;结合新教育理念的落实情况,探求了提升语文教师综合素养的可行途径。
关键词:
新教育理念;中小学语文教师;素质要求
相比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与平日生活具备更紧密的联系。作为语文教师,需要紧密结合现今的中小学教学形势,在此基础上把语文学科的日常教学融入实践中。与此同时,语文教师也需要拥有更高的语文教学素养,以此来确保小学和中学语文课实效的提高。在新课改的整体形势下,推进语文课的整体实效提高,关键点就是要培育高素养的语文教师[1]。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应当想办法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和探究的兴趣,从而改进语文课堂的各环节教学。
1语文教师需具备的基本素养
面对新课改的形势,中学和小学的更多师生也逐步重视了语文课的日常教学。在语文课堂中,教师不仅需要讲授语文知识,与此同时还应当让同学们明确语文学科蕴含的人文思维以及审美意境,在此基础上塑造优良的高尚品质。作为语文教师,本身就要拥有高层次的素养和水准,同时能够把自身具备的素养融入日常的语文课堂中。中小学生处在特殊的成长阶段,身心还没能完全达到成熟。这种状态下,教师在语文课上表现出来的各类行为以及语言都会作用于中小学生,进而影响到未来同学们的人格塑造[2]。由此可见,新课改在根本上要求中学和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师具备全方位的素质,以此来感染学生。具体而言,中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师首先就要拥有最基本的健全人格,具备优良的人品。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会对班级内部的同学们产生直接性的人格影响,这是因为中小学生倾向于模仿教师。在具备健全人格的基础上,语文教师还需要拥有全方位的语文知识,基础知识应当牢固且扎实。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尝试着举一反三,适当扩展语文课涉及到的知识面。除了人品和知识层面的素养之外,语文教师必需的素质还包含了关键性的能力,最重要的应当是有序组织课堂并且传授语文知识的能力。在确保课堂秩序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分享语文课的各项基本知识。
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对策
内容摘要: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推动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塑造学生健康的品格和思想品质,高校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重视程度,肩负起教书育人的人才培养使命,提高大学生文化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站在新时代的社会阶段背景下,这种相互结合的教学模式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汉语言文学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学科类型,体现了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汉语言文学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提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开发学习兴趣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人文价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育,解决我国教育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少年强则中国强,如果能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能够把学生打造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实现强国梦想,为人类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人文素养;中国文化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的基础学科,在学校教学中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如果能够把汉语言文学教育和人文素养相互结合,就可以综合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爱国情怀,但是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很多学生缺乏对人文素养的重视,在教学上学科内容设置和结构更新速度比较慢。当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呈现出复合化的趋势,如果在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没有加强人文素养的渗透,就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和进步,也会导致学生在毕业之后无法适应社会岗位的要求。正确的人才培养策略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把精力更好的投入到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和研究中,充分发挥文化素质培育的育人效果,强化学习质量,降低认知偏差,助力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一.人文素养概念
当前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熟,信息化教学技术开始往教学领域渗透,推动了我国专业教学的变革,相对于我国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人才需要具有良好的自身素养,这种素养具有多方面的体现,对包含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和个体内在的思想,它的含义较为广泛,能够渗透到思想领域,道德领域,法律层面等多方面内容,通过人文素养的培养发挥汉语言文学的优势,让个体学生明确人生内涵,防止认知偏差的产生,树立远大理想,实现良好的个人发展目标。一般来说,人文素养的内容应当包括民族的部分,体现出文化传承,具有多元化的表现形式,通过对人文素养的塑造能够加强个体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由此可见,学校展开汉语言文学教学要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重点关注,通过人文素养的塑造,让学生能够承担社会重任,起到良好的个人发展效果[1]。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中人文素养培养意义
1.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
汉语言文学人才培育的思考
作者:刘传霞 潘晓生 单位:济南大学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从学历教育向职业能力教育转变。大众化教育的主要特征是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模式的多元化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多层次化。面对这样一种大的转变,一些专业的培养模式与目标必定要进行大的调整,必定要尽快适应新的社会需求。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这中间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文科类专业中的主干和核心专业,也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发展比较成熟的传统专业。长期以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为我国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的有用之才。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几乎各个层次的高等院校都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年来招生人数有增无减,社会需求虽然也在不断增大,但总体来说是趋于饱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同其它专业一样面临着结构性就业难题,而这一难题对地方院校来讲就更加严峻。地方院校应有符合适应地方社会要求和其自身办学条件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体系。依据《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和我国高教的实际情况,潘懋元教授将中国高等学校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第一类是研究型的、综合性的,这类大体上是我们的重点综合大学;第二类是应用型的、专业性的,培养各行各业各种专业的应用型的各种专门人才,包括一般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第三类是职业性的、技术技能型的。第一类大学侧重于科学发明与创造、研究型人才的培养;第二类侧重于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技术开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第三类侧重于生产现场的技能操作、实用型人才的培养。
就此看来,培养应用型人才应当是地方性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对地方性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说,人才培养的重心必须下移,由以往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向以培养适合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为主。正确认识和客观分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历史与现状,积极探索和制定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使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保持其原有优势的同时焕发新的活力,在当前大众化教育背景下发挥更好的作用,应该成为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的当务之急。
二地方本科院校作为依托地方、主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院校,承担的是大众化教育的培养责任。然而,在实践发展过程中,部分地方本科院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单一化人才培养模式,像一些重点综合性大学一样,以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为己任,与研究型、综合性特点突出的重点综合大学盲目攀比,贪大求全,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有的尽管调整了培养目标,但是,没有建立合理有效的培养体系,专业结构以及相关的课程设置仍然没有实际性的变动。所以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茫然失措,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适应不了现实的需要。就汉语言文学专业来讲,地方性院校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知识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时代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对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自然也有了新的要求。社会现实要求其所培养的,已不再仅仅是具有审美能力、写作能力、语言沟通能力的单一知识型人才,而是要求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审美品位,良好的语言交际能力,并能很好地运用语言进行教学科研、文学创作、文秘写作、广告策划、新闻宣传、公关谈判、对外交流等活动,具有综合实践能力的人才。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科目,比较单一。而目前市场需要的是综合汉语言文学及其它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也是由汉语言文学专业较宽泛的就业面所决定的。
从这几年的情况来看,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其主要弱势表现在:其一,知识转化能力低,转化率低,学校所学知识不能变成自己在工作岗位的实际能力。由于缺乏必要的实践素养,高校毕业生任职后,就业单位需要花费相当长的时间、付出相当多的经济资源和技术资源,对毕业生进行培训,以完成从毕业生到社会人才的角色转换,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其二,社会适应能力不强。表现为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欠缺,自我定位不准确,承受挫折的心理准备不足。团队合作精神不强,或自我封闭,或以自我为中心。其三,实践能力弱,动手能力差。如办公自动化设备操作不熟练,公文写作水平不高等。加之,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多数毕业生在离校前很少接触社会,缺乏对自身能力水平的清醒认识,对市场的深入调研,在校期间的职业准备明显不足,不能很好地培养和挖掘自己从事岗位工作的潜力,导致不能成功择业。
积极探索和制定适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体系,是当前地方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但是在强调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时候,必须充分注意一个问题:即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的理解,不能机械地复制实用性专业的“应用型”内涵,而必须顾及该专业的特殊性。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的人文学科,是体现人文精神———对社会、对生活、对人体悟的最直接的载体,它担当着传承与提升全民语言与文化素质的重任。该专业人才培养一方面要考虑职业技能的训练,又要考虑人文素养与素质的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重心在于学生的人文素养,而非一对一的实用性技能,它的应用型,决不能仅仅体现在“技术”或“技能”的层面上,而应更广泛地体现在对社会观念与精神取向的影响上,它作用于人的精神层面,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着一般实用性专业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应当看到,汉语言文学专业所提供的一些精神底蕴,是其它具有特定职业对应性的专业所不及的。汉语言文学作为传统专业,在其长期的发展中,孕育出了许多新兴专业,如新闻、广告、文秘、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等基本上都是从汉语言文学这个母体里剥离出来的。这正是它的基础性、综合性、宽泛性的有力证明。因此,在考虑这一专业的改革发展时,我们应该有更宽阔的视野,完全应该打破人为设定的专业界限,以便更大限度地发挥汉语言文学的综合优势。在保证专业根基扎实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与职业应用相关的技能培养模块的设计。教育与教学、新闻传播、文秘与公关、社区文化管理、广告文案等都可以设计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模块,学生通过这些模块的学习获得动手能力和从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