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保护案例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物保护案例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文物保护案例

新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分析(10篇)

第一篇:新课程改革高中美术教学方法分析

摘要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进步,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我们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很多高中学生的视野都比较狭窄,部分高中教师的教育观念也相对落后,因此,很多高中生都没有认识到美术鉴赏课的重要作用。本文就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方法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为美术教学工作者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

关键词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方法

一、美术鉴赏课需要发挥素质教育的导向作用

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最为重要的目标就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高效的素质教育,这就让美术鉴赏教学有了全新的意义,同时也让高中生的艺术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起来,因为这为他们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成长平台。在美术鉴赏课的开展过程之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艺术特长,并培养一定的兴趣爱好。从这个角度来讲,美术课程应当发挥学生兴趣爱好的主导作用,也就是充分运用学生的表现欲望,让他们主动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美术教师们需要逐步引导学生表达自我,并对日常生活中的艺术与美进行充分观察和体会,再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来让理解更加深刻。

阅读全文

谈“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实施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围绕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主题,坚持文物保护利用改革,以文物保护科技赋能为动力,全面提升我省文物保护研究利用水平。

到2025年,文物保护意识不断增强,文物保护水平全面提升,文物安全状况明显改善,文物科技赋能水平取得新突破,文物保护机构队伍力量明显增强,文物活化利用不断创新,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

展望2035年,我省将建成与创新型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目标相适应的文物保护管理工作体系,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有力支撑文物保护研究利用,考古成果、博物馆事业、红色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取得明显成效,文物助力彰显徽风皖韵独特魅力明显提升,文化归属感显著增强。

二、主要任务

(一)加强文物资源和文物安全管理。制定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办法,适时公布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面摸清全省文物底数,推动省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公布和实施,将文物资源空间信息纳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统筹划定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地下文物埋藏区、水下文物保护区等,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两线”纳入率达100%。研究制定出土文物移交管理制度。加强对红色资源、工业遗产、农业文化遗产、水利遗产、科技遗产等调查和保护。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等保护机制。将文物安全工作全面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实施文物安全直接责任人公告公示制度。推进打击防范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建立“一单四制”,深入开展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2020—2022年),持续举办文物建筑博物馆消防队伍“大比武”竞赛活动。加快文物“三防”项目建设,到2025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一级风险单位防火防盗安全设施建设率达到100%。推动市、县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落实文物行政执法责任。(省文化和旅游厅、省公安厅、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分别牵头,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农业农村厅、省水利厅、省应急厅、省市场监管局、省消防救援总队、合肥海关、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各市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推动文物科技创新。深化基础研究,面向文物保护利用基础理论需求、关键科学问题,促进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质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同文物保护深度融合,提高省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对跨学科研究的支持力度。聚焦文物断代、病害形成及发展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考古溯源与断代新技术、有机质文物材质工艺识别、劣化程度评估与保护技术、文物考古材料组成分析等基础研究。积极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博物馆展览、文物资源管理等领域的运用,力争在智能考古勘探技术应用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动文物专有设备研制升级,建设区域考古研究标本库和考古实验室。支持博物院申报油画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加强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科研工作站和科技创新联席机制。(省科技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数据资源局、省社科院、各市人民政府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阅读全文

浅论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发展思考

摘  要: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世代代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贡献。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已经是国际上达成的共识,我国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本文从工作经验着手,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将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与保护作为案例,研究分析目前我们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取得的成果,试图解决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机制体制问题,共同担负保护文化遗产的时代责任。

关键词:文化遗产;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发展

    一、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1、文化遗产的概念阐述

    文化是一定的历史阶段、一定的地域环境、一定的人类种群的一种生存状态、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的反映。文化是一条历史长河,从远古流到现在,从现在还要流向未来。文化发展尽管千变万化,但是作为特定的文化,总保留着祖先的基因。

    文化遗产是人类世世代代的创造和积累,积淀着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贡献。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立在对过去文化、智慧的继承和总结之上,通过文化遗产,人们才能够认识自己从何处来,认识祖先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由此更加清晰地了解人类的追求,明确我们如何走向明天,走向未来。 1(1)

    本文“文化遗产”主要是采用国际上通用的概念,等同于我国的“文物”概念。它包括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其中可移动文物指器物、典籍、手稿、艺术品、化石等。不可移动文物指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窟寺、石刻、壁画、国家指定保护的纪念性建筑、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历史遗址,以及周围环境。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浦东地区的不可移动文物。

阅读全文

美术基础在文物修复教学的应用

摘要:由于美术基础在文物修复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该文阐述文物修复工作中所需掌握的美术基础,并以青铜器、陶瓷、书画为例,举例说明其保护修复中应用到的技能,以期为文物保护与修复专业开展美术基础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美术基础;美术素养;技能;文物修复

文物修复美术基础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素描,二是色彩,三是立体造型。文物修复工作者的美术能力、素养对修复技艺水平与文物修复的质量均有重要影响。然而,部分文物保护与修复相关专业,如文物保护技术、文物与博物馆学、考古学等专业其学科门类为历史学,一些专业往往不重视美术基础等课程的开设,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毕业生从事文物修复实践相关工作。基于以上原因,在中国传统文物修复师徒制模式的启发下,文章针对文物修复相关专业开展美术基础教学进行论述。

一、素描能力

素描是绘画的基础、绘画的骨骼,素描创作一般从石膏像入手。以石膏像作为初始阶段的教学内容,其优点主要有以下两点。其一,石膏像是白色的物体,便于学生观察人物头部形体结构的转折关系与层次差别。其二,石膏像是静态的,对于初学素描写生的学生而言,这为他们细致、耐心地观察、描绘对象提供了便利。淡化了的人物肤色、毛发的各种差异和变化,会使学生更为直接地感受、理解对象的形体与结构的本质。此外,石膏像通常是翻模欧洲古代艺术大师或东方艺术家的经典雕刻作品,这些雕像本身已经过雕刻艺术家的概括、归纳、强化处理和表现,人物的形象特征、结构关系较为强烈、鲜明,动态与情绪较为生动,富有感染力。在石膏像印写生训练中,这种对象本身就是很好的艺术范例,能够为学生提供结构、形体与层次上的示范。在素描练习的过程中,目测定形的主要目的是训练修复人员的观察和造型能力,从而提高修复人员对文物纹饰的刻画水平。经过素描训练,修复人员对形体比例的目测能力可得以提升,能够更加生动地刻画纹饰线条。素描利用黑、白、灰控制整个画面的明度,其特点是对颜色明度的控制。在文物配色中,修复人员也可以利用黑、白、灰控制明度。这样的方法可以让修复人员在修色中较为精准地判断颜色的明度,降低调色失误的概率。

二、色彩能力

对于色彩的学习,学生首先要学习的就是色相。色相最基本的知识就是12色相环,色环上每两个呈180°相对的颜色为对比色,其调和在一起为灰色,如红加绿、蓝加橙、黄加紫等。其次,学生要学习的是色彩关系。色彩关系就是画面上任意两块颜色之间的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色彩明度指色彩的亮度或明度,颜色有深浅、明暗的变化。色彩纯度指原色在色彩中占据的百分比。纯度最高的色彩就是原色,随着纯度的降低,色彩就会变暗变淡。纯度降到最低,色彩就失去色相,变为无彩色,也就是黑色、白色和灰色。在文物补配颜色过程中,色彩的属性变化至关重要。色彩调和法则认为,按照一定秩序变化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可以使混合后的颜色更加和谐。一般的方法是在调颜色时从纯度高的颜色调起,这样调比较暗的颜色时只要降低纯度即可,原来调的颜色还能用上,不用频繁洗笔。所谓“降低纯度”,简单说就是使这块颜色变灰。因此,在降低一个颜色的纯度时,应先考虑加本身颜色的对比色,但要谨慎地往里加。在修复中全色时,学生需要注意三点:一是任何颜料都有其材料上的局限性,不可能调出和临本完全一样的颜色;二是颜色在湿时和干了之后显色是不同的,全色之前要对所用颜料足够熟悉,并在做过实验之后再全色;三是色彩关系要画准确。

阅读全文

文广新旅局工作计划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势和艰巨的发展任务,县文广新旅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和上级文化旅游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稳步推进各项文化旅游工作,促进全县文化旅游事业的平安稳定发展,2020年预计全县共接待旅游人数329万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32亿元,分别同比下降8%、9%。现将县文广新旅局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2020年工作总结

主动作为,确保文旅安全。一是助力疫情防控阻击战,根据县疫情防控指挥部工作部署,县文广新旅局动员文旅系统全体党员干部赴社区参与社区疫情防控。指导旅游项目、旅游景区、网吧、KTV、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旅游企业单位做好疫情防控,协助文旅企业配备口罩、体温枪、消毒水等疫情防控物资。根据省市县疫情防控指挥部相关文件精神,指导文旅企业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疫情防控物资储备、主要设施设备消杀等复产复建工作。截至目前为止,县文旅企业、文旅系统未出现一例疫情感染者。二是开展常态化督查行动。在春节、五一、国庆等传统节假日,县政府分管领导及时组织文旅、交通、卫健、消防等部门召开旅游安全研判会,研究下发《县“五一”旅游安全管理工作方案》《县中秋、国庆双节旅游安全管理工作方案》系列文件,每逢假期县文广新旅局由分管领导带队分组对全县文旅企业、旅游景区进行安全督查,及时将督查结果上报县委县政府及市文广新旅局,为文旅行业安全稳定保驾护航,确保了全年文化旅游市场的安全与稳定,无重大安全事故及媒体曝光事件发生。三是保障文旅行业稳定发展。坚决贯彻省、市、县文旅行业管理工作部署,强化日常监管,扎实有效开展文化市场专项整治行动。今年以来,先后开展了“元旦和春节期间文化市场专项整治行动”、“ 扫黄打非•清源2020”、“ 扫黄打非•护苗2020”、“ 扫黄打非•净网2020”专项行动”、“ 校园周边文化市场专项整治行动”、“未成年人网络环境专项整治”等专项整治工作,在检查过程中,提出安全隐患治理意见8条,现场监督整改安全隐患6处,对存在疏散标志不明显、消防门紧锁等安全隐患的2家文化经营场所限期整改,并回访整改落实情况,出动了执法人员1800余人(次),检查文化市场经营单位900余家(次),依法处罚11家,收缴非法出版物60多册。

(二)加强宣传,提升品牌影响力。一是组织开展参与对外交流活动 , 组织本县文化旅游企业及文创产品参加2020年省文化巡展活动、省文化和旅游创意大赛、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等展示展览活动。其中文创产品仕女扇荣获省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大赛优秀奖,采蜂人·桶装条蜜、仕女扇荣获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入围奖,等展示展览活动,向外输出展示我县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我县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二是设立文化旅游对外展示窗口;2020年省文化巡礼展在召开,为对外展示我县浓厚文化底蕴,在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设立“红军标语第一县—”专题馆。三是宣传贯彻全市旅发大会精神。2020年全市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在黎川县召开,我县被评为全市旅游品牌创建优秀单位、我县九瀑峡景区被评为全市优秀旅游企业并获得市级品牌创建奖励60万元。

(三)强化服务,推进项目建设。一方面根据省市县有关项目复产复建文件神,指导文旅项目施工单位做好疫情防控,有序复产复建,并收集文旅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资金、用电、土地等方面问题,提交指挥部研究解决,进一步关心关爱文旅企业,积极向上级申请资金补助,协助九瀑峡景区及蝶栖谷景区通过财源信贷通等方式融资4290万元。疫情期间我局定期深入九瀑峡、蝶栖谷等项目现场指导景区建设及疫情防控工作,做到景区建设与疫情防控两不误。另一方面做好文旅项目储备申报工作,已做好14个文旅项目投资计划申报,具体是大通彩绘村田园综合体项目、金竹飞瀑康养度假村(吓通畲族康养度假村)、金竹畲族乡旅游风情小镇、县樟树林景区开发项目、大通彩绘村田园综合体项目等。并根据县委县政府下发的《关于印发<县2020年重点项目建设计划表>的通知》制定好重点项目实施方案。流舍畲族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项目及东征誓师广场项目已完成竣工验收。

(四)依托全域旅游发展,重塑乡村形象。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绿色、红色、古色交相辉映,依托“五千”景区,20多个传统古村落、4000多条红军标语以及17座1000米以上山峰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我们狠抓景区创建,打造龙头。在流坑古村创建4A的基础上,金竹飞瀑和九瀑峡分别于2017年、2019年创建4A,蝶栖谷、登云岭有望今年创建4A,计划稠溪古村、蚕桑科技园2021年争创4A,力争3年内形成1个5A带动6个以上4A的全域旅游大格局。同时,积极引导旅游带动扶贫,让群众享受旅游红利。如金竹飞瀑景区,周边村民以林地、河流等资源作价入股,与社会资本合作,每年可获得20万元旅游分红以及10万元村集体收入。另一方面,我们注重由点及面,串珠成线。结合秀美乡村建设,选取景观质量高、开发价值大的村庄进行提升改造,先后创建4个省4A级乡村旅游点和11个省3A级乡村旅游点;同时,对主干道沿线开展路域绿化,对5000栋房屋进行外立面改造,“移步换景、处处是景”的全域旅游目的地正在变为现实。如地处深山的金竹畲族乡大通村,本是深度贫困村,通过对房屋墙体进行彩绘建设,3333只凤凰栩栩如生、翩翩起舞,吸引了一大批高校合作建立写生基地,让这个曾经斑驳老旧、贫困交加村庄变成了“游客画中行、农民家中富”的“中国彩绘第一村”。目前,县正在全力开展省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软硬件服务、旅游综合要素已逐渐完善,旅游品质得到了长足提升。

(五)优化设施,开展品牌创建。一是做好国家4A级、省4A级乡村旅游点创建工作。聘请专家来指导九瀑峡景区、蝶栖谷景区、大湖坪整编景区、登云岭景区、何坑中医药养生度假村等加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编制蝶栖谷景区及登云岭景区创建国家4A级景区质量提升规划、编制何坑中医药养生度假村创建省4A级乡村旅游点设计方案,相关创建材料上报省市文旅部门。九瀑峡景区已成功创评国家4A级景区,大湖坪整编景区成功创评省4A级乡村旅游点。二是发展工业旅游。根据省工业旅游示范区创建标准,对全县文旅企业进行摸底,鼓励具备基础条件文旅企业发展旅游产业,目前已向省市文旅部门推荐广雅食品有限公司、采蜂人实业有限公司申报省工业旅游示范区。三是建设一批写生基地。依托丰富红色、古色、绿色资源,与写生中国合作,引进全国知名画家来写生,以书画、油画、中国画等形式描绘浓厚文化地缘,以县内国家4A级景区为试点,在流坑古村、九瀑峡景区、金竹飞瀑建设写生基地。2020年9月26日至10月3日在举办《“金秋十月” 诗情画意绘写生中国千名画家谈千年秘境 享绝美》大型写生活动,并于10月10日举办写生中国百名画家绘作品展,省市县媒体争先报道。

阅读全文

文化产业发展资源因素探析

摘要:

河南文化资源转化存在经营管理观念滞后、可持续性不强、资本利用率低等问题,应通过转变观念、实施人才战略、协调发展、创新机制、加强品牌建设促进河南文化产业发展。

关键词:

文化资源;文化产业;问题;对策

1文化资源转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战略意义

文化资源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积累和汇聚起来的文明和智慧的结晶,是附加了人类劳动成果和思维活动的物质和精神的产品和活动,既指人们从事的一切与文化活动有关的生产和生活内容,也指那些能直接或间接产生经济利益的精神文化内容,如历史、人物、文物、民俗、建筑、工艺、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随着我省经济发展,尤其是确立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目标以来,我省文化资源转化问题开始受到各方关注。中原经济区是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现代生产力,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十分必要。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大多达到了GDP的10%以上,意大利甚至达到25%。在美国、日本,以现代科技为核心的文化产业推动了各个产业的发展。国际舞台上,文化正在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1]。河南本地电影《不是闹着玩的》《鸡犬不宁》《我叫刘跃进》等不但丰富了我省文化资源形式,完善了文化资源转化体制,更是带来了经济效益。在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下,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道路中,文化资源产业因其投入小,收益高、无污染的优势为广大人民群众乐于接受,也是我省今后一段时期要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民生产业。

2河南文化资源转化的有利条件

阅读全文

历史建筑保护化学策略

摘要:历史建筑传承着一个城市的发展文化脉络,现如今,自然侵蚀、人为破坏,使哈尔滨的历史建筑呈现出消失的趋势,大部分历史建筑也处于被人遗忘的落寞角落,非科学化的保护让哈尔滨乃至我国历史建筑风格遭遇毁灭性打击,利用科学化手段保护历史建筑刻不容缓。保护历史建筑,在当今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以经济文化两不耽误为原则,既要保护好历史建筑,传承历史文脉,同时也不能影响经济发展。文章从化学角度为哈尔滨历史建筑保护建言献策,同时结合文物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分析哈尔滨历史建筑的文物保护工作。

关键词:哈尔滨历史建筑;保护与修复;化学手段

1解读“历史建筑”

1.1“历史建筑”的定义

首先明确一下“历史建筑”的概念。历史建筑(HistoricBuilding)的概念最早出现于15世纪,19世纪后被广泛用来指受保护的建筑。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专指有重要历史意义与价值的建筑。到了现在,“历史建筑”这个词已成为人们对广义建筑遗产的一种很笼统的概括性称谓。根据相关条例,历史建筑是指经市、县(市)人民政府确定公布,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也未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建筑物、构筑物。

1.2哈尔滨的历史建筑

或许因为“级别”没有文物保护单位的高,也或许是因为宣传力度不够,人们重视较少,历史建筑逐渐被人遗忘,受到各方面的破坏,并且正处于逐渐消失的阶段。1994年01月04日哈尔滨入选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城市,哈尔滨有着数量和种类丰富的历史建筑,例如教堂、纪念碑、历史名人旧居、历史文化街区等等。随着哈尔滨市第五批历史建筑普查的开展,有越来越多的历史建筑列入名单,例如哈工大土木楼食堂及规划院、李兆麟故居、万福广火磨厂房、花园邨宾馆、花园街历史文化街区等等。与此同时,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与城市建设没有正确的修缮理念,对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视程度较低,无完善的管理制度等原因,哈尔滨的很多历史建筑经历了强拆、朽蚀,例如哈尔滨市工人文化宫院内的一座挂牌保护的、砖木结构的俄式历史建筑,因建设需要而被拆毁;哈尔滨百年气象台被违法拆除;哈尔滨原犹太国民银行旧址被拆除等。

阅读全文

室内历史环境保护与修复策略

摘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东堂,是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具有历史、艺术和使用价值。本文首先详细调查了东堂的历史沿革,对东堂的使用现状、室内历史环境的病害情况展开实地调研。然后从空间形态和布局、材质与色彩、光环境三个方面,归纳总结了东堂的室内环境和装饰艺术特点。在此基础上,剖析了东堂的历史价值和使用价值,根据文物古迹保护的原则,制定了适用于东堂室内环境保护与修复的目标,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与修复的策略,为未来保护修复实践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东堂;室内历史环境;保护;修复;策略

在建筑遗产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一类融汇了东西方设计文化的文物建筑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1655年葡萄牙传教士安文思和意大利传教士利类思在北京创建了天主教东堂,自此,这座西式教堂在东方大国经历了几百年的岁月,成为了弥足珍贵的建筑遗产。

1概况与现状

近现代建筑遗产是正在使用的“活态遗产”,教堂建筑更能体现东西方文化与艺术的融合。本文以北京王府井天主堂——东堂为例,进行室内历史环境保护与修复研究。

1.1东堂概况

东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四大天主教堂之一,初建于1655年,名为“圣若瑟教堂”[1]。三百多年来,东堂经历了朝廷回收、地震、火灾等事故,经历了多次修整重建。1904年,王府井天主教堂第四次重建,即今日我们所见的北京王府井天主堂[2]。整体来说,现如今整体留存情况较为良好,室内空间格局布置合理,诸多具有时代印记的室内装饰装被保留了下来(图1-图3)。但是,由于早年间保护修复技术手段不成熟,价值评估体系过于单一等各种原因,东堂的室内历史环境受到的保护性损害也不在少数。为了将现有的室内历史环境最大限度地保存下来,不再出现“修旧如新”的保护性破坏,同时也为将来更优手段的修复技术打下良好基础,应该尽快建立科学完整的修复体系,对东堂进行保护与修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