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政治文化视角下中西新闻价值观的差异,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分析中西方新闻价值观差异的原因,旨在从根源上理解中西方新闻价值观差异的表现及产生的必然性。
一、政治文化与新闻价值观的关系
政治文化“主要是指社会成员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和政治事件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直接影响人们政治行为的、相对稳定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1]它是政治体系的成员对该体系各个层面的认知、情感和评价,是内化的政治价值观,直接作用于成员的政治行为。新闻价值观,是人们关于新闻价值所形成的基本认识,它形成于新闻传播实践之中。新闻说到底就是一门挑选事实、对事实进行取舍的艺术,挑选与取舍的过程中必然存在着一种价值认识和评价。因此,新闻价值观是“人们关于新闻价值的取向、标准,它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在新闻评价中的体现”[2]。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不同的社会环境中,会形成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就会产生不同的新闻价值观。新闻事业和政治文化同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范畴,二者同时作用于新闻传播的各个环节,新闻价值观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受到政治文化的制约,同时制约着政治文化的形成。中西政治文化是在各自的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和政治实践中形成的,差异很大,因此,中西的新闻价值观必然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对新闻事业的指导作用表现大不相同。
二、中西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差异
(一)中西政治文化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
1.中西政治文化形成的地理因素
中国的地理环境有严实的封闭性。中国地处亚洲东北,东南部面向大海,西、北部是大漠和群山,这些构成了中国人自古以来不可逾越的天然障碍。而西方的近代文化源于希腊文化,从地理位置上看,希腊三面向海,希腊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希腊社会的对外开放性。
2.中西政治文化形成的经济基础
中西方不同的地理环境必然产生不同的生产方式。中国文化植根于一片为江河所滋润的大陆,幅员辽阔,气候温湿,这决定了中国成为历史上的农业大国,以农立国,以农为本,长期重农抑商。而西方文化诞生于蓝色的海洋之中,欧洲海岸线长,自然环境不宜发展农业,靠海上贸易发展工商业,工商业者成为独立的阶级。
3.中西政治文化形成的政治基础
在中国最典型的是宗法原则与混住专制的政治体制相结合的伦理政治。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在政治权力系统和结构中的一体同构,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中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形态,具有君权至上、森严的等级制度、高度中央集权的鲜明特征。在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个人成为独立、自由的公民。国家权力是全体公民权力的集合,法律是公民共同意志的体现,自由是每个独立个体的本性。
三、中西政治文化的差异
(一)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西方商品经济以平等交换为基础原则,促成西方人个体意识的觉醒与成熟,由此孕育出西方政治文化中的个体主义,强调人是理性、独立的个体,强调个性和自由发展。中国自然经济为主的农业社会,家庭是生产劳动的基本单位,个体的命运和利益都托付给所属的群体。个体依存于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和宗族集团,因此,中国政治文化强调集体权利和个人对社会的义务。
(二)对权力的认识
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认为君权神授,即权力源于上天的赐予,统治者代表上天实行统治,神圣不可侵犯。在具体的政治实践中,一切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政权高度集中于最高统治者手中。对权力的约束不是通过法律,而是依靠道德,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宣扬个人道德的修养,伦理道德规范成为规范人和社会行为的手段。西方政治文化则认为权力来源于人民转让,政府在此权力之上维持整个社会秩序。对权力的约束上,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主要通过法律规范公民和政府行为。在现实政治实践中,以三权分立的形式对权力进行制约。
(三)民族心态:和谐与冲突
“和”的思想是中华民族普遍具有的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这种观念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上的和谐。因此,政治关系中强调利益群体之间的一致性,对于矛盾的处理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协商、沟通,以此来保证思想与行动上的统一。以个体的商业活动为经济基础的西方文化,继承了海洋民族爱冒险、喜探索的特点,鼓励追求个人的利益与自由竞争,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上的对立与冲突。在政治关系的处理上,政治权力的斗争、政党之间的竞争是合理、合法的,并对社会发展和政治进步有益的。
四、政治文化主导下中西新闻价值观差异
(一)受众观念:传者本位与受众本位
西方受众本位的观念源于新闻事业的私有化,是个人主义在新闻事业中的体现。西方政治文化中崇尚个体的独立,鼓励追求个人利益,强调个人需要的满足,尤其是大众报刊诞生之后,商业性报纸之间竞争非常激烈,为了扩大发行量,报人必须考虑受众的兴趣。政治文化传统为西方新闻传播注重研究受众喜好、迎合受众口味的受众本位机制创造了条件。“满足受众需要”成为西方新闻价值理论的核心。中国传者本位的观念受到政治文化的影响更大,更持久,更深远。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大一统的专制政体,统治者具有绝对权威,宗法等级色彩浓厚,强调上下尊卑之间的等级关系。从权力的运行来看,以“三纲五常”的道德伦理维护宗族内部秩序,进行社会控制。这样的社会环境和政治体制促使中国新闻传播以传者为本位,自上而下的传播运作机制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中国的新闻传播逐渐已将受众作为传播过程中的主体,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成为现代信息传播的出发点,这种新闻价值取向已经成为新闻事业的主流观念。但是,我们仍需警惕把受众本位等同于迎合受众的行为。考虑受众兴趣和需求时,同样要注意正确引导,新闻媒体重视经济利益的同时,更不能忽略新闻传播的社会效益。
(二)价值要素:重要性与趣味性
传统的新闻价值理论认为新闻价值是指事实本身包含的构成新闻的种种素质的总和,这些素质就是新闻价值的要素。学界一般认同五要素说,即:时新性、显著性、接近性、重要性和趣味性(或人情味)。由于政治文化的差异使得中西新闻媒介在新闻实践中对各种要素的理解不同,应用也不同。集体主义的思想,间接影响到中国新闻价值取向重视事实的重要性。集体主义的关系下,个人的利益和需求被忽视,使个人习惯站在群体的立场思考问题,而新闻工作者也会站在社会的、整体的立场上进行新闻选择。家国同构的政治特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意识,促使他们对于国家大事予以很多关注,使得新闻工作者都有一种强烈的政治意识和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因而,中国新闻价值观强调事实的重要性,重要的指标就是要关系到国计民生、关系到集体和社会整体。西方更重视从个人而不是社会的角度选择新闻,强调新闻事实对个人的影响和作用。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中强调指出:“在选择新闻时,第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估量他的公共兴趣。我们在出版新闻时,须以趣味为大部分新闻的主体,理由是:唯有有趣味性,才能使报纸富有吸引力,因而很容易卖出去。”因此,西方媒体则更注重新闻事实的趣味性,一般都把读者兴趣作为新闻的试金石,通过选择有趣味的事件刺激受众的好奇心或迎合受众的兴趣,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三)报道原则:正面报道与负面报道
正面报道焦点集中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一致的较为积极、阳光的新闻现象。负面报道聚焦于那些与现行社会秩序和道德标准相冲突的事件以及一切反常现象。[3]受“以和为贵”思想的影响,中国新闻工作者从和谐的角度,多选择正面事件和对事件进行正面报道,强调平衡、和睦和稳定。受强烈的竞争与对抗意识的影响,西方新闻工作者从对抗视角出发,进行负面报道。充分发挥媒介作为第四种势力的监督优势,对社会上的丑恶现象进行揭露和抨击,强调变动、反常和冲突。结语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政治文化,受到政治文化多样性的影响,新闻价值观应该是多维的和全面的。无论是西方媒体还是中国媒体新闻价值观都是在独特的环境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但是在全球化的影响下,文化融合已经成为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价值选择上,要杜绝单一化和绝对化,适应新的环境变化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指导新闻事业的持续、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国斌.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63.
[2]童兵.中西新闻比较论纲[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11.
[3]张威.中西比较: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J].国际新闻界,1999(01).
[4]华晓惠.浅谈中西政治文化比较.学术探讨[J].2008(08).
[5]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8
作者:张春辉 单位:呼伦贝尔学院传媒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