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下歌剧演唱的情感把握探究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西文化下歌剧演唱的情感把握探究,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西文化下歌剧演唱的情感把握探究

摘要:中、西歌剧作品因为文化的不同而呈现出别样的艺术特色,其中,正是因为中、西情感表达之不同才造成了中、西歌剧最终展现时的差异。音乐作品围绕着情感进行创作,而情感的不同才有着百花齐放的作品。情感贯穿于歌剧作品的创作、演出。所以,在演唱方面,饰演不同的中、西歌剧角色也需要根据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仔细品味作品的情感,有区别、有尺度的把握所饰演角色的人物塑造。当然,歌剧中影响情感的因素很多,文化方面主要涉及人文生活的不同、创作思路以及音乐的结构、旋律等元素。本文将从情感在歌剧中的地位出发,从人文、音乐创作以及音乐本体等三个方面阐述中、西歌剧的情感差异,结合演唱时间,研究演唱中、西歌剧作品时的情感把握。

关键词:中西歌剧;文化;演唱;情感把握

歌剧最早兴起于欧洲古典音乐时期,于欧洲古典音乐时期发展鼎盛。相比于形式相似的现代音乐剧来说,歌剧在内容与篇幅方面与音乐剧不相上下,而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歌剧以唱为主,将最单纯的人声运用发挥到了极致,而音乐剧则演、唱并重,是一门观赏性高、综合性极强的音乐歌唱艺术。情感使得音乐作品由静止的音符变得富有生命,情感的把握是考量歌剧演唱、角色塑造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随着我国歌剧的发展,更多的原创歌剧活跃在全世界各个国家的舞台之上。演唱或饰演中国歌剧作品中的角色时,情感的表达更要结合自身国家的文化仔细品味;同理,在演唱西方歌剧作品时,不能根据自己国家的文化思考国外歌剧作品的情感表达。感同身受同样要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这样才能够更完美的塑造角色。

一、情感在歌剧中的地位

(一)情感是衔接创作、表演与观众间的桥梁

情感贯穿于音乐作品中,由最初的创作到最终的展现这一全过程,情感就像一根线串联着作品的创作者、歌剧演唱者以及观众。首先,歌剧作品的创作并不是音乐创作家空穴来风的想象,而是酝酿已久之后情感的结晶,作品中的故事虽然看似和现实相差很远,但歌剧中每个角色的设置以及情感的流露均是创作者有意而为,希望通过角色的塑造向世人展现自己的乐思。其次,音乐或歌剧作品想要展现在世人面前,或者得到世人的认可,就必须有传播的媒介,歌剧演唱者是传达歌剧内容的主要力量,这是因为就内容、情感的传达来说,人声相比于伴奏乐器更加具有直接性。最后,观众作为情感传递的最后一道环节也具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歌剧演出的目的在于得到观众的认可,而观众通过观看歌剧,体会歌剧的内容,从而达到欣赏、理解作品的目的。所以,情感始终串联于歌剧的创作、表演与观众之间,三者的关系为互相作用、互相促进。

(二)情感是歌剧中人物塑造的核心

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内心世界,而对情感的认识与表达每个人也不尽相同。不仅人事如此,歌剧作品中的每个角色也是如此。第一,一部歌剧在创作的过程中,剧中角色如果没有精心打磨的人物情感,歌剧作品的质量也会由此下降,从而逐渐被观众所淘汰。第二,演唱者作为情感传递的桥梁,在歌剧展现给世人的过程中重要性不亚于歌剧的创作,而人物塑造一直以来是歌剧演唱的重点与难点。人物的塑造不仅要尊重原著,还要根据自身对人物的理解二度创作。在以往成功的案例中,有经验的演唱者往往会完全尊重原著的人物情感,而在表演方面进行创新,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情效果。反之,如果随意更改原作品的情感,则会造成较大的争议。所以,不论怎样塑造歌剧中的人物,人物的情感都是绕不开的话题。只有深刻领悟人物的内心情感,再通过精湛的演唱技术将情感表达出来,才能更准确地塑造人物形象。

二、中西歌剧的差异与情感研究

(一)不同的人文造成情感表达差异

情感的表达在歌剧的演唱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演唱技术有高低之分,但情感的表达却没有高低的界限。换句话说,即使技不如人,但只要情感到位也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当然,情感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先不论歌剧中每个具体的角色,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文化的不同也会影响到歌剧演唱中情感的差异。正所谓艺术作品源于生活,歌剧中的人物与故事均是生活的缩影。以中、西歌剧作品为例,因为生活方式的不同,中、西情感表达的方式也不尽相同,其中,我国在情感的表达上主要呈现出感性的特征,而西方的情感表达则较为直接、理性。而这样的情感表达也会体现在作品的创作之中,如歌剧《木兰诗篇》中木兰细腻的情感与替父从军时的矛盾,再如《费加罗婚礼》中伯爵夫人直抒痛苦和对幸福的渴望。所以,不同国家或地域的音乐作品均具有着一定的独特性,尤其是在情感表达方面,演唱时一定要进行细致的情感研究。如果按照本身的情感表达习惯来饰演歌剧作品中的角色会很容易造成情感表达不准确、人物塑造层次不足等情况。

(二)音乐文化形成不同的创作方向

音乐与语言相似,人们用语言能够表达的喜怒哀乐同样可以用音乐表达出来。众所周知,音乐兴起于人类文明之后,当人类具有一定的社会性之后,音乐才得以诞生。换句话说,人们在创作音乐时也会根据自身文化的特色选择素材。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国的五声调式与西方的大小调体系便是中西音乐文化差异而形成的产物。中、西音乐文化决定了歌剧创作方向的差异,在西方古典主义的影响下,西方歌剧作品往往注重于写实,即西方歌剧有着较强的戏剧性,故事情节也非常扣人心弦。而中国歌剧作品往往会在创作中加入特有的五声、六声调式,而五声调式没有半音的特点也使得带有五声调式的作品有了更多遐想空间,从而迎合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传统文化特点。与此同时,六声、七声调式加入的偏音也会使得音乐变得更加特别,从而可以用来表达特定的情节。所以,写实与写意是中、西音乐文化最主要的差异,在情感的表达方面,演唱西方歌剧作品时要注意尽可能的直抒胸臆,将浓烈的情感完整表达出来;而对于中国歌剧作品,就要结合人物的特点与情感过程,运用含蓄、会意式的情感表达方式进行诠释。

(三)结构与乐思对情感运用的影响

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音乐文化对中、西歌剧作品情感的表达有着很大的影响。从创作层面来讲,调式的选用决定了情感表达的方法,如有再现和无再现的曲式结构,有再现的曲式结构在情感表达上往往较为完整,而无再现的曲式结构会给人意犹未尽的情感体验。当然,个别作品也会有所区别,这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次,在旋律的创作中,西方歌剧因为有着严格、完善的体系支持,从而决定了旋律的和谐性,在西方歌剧中,每个乐句或每个音之间都体现出十分规整的层次感。但中国歌剧则有所不同,因为写意大于写实的特点,旋律的创作往往具有一定的情韵,从而呈现出线条型的旋律特点。所以,鉴于西方歌剧在旋律方面有着层次分明的特点,情感的表达也需要循序渐进。而中国歌剧作品旋律性较强,情感的表达也需要根据旋律的进行保持流畅与完整。

三、中西歌剧的情感把握

(一)情为基础的发声原理

西方的歌唱艺术形式距离传入我国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了,在我国歌剧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歌剧艺术在借鉴西方歌剧艺术的基础上,利用自身优势创作出许多优秀作品,但中西方歌剧演绎都是以情感作为发声原理的基础。“乐者发于声,声者发于情”,歌剧演唱者的情感表达是歌剧艺术的魅力体现,要做到用声音传递感情,用外在表情刻画人物特点,打动观众内心,让观众陶醉于美妙的歌剧当中。歌剧中表演者的情感演绎是发声原理的基础,也是歌剧表演成功与否的关键。歌剧需要情感点缀,情感为歌剧注入新活力。歌剧的情感走向决定歌剧的格局,歌剧演唱者要把发声原理和情感有效融合,营造出思想风格和情感为一体的意境。歌剧的情感表达需要声音来烘托,这里的声音指的是嗓子、声带,因此要加强气息和声带的协调配合训练,也要加强声带的机能训练,但是仅靠声带是不够的,还要每个共鸣腔体一起配合。歌剧的发声需要运用全身器官,全身吸气、膨胀,并带有演唱热情,这样的发声演唱才能深入人心,才能将作品完美的表现出来,才能够使观者受到感染,产生共鸣。歌剧情感的表现是歌剧艺术的灵魂。优秀的歌剧表演是表演者的情感与发声原理产生了共鸣,表演者带有丰富的情感演绎歌曲,可以让观众感受到表演者的用心,更容易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展现出歌剧动人的旋律和丰富的情感,也让演唱者拥有一个高昂的表演状态。歌剧表演者拥有正确的发声唱法,再加上饱满的感情,将极大程度的与台下观众引起情感共鸣,让歌剧表演深入身心,有利于歌剧表演艺术的发展。

(二)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

西方歌剧对我国歌剧文化影响深远,民间故事和历史都是我国歌剧创作取材的源泉,我国在学习西方歌剧的文化基础上,结合本国文化,创造出很多深受大众喜爱的歌剧。例如歌剧《原野》,演出以来深受好评,这部歌剧也在西方舞台上进行多次表演,让西方的观众感受到了中国歌剧的独特魅力。这个歌剧演唱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歌剧带给了观众感同身受的情感体验,歌剧表演者深入角色中,用细腻的情感表达角色的微观变化,让观众拍手叫好。歌剧角色的舞台形象塑造是建立感同身受的情感基础。歌剧演员要用心来演绎角色,拉近表演者与观众的距离,让观众跟随着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而变化,更容易获得观众喜爱。歌剧演员的基本素养是对剧本内容熟悉,对剧情结构脉络清晰,对剧情表达的思想有所掌握,知道歌剧角色的定位,将自己当作剧本中的人物来演绎,表达剧本人物的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首先表演者对剧中的角色要有研判与设计;其次歌唱时对角色的塑造还需要对所扮演的角色内、外气质进行把握,如性别、年龄、受教育的程度、从事的职业、家庭背景、社会地位等.它们都是构成一个鲜活歌剧形象的基础,也是有机整合的歌剧表演中最直观的部分,让观众身临其境的同时能感受到剧中人物的真情实感。

(三)咬字为核心的情感把握

语言是情感表达最直接的方式,在歌剧演唱中规范的咬字是情感表达的基础,同时也能够起到提升甚至升华情感的作用。首先,在演唱中、西歌剧作品时,要根据我国以及西方各国家的语言特点对咬字进行规范化处理。如演唱意大利歌剧作品时,因为意大利语相比于中文,其没有声调且母音只有五个,在演唱时虽然不用考虑声调问题,但需要利用横膈膜对抗的力量将每个母音咬清,这也是意大利语所谓的“字正腔圆”,与此同时,很多演唱者在演唱意大利歌剧作品时习惯于先跟学意大利语,待作品熟悉后再了解其中文字含义或只进行大概的了解,这样的方法虽然能够流畅的演唱作品,但不求甚解的方法显然无法提升作品的情感表达,只有先了解作品讲述的内容,才能够更深入的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情感。其次,汉语与意大利语或其他国家的语言相比拥有更多的母音与辅音,并且语言中有着声调的区别。尤其是在用美声唱法演唱中文歌曲时,很容易出现因咬字浑浊而造成的离调或跑调现象。在歌剧的演唱中除了咏叹调之外,还有着很多的宣叙调,如果咬字混乱则会影响到歌剧作品整体的质量。所以,演唱中国歌剧作品时,除了要加强咬字练习以外,还要重点研究每个字的归韵处理,从而将每个字的韵律咬出,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作品的情感。最后,不论是中国歌剧作品还是西方歌剧作品,在每部作品中每个角色或者每个唱段中,歌词的每一个字都是有其存在意义的,换句话说,歌剧的创作者不会将毫无意义的表达加入到歌词之中。所以,在学习作品之前先要了解作品的内容与情感的意义,将每个字用情的表达出来,换句话说就是声乐艺术中常说到的以情带字。

四、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从情感在歌剧中的地位出发,举例分析了中、西歌剧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差异,结合演唱实践论述了中、西歌剧演唱时的情感把握,从分析中可以看出,情感一直以来是声乐艺术的核心,而歌剧因为角色的多样化、具体化,使得情感可以更加得以凸显。演唱歌剧作品不同于演唱艺术歌曲等其他体裁的声乐作品,尤其是在演唱不同国家的歌剧作品时,不能以偏概全,情感的把握要结合实际,尤其是需要从文化的角度来思考情感的表达,当然文化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如咬字、情感表达方式等,正所谓“慢工出细活”,只有一步一个脚印,仔细钻研作品,尽可能的照顾周全,才能达到更精确塑造角色的目的。

作者:刘雨东 单位:江苏省演艺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