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西文化弱势群体生存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内容摘要】
《少女小渔》是海外女作家严歌苓的短篇处女作,集中反映了当时海外中国人的境遇与心理,有着对弱势女性的独特见解和理解,严歌苓的女性文学力求探寻不同境遇中的女性意识,提倡女性的善与爱,主人公少女小渔也正式代表了严歌苓女性文学的形成,在当时成功引发了关注海外华人生存境遇的热潮,本文从女性文学视角出发,结合当时社会背景,探求作者写作体验,用女性观点审视作品,分析主人公小渔的形象、性格及遭遇,发掘其所代表的现实群体和文化意义。
【关键词】
严歌苓;少女小渔;女性视角;生存思考
《少女小渔》是严歌苓移民后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严歌苓笔下的小渔是其诸多弱势形象中的一个代表,也是严歌苓对其独特女性文学的初探。作品围绕当时的热议话题“出国热”而展开,严歌苓用其细腻锐利的笔墨勾勒出了新移民群体的生存状况,触及了其中最具文化冲突的身份情感认知问题,刻画出了强大文化压力下弱势移民各种错综复杂的情感,试图找出一种能够跨越文化民族障碍的深切沟通。
一、女性创作下的异文化与作品内涵
在中西文化冲突异常尖锐的大背景下,异域生存的人们在面对巨大的文化差异下简直是步履维艰,因此,国土文化需要传承与发扬光大,异域文化也需要被理解、被接受,在夹缝中生存的严歌苓有了自己的思考,她希望有那么一个人可以打破僵局,于是便有了小说主人公小渔这个代表隐忍善良的中国女性形象,作品写于严歌苓移民初期,作品中难免会带有因文化差异因素而影响的观点的差异,而体现出中西文化大背景影响下创作观点与意识的不同,作者也正是希望通过小渔这个角色来与西方文化进行沟通、融合,在精神层面达到相通,从而将中西文化碰撞下引发的情感误会消除,以达到和谐美好的层面。文本创作与创作者经验生活密不可分,严歌苓对华人备受歧视和压抑的现象进行了针砭,以此通过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经历体验来反映时事。作品中,少女小渔和男朋友为了取得出国发展的“绿卡”,不惜以小渔和美籍意大利老人马里奥的假结婚为代价,由此产生一系列闹剧,但在和老人的相处中,老人的孤独与善良和男友的自私冷漠形成了鲜明对比,小渔的内心百味陈杂,产生了悲悯天人的情怀,最终小渔的善良终究战胜了文化差异,在与马里奥分别的时刻达到了内心的相通。严歌苓以自身特有的女性视角出发去关注现实,把小渔以“少女”命名,也表现出对纯洁单纯美好与新生的向往,以少女小渔作为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最终的目的是使中西文化差异被理解与接受,甚至消除。以小渔这个女性为桥梁沟通中西文化,展现两种文化碰撞下的矛盾与冲突,作者赋予女主人公小渔中国女性特有的软弱与坚强,同时小渔的纯真与善良也是中国文化的根源与本质追求,通篇小说也展现了在儒家思想影响下的仁义拯救了心灵上的缺失,而达到了以小渔为代表的弱势群体的身体与灵魂的双重救赎。小说的结局,小渔成了严歌苓理想人物的化身,小渔是中国女性的代表,同时,小渔身上的绕指柔的多情也体现了东方文化的博大精深,包容宽恕,小渔将东方女性的细腻柔润,至善至美的人性风尚和文化风格渗透到与其相反的西方文化中,她用实际的行动创造了跨越国际的美好亲情,将中西文化的人性美充分糅合。
二、女性视野下的弱势生存与母性光辉
《少女小渔》被严歌苓称为是一篇“弱者的宣言”,是作家的缺失性体验在典型环境刺激下的情感爆发。作者从自己的女性视野与情感出发,赋予单纯善良的小渔以中国女性特有的忍耐与包容,作者几乎赋予了小渔所有中国女性特有的美好品质,她温柔贤惠、善良单纯、任劳任怨。小渔出生在孤儿院,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与未来,在男友的要求下跟随男友姜伟从中国移民到澳洲,在语言文化完全不同的另一个国家生存本就是一件难事,何况对于一个没有文化,没有背景,手无寸铁的一个少女来说。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小渔为了她的爱情,不顾一切,与“粗拙、凶悍,平底鞋,一身短打,并且复杂的过盛的体臭胀人脑子”的女人们一样生活着。在面对男友姜伟时更是以无上的母爱包容与呵护着这个本应理解与照顾她的男子,然而,小渔并不在乎,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她的心甘情愿,同时也被旁人视作理所应当。为取得长期居住权的绿卡,在男友的安排下,与大自己半个世纪的老人假结婚,并不得不与其同居,还要默默忍受男友的冷嘲热讽与阴阳怪气、意大利老头与瑞塔的欺压刁蛮,小渔对于自己的人生毫无选择与言论权,只有屈从妥协于现实,茫然的同时更多的是无奈。作为一个“弱者”,多重矛盾集于小渔一身,异域文化与生存环境在拷打着这个处于弱势的女子,显然小渔成了中西文化交流冲突下的牺牲品,在男权主义下委曲求全,卑微生存。严歌苓从女性视角通过对小渔弱者形象的描写表现了女性在移民的环境下的生存状态与艰难程度,小渔的处境与遭遇也引发了对于人性的思考以及对于女性的深切关怀,体现了浓浓的女性意识。“少女”是严歌苓赋予小渔的称号,也是小渔单纯本性的表现。“少女”在作者的笔下不光是未经人事的一种品质,亦是对于“母性”精神的潜质化表现。小渔与姜伟在爱情面前,不计回报,毫无怨言。小渔与姜伟交往的第二个周末两人就上了床,“他跟渴急了似得,样子真痛苦,真可怜”,仅仅是因为同情,她就奉献了自己的处子之身,不论她是善良得过分,还是愚蠢得可怜,这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用世俗的眼光看是不被认可与接受的,可见小渔的思想精神层面是停留在少女阶段,却充满母性意识的。她笑起来是那样没有思想,她破处子之身完全是出于对于一个弱者,一个即将离开世界的人的同情,在姜伟男友想要她的身子时,她也是一样地想着,“像受着毒刑,像我有饭却饿着你”,从来没有自己的想法和欲望,一味迎合与满足他人,好像她的命运是需要被人来掌控和操作的,即使在受尽委屈时都不敢哭出来,只是因为害怕别人的委屈发泄不干净。听从了男友的教唆,与年过六旬的意大利老头假结婚,面对男友的自私冷漠给予无上的包容与理解,在生活中任劳任怨,就是这样一个处处为人着想,心地善良单纯的女孩在异域中坚强生活着,面对现实默默承受顺从,却仍然有她的善良温柔,她用自己的肉身,用自己的行动,精神与身体的双重牺牲来唤醒人性的美好,小渔的存在无疑是对美好与新生的一种肯定,是作家刻意要表现的弱势女性的母性光辉。
三、女性审视下的灵魂反思与道德价值
作家创作与作家本身的感受息息相关,而女性作家相较于男性作家对自身体验及经验的感受更加强烈,文本创作的角度手法更独特,更具主观性和感染力,更加的细腻,有更多的感性和情感因素在里边。从女性视角审视《少女小渔》,动容之处不光在其遭遇和善良的性格,更多感受在小渔的隐忍和包容,在生存艰难的国外,不禁为这种中华民族女人的特质而唏嘘,女性看待问题的方式总是细腻独特的,相对男性来说更为感性也更令人思考留有深深的余味。严歌苓所塑造的小渔既有纯真善良又有忍耐包容,本来是两种极好的品质,但融合在小渔身上便有了多层的思考,既有慨叹又有悲哀,严歌苓用“少女”修饰了这一复杂的人物角色。处于女性视角的严歌苓窥视了身在异国他乡你才行的孤独与软弱,小渔从来都是笑得毫无想法,宁愿自己受一些委屈,也要帮别人保持他们一塌糊涂的或者没有出息的小幸福,她不知道,自己在宽容别人的时候,她就是佛前灯芯上落满灰尘的一点光。无论对待谁,小渔都是抱着宽容与忍让,因此她宁愿在男友江伟面前低声下气,宁愿原谅不讲道理乱加房租的老头,甚至产生同情,作为小说的中心人物,小渔一直是处于弱势的角色,她心里充满爱与纯真,毫不戒备地面对这个世界,这样的小渔,在和老头假结婚的婚礼后,默默忍受着男友江伟的积怨,她觉得“他伤痛得更狠更深,把哭的机会给他吧。不然两人都哭,谁来哄呢?”这样的小渔,本应是假结婚的处境中受伤最多、受辱最多的,但是,谁也想不到她竟然能用光辉般的爱感化了每个人,这种人性光辉洗涤了弱势处境中的不堪与龌龊,她的人性美轻易化解了强弱文化落差的卑微感受,在保持本心的同时,为处于同等境遇的人们开启了一扇明灯。这样的小渔,是作者在多年的异域生活所努力追求的精神,她是一种女性特有的光辉,能触及每一个人发现善的本心,是对女性灵魂的洗涤发露。小渔所代表的群体,他们不是高官显贵,也不是诗文之家,恰恰是中国最平凡、最普通、最艰难的社会底层,只不过他们抉择了向更宽阔的生活拼近,却遭受了两种文化隔阂的蹂躏,但是举步维艰的生活并未污染他们的“善”与“美”,就像遍及全世界的华人们自强不息的勇气,审视《少女小渔》所流露的伦理道德价值,莫过于那塑于文明之上的灵魂之美,那是超越东西文化差异的臻纯之善,告诫处于文化落差中的人们,只有尽善尽美的爱与真,才能化解一切隔阂,让不同文化的人们能够真正相互理解,相互沟通。
四、女性期待下小渔精神的延续与启示
女性在异质文化中生存格外艰难,同是身处异乡的姜伟面对困难与考验时是以男性的刚强来抵抗的,这也是姜伟与老头一直处于矛盾状态的根源所在,姜伟的以恶对恶的态度使他不可能完全接受与融入异域文化之中,而小渔的忍耐与善良正是沟通两种文化的一种可取的态度与手段,面对困顿的事件表现得毫不在意漫不经心,既不抵触也不反抗,而是坦然接受。小渔身上的特质多多少少也体现了道家的随遇而安的思想,面对现实发生的一切顺其自然,从而达到与老头与瑞塔相处状态的和谐统一。她以自己无尚的包容、地母一样的情怀去包容与理解并温暖着周围的人,使原本躁动不安的生命在隐忍的庇护下静待花开,完成个体的生长成熟。作为女性的小渔以其女性特有的隐忍与包容去接受现实的凌辱,内心的屈辱与煎熬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她就是这样一个单纯的毫无想法的人,毫无怨言接受一切,包容一切,同时用自己的善良感化老头,以自我牺牲的方式完善人格挽回自尊,这符合中国传统的儒家知、行、礼,从作家期待视野来看,具有典型的民族性。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女性期待视野审视小渔精神,不光包含着两种文明冲突下的弱势群体的心理与经历,还有处于中国“移民潮”时代的文化交融与生存思考,少女小渔的形象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构筑了更宽广的世界观与价值体系,具有时代性。
作者:李影 宋凤娟 单位: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严歌苓.少女小渔[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
[2]汪礼霞.绕指柔的多情:情爱与母爱的错位寄托———《少女小渔》解读[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5
[3]刘艳花.浅论《少女小渔》中的女性意识[J].北方文学,2014
[4]张舒.论严歌苓小说中的女性主义[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
[5]尚婧.莫让理想变幻想———论严歌苓的文化交流观[J].青年文学家,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