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经济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科经济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文科经济管理

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摘要]新文科建设为高等教育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新文科建设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为特色,兼顾到不同学科之间的学科融合。此外,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对不同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标准。应用型本科高校中经管类专业会计学课程亟需针对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探索会计学课程在教学改革过程中的新路径,不断提升并改善相关课程教学的质量。会计学课程是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等专业及相关其他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在针对会计学课程教学研究相关内容梳理的基础之上,以优化教学内容、落实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评价以及反馈教学效果为出发点,对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实践。

[关键词]新文科;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课程

一、引言

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文科建设目标为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新文科”的概念最早在 2017 年由美国希拉姆学院提出,新文科提出的最初宗旨是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交流。在我国,2019年教育部联合科技部等13个部门共同启动“六卓越—拔尖”计划 2.0,为了顺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风向,新文科建设正式启动。2020年11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的《新文科建设宣言》正式发布。在新文科背景下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课程的教学改革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期为相关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及参考。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新文科建设是我国高等教育顶层设计中关于文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新任务,引起了整个学术界的重点关注。相关研究成果集中新文科建设的本身内容进行研究,以及新文科背景下各类文、经、管、法类课程及专业建设的相关模式进行研究。  通过对国外文献梳理主要有以下观点,Liu(2018)认为会计教学中存在着非会计专业,教学内容与会计区分程度不高,没有体现专业差异需求,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简单。要提高非会计专业会计教学质量,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到会计学习与本专业后续学习的相关性。优化教学内容,体现会计专业与非会计专业的差异,引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与评估,拓宽教学空间和时间,提高学习自主性[1]。通过对国内文献梳理得到以下观点,Lin(2021)通过对人工智能对会计专业学生的需求的探讨,分析了高校会计实践课教学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对会计实践课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2]。向丽(2022)基于新文科背景下对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改革路径进行研究及分析[3]。张静(2022)“新文科”背景下,针对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条件下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类的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研究[4]。朱佳俊、俞园园(2022)基于 “新文科”的背景下,在面临一定的机遇和挑战时,会计学专业该如何建设及改革以迎接机会并应对挑战[5]。高磊、李媛媛(2022)新文科背景下研究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相关问题[6]。陈阿丽(2021)基于“新文科”背景下对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进行研究[7]。

三、新文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课程教学目标与内容

阅读全文

建筑经济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

为了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这门课程,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11级、12级、13级的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总结出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对遇到问题的研究,采取将课程合并的方式,制定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课程标准对14级学生进行实践认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调查研究;课程合并;课程标准

0引言

《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是建筑经济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大部本专业的学生学习此门课程比较困难。为了能够让本专业的学生能够学好本门课程,课程组成员研究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对本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提出将《建筑与装饰施工工艺》与《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两门课程合为一门课程的新思路,进而进行一系列教学文件的编制,对14级经管专业的学生进行实例认证。

1对建筑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阅读全文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畜牧学概论课堂教学浅析

【摘要】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与动物科学专业的学生相比,对畜牧学专业理论知识的要求相对不高,着重需要培养的是管理生产及协调工作人员的能力。结合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为了更好地适应本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有必要对畜牧学概论的课堂教学进行适当调整。

【关键词】

畜牧学概论 农业经济管理 教学改革

进入21世纪信息化时代以来,畜牧业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加大。随着我国畜牧业生产向规模化和集约化方向转变,社会对畜牧业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凸显。在当今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如何使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快速成长为满足现代化畜牧业生产管理需求的创新型、应用型新世纪人才,是畜牧业领域乃至全社会都关注的问题。

1目前《畜牧学概论》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1学生来源文理科兼有,教学难平衡

阅读全文

高校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当前国家提倡供给侧改革,自此之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模式也应响应国家的号召,改革原有的人才培养模式。现阶段高校学生普遍面临着就业困难的问题,同时企业也面临着用工荒的问题,在这样的人才需求和供应状况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要尽早的转变为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本文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剖析了经管类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历程;探讨了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探究了经济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体系的构建。旨在为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高校;经济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我国教育部组织了三十五所本科高校,深入剖析了欧洲实体经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以及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模式,并对我国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转型方向和方式做出了规划和指导。教育部指出,高校人才培养要注重创新应用技术型人才,倡导学分制和模块化教学模式;提倡企业直接参与高校课程编撰,且课程中真实案例的教学要百分百落实;不仅如此,在主要专业课程中,企业的也要百分百参与其中。

一、经管类专业应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历程分析

1.1949年——1980年。在当时的人才培养模式中,理工科学生才配备实验室,文科学生的实践场所是社会,在校教师传授理论知识、在企业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2.1980年——2000年。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发展为市场经济,当时观念开始认为文科学生也需要拥有实验室,应具有建立文科实验教学部门的资格。学生实习的主要途经为毕业企业实习,学生可以受学校安排或自行寻找企业进行专业实习。3.2000年——2010年。此阶段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产生了转变,用人单位和学生在时间需求上存在出入、用人单位和学生的期望不协调,因此用人单位对实习学生存在一定的抵触心理,并不真正的接纳实习学生,在此之下学生难以在用人单位掌握真正有用的专业技能。由于企业实习环境愈发严峻,各类高校开始开始设立基于例如VBSE等综合实训软件的综合实训实验室,让学生能够在高校内实现模拟实习。尽管能解燃眉之急,但模拟实习始终是模拟,用人单位和高校的人才对接根本问题仍旧得不到解决。4.2010年至今。在此阶段,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层出不穷,经管专业实践教学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单纯的校内模拟实习已经远远跟不上应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高校重新重视起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采用企业订单式培训模式,培养更多的应用技能型人才。

二、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存问题

当前经济管理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以下问题:是财经类大学定位特色缺乏、专业设置严重雷同,人才培养缺乏个性和特异性。财经类高校招生规模多、招生专业广;专业设置严重雷同,人才培养缺乏个性和特异性;学校学科发展和地方产业对接存在问题;学科教学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与社会实践无法衔接。

阅读全文

经济管理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摘要】

众所周知高校的实验室是每个学科中比重较大的一个项目,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工程是一项沉重又琐碎的工作,需要经过很多项的工序才能够完成。并且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也是学校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的其中之一。为以往传统的实验室都是以化学、物理、生物等专业为主,建设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对于校方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更是困难重重,因来说将是一个巨大而艰巨的考验。

【关键词】

经济管理;管理与建设

引言:

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需要根据高校的各方面的近期与远期的各方面发展规划的方向进行制定,其中包括人员配备、建筑资金、机械使用、建筑要求、任务分配、管理和所需要达到的效益收入的预测等等方面。然后经过有关方面的专家进行专业的测试,进行更深层次讨论,评估后经校方批准,最后报市委批准备案,才能正式实施实验室的建设。确定建筑方案以后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地理位置、地势、自然环境条件和实际可用建筑面积等方面制定实验室的建设计划和预备计划以及财力、物力、人力的制订。并按照经济管理类的方面进行设备仪器方面的更新,建设与校方各方面水平切合实际的实验室,为校方的教学管理与师生的学习提供完美的服务。

一、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现状

阅读全文

计量经济学课程变革探析

作者:白秀广 陈晓楠 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一、引言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国际化进程的加速,以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模式也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人才的衡量标准也从原来的专业型向复合型、综合型人才转变,向快速的学习能力型倾斜,这些均是由科技的快速发展和高速的更新换代引起的,因此,如何应对社会的这种快速变化的形势,培养出适合整个大社会环境的人才是一个很严肃的课题,而如何加强高校的教学工作,提高培养质量,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从我国各高校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实际来看,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教师的讲授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出现了“教学互厌”的尴尬局面,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本文以计量经济学课程本身的特点出发,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历分别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三方面提出一点感受,以期对提高高校的计量经济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借鉴。

二、教改内容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计量经济学属于应用型、基础性、工具性课程,因此,应注重实践应用,以应用带动基本知识与技能、计量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掌握,在应用中加深掌握计量经济学的步骤、方法和思想。基于此,笔者在教授的过程中对内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调整,增加或详讲应用性比较强的概念、原理及方法,如模型的应用条件、平稳性、异方差、自相关等的处理,并结合软件可以熟练操作。且针对相应的知识点提供对应的案例讲解或演示,促进理解和软件的操作应用,并结合已有的科研成果或正在研究的课题及最新的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综合性练习和讨论,如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影响、非典对旅游的影响、西部大开发的效果、火车实名制等社会问题进行讨论和实践练习。删减或略讲理论性过强、缺乏应用价值的基本概念、理论推导等,如有效性、无偏性的证明等,删减或略讲的部分内容可以课后自学,自学中出现较多的问题将统一讲解。另一方面,结合高校自身实际,在讲解的过程中,重原理及结果,轻推论及证明过程,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及怎样去解决问题,并在经典的计量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学科的特点,对某些知识进行重点讲解或拓展,如对于农业高等院校,比较注重农户生产或消费意愿方面的研究,就重点拓展用于意愿选择分析的Logistic回归等,使其能学有所用。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阅读全文

新农科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的分析

摘要:在新农科框架下进行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旨在培养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卓越农林经济管理人才。潍科在比较分析国内多所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情况的基础上,探索新农科框架下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路径。潍坊科技学院立足寿光市的产业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专业资源,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此,潍坊科技学院探索建设“通识教育课加新农科框架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中,强化专业实践课程建设。

关键词:新农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复合应用型人才

一、引言

2018年,教育部决定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2019年4月,教育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该计划,明确提出“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同年,新农科建设奏响“三部曲”:“安吉共识”从宏观层面提出了要面向新农业、新乡村、新农民、新生态发展新农科的“四个面向”新理念;“北大仓行动”从中观层面推出了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的“八大行动”新举措;“北京指南”将从微观层面实施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的“百校千项”新项目。综合教育部等部门对新农科的论述并对比第一版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可以认为:新农科建设的基本内容是“农科与理、工、文学科的深度交叉融合”,根本目的是“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在“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思想指导下,潍坊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潍科)扎根寿光大地,在新农科框架下探索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

二、国内普通高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情况

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是我国高校传统专业,原来分为农业经济管理和林业经济管理两个专业。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1998年这两个专业合并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制4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20年,我国开设农林经济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共有约65所。本科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等内容(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包含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但因其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特别重要,单独列出。)。其中,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基本能够反映出一个专业的建设情况。因此,本课题组选取国内不同区域、不同层次的19所院校本科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由此了解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设情况。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阅读全文

关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探讨

关于我国林业经济管理教育起源的研究现状

国外林业经济科学的发展迄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资本主义工业化对木材的需求促使林业成为一个独立的部门或行业,随着林业的发展,林业的经济和政策问题也随之而生,逐步有了更多的林业经济与管理问题的研究,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林业经济管理。我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起步较晚,国内普遍认可把1959年北京林学院和东北林学院设置林业经济专业,并开始招收本科生作为中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正式诞生的标志。但对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起源,则存在不同的观点。吴水荣、侯元兆等认为,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前苏联林业经济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起点是1955年前苏联林业经济专家谢•瓦•马雷歇夫在东北林学院开办的研究生班和教师进修班。张建国提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是从课程发展起来的,西方最早出现的林业经济专门课程是“林业政策学”。张教授虽然提出了林业政策学课程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起源的观点,而且提及20世纪初期国内已有人在大学里开始讲授林政学和林业经济学课程,但他认为,由于当时我国林业尚未发展,国家又处于不安定状态,且讲授的只是一些外国的内容,所以中国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起步于解放后,标志是20世纪50年代初,按苏联林业专业的教学计划开设的两门课程———林业经济学和林业企业组织计划(后来发展为林业经济学和林业企业管理学)。王琳也是以建国以后为起点,研究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发展,但起点是1952年北京林学院朱江户开设的林业政策与管理课程。温亚利等认为,20世纪40年代,前辈学人朱江户与王长富等林学家曾在一些农林学校讲授林业经济及林政学课程,使得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开始了在中国的发展之路。温亚利的研究遵循了张建国以课程作为林业经济管理学科起源的观点,但突破了学科起步始于解放后的传统观念,把林业经济管理学科发展历史的视角扩展到民国晚期。

在这个问题上,熊大同等认为,晚清兴新学,曾仿照欧洲与日本开设了新式学堂,并正式设立了近代林业教育机关,可以说林业教育的系统讲学开始于此。胡孔发等则指出,民国时期的林业教育有不可忽视的发展,很多高等院校设置了森林或林学系,而且还进行了教学实践,他认为这应算是中国高等林业教育的正式开端。分析以上研究成果,笔者认为:首先,中国正式的林业经济管理教育虽然是建国后在苏联的影响下开始的,但与晚清和民国时期的老一辈学者所做的铺垫和基础工作是不可分割的,深入研究其渊源与背景,有利于揭示我国林业经济管理教育和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第二,学科的本质是根植于大学的教学和科研活动,研究学科的起源应以高等学校的相关教学科研活动为研究对象。基于以上考虑,本文以在高等学校(大学)开设林业政策学等林业经济管理核心课程作为起点,研究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起源问题。

晚清时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萌芽

我国现代高等教育始于清朝末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后效仿日本的学制,兴办了各类现代学校。根据杨绍章《中国林业教育史略》,早期的林业教育作为一个学科,被设置在农业大学(最早称为农科大学)的体系之中;而中国最早成立的农业大学为京师大学堂农科(1898),其中林科设于1903年;但大学中的林科,在整个清朝末年未能实现,只是在一些相当于大专或中专的农业学堂内设置了林科。因此本文重点探讨京师大学堂农科的林业教育及其中所包含的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线索。京师大学堂是1898年清光绪帝批准设立的。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京师大学堂遭到破坏,校舍被占,图书设备被毁,被下令停办。1902年初,光绪帝下令恢复京师大学堂,同年8月制定出《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划大学堂共分7科35目,其中农业科下设农艺学、农业化学、林学、兽医学共4目。这是我国设分科大学之最早蓝图,农科大学设森林系,溯其渊源亦肇于此。1903年6月,清政府组织修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修订完毕。修订后的学堂章程称《奏定学堂章程》,该章程规定大学堂内设分科大学,分科大学下设的专业由“目”改为“门”,这样原规划的农科林学目更名为农科大学林学门。《奏定学堂章程》还规定了林学门的详细课程(见表1,表略)在《奏定学堂章程》林学门的课程设置中,林政学已经规划为独立课程,而与林业经济管理学科核心内容相关的课程还有森林算学、森林管理法等,这些课程构成了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雏形。虽然1904年初已制定出正式的章程,但由于成立分科大学的条件不具备,之后一直处于筹建期,直到1910年,除医科外的7个分科大学(经科、法政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才正式开办招生。其中农科大学于1905年开始筹建,1910年开始招生,仅开农学一门,招收学生17人,暂以日文教授。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农科大学一直没有正式开办林科。从上述史料中可以得出结论,清朝晚期,大学里的林学教育仅仅停留在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的纸面上,并没有付诸实践。不过该章程详细规定了农科大学林学门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要求,为后来农科大学林科的开办奠定了基础。清政府的林业教育规程中已包含了林政学等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相关课程,因此,这个时期是我国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萌芽期。

民国时期林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起源

(一)民国初期大学开办林科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