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问题教学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高校安全问题足球教学论文
一、潜在安全隐患的分析
1.内在因素
(1)大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各种社会原因和家庭原因,如今的大部分大学生不论在身体素质方面还是行为品格方面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缺陷。上大学后压力减小,可自由支配时间增多,大部分学生的日常生活变得极为散漫,宁可把时间浪费在打游戏看电影上,也不愿意进行一些适当的体育锻炼。长此以往,导致自身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偶尔进行一次跑步运动,身体就会感到不适。而足球运动不仅需要在足球场上跑动,还需要具有很强的对抗性,同时对肢体的灵活性要求也很高,这对于身体素质普遍较差的大学生而言,危险性非常大,大学生在进行足球运动时,稍有不慎,就会对身体造成很严重的伤害。
(2)课堂秩序不严谨
足球课一般都是在室外进行,因此在上课过程中,学生注意力往往不够集中。这就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体育教师,不仅要有关于足球的专业技能,更要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的技术要点,掌握正确的踢球方法和防护技巧,否则就可能会造成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无法准确掌握必要的技术,为正式进行足球运动时留下隐患。
(3)学校方面因素
创设问题情境的数学教学论文
1、数学课堂提问中低效(无效)的问题情境透视
1.1难度一般,学生对答如流
比如,在讲授二次函数的课程的时候,教师在黑板上列出了一个二次函数的解析式y=-2x2+3x-6,就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个解析式的开口朝上还是朝下吗?怎么判定的?点评:表面上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这样的问题的设计过于简单,难度一般,教师没有很好地在课前设计出合理难度的问题,使得学生对答如流。课堂貌似热闹,其实华而不实。
1.2问题漫无边际,学生无从作答
比如,在讲授逆命题及逆定理这一课的时候,教师提问:请同学们举几个简单的命题与定理来。点评:开头就这样提问,学生就觉得张二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回答。什么命题?什么定理?这样的问题设定漫无边际,学生会认为自己的回答是不正确的,是与讲课的内容无关紧要的知识,所以就达不到问题设定的让学生有兴趣回答下午的欲望,诸如此类的问题设计,学生会感觉无所适从,不知道如何回答,不知道回答这个问题的实际效果,或是老师想要学生进行如何回答的方式。
1.3问题缺乏趣味性,学生被动应付
比如,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时候,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有几种吗?
问题引领教学与历史教学论文
一、认识中的失误与实践中的弯路
(一)认识中的失误
新课程改革初期,经过多次培训,笔者对新课程改革有了初步的认识,体会到改革的核心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学为中心”还是以“教为中心”是和的分水岭。“‘学’是成就学生的内因,‘教’是成就学生的外因。”当时对这一理念的理解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思考并解决了教师在学案中提出的问题,并将答案说一遍,就实现了由传统课堂向高效课堂的转变。这就形成了认识中的一个误区,学生思考分析的是老师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整个教学过程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这个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实践中的弯路。
(二)实践中的弯路
带着对新课程理念的肤浅认识,观摩了昌乐二中的“271高效课堂”,笔者开始了由传统教学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尝试。从形式上来讲,高效课堂大体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教师准备的学案。学案中分为基础题(一般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探究题(一般用于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提问或学生小组讨论)以及巩固性习题。
2.学生以教材为依据,以学案为主预习相关的教学内容。
问题教学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一、为学生创立思考问题的切入点
问题教学法的实施,第一个要点就是怎么问,部分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会提出很多问题。可是这些问题或与教学的内容没有太多的联系,或问题提出的切入点不够准确,或提问的层次不够分明,这些都会使学生无法从教师的问题中找到思考的方向,初中思想政治教师要以找到问题的最佳切入点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以一名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知耻近乎勇》这一课为例,教师先引导学生看几张PPT,这些PPT的内容是中国的游客在国外做出的一系列不文明行为,在第一张图片里,中国游客在外国的文物上刻下“到此一游”的字句;在第二张图片里,中国游客偷偷把国际航班飞机上的毛毯、耳机、餐具等物品偷走,被工作人员抓住;在第三张图片里,中国游客在航班上和工作人员起争执之后,把泡面水泼到工作人员的头上;第四张图片是,中国的一名游客“顺手牵羊”,拿走当地人的三轮车,直到把车骑烂了才把车还回来,车主找中国游客理论,中国游客却强辩撒泼,学生看到这些图片后都面红耳赤,议论纷纷,认为这些都是非常丢脸的事,此时,教师再给学生展示部分中国人对这些事件的评论:“那些文明礼貌,都是外国人订下的破规矩,我们为什么要遵守外国人订下的规矩?我们中国人要讲自己的规矩,”这些评论顿时让学生觉得气愤,当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之后,教师便向学生提出思考问题:“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呢?”学生通过教师创立的问题切入点,就有了明确的思考方向,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时,可以先创设一个学习情境,待学生融入情境之后,再用精简的语言组织提问,引导学生明确思考的方向。
二、为学生加强问题交流的互动性
部分思想品德教师提出问题之后,便希望学生能够迅速从课本上找到答案,一旦学生找到了课本上给出的答案,就避讳其他学生再提出与课本答案不同的看法,然后迅速作出总结,实际上,这种教学方法不能让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因为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答案,而是在课本上找标准答案,这类标准答案不可以令学生信服,教师在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应当加强学生的互动性,让学生得到思辩的机会,如果教师能够加强思想品德课程的思辩性,将能使学生在多种角度的思考中探索到自己的答案,再以《知耻近乎勇》这一课为例,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几个问题:为什么你们认为那条评论是强辞夺理呢?这种不文明的现象是一种丢脸的行为,那么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和事,我们应当怎样做呢?假如有一天,我们做了这些丢脸的事,我们又怎么办呢?我们有勇气承认自己的行为吗?教师利用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认知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让学生明白,当自己遇事的时候,不能有颠倒是非、强辞夺理的态度;教师的第二个问题,是要让学生意识到,如果自己做错了事,就要以正确的策略处理,这就是知耻而后勇中的“后勇”;教师的第三个问题,是希望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不应有双重标准,不能要求别人“知耻而后勇”,自己却“知耻后强辩”,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引导学生互动、思辩的方法,让学生深入地理解这一节课要学的知识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应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时,要引导学生互动、思辩,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
三、为学生保留问题拓展的余味性
部分教师使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时,不注重课堂留白的环节,在课堂上把所有待讨论的问题全部讨论完之后,就开始做教学总结,这容易使学生产生一个错误的认知,觉得只要在课堂上学习完思想品德课,就不再需要思考书中的问题了,这种错误认知易使学生切断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联系,教师运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时,要注意问题的余味性,即要给学生留一些问题,让他们课后思考、课后实践,再以教授《知耻近乎勇》这一课为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完理论知识以后,可引导学生思考:资料上提到的不文明的现象,仅仅发生在国外吗?我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看到不文明的现象呢?我们要怎样消除这些不文明的现象呢?教师要求学生以这些问题为研究方向,写出一篇调查报告,其中一名学生在报告中谈到,他在生活中看到的最不文明的现象是社区中,人们喜欢随手扔垃圾,若养成了不文明的习惯,出了国也会随手扔垃圾,被罚款后还要强辩,他还总结出,要让人们知耻,就要营造文明、和谐的氛围,由于少数人不重视文明习惯的养成,不以破坏环境为耻,因此才无法“后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留有余味,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思考和实践,使学生能在课后巩固学到的思想品德知识。
四、总结
创设问题情境下的生物教学论文
一、利用谚语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可以利用“苹果性喜寒,栽植不宜南”;在讲到水肥对植物的重要性时,引用“庄稼要长好,底肥要上饱”“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并用“掏金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吃饱饭”来说明作物不同时期的需水量不同的道理。
二、利用古诗词创设问题情境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揭示了哪一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揭示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什么关系?通过诗句创设情境,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后,再去查书、看书,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其中的生物学知识就学会了。
三、利用多媒体动画,变静为动,调动多种感官获取的信息
例如“减数分裂”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虽然书中有插图,但细胞分裂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此时应用多媒体课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类似的还有蛋白质的合成、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内容,利用动画效果均较好。
四、利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热点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艺术教育教学论文写作指导
一、引子——善阅读,强意识
在艺术教育教学论文的写作中,需要的是善于阅读,加强“问题意识”,这正如奏鸣曲式中的“引子”一样,为论文写作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胡适先生认为:“问题是一切知识的来源。”在教学工作中,我们要像胡先生说的那样,牢牢抓住“问题宝丹”,加强“问题意识”,形成不断反思的好品质,在实践和阅读中前行。首先是阅读。朱熹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从“无疑”到“有疑”再到“无疑”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就是沉浸其中智慧感悟的过程。可以说,“疑”与“无疑”,云泥之别。所以,我们的阅读,贵在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在关注别人思路中打开自己的思路,学会思考问题。带着问题读,读出更多的问题,以达到学以致用的境地。其次是实践。实践是一线教师的优势,基于实践的思考才能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基于实践的思考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作研究两不误。我们面对的每个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都有着不同的个性特点。因而,在艺术课堂中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问题回答、课堂的突发状况等。所以,我们要不断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运用教师课堂教学的智慧,不断改善课堂教学策略,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阅读、实践和思考,特别是基于阅读和实践基础上的有效思考,犹如“奏鸣曲式”中的“引子”,为论文写作铺就了一方基石。
二、呈示部——立选题、搭框架
“奏鸣曲式”中的“呈示部”是一首乐曲的精神所在。正如论文写作中的“定选题,搭框架”一样,有着提纲挈领的作用。
1.立选题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基础,是明确研究的目标和方向的问题。所以,第一点就是立选题,要命题准确,联系实际。合理、恰当的选题是通往成功驿站的第一步。在论文评比中,笔者经常看到音乐教师写的诸如《流行音乐之我见》《小学音乐教育之初探》等为标题的文章。我想:这样的选题如果展开来写的话,应该写成一本专著,而这对我们一线教师来说,实在是一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那么,怎样确定选题呢?题目是点睛之笔,它凸现问题的价值,要用简明、精确的词语反映论文的观点。对于选题,笔者的做法是“小题大做”,题目力求新颖。一般来说,确定题目前先要确定关键词:关键词是文章的主心骨,凸显文章的主题思想,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限定了问题的外延,有了它,拟题就不会跑题、行文就不会言不由衷。一般每篇文章可选3—5个关键词。然后围绕关键词拟出题目,题目初定后,还要反复揣摩,如果自己是读者,是否能从题目中了解到该文的核心内容和主要观点,是否需要要用副标题进一步加以说明,因为题目往往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和浓缩。
2.搭框架
教育期刊如何培养教师作者队伍
“期刊+”是利用和参考“互联网+”思维模式提出的一种期刊发展新思路,是新时期的期刊转型和融合创新实践的成果。由于作者是促进出版事业良好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因而期刊编辑在“期刊+”的发展形势下探索培养作者队伍新路径,应该说是顺应新的发展形势,利用新的理念、思维来培养作者队伍的一种创新行为,具有时代意义和重要作用。
一、当前教育期刊面对的利好形势
当前,有较多的政策利好能使期刊健康持续发展,如党的十八大报告就强调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2014年4月28日刘奇葆部长在“期刊发展茶叙会”报告中批示:“期刊是主流舆论阵地,要发挥有能力做内容的优势,并在传播方式上及时创新……使期刊跟上时展的步伐,坚持发挥传播正能量的作用。”同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传媒和新形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5年3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颁发了《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形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2016年6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支持实体书店发展的指导意见》,设立了2020年发展的宏伟目标。2014—2017年的全国“两会”中,“全民阅读”四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6年12月,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以上这些对于我们期刊界来说都是政策利好,我们要抓住这些利好机会及时发展壮大自己。具体对于编辑而言,就要依靠期刊多年形成的内容优势、人才优势、品牌优势,深耕主业,延伸产业,在跨界和融合中实现期刊的“媒介平台价值”,做好期刊舆论引导力、内容传播力、市场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的稳步提升,不断增强期刊影响力。这也应该成为期刊业界转型创新的共识。期刊创新的前提是有优质的内容,而优质内容的提供者是作者,因此,我们要重视作者队伍的培养和建设,才能使期刊高质量地发展。
二、当前教师作者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学生抄袭毕业论文、教授抄袭学术研究论文、教师找“”写职称论文等现象层出不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因为有机会长期和一线教师接触,笔者特地与教师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沟通,从中了解到教师找人写论文也有其迫不得已的苦衷,如教学任务重,教师和学生一样面临繁重的作业和考试负担,心理负担非常重;教师在百忙之中要兼顾家庭,工作家庭忙不过来,抽不出时间写论文;职称关系到教师的工资和名声,而评定职称需要发表相关专业论文;工作压力和时间不够用让很多教师疲于写专业论文……这些都导致教师缺乏写作动力,而为了评职称或评优秀骨干,不得不找“”帮写文章的因素。
三、解决对策:结合新形势,利用“期刊+”的思路培养教师作者队伍
在这样的背景下,编辑需要多途径地挖掘和培养热爱写作的作者队伍。良好的作者队伍是期刊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决定因素,因此,编辑除了要善于利用期刊舆论的传播作用和影响力的优势来培养作者队伍,还应该根据“坚持内容的独立性、公正性和真实性”的指导思想去挖掘和培养作者队伍,要多途径约稿。下面,笔者拟结合“期刊+”的功能和作用,介绍如何利用“期刊+”的思路来挖掘和培养教师作者队伍,从而促使教育期刊能拥有一支较高质量的作者队伍。
语文骨干教师培训教研成果研究
摘要:
骨干教师在成果提炼时存在着成果的理论基础薄弱且以经验型成果多、理论型成果少等具体问题与困境。为此,培训者设计了“教师论坛”“自选导师”和“主编面对面”三个工具,针对教师成果提炼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干预,帮助他们进行凝结式的成果提炼。凝结式成果提炼应遵循自下而上的教师成果生成规律以及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研究者自主性的原则。
关键词:
骨干教师;教研成果;凝结式提炼
根据钟祖荣教授对教师发展阶段的划分,市级骨干教师处在“发展期”和“创造前期”,其在教学上的特点是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但还不够系统深入;其发展诉求是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和思想,开展教育研究或实验,全面提高教改和教科研能力。针对这一诉求,笔者在2015年语文市级骨干培训班特别应用了凝结式成果提炼策略,即在培训过程中以成果提炼为目标,在为教师提供专时专用的写作时间保障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教师论坛”“自选导师”“主编面对面”等契合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内在规律的干预手段,帮助他们将成功的教学经验、散在于日常教学中的教学实践智慧凝结为可视化的成果。实践表明,凝结式成果提炼策略在帮助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的困境
“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个理念看起来很美,但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在对100名北京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关于教研成果提炼所遇困难的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教学任务繁重、工作琐事太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坐下来提炼成果等是骨干教师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理论基础薄弱、缺少发表渠道也相对比较突出;而书面表达对语文骨干教师来说并不是突出困难(认为有困难的人占39%,没有困难的占61%)。骨干教师已有的成果现状是怎样的呢?笔者对2015年北京市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中23位学员的原有教研成果进行整理分类后发现,骨干教师已有教研成果呈现出“一多一少”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教学经验描述类、教学设计类成果多,分别占全部成果的43.5%%和30.4%。二是有理论支撑的教研成果少,如借助一些理论观点解释教学案例,或对语文教学有比较系统的阐释和思考的案例分析与教学论文,则仅分别占21.7%和4.3%。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成果的提升是骨干教师教学成果提炼所面临的更深层的困境。基于此,笔者在语文市级骨干培训班特别应用了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为骨干教师提供专时专用的写作时间保障,通过设计具体的干预工具,帮助骨干教师突破成果提炼困境,促进经验型成果向理论型成果的提升与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