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概论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文化旅游概论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文化旅游概论

教学改革概论下旅游文化论文

1旅游文化概论特征分析

在教学中,旅游文化概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是实践性。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这种实践性也体现在旅游文化概论的教学过程中。学习旅游文化是为了服务和指导旅游实践活动,只有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掌握旅游文化的相关知识。其次是复杂性。旅游文化是由与旅游活动相关的多种文化现象组合而成,包括旅游主体文化(即旅游者的动机、爱好、消费心理等)、旅游客体文化(即旅游目的地以山川河流等为主的自然景观,以园林建筑等为主的人文景观以及以宗教、民俗等为主的社会景观)、旅游中介文化(即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企业和机构的价值取向、行业精神、行业规范等),其复杂性显而易见。再次是广泛性。旅游文化的复杂性决定了它的广泛性。广泛性体现在教学中就是不求学生有专业系统的理论知识,而要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最后是大众性。旅游业发展到现在,已经突破了阶层、地域的限制,呈现出全民参与的特征。尤其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将旅游活动当成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主要方式之一,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大众旅游的开展。

2旅游文化概论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旅游业的长远发展,需要较高层次的从业人员,他们不仅要有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而且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处理意外事件的应变能力。因此,在旅游文化概论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对学生相关能力的培养。但是,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种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要目的,以“老师教、学生听”为主要模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对理论性强的学科比较有利,但却不利于实践性强的学科。这种缺陷在旅游文化概论的教学中表现得比较明显,学生在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中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了应对考试进行片面的机械性记忆,使学生既失去了思考和探索问题的兴趣,也不利于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其结果自然不能令人满意。

3旅游文化概论的教学改革分析

3.1提高旅游文化概论课堂教学的艺术性

教学是一项带有艺术性的活动,教师应该结合所授课程的特点,艺术性地展现课堂教学的魅力,尽可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次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做到以下几点:语言应该准确、生动、形象;语速应该快慢适中;语气应该抑扬顿挫;在讲课中将讲述、提问、讨论贯穿其中,使课堂气氛和谐愉快。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专业知识,而且要熟练掌握教学的基本技能,体现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这样课堂教学才能丰满生动、引人入胜,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达到教学的目的。

阅读全文

旅游文化类课程优化整合研究

摘要:为适应现代旅游人才培养,旅游文化课程要打破以传授知识或理论研究为中心的模式,建立旅游文化课程群,理顺学科的理论体系,贯通技能之间的关联,形成深度不同的课程层次,以适应层次不同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群教学的层次性、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关键词:旅游文化;课程体系;优化整合;课程群

一、教学改革的背景

2015年,中国国内旅游突破40亿人次,旅游收入过4万亿元人民币,出境旅游1.2亿人次。国家旅游数据中心测算:中国旅游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10.2%。在消费转型的社会背景下,国家战略需要旅游业的支撑,为了满足旅游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旅游教育界急需探讨旅游学科的基本属性和人才培养等诸多现实问题。在全球化条件下文化渗透日益加剧的今天,高强度的外来文化冲击影响着高校学生群体,使他们极易迷失文化方向,从而丧失文化自信。民族地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与生俱来有一定民族文化知识,如何使学生在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打牢民族文化的根基,弘扬地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旅游行业急需的文化型人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本课题组认为,有必要整合学校原有的教学资源,创新特色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关注教学平台和基地建设,使之更加切合现实需求和专业内功,强化实操技能训练和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

二、旅游文化类课程体系整合的研究现状

符太浩[1]认为在宏观旅游体系构筑中实现“旅游”与“文化”结合,既是现代旅游实践的本质体现,也是旅游研究创新的突破口。张静峰[2]指出由于旅游文化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当前的旅游文化类课程的理论较为薄弱、内容重叠交叉多,要从建立学生人文素质评估体系、提高教师人文修养水平、拓展教育内容和形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行校企联合等内外结合的角度,为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与教育作一些贡献。在旅游管理一级学科创建背景下,各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在推进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等下了很大功夫。课程改革越来越重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各学校也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教学目标,通过学习教授给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把专业学习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达到真正学以致用。民族地区各高校从区域特色文化的角度出发,正在教学理念、课程开发、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提升,但尚未形成一整套行为有效的培养方案;也没有形成有效的人才培养的评价机制,这给本课题提供了较大的研究和实践空间。

三、促进旅游文化类课程体系整合的建议

阅读全文

高职旅游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

文章在分析高职课程教学现状基础上,结合高职教育改革趋势,从课程设计理念、教学目标确定、课程组织实施、考核体系设计等四个方面对高职旅游学概论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期望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能卓有成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高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旅游学概论 ;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作为国家教育部指定的旅游管理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旅游学概论课程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课程通过对人类旅游活动以及旅游活动的三大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旅游介体—旅游业)的研究,全面系统地介绍旅游活动的发展历史和规律。同时,作为旅游管理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通过掌握旅游基础知识、熟悉旅游业发展现状,具备用旅游专业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养成旅游职业综合素质三个学习层次,从而达到专业基础知识的获得、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素养的初步提高,为培养旅游企业一线服务和基层管理人员提供专业基础知识、能力和素质保障。如何构建有效的课程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一直探索的重要课题。在此教学模式中,教学重点是如何从注重知识的传授转为注重技术能力的培养,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在长期的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探索实践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项目完成为载体开发课程,建立课程体系,全方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将是目前及未来高职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由于课程特点,旅游学概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们还是侧重于理论的学术研究,在课程改革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如课程理论内容冗余,缺乏设计与整合,理论内容枯燥;教学方式主要依赖理论讲授,跟学生的互动很少,以致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职业能力缺乏训练载体,实践教学效果很不好。学校的传统理论知识教学缺乏对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不能真正实现工学结合的开放式教学,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综上,从高职教育要切实培养旅游人才角度看,旅游学概论的教学迫切需要进行改革,尤其是课程理念的改革和课程内容设计的改革。课程教学应围绕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来展开,要在对旅游行业职业岗位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在实践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以典型的课程实践任务为载体,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完成项目任务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课程设计的思路

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高职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中之重。按照“以职业能力本位,以实践行动为导向,以工作项目为先导”的原则,结合长期的教学经验积累,旅游学概论课程积极探索并打破传统的照本宣科的理论教学体系,构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工学结合、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具体来说就是,将课程的理论内容首先进行整合,并针对性地设计具体实践任务,引导学生完成这些实践任务,在此过程中,始终强调“教、学、做”合一,力求达到“学中做,做中学”的效果。课程以工作项目为中心展开教学,打破固有的课程理论框架,结合旅游行业需求、职业岗位能力、注重培养技能和培养学习兴趣四个方面,本课程具体设计了“1个原点、3个模块、5大项目”的“135”学习体系。1个原点就是旅游活动的分析;3个模块分别是旅游活动基础知识、现代旅游三要素、旅游相关问题;5大项目包括走进旅游世界、成为一名旅游者、介绍家乡旅游资源、为父母安排一次旅游活动、我的旅游我做主。教学模块与项目的设计充分将实践任务与理论内容完美融合起来。课程突破传统教学中注重概念轻视实践的误区,更侧重于学生的学习体验和积极参与过程,对课程多元化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有重要作用。

阅读全文

案例教学在酒店管理概论课程中的运用

摘要:有关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方法运用,可以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分角色扮演法、案例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在《酒店管理概论》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尤为重要。因此,本文从学生的能力培养为着眼点,重点分析案例教学的现状以及出现的问题,提出案例教学的策略。通过案例教学,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职业素质。

关键词:案例教学;酒店管理概论;创新

大众旅游时代的今天,旅游业作为新兴战略支柱产业,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而酒店作为旅游产业之一,越来越需要高素质的应用型专业人才,酒店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很高的要求。目前,高等应用型院校的专业核心课程《酒店管理概论》,通过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酒店及酒店的业务特点,酒店的社会性和社会联系;酒店管理的含义和要素;酒店管理的内容;酒店组织管理、酒店服务质量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酒店公共关系、酒店营销管理、酒店物资管理、酒店设备管理;使学生熟悉酒店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技能,具备酒店分析问题能力、业务管理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酒店服务礼仪,树立酒店管理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团队意识以及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旅游管理专业结合行业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重点融合实践能力。案例教学在《酒店管理概论》中运用,这是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学方法之一。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案例教学运用于酒店服务技能、服务流程控制能力;酒店基层和部门管理能力。例如酒店餐饮管理能力、酒店客房管理能力、酒店前厅管理能力、酒店会议管理能力等;酒店综合管理能力。再如酒店人力资源管理能力、酒店营销调研与活动策划等。了解加盟、运营经济连锁酒店或进行酒店管理培训机构的运营及技能培训的能力,具备涉外服务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的提出

(一)案例教学的起源

20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开始提出案例教学法。20世纪80年代,师资培育中也采用案例教学,且尤为重视。1986年,美国卡内基小组也提倡采用案例教学。21世纪很多高等院校,推荐采用案例教学法,这种方法逐渐成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中国的院校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自1994年正式引入,主要是培训企业管理人员。此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堂教学也逐渐采用案例教学。通过一些经典的案例,例如模拟酒店服务的场景,学生置身于案例现场,解决旅游服务中的各种问题。很多应用技术型高等院校通过研讨式的教学方法,分析、讨论各种管理方法,归纳一些基本原理。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扩展了自己的视野。

(二)案例教学的特点

阅读全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

摘要: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作为一个以交叉学科为基础的应用型专业,由于办学时间尚短,在培养目标、办学定位、课程设置等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既然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属于应用型专业,那么办学定位和课程设置就应该立足于地区经济发展,尤其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只有在切实服务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视角下,培养目标模糊、课程设置驳杂等问题才可能得到有效解决。

关键词:办学定位;评估;课程设置

2004年3月,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公布2003年度经教育部备案或批准设置的高等学校本专科专业名单的通知》,决定在4所高校设立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自初设至今十余年时间,全国开设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的院校从首批的4所增加到2018年的近两百所,增长非常迅速。

一、贵州文化产业管理本科专业办学现状

就贵州省而言,2006年贵州大学率先开设文化产业管理专业,隶属旅游与文化产业学院,授予管理学学位。截止2012年,全省开设院校共有7所。7所院校虽然都授予管理学学位,但专业所属院系各不相同,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也相互各异。

(一)课程设置

“广”而“散”课程的设置和教育实施是专业培养的根本依托。为详细了解贵州全省高校文产专业的课程和教学情况,笔者先期进行了相关调查。经过调查统计,在文产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日常教学中,全省各院校课程设置的多学科特征非常明显,主要包括《美学概论》《艺术学概论》《西方经济学原理》《文化产业市场营销》《管理学原理》《传播学概论》《会展业概论》《博物馆理论与实务》《文化产业导论》等等。这些课程不仅跨越众多“一级学科”,甚至哲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4个学科门类均有涉及。“博”而“杂”、“广”而“散”的倾向特别突出[1]。

阅读全文

音乐理念在饮食文化中的体现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也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必要条件。而我国也在这历史长河之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一种人类与食物的关系,更是一种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交融。鉴于此,了解我国饮食文化的相关知识显得尤为必要,而由冯玉珠、沈博主编的《饮食文化概论》(中国纺织出版社,2009年3月出版)一书,作者基于饮食文化的本质,梳理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列举多种我国饮食特色。并从音乐的角度探究饮食文化与音乐理念的渊源。在笔者看来,本书有着以下三点特色:

一、写作思路清晰,内容编排合理

我国拥有多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统一的国家,由于各民族、各地区的饮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地相互融合和发展,呈现出特色鲜明、内容形式多样等特点。除此之外,我国还拥有发达的农工商业,这些条件共同造就了中国人民在饮食方面的多样化。这一特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日益发展显得愈发突出。在当今我国旅游行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饮食文化成为了又一消费热点。鉴于此,作者对饮食文化展开了详细的叙述,对各类饮食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进行阐述。具体而言:第一章为绪论,作者首先明晰饮食文化的概念、特征以及功能,旨在使读者系统化地掌握我国饮食文化知识,形成有关于我国饮食文化的整体性认知。第二章的主题是饮食原料文化,在宏观上作者从对饮食原料的基本概念到发展历史再到主要类别进行逐一阐述,微观上就饮食原料的粮食、蔬菜、果品、禽类等进行细致描述。第三章到第十章作者分别列举了主食面点、菜肴、烹调、宴席等文化。第十一章作者则谈起了我国各大祖师爷,例如对于馒头祖师诸葛亮作者则从历史小故事切入,以兴趣为导向引导读者了解馒头的由来。以及诸葛亮与馒头的趣事,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不仅如此,作者还主张进行中西饮食文化交流,这样才能互相学习、互相促进饮食文化。

二、内容结合中西文化,涉及面广

具体而言我国的饮食文化可分为五个时期:萌芽初期、初步形成时期、蓬勃发展时期、成熟定型时期以及繁荣创新时期。首先是我国饮食文化形成的初期——周秦时期,其次是唐宋时期的发展期,后来在明清时代我国饮食文化继承了唐宋时期的传统食俗并融入了以满蒙为代表的草原民族饮食特点,使得我国饮食结构进一步发展与壮大。由于我国饮食文化独有的包容性使得其经历了漫长坎坷的历史演变,直到现在依然可以从中寻找到每个时代属于自己的特色。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方面本书列举多个章节详细介绍了饮食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并介绍其历史渊源,力求以丰富详实的资料使得读者能够充分了解到饮食文化在我国的发展,形成一个贯穿古今的认知脉络;另一方面本书还具体介绍了其他地区的饮食文化,如欧洲饮食文化、亚洲饮食文化以及美洲饮食文化,旨在让读者了解更多国家的饮食文化,扩大阅读的知识面,使得本书能够面向更为广大的读者群体,帮助他们可以进一步解读饮食文化在各地的发展。

三、观点立足于时代,实用性强

当下我国旅游业不断发展,是产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饮食文化作为现代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提高旅游质量,促进旅游业迈向高层次、高质量、高速度的发展。如各地兴起的音乐餐厅,便是依据着一种以音乐与食物相结合为特征的饮食文化,在社会上取得了较大的反响与成功。因此,为了发掘我国旅游过程中的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其巨大的消费潜力。这就需要人们去深入挖掘饮食文化的内涵,了解相关的饮食文化知识。而本书则立足于实践与时代要求,通过更好地普及饮食文化知识,以人们对饮食文化的充分了解,引导人们更好地开发饮食文化,以此推动饮食文化在我国旅游行业中的发展,拥有极高的实用性。综上所述,该书内容编排合理、写作思路清晰、循序渐进对饮食文化展开研究,旨在帮助人们了解饮食文化的发展脉络。除此之外,作者本着科学的态度,以人为本的理念,在书中穿插了多张图片,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因此,《饮食文化概论》不仅是一本具有较高理论意义的饮食文化研究书籍,而且对于促进我国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有着极为有利且深远的影响。

阅读全文

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摘要:中高职衔接是职业教育体系向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环节,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是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关键。本文首先对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然后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中高职院校间的交流等方面提出了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策略。

关键词:中高职;一体化;旅游管理;课程体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在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国家政策在不同时期从不同层面强调了中高职衔接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的迫切要求,是职业教育体系向终身教育体系发展的重要环节,明确提出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优化培养过程。如何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推动中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为社会培养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中高职院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

一、中高职一体化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十年多来,我国中高职院校积极探索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拓宽学生继续学习通道,现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课题组通过对四川省中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情况调查,发现旅游管理专业中高职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设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

中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一线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和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从字面上和理论上都体现了层次性和连贯性,但是由于中高职教育缺乏国家统一的行政统筹指导,导致中、高职院校在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时出现了对国家政策的不同解读。另外,大多数中、高职院校制订或者修订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缺乏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面向的主要岗位及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进行深入全面的市场调研,或者中高职院校和企业没有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研讨、论证,所以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以为旅游企业输送初、中级技能型人才为培养目标,侧重对学生进行导游服务技能、餐厅服务技能和客房服务技能的训练,不同程度出现了轻基础、重专业,轻理论、重实践,轻理解、重操作的现象,而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则定位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教学中则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中高职院校各自为政,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层次性和连续性,导致中职毕业生在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后,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与高职院校的要求存在差距,尤其是理论知识的差距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实践技能的提升,最终导致部分中职毕业生无法通过高职教育成为符合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阅读全文

基础英语和旅游英语发展分析

 

在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实用的大环境下,基础英语和旅游英语课程教学都更加注重对学生英语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和在教学过程中文化的渗透。基于目前行业背景日新月异的变化,对基础英语和旅游英语的教学也提出了与时俱进的要求及改革发展的要求。对此,本文将对基础英语和旅游英语课程教学现状及改革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基础英语课程和旅游英语课程设置情况   (一)基础英语课程设置情况   基于教育部印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学校将大学英语课程的建设做了以下设置:开设时间为第一学年,共128个学时。分为两个学期开设,每周4学时,每学期16周。课程内容主要为以专题为单元的基础英语听、说、读、写、译这几个方面的训练。 (二)旅游英语课程设置情况旅游英语培养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熟悉酒店管理、旅游业务、导游技能方面的基本知识,适应涉外旅游企事业单位和旅游相关行业工作的中、高级应用型外语人才。   旅游英语课程设置以旅游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中所要求的核心职业能力为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由旅行社、酒店、旅游企事业单位相关行业的专家、教学骨干组成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进行广泛的调研和行业分析,依照岗位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基础,进行核心职业能力分析和归纳。   本课程设置根据旅游英语专业培养目标,工作岗位和工作过程所需的能力确立学生应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结构,参照导游资格考试标准,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综合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泛读、英语语音为前期英语基础课程,旅游概论、导游概论、导游业务、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文化为后续旅游知识课程,满足涉外旅游企事业单位和旅游相关行业工作对人才的需求。此外还有马列课程、大学语文、计算机基础、就业指导为主的公共课程和到相关旅行社、旅游公司、涉外酒店等旅游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的实训部分共同构建了旅游英语的课程体系。   二、基础英语和旅游英语课程教学的不足之处   (一)基础英语课程教学的不足之处   根据《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精神,本校开设的基础英语课程注重了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译基本英语技能的训练,在“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方面稍显不足。   文化是语言的载体,在学习一种语言的同时应该学习产生、发展这种语言的文化本身,通过了解语言产生、发展的文化环境可以促进对语言惯用法、语言内涵意义的理解,促进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的双向互动。   (二)旅游英语课程教学的不足之处   1、教材版本陈旧、内容脱离实际。旅游英语选用的多是国家统一编订的教材,没有地域特色。随着旅游市场日新月异的发展,教材中的教学材料、案例远远落后于旅游市场的现实需求。尤其是相关实训教材的缺乏,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课程教学模式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以讲授为主,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旅游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还是沿用了基础英语的教学方法,讲解语法点、词汇及练习,以考试为中心,而不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中心。教学手段也就是制作ppt进行讲解,忽略了课堂上“旅游环境”的创造,让学生体验模拟“旅游业务实训”,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3、教师复合知识欠缺。讲授旅游英语的多为英语专业的毕业生,英语基础很好,但对旅游知识了解不多。   在授课中容易形成注重英语语法、词汇的讲解和训练,忽视旅游业务知识的讲解或是旅游业务知识的讲解不能深入浅出,讲解得不透彻,不便于学生理解。而旅游英语的课程很多是英语和旅游的结合,既要求老师有很好的英语基础,也要有一定的旅游实践经验,这样在授课中才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这些都要求教师具有英语和旅游双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是“复合型”教师。   4、顶岗实习不等于实训教学。学校认为安排了学生的校外顶岗实习就完成了实训教学,或是由于实践经费有限只能这样安排。然而顶岗实习只能解决工作中的动手问题,并不等于实训教学。现在旅游英语的实习很多是到酒店或旅行社做一些很简单的重复性的劳动,学习到的实践经验有限,影响了实训的效果,不便于学生对旅游行业工作性质的理解。   三、基础英语和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一)基础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建议在开设大学英语课程的同时,可开设英美文化、影视欣赏、英语演讲、跨文化交际等文化课程作为选修课,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二)旅游英语课程教学改革   1、建议选用最新的教材或是由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的单位派出行业专家与本校教学骨干一起合编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具有地域特色的校本教材。尤其是实训教材的开发更要结合工作中出现的新现象、问题和相关的解决办法进行编写。   2、教学模式要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由学到做,再由做到学,体会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再由实践中总结出经验的过程。在课堂上进行模拟旅游环境的预设,进行情境教学,让学生进行模拟实践,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p#分页标题#e# 3、引进和培养“复合型“教师。旅游英语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培养“复合型”的教师队伍是非常重要的。   可以对英语教师进行旅游知识的培训或到旅游行业的企事业单位进行见习。对旅游专业教师开展英语培训,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旅游行业的发展更新很快,可以让“订单式培养”的合作方对教师开展讲座,进行行业知识的更新和业务素质的提升。   4、实训教学应该由“课堂实践+校内实训+校外实训”三部分构成,相辅相成,互相补充和促进。   课堂实践:在课堂上预设旅游业务环境,增加案例模拟教学。建议可聘用合作培养方的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利于对学生课堂实践的指导。   校内实训:要建立“导游校内实训室”,让学生在校内进行短期的校内模拟训练。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和行业专家的指导下,让学生进行较为逼真的导游业务训练,比如可以模拟带团过程中的情景模拟,问题重现等课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导游技能。还可带领学生到校外免费的景点进行参观和义务讲解,让学生亲身体验,锻炼学生的协调和应变能力。   校外实训:这是“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的非常重要的环节。学校与旅行社、酒店建立合作关系,签订实习基地协议书。与合作企业共同制定“工学结合”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计划,由合作企业派出行业专家进行支持和协同培养。学校可让学生带薪顶岗实习,这样可缓解学校实践经费不足的问题。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基础英语和旅游英语的课程教学都要适应社会的需要,使教学在训练学生英语听、说、读、写的基础技能的基础上,着眼于学生实际交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为就业和中外文化交流打下基础,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性的人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