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物保护评估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谈“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实施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以文物保护科技赋能为动力,全面提升我省文物保护研究利用水平。
到2025年,文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文物保护水平全面提升,文物安全状况明显改善,文物科技赋能水平取得新突破,文物保护机构队伍力量明显增强,文物活化利用不断创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
展望2035年,我省将建成与创新型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体系,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支撑文物保护研究利用,考古成果、博物馆事业、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取得明显成效,文物助力彰显徽风皖韵独特魅力明显提升,文化归属感显著增强。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文物资源和文物安全管理。制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办法,适时公布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面摸清全省文物底数,推动省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公布和实施,将文物资源空间信息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统筹划定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地下文物埋藏区、水下文物保护区等,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两线”纳入率达100%。研究制定出土文物移交管理制度。加强对红色资源、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水利遗产、科技遗产等调查和保护。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保护机制。将文物安全工作全面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实施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推进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建立“一单四制”,深入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2020—2022年),持续举办文物建筑博物馆消防队伍“大比武”竞赛活动。加快文物“三防”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一级风险单位防火防盗安全设施建设率达到100%。推动市、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落实文物行政执法责任。(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公安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分别牵头,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省应急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消防救援总队、合肥海关、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各市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动文物科技创新。深化基础研究,面向文物保护利用基础理论需求、关键科学问题,促进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同文物保护深度融合,提高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对跨学科研究的支持力度。聚焦文物断代、病害形成及发展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考古溯源与断代新技术、有机质文物材质工艺识别、劣化程度评估与保护技术、文物考古材料组成分析等基础研究。积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博物馆展览、文物资源管理等领域的运用,力争在智能考古勘探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文物专有设备研制升级,建设区域考古研究标本库和考古实验室。支持博物院申报油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加强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科研工作站和科技创新联席机制。(省科技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数据资源局、省社科院、各市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历史保护区域的再开发规划略论
目前库车正处于经济起飞阶段,经济总体水平提升、增长势头迅猛。城市建设动力和压力激增,使其处于历史文化保护的最关键阶段。通过对该老城区采取合理的改造,可为新建筑设计和艺术创作提供重要的历史和借鉴。同时可增加旧城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游览价值,给旧城区赋予新的生命力。
一、历史保护区的更新
1.保护区的划分
库车县城规划区内现共有30处遗址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为5处、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为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为19处。包含龟兹古城大遗址核心保护区,热斯坦历史文化街区、萨克萨克历史文化街区、试验城历史文化街区、萨依博依历史文化街区、科克奇买里——欧尔达巴格历史文化街区共5片历史文化街区,总面积448.5公顷。在这一层面,主要保护重点保护区的历史文化的真实性和整体的风貌特色。以地块为单位进一步评估现存建筑的价值、特色,保留或拆迁改造的经济社会成本,进而细化保护区规划和管理控制要求。对构成保护区风貌特征的历史建筑、街巷、植物、传统文化空间等要素提出具体的保护、整治的措施,并围绕保护建筑要素和城市风貌特征要素制定城市设计层面的规划控制导则,确定拆迁改造力度和时序。
2.重要单体的保护
针对库车城区内18文物保护单位,83处保护建筑,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使用场所;县域内27处国家级、自治区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是根据道路和建筑现状,详细论证划定城区内18处文物保护单位、83处保护建筑的保护区划,并提出保护管理要求和保护建议。整理、补充完善库车城区周边的27处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区划和管理要求。
库车民居平面布局自由灵活,建筑造型优美、空间紧凑、装饰得体,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库车地区现存的古代民居建筑表现出优美的造型、空间紧凑、装饰得体。在这些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中,人们总结利用自然环境的经验,吸取周围国家和地区的建筑特点,发展出本地区的优秀民居。库车传统住宅院落沿街巷两侧排布,多为合院式的内向型布置。建筑采用土木作为结构材料,朝院外一侧为素面墙体,朝院内一侧开门窗,并多设置外廊作为室外与院落的过渡。库车老城区对原住居民具有独特的情感意义,城区内的传统民居大都具有良好的院落格局。只要适当降低居住密度,在室内添加现代化设施,就可以形成较舒适的居住环境。既可以保持传统的社区构成,又可以减轻社会动迁的改造成本。
考古发掘现场实验室分析体系构建探讨
基于国外对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的研究探索,结合当前我国田野考古的需求,2006年10月,敦煌研究院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共同申报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文物出土现场移动保护实验室研发”,经过三年时间,研发出集成多种便携设备、实现多种功能组合、基本可以满足考古发掘现场信息提取和保护需求的车载平台,并进行了相关的现场应用研究,由此初步建立了我国首个针对考古发掘现场研究和保护的移动实验室。
在此基础上,以敦煌研究院为主体,联合国内高校、科研院所、文物研究机构的研究团队继续开展基于移动实验室平台的应用支撑研究,通过对我国山东、山西、陕西、湖南、湖北、浙江等省的10处考古发掘现场的技术支撑和示范研究,不断优化和完善移动实验室相关技术单元,建立和完善了移动实验室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从技术和应用层面上实现了针对考古发掘现场的五个单元技术体系的构建,即发掘现场空间信息提取技术、发掘现场环境动态监测技术、文物出土状况和评估调查分析技术、发掘现场脆弱质文物和遗迹现场提取与保护技术、考古预探测技术。应用研究证明,基于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平台构建的技术体系和应用方法,对解决我国田野考古发掘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升考古发掘工作的科技水平、文物保护研究、揭示相关考古学问题等方面有较好的技术支撑作用。文物出土状况和病害评估技术是移动实验室整个技术体系中重要的技术单元,涉及了多种分析方法的应用,本文就该单元分析体系的构建进行详细的阐述。
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分析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
考古发掘出土文物长期处于封闭的埋藏环境中,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文物处在一种腐蚀和劣化的过程中,腐蚀和劣化的程度因文物和埋藏环境的不同存在较大差异。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内,埋藏环境逐步稳定,导致文物腐蚀和劣化的因素得到抑制,反应速度缓慢甚至停止,埋藏文物与引起腐蚀及劣化的因素处于脆弱的平衡之中。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行,埋藏环境的骤变打破了文物保存相对的平衡状态,由此造成许多文物不可逆转的损失。由于文物出土时的状态最接近埋藏中的状态,这一时刻也是新环境下劣化的初始阶段,时效性较强的分析调查对于文物出土状况和病害评估至关重要,移动实验室现场的实时分析体系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长期以来,出土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多数是在文物出土很长时间后在文物库房或实验室进行的,这种习惯模式忽略了最佳研究时机,造成了大量文物信息的缺失,也割裂了文物本体和埋藏环境之间的联系。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的出土文物现状和评估技术结合近年来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文物保护研究的客观规律,将文物埋藏环境研究和文物本体现状、病害调查方法研究作为本技术单元的研究方向,通过两个方面的调查分析结果综合评价文物的保存状况和病害成因。
埋藏环境的现场分析包括:针对文化层土壤的分析,确定主要调查指标为土壤的含水率、酸碱度、可溶盐含量以及粒度;发掘过程中如存在水,对其酸碱度和可溶盐进行分析;空气及埋藏环境中微生物的培养和初步鉴定。埋藏环境的调查和分析不涉及文物本体,均采用现场取样、即时分析的方式进行。
针对文物本体现状和病害的调查分析涵盖了文物表面形貌、元素组成、物相以及文物本体的组成结构和探伤,采用的分析手段为显微分析、X荧光分析、各种光谱分析以及X光探伤调查。常规情况下均采用无损的分析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在发掘现场或移动实验室内开展相关调查和分析。出土文物现状和病害评估的分析方法是基于移动实验室平台构建的,多数相关分析紧密围绕考古现场即时进行,立足于快速分析。对于一些复杂问题和特殊需求,如有机质分析、年代测定、土壤的物相分析、稀有元素分析等,在不影响文物本体、对分析的时效性要求不高、能够获得分析样品的情况下,可在专业实验室进行延伸分析和深入研究,更好地为考古发掘提供技术支撑。
博物馆内部控制建设问题探析
摘要:在博物馆的财务实际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与建设是尤为重要的。本文分析了博物馆内部控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可行性高的管理措施,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博物馆的内部控制与建设。
关键词:博物馆;财务;内部控制建设;问题与分析
一、前言
如今,在人们越来越重视科学文化素养的前提下,博物馆成为了文化传播的重要场地。文物保护单位包括博物馆在内通过对财务内部控制的建设,能够有效对单位内部的人事、财务等管理水平进行显著提升,通过对管理水平的提升达到廉政风险防控的目的。加强博物馆的内部控制也可以让文物保护制度更加完善,实现对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自我约束与规范。
二、博物馆落实内部控制的意义
博物馆落实内部控制能够让单位财务管理更加规范和标准,还可以通过科学的手段分析博物馆内部可能发生的风险,借助有效措施和手段更好地对风险进行预防与处理。在财务管理方面,内部控制包括合理的预算、收支平衡管理、政府采购等。对于以上管理内容要有严格的制度和措施,从而提升博物馆全体工作人员的工作责任意识,同时也要加强纪律管理,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用有效地手段建立财务人员标准化的工作流程,提升资金的利用率,促进博物馆内部控制管理的进步。
三、博物馆内部控制的现状
新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分析(10篇)
第一篇:新课程改革高中美术教学方法分析
摘要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进步,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很多高中学生的视野都比较狭窄,部分高中教师的教育观念也相对落后,因此,很多高中生都没有认识到美术鉴赏课的重要作用。本文就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美术教学工作者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方法
一、美术鉴赏课需要发挥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目标就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高效的素质教育,这就让美术鉴赏教学有了全新的意义,同时也让高中生的艺术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起来,因为这为他们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成长平台。在美术鉴赏课的开展过程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特长,并培养一定的兴趣爱好。从这个角度来讲,美术课程应当发挥学生兴趣爱好的主导作用,也就是充分运用学生的表现欲望,让他们主动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美术教师们需要逐步引导学生表达自我,并对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与美进行充分观察和体会,再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让理解更加深刻。
文广新旅局发展规划
1、持续开展学习教育,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各级相关会议精神,加强文化思想阵地建设。
2、积极参与全县打赢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狙击战,并结合当前病毒疫情联防联控做好宣传工作,展现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实时组织创作一批通俗易懂,易于流传的群众文艺作品,赞颂疫情的感人事迹,弘扬正能量,增强全民战胜疫情的信心。同时,为进一步落实上级文化部门对艺术创作的要求,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结合脱贫攻坚、建党一百周年的时代背景,着力抓好艺术精品创作生产。以红色历史为题材,以戏曲小品等文艺节目形式创作一台讴歌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领导中国革命的红色故事。
3、不断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强化服务功能。重点监督完成美术馆的装修工程,推动美术馆开馆工作,全年举办多期大型美术展览活动,并做好美术馆藏品征集。全力以赴,启动并高规格完成新图书馆、博物馆陈展、装饰工程项目。继续完善县、镇(乡)、村三级应急广播系统建设,强化对综合性基层文化服务中心的建设与监督管理,重点打造一批“精品点”,充分发挥文化阵地示范引领作用。
4、扎实完成农村“三项”活动,继续开展文化惠民文明实践活动,提升文化公共服务效能。夯实群众文化工作,发展文化志愿者团队,坚持免费开放,加强“缤纷·百姓大舞台”文化品牌活动建设,积极开展“红色文艺轻骑兵”、“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我们的节日”、“非遗进校园”等各项主题活动。充分利用数字电影平台配合党委政府的重大活动和我国的重要节日,举办多种形式电影展映活动。排演贴近农村、贴近生活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小戏小品送至农村演出,完成政府购买的送戏下乡演出任务。开展各种全民阅读活动,将读书活动延伸到农村、社区、学校等,积极完成农村科普知识竞赛等新时代文明实践下乡活动,进一步开展好“快阁讲坛”、分级阅览、志愿者服务等品牌活动。
5、保护、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开展非遗挖掘、保护、传承、宣传、发展等相关工作,建设非遗资料库。努力开展文物保护、宣传、利用及向上争资等各项工作,争取省基层文保专项经费,启动蜀口洲古村崇德堂的维修保护及展示、利用工程。启动并圆满完成槎滩陂文物保护规划的设计、编制工作。高标准完成杨士奇墓、理学名宗牌楼维修工程竣工及验收工作。高标准完成白口城北城垣抢险加固(一期)工程项目竣工及验收工作。组织整理材料,申报第七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免费开放等各项工作,举办马家洲集中营、浙大西迁旧址、快阁文化体育公园开园(馆)仪式,并与县旅投公司协作,做好此三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开放及运营工作。
6、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干部积极参加全国、全省、全市的文化专业技术培训,并组织好县内各类相关文化培训工作,提高文化专业技能。
7、积极做好迎接文化馆评估定级,并按要求做好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继续抓好图书馆总分馆建设等工作。
室内历史环境保护与修复策略
摘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堂,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具有历史、艺术和使用价值。本文首先详细调查了东堂的历史沿革,对东堂的使用现状、室内历史环境的病害情况展开实地调研。然后从空间形态和布局、材质与色彩、光环境三个方面,归纳总结了东堂的室内环境和装饰艺术特点。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东堂的历史价值和使用价值,根据文物古迹保护的原则,制定了适用于东堂室内环境保护与修复的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与修复的策略,为未来保护修复实践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东堂;室内历史环境;保护;修复;策略
在建筑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一类融汇了东西方设计文化的文物建筑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1655年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类思在北京创建了天主教东堂,自此,这座西式教堂在东方大国经历了几百年的岁月,成为了弥足珍贵的建筑遗产。
1概况与现状
近现代建筑遗产是正在使用的“活态遗产”,教堂建筑更能体现东西方文化与艺术的融合。本文以北京王府井天主堂——东堂为例,进行室内历史环境保护与修复研究。
1.1东堂概况
东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初建于1655年,名为“圣若瑟教堂”[1]。三百多年来,东堂经历了朝廷回收、地震、火灾等事故,经历了多次修整重建。1904年,王府井天主教堂第四次重建,即今日我们所见的北京王府井天主堂[2]。整体来说,现如今整体留存情况较为良好,室内空间格局布置合理,诸多具有时代印记的室内装饰装被保留了下来(图1-图3)。但是,由于早年间保护修复技术手段不成熟,价值评估体系过于单一等各种原因,东堂的室内历史环境受到的保护性损害也不在少数。为了将现有的室内历史环境最大限度地保存下来,不再出现“修旧如新”的保护性破坏,同时也为将来更优手段的修复技术打下良好基础,应该尽快建立科学完整的修复体系,对东堂进行保护与修复。
框架理论视角下中西新闻的比较
摘要:新闻框架用何种方式呈现出新闻事件给大众,这将影响大众对事件本身的理解,这就相当于把框架理论当作现实世界和主观想法联系起来的桥梁。当前,中国对外传播工作更加重要,要构建新型对外话语体系,将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在对外话语中体现出来,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结合对文献的梳理,基于框架理论在新闻事件中的运用,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的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媒介;框架;呈现;理解;新闻事件
1974年戈夫曼在《框架分析》(FramingAnalysis:Anessayontheorganizationofexperience)对“框架”的概念做出较完整的定义[1],“用以阐述人们如何理解每天生活中发生的事件”。托德·吉特林在《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中写道“尽管媒体不是反映现实的镜子,可它们也不是一副想象中的抽象作品。它们更像是一面哈哈镜,变窄加宽,延长和缩短,扭曲和忽略早已存在的事物。”[2]这就点出了媒介对事物的反应也就是利用框架圈定出了一个范围。塔其曼提出的“新闻框架”概念,认为“新闻框架帮助记者按照现行主流论调撰写报道,同时塑造读者对事实的理解”[3]。就媒体而言,新闻框架用何种方式呈现出新闻事件给大众,这将影响大众对事件本身的理解,这就相当于把框架理论当作现实世界和主观想法联系起来的桥梁。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选用内容分析方法,《人民日报》和《卫报》这两报对巴黎圣母院大火的报道作为分析样本,在框架理论的视角下,使用内容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方法对其进行研究。根据框架理论,本文将针对样本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上进行类别解析,发现中西新闻报道的不同。
二、宏观角度
版面的大小和位置影响着报道效果的塑造,同时也反映出新闻工作者的不同用意和目的。根据统计《人民日报》共有13版面:要闻版、头版……国际版、专题版、民主政治版、副刊。《卫报》的版面共有11版面:世界版、国内版、科学版……社论版、文化版、读者版。基于新闻理念和具体操作的不同,两报的版面所采用的名称和划分标准不同,版面设计就呈现了巨大的差异性。具体就两报版面分析,《人民日报》在国际版以核心阅读的头版位置刊发此次事件,紧接刊发一篇评论,该事件总占据版面的3/4,《卫报》同样在国际版刊发头条,占据总版面的3/5。两报在版面上的共同点是把该事件当作国际要闻来处理,放在头版位置,而两报之间的一些微妙差异是《人民日报》报道该事件版面整体大于《卫报》。说明《人民日报》相对于《卫报》对此事件的报道注重程度稍微略高。报道数量的多少对大众产生正面的影响也有一定的关联,报道越多越丰富时,大众对该事件的印象就越深刻。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人类文明遭到重创,中国理应予以重视和表态。具体统计如下:《人民日报》要闻数2,评论数1,共计3;《卫报》要闻1,评论数1,共计2。报道数量是新闻框架构建的一个重要渠道,从数据可见,虽然两报整体报道数量偏少,但《人民日报》的报道数量是多于《卫报》报道数量,这说明中方对此次国际事件给予了高度关注。报道主题是一则新闻的核心,不仅能让大众对事件大概一目了然,更是通过主题能彰显报道的立场。恩特曼说“文本的架构是通过使用或拒绝使用某些关键词、常用语、僵化的形象、信息源和句子,通过某些事实和判断的聚合来强化主题”[4]。新闻需要通过关键词来进行建构框架,例如想要在一则报道中表达国家形象时,是通过类似于经济大国、科技强国等关键词来实现的。本文将两报报道的话语主题统计如下:人民日报:《巴黎圣母院大火再敲文物保护警钟》《珍重与保护,一样都不可少》《巴黎圣母院修复工作面临多重挑战》;卫报:地狱之火毁灭巴黎圣母院、《卫报》评巴黎圣母院大火:我们的哀思与法兰西同在;根据两报的报道标题,可以明显看出两报报道角度的差异,《人民日报》在表达对巴黎圣母院哀思的同时,也表达出对事件的反思,“保护”作为《人民日报》的关键词,希望引起各国加大对文物保护力度的重视,让人类文明能够延续。《卫报》作为欧洲英国的老报,关注点更多地放在巴黎圣母院对世界的意义,不仅是欧洲文明更是世界的瑰宝。同时,《卫报》更加强调事件本身,“火”与“巴黎圣母院”作为关键词,直接凸显出这场毁灭之灾,令大家的情感都受到了伤害。《人民日报》以一种宏观的视角看待这次事件,呼吁各国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卫报》更多的是情感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