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西方文化差异性对母语负迁移影响,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对汉语母语产生负迁移影响。母语负迁移表现在语言文字、文章结构和句法结构、时态等方面,对英语学习者的二语习得产生干扰。因此,结合文化差异性,掌握母语负迁移规律,并规避母语负迁移对二语习得产生的负面影响,对提升英语学习者语言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二语习得;母语负迁移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文化是语言的基础。根深蒂固的母语文化植根于二语习得者的内心,并对第二语言的学习产生反作用力。因此,文化的差异性对母语负迁移具有深远影响。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分别属于汉藏语系和印欧语系,它们的历史演变、地理环境,社会人文千差万别,因此在语言表达上也大相径庭。所以,理清母语负迁移、文化、语言等概念及联系,具体剖析中西文化差异对母语负迁移如在文字、句法、语序时态和介词使用等方面的影响,对英语学习者理解中西文化差异性及其影响,减少母语负迁移的负面效应,提高英语综合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概述
(一)语言迁移理论
语言迁移是第二语言习得(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的重要组成部分。母语迁移(L1transfer)指学习者的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迁移分为正迁移(positivetransfer)与负迁移(neg⁃ativeetransfer)。当母语和目标语言有不同的语言系统和特征时,会发生负迁移现象。由于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英文在表达上也有诸多差异,这种差异对语言的学习产生消极影响:表现为语言过度泛化、省略、过度使用和回避等方面。[1]
(二)文化和语言的内涵及联系
文化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包括思想意识、自然背景、道德法律、风俗习惯、情感交流等各个方面,文化融于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和方方面面。[2]对文化比较全面的解释为:文化是复杂的综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3]而语言是人们进行信息记载、情感表达、思想沟通的符号。语言拥有多重属性如工具性、社会性和文化性。语言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文化和语言密切相关,相辅相成。语言承载着文化的信息,文化是语言发展的根源和基础。[4]两者相互依存,互为表里。语言和文化具有多维关系。这两者都有典型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特殊的民族和地区具有独特的文明印记,并形成特殊的话语和文字特征。随着时间的变迁,两者都体现出共时性和历时性变化。文明的传承依靠话语和文字的记录,而历史文明的演进又对中英文话语表达产生深刻影响。跨文化交际语境下,不同民族和地域间开展多方面、多层系的文化和语言的深度交流。语言和文化是紧紧相连的整体,要提高语言的应用能力,就要深挖语言背后的文化特色,深入理解语言产生的文化根源和语言应用的文化心理。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对母语的负迁移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中英文的语言要素差异也较大,且这种差异导致母语负迁移现象的产生。
(一)文字的差异文字是人们用表意符号记载
和表达思想与信息以代代相传的方式和工具。[5]文字和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础。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意音文字是由表示文字意思的象形符号和表示字读音的声旁组成的文字,中国字是由表形文字进化成的意音文字。汉字由形旁、声旁和配旁三种元素构成。[6]和汉字对比,英文是字母文字,它借用了26个拉丁字母,如果将每个单词的字母拆开,则失去了其原有意义,只有将拼写字母都连起来读写,单词才呈现出表达的信息内容。文字和词汇的使用集中体现了不同文明孕育出不同种族千差万别的思维方式和性格特点。华夏儿女源远流长的主流思想是重大局,重整体、重团结,重和谐。这种民族特点被形象的赋予在中文汉字的形态上。汉字在书写时对间架结构的对称均匀十分讲究,这点特别突显中华民族的中庸之道。然而,西方人更加注重个人主义、独立自由等方面,在英语单词中,也反映出西方人的此种特质。比如“I”这个字母,把它大写,意思为“我”,26个英文字母,只有“I”大写,单独成词,并且具有意义,展现西方人对自我意识的重视。汉语和英语使用不同词性的词汇,致使采用的句法结构也千差万别。汉语的语言结构是动态的,擅用动词表达思想和动作的意义。在汉语中,动词出现的频率很高,汉语的倾向为动态性呈现。英语的语言结构是静态的,经常使用名词或者其他词类来进行动作的表达,名词可为动词的同源名词。在英语中,一句话有且只有一个谓语动词,因此,英文的造句会受到诸多限制。由于这种限制,动词出现名词化现象,即英语语言由动态性变为静态性。这样,动词的形式进行改变,符合英文语法结构,但是其内涵与意义得以保留。比如“我支持你”这个中文表达,翻译成英文可以为“Isupportyou.”但是结合英文的语言结构特点看,翻译成“Igiveyoumysupport.”会更加自然贴切。汉语动词较多,所以表意时通常用简洁的动词,而英文名词相对较多,所以常用名词形式增加句式表达的多样性。中英文文字和词汇归属不同,母语汉字对学习者英语单词与词组的记忆和使用会出现干扰。这种情况更多的出现在英语语法学习中,如学习者会省略单词the、a、an等,或者省略复数形式的“s”等,此类错误是母语负迁移的表现。在汉语中,直接用数词表达单复数,并不强调词汇形式的改变,汉语不同的语言习惯是英语学习者二语习得的拦路虎。因此,了解中西方文化文字和词汇的差别,在语言学习中,重视词汇形式的变化,对精准、地道的进行英语表达至关重要。
(二)文章结构和句法结构的差异
中英文在文章结构、叙事方法、句型系统和句式结构上有着显著不同。中国人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找到不同事物彼此联系的相似处,以“中庸”的方式处理问题。这种模式注重具体和直觉,而对论证和逻辑思维不甚在意。然而西方人是“分析型”的思考方式,更注重部分细节的解析。西方人强调以实证为依据,进行论证,更重视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以上中西方人不同的思维模式折射出中西方不同的文化理念,而这种根深蒂固的文化基础又导致中英文在句式和句法结构上的差异。这种差异导致汉语语言负迁移的产生。在英文写作和表达中,中国人常常出现内容冗长且观点不清晰等问题,此类行文思路是汉语母语负迁移的突出表现。中文文章通常为“螺旋式”结构:中国人表达方式的特点是,首先从一个侧面切入,先铺设事情发生的情境,以及故事的来龙去脉,慢慢进入主题,最后画龙点睛,阐明中心思想。[7]这种文章特点与中国人追求谦逊委婉、低调沉稳的处世之道息息相关。因此,中文写作中,常把时间、地点等信息一一列举出来,再阐述其造成的后果。英文文章为“直线式”结构:直接点出主题,开门见山,表达态度和观点,突出要点,再具体逐步展开论证。[8]所有英语文章中会有很多复合句和从句套从句的“套叠句”,即英语的长难句。英语作文中,句子要有逻辑性,层次论证要清晰,先强调结果,之后才具体分析各个因素。所以在英文句子中,谓语动词常常出现在句首。如果主语太长,就要把修饰主语的成分后置。如以下例句:Theideathatthegreat⁃nessofpeoplecanbejudgedbythosewholiveafterthemratherthantheircontemporariesispartiallyrighttome.如果按照以上英文表达书写,主语就太过冗长,因此,更地道的英文表达应该把修饰主语的同位语后置,句子变为:Theideaispartiallyrighttomethatthegreatnessofpeoplecanbejudgedbythosewholiveafterthemratherthantheircontemporaries.这样就避免了英文表达中的头重脚轻之感,也更加符合英文的语言规范。中文是非形态语言,其句法结构注重意合。中文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和语义表达语言的逻辑,思维方式直接外化于话语表达,故中文不特意的强调句子各成分的所属关系,使用词汇时,并没有出现很多辅词和助词。而英文是形态语言,英文的句法结构特别注重形合。英文突出句子各部分间的逻辑关系如转折、对比、并列、让步、因果、条件等。而实现句法结构的形合,需要通过英语词汇的形态变形和形式变化来实现,并且英文需要使用关系词和辅助词突出句子各成分间的所属关系。英文句法结构十分注重语言形式的这样的语言特点与西方人重理性,重论证的文化渊源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汉语运用横向线性排列式结构组织语言。汉语本身文字和语言表达在形态上不产生变化,利用语序和语义呈现语法关系。动作的顺序与句子语序一一对应,以某一概念或者意群为中心,再具体详尽地展开阐释。这样的句式结构像竹子样通达简易,故中文句式被称为竹形句式。而英语在主谓宾主干表达的基础上,要运用大量的词汇形态变化和时态变化呈现句子的语法关系,这样就形成了句式结构上的树形形态。中英句式系统也截然不同。中文的构句系统为“分散式”,按照先次要后主要、头大尾小的模式排列句子,和中文文章特点也相互呼应。而英文构句系统为“聚焦式”,形成先主要后次要、头短尾长模式,并且被语法框架制约。英文的语序结构必然伴随着纷繁复杂的语法句法规则。汉语对英语句式和句法结构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如中文句子通常较短,当英语学习者看到关系句众多的英语长难句时,理解十分吃力。这些差异也是语言学习的难点。因此,在语言学习中,增加中西方文化的对比,并熟悉这些文化差异引起的母语负迁移现象有助于学习者多角度、多层次、全面的学习英语。
(三)时态的差异英语学习者在二语习得时常
在时态上面临困难,这也是由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致使母语负迁移引起。汉语不重视语言时态的使用,无论是在古汉语还是现代汉语中,都不强调动词时态的意义。因此,在中文表达中,对动作的时态不做强调。时态的表达形式也较为简单:加上一个时间状语或虚词,如“着”“了”“过”“不久”等词,以鉴别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态。例如:“她吃过饭了”“我正看着电视”“不久,我弟弟就要参加高考了”。但相比英语和其他语言对于时态精准的区分,中文的时态表达仍然是弱化项。而英语有严格的时态差异。英语包括16种时态。[9]英语表达,特别重视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时态的对比。这是由于西方人推崇环环相扣的逻辑推理,看重对事情经过明确清晰的描绘。所以,在英文写作和口语表述时,要正确运用不同的英语时态。如这句话:IwillgotoTibetnextweekandIseenumer⁃ousmountains.通过对时间状语的分析,我们可知这件事发生在将来,这里要用一般将来时态,故see需要改为willsee。此外,英语时态要特别注意一点:描述众所周知的真相和广泛存在的真理时,都要用一般现在时进行表达。这个语言知识点映射出西方人的文化内核:突出其对事实和真理和的尊重和追求。在英语学习中,学习者回避使用英文的各种时态,对时态产生混淆,也是受中文不重视时态表达影响。因此,深刻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规避母语负迁移的不利影响,有助于学习者加深对语言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四)介词用法的差异
中英文都有对时间的表达。因为中西方人对时间理解角度的区别,在时间的表述上也不尽相同。不同的话语体系采用不同的隐喻方法描绘时间概念。[9]如中文有“上午、下午”“上周、下周”相关表达,这些表述显示中文对时刻和时间投射的空间为垂直方向。而英文对应的空间为水平方向。如“lastweek、nextweek”。了解这个中西方文化差异,在翻译中文的时间概念时,不能把“上、下”机械得等同于“up、down”。在语言学习中,把握中西方文化的认知规律,更容易清晰准确地记忆表达。中国人在使用介词时,会出现泛化和张冠李戴等语法错误,也是受到汉语母语负迁移的影响。中英文对于地点介词的使用大有不同。中国自古幅员辽阔,家国思想深入人心,天下大同观念根深蒂固。这种核心价值观映射在地点介词的使用上。中国人自古就有天下一家,天下大同的观念,[10]所以,中文地名中前缀介词没有精准区分,几乎所有地名前的介词都被“在”一字概之。如:“在中国”“在家里”“在桌子上”。无论地点范围大小,一律称为“在”。而在西方,无论国家还是人民都强调“个人主义”,注重隐私和界限感,并强调地区的差异和量化的对比,倾向对地点、位置及范围更精确的表达。所以用英语表达方向位置时,要特别注意介词的用法:根据地点范围的大小,使用不同的介词。如“在中国”为“InChina”,“在家里”为“athome”,“在桌子上”为“onthedesk”。英文地点介词复杂化和多样化也体现出其严谨的思维方式。掌握文化差异导致母语负迁移产生的规律,避免母语负迁移的负面影响,有利于增强学生英语学习自信心和积极性。
三、结语
中西方文化的迥异导致汉语母语负迁移的产生。母语负迁移现象表现在语言表征的差异性上。学习语言,要学习语言中蕴含的文化。语言表达只有在所属文化的渗透下才凸显出更自然、更丰盈的含义。如果把语言独立于文化之外研究,学习者永远无法真正掌握和运用语言。[11]总而言之,进行英语学习,要结合言语背后蕴含的知识背景,把握语言规律,了解文化差异性和母语负迁移等规则,规避母语负迁移产生的消极影响,[12]多层面提升英语综合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者:李亚妮 周跃红 单位:山西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