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分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积极践行,以及对其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心。高校是国家文化工作的前沿和人才培养基地。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新时代提升国家文化竞争力的必要措施。在制定举措,开展具体工作之前,准确把握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内容,清醒认识工作将要面临的困难,至关重要。文化自信培育工作应该以课堂为主要阵地,尤其要重视提升公选课质量,同时以新媒体平台为工具,以课外活动为补充,在多方配合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即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能历经艰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文化自信培育的重点对象。在2014年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反复强调了文化兴盛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间的密切联系。总书记亦在许多场合援引传统著作,国家的施政理念也总能在经典文本中寻到端倪:“天下大同”与“中国梦”伟大理想,“道私者乱,道法者治”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与当今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由此可见,我们应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价值充满自信。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一脉相承。“正因为深深地根植于中华传统精神与优秀文化中,所以中国道路才不断焕发新的生机,爆发出无尽的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因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其提供丰富滋养与活力之源。
一、高校开展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必要性
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和人民的幸福,无不是当代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责任。高校是国家的人才培养基地,大学生是国家未来文化创造的中流砥柱。大学生群体的文化风貌,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国家的文化风貌与文化走向。因此,高校文化自信培育工作,在整个文化自信建设工作中,占据关乎未来、关乎国家文化发展命运的重要位置。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十分重视发展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其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魂”与“根”。然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高校大学生往往忙于课业、实习、考证等事务,对课堂以外的传统文化学习与了解感到不耐烦,甚至将其作为迂腐、落后的文化弃之不顾。即使是传统文化中公认的历史瑰宝与基础性的经典著作,也常常被大学生所忽视。一项高校经典文化著作了解情况调查研究表明,不到一半的大学生表示全部或部分读过四书,受访者中表示完整读过《论语》与《孟子》的仅占38.3%和12.5%。大学生不但面临文化传承的危机,亦面对着外来思潮和意识形态的诱惑。西方文化在大学生文化生活中占据着愈发重要的地位。好莱坞电影、美剧、韩国综艺、日本动漫,被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追捧。电影中拯救世界的英雄大多金发碧眼,主人公的装束也多为西式、韩式。这些外来文化资源不仅会使大学生审美西化、韩化,更会在潜移默化中让大学生接受消费主义,对西方国家逐渐产生虚幻的好感。不曾熟读《论语》《孟子》,而且英语阅读量远大于传统典籍阅读量的大学生,若终日暴露在诸如《复仇者联盟》这类好莱坞文化产品的轰炸下,其民族认同感、文化认同感必将逐渐削弱,从内心接受西方价值观也只会是时间问题。一项针对武汉八所高校大学生受西方文化影响程度的研究显示,有超过一半的大学生对好莱坞电影持浓厚兴趣,更有28.6%的大学生表示愿意移民美国。5若任由外来文化抢夺高校文化高地,任由传承五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逐渐凋零,此消彼长之下,中华文化将会逐渐消失于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也将由于缺少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而失去精气神。由此可见,高校开展文化自信培育工作迫在眉睫。
二、高校开展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挑战
近年来文化自信培育工作在全国范围内蓬勃开展,关于培育举措的文章成果丰硕。然而,我们永远不能忽视我国人口构成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要求我们要充分尊重不同人群的特殊性,针对其特点设计不同的培育举措,而不能盲目套用。高校是国家进行高等教育的场所。大学生是国家青年群体中的文化精英,在同龄人中具有较强的知识储备、理性水平、思维能力与逻辑判断能力。大学生这一群体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高校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首要目标,是“说服”,即通过大学生的学习和思考,促使其在理性判断的层面上,认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脱离理性的文化自信,只会沦为文化自大。经过思考和判断的自信,才能根植于大学生心中,使其心甘情愿,积极主动地维护和发展中国文化。认识是判断的前提。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首先需要对中华文化有所了解。不阅读《论语》,就不可能领会并吸收其中的思想精华,也就不会对中华儒家文化做出理性判断,就不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自信。因此,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第一步,是让大学生走进中华文化,了解中华文化。在此基础上,培养其对中华文化的兴趣,培养自觉学习的习惯,在学习文化的同时树立自信。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会遇到至少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困难:1.大学生面临课业、科研、社交、实习等多方面压力,有较多日常事务,可支配于必修课业之外的文化学习时间有限。2.大学生生活习惯、日常作息不甚统一,不同专业学生甚至同一专业学生,都可能有截然不同的日程规划与时间安排,集体学习时间有限。3.中华文化与外来新兴文化在某种层面上处于竞争关系,它们共同争夺大学生的文化视野与青年人的文化高地。而大学生常常会认为中华文化要么陈旧腐朽,要么过于严肃,“格调”不高,不如英美、日韩文化那样新鲜、具有吸引力。也就是说,即使大学生有时间进行文化学习,如何使其选择中华文化亦是个难题。4.大学生群体内部的性格性情、学习习惯、文化取向千差万别,这种丰富性对教育方式的选取提出了挑战。5.大学生处于一生中最具活力和朝气的年龄,虽然学习能力强,但亦有兴趣多变,容易“三分钟热度”的特点。而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都是成体系、有系统、具有相当理论深度的。这种深度,决定着文化学习过程决不能是“速战速决”式的。这种长期培育的要求,与青少年的性格特点,形成了某种矛盾。
三.高校开展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举措
(一)高质量公选课堂:以理服人
课堂是大学生获取文化资源的主要途径,也是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由于高校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目标是整个大学生群体,所以在课堂方面的主要发力点,就应该是涉及专业广、覆盖学生数多、课程设计灵活性大的公选课。以往大学生常会有“重专业课,轻公选课”的潜在共识,即认为专业课与本专业的核心内容挂钩,且不同的专业课之间往往具有连贯性,需要认真学习,而上公选课的主要目的只是修够学分,这使得公选课处于一种较为尴尬的地位——学生在课堂上既不能充分汲取知识,也不能得到有效放松。如果对公选课进行有效升级,将为高校文化自信的培育工作争取不少空间。首先,课程开设方面加大投入。鼓励那些文化底蕴深厚、业务能力强的教师在完成所在专业教学任务的同时,面向其他专业的同学开设公选课,使那些有兴趣了解中华文化的学生得到富有权威性和具有一定深度的指点,而不是停留在科普式、兴趣班式的学习层面。其次,建立科学可靠的考评机制。相比于评分严格、评价标准较为一贯的专业课,公选课的评价机制较为混乱。每到选课时间,学生们问的最多的,并不是“哪些课最精”“哪些老师文化素养最高”,而是“哪些课程好通过”“哪些老师给分最高”。这样就导致了一些内容精彩、文化资源丰富的课程,由于评分较低而被学生冷落。学生出于对体面分数的追求,可能会选择一些自身兴趣不大、参与欲望不强但平均分高的课程,造成教学效率、课程效果得不到提高。因此,规范公选课的评分机制,迫在眉睫。较为统一的评分标准和分数分布,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公选课,从自身感兴趣的方向切入中华文化。
(二)课内外结合:以情动人
文化自信培育工作应该重视课堂,但不应该局限于课堂。如果当代大学生只在课堂上才能些许了解到中华文化,一下课就浸泡在欧风韩风的文化氛围中,文化自信的培育工作也很难取得进展。为了营造学习中华文化的校园氛围,各种活动的举办不可或缺。目前高校所举办的文化自信培育活动往往以集体学习、听取讲座等形式开展。这类活动与课堂学习并无本质差别,很难吸引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活动组织者可以将文化自信培育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结合,举办诸如“古文朗诵比赛”“古风歌曲咏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辩论赛”等等,加入竞赛、社交等元素,在激发兴趣的基础上逐渐拓展理论深度,以此推进工作开展。与校方举办的活动相比,由学生自办文化活动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性,并可以从活动的组织和参与两个层面,对大学生进行锻炼。因此,在以学校牵头组织活动的同时,校方也应逐渐放权,鼓励学生自我创建文化学习协会和共同体,推动形成学生举办、学生参与、学生受益的文化活动长效机制,以克服大学生缺乏文化参与长期兴趣的难题。
(三)善用新媒体:寓教于乐
当代大学生每天花费相当多的时间在手机、电脑上,从短视频、微信等新媒体获取大量信息。这些平台的存在,亦为文化自信培育工作提供了良好土壤。如今高校对新媒体平台的利用,仍停留在较为初级的水平。比如利用其进行消息、信息查询、活动介绍等工作。5G时代来临,新媒体完全可以成为大学生领略中华文化魅力的重要途径和文化资源获取的重要补充。共青团中央依托微信公众号开展的“青年大学习”活动,通过文字、视频、题目相结合的形式,促使青年学习新思想,了解新理念,并将各省区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排名,以其多样的形式、丰富的内容以及针对大学生的亲和力,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在校大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校开展文化自信培育工作,可以参考这种成功案例,并与相关传媒知识结合,以拓展公众号、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的文化功能。
四、小结
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塑造,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它需要学校课堂、行政力量、学生组织、媒体平台等多方面的支持与配合。尽管开展文化自信培育工作会遇到相当多的困难,但这项工作的必要性和时代意义,要求我们必须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在西方极端自由主义思潮涌入的大背景下,高校是国家不容丢失的文化阵地。我们必须依托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以及凝聚着一代代共产党人智慧结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为中华文化的未来,培养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9(7):5.
[2]本书编写组.四个自信党员干部读本[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6:37.
[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3.
[4]沈壮海,肖洋.2016年度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111.
[5]王军.西方文化对大学生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武汉部分高校的调查[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3):5
作者:甄勇 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