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茶习俗与中西文化差异浅谈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饮茶习俗与中西文化差异浅谈,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饮茶习俗与中西文化差异浅谈

摘要:茶的故乡在中国,并逐渐传播到世界范围,成为居家待客中不可或缺的饮品之一。在不同文化背景中,人们在饮茶过程中发展出种类繁多的饮茶习俗。茶俗是本国文化的积淀,有较明显的地域特征和民族特征,本文以中西方饮茶习俗为切入点,分析其蕴含的深层次文化的不同,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中西文化,从而促进中西方茶文化的交流。

关键词:饮茶;习俗;中西文化差异;高语境文化;低语境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集体性格的体现,是民族心态的反映,生活的各个方面无不体现着文化的熏染。中国是茶之祖国,茶文化的摇篮,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载体之一,给人带来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中国人的饮茶习俗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态,在很多方面与西方国家存在着很大差异,中西方不同的茶事活动体现出各自深层次的文化特质。

1集体主义价值观与个人主义价值观

马克思认为人类历史和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华文明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有宽阔的平原,农业生态条件良好,众人聚居在一个地区进行耕作,相互之间联系紧密,依赖性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紧密相关,逐渐形成了集体主义价值观,其最重视的价值包括和谐、面子、孝顺、敬老、谦虚、节俭等。我国茶俗中的集体主义表现形式很多,如古代的宫廷茶通过茶礼仪将君臣等级关系转化成一种相对和谐的形式,给客人敬茶时先长辈后晚辈体现出尊老观念,以茶为祭中体现的敬老思想等。中国的十八道功夫茶礼俗是集体主义的完美表现,其第九道为捧杯敬茶,众手传盅。茶艺师用双手把龙凤杯捧至齐眉高,然后恭恭敬敬地向邻坐的第一位客人行注目礼后把茶传给他。客人按照茶艺师的姿势依次将茶传给下一位客人,直到传到坐在离茶艺师最远的一位客人,大家方才开始饮茶。众手传盅环节,把大家的心拉近,使气氛其乐融融。功夫茶的捧杯敬茶,充分体现了中国的集体主义观念,也即重视融洽的人际关系,重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交流。西方文明的发源地是古希腊,其地形多山,土地贫瘠,不适于农业发展,主要以手工业为主。各个行业之间的独立性较强,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换物资,讲究公平合理,实现各自利益。人际关系比较疏远,逐渐形成个人主义的价值观,强调独立、自由、个性。西方典型的茶文化中,早期以荷兰为代表。荷兰茶会的女主人不是统一配备茶叶,而是尊重客人的个人喜好,让每位客人自己选茶,放入小杯中,自行配饮。大家足靠火炉,边喝茶、吃糖果饼干,边进行交谈。饮茶结束之后,还有其他项目,例如喝白兰地酒,吃葡萄干、糖等。他们的饮茶习惯充分体现了西方人喜爱创新、追求个性的个人主义倾向。而饮茶大国英国除了其特色茶———下午茶之外,还有花样翻新的茶宴(Tea-Par-ty)、花园茶会(Teaingarden)以及周末郊游的野餐茶会(Picnic-Tea)。英国人在传统红茶中推陈出新,添加了各种鲜花、水果及名贵香料,配制成当今流行国内外的花茶、果茶和香料茶。另外,英国传统的下午茶也并非全部是相同的风格,主人提供给客人各种不同的选择,客人可以随喜好加糖、加奶或柠檬,个人的爱好和个性也在这些多种选择中得到彰显。

2注重自然与注重人文

魏光奇教授在《中西文化观念比较》一书中指出: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中国人思维方式的总体特点是“天人合一”,而西方人思维方式的总体特点是“天人相分”。这种思维模式表明了中西方利用外物时不同的认知倾向,即注重自然抑或注重人文。注重自然者力求与自然合一,注重人文者则期望改造自然,这两种倾向在中西饮茶的习俗中也有明显的表现。中国人泡茶和喝茶的平台———“茶席”的设计体现出中国人特有的自然观。桌布用布、绸、丝、缎、葛、竹或草垫等。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副秘书长朱仲海先生所著《中国茶道》一书,提到一些地方甚至直接于刚摘下的宽大芭蕉叶上泡茶、饮茶,使人如置身自然之中,轻松自在。如此雅境,充分体现出国人饮茶所重视的自然性。在茶具的选用上,则注重整体风格,使之与自然季节、茶室主题等相搭配。茶席上也会有一些配饰装点,如插花、香炉、盆景、工艺品等,或为新摘的疏梅一支,或为风干的莲蓬一枚,无不显出自然雅趣。中国大多数茶席的设计追求一种自然的境界,从茶室的装饰、茶具的选择、茶室内的摆件、配饰装点等都可以看出中国茶文化的内涵:不注重用具的高贵、繁复,注重身心和谐,不注重繁华和奢靡,注重意境清远。西方的“天人相分”观念使得人们在利用外物时,主要以个人为出发点,强调人类改造自然的价值。因此,不但是艺术形式,包括生活方式也体现出较强的人文色彩,而不像中国人那样非常注重人与自然的相合相融,这种观念在饮茶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英国茶室的布局注重用具的品位高档、造型精美,茶室环境优雅,布置装潢精美,文化气息浓郁,弥漫着高雅的情调和不同于自然风姿的美。例如,伦敦老百货店福登梅生的茶座四周绘有巨大的维多利亚时代印度和埃及的风景,茶室内播放轻音乐,刻意制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而不像中国茶席体现出的朴实、自然、天人合一的氛围。

3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

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是美国文化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的两个概念。他指出:高语境文化中的人们整体地观察世界,更多地利用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来传递信息;低语境文化的成员倾向于分析性地审视事物,更多使用明晰的语言进行交流。我国传统文化中,茶与婚俗的关系非常密切。在缔结婚约、举行婚礼等场合中,茶有着特殊的意义。例如,明代郞瑛在《七修类稿》中写道:“种茶下子,不可移植,移植则不复生也,故女子受聘,谓之吃茶。又聘以茶为礼者,见其从一之义。”当时人们认为茶树不宜移栽,移植就会枯死,以此祝愿男女青年爱情“从一”,有“至死不移”的寓意。茶树另一特点是常绿,我国古人借此比喻爱情之树常绿。以茶为聘,是把茶作为一种吉祥物,寄托人们的祝愿,象征新郎新娘永不变心,白首偕老。结婚后,也像茶树那样,枝繁叶茂,果实累累,以示婚后子孙满堂,合家兴旺发达。直到今天,中国许多地方仍然把茶文化应用到婚礼之中。例如我国南方地区历来有喝“新娘茶”的习俗,新娘成婚后第二天清晨,先拜见公婆,向公婆献茶,然后由婆婆带领拜叩乡里、敬茶,以示认亲。中国人含蓄内敛,不大用直白的语言直接表达意义和感情,常用自然之物来喻生活之理和隐含意义,如用茶来表达男女双方的心意和承诺,这是高语境文化的典型表现。茶虽然已经深入到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但却很少被用来以茶喻事或喻理。同样是婚礼,在西方,牧师会当着众人的面,直接用语言询问新郎:“你愿意娶这个女人为合法妻子吗?”对方要用明确的语言表达:“我愿意!”这种直接用语言传达意义的方式是典型的低语境文化的表现。西方人在看待事物时,通常会聚焦于事物本身,思维方式较直接,较少以自然中的事物来做比喻或替代,多依靠明晰的语言表达意义,多为低语境文化。

4修心养性与娱乐消遣

饮茶习惯融入到中西方的日常生活之中,除了茶水的基本功能——解渴、振奋精神之外,茶在中西方还被赋予了其他的作用。中国的茶道综合了儒释道各家之道。饮茶妙趣在于使人把心放在闲处,涤荡性灵。例如铁观音的冲泡程序一般为八道:白鹤沐浴(用开水洗净茶具)、乌龙入宫(把铁观音茶放入茶具)、悬壶高冲、春风拂面(用壶盖轻轻刮去漂浮的白泡沫,使其清新洁净)、关公巡城(把泡好的茶水依次巡回注入并列的茶杯里)、韩信点兵(茶水倒到少许时要一点一点均匀地滴到各茶杯里)、鉴尝汤色(观赏杯中茶水的颜色)、品啜甘霖(乘热细缀,先闻其香,后尝其味,边啜边闻,浅斟细饮)。在这些程序中,依靠丰富的想象力,中国人饮茶活动的空间和时间得到延伸,人的心灵走出茶室的方寸间,人自身的生命领域和情感体验得到扩充——有吉祥动物的相伴,有自然风光的呈现、有历史英雄的出场……。整个品饮过程中,用心理突破视觉和时间的极限,走入更广阔的空间,进入更悠长的历史,使饮茶之人的思想更开阔,也更沉静,有助于修心养性,体悟大道。西方的饮茶习惯是从葡萄牙公主嫁到英国之后在宫廷中盛行开来。饮茶成为当时王公、贵族及上流社会养生的妙品和风雅的社交礼节。之后,饮茶的风气逐渐普及到大众。英国的正式的下午茶有较固定的几种茶品和茶点,茶在当今已经成为欧美人士的生活必需品,但无论是英国的茶歇、下午茶或茶会、美国的冰茶或是法式的茶饮,虽然花样众多,但基本目的只是给人的感官带来更多乐趣和享受。茶刚传入西方时,只为达官贵人饮用。在正式的茶会上,主人选取最华丽的房间,选用最高档的茶具和茶叶,制备最精致的点心,华丽而奢靡。客人聚会一处,谈笑风生,追求一种浪漫的格调和舒适的感受。因此,西方的饮茶习俗中缺少仪式感和厚重感,基本很少提及茶对精神修养的作用。概而言之,茶在西方的主要功能是解除工作后的疲惫感的尤物,是聚会休闲、娱乐消遣的重要方式。

5结语

中西饮茶方式及风俗习惯的不同,体现了东方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倾向,而西方主要为个人主义价值观,还可看出东方重视自然、西方重视人文,东方主要是高语境文化,西方为低语境文化,同时东方注重在饮茶中修心养性,品悟人生,而西方重视其消遣娱乐功能。通过对比分析中西饮茶习俗,可以使人深刻了解中西方深层次文化的不同,更好地弘扬优秀的中华茶文化,从而促进中西方茶文化更深入的交流。

参考文献

[1]魏光奇.中西文化观念比较[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15-21.

[2]潘一禾.超越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的安全与探讨[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173-175.

[3]戴晓东跨文化交际理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86-92.

[4]朱仲海.中国茶道[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137.

[5]张彬,马秋边.茶之道[M].武汉大学出版社,2015.

作者:杜学鑫 单位:南阳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