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物价值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文物学概论课程内容设置与教学方法
摘要:文物学概论是文物与博物馆学本科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内容庞杂。如何设置这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直是教师在思考的问题。本文以重庆师范大学该专业为例,通过教学实践,对该门课程内容的设置及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以此,促进这门课程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文物学;本科教学;教学改革
前言
文物与博物馆学是文理交叉型专业,所学知识涉及历史、文物、博物馆、考古、文物保护、科技考古等内容。文物学概论是其基础核心课程之一,为必修课程。笔者自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学后,深感教学存在一定难度。该课程的教材比较匮乏。目前,常见的教材主要有两本。一本是李晓东编著的《文物学》;一本是吴诗池编著的《文物学概论》。前者教材内容章节较多,涵盖面较广,但书中只有文字,没有图片,对我国丰富的馆藏文物很难一睹真容。因为,该教材编写较早,部分内容陈旧;后者书中有文物图片,章节较前者少,课程内容科普性更强,专业性略显不足。因此,我国还没有一本图文并茂、内容新颖,兼专业性与趣味性的文物学概论教材。文物学概论课程内容比较庞杂,几乎涉及本专业课程的所有内容。如,文物管理与法规,古代玉器、青铜器、瓷器等可移动文物;遗址、墓葬、石窟寺等不可移动文物,近、现代文物等。这些内容都是后续相关的专业方向课。该门课程的内容如何构架,使之更为有效,既为学生打下基础,又能避免内容重叠,是值得教师探索的问题。笔者基于多年的教学经历,对文物学概论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
一、课程内容
我校文物学概论课程选用的教材是2005年学苑出版社出版的李晓东编著的《文物学》一书。该书是目前文物学概论课程最常见的教材书。该书的主要弊端是课本中均为文字描述,没有实图,使文物学教学显得单调了很多。我校文物学概论课程在综合该教材及教学资料积累的基础上,结合本专业其他课程内容,避免课程内容重复和增加学生的兴趣,而考虑设置了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共分九章。第一章是绪论。包括:文物学的定义、教学方法、价值等内容;第二章是文物定名与分类。有两部分内容,主要是理论性的知识;第三章是文物鉴定与定级,也有两部分内容。这两部分都是大内容,文物鉴定都可以单独开设一门课程;第四章是文物价值与作用,也是理论性的知识;第五章是古器物。主要包括:青铜器、瓷器、玉器、漆器等。这章内容的教学安排主要根据古器物的六大要素进行;第六章是古书画。包括:书法和绘画两部分;第七章为古文献。包括:甲骨文、简牍、金文等;第八章是古遗迹,为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建筑、古遗址、古墓葬、石窟寺等;第九章是近现代文物。包括:近代和现代,民族和民俗文物。课程内容设置删除了教材中原有的文物管理法规和文物保护技术两章内容。这两章内容是单独开设的课程,内容主要是系统的基础课程。因此,文物学概论课程将不再纳入该部分课程内容。近现代文物在后续教学课程中很少涉及,而学生培养方案和知识体系很重要。文物学概论课程增加了第九章的近现代文物课时。从近现代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民族文物和民俗文物四个方面展开,让学生对近现代文物知识有清晰的认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经过教学实践,课程内容现已基本固定下来。但每年都会发现新的文物,教学内容应及时更新。
二、教学方法
在新媒体下光影投影在文物展览中运用
当今新媒体发展迅猛,越来越多的新媒体技术被应用于各大展览中,文物展览也不例外。随着“新博物馆学”的出现,传统博物馆开始结合新媒体技术,探索人与博物馆更深层的关系,寻找新的展览方式与文化传播的途径。光影投影装置的应用无疑是博物馆探索新型展览方式与扩大文化传播范围的突破口。
一、新媒体简介
新媒体一词最早可追溯到1967年,21世纪初期在我国开始流行。现在的新媒体正处于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并且发展迅猛,人们普遍认为互联网可作为“新媒体”的代表,但新媒体一词在学术界中一直存在争议。学者们从不同维度阐释新媒体,新媒体目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
二、博物馆中的文物展览
1-博物馆发展
早期博物馆的出现是为了满足皇室贵族收藏奇珍异宝的兴趣爱好,仅对上流社会和达官贵族有一定的教育意义。随着社会变革,人们开始追求自由平等,博物馆也逐渐对平民开放,与人们的联络越来越紧密,其重心开始从“物”偏向“观众”。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全球经济大衰退的影响下,博物馆开始摸索自身与社会市场的关系,逐渐确立了教育和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的社会职能,其本质也从“以物为中心”发展到“以人为中心”[1]。近年来,“新博物馆学”对博物馆的功能、文物展示、文化传播方式进行了极大的改变,对人的研究与关注也逐渐增多,推动了博物馆展览方式的改变,也为博物馆内文物信息和文化传播方式带来了多维度的重大变革。在新媒体迅速发展的当下,传统官方博物馆也一直在探索着新的展览方式,将当代新媒体技术与历史文物相结合作为展览的主要展示内容。当今的博物馆是一个开放的、具有沉浸交互特点的文化交流传播中心。博物馆使用不同的科技手段让不同的文物重现在大众面前,与人的交流越来越多。这必将推动博物馆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播。
2-传统展览形式
档案所有权管理与规定
连志英在2(X)7年第3期《档案学通讯》撰文认为:我国公民知情权保障即我国政务信息公开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第一,政务信息公开内容具有较大随意性。 我国政务信息公开的决定权在政府部门,但有关机关对于公开什么,怎么公开,对什么人公开等方面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大量内部掌握的有关政务信息公开的规范性文件往往是从行政主体的利益出发制定的,而且并未向社会公众公开,但住往又是行政者行政的依据,作为一般公民只能被动地接受有关部门愿意公开的那部分信息。 第二,政务信息公开各自为政。现今各地区、各政府部门对信息公开的认识、信息公开的形式、信息公开的范围等方面各自为政,相互缺乏统一性和协调性。 第三,政务信息公开不及时。政务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国家资源,具有全社会所有的公共属性,政府有义务公开这些政务信息,而且由于信息的时效性,故政府不仅有义务公开这些政务信息还有义务及时公开这些信息,但现在我国关于政务信息何时公开没有严格的时间界定,很多信息虽然公开但严重滞后。 第四,信息公开的质量不高,沟通渠道不畅。现在公开的政务信息多限于办事制度或众所周知的或价值小、适用性不强的信息,而对一些深度信息,如决策程序、决策依据的数据与资源、官员的选任等方面的信息或公众关心的信息公开很少,且信息沟通的渠道也不畅,公众对于自己想获取的信息往往不知向哪个单位申请索取,即使知道该单位但对于自己需要的关系公民个人切身利益的档案信息公民又无权查阅。 要实现政务信息公开法治化,笔者认为应注惫以下两方面:(一)应构建完备、系统的政务信息公开法律制度首先,应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制定一部统一的《政府信息公开法》统一规范政府信息公开活动。这将从法律层面上保证政府信息的公开,使政府信息公开成为法制构架的一部分,从而使政府信息公开成为一种国家意志。 (二)我国信息公开立法中应明确相关原则 1、请求人权利平等制度原则。请求人权利平等是指对行政机关所掌握的、依申请才能公开的信息,任何人皆享有平等的信息请求权。不仅和文件有关的直接当事人可以申请,没有关系的其他任何人也可以申请。对申请人没有主体资格、主观动机等的限制。 2、豁免公开例外原则。这是美国等国家的信息公开法中确立的一项主要原则。该原则强调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 3、依职权和依申请进行信息公开并重原则。前者是指法律规定公开为行政机关的职贵,行政机关须通过适当信息渠道主动向公众公开。后者是指行政机关在法律许可范围内,依有关申请人的申请,被动地把有关信息向特定人公开。 4、救济原则。救济原则是信息公开法的一个关键性的原则安排,可以启动公众对行政机关信息公开的监督程序。如没有救济原则,不斌予公众获得行政和司法的救济权利,信息公开法不可能得到有效的实施。 档案所有权的保护与限制杨立人在(档案学通讯》2007年第3期撰文论述: 一、档案所有权的保护 (一)档案所有权的内容 “财产所有权是指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档案所有权同样包括这四项权利。 档案占有权主要表现为对档案的保管权。档案使用权是指对档案的利用权。所有权主体有权利用属于自己的档案,并有权排除他人的利用。 档案收益权是指档案形成者通过对自有档案的利用和处分而获得收益的权利。档案处分权是指档案所有者以销毁、出让、赠予和公布等形式处t自有档案的权利。 (二)档案法对档案所有权的保护 l、档案法规定,国有档案只能由国家规定的各级各类档案保管机构保管。 2、档案法规定,国有档案只能由各级各类国家档案馆,以及形成档案的国家机关、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保管机构公布和销毁,国有档案禁止出卖。 3、对己经移交到国家档案馆的国有档案利用权由(国家)档案馆或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保护。对未移交到国家档案馆的国有档案利用权由档案保管单位行使。 二、档案法对档案所有权的限制性规定及限制原则 (一)对集体和私人档案所有权的限制 l、对集体和私人档案保管权的限制。对于保管条件恶劣或者其他原因被认为可能导致档案严重损毁和不安全的.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有权采取代为保管等确保档案完整和安全的措施;必要时可以收购或者征购。 2、对集体和私人档案处分权的限制。对国家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或者应当保密的集体和私人档案,严禁倒卖牟利.严禁卖给或者赠送给外国人。 (二)对国有档案所有权的限制 l、对国有档案利用权排他性的限制。主要表现为国家不能独享国有档案信息资源,而必须将具有社会价值的国有档案向社会开放。 2、国有档案的处分权受到限制。主要表现为国家不能通过出卖、赠予或转让等形式转移国有档案所有权。案学理论研究确实存在着过于“空泛化”的倾向,较少切人现实工作主题,无视实践对理论的需求,特别是对应用理论的研究不够重视。 理论界自身的这种现状又不断给实际工作者强化着理论“中看不中用”的看法和态度,致使文档实际工作者往往以经验、习惯“当家”,难以构筑起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联盟,档案学研究也难以真正实现“学术性与实用性的统一”。因此,如何在重视满足实践斋要的墓础上对研究对象进行深人细致的理论研究,从而得到本质的、逻辑的、规律的理性认识,且这种理性认识又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p#分页标题#e# 待销毁档案的处置与出路要重视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汤连很在2(X)7年第4期(浙江档案)撰文指出:我国档案界对理论研究脱离实践的指责声不绝于耳。对此,笔者认为,一方面,“任何社会科学理论到社会实践的推移都必须有中间环节,再正确全面深刻的社会科学理论都不可能直接处理和解决特定时间、特定领域的具体实践问题。”档案学墓础理论是对文件、档案领城的客观规律的抽象描述,它是一种超脱于具体工作实践的思辨之学,因而往往不能直接作用于具体的文档工作实践(事实上它对文档工作实践具有高屋建瓶的理论指导作用,而并非所有人都能认识到这一点),它只有转变为实践观念后才能用于指导具体的实践活动。“所谓实践观念,即人们一般用来指可以为主体操作的、指导具体实践的观念,如路线、方针、计划、方案、措施等。按照这种理解,实践观念实际上属于活动规则的范畴”,也属于应用理论的范畴。可见,档案学基础理论对具体文档工作实践所起的指导作用,也必须通过实践观念,即以理论形式制定的活动规则或应用理论才能体现出来,才能用于实践(或者说,应用理论是墓础理论在社会实践层面的延伸和应用)。因此,不分育红皂白一概指责档案学理论研究脱离实践是片面的;另一方面,我们的档吴绪成在《中国档案》2(X)7年第6期撰文说,那些经鉴定拟剔除的档案,在失去所谓的档案保存价值以后,往往还可能有文物价值、教学价值、展览价值、收藏价值等。作者为这些档案提出了五条出路: 1、退回原档案形成单位。经鉴定拟剔除的档案多产生于五十年前,站在综合档案馆的角度考虑可能觉得价值不大,但对于原形成单位而言,毕竟是自己的“亲生骨肉”,片纸只字都与单位的发展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也许对其修《专业志》等有借鉴意义。 2、开展馆际交流。只要是重份档案或者经鉴定拟剔除的档案,在不危害国家和个人利益的前题下,应该可以在一切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之间交换。因为档案保管期限的划分不是绝对的,比如中央档案馆和一史馆、二史馆经鉴定拟划作定期甚至拟销毁的档案,在地方档案馆可能就是宝贝;同样,一些省级档案馆拟销毁的档案对市县档案馆而言,也有重要保存价值。 3、用于教学。用拟剔除的档案现场教学,既不危害档案安全,又可使学生得到感性认识。 4、用于展览。展览是档案发挥效用的重要实现之一。但长期展览,将对档案原件的安全和寿命带来隐患。而利用拟剔除档案参展不失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5、进人文物市场进行流通。拟剔除的档案基本上都有五十余年的历史,很多已成为“孤本”。虽然没有档案价值,但仍有一定的文物价值。在确保国家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藏“档”于民也应当是一条可以探索的道路。
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资产核算影响探讨
摘要:在政府会计制度背景下,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核算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为此要高度重视政府会计制度的特征,明确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全面提高事业单位应对政府会计制度的能力,提高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固定资产核算更加的准确。高度强化事业单位固定资产及其折旧管理能力,通过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活动入手确保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方案定制更加科学。
关键词:政府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管理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占据净资产比重、份额非常大。固定资产数据准确性会直接影响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总体质量。一直以来我国事业单位管理工作对固定资产管理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随着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必须要满足时展趋势,加强对新制度新内容的学习与把握,提高固定资产管理的整体水平,探索全新的固定资产管理模式,为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重要基础。
一、政府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的重要影响
(一)固定资产会计核算。在2019年实施的政府会计制度中,最主要的目标是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合理控制。固定资产主要是指房屋和构筑物、通用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家具用具和动植物、文物陈列品等,为了能够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会计核算更加真实,打破了过去收付实现制的核算模式,使得资产管理制度效果显著提高。在政府会计制度下,通过对固定资产科目核算提出全新要求,能够根据新的规定,对事业单位的通用业务账目进行全面处理。借记固定资产科目在政府会计制度下科目内涵显著扩大,需要对上述的业务进行分类以及处理。预算会计分录的借记事业支出等科目,需要进行前后对比,这也使得政府会计制度下会计科目的使用和名称发生显著变化,使得固定资产核算精确,充分体现出事业单位的净资产状况和水平。
(二)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按照旧的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固定资产通常不计提折旧。事业单位的财务核算不涉及成本和利润,核算重点在于财政拨款的收入和支出。大部分事业单位主要采取收付实现制,固定资产的取得要按照价值确认,初始和后续计量,通过非流动资产基金全面反映,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没有体现固定资产的实物价值,随着财政部组织全国性的行政事业固定资产清查工作以来,发现的主要问题就是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实物价值不相符等问题,造成会计信息质量缺乏可参考的价值,严重违背了会计信息真实性、可靠性的原则,使得政府的各项规定和决策发生明显的错误。而政府会计制度借鉴了企业会计准则,对固定资产的实体折旧进行正确处理,制定事业单位不考虑预计净残值的情况,通常按照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但对动植物图书档案文物和陈列品,则不再计提折旧。对2018年底已经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需要按照使用年限进行补提折旧能够确保折旧更加的连续。政府会计核算模式可以打破固定资产序列等问题,也能够真实客观反映出事业单位整体运行成本以及固定资产运营绩效的状况,确保对财务信息进行全面反映,增强了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透明度。
二、政府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工作的应对策略
文化消费语境下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
摘要:目的文化消费作为一个新的文化现象和经济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将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置于文化消费语境下进行思考,以期拓展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新思路。方法避免仅从文创设计单向的审美视角出发,以文化消费的角度切入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研究。结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消费者走进博物馆俨然成为社会时尚。围绕文化消费的语境,解析了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新意向,提出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则,即因势利导、文化创意、受众需求、品牌合力。构建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策略,即文化价值当先,博物馆独创品牌打造;文化主题挖掘,系列产品开发;文化创意延续,二度消费跟进;文化传播为重,非物与实物产品结合;文化消费群体细分,多元产品研发,为设计实践提供行之有效的设计参考。
关键词:文化消费;公共教育;博物馆文创产品;文创设计
日益富足的物质生活,让人们消费的重心向精神文化领域不断转移。一个文化消费的时代,正款款向人们走来。在此背景下,掀起了博物馆参观的热潮。而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作为博物馆文化的载体,正以不同的方式与形式,履行公共教育的职能,进入寻常百姓的消费视野,正对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带来一定的影响和改变。尽管近年来我国博物馆文创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横向比较于欧美,仍处于初级阶段,其研究也多从文创设计的单向审美视角展开。由此,本文试图以新的视角出发,补充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研究的新内容,拓展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新路径。
1文化消费与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
1.1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文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行为,主要涵盖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方面。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文化消费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文化消费呈现出主流化、高科技化、大众化、全球化的特征。文化消费在西方,约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随着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消费重心的变化,人们也开始越来越重视对消费者行为的研究,随之文化消费的理论研究也开始兴起,博物馆观众行为也被研究者所关注。
1.2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
简析美术创作的艺术价值与应用
一、美术创作的艺术价值
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之后,人们更加注重于精神生活质量的改善,这恰好给美术创作者提供了更多的素材。当前,许多著名的美术创作大师,其作品开始融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艺术价值的本质是指一件艺术品所代表的作者的艺术个性、风格。“所反映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个性越典型,其艺术价值也就高。现代美术创作的艺术价值,主要包括 :历史价值、发展价值、教育价值、经济价值 ;等,并且它们之间都相对具有独立性”。
(一)历史价值。我国是具有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历史古国,美术创作能够显现出特有的历史属性。通常美术创作的历史价值体现于其文物价值,重点表现于美术艺术品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在今天的作用。“美术创作的历史价值往往由时代特征和留存到现今的数量来决定,例如青铜器反映了中国的商周文化 ;青瓷反映了宋代的艺术和工艺,且流传到现在毁坏较多,所以比较贵重”。
(二)发展价值。文化事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内容,搞好文艺创作对推动文化事业发展的意义深厚。美术创作从不同的意境角度,让创作者自由发挥出想象空间,从而实现了文化事业的改革进步。如 :单纯美术作品中融合当代个人思想,将社会发展潮流与美术作品相结合,间接性地促进了美术作品的变革发展 ;实用美术作品与艺术应用相结合,体现了艺术创作的应用价值。
(三)一定的反作用,两者之间是相互关联着的。美术创作具有明显的教育价值,为广大美术创作爱好者提供了更多学习交流的平台。如 :高校艺术教育课程改革阶段,注重美术创作的开放性,专业生接触不同的美术创作素材,全面激发其参与创作的激情,未来美术创造也将带动着艺术教育的变革发展。
(四)经济价值。美术作品不仅具有其内在的文艺价值,达到一定时间的沉淀之后,美术作品潜在的经济价值也将全面发挥处理。“美术创作的经济价值主要是指市场价值,它以价格来表示,由艺术市场的供求关系来决定”。每年都会有不同规模的艺术品拍卖会,美术创作者的作品将逐一展示出来,部分作品也会以不同的价格拍卖出去,这便是美术创作价值的充分体现,呈现出其市场的价值高低。
二、艺术价值实际应用的分析
艺术表演演艺服装设计研究
演艺服装设计是专门用于艺术表演的一切服装的统称。包括舞台服装和影视服装两大类舞台服装门类很多,以戏剧服装为主(戏曲、话剧、歌剧、舞剧),其他还有杂技、曲艺、演唱等各类演出服装;影视服装,即电影、电视剧服装。表演服装的共同点有:①源于生活,以生活为创作的基础和依据,并对生活素材提炼、概括和艺术加工,最终达到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超越生活;②运用造型艺术的手段,塑造人物外部形象;③创造性地服务于表演,构成表演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由于表演艺术的差异性,表演服装在创作思想和表现手段上各具个性特点,其个性特点的鲜明性和普遍性,使得表演服装在客观上形成了三种稳定的艺术形式,学术上通称“样式”。在我国,舞台美术学科的辞书上列有“写实的戏剧服装”、“非写实的戏剧服装”、“程式前提的意象化戏剧服装”等三个并列的词条,对戏剧服装样式加以分类。本教材吸纳了上述辞书关于样式的分类,略有变通。
一、从教学需要(需涵盖戏剧和影视)出发,并根据对戏曲服装本质特征的理解,对表演服装作出如下的样式概括:
1.写实戏剧服装:写实戏剧服装指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设计的服装,含写实话剧服装和影视服装。
2.非写实戏剧服装:非写实服装主要指不注重生活真实而强调抒情性、雕塑美的服装,如舞剧服装;还包括受欧、美表现主义及抽象主义戏剧风格影响而具有特定美学原则的中性服装、抽象服装,这在非写实的话剧、歌剧、舞剧中均有体现。
3.程式前提的意象化戏剧服装:程式前提的意象化戏剧服装专指以写意为美学原则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中国戏曲服装。古罗马早期话剧和日本歌舞伎中的某些服装,虽也具有某种程式性,但在美学原则上与中国戏曲服装有质的区别,属于特殊样式。在国际表演服装范畴,中国戏曲服装以“程式前提的意象化”样式,与“写实化”、“非写实化”样式,三者并列。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称为“对比”,而同一类事物在不同方面比较,则称为“类比”。在表演服装这个大类之中,比较样式的差异(个性)称“类比”较为适合。
二、“程式前提的意象化”与“写实化”、“非写实化”这三大样式的基本差异,可概括为以下四点。
1.服务于表演的作用不同:写实话剧和电影、电视剧的表演,就其基本形态来说,是生活化的,力求形似生活,要逼真地再现生活。虽然也有比生活夸张的表演动作,虽然也强调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但演员表演的艺术意蕴通常是含在生活化的自然表演之中,从而表现为更强调生活真实的一面。所以,这类戏剧、影视艺术竭力排斥夸张化、程式化的表演动作,其中,尤以影视艺术为最甚。写实化服装不参与表演动作,仅具有静态美、生活化。舞剧、舞蹈和某些表现主义、抽象主义风格的非写实话剧的表演,前者通过有节奏感的动作来表现故事情节及人物情感,后者则强调有别于自然表演的语言对白和形体动作。上述戏剧中的非写实服装,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参与表情达意,构成为表演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种则仅有静态美。中国戏曲艺术,从纵向上看,传统与现代紧密联系;从横向上看,各剧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其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的共同特征,体现在表演上,即是变形夸张的、具有规范化艺术魅力的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它排斥生活化的表演动作。程式前提的意象化服装不仅参与表演动作,而且已与表演构成为一种不可分割的艺术整体,兼有静态美和动态美,还具有超乎剧情之外的独立审美价值。
文化产业生态发展方式探索
作者:徐贵耀 单位:中共盐城市委党校
文化产业不仅为公众提供实物形态文化产品,而且还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等服务,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活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1]国家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视是文化产业大发展的难得机遇。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的成功实践,为如何制定在保护历史文化资源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战略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确立“文化立镇”战略,制定文化资源保护规划
历史文化资源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没有希腊文化和罗马帝国所奠定的基础,也就没有现代的欧洲。”[2]文化作为人类交流的社会化积淀,催生了多种文化产品和艺术形式,并产生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两种互相依存的业态。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位于苏北平原的中部,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的文字记载起于距今1298年的唐开元年间(公元713年)。安丰初名东淘,地濒沧海,常遭海涛侵袭,致使地方不宁,民不聊生。北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至天圣十年(1033年),西溪盐仓监范仲淹率民夫,修海堤,以挡海潮,为盐民创造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产生活环境,方改名安丰。“明代安丰成为闻名天下的‘淮南中十场’盐场之一。安丰镇建成了南北七华里的古街,形成‘九坝十三巷七十二庙堂’的格局。”[3]2006年12月安丰成功申报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6月被评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为切实保护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充分做好资源整合利用,进而推进文化产业的生态化发展,该镇认真贯彻执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建立了保护工作的专门机构,编制保护规划,出台古镇保护区管理办法,并投入大量资金,修缮古街,修复古建筑,重建古北极殿弥陀寺,同时搜集挖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启动建设古镇安丰首条旅游线路,在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工作以及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努力,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以下是他们采取的一些措施。
第一,统一理念,明确保护思路。思想是先行者,有了明确的思路之后事情才会显得有章可循。东台市安丰镇十分珍惜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品牌,及时提出“文化立镇、项目强镇、创业兴镇”的发展方略,号召全镇上下“立足苏北唯一,打造苏北第一”,发挥中国历史名镇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迅速把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并将这一思路写进了东台市安丰镇第十四届党代会和人代会的《党委工作报告》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成为全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同时,加强宣传,使全镇上下统一理念和思想,凝心聚力,全力推进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二,整合力量,建立保护机构。一个优秀的组织建设团队对于事物的管理和开展是必不可少的。东台市安丰镇高度重视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班子的建设。专门成立了安丰镇古镇保护区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宣传组、规划建设组、社区管理组,配备了保护管理人员,形成了政府牵头、多部门参与的保护协调机构。同时成立了居民自治性质的民间保护组织—古镇保护研究会,不断总结和探索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发展文化产业的有效路径。
第三,彰显特色,编制保护规划。2008年5月,东台市安丰镇委托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依据《城乡规划法》、《文物保护法》以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在《东台市安丰镇总体规划》(2006)的原则基础上编制了《东台市安丰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形成了规划文本、规划图纸和附录。2010年7月,启动盐城市统筹城乡发展试点示范工作,按照“一规带五规”的要求,委托南京大学和同济大学,编制了《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完善了《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和《古镇安丰旅游发展规划》,涵盖“新镇区、新园区、新社区、古镇保护区”建设,既体现现代风格和品位,又彰显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特色,为该镇以文化产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指明了可靠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