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爱情戏剧探微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西文化爱情戏剧探微,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西文化爱情戏剧探微

摘要:

《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同为东西方经典的爱情悲剧,既有相通之处,又有较大差异,其中婚姻自主、爱情自由的表达深入人心。本文试从两剧的舞台效果、人物性格和戏剧表现等方面进行对比,表现爱情超越一切的人类永恒主题。

关键词:

《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祝英台》;爱情;戏剧异同

刚刚过去的2016年是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莎翁的爱情经典之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历经四个多世纪多次被改编成同名话剧和芭蕾舞剧,前后三次被搬上银幕,直到现在还在世界各国舞台上保持着青春活力。而《梁山伯与祝英台》更是经历了几代戏剧人的不懈努力、不断开掘,使其具有了现代意味和人文意蕴。重温经典,让我们再次感受这两部作品的伟大情怀,不论是歌颂爱情的崇高还是揭示社会主题的深刻,都充分显示出它们的经典价值与超越时空的现代精神。戏剧这棵艺术的常青树是在社会的发展中不断被赋予新生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最早是流传在意大利的民间故事,几经传诵,最后经过莎士比亚的改编创作才成为现在的舞台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所描绘的爱情属于人文主义时代的罗曼蒂克式爱情。两个年轻人为了爱情不惜背叛家族,以至于最后自杀殉情,构成了强烈的戏剧性。无独有偶,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剧种对此都有过精彩的诠释和演绎,其中越剧的表现独领风骚。特别是经过表演艺术家袁雪芬及茅威涛等新一代艺术家的艺术再造,为《梁祝》注入了新的人文内涵。其唯美典雅、外柔内刚的舞台表现极具江南灵秀之气,不但让观众感受到越剧艺术的独特魅力,更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毫无疑问,至死不渝的爱情是两剧共同的主旋律。虽然在抨击封建制度方面两剧都有着强大的震撼力,都深刻反映了封建礼教浸淫下的社会和家庭对人性的扼杀。可以说,两个爱情悲剧都体现出了戏剧美学独特的崇高和壮美,在中外戏剧史上树起了人类大爱的不朽丰碑。

一、社会与时代下爱的觉醒与毁灭

社会参与塑造了人的性格,不同社会、不同的民族文化使人物个性有着鲜明的差别,也必然会打上时代和社会的烙印。作为中西方爱情悲剧代表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塑造人物性格上有着明显的差异,特别表现在文化差异上,那就是东方人对爱的含蓄和西方人对爱的直率。1.文艺复兴时代与儒家传统影响下的人物性格莎士比亚的戏剧大都以人文主义的美好与现实社会的丑恶为矛盾展开戏剧冲突的。因此,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性格自然就体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不仅性格开朗热情,更具有勇敢挑战的时代色彩。朱丽叶在等待罗密欧赴约时曾这样深情而热烈的独白:“来吧,黑夜!来吧,罗密欧!来吧,黑夜中的白昼!———把我的罗密欧给我:等他死了以后,你再把他带去,分散成无数的星,把天空装饰得如此美丽,使全世界都恋爱着黑夜,不再崇拜炫目的太阳。”之所以有如此大胆、直接、义无反顾、如烈火一般熊熊燃烧的爱情,正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摆脱封建伦理道德束缚后追求个性解放的具体表现。当时欧洲的封建社会开始解体、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渐露头角、人文主义思潮席卷整个欧洲。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本,用人性反对神性,用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反对封建礼教对人性的禁锢和摧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作为歌颂自由、平等博爱、主张个性解放的先行者莎士比亚就是要通过罗密欧与朱丽叶追求婚姻自主的悲剧表现新生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表现人文主义的战斗精神。中国的戏剧传统主要承载的是儒家传统,同时又以民间戏曲传统为主要表现方式,因此梁山伯和祝英台的形象是多元社会塑造的结果。《梁》剧通过梁祝二人的纯情交往、奋起抗争到最后的自杀殉情,立体全方位地展示了生命个体与封建礼教之间的巨大矛盾。梁祝的故事流传于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多个朝代,当时,封建专制统治腐朽森严,等级观念、门第观念、三纲五常等旧礼教严重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受封建礼教的桎梏和长期浸淫,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内敛和保守。所以,梁山伯与祝英台不可能像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样大胆、开放、热烈,只能借景抒情、托物言志、隐晦含蓄的表达自己对恋人的爱意。可见,梁祝爱情的含蓄委婉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这样的含蓄,后来还被总结成为中国人普遍的性格特点,一度甚至被塑造成中国人的行为方式。2.直接激昂与含蓄咏叹的舞台语言西方戏剧中,人物大段大段的对话和心理独白,包括主题、剧情、人物及戏剧冲突就都是通过这些华美典雅且富有文采的对话来实现。比如,朱丽叶对罗密欧的大胆表白就通过抒情诗一样的语言展现了她的活泼可爱、恬静优美和对爱情的向往及未来的不安,特别是两个人对爱情义无返顾的盟约誓言及献身冲动,许多对话都运用了比喻、拟人、象征、对比、夸张等修辞方法。罗密欧把朱丽叶比喻成美丽的太阳,以表达对她的倾慕和赞美,同时又将月亮比拟成有嫉妒心的人,让美丽的太阳最后赶走嫉妒的月亮,以象征坚贞的爱情对抗世俗仇怨的愿望,抒发他们对爱情自由的呼号———“罗密欧啊罗密欧,为什么偏偏是你罗密欧呢?否认你的父亲吧,抛弃你的姓名吧,我也不愿再姓凯普赖脱了。”这样的抒情,让观众看到那个被锁在深闺的幽怨少女已经情窦初开,她毅然决然地向家族发出挑战,反抗的最强音从她的心里发出———“只有你的名字才是我的仇敌”。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只有14岁的柔弱女孩对爱有着斩钉截铁的表态,就是纯洁的爱情,所以台词中的每个字都吐露出她深情而坚定的爱恋和冲破封建势力的坚强意志。在她的眼里,所有的一切在爱情面前都显得微不足道,一切都可以抛却。此时观众眼前的朱丽叶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天真烂漫的姑娘,而是一个敢于为爱献身的女神。当朱丽叶对着月夜独白时,罗密欧对朱丽叶大加赞美,称朱丽叶就是他的太阳,并且在夜幕里响亮回答:“你只要叫我做爱,我永远不再叫罗密欧了。”这样的承诺让人赞叹,这才是纯洁的爱情,这才是伟大的爱情!一段又一段慷慨激昂的台词让观众看到,爱情悲剧不只使人看到血和泪,留给观众更多的是美的享受。如果说《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台词语言是激情澎湃的惊涛骇浪,那么《梁祝》中的台词语言则是山谷里潺潺的溪流。和前者截然不同的是,梁剧的语言突出表现了中国戏剧的文学性和音乐性。剧中念白与唱腔相和相合,边说边唱,边唱边说,且唱段在形式上接近词牌体例,讲究平仄、对仗和压韵,这就让唱词更加动听和有吟咏之味。简言之,唱段在抒情、推进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上至关重要,如那段著名的《十八相送》,祝英台道:“青青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红妆,梁兄你愿不愿配鸳鸯?”梁山伯:“配鸳鸯,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红妆。”祝英台:“眼前还有一口井,不知道井水有多深。你看这井中两个人,一男一女笑吟吟……”这里,祝英台用浓郁的抒情和委婉含蓄的唱段向心爱的人敞开了心扉,同时通过这些唱词将她知书达理又调皮可爱的淑女形象表现得栩栩如生。当祝英台说“我家有个小九妹,梁兄可否愿婚配”时,梁山伯随即问道“九妹今年有几岁,九妹与你可相像?”祝英台回答“品貌就像祝英台”,梁山伯高兴得迅即回答“多谢贤弟来玉成”。透过这些唱词来看,梁山伯稍显呆傻,但这正是他的可亲可爱之处。可以看出梁山伯是一个内心有着丰富感情的厚道人,是一个性格内敛书生气十足的人。正因为他是这样的人,才在婚变时非常悲愤以至于最后郁郁而亡。

二、具象舞台与写意舞台反映不同文化对美的追求

从戏剧舞台的表现形式来看,虽然《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都突破了古典戏剧理论的“三一律”,但在舞台表现上却截然不同。西方戏剧重于人物对话,依靠故事情节和人物矛盾取胜。而中国的戏剧载歌载舞、有唱有白,整体表现出的是艺术的综合性。《罗密欧和朱丽叶》具有典型的写实风格,故事从现实生活入手,矛盾冲突从焦点处展开。大幕甫一拉开,两个家族的仇恨就牢牢地抓住观众的心,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感情变化通过场次来体现,其情节紧凑,环环紧扣,一直到最后步入高潮。舞台上,一场一景,舞厅就是舞厅,花园就是花园,且罗密欧和朱丽叶相会的场景都很简单。而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则采用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手法,突出了中国的古典特色,为观众创造了一个丰富的艺术空间。全剧以时间顺序娓娓道来,梁祝二人同窗数年深情厚意,先是草桥结拜,分离之际又是十八相送依依不舍,辞藻优美,一咏三叹,尽显江南莺飞草长的旖旎景色,也烘托出了梁祝两人感情的曼妙美好。整个舞台把众多美的意象与中国古典特色巧妙结合,形成一幅幅浓墨重彩的中国画,布景随着剧情不断变换,春夏秋冬四季次第展开的极致景色将人物的对白、唱词与情感的变化契合得天衣无缝。尤其是象征爱情精灵的蝴蝶的出现及小提琴协奏曲主题旋律、越剧音乐经典曲目的运用,展现出浓郁的江南风韵,表现了梁祝爱情的凄婉动人。这种虚实结合、亦真亦幻的写意手法,极具视觉冲击和艺术感染力。总之,融汇在舞台上的诗情画意造就了梁剧独特的优美风格,将一场千古之爱与恨表现得淋漓尽致,《梁山伯与祝英台》也因此成为了我国戏曲艺术的典范之作。

三、悲剧:自由之逐

鲁迅说,悲剧就是将人类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就是这样。罗密欧和朱丽叶的相互殉情,让爱的色彩甚为悲壮。特别是戛然而止的悲惨结局,使悲剧的冲击力起到了振聋发聩的效果,也使悲剧的人物形象得到了张扬。梁山伯与祝英台为了爱毋宁死,表现出爱情的凄美。尤其是“化蝶”浪漫手法的运用,为他们的爱情增添了神话般的魔力,象征爱情的永恒。在这里,爱情的毁灭让人震撼,让人警醒,让人们化悲痛为力量,勇敢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与信念。更让人们认识到,实现理想与信念是要付出代价的,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并以此号召人们从封建礼教的思想中挣脱出来,为自由幸福而战。封建社会像梁山伯和祝英台这样为追求爱情而不幸的人在当时的中国普遍地存在着,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样为爱求而不果的人也在当时的欧洲同样地存在着,这样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只不过人物和地点不同罢了。由此可见,爱情悲剧是那个年代人们的共同命运,且有其必然性,而这样的必然性才是爱情悲剧的根源。《罗密欧与朱丽叶》和《梁山伯与祝英台》成功塑造了两对中青年男女为捍卫爱情不惜以极端方式反抗封建礼教的勇敢者形象。为了追求幸福,他们不低头不后退,勇敢地进行抗争,哪怕头破血流,让观众看到了人文主义战胜封建宗法思想的曙光,也让观众看到了人性的光辉。正如罗密欧所说,他们的坟墓将是一座灯塔,为后人指明了方向。今天,在婚姻爱情领域依然有许多问题,比如门第、金钱、地位等,剧作家在表现这一永恒主题时依然有着十分广阔的空间。

作者:屈厦沙 单位:西安医学院

参考文献:

①威廉•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M】.朱生豪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6.

②李伟民.中国语境: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阐释策略【J】.西北大学学报,2007(01).

③李伟民.比较文学视野关照下的莎士比亚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09).

④李伟民.在社会与命运中毁灭的美与爱———论莎士比亚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5(03).

⑤王宁邦.梁祝戏曲情节传承变异性探微【J】.艺术百家,2007(03).

⑥郑瑞林,李伟民.超越生死的浪漫主义想象———《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审美【J】.四川戏剧,2014(01).

⑦吴佳丽.彩蝶翩翩飞至今———新版越剧《梁祝》简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