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教学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学教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文学教学论文

现代文学实践教学论文

一、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

作为理论教学的有效配合方式,实践教学能够训练学生分析文学现象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长期以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使得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背诵既成结论来应付考试,考试过后印象全无的现象普遍存在。有效地开展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将使诸类现象得到改善,通过举办现代文学巨匠专题讨论会、现代文学名作细读专题讨论会等,让学生搜集资料,各抒己见,借以深入分析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诸多作家作品的地位形成的原由,探讨中国文学史分期的依据。在实践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将得到锻炼。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图书馆,指导学生查阅、检索相关民国老旧期刊,使学生从尘封的历史中获得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的历史语境的具体感知,培养其动手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能力。

实践教学可以强化现代文学和当下现实世界的联系,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随着岁月的流逝,当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下渐行渐远乃至成为一种传统而被肯定的时候,它与当下文学的关系就变得尤为重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文本对照分析的方式,来考察中国现代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哺育程度;也可以指导学生对当代作家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些举措会扩大学生的认知视野,打通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新世纪文学的隔阂,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融会贯通,提升其整体素质。

实践教学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为今后在工作中灵活运用中国现代文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毋庸讳言,当今世界人文学科被逐渐边缘化,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让昔日精英式的书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明日黄花。有人指出:“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已成为高校文学课程教改的当务之急。”中国现代文学课程要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服务,就要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如指导学生制作中学教材中出现的现代文学作品课件,为学生从事语文教学工作服务;强化写作迁移训练,为学生从事相关文字工作服务等等。

二、实践教学形式举隅

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实践场所及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中国现代文学实践教学可运用以下几种形式:课堂实践教学、场馆实践教学、舞台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它们分别从不同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1.课堂实践教学

阅读全文

语文文学性阅读教学论文

一.文学性课文与文学性阅读之审美意蕴

阅读,就是自由创造活动,而且应该被视为一种审美活动。文学性课文是审美创造的产物,因此,阅读文学性课文应该以审美的方式进行赏析和品读,由此,这样的阅读就理应是一种审美创造活动。初中语文课文有相当一部分为文学性课文,把阅读看作一种审美创造活动,那么,阅读这类文学性课文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发掘它的美学意蕴。笔者以为,这种阅读至少有四个层面:阅读技巧之美、阅读语言之美、阅读意境之美、阅读思想之美。

(一)阅读技巧之美

阅读语文作品,品味其技巧之美,是文学性阅读教学的要义之一。这里,技巧主要包括文体、题材、叙述视角、表达方式、修辞技巧、文章结构等。这既是文学性课文本身的审美意蕴,也是品读和赏析文学性课文所需的基本语文素养。因此,引导学生阅读作品的技巧之美,既十分有审美意义,又十分符合育人之道。一篇优美的文章,首先要靠技巧之美征服读者,即是说要靠匠心独运的布局谋篇等技艺吸引读者,故而品读其中的美韵自然是一件美事。大凡优秀的作品,作家对文体、题材、叙述视角、修辞技巧、文章结构等均进行了精心的构思,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作者就巧妙采用了借物抒情及回忆与现实相交织等艺术技艺,达到了绝佳的美学效果。而通过阅读教学活动,让学生品味和赏析作品的艺术技巧等特色之美,无疑对学生的审美阅读兴趣的培养,以及对学生布局谋篇等语文写作素养的提升都是不无裨益的。

(二)阅读语言之美

品味优美作品,除了掌握其技巧及品味其技巧之美之外,欣赏作品的语言之美,亦是文学性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通过语言阅读的审美熏陶,可以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语言领悟力和感知力,以促进学生全面感性的和谐发展。因此,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语言之美,进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审美感受力和灵感,是语言阅读的一项重要使命。一部优秀的作品,常常以灵动的语言及其带给人的优美感受而打动人。故此,语言阅读教学中应坚持让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品味作品的精彩语言,并积极而大胆地想象语言之美的魅力,这样,学生在咀嚼文字、感受语言审美效果的同时便可实现语言表达素养和审美感知力的跃升。老舍是我国现代小说史上著名小说家,亦是颇有盛名的语言大师,其《济南的冬天》就是一个明证。阅读《济南的冬天》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积极地品味和感受其语言魔力———老舍对济南冬天的独特感受及深厚感情,已然融入其字里行间,因此,其语言不仅描写出了济南冬天之美,亦渗透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深厚感情和独特美妙感受。

(三)阅读意境之美

阅读全文

高校古代文学教学论文

1利用多媒体活跃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

古诗词赏析是古代文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教授时苍白的语言往往不能传达诗中的意境,学生囿于学识和体验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往往不够,从降低学习兴趣,出现厌学情绪。此时,结合内容配以景物图片、古典名曲或名家朗诵,可以达到声情并茂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眼前一亮。这方面的资料有戴敦邦的图说唐诗宋词、华三川的唐人诗意图、湖南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名家诗文精品欣赏》系列、姜嘉锵的《古典诗词演唱》专辑、许淑敏等主唱的《宋词古唱》专辑、邓丽君演唱的古典诗词等。古代文学元明清段小说戏曲作品多,这些作品往往篇幅较长。在今天这个视频时代,许多学生未完整阅读原著,课堂上单纯依靠老师的分析往往不能形成共鸣,学生仅仅被动接受条条框框,课堂往往沉闷,这时不妨利用多媒体将学生带回原著的场景中以激起学生的积极性。讲授《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聊斋志异》、《红楼梦》、《西厢记》、《牡丹亭》、《桃花扇》、《长生殿》等小说、戏曲时插入相关的影视剪辑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时甚至可以将影视与原著进行对比,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古代文学作品需要还原到历史文化系统中,结合当时的宗教、艺术等因素,从社会思潮中去把握。要之,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应该适时利用图像、影音资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但也应该牢记教师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切忌让多媒体资料喧宾夺主。

2利用多媒体加快教学节奏,扩大教学知识容量

随着多媒体的普及,我们可以利用它来扩大教学容量,从而解决这一矛盾。传统教学方式下知识的传授主要依赖教师的口头表达与黑板板书,二者在速度上的局限性限制了课堂上信息量的传播,运用多媒体恰好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利用多媒体可以加大信息量,提高讲练的密度、层次、力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讲授古代文学诗文、戏曲、小说时,适当运用多媒体把相关的图像、评论以及原典朗诵串入其中,不但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改善教学效果,而且还可以大量减少板书内容和不必要的知识阐释,从而节省教学时间。随着古籍数字化的加快,大型古籍数据库不断增加,出版古籍也不断数字化。

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全唐诗》、《全宋诗》等都已经制成数据库系统。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必然涉及原典等资料的引用,古籍数字化与多媒体结合极大方便了教师对资料的引用,不但可以节省抄录的时间,而且随着引用的增多无型也扩大了课堂的知识量。利用多媒体可以“展现学界的研究成果,增加学生的思辨能力”,使用多媒体将同一位作家的“多个评价打在同一界面,可以通过不同颜色,左右、上下形成鲜明的反差,同学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评价得出自己的观点,这无疑会增强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②由于课时有限,学生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大量阅读,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师可以将阅读资料通过个人空间、网盘、社交网站、电子邮件等方式提供给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教师在课堂上只需检查即可,把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而扩大教学知识量。同时,教师也还可以利用网络辅导、答疑等方式解决学生问题与学生进行互动,把古代文学的教学渗透到整个学生的生活中。

3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深化教学内容

古代文学的教学难点多,传统的教学方法效果差,利用多媒体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果,突破难点。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扫清字词是理解诗文的基础,传统教学中仅仅通过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往往印象不深刻,如果抄录在黑板上,又会浪费很多时间,利用多媒体则可以轻松解决这一问题。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以使用不同颜色、字号或字体将疑难字突出并配备读音和解释,从而加快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激发学生阅读原文的信心。图表可以简化内容帮助理解,传统教学在图表利上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多媒体教学则可以轻松地利用图表来突破重点难点。如讲解中国古代文学史总绪论时,可以将文学史一主两翼、三古七段等做成不同类型的图表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

阅读全文

我国文学视角下的语文教学论文

一、情景教学的重要性

这些年,高中教学通过了一系列的改变,比如:创新教育、快乐教育以及成功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其实这些教育都是经过情景教学来加强实现的,所以情景教学必然是教学改革实验中的产物。情景教学对提高教学效率具有有效的推动。语文教学结合情景教学是必须的,不但可以让语文回归本色,而且促使语文教育得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从教育方向来说,任何教学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开展的,如果脱离情景教学,就很难得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语文教育不能淡淡无味,应该调动学生的兴趣,使其学生自主的培养学习意识和习惯,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景,尊重学生的不同水平,推动学生选择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情景教学,在一般教学模式下更加注重创新,通过提供明确目标的教学,开发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会。这类教学理念和模式是推动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如新生的力量,给原本平淡无奇、死气沉沉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回归语文本色,让语文老师特别关注。

二、怎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景教学

1.通过其他学科创建知识情景

语文是各学科科类中的基础学科,显而易见的交叉点,可以使语文与其他课程相融合。科与科之间的融合不只是把知识作简单组装,而是让语文教师尽量将专业知识融入其他学科,创立自己的知识系统,并找准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点,将知识重新分划,就能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各种知识来加强语文能力或解决某些问题。俗话“文史不分家”,就是说语文和历史就是一个整体,历史和文学就是内容和方式的联系。每部文学作品都产生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并折现当时社会的现实,若没有历史背景的作品,不论时间是很难让读者知人的。特别是古代的文学作品,如:《赤壁之战》《鸿门宴》《邹忌讽齐王纳谏》其内容就是历史,还作出了对当时历史的见解,又如《烛之武退秦师》《左忠毅公逸事》《寡人之于国也》等。这类文章的相关的历史介绍是必不可少的。

2.将社会因素、自然环境、生活融入情景建设

俗话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校园内,让学生处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自由的释放。当学生面对大山、大江、大河,自然现象的力量会唤起在他们心中的欲望,毫无察觉的将他们带如文学的情景。著名教育学家李镇西说过“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他带领学生登山与学生一起游戏,在田野里上课,完全将语文教学和美丽的大自然结合在一起,使语文课堂不在枯燥乏味,展现了语文生机勃勃的本色。个人认为:语文课程包罗万象,语文知识无处不在,学习语文的课堂无所不在。

阅读全文

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论文

一、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一)阅读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

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更看重的是对结果的追求,即通过阅读现代文学作品提高当代青年群体的整体性思维意识,陶冶情操,锻炼品质。现代文学作品的赏析一般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地去学习、去领悟。文学作品的意境和意象不是单纯让教师讲就能够让学生真正领悟到的,需要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阅读过程是最终要达到的结果的一个必经阶段,因此,对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既要重视阅读的过程,也要重视阅读的结果。在现代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需要坚持阅读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这一原则在以往的现代文学作品教学过程中,常常是被忽视的。在以往的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过程中一般只是以教师单纯的教学作为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仅仅把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提供给学生,并没有真正地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去领悟文学作品的意境、意象和思想内涵。阅读现代文学作品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当代青年群体的整体性思维意识,陶冶情操,锻炼品质,学生的情感态度、认知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社会化的一个过程,在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正参与。阅读文学作品需要经历文学作品的接受、反应和价值内化等一系列的阶段,这一系列的阶段就是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的一个过程。只有经历这一过程,才能够最终达到现代文学作品阅读的目的。因此,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需要坚持阅读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

(二)认知与情感相统一的原则

文学作品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创作出来的,因此,文学作品就汇集了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人的认知与情感。基于此,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与赏析不能仅仅停留在表象,要遵循认知与情感相统一的原则,站在创作者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赏析。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立足于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站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领悟,感悟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从中获取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价值的启迪,让学生真正领悟到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领悟到文学作品所描述的意境和意象。

二、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的新方法

(一)提供文学作品相关的背景知识,增强学生们的领悟能力

阅读全文

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教研成果研究

摘要:

骨干教师在成果提炼时存在着成果的理论基础薄弱且以经验型成果多、理论型成果少等具体问题与困境。为此,培训者设计了“教师论坛”“自选导师”和“主编面对面”三个工具,针对教师成果提炼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干预,帮助他们进行凝结式的成果提炼。凝结式成果提炼应遵循自下而上的教师成果生成规律以及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研究者自主性的原则。

关键词:

骨干教师;教研成果;凝结式提炼

根据钟祖荣教授对教师发展阶段的划分,市级骨干教师处在“发展期”和“创造前期”,其在教学上的特点是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但还不够系统深入;其发展诉求是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和思想,开展教育研究或实验,全面提高教改和教科研能力。针对这一诉求,笔者在2015年语文市级骨干培训班特别应用了凝结式成果提炼策略,即在培训过程中以成果提炼为目标,在为教师提供专时专用的写作时间保障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教师论坛”“自选导师”“主编面对面”等契合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内在规律的干预手段,帮助他们将成功的教学经验、散在于日常教学中的教学实践智慧凝结为可视化的成果。实践表明,凝结式成果提炼策略在帮助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的困境

“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个理念看起来很美,但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在对100名北京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关于教研成果提炼所遇困难的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教学任务繁重、工作琐事太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坐下来提炼成果等是骨干教师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理论基础薄弱、缺少发表渠道也相对比较突出;而书面表达对语文骨干教师来说并不是突出困难(认为有困难的人占39%,没有困难的占61%)。骨干教师已有的成果现状是怎样的呢?笔者对2015年北京市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中23位学员的原有教研成果进行整理分类后发现,骨干教师已有教研成果呈现出“一多一少”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教学经验描述类、教学设计类成果多,分别占全部成果的43.5%%和30.4%。二是有理论支撑的教研成果少,如借助一些理论观点解释教学案例,或对语文教学有比较系统的阐释和思考的案例分析与教学论文,则仅分别占21.7%和4.3%。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成果的提升是骨干教师教学成果提炼所面临的更深层的困境。基于此,笔者在语文市级骨干培训班特别应用了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为骨干教师提供专时专用的写作时间保障,通过设计具体的干预工具,帮助骨干教师突破成果提炼困境,促进经验型成果向理论型成果的提升与转化。

阅读全文

历史角度下国内的英美文学教育

 

1引言   自1982年《高等院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试行草案)将文学史和作品选读确定为英语专业主干课程以来,英美文学教学在中国的教学实践已有三十年历史。它在英语专业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已是国内英语教学界的共识。然而,英美文学教学的发展轨迹堪称曲折,其现状也值得深思和探讨。从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和世纪末所施行的三个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可见中国教育界对英美文学教学的认识的几番转变。最早一篇英语文学教学论文《谈英语文学教学》发表于1986年,作者杜瑞清指出:“文学课在英语教学中的一席之地正在日益巩固,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已确确实实成为一门‘重要课程’。然而,对文学课在英语教学中所应起和所能起的作用,以及对英语文学课教学实践和经验的探讨、研究和总结都远远落后于教学实践。”[1]受英语工具论的影响,在1990年的《大纲》中,英美文学课被降为选修课,仅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知识面,对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比较了解”。   直到1999年,这种认识误区才得到纠正。1999年的《大纲》终于将英美文学课重新定位为必修课。对文化素质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改为“熟悉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具有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自此,英美文学教学才逐渐受到教师的重视和学者的关注。通过观察二十多年来发表的英美文学教学相关论文,笔者发现在1999年之前,有关英美文学教学的论文数量年均不足5篇。但是,随着教学理念的转变,以及高校英语专业文学必修课的增设和推广,自2000年以来,相关论文数量开始逐年增加,至今已有500多篇。近几十年来,英美文学教学所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教师和学者们的研究成果中得到集中体现。新大纲激发了他们对英美文学教学的反思和探讨,研究数量的增加既反映新大纲此一影响,也说明了英美文学教学依然存在盲点和困惑。基于近三十年所发表的英美文学教学研究论文,下文将从“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教学法”和“教材建设和课程考核”等几个方面概括国内英美文学教学的发展、现状和问题。   2教学理念和课程设置   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活动宏观和理论上的认识,凝聚了人们对教学活动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清楚明晰的教学理念对教学活动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英美文学研究中主要体现在研究者对英美文学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课程设置的探讨。   纵观近三十年英美文学教学的历程,其核心问题围绕着文学史与文学作品选读之争,文学教材良莠混杂,文学教学边缘化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近十年来许多学者围绕英美文学教学存在的诸如此类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多种解决策略。陈立华和王娜(2003)将文学教学中存在的分歧归纳为两个倾向,“一种主张以史为主,认为让学生了解文学史的发生、发展是文学课的宗旨,零散文本的阅读不利于学生对系统知识的掌握;另一种则认为文学贵在文本的分析和欣赏,提倡侧重具体的作品选读”[2]。他们认为“由于美国文学有着极其独特的历史,只有将文学史的讲授与文学精品赏析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从宏观上去了解和把握美国文学的经纬,从而使他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和欣赏每一部文学作品”[2]。   另一部分学者则持不同观点,主张文学教学应回归文本,脱离“文史结合”的模式。王守仁在2002年《郑州大学学报》专家书面座谈中曾提出终结“文学史+选读”模式,即以文本为中心,读完整的作品而不是片断。而罗云(2009)则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教学课时的严重不足”和“学生浮躁的阅读心态”两大问题,所以“任课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中把重点放到文学史纲的教学上,为学生提供文学文本的历史语境阐释,指引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文本解读和赏析”[3]。“读文”与“读史”之争反映出教师教育理念上的分歧,但是理念本身并不存在对错,问题的症结在于它是否适应当下的教育模式和学生需求。课程设置尤其能反映教育者此方面的考量。比如,范谊和芮渝萍(2005)就提出应区分本科和研究生教学的差异,在本科阶段应以阅读体验、文学常识和批评方法为主,研究生阶段则应以文学史、文学理论和专题研究为重。但是,程爱民的课题组曾于2002年对全国50多所高校进行英美文学教学调查,发现在课程设置方面,出现随意性大、选修课少、课程单一、课时偏少等诸多问题。   总体而言,英美文学教学中越来越重视人文素质教育,加速与国际教育理念接轨。然而,国内学者对此议题的持续关注,也说明了英美文学教学仍然是问题与革新并存,英美文学教学者与研究者任重而道远。   3教学法   教学法是教学理念最直接的体现,因而围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和教学理论展开的讨论最多。回顾历史,我国教师在英美文学课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法呈现出三个方面的转变:1)教学手段趋于多样化和现代化;2)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3)教学理论更丰富成熟。在新型教学手段的开展中,多媒体网络教学受到普遍关注。王守仁和赵文书以南京大学英语系研制开发的英国文学网络课件为例,指出:“网络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可以解决目前高校英国文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推进网络环境下的英语教学具有实践意义。”[4]   另一部分学者提出构建语料库以辅助英美文学教学。文学语料库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可用于分析一些典型的文学模式,进行文学,特别是作家文体风格研究,最终达到提高文学和语言修养的教学目的。同时,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被用于实践和研究中。郭翠云(2005)探讨了“互动式”教学法的应用,提倡在教学中将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换,鼓励学生讲,老师同学共同听,然后再进行评论和补充的方式。姜淑芹则提倡主题教学模式,认为“该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符合学习者认知习惯,教学效果好”[5]。张聪认为,反思性教学模式下,英美文学课堂教学应该“文学史学习与作品阅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个性化研究能力,以及发挥网络优势等”[6]。教学理论的引入是对教学法的升华和补充,对英美文学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除了传统的作家、作品或国别的比较研究,最早引入国内英美文学教学界的西方理论是读者反映理论。1995年,黄海军对读者反映理论及有关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探讨。之后,陆如钢对读者反映理论做了系统的概述,并就它对英语文学课的借鉴价值作了简要论述。他认为:“以读者反映为理论根据的文学教学法,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化为积极的再创造者,重新评估了学生的参与作用,从而克服‘满堂灌’的弊端。”[7]一部分学者开始结合读者反映理论提出具体的教学实践策略。王军(1999)基于读者反映论提出新的阅读模式: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朱小琳(2005)则探讨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的优化教学,提出加强学生的读者身份意识,增加学生与文学文本之间互动沟通。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在英美文学教学中引入更多西方文学批评理论,如女性批评、超文本、互文性、原型批评等。郑红艳(2006)提出将女权批评引入文学教学,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进行文学教学,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他们能以批判的眼光重新审视周围的世界,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李喜芬(2009)探讨了超文本语境下的英美文学研究性教学,提出教师应针对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模式,如讲授型、讨论型、研究型等。宁东(2010)则在互文性理论的基础上,提倡在高校英语专业文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互文性意识。#p#分页标题#e#   除了研究文学理论在英美文学教学中的应用外,跨学科的研究也在逐渐扩充英美文学教学的理论体系。张晓舸(2005)提出在教学中践行建构主义教学观,修正传统的灌注式教学模式的弊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樊文娟和袁凌钰(2010)提出支架式教学模式。国秀玮(2005)根据多元智能理论的观点,探讨如何实施开放教育,从而真正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与体现学生个别差异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同样是基于该理论,吕洪灵(2009)提出应该重视情感智力培养,并探讨了情感智力培养与英语文学课程结合的可行性、方法以及两者结合的多元价值。另外,宋慧平(2007)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以克拉申情感过滤假设理论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学习动机、焦虑感和自信心等三方面情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4教材建设和课程考核   兵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是教学环节中必不可少的利器,也是耗时耗力的一项长期课题。根据部分高校的教材使用情况调查,程爱民发现“既有完备的科学体系,又符合不同教学特点和需要的教材还不多”[8],建议新编教材着眼于灵活性、启发性、全面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等特点。另外,教材过多过杂,体例陈旧,也限制了教学质量。有鉴于此,改厚古薄今为厚今薄古,重视文学批评方法的介绍已成为主流观点。   在具体操作层面,于建华(1999)建议文选教材的编选不妨采用“逆时”方法,即由今到古选择文学材料,分段编写。孙琳等(2003)根据对北京几所高校的问卷调查结果,则提出教材的选编应尽量覆盖不同风格、不同文体和不同时代的作品,考虑加入非文学作品。顾弘和杜志卿(2004)提出教材革新应考虑增加题解和推荐书目,介绍文学批评方法,史选合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上这些构想都具有一定的针对性,然而真正得以实行并取得显著成果的并不多见,反复讨论和反映的问题仍然存在。这大抵是由于编写者和一些院校未能从学生和教师的角度考虑教材的使用,教材未能为教学服务,教学却因教材而无法跳出窠臼。同样的问题也体现在课程考核方式的选择上。程爱民等的调查报告中,特别指出了考核方法上存在的典型问题是有超过50%的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的形式。   刘玉红和胡蕾也认为“教学理念和教学法的改变最终要通过考试来落实,因此,必须改变从前考试方法单一,客观题量大的旧套路,主要考查学生的思考力和独创性,而不是死记硬背的功夫”[9]。针对英美文学教学的课程考核,石云霞(2010)提出在多元化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应结合课堂教学,构建英美文学及选读多元化评价模式,包括书面测试、口头测试、课堂表现等。从长远而言,英美文学教学中若想提高课程考核的有效性和作用,需要教师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分析,针对实际情况,展开量化研究,而不仅囿于泛泛而谈。   5结语   近三十年来我国英美文学教学从无到有,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学理念更加完善,理论愈加先进,教学法趋于多样化。尽管如此,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受到传统的科学主义教育观的影响,先进的教学理论未能真正运用于教学实践,存在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主体,重视终结性评估,忽视学生情感道德和个性的发展等诸多问题。由此看来,目前我国教师和学者在英美文学教学中仍需反复钻研,并付诸行动,及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真正结合。

阅读全文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措施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常规管理;教学管理

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的关键,也是办学水平的体现。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一所学校的办学效益。目前,我们农村小学有许多不利因素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这使得我们农村小学与城镇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相比所凸显的差距已经越来越大。因而,探索提高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的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注重常规管理

规范管理对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至关重要,有高屋建瓴的作用。教导处是学校的核心部门,对教育教学的管理和质量的提高起龙头作用;后勤为学校各方面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少先队部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养成教育的顺利实施铺平了道路。只有各部门密切配合,协作努力,才会开创学校工作的新局面。

二、常抓教学管理

1.注重备课环节的充实性

我校实行周前备课,下周一审签制度。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要提前一周备好下周要新授的内容,并在上新课之前进行二次备课,补充一次备课中的不足和纰漏,将教学内容烂熟于心。为此,教师备课必须严格做到:备教材、备课标、备教参、备学生、备作业。抓重点、难点、知识点、能力点,精心设计好作业。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