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译现象下的中西文化论文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误译现象下的中西文化论文,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误译现象下的中西文化论文

一、翻译误译问题   误译,即错误的翻译。误译不仅在文字上,而且在思想意义上背离了原文,在翻译上是不可取的。不同的民族孕育着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之间有着普遍的相通性,又存在着不同的个性。在语言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正是上述的相通性为不同文化语言交流提供了可融的翻译基础。然而,其具有的个性或特性却阻碍了文化交流,引起文化的变异。例如:王维《终南别业》中的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被译成“Walktotheplacewherethewaterhasitssource;and,seated,awaitthebirthoftheclouds.”译文没有体现出人与自然界完美的融合,和自然界之动与止、时间与空间、行为与沉思等阴阳结构的关系模式,只是触及到了诗句运作层面的线性运动,即行为———目的之间的运动。这种译文使原文立体感消失,因为,英译句法层面的逻辑性、线性结构性导致了原诗语义蕴涵丰富性的失落。因此,在文学翻译中研究者们除了要关注文学的同源性,也要关注原语言在转变目标语言时的语言和文化等层面上的变异性,探究文学变异内在的规律性。   著名翻译家奈达说过:“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文化的复杂的内容(风俗、信仰、道德、法律等)体现为主体(原文)与客体(译文)的文化差异,差异导致翻译的变异,进而加大了翻译的难度。如李白的《长干行》中描写了女主人对经商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诗篇在景物相衬下通过人物的自白,把写景、叙事、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其中“十四”两句细致刻画了初嫁时的羞涩;“十五”四句显出了婚后的如胶似漆,又表达了妻子坚贞不渝的心愿;“十六”四句为丈夫远行而日夜思念;“门前”八句,看到苔深叶落,蝴蝶双飞,不禁感触自己的青春,盼望丈夫早日归来。而美国诗人庞德将“郎骑竹马来”译为“Youcamebyonbamboostilts,playinghorse”,把“竹马”误译为“高跷”。把“五月不可触”译为“Andyouhavebeengonefivemonths”,误把令人思春伤感的季节“五月”,误译为“你已离开五个月”。究其原因,庞德译诗中的错误在于不懂中文句法,更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忽略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这就导致了在语言转换中对诗文含义理解的歪曲,并导致了诗文翻译的误译问题。   二、文化变异中的翻译处理方法   翻译是一种过滤。在目标语言中译者如何传达要依据其对于原语的理解,同时须受到目标语文化背景的限制。1.直译法按照源语言字面上的意思直接翻译成目的语,要保留原语言的文化意象。例如下列短语:crocodiletears(鳄鱼的眼泪),alaughingstock(笑柄)。2.直译加意译法是指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法,对原文本稍作改变,既可保留原文本的形象,又易于理解。例如:Hecameoutwithhispoliticalsmileonhisface.(他走出来的时候,脸上带着一个政客惯有的笑容。)这句译文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文化特色,但是读者也许无法体会它所要表达的寓意。3.解释性翻译法解释法可以使译文保持原语的原汁和原味,也可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原文的精神含义。有人把“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翻译为“Faithfulwordsarecontrarytotheears;goodmedicinetastesbittertothemouth.”西方人对此可能会含义模糊,一知半解。倒不如直接译成:Honestadvicemaybedistastefultotherecipient.Honestadviceishardtoaccept.Truthisahardpilltoswallow.对原文寓意的解释翻译更鲜明形象和富有文化色彩。4.加注翻译法直译加注释可以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又便于不同文化的交流,使读者领会其特殊的文化蕴涵。例如:“theheelofAchilles”(阿喀琉斯的脚踵),在翻译中,译者要考虑国人的跨文化能力,如果不了解西方神话,很难理解深层含义。若加上注释,读者理解文本含义的同时又了解了相应的西方文化,做到了一举两得。   三、综述   纵观翻译史,误译是很难避免、客观存在的。韦努蒂在《对翻译的重新思考》的前言里指出:“译文是永远不可能‘忠实’于原文的,多少总是有点‘自由’发挥。它的本体从来不确定,总是存在对原文的增减。它也从来不可能是透明的表述,而只能是一种诠释的转化,把外语文本里的多义与歧义显露出来,又带入同样多面、同样分歧的意义。”翻译研究不再将翻译的准确性作为自己要关注的问题,不再以忠实为标准对译本进行价值判断,不再沿袭“作者中心”与“原文中心”的传统思路,而是转向以译者、译文为中心,将翻译问题语境化,探讨充满误读、误译的翻译如何影响目标文化,产生种种误译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机制。   作者:梁爽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