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学硕士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外学术论文引言的语类
1.语类分析与学术论文引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语类(genre,亦译为“体裁”)曾经一直属于文学研究的范畴,但自从Bakhtin(1986:60-102)将语类概念引入非文学领域以来,语类的研究范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目前已被用来指所有的语篇类型。同一语类的语篇在研究目的、语篇结构、文体风格和目的读者方面都呈现出类似的模式(Swales1990:58)。与应用语篇分析的其它三个层面(语域分析、语法修辞分析和交互分析模式)仍停留在对语言进行表层描写相比,语类分析层面则超越了对语篇语言特征的简单描述,力求解释语篇建构的理据,探讨语篇结构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认知因素,从而揭示实现交际目的特殊方式和语篇建构的规范性。因此,语类分析具有了解释性的特点,将语言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紧密结合在一起(Bhatia1993:5-22)。当然,文体的分类是必要的,也是相对的。也就是说,各种文体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王晓军2008:32)。学术论文是受专业学科语篇社团所制约的专业语类,论文作者既需向读者客观地传达研究结果,又需表明自己的立场,与读者取得情感上的认同(高霞2015:30)。对于学术工作者而言,阅读学术论文有助于了解相关领域内的研究历史和最新的研究动态,而相对快捷有效的信息获取方式就是阅读引言。论文引言(Re-searchArticleIntroductions,简称RAIs)位于论文正文的开头,起着引领读者了解论文后续部分的详尽信息并提供解读视角的作用(Weissbery&Burker1990:20),相当于全文脉络的“路线图”,已被确认为一个至关重要的集聚说服/推广力的论文组成部分(Loi2010:267-279;Swales2004:226;Samraj2008:55-67),具有阐明研究目的、综述当前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不足并且提出解决方案以及相关的评估标准等功能。但引言也被认为是一篇论文最难写的部分,作者必须采用规范的撰写方法和组织形式来阐述论文的主题,同时必须在有限的篇幅里涉及大量研究信息,反映本研究目前在该领域的研究水平。有关引言语类的研究影响最大的是Swales(1990:137-166)采用其语步—步骤(move-step)分析法建立并逐步完善的CARS(CreateaResearchSpace:创建研究空间)的语篇研究模式(PrototypicalModel),该模型是Swales在其代表作GenreAnalysis(《语类分析》)一书中首次提出的。CARS模型从三个语步、11个步骤(每个语步包含数个步骤,每个语步都是通过具体的步骤而实现)解析了学术论文前言部分的交际过程,即语步1:确立研究领域;语步2:确立合适的研究地位;语步3:占据研究地位,这是Swales基于其建立的110篇学术论文引言语料库的研究成果。CARS模型中的三个语步通过不同的功能划分,环环紧扣,构成了相互衔接、相互承启、相互支持的一个整体,借助于言简意赅的语言和清楚严密的修辞结构达成了作者劝说和推广自己学术成果的目的。Swales尤其强调论文引言的推广作用,指出:论文引言推崇研究的原创性,论文竞争趋于激烈,而引言对学术的推广性和助推作用更加凸显”。此后围绕该分析模式的引言研究层出不穷,国内外众多学者们通过自己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实践或验证CARS模型的真实性。Ahmad(2012)对60篇伊斯兰论文引言的修辞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严格遵循CARS模型的引言数量很少;Samraj(2008:55-67)在美国对三个学科(biology,philosophy和linguistics)的硕士论文引言进行了对比性话语分析。根据研究实践,Swales(2004:232)后来又将CARS模型中的第三语步调整为“呈现当前的研究”,并将三个语步中的步骤进行了从内容到顺序的调整,改进后的CARS模型在引言必备的几个步骤之下,增加了一些必须的和可选的实现各步骤的具体小步,更加完善了学术论文引言的语类结构分析模式。近年来国内有关引言的语类研究也呈上升趋势,研究内容涉及广泛,主要两个方面:1)从不同的学科进行研究,譬如,徐有志等(2007:47-51)依据Swales提出的CARS“三语步”语篇分析模式,对我国北方六所大学英语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引言部分的写作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蒋婷、徐娟(2013:203-208)采用语料库方法,选取30篇中外法律权威学术论文,探讨了语类分析的框架,对英汉法律类学术论文引言的语类特征进行了描述性对比分析,并探讨差异背后的社会文化原因等。2)从不同的视角对引言语类的研究。譬如,何建敏、于建平(2006:104-108)基于系统功能语法有关经验功能的理论,借助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英语学术论文引言部分实现经验功能的途径,通过对实际语篇的量化分析,归纳、总结和描述了学术论文引言部分的语域特征。与国外相比,国内有关学术论文引言的语类研究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重理论轻实践,实证性研究比例偏低,且样本量偏小。有些研究只注重理论评述,缺乏实际步骤分析,应用研究力度不够深入。近几年国内实证性研究虽有上升趋势,但非实证性研究仍居垄断地位。其次,对论文引言的研究多局限于某一学科或领域的(中英)语际对比,缺少进行语内对比研究或者跨学科的实证对比研究。迄今为止,从语类分析的视角,把引言作为一个独立的语类,用大样本的实证性语料库方法综合研究引言语类特征的研究依然为数甚少。因此,有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论文引言的对比研究,由可比的或等价的语料构成的较大型可比语料库的创建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对引言语类的相关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2.研究思路与框架
研究采用了Swales(1990:141,2004:232)的关于引言语类分析的CARS语步模型。在分析具体的语篇时,研究人员通常以语步和步骤作为语篇分析的出发点。语步这一概念可被表述为由一组表现同一意旨取向的语言特征组成的,表达一定交际功能的语篇片断。在语类分析中,每一语步都从语篇功能和语境出发,通过语篇中的语言线索来辨认和确定。如果一组句子传达同一类交际信息,那么他们就被认定为同一语步(Swales1990:58)。Swales&Feak(2010:167-180)认为,语步是一组完成特殊任务的文字,是一个功能性而不是语法概念。语步的长度不同,可以是一个短语或句子,也可以是一个段落。一个语步可以由一个或多个步骤组成。步骤也是一个语义单位,由句子的一部分、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来表达。
2.1引言语类的修辞结构
Swales(2004:232)的CARS原型模式由三大语步组成,这三个语步又各自包含一个或多个步骤。CARS模型体现了人们可以在不破坏语类基本结构或者语类原型(prototype)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即作者可以在这三个语步的框架下根据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的不同来选择不同步骤的组合而传递个人意图。在这个模式中,语篇按照以下三个相互关联的语步构成,每一语步由几个可供选择的步骤来实现。
2.1.1Swales的CARS引言模型
多学科期刊论文学科划分方法
1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参考文献与团队地址认知词两种分析方法进行多学科期刊论文的学科划分。首先,利用论文参考文献来源期刊所属学科确定单篇论文学科划分;其次,利用地址认知词划分未能依据参考文献方法确定的论文以及没有参考文献的论文。本文选择JCR分类体系为桥梁,一方面利用SCI/SSCI期刊全简称对应表进行参考文献分析,明确参考文献来源期刊的学科属性,从而实现论文的JCR学科划分;另一方面选择JCR分类对生命科学学科进行界定。这样,JCR分类体系将SCIENCE期刊论文与生命科学之间联系起来。
1.1参考文献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分析方法指利用论文参考文献来源期刊的学科属性确定单篇论文学科。Glanzel针对多学科期刊论文的学科划分,提出Item-by-Item主题分类模式的重复应用,直至确定多学科论文学科属性。该方法将以期刊分类为基础的学科划分细化到单篇论文,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针对NATURE、SCIENCE期刊的实证研究显示明确划分学科的论文比例分别为70.2%、72%。该方法的不足之处在于:第一,部分论文缺少参考文献,Glanzel统计的1993年数据中大约3%的SCI论文缺少参考文献数据;第二,论文二级参考文献数据量大、操作困难,且多学科期刊自引率和互引率较高,方法的重复应用效果不理想。参考文献学科属性的确定依据其来源期刊的学科属性,获取汤森路透SCI/SSCI期刊全简称对应表,该表涵盖期刊全称、简称、所属JCR分类及影响因子等相应数据。利用此表可将SCIENCE期刊论文参考文献中的期刊简称对应全称和相应JCR分类,从而实现论文的参考文献分析。每篇论文的学科划分不唯一、不排他,本文划入生命科学的论文同时可归为其他学科。为了尽量减少遗漏,本文将SCIENCE期刊论文参考文献中生命科学论文比例超过10%(笔者硕士论文题目为《基于SCIENCE论文的生命科学学科主题演化研究》,利用共词聚类分析方法探究生命科学学科核心主题及主题演化趋势。本文所划定的生命科学论文数目即为硕士论文数据源。本文从减少遗漏的角度出发,确定了10%这一临界值,假使不为硕士论文服务,本文临界值会适当上调。)的论文划入到生命科学学科。
1.2地址认知词分析方法
Debruin基于“同一学科科学家形成相关性的认知活动、论文反映其相同的认知兴趣”,这样一个假设,提出了以“地址认知词”确定论文学科属性的方法。认知词为表明科研学科、难题、研究方法或者目标的词,可以由此来确定单篇论文的学科属性。该方法将整体地址字段拆分,去除与学科划分无关的国家、组织、邮编、模糊意义词,只留下可以反映出单篇论文学科划分的词汇,即认知词,如Med、Biol等。表1呈现了SCIENCE期刊论文地址字段的数据结构。利用逗号分隔将地址字段分解为四级:一级字段为机构名称;二级字段通常为大学和研究所的院系、分支机构,地址认知词主要出现于这一字段;三四级字段通常为城市名称、邮编、国家名称。表1中前三篇论文可由二级字段中认知词明确判断学科属性,后两篇论文缺少认知词,在其一级机构名称中也未包含明确的认知词,地址认知词分析方法无法判断该类论文学科属性。Debruin同时提出该方法的一个局限,“所选学科论文中可能不包含一致的地址认知词(notcontainthecorrespondingcognitivewordsintheiraddresses),可作为辅助手段结合其他方法进行多学科期刊论文的学科划分”。虽然这个局限在多学科期刊论文学科划分中表现的更加明显,但该方法有效的挖掘了地址字段对划分多学科论文学科属性的潜力。于是,本文将两种方法结合使用,确立了“参考文献分析为主,地址认知词分析为辅”的多学科期刊论文学科划分思路。
英语语言文学文摘反思
摘要,也称文摘,是以提供文献内容梗概为目的,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简明、确切地记述文献重要内容的短文[1]。撰写摘要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学术交流,使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同行能以最省时省力的方式了解一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摘要必须简洁、具体、完整,即虽然篇幅短小,却能够涵盖文章的关键内容,使读者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然而,笔者近日在“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两个网站的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中搜索近年来我国关于约翰•福尔斯的研究论文时,惊讶地发现我国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中问题很多,符合规范的摘要很少,因此有必要对这个问题加以研究。 一、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论文摘要中存在的问题(1)摘要篇幅冗长。国际标准ISO214—1976(E)对摘要的篇幅作了具体规定[2]:认为多数论文和专著文摘,其摘要以不超过250字为宜;对于较长的文献如报告或学位论文,其摘要一般应不超过500字。我国国家标准GB7713—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对文摘的篇幅也有比较严格的规定:中文摘要一般不宜超过200~300字;外文摘要不宜超过250个实词。如遇特殊需要,字数可以略多[3]。同时,我国国家标准GB6447—86《文摘编写规定》也规定报道性文摘和报道/指示性文摘一般以400字左右为宜;指示性文摘一般以200字左右为宜。 从上述几项国际、国家标准可以看出,学位论文文摘以200~400字为宜,一般不应超过500字。 可是在笔者搜索到的2000—2007年我国17所院校的35篇研究约翰•福尔斯的硕士学位论文文摘里,每篇摘要的平均字数高达721字。而字数在200~500之间,基本符合国家规范的有7篇,占总数的20%;不符合国家标准的占总数的80%,其中超过1000字的有7篇,占20%。而字数最多的一篇竟达1500多字,篇幅明显过长。 (2)背景信息过多。撰写摘要是为了使他人能够最简单便捷地了解论文的主要内容,而不是介绍或者评价一部作品。由于摘要篇幅短小,信息量大,所以文摘中一般不加入背景信息,如确实有必要,也只能简单提及,而且摘要中不能夹杂评论、说明等内容。可是,在笔者搜索到的一些摘要里几乎都存在背景信息过多或者在摘要里夹杂解释、说明和评论的现象。如下面的摘要:约翰•福尔斯是当代英国文坛享有盛名的作家,他的《法国中尉的女人》自一九六九年问世以来,在西方广大读者和评论界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尤其是他独特的创作理念:小说家仍是上帝,因为他可以创造一切。不同之处在于:他们不再是维多利亚时代的上帝形象,全知全能,发号施令,而是一个崭新的上帝形象,他们的首要原则是自上而下不是权威。作为现代西方非理性的一种哲学思潮,存在主义对西方现代文学创作影响颇深。本文通过对《法国中尉的女人》一书的剖析,旨在理解约翰•福尔斯所主张的存在主义式自由,进而了解20世纪新的小说创作理论和技巧。 这篇摘要就篇幅而言符合文摘编写规则,然而摘要中占用大量篇幅(划线部分)介绍背景知识:作家,作品引起的反响,作者的创作理念等和论文本身内容毫不相关的信息,当读者终于看到论文要探讨的内容时,摘要又草草收场。事实上,学术论文的读者大多是专家或者具有相关知识的人,作者没必要不厌其详地介绍人尽皆知的信息,而应着力于概括论文的内容和创新点。否则,文章所附的摘要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3)语言、内容重复。摘要的重复体现在用词和内容两方面。摘要应该结构缜密、概念准确、行文流畅、朴实无华,不应使用多姿多彩的文学描述手法。而在笔者看到的文摘中,学生往往为了凑字数,行文拖沓,语焉不详,用词重复。例如(注意划线部分):通过对不同层面对话的分析与阐释,本文旨在说明正是由于对话性,小说才成功地重新构建出一个万花筒般的维多利亚时代和社会,而这个重构的维多利亚时代内部充满了张力和多元化因素,所以它更加立体化、动态化和丰富多彩。 内容重复是很多硕士学位论文摘要的又一个特征。笔者在整理这些摘要时发现,大约2/3的摘要存在内容重复的问题。在这种摘要里,作者通常先介绍背景知识,如作品成就、影响等,接着简要阐明写作的目的、方法和结论,然后逐章介绍具体内容,也就是换一种方式重复前文提过的内容。 其实这类摘要如果简化背景知识,去掉章节内容介绍,充实文章研究的要点,往往是很不错的论文摘要。 (4)摘要内容抽象。摘要应该短小精炼,可是过短的摘要不一定是好摘要。摘要作为一种提供信息的短文,其内容有比较严格的规定,通常由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部分构成,这四部分可以称为摘要的四要素。不过,这四要素在不同种类的摘要里详略程度各不相同,英语语言文学类论文的摘要通常写明目的、方法和结论就可以了,而且“目的”部分要详写。“目的”部分要交代为什么做这项研究,或者文章主要解决的问题。 这部分可以适当提及背景知识,但不宜过多。“方法”部分描述作者的主要工作过程、使用的研究方法,如所用的理论、分析的角度等。“结论”部分点明文章得出的最终结论,如某部作品的主题等。每个要素要尽量具体。 在笔者搜索到的35篇摘要里,每篇都不同程度地涵盖了规范摘要的四要素,但是,大约1/3的摘要存在内容抽象、信息量不足的问题。再以上文提到的研究约翰•福尔斯的论文摘要为例。 去掉第一段背景知识,第二段相当单薄,过于概括。如果作者能够具体阐述从哪个角度剖析作品和存在主义式自由的内容,以及作者探讨的20世纪新小说的创作理论和技巧包括什么,那么摘要的作用就可以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 二、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解决措施 (1)加强教学管理,大力宣传《文摘编写规定》,提倡学位论文摘要标准化。硕士学位论文摘要首先必须符合本校的学位论文规范,因此其篇幅、内容与各高校研究生院论文规范有直接关系。为此,笔者对我国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名列前茅的院校及主要外国语学院(共14所)的研究生论文规范加以考察,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各大学基本以我国《文摘编写规定》为蓝本制定各自的文摘规范,包括摘要的内容、文体风格等,但是对文摘的篇幅却见仁见智,各行其是。其中,黑龙江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6所高校的文摘长度符合文摘编写规范,在500字以内(还有的院校以页数确定摘要的篇幅:通常不超过1页,字数大约在500字以内);而有的院校则要求其篇幅在3000字以内,并且中英文对应;还有的院校要求比较特殊,英文摘要不超过350词,中文摘要却要在1500字左右。#p#分页标题#e# 篇幅是摘要的重要特征之一,对摘要篇幅有争议也在情理之中。有学者认为目前的规范有待商榷,建议学位论文摘要依信息量把握在500~2000字。不过笔者认为,简短、具体是摘要的精髓,学位论文摘要通常在文章完成后所作,如果读者希望了解论文的详细内容可以阅读全文。 这一点不同于会议论文摘要,某些会议论文摘要是在文章未完成前所写,篇幅较长可以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意图。也许这就是Bassey提出会议论文摘要(论文未完成前所写)一般在500~1000字之间的原因吧[4]。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摘要标准的宣传力度不够,九年前除了编辑界有人探讨文摘的规范和标准化问题,其他领域对此几乎无人问津[5],虽然现在的状况有所改变,但还不能适应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整个学术界应该大力宣传文摘编写规范,教学管理部门应该以此为依据,制定学位论文写作要求,指导学术论文、学位论文的摘要写作,从而促进学术交流。 (2)重视论文摘要的教学与指导,贯彻学术论文摘要标准规范,改进教材。 忽视学位论文摘要的教学与指导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论文摘要存在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摘要在论文中独立成文,而且所占比例很小,摘要质量的好坏和论文质量没有必然联系,因此往往得不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甚至一些教师对学位论文摘要的写法和要求也不尽了了,所以更无从谈及指导学生写作。但是摘要写作是学术训练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学术规范的体现。规范的论文摘要,尤其是英文摘要是国际检索的主要依据。所以必须强化论文摘要的写作与教学,在内容、语篇等方面全面贯彻学术论文摘要的标准规范,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此外,笔者也注意到摘要存在的问题和使用的教材有直接关系。目前,很多英语院系在本科及研究生阶段都开设英文写作课或论文写作课,但是多数英语写作教程和英语论文写作教程对摘要的写法和要求未作介绍,或者即使介绍也只是简单介绍,甚至被奉为经典的《英语写作手册》也未提及论文摘要的具体要求,这不能不说是导致学生不会写摘要的重要原因。因此,改进教材也是当务之急。好在一些教材编者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了。 (3)积极开展论文文摘写作的研究。摘要研究在国外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并且有望成为一门新的学科[5]。 相比之下,国内的研究明显滞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显然不够,缺乏创新,重复研究过多,远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其中关注科技论文英文摘要的写作,为理、工、农、医等论文的国际检索提供参考的文章较多,研究社会科学类论文,尤其是学位论文摘要的文章较少[6]。 因此,科研单位应该鼓励学者从事包括硕士学位论文摘要在内的各种论文摘要的研究,为其提供资助,同时开办灵活多样的论文摘要培训班或讲座,为包括硕士研究生在内的不同层次的研究人员提供培训。 三、结语 硕士论文摘要写作是重要的学术训练。摘要的优劣虽然不影响学位授予,但是却能够体现出治学是否严谨规范。因此,笔者呼吁各大英语院校、院系能够重视摘要的写作与教学,大力宣传《文摘编写规定》的要求,不断充实教材内容,积极开展研究工作,尽快解决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摘要不规范的问题。
灾害与中国古代文学综述
摘要:
中国古代灾害文学的整理与研究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是论文。本文在前人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继续搜集文献,以求获得更充分的认识。
关键词:
灾害;古代文学;研究综述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灾害的影响波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文学中表现自然灾害的作品更是不计其数。中国古代灾害文学的整理与研究却仍然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要的研究成果是论文。唐元、张静《古代灾害文学研究现状综述》(《山花》2015.5)梳理了部分相关成果,本文继续搜集文献,以求获得更充分的认识。有的论文属于概述与理论指导的研究。全方位地概括灾害与社会的关系的有邹逸麟《“灾害与社会”研究刍议》(《复旦学报》2000.6)一文,文章指出灾难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研究我国历史时期灾害的时空变化,灾害对人口、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是认识中国国情的重要方面。黄敏《“灾害与文学”研究范式刍议》(《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6.1)认为“灾害与文学”聚焦于自然灾害,也关注天灾与人祸的关系,是强调文学反映功能的文学研究范式,但是我们不仅要关注作品的政治、社会层面及生命、伦理层面,也要关注作品的哲学、美学层面;关注对灾害的本体性书写,强调在灾害面前人类应该具有的现代思想,即哲学层面的思考。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研究古代灾害文学,近年来比较显著。如陈侃理《儒学、数术与政治——中国古代灾异政治文化研究》(北京大学2012年博士学位论文)结合经学与政治,宏观探讨灾异观念,文章指出,灾异作为一种政治文化,对中国古代政治实践影响很深,远不止在思想层面;同时还指出,灾异说对权力的干预和约束缺少强制性,反而常常被权力所驱使。李军《灾害危机与唐代政治》(首都师范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从灾害与政治的角度,讨论国家机构在面临灾害危机时的具体应对政策,包括上至皇帝下至地方官员的对策,同时讨论了灾害与民族战争、藩镇政策与灾民动乱问题;“灾异天谴说”在灾异与政治的互动关系中始终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同时也指出,灾异说对政治的修正效果是十分有限的。史学界研究成果细致入微,而文学研究以史学为依据、以文学作品为基础,但史学研究成果作为文学研究的参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灾害文学进行人类学或者母题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郭子辉《灾害神话:苦难现实的浪漫外衣——灾害文学源头探寻》(《长城》2012.2)认为灾害神话作为灾害文学的源头,对于先秦以来我国灾害文学创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但提供了文学素材,还提供了一种写作模式,一直贯穿到当代的灾害文学创作之中。李伟《先秦灾害神话之文学探析》(《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5.1),认为先秦灾害神话记录了自然灾害,表现了远古先民的原始宗教信仰,同时灾害神话对后世文学题材、结构等方面所产生的深刻影响,更使其成为灾害文学的重要主题之一。对灾害书写进行文学研究的成果有如下角度:以时代为单位进行研究。李瑞丰《先秦两汉灾异文学研究》(河北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试图建立“灾害文学”主题研究,并梳理灾异文学主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研究范围;关于灾异文学的现实意义,文章指出四点:一、作为赈灾手段之一的巫术禳灾,二、农业社会中作为社会评判的工具和道德评判的尺度,三、作为记实性史料及对灾异与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反思,四、作为历史记忆的体验与民族凝聚力的激发。李文娟《东汉灾害文学研究》(安徽大学2014年硕士学位论文)文章指出东汉灾害文学的表现形式以及内涵不断地得到丰富拓展,灾害文学对灾害的记录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文字记载的范畴。杜玉俭、李莉《唐代文学中灾异观念的表现》(《广州大学学报》2006.6)指出灾异观念是天人感应学说的重要内容,灾异观念在唐代甚为流行,其表现形式与汉朝略有不同。以时代来限定研究范围,从文学史的角度来分析各个阶段的灾害与文学的关系,重点关注灾异观念、道德感召,有的文章从诗文创作者角度来分析灾难对创作动机的影响,具有开拓性。
以作家或具体作品为单位进行研究。杨古月《<左传>中灾异研究》(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指出上层社会的知识分子和下层社会的普通百姓对待灾异态度往往是截然相反的,而知识分子在谈灾异的时候,往往要把灾异和人民、君主乃至整个国家的兴亡结合起来,灾异对于上层社会的影响远远比对普通百姓的影响来得深刻。刘艺《杜甫天灾诗探微》(《杜甫研究学刊》2013.1)和吴夏平《白居易的灾害诗》(《古典文学知识》2013.3)同样如此。其中杨古月和薛雨的文章值得关注,探讨了灾异观念的变化和灾异对社会不同人群的影响,其余论文则停留在诗史互证的层面。研究灾害对文学创作的影响方面。高璐《嘉靖大地震的发生与明代文学》(《社会科学家》2013.9)指出,此次地震的发生产生的震后文学作品,使得相关的受灾场景得到了生动而周详的描述;就祭悼作品而言,个人所写的悼念诗文更具有真情实感,文学性更强;地方在震后数年内涌现了大量的重修题记,亦有可备观览之作。从文学艺术性角度探讨的,目前只有侯英、唐元《康熙十八年地震诸家诗研究》(《短篇小说》2013.14)一篇,文章从康熙十八年京畿地震诗歌入手,讨论了地震诗歌所应具备的艺术因素。此类文章从更大的角度来研究灾难对文学的影响,涉及灾害对作家本人生活的影响、创作心理的影响,更注重灾害与作家、作品的互动关系。从灾害类型来展开研究的,侯英《由汶川抗震诗歌大潮看中国古代地震诗歌》(《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1)归纳出古代地震诗歌在内容上的某些共同特点。此外还有杨莹樱《中国古代小说瘟疫描写与研究》(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硕士论文)等文章。此类文章代表性不强,灾难与文学的互动关系与灾害的具体类型关系不大,而与灾难的造成的影响程度联系更为密切。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探寻
【摘要】
《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重视度欠缺这一现状作出分析,并就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行探讨,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关键词】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中华传统文化;人文素养;职业素质
《大学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公共课,课程设置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在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职业素质,这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英语和专业课相比,大学语文往往得不到重视,学生对其重要性缺乏认知,认为大学语文中的许多内容都是中小学学过的常识,缺少新鲜感,考核也不像英语要求严格,必须努力学习达到相应等级才能获取毕业证,认为语文课就算不学也能轻易过关,这种心态下大学生必然会忽视对语文的学习[1]。2015年5月,笔者对山东省某高职院校的43名本专科学生开展了对《大学语文》课程态度的调查。由调查结果看出,对《大学语文》兴趣一般,抱无所谓态度的占72%,毫无兴趣的占9.3%。正因为对大学语文抱有轻视的思想,大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不容乐观,语文素质相对偏低。具体表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语言文学知识欠缺,书面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欠佳,因欠缺汉字书写的训练,经常出现错别字[2]。就业后,很难用现有知识去开展工作、适应社会,这一状况如不解决会严重妨碍大学生成才。究其实质,一方面与中学语文的应试教育模式密切相关,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很多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缺乏了解和兴趣,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大学语文课程无形之中就落得“门前冷落鞍马稀”的地步。若要提高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质量,迫在眉睫的问题是转变提高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激发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学习和探究的兴趣[3]。为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从2015年9月起,我们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旗帜的引领下,对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力求深化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激发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从而提高《大学语文》的授课质量。教学改革的尝试如下所示:
第一,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同时提高其对文字的把握和应用能力。除选取中华文化典籍中的优秀篇章外,还涵盖了实用的应用文写作内容,目的是使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文学典籍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同时又能促进学生就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文学文化典籍学习与应用文写作训练相结合,既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又能适应企事业单位对毕业生语言素质及写作能力的需求,这就为学生毕业后顺利走上就业岗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教、学、做的一体化。我们改变了以往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让教师从讲台上走下来,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注重加强实践性教学与发展学生的人文素质相辅相成[4]。为保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后教师给学生布置相应的课程任务,指导学生分组选题、查找资料、撰写论文、制作PPT课件、上课前15分钟由学生走上讲台展示与交流,这样学生不但锻炼了搜集处理信息、计算机运用、团体协作精神以及语言表达等职业核心能力,还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了传统文化思想、文化内涵和文化现象,从中吸收养料、健全人格,提升人文精神,逐步培养良好的职业文化素质。
地方文学资源高校校园文化论文
一、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呼声日臻浓厚,、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文化建设的重要,有关加强文化建设的政策,如2011年《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2年《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也相继出台。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特有的文化积淀等条件下形成的一种亚文化,是一定区域内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诸要素的综合,并与地域范围内的环境因素相结合,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可见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地方文化的传承是分不开的。近年来,很多地方也意识到不搞地方文化建设,发展就会遭遇瓶颈。广元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广元本土文化的深度挖掘,加强地方文化建设,打造“女皇文化”、“三国文化”、“蜀国文化”等文化品牌。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被明确提及
高校作为教育系列的高层,是学生与社会的重要衔接口,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推动优秀文化的继承上具有重要的作用。2011年4月24日《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他明确提出,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为高校加强文化建设提出了明确的依据。2000年初,已有学者认为未来校园文化将出现“在美美与共、多元文化的交融中,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未来高校校园文化将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更具中国特色。”的一大趋势。
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融入地方文化已成为共识
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力度加大和高校教育的普及化,很多地方高校普遍认识到,要办出特色,增强内涵,必须充分挖掘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地方性”内涵,除了在办学体制、专业设置上融入地方,还需要在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精神气质、工作作风诸方面与地方对接。而后者体现在校园文化方面。所谓校园文化是指“以社会先进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校园精神为底蕴,由校园人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共同创造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是学校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精神、行为准则,以及在其规章制度、行为方式、物质设施中的外在表现。”不少地方高校在办学区位、资源、内涵等方面的劣势,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师生的精神面貌不佳,进取心不足。近年来,地方高校在加大硬件设施与专业建设的同时,尤其是理工科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不够,或者很重视,但特色不鲜明,效果不好。地方高校普遍认识到,要想增强内涵、办出特色,必须充分挖掘“地方性”内涵,显然,将地方文化融入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学校的特色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这说明了国家大力倡导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要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四、广元地方文学资源及开发利用情况
音乐文献学下花儿研究
摘要:本论文以中国知识期刊网自1979年至2018年发表的花儿研究文献内容为分析对象,从音乐文献学的视角出发,将改革开放以来的花儿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进行呈示。从数量看2001年是分水岭,数量比之前陡增十倍;从内容看,花儿研究动向与国家大政方针密切相关,也体现出音乐文献学对花儿研究方法的导引价值。
关键词:音乐文献学;花儿歌种;发展趋势
“文献”一词最早的提出者是生活于2500多年前的孔子。他对学生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这是现存资料关于“文献”一词的最早记载,也是孔子感慨文献不足而无法深入去考证夏商之礼。各个领域的研究都是如此,缺少文献的支撑使很多领域的研究都处于滞后甚至空白状态,文献的重要性可见一斑。音乐文献学在音乐领域的研究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而音乐文献学也是20世纪80年代逐渐发展起来的。音乐文献学是通过对音乐文献的研究,揭示音乐形态变化、社会流传和发展规律,并为音乐文献的使用提供理论依据的一门较新的学科。因此,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研究的需求,音乐文献学本体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业界的重视。产生于明代的花儿作为广泛存在于我国西北地区的音乐形式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对于花儿的研究近年也越来越得到学界专家的重视。
一、1979年—1989年花儿研究发展趋势
从1979年1月1日到1989年12月31日,检索到有关花儿研究内容的文章共113篇,核心期刊和普通期刊的比例差异明显,以普通刊物为主。(一)文章研究的对象花儿音乐分析、花儿演唱、创作的花儿剧、花儿音乐民俗文化、不同地域花儿的相互关系、花儿的历史形成以及花儿音乐审美等方面。(二)文章的叙述内容从民俗学的角度对花儿、花儿会的民间传说、口头故事等进行介绍;从文学的角度对花儿歌词的语法、方言、词式结构等进行分析。(三)文章作者的学术身份1.花儿演唱名家有朱仲禄、苏平等,他们对花儿音乐的类别、音乐表现和演唱技艺等进行了介绍。2.高校民俗学、文学等方面的学者有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柯杨。他在1980年与雪犁合编《花儿选集》;在1981年香港的《文丛》第3期发表了《西北高原的一颗明珠——甘肃莲花山花儿漫记》,把花儿音乐介绍到了海外。此外,还有郗慧民、屈文焜、卜锡文、魏泉鸣等学者。3.专业音乐学者,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乔建中于1987年在《中国音乐学》发表《甘肃、青海花儿会采访报告》一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花儿音乐的形态从音乐材料的分析到其历史成因和传承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这一时期总的来说,对花儿的研究还是以文学性研究为主,对花儿的曲令音调的研究较少。
二、1990年—2000年花儿研究发展趋势
从1990年1月1日到2000年12月31日,这十年内发表的花儿研究文章为106篇,这一时期普通期刊和核心期刊的比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核心期刊中有关花儿的研究比上一时期明显提升。1.民俗学、文学角度的研究,从介绍、描述型发展到较深层次的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的系统研究。如柯杨于1997年发表在《中国典籍与文化》第3期的《花儿会——甘肃民间诗与歌的狂欢》一文。2.研究视角有所拓展。如杜亚雄1997在《民间文学论坛》发表的《“洮岷花儿”与生殖崇拜》已经涉及社会学方面的问题。3.文章研究涉及的内容与前一个十年大致相同,但在结构上有了一定的调整,花儿研究中音乐旋律分析比例有所增多,逐步由文学性研究向音乐性研究倾斜。
中国期刊网生物量文献统计
1引言
文献计量是一种基于数理统计的分析方法,它以科学文献的外部特征为研究对象,研究文献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进而探讨科学技术的结构、特征和规律。目前已有众多学者通过文献计量学的理论与方法来探究学科发展的趋势、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学科领域的研究前沿与热点[2-3]。在植被生态学研究中,生物量既是表征植物群落数量特征的重要参数,又是反映植物群落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指标,也是生态系统获取能量能力的主要体现,对生态系统结构的形成以及生态系统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4]。同时,通过生物量的研究,可以为进一步研究碳储量做好铺垫,甚至可以直接通过生物量近似估计碳储量的大小,尤其是大尺度的碳储量的估计基本上是采用生物量数据去估算。因此,生物量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众多学者的广泛重视。但是各领域对生物量的研究呈现不平衡的特征。通过文献统计分析,把握国内生物量研究的演进历程、当前研究热点、扩展范围及发展趁势,并为生物量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
2统计分析结果
2.1文献量年际分布
文献量是指某一学科研究者在某一段时间内所发表的论文数量。文献量的多少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该学科的发展水平,因此统计分析中国期刊网生物量研究文献的数量来衡量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从图1可以看出,国内对生物量的研究历程可大致分为初期、发展、兴旺3个阶段。1975—1991年为初期阶段,该阶段研究文献数量极少,年均24.1篇。1992—2005年为发展阶段,该阶段文献量呈缓慢波动上升,2005年达到169篇,发展阶段年均文献量为110.77篇。2006—2015年为兴旺阶段,年均文献数量为441.7篇。从2006年开始生物量文献年均数量急速增长,发展速度迅速上升,2014年文献数量达到最多499篇。总的来说,1975—2015年间生物量研究文献数量的不断增加表示国内对生物量领域的研究呈现越来越强劲的势头。
2.2按文献类型统计分析
2.2.1硕博士学位论文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