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物修复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文物修复管理

工程咨询文物工程建设作用

一、工程咨询的作用

我国的工程咨询业务开展已逐渐走向成熟,在各个建设领域中,工程咨询为社会经济发展和项目的决策提供全方位服务,在文物工程修复中主要表现在:

1.评估投资风险,帮助业主决定是否要投资文物工程建设。目前我国在文物工程建设时,必须经过政府审批。按规定审核批准的前置要素是一定要有工程咨询机构出具的评估意见。就目前全国需要修复或重建的文物工程咨询量大,涉及面广,工程咨询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服务。那么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建议报告、项目申请报告的评估意见。工程咨询为文物工程修复和建设提供可行性研究和评估,避免和减少决策失误,优化方案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依据。

2.为编制全国文物工程建设规划充当参谋。就全国而言,能够承担文物工程咨询的机构数量较少,所以这样的机构承担了我过较为重要的专题研究,在为国家和省、市编制文物工程抢救、修复、维修等承担了重要任务。

3.部分文物工程因靠近流域,地层地质发生变化,所以必须进行勘察。现有的工程勘察设计机构经历多年的发展,技术力量不断增长,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这20年来吸收国外先机技术,在文物工程勘察方面具备了相当强的工程设计咨询能力。

4.历朝历代对文物的抢救和修复都具有文献记载,现如今工程咨询机构必须做好文物工程的管家。我们的文物工程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和规范,已有越来越多的文物工程项目由工程咨询机构参与其项目管理,或者是提供工程监理服务。这样专业化的管理,比以往由业主单位临时组建管理班子的做法,既节约了人手,又规范了文物工程项目管理。对文物工程的进度、质量和投资得到了较好的管理。

二、工程咨询在文物工程建设中的服务对象

阅读全文

实验室管理教学调研思考

摘要:

博物馆和文物保护现已成为一门新兴的应用型学科,但是在甘肃地区,这门学科的实验教学正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以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为研究对象,结合四川大学考古实验室实地调研情况,从实验室教学建设方面、实验室管理方面提出初步构想,以促进实验室建设。

关键词:

“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实验教学;管理模式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对博物馆的关注不断提升,物质投入逐年增加,但博物馆的专业人才缺乏,为了解决这一需求,2008年,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增设了博物馆学专业,2012年增设了文物保护学专业。经过4年的建设,已经建成了“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对于实验课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还处于摸索阶段,还需借鉴其它大学同类实验室的成功经验,提出适合自身实验室建设及实验教学的思路。

一“文物保护与修复”实验室实验教学的调研

四川大学在实验室建设方面走在了前面,有着十分丰富的资源和经验,值得借鉴和学习。为此,2012年7月赴四川大学及周边地区就博物馆和文物保护专业实验教学进行了深入调研。四川大学考古实验教学最早成立于1970年。其前身为考古技术实验室,被列入211和四川大学“523实验室工程”二期建设项目。下设考古技术、博物馆学、文物保护、微痕分析、动物考古、成分分析、体质人类学等7个实验室。另有中心专业图书资料室、文物标本室各1个。多年来,该中心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尤其是在金沙遗址考古、三峡考古、西藏考古等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其采用的多种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考古实验教学,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形成了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特色鲜明,在中国西南乃至整个南方地区都有重要影响和示范作用的考古实验教学中心。博物馆学实验室:2006年,四川大学考古教学实验中心正式依托四川大学博物馆成立博物馆学实验室,开设“博物馆藏品管理”、“博物馆陈列设计”、“博物馆观众研究”等3门试验课。文物保护实验室:成立于1989年,分为“有机质文物保护实验室”和“无机质文物保护实验室”两部分,现配备有金相显微镜、大气品质测量仪、恒温恒湿箱、电脑测控耐折度仪、台式放大镜、电脑三目体视显微镜、电导率仪、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仪、高分辨率X射线衍射仪等分析、检测实验仪器等多种实验设备,既可保证文物保护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基础实验教学需要,亦能支持专业师生在文物保护材料、保护技术、保护理论等方面开展研究实践。动物考古实验室:2005年,川大考古实验教学中心与生命科学学院合作组建了动物考古实验室,依托于拥有60万件动植物标本的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和考古专业多年发掘积累的动物标本及考古教学中心购买的大量动物标本,面向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动物考古学》课程和动物骨骼种属鉴定、年代测定、动物食性测试、脂肪酸测试、动物古DNA分析等实验。

阅读全文

室内历史环境保护与修复策略

摘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堂,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具有历史、艺术和使用价值。本文首先详细调查了东堂的历史沿革,对东堂的使用现状、室内历史环境的病害情况展开实地调研。然后从空间形态和布局、材质与色彩、光环境三个方面,归纳总结了东堂的室内环境和装饰艺术特点。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东堂的历史价值和使用价值,根据文物古迹保护的原则,制定了适用于东堂室内环境保护与修复的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与修复的策略,为未来保护修复实践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东堂;室内历史环境;保护;修复;策略

在建筑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一类融汇了东西方设计文化的文物建筑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1655年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类思在北京创建了天主教东堂,自此,这座西式教堂在东方大国经历了几百年的岁月,成为了弥足珍贵的建筑遗产。

1概况与现状

近现代建筑遗产是正在使用的“活态遗产”,教堂建筑更能体现东西方文化与艺术的融合。本文以北京王府井天主堂——东堂为例,进行室内历史环境保护与修复研究。

1.1东堂概况

东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初建于1655年,名为“圣若瑟教堂”[1]。三百多年来,东堂经历了朝廷回收、地震、火灾等事故,经历了多次修整重建。1904年,王府井天主教堂第四次重建,即今日我们所见的北京王府井天主堂[2]。整体来说,现如今整体留存情况较为良好,室内空间格局布置合理,诸多具有时代印记的室内装饰装被保留了下来(图1-图3)。但是,由于早年间保护修复技术手段不成熟,价值评估体系过于单一等各种原因,东堂的室内历史环境受到的保护性损害也不在少数。为了将现有的室内历史环境最大限度地保存下来,不再出现“修旧如新”的保护性破坏,同时也为将来更优手段的修复技术打下良好基础,应该尽快建立科学完整的修复体系,对东堂进行保护与修复。

阅读全文

数字人文下历史文化整合与传播探析

摘要:数字人文是一种跨学科合作,即在人文学科研究中合理运用计算机前沿技术,实现更深入精准的分析,数字技术在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传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北京市在文化资源发掘、修复和建模方面积极运用前沿的数字技术,极大提升资源开发效率;与此同时,虚拟现实、人工智能、5G等新技术也助力打造北京历史文化传播新形态。

关键词:数字人文;文化传播;北京文化

数字人文是一种跨学科合作,即在人文学科研究中合理运用计算机前沿技术,实现更深入精准的分析,运用计算机从事人文研究活动最早可追溯到1949年。近年来数字人文的理念逐渐引入到中国。如今数字人文领域中的诸多技术,已经在国内多种文化实践和研究活动中落地,这些技术包括数据可视化、文本分析、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VR/AR/MR)等,在这些前沿技术的协助下,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整合、传播的途径和研究范式都得到了拓展。在《公共数字文化工程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的要求下,近年来北京对市内各级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机构的数字化基础设施进行了优化,并不断拓展服务内容,数字技术已经深入应用融合到了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采集、整合、保管、分析和建模等多个阶段,积极推动公共数字文化工程的融合创新发展进程。2017年,国家文物局与腾讯达成合作,签署了推动中华传统文明传播发扬的战略合作协议,计划通过技术创新完善观念创新,加速模式创新,推进数字技术、互联网产业与历史文化资源的跨界融合;2018年,“北京印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宣传平台上线,拓展了历史文化的新媒体传播新渠道;首都图书馆、首都博物馆等文博机构在北京本地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传承方面都积极地与数字技术结合,做出了优异的成绩;北京数字文化馆于2019年2月正式上线运行,将科技与历史文化的传承融合起来,是北京市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北京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城市它同时也是中国的首都。目前北京拥有14座国家一级博物馆,肩负着全国文化公共服务示范区的功能,因此,北京的历史文化整合传播还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故宫博物院、国家图书馆、国家博物馆等机构在这方面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和开拓性举措。

一、数字技术优化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

(一)数字技术在资源采集、保管中的应用。数字人文的保管活动,指的是在解释性框架、论证或展览中,对材料进行选择和组织,数字媒介可以创造出先进的保管形式,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人文主义价值观[1],而这些方式是传统的博物馆或图书馆难以实现的,传统馆藏系统对文物藏品的整理,都要依靠人工实现,劳动量大且效率较低,而利用数字化技术编码保管处理,能够实现有序高效管理,保护文物信息的永久性。对文化资源的管理也是开发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初始环节之一,故宫博物院在2016年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在一段时期内对“鸟枪三处”等建筑进行多次高精度测量,从而对建筑结构的安全性进行监测,对可能出现的坍塌隐患进行预防[2]。2019年,故宫博物院与腾讯公司签署协议,进一步深化合作,腾讯将为故宫博物馆的文物馆藏工作提供更多技术辅助,力图在文物采集、保护、管理、存储和展示、历史文化研究等方面实现“数字化+云化+AI化”。早在20世纪末,故宫博物院就提出了将数字化技术应用于故宫保护和管理的“数字故宫”构想,并积极实施。经过此次合作,腾讯公司预期完成10万件文物的影像采集工作,为“数字故宫”的建设助力。

(二)数字技术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数字技术在文物修复方面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对于损毁的文物,在无法把握其复杂结构之前,可通过计算机实现先行模拟修复,通过可视化模型还原文物修复后的完整形态,有效提高文物古迹的实际修复效率。2017年,在清华大学建筑系郭黛?教授的团队的努力下,经过数字化技术修复后的圆明园得到了完美的模型呈现。郭教授团队对圆明园的山形水系进行深入而精细的分析、编码,运用CityMaker技术将数学模型虚拟四维化,最终完成了圆明园精美的数字再现,这一过程是数字+人文的完美融合。

(三)数字技术助力模型搭建。建模在创造模拟和仿真环境上有着独特的意义。如今为历史遗址、考古项目、文化古迹、多维空间的想象世界建立仿真模型,在数字语境下已经是完全可能的。借助于数字技术,近年来北京地区的博物馆积极创新,结合手机移动应用、云空间计算、可视化大数据等多项技术,推进智慧博物馆互动型平台的搭建。

阅读全文

谈“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实施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以文物保护科技赋能为动力,全面提升我省文物保护研究利用水平。

到2025年,文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文物保护水平全面提升,文物安全状况明显改善,文物科技赋能水平取得新突破,文物保护机构队伍力量明显增强,文物活化利用不断创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

展望2035年,我省将建成与创新型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体系,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支撑文物保护研究利用,考古成果、博物馆事业、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取得明显成效,文物助力彰显徽风皖韵独特魅力明显提升,文化归属感显著增强。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文物资源和文物安全管理。制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办法,适时公布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面摸清全省文物底数,推动省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公布和实施,将文物资源空间信息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统筹划定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地下文物埋藏区、水下文物保护区等,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两线”纳入率达100%。研究制定出土文物移交管理制度。加强对红色资源、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水利遗产、科技遗产等调查和保护。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保护机制。将文物安全工作全面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实施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推进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建立“一单四制”,深入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2020—2022年),持续举办文物建筑博物馆消防队伍“大比武”竞赛活动。加快文物“三防”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一级风险单位防火防盗安全设施建设率达到100%。推动市、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落实文物行政执法责任。(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公安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分别牵头,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省应急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消防救援总队、合肥海关、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各市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动文物科技创新。深化基础研究,面向文物保护利用基础理论需求、关键科学问题,促进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同文物保护深度融合,提高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对跨学科研究的支持力度。聚焦文物断代、病害形成及发展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考古溯源与断代新技术、有机质文物材质工艺识别、劣化程度评估与保护技术、文物考古材料组成分析等基础研究。积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博物馆展览、文物资源管理等领域的运用,力争在智能考古勘探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文物专有设备研制升级,建设区域考古研究标本库和考古实验室。支持博物院申报油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加强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科研工作站和科技创新联席机制。(省科技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数据资源局、省社科院、各市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阅读全文

文物保护建筑修缮项目管理浅谈

摘要: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文物代表了一个时展的体现,其价值具有多样性,是人类的历史文化宝藏。所以,保护文物对于历史文化研究和传承具有重要作用。文章通过上海市肺科医院叶家花园修缮项目的设计实践,浅谈文物保护建筑修缮设计的探索和体会。

关键词:文物保护;建筑修缮;“叶家花园”

1历史沿革

1933年,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市职业病防治院、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上海市红十字肺科医院)开业。它是一所综合性三甲医院,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从上海市肺科医院的大门进去,穿过门诊大楼和病房,在医院的深处,有一条碎石小径把人引入一座宛若世外桃源的花园——这就是在老上海大名鼎鼎的叶家花园。叶家花园距今近百年的历史,花园内草长莺飞、花红柳绿、环境优雅,是医疗养生的最佳环境(图1)。1908年(宣统三年、1911年,5月江湾跑马厅竣工、开幕)叶澄衷之子叶贻铨(字子衡)在沪创办中国人自己的跑马厅——“江湾赛马场”。1923年花园建成,对外开放。作为供赛马赌客休憩用的场所,这里被称为“夜花园”即“叶家花园”,占地77.636亩。1933年叶子衡将叶家花园捐赠给国立上海医学院。为了纪念叶澄衷,取名为“澄衷肺病疗养院”,又称为“澄衷医院国立上海医学院肺病疗养院”。1937年抗战军兴,11月上海沦陷,花园被侵华日军占领。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花园由国立上海医学院收回。今天,花园仍为医院的组成部分,而这所医院也成为全国闻名的肺病专科医院。花园内原本的延爽馆改建为院史馆,琉璃阁(原名叫“坎大利爵士茶厅”)改作茶亭会议室。叶家花园是日本人设计的,其设计风格具有独特性。“伏虎岭”和“卧龙冈”被设计在花园南北两侧,中间有一个池塘,形成一个整体。这种设计风格非常具有花园特性,这种亭台楼阁、小桥流水,颇具江南园林风格,其景色犹如一幅画卷。最大的岛中央有一幢乳白色的西式建筑,坐北向南,廊柱为希腊风格的爱奥尼克式,平台二楼前半部也是平台,站在上面可眺望全园景色。花园以湖泊、假山取胜,为当时私人花园之佼佼者。花园竣工至今已有近百年,虽然经过了多次战乱,但是其景色依然优美,其独特的气质依旧出众。

2现状调查

叶家花园于2011年2月由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杨浦区不可移动的保护单位,保护修缮的范围涉及门楼、?望台以及五座桥和九个亭子等构筑物,包括回波亭、琉璃阁、百态亭、四恭亭、听泉亭、吟月亭、牡丹亭、抗战亭、紫藤架、四恭桥、玉带桥、羲象桥、柳浪桥和晴涛桥[1]。在任何情况下,修缮施工前都需要对现场进行细致勘查,保证对修缮文物的了解程度。勘查是文物古建筑修复前的关键步骤之一,其中对其年代风格的识别,损毁情况的勘查是主要的关注部分[2]。经检测单位的专业技术检测以及建筑结构工程师多次现场踏勘,现状门楼主要出现了房屋倾斜、木结构腐蚀、混凝土梁承载力不足、混凝土梁柱开裂破损、钢筋锈胀及保护层开裂、内墙渗漏霉变、外墙粉刷层脱落、墙体开裂、木窗框腐朽脱落、木格栅腐朽松动等情况;现状九座亭子主要出现了檐口大面积脱落、屋檐瓦片破损缺失、护栏顶部面层开裂破损、踏步破损及缺零掉角、地坪开裂、厅顶吉祥物毁坏等情况;现状五座桥主要出现了桥饰破损、桥面裂缝、桥底梁板及支座混凝土开裂钢筋锈蚀、桥石材开裂、桥檐开裂等情况。现状桥亭均存在安全隐患,影响美观和使用[3](图2)。

3保护修缮原则

阅读全文

历史保护区域的再开发规划略论

目前库车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经济总体水平提升、增长势头迅猛。城市建设动力和压力激增,使其处于历史文化保护的最关键阶段。通过对该老城区采取合理的改造,可为新建筑设计和艺术创作提供重要的历史和借鉴。同时可增加旧城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游览价值,给旧城区赋予新的生命力。

一、历史保护区的更新

1.保护区的划分

库车县城规划区内现共有30处遗址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为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19处。包含龟兹古城大遗址核心保护区,热斯坦历史文化街区、萨克萨克历史文化街区、试验城历史文化街区、萨依博依历史文化街区、科克奇买里——欧尔达巴格历史文化街区共5片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448.5公顷。在这一层面,主要保护重点保护区的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和整体的风貌特色。以地块为单位进一步评估现存建筑的价值、特色,保留或拆迁改造的经济社会成本,进而细化保护区规划和管理控制要求。对构成保护区风貌特征的历史建筑、街巷、植物、传统文化空间等要素提出具体的保护、整治的措施,并围绕保护建筑要素和城市风貌特征要素制定城市设计层面的规划控制导则,确定拆迁改造力度和时序。

2.重要单体的保护

针对库车城区内18文物保护单位,83处保护建筑,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用场所;县域内27处国家级、自治区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是根据道路和建筑现状,详细论证划定城区内18处文物保护单位、83处保护建筑的保护区划,并提出保护管理要求和保护建议。整理、补充完善库车城区周边的27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区划和管理要求。

库车民居平面布局自由灵活,建筑造型优美、空间紧凑、装饰得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库车地区现存的古代民居建筑表现出优美的造型、空间紧凑、装饰得体。在这些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中,人们总结利用自然环境的经验,吸取周围国家和地区的建筑特点,发展出本地区的优秀民居。库车传统住宅院落沿街巷两侧排布,多为合院式的内向型布置。建筑采用土木作为结构材料,朝院外一侧为素面墙体,朝院内一侧开门窗,并多设置外廊作为室外与院落的过渡。库车老城区对原住居民具有独特的情感意义,城区内的传统民居大都具有良好的院落格局。只要适当降低居住密度,在室内添加现代化设施,就可以形成较舒适的居住环境。既可以保持传统的社区构成,又可以减轻社会动迁的改造成本。

阅读全文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与文物管理特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提升,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也逐渐多元化,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的充实与提升。而博物馆作为我国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聚集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人们的意识水平,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宣传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与文物管理越来越得到广泛重视。

一、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要求

据统计,我国现有博物馆总数达2300多个,馆藏文物超过2000万件,每年举办展览近万次。但是,从我国众多的人口基数来看,这一数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大众的需求。而利用互联网建设数字化博物馆可以有效缓解参展压力,使大众享受到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所谓数字化博物馆就是利用数字技术手段对博物馆藏品的相关资料信息进行全方位采集、存储,并通过网上展厅、文物信息查询、网上商店、视频播放等多种方式为公众提供服务。建设数字化博物馆,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浏览内容丰富的数字化馆藏藏品,查阅相关文物信息,了解展览动态;还可以连接内部局域网、接入互联网,借助多媒体电子阅览终端,实现人机交互;同时还可以进行藏品信息管理,形成藏品的“生命档案”。

(一)立足于实际发展

将数字化应用在博物馆建设中,对博物馆日常管理与工作开展具有重要影响。不过,数字化建设阶段构建资源中心应结合博物馆实际经营与特点展开。由于各区域博物馆各有特色,在藏品内容上更是不尽相同。因此,在馆藏数据库建设上也要有所不同。笔者认为,在数字化建设中要有目标、有特点地建立资源中心。在具体工作开展中最为关键的是构建文件目录,这也是数字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确定数字化内容

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的特点。因此,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中需要确定数字化内容,进而有目标、有目的地开展。目前,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基本可以划分为两个环节。第一,文物数字信息采集,应对文物特征有一定的掌握并结合实际特征进行类别划分,便于文物数字化信息搜集、编码、录入,进而在系统中将不同文物的数字化信息展现出来。信息搜集包括平面文物图像搜集和实体文物信息搜集。第二,对搜集的信息进行有效处理与使用。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将其录入数字化系统中。同时,展开信息管理进而达到资源分享。这样一来,便能把信息应用于文物保护、文化沟通方面。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