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资源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物资源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文物资源管理

谈“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实施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以文物保护科技赋能为动力,全面提升我省文物保护研究利用水平。

到2025年,文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文物保护水平全面提升,文物安全状况明显改善,文物科技赋能水平取得新突破,文物保护机构队伍力量明显增强,文物活化利用不断创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

展望2035年,我省将建成与创新型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体系,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支撑文物保护研究利用,考古成果、博物馆事业、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取得明显成效,文物助力彰显徽风皖韵独特魅力明显提升,文化归属感显著增强。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文物资源和文物安全管理。制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办法,适时公布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面摸清全省文物底数,推动省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公布和实施,将文物资源空间信息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统筹划定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地下文物埋藏区、水下文物保护区等,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两线”纳入率达100%。研究制定出土文物移交管理制度。加强对红色资源、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水利遗产、科技遗产等调查和保护。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保护机制。将文物安全工作全面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实施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推进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建立“一单四制”,深入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2020—2022年),持续举办文物建筑博物馆消防队伍“大比武”竞赛活动。加快文物“三防”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一级风险单位防火防盗安全设施建设率达到100%。推动市、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落实文物行政执法责任。(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公安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分别牵头,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省应急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消防救援总队、合肥海关、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各市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动文物科技创新。深化基础研究,面向文物保护利用基础理论需求、关键科学问题,促进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同文物保护深度融合,提高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对跨学科研究的支持力度。聚焦文物断代、病害形成及发展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考古溯源与断代新技术、有机质文物材质工艺识别、劣化程度评估与保护技术、文物考古材料组成分析等基础研究。积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博物馆展览、文物资源管理等领域的运用,力争在智能考古勘探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文物专有设备研制升级,建设区域考古研究标本库和考古实验室。支持博物院申报油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加强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科研工作站和科技创新联席机制。(省科技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数据资源局、省社科院、各市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阅读全文

谈提高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工作质量

摘要:博物馆有着大量的文物资源、遗产资源、古籍资源,这些资源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是华夏儿女应该充分熟悉并且能够不断去继承和发展的文化。尤其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在不断改变,而博物馆作为社会文化服务提供者,如果还是将上述的资源束之高阁,就难以进入到理想的发展格局。为了改变这样的问题,就需要切实地采取措施,提高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工作的质量,使得信息技术与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能够不断融合。尤其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更应该切实地发挥信息技术的效能,确保实际的藏品数字化管理进入到更加有效的状态。由此,对于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的问题进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

一、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内涵与发展历程分析

(一)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的内涵

博物馆藏品数字化,是倡导使用高科技手段,以三维立体的方式确保博物馆藏品可以呈现在网络上,并且,将相关数据信息进行收集和整理,继而确保藏品可以多角度呈现,立体化呈现,还可以将这些数据信息使用到实际的藏品保管修复研究和呈现中去。很明显对于博物馆而言,在实现藏品数字化管理的过程中,博物馆的功能可以更好地发挥出来。

(二)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发展历程

一开始可以追溯到 2001 年的《博物馆藏品信息指标体系规范》的颁布,其初步提出我国博物馆藏品要进入到信息化的状态,并且,设定了对应的标准和规范,为后续数字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信息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个地区博物馆数字化工作的投入增加,博物馆也针对这样的诉求建立了藏品信息管理系统,并且,将此系统使用到日常的藏品管理工作中,的确使得藏品管理工作质量和效率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值得一提的是,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还建立了文物资源数据库和文物身份证制度,收集和整理和140TB 的相关数据,由此,全国文物大数据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在此架构上,还积极对于每个文物进行数字编码,形成文物实物、藏品档案、电子信息的关联,继而引导文物资源管理进入到动态化的格局。在 2016 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文物管理工作的开展,在此过程中需要坚持以保护为主导,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为准则,确保形成良好的保护体系,其中,还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文物登录制度,确保数据资源库能够有着更广的覆盖范围,这些政策文件的颁布,都在引导博物馆藏品数字化建设工作朝着更加理想的方向发展。

二、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阅读全文

生态发展中生态公约的价值

作者:王献溥 于顺利 段双全 单位:中国科学院 西藏大学理学院

地球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人口不断的增长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它的开发强度日益增强,不少地区已呈现资源枯竭和生境退化的趋势,难以再承受下去来满足人类的要求,因此,实施生态发展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成为一项急迫的任务[1-3]。众多的国际生态公约就是在这种背景条件下产生的,它们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导人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安排和限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以维护子孙后代的利益。这些被称为是法律旗帜的各种公约都不是单纯由法学家们单独完成的,必需要广泛征询涉及自然保护的专业人士的意见,总结自然保护第一线从事实际工作的人们以及生产战线上广大公众的经验教训,才可能制定这些涉及全社会利益的许多规定。本文就拟简要地探讨一下它们的意义和作用,以期我国能完善和健全有关自然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法律体系,来适应已踏入生态发展文明时代门槛的迫切要求。

1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既是生物之间以及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复杂相互关系的体现,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它是对自然界生态平衡基本规律的一个简明科学概括,也是衡量生态发展是否合乎客观规律的主要尺码。一个区域保持得是否完整在很大的程度上要以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是否合理来决定。因此,它的保护对象是全方位的,要从物种及其遗传资源、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各个方面着手。这个公约不仅阐述了防止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问题,也强调要关注人类发展的目标和策略。它提出要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持续利用和利益公平分享三者密切结合来考虑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实践证明,缺乏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工作就难以持续下去。它要求各缔约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要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作出全面的安排。“公约”经过多年的讨论和多次的修改,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签署,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这说明世界人民终于认识了由于人类本身的管理失误所造成的地球生境退化、资源枯竭所带来的灾难,决心采取共同行动制定有约束力的并起综合作用的国际公约。现在,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已成为各个国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可以看出,”公约并不是一纸空文,但与其说是一次性产物,不如把它看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许多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1.如何做好野生物种种群和被传统农业与本地人民广泛应用的物种及其变异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问题,2.发达国家如何落实支援发展中国家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责任;3.如何通过技术转让和交流实施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的战略;4.生物资源利用者如何落实酬报各地从事保护工作者和提供传统利用知识人们的责任。这些问题虽经多次讨论,但不易取得协议。

我国于1993年1月7日作为第7个国家正式批准加入“公约”,由环境保护部牵头组成国家履约协调组,统一规划各项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可见国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和认真态度。许多学术单位建立了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研究机构来规划研究和宣教事宜;还出现了非政府组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基金会”,它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公众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工作。10多年来完成了大量工作,除了按“公约”规定完成必需做的基本项目,例如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国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外,还出版了系列丛书和许多研究报告。建立了许多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实体。主要经验有下列三点:1.保护和发展必需密切结合,利益公平分享是关键;2.统一协调分散管理的方针是正确的,但需要进一步完善;3.基础性和综合性研究不断加强,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在201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期间,国家颁布了新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2011-2030),”明确今后20年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并将之看为是维护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保障的大事。因为,当前资源过度利用、工程建设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问题并未解决,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状态一时难以解除。它要求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基本体系,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国家和地方计划;开展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评估、监测、人才培训和能力建设,加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例如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和种质基因库的建设和完善,把保护和发展密切结合;重视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防止外来入侵物种的蔓延和完善,完善群众参与和深化国际合作等方面工作[4-8]。

2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

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是关于改变了遗传性质的活有机体跨境转移的一个协议,它旨在充分确保它们的转移、处理和使用。它的文本由生物多样性缔约国会议来讨论和确定,已有100个以上缔约国批准,于2003年9月11日正式生效。所以,可以说,它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一个议定书。文本中详细论述了安全转移、处理和使用凭借现在生物技术所获得的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改变了遗传性质的活有机体的保护措施,同时顾及对人类健康所构成的风险。这意味着,已改变了遗传性质的活有机体从一个国家跨境转移必需符合议定书的规定,出口者必需提供充足资料使进口者能做出知情决定,确保所有货运有议定书要求的文件记录,即使进口者不是缔约国也要按议定书要求办理。我国于2005年4月27日批准了议定书,显示我国在执行国际条约和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的承诺,并大大增强该议定书的份量。同时,制定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对国家生物安全管理政策体系、法规体系、转基因活有机体及其产品风险评估和管理技术准则、生物安全管理国家能力建设作了具体规定和说明。

阅读全文

乡村生活污水生态发展思绪

作者:廖凌 赵荣乐 温美华 单位:江门市新会区环境监测站 江门市新会区环境科学研究所

地球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人口不断的增长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它的开发强度日益增强,不少地区已呈现资源枯竭和生境退化的趋势,难以再承受下去来满足人类的要求,因此,实施生态发展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成为一项急迫的任务[1-3]。众多的国际生态公约就是在这种背景条件下产生的,它们的主要目的在于指导人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安排和限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以维护子孙后代的利益。这些被称为是法律旗帜的各种公约都不是单纯由法学家们单独完成的,必需要广泛征询涉及自然保护的专业人士的意见,总结自然保护第一线从事实际工作的人们以及生产战线上广大公众的经验教训,才可能制定这些涉及全社会利益的许多规定。本文就拟简要地探讨一下它们的意义和作用,以期我国能完善和健全有关自然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法律体系,来适应已踏入生态发展文明时代门槛的迫切要求。

1生物多样性公约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它既是生物之间以及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复杂相互关系的体现,也是生物资源丰富多彩的标志。它是对自然界生态平衡基本规律的一个简明科学概括,也是衡量生态发展是否合乎客观规律的主要尺码。一个区域保持得是否完整在很大的程度上要以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持续利用是否合理来决定。因此,它的保护对象是全方位的,要从物种及其遗传资源、生态系统和景观多样性各个方面着手。这个公约不仅阐述了防止物种灭绝和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问题,也强调要关注人类发展的目标和策略。它提出要把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持续利用和利益公平分享三者密切结合来考虑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实践证明,缺乏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工作就难以持续下去。它要求各缔约国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要求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对生物多样性的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作出全面的安排。“公约”经过多年的讨论和多次的修改,1992年6月在巴西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签署,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这说明世界人民终于认识了由于人类本身的管理失误所造成的地球生境退化、资源枯竭所带来的灾难,决心采取共同行动制定有约束力的并起综合作用的国际公约。现在,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已成为各个国家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可以看出,”公约并不是一纸空文,但与其说是一次性产物,不如把它看为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许多问题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例如1.如何做好野生物种种群和被传统农业与本地人民广泛应用的物种及其变异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问题,2.发达国家如何落实支援发展中国家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的责任;3.如何通过技术转让和交流实施生物多样性有效保护和持续利用的战略;4.生物资源利用者如何落实酬报各地从事保护工作者和提供传统利用知识人们的责任。这些问题虽经多次讨论,但不易取得协议。

我国于1993年1月7日作为第7个国家正式批准加入“公约”,由环境保护部牵头组成国家履约协调组,统一规划各项工作,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事务,可见国家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视和认真态度。许多学术单位建立了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研究机构来规划研究和宣教事宜;还出现了非政府组织“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基金会”,它组织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公众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工作。10多年来完成了大量工作,除了按“公约”规定完成必需做的基本项目,例如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国生物多样性国情研究报告、中国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外,还出版了系列丛书和许多研究报告。建立了许多生物多样性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实体。主要经验有下列三点:1.保护和发展必需密切结合,利益公平分享是关键;2.统一协调分散管理的方针是正确的,但需要进一步完善;3.基础性和综合性研究不断加强,才能不断向前发展。在2010年国际生物多样性年期间,国家颁布了新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和行动计划(2011-2030),”明确今后20年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保障措施,并将之看为是维护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保障的大事。因为,当前资源过度利用、工程建设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问题并未解决,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状态一时难以解除。它要求完善相关政策和法律基本体系,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国家和地方计划;开展重点区域生物多样性调查研究,评估、监测、人才培训和能力建设,加强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例如保护区、动物园、植物园和种质基因库的建设和完善,把保护和发展密切结合;重视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防止外来入侵物种的蔓延和完善,完善群众参与和深化国际合作等方面工作[4-8]。

2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

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是关于改变了遗传性质的活有机体跨境转移的一个协议,它旨在充分确保它们的转移、处理和使用。它的文本由生物多样性缔约国会议来讨论和确定,已有100个以上缔约国批准,于2003年9月11日正式生效。所以,可以说,它是生物多样性公约的一个议定书。文本中详细论述了安全转移、处理和使用凭借现在生物技术所获得的可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持续利用产生不利影响的改变了遗传性质的活有机体的保护措施,同时顾及对人类健康所构成的风险。这意味着,已改变了遗传性质的活有机体从一个国家跨境转移必需符合议定书的规定,出口者必需提供充足资料使进口者能做出知情决定,确保所有货运有议定书要求的文件记录,即使进口者不是缔约国也要按议定书要求办理。我国于2005年4月27日批准了议定书,显示我国在执行国际条约和加强生物安全管理方面的承诺,并大大增强该议定书的份量。同时,制定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对国家生物安全管理政策体系、法规体系、转基因活有机体及其产品风险评估和管理技术准则、生物安全管理国家能力建设作了具体规定和说明。

阅读全文

人力资源管理下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

[摘要]内部控制在提升行政事业单位治理效能、服务改革发展大局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内部控制主要分为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六大经济业务方面的内部控制两部分,内部控制手册的编制涵盖单位层面及业务层面,包括各项制度、流程、岗位分离、风险点管控等。内部控制的实施离不开人力资源管理,主要体现在内部控制人员甄选、工作设计、工作研究等方面。

[关键词]内部控制;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甄选;工作设计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意义和工作要求

内部控制工作是通过查找、梳理、评估经济业务及管理中的各类风险,制定、完善并有效实施一系列制度、流程、程序和方法,逐步建立对财务工作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达到有效履行财政职能,遵守廉洁从政规定,各项政策与规章制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各项财政业务活动符合规定,信息真实完整等目标。要充分认识加强全局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全体员工内控工作的自觉性。加强内部控制建设,是落实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也是从源头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对于建立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减少自由裁量权、限制公共权力滥用、有效避免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的行政风险、法律风险与廉政风险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各部门要牢固树立内控理念,尽快实现由“要我内控”到“我要内控”的理念转变,将内控意识贯彻于日常工作中,有效防控业务及管理中的各类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顺利推进内部控制工作。各部门的负责人是内部控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将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作为重要工作精心策划、周密安排,确保内控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进。各部门要统筹兼顾,处理好内控工作和日常工作的关系,根据内控领导小组的具体要求,按时保持完成各阶段的工作任务。加强统筹协调,增进工作合力,共同推进内控建设工作。构建内部控制框架体系是一项需要统筹规划和持续完善的系统工程,可根据部门工作实际,积极进行差别化探索和创新,形成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实现内控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各部门加强组织协调,积极沟通配合,按实施办法的要求,将每一个细节落实到部门和工作人员,确保内部控制工作取得实效。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人员的甄选

事业单位应成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领导小组的组长建议由单位负责人担任,单位领导重视是推动实施内控的关键。领导小组成员建议由主要领导及各部门负责人担任。内部控制工作小组应分为内部控制办公室及内部控制监督部门。内部控制办公室:承担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是内部控制的牵头部门,具体负责内控制度建设工作的组织和实施,组织内控业务培训,审核基本制度,审核风险管理办法,审核内部控制操作规程,对经济业务活动存在的问题研究提出处理意见并在必要时向领导小组报告,报告内部控制体系运行情况。内部控制的监督部门:组织实施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执行情况及有效性的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督促相关部门落实内部控制的整改计划和措施。人力资源管理部门针对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的工作职责,人员配备要求,对人员进行梳理,在单位内部甄选出负责任、工作能力强的人员,成功组建单位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内部控制的人员甄选标准:1、选择高素质人才。判断一个人是否是高素质人才,不单单是高学历、高能力,关键看是否能成为内控岗位上最称职、最合适的员工。2、选择适应能力强的人。有与时俱进的头脑,适应社会的高科技水平。3、员工对单位的忠诚。比如敬业精神,诚实,坚持,团队精神,积极向上的态度等。只有甄选合格的人才,才能保障内控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工作设计

阅读全文

奥运物流生态发展探索

作者:曲进 曹秀玲 单位:广东海洋大学体育与休闲学院 莆田学院

众所周知,2008年北京奥运会规模空前,快速、及时、安全地运输、存储、包装、装卸、配送每一件物品,将每个人在规定的时间、地点汇集起来,是保证奥运会顺利进行的物质基础。北京奥运会期间的物流保障是否有力成为奥运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制约因素。

1奥运物流的概念与内涵

奥运物流是指为了举办奥运会所消耗的物品从供应地到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以及根据实际需求提供的延伸服务,它由运输、存储、包装、装卸、配送、流通加工和信息处理等物流基本活动构成。奥运物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奥运物流泛指在奥运会举办前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在全社会范围内直接和间接引发的物流活动;狭义的奥运物流是指在奥运会举办期间和前后一段时间,即赛前、赛中、赛后时间范围内所产生的物流活动。[1]一般情况下,人们对赛前和赛中物流考虑较为全面,但注意赛后物流也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奥运物流是一种多维立体架构。

2北京奥运物流的目标与需求预测

2.1北京奥运物流的目标《2008年北京奥运行动计划》中明确规定北京奥运物流工作的总体目标是:“依托北京市物流产业发展战略,使奥运物流与数字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相结合,保障奥运会的正常、顺利进行。”也就是说,要保证奥运物流整体运作的安全性,提高奥运物流管理的高效率,这对北京奥运物流工作的管理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2北京奥运物流的需求预测据预算,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投入2800亿元,在赛前投入的2683亿元中,就包含了402.5亿元的物流成本(按15%计算),而赛中和赛后的物流成本加在一起还将有14•7亿元,总计物流成本大约为417.2亿元,其中奥组委预算占7•7亿元,北京市投入为4094•5亿元。根据往届奥运会的经验,与北京奥运会直接相关的零售餐饮的商品物流需求量预计4•91亿元;与北京奥运会直接相关的废弃物物流需求量为10.8亿元,其中奥运会直接产生1.2亿元,观众和游客产生9•6亿元。因此与北京奥运会相关的物流需求总量预计为432•91亿元,其中发生在赛前的为402•5亿元,赛中的为28•21亿元,赛后的为2•2亿元。另外,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奥运物流部门大约需要1000多辆手推车、100多辆叉车、500多台起重机、100多辆起重卡车和数十万平方米的仓库面积。[2]可见北京奥运物流的需求是非常庞大的。

阅读全文

生态旅游管理下旅游管理模式创新探究

摘要:近年来,在国民经济高度发展的背景下,旅游产业快速兴起。与此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也相应推动了人们的旅游需求,生态旅游理念由此应运而生,并成为旅游产业再行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在简要阐述生态旅游管理概念、内容以及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生态旅游管理理念导向下旅游管理模式三大创新路径,包括政府主导的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社会组织主导的生态旅游委托管理模式以及社区主导的生态旅游自主管理模式等,以期为进一步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生态旅游管理;概念;内容;机制;模式创新

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是存在于旅游产业开发与管理中的一对天然矛盾,然而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介入却成功推动了其两者间闭环结构的确立。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的今天,引入生态旅游管理理念以进一步优化创新旅游管理工作模式,业已成为旅游产业再谋发展的必然之选。

1生态旅游管理概念

伴随着全球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由此,生态旅游管理应运而生。所谓生态旅游管理,即是指以生态学思想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前提,并以生态旅游系统作为其管理对象的一种管理活动,究其实质,其实是对生态环境因素与生物因素进行有机管理的一个过程。其主要任务有两点:一是为消费者即景区游客提供满意的生态旅游产品;二是为景区环境之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而这点也是更为重要的一项任务。2生态旅游管理内容生态旅游管理是指在生态学思想指导下的景区生态旅游线路管理决策过程,旨在保护生态系统。究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制定生态旅游科学规划。为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旅游管理主体需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理念为指导,以旅游环境承载量及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情况为依据,制定方向目标明确的长短期结合性规划,从而更好地推动旅游景区建设与发展。(2)进行生态旅游环境评价。评价对象涉及旅游景区特色资源、景区地理环境与环境变化规律、景区开发方向与手段,以及旅游开发或可能为当地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等[1]。该环节是旅游管理主体在认真观察旅游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现既存问题并着力寻找解决措施的过程,旨在确保旅游景区保护成效与发展空间。(3)提供生态化游客管理与服务。旅游管理工作核心要务包括两点:一是保护生态环境;二是提升游客满意度。因此,旅游管理者需要在以人为本理念指导下,正确处理自身与游客间的关系,在为游客提供良好服务的同时,积极引导游客树立生态保护观念并切实参与到景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来,进一步提升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成效,推动生态旅游管理工作朝着更加有利的方向发展。

3生态旅游管理机制

3.1环境评价机制。生态旅游管理理念指导下的旅游管理工作重点便在于保护生态环境与人文资源。因此,构建完善的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评价机制意义重大。具体而言,需要遵循以下两点原则:(1)以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为例,其中都包含与旅游景区规划、建设以及管理工作相关的条例规定,皆可为景区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建设工作提供重要依据。(2)以专业人才队伍为基础。旅游景区生态环境评价工作带有鲜明的技术性与专业性特征,因此工作开展需以专业人才队伍作为支撑。打造优秀环境评价队伍方式多元,旅游景区既可以自主培养所需人才,也可以从外部吸收有用人才,如可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引进其中的优质教师资源与毕业生源。

阅读全文

国内企业管理创新研究(3篇)

第一篇:互联网经济时代企业管理创新

摘要:

快速崛起的互联网经济已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社会经济生活和企业管理等各方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企业只有在九个方面不断创新,以适应互联网经济时代的要求,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互联网经济;企业管理;创新

互联网经济崛起对企业管理理论和实践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企业的战略模式、发展目标模式、企业文化、管理思想、管理内容、管理方式、经济效益模式、分配模式、组织模式将发生深刻的变革。企业只有在这几方面不断进行创新,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战略模式创新:区域化向全球化转变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