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西文化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中西文化论文

体育文化中的中西文化论文

1.现代奥林匹克精神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对古希腊奥运会的继承和发展,在欧洲三大思想文化运动产生之后,人们对古希腊奥运会的向往之情日益明显,终于,在各方人士的不断努力下,现代奥运会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步于1894年国际奥委会的成立,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以“更快、更高、更强”为口号的它越来越为人们所期待。

1.1体育文化的发展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国交流的障碍也越来越小,体育文化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也受到了世界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随着信息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西方的体育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宽度也在不断的拉长。早期的体育更像是人的一种生活的本能,是人们为了与大自然、与野兽争夺生命权而产生的本能行为,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独一无二的智慧使得人在自然界中的主导地位逐步确立,体育运动也逐步发展成为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活动,体育运动的方式也逐渐增多,直至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成为人们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重要方式,一代代的流传下来,从而成就了我们今天璀璨的体育文化。

1.2世界性的奥林匹克

现代奥运会是全球影响最大的国际体育盛会,它是人类在体育发展史上的得意作品,它充分发挥了体育运动的各项功能,为人们呈现了现代社会所具有的全方面的体育文化。奥运会就是体育文化的一个饕餮盛宴,它在促进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去追求、去实现、去超越自己的梦想,把体育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奥林匹克文化不仅仅是一项体育文化,更是包含了哲学、政治等文化的综合体,对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平定团结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它是世界人们共同的文化瑰宝。

2.中西文化相互交融下的湖湘文化

阅读全文

学习传统文化中西文化论文

一、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文化的显著特征

(1)共享性。

它是各类带有普泛意义的概念、观念和行动标准的集合,是使得个体的行为被集体接纳的共同标准。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自人类社会产生,文化便相应存在,并为全体人类社会成员所共享。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西方近代以来的“声、光、化、电”,都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智慧结晶,都具有共享性。

(2)传承性。

文化的关键在于历史继承。文化具有界限清楚的内在构成,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结果,每个历史阶段的人都处在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并顺其自然地从上一历史阶段那里传承传统文化,并适应新的历史要求,因此文化具有传承性。

(3)地域性。

阅读全文

误译现象下的中西文化论文

一、翻译误译问题   误译,即错误的翻译。误译不仅在文字上,而且在思想意义上背离了原文,在翻译上是不可取的。不同的民族孕育着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之间有着普遍的相通性,又存在着不同的个性。在语言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正是上述的相通性为不同文化语言交流提供了可融的翻译基础。然而,其具有的个性或特性却阻碍了文化交流,引起文化的变异。例如:王维《终南别业》中的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被译成“Walktotheplacewherethewaterhasitssource;and,seated,awaitthebirthoftheclouds.”译文没有体现出人与自然界完美的融合,和自然界之动与止、时间与空间、行为与沉思等阴阳结构的关系模式,只是触及到了诗句运作层面的线性运动,即行为———目的之间的运动。这种译文使原文立体感消失,因为,英译句法层面的逻辑性、线性结构性导致了原诗语义蕴涵丰富性的失落。因此,在文学翻译中研究者们除了要关注文学的同源性,也要关注原语言在转变目标语言时的语言和文化等层面上的变异性,探究文学变异内在的规律性。   著名翻译家奈达说过:“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文化的复杂的内容(风俗、信仰、道德、法律等)体现为主体(原文)与客体(译文)的文化差异,差异导致翻译的变异,进而加大了翻译的难度。如李白的《长干行》中描写了女主人对经商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诗篇在景物相衬下通过人物的自白,把写景、叙事、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其中“十四”两句细致刻画了初嫁时的羞涩;“十五”四句显出了婚后的如胶似漆,又表达了妻子坚贞不渝的心愿;“十六”四句为丈夫远行而日夜思念;“门前”八句,看到苔深叶落,蝴蝶双飞,不禁感触自己的青春,盼望丈夫早日归来。而美国诗人庞德将“郎骑竹马来”译为“Youcamebyonbamboostilts,playinghorse”,把“竹马”误译为“高跷”。把“五月不可触”译为“Andyouhavebeengonefivemonths”,误把令人思春伤感的季节“五月”,误译为“你已离开五个月”。究其原因,庞德译诗中的错误在于不懂中文句法,更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忽略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这就导致了在语言转换中对诗文含义理解的歪曲,并导致了诗文翻译的误译问题。   二、文化变异中的翻译处理方法   翻译是一种过滤。在目标语言中译者如何传达要依据其对于原语的理解,同时须受到目标语文化背景的限制。1.直译法按照源语言字面上的意思直接翻译成目的语,要保留原语言的文化意象。例如下列短语:crocodiletears(鳄鱼的眼泪),alaughingstock(笑柄)。2.直译加意译法是指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法,对原文本稍作改变,既可保留原文本的形象,又易于理解。例如:Hecameoutwithhispoliticalsmileonhisface.(他走出来的时候,脸上带着一个政客惯有的笑容。)这句译文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文化特色,但是读者也许无法体会它所要表达的寓意。3.解释性翻译法解释法可以使译文保持原语的原汁和原味,也可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原文的精神含义。有人把“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翻译为“Faithfulwordsarecontrarytotheears;goodmedicinetastesbittertothemouth.”西方人对此可能会含义模糊,一知半解。倒不如直接译成:Honestadvicemaybedistastefultotherecipient.Honestadviceishardtoaccept.Truthisahardpilltoswallow.对原文寓意的解释翻译更鲜明形象和富有文化色彩。4.加注翻译法直译加注释可以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又便于不同文化的交流,使读者领会其特殊的文化蕴涵。例如:“theheelofAchilles”(阿喀琉斯的脚踵),在翻译中,译者要考虑国人的跨文化能力,如果不了解西方神话,很难理解深层含义。若加上注释,读者理解文本含义的同时又了解了相应的西方文化,做到了一举两得。   三、综述   纵观翻译史,误译是很难避免、客观存在的。韦努蒂在《对翻译的重新思考》的前言里指出:“译文是永远不可能‘忠实’于原文的,多少总是有点‘自由’发挥。它的本体从来不确定,总是存在对原文的增减。它也从来不可能是透明的表述,而只能是一种诠释的转化,把外语文本里的多义与歧义显露出来,又带入同样多面、同样分歧的意义。”翻译研究不再将翻译的准确性作为自己要关注的问题,不再以忠实为标准对译本进行价值判断,不再沿袭“作者中心”与“原文中心”的传统思路,而是转向以译者、译文为中心,将翻译问题语境化,探讨充满误读、误译的翻译如何影响目标文化,产生种种误译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机制。   作者:梁爽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阅读全文

文学作品视域下中西文化论文

1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

1.1从风俗文化看中西文化差异

风俗文化是通过各民族在长时间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全世界民族繁多,每个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风俗文化,而不同的风俗文化使文学作品的翻译之间造成了较大的差异。例如,“红”在汉语中有着吉祥庆祝、幸福美好的意义,而在西方文学中,“红”只是一种颜色,没有其他特别的意义;而“老”这个词在汉语中不仅表示“陈旧”“落后”,还可以表示对人的敬意,在英文中老仅仅是落后的代名词。因此,由于中西之间这种中西文化的差异,同样的文字代表的意义却不尽相同,使中西作品在翻译时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翻译人员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对文字词语进行单纯的翻译,容易使文章出现歧义,影响作品的翻译水平。

1.2从思维方式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行为、精神、物质等方面,是文学作品的重要表现依据。中西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思维差异,从而导致了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在文化领域中,思维方式所引起的差异是极为重要的,细微的思维差异很可能造成很大程度的文化差异,因此,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文化影响不容忽视。西方文化大多注重逻辑思维,着重于对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对其进行反复验证强调。然后中国文化却注重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出中庸之道,提倡万物皆有可取之处,属于一种中性的共性优化决策的方法论。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中国文化,都已经深入到民族的骨子里,影响着该民族人们的思维方式,使其创作的文学作品带着浓浓的民族色彩。因此,中西文化差异对文学作品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是造成中西文学作品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1.3从价值观看中西文化差异

价值观即代表个人对某种事物及其特点的整体认知,并作出心理评价。中国与西方国家不但在文化风俗和思维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对事物的价值观方面也有着不同的认识。文化风俗和思维方式对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们的巨大差异都会引起价值观的不同。除此之外,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也是造成价值观出现差异的重要因素。西方文化中十分推崇个个人英雄主义精神,认为个人主义是实现个人价值,体现个人奋斗的重要依据。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个人主义代表的是自私自利,不顾大局,个人逞英雄的唯我主义,是受到人们摒弃和排斥的。这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的,中国人普遍认为,应该具有大局意识,个体必须服从集体,只有团结才可以取得成功,推崇集体主义精神。由于这种文化传统,中国人极其抵制个人主义思想,提倡集体创造价值。因此,个人主义在中西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含义,褒贬寓意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来,在价值观存在差异的不同国家中,同一个词语的含义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使中西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障碍,从而造成文学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部分歧义。为此,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之前,应该深入了解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和背景,在翻译时还原作品的真实意境,增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促进文化的融合,进而提高中西文化发展。

阅读全文

翻译理论下中西文化论文

1.地理环境的差异与翻译

中西方所处的地域、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不同,所形成的文化也不相同。语言的产生与人们的劳作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英国作为一个岛国,通过航海认识了世界,因而生活中有许多习语源自于航海业。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以耕田为主,常有“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气壮如牛”等词;与中国文化不同,马在英美国家文化中则是吃苦耐劳的象征“work like a horse,as strongas a horse”。中国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中国人认为“东风”是美好和希望的象征。与此相反,英国人对“西风”有好感“东风”在他们看来是凛冽刺骨的寒风。

2.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

历史文化指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形成的文化,其中一个重要文化就是习语。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典故、俗语、和俚语。比如英语中的“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stone”直译为“一块石头打死两只鸟”,而汉语却说成“一箭双雕”或“一举两得”,德语说成是“一个拍子打死两只苍蝇”。我们汉语中的春夏秋冬,英语俚语是根据景物,候鸟表示季节,cuckooing(布谷催耕)意谓春、swallow(燕子)意谓夏、wildgoose(大雁)意谓秋、plum alone(梅花独放)意谓冬。

3.风俗文化差异与翻译

风俗文化是在日常生活中和交际活动中,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比如在待人接物,打招呼时,中国人习惯说“你吃了吗?”“上哪去?”“干嘛去?”表示一种亲切感和关心,但是西方人会很尴尬,觉得是在打听他的隐私。在西方,打招呼通常只是说“hello”“Morning”比较简单的打招呼。再比如说对于颜色的认知,西方比较注重科学理性的教育和科学态度。常用客观事物的具体颜色来象征某些抽象的文化含义。例如,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主要指鲜血(blood)颜色,所以red使西方人联想到“暴力”和“危险”从而产生了一种颜色禁忌。著名汉学家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意识到red可能会使英语读者联想到“流血”,所以采用小说原用的书名《石头记》,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中国文化中的颜色内涵和象征意义十分丰富,而且颜色词的象征意义是多元的。中国文化中的红色源于太阳,如烈日如火,其色赤红。所以喜庆的日子会常用红色。

4.宗教文化差异与翻译

阅读全文

电影视域下中西文化论文

一、好莱坞电影的文化特点

(一)注重“个人英雄主义”角色融入影片

好莱坞电影针对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几乎都怀抱的对于英雄形象的强烈幻想,而在影片中故意虚构个人英雄主义的故事来吸引、打动观众。在这方面好莱坞电影做得完美至极。这种英雄主义的精神表现在电影中,便是我们常在美国大片看到的个个充满顽强斗志的“孤胆英雄”。比如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超人》《钢铁侠》《功夫熊猫》等影片中,不少主角就是具有“个人主义”精神的英雄人物。

(二)剧情注重以“人性化”作为思想主题

叙事风格非常注重服务于剧情发展与主要人物的展现过程。通常是利用主角的心理描述把人性中最好的、最完美的、最积极的方面表现给观众,使观众从主角身上受到鼓舞,受到振奋。把主角看作学习的榜样,比如大家熟悉的《阿甘正传》就是这种表现“人性化”主题的代表影片之一。

(三)注重故事的完整以及人情世故的锤炼

影片常常通过这种表现方式来勾起观众的情感,触动他们的神经,来达到使观众普遍认同的目的。比如著名影片《乱世佳人》,整个故事体现女主角为了保护家园、照顾家人而表现出的勇敢独立、坚强、乐观等品质,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人性与人情仍是好莱坞电影进行不同价值观文化观传播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保证好莱坞电影票房不衰的重要法宝之一。

阅读全文

饮食差异下中西文化论文

一、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变现

(一)中餐体现和谐的饮食观念

人们常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兰州牛肉拉面是兰州的著名风味小吃,有着悠久的历史的兰州牛肉拉面就好像绵延万里的古丝绸之路一样。始于清朝嘉庆年间(1799年)的兰州牛肉拉面,从河南省怀庆府清化陈维精处学成的系东乡族马七六带入兰州的,后经后人陈和声、马宝仔等人以“一清(汤)、二白(萝卜)、三绿(香菜蒜苗)、四红(辣子)、五黄(面条黄亮)”统一了兰州牛肉面的标准。在其后两百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以面质精细、肉烂汤鲜的一碗面享誉天下,蜚声中外,让全国各地的人民了解了兰州牛肉拉面,赢得了国内乃至全世界范围内食客的好评和荣誉,被誉为“中华第一面”,成为餐饮业的一束奇葩。中国哲学作为东方哲学的代表,最主要的体现是宏观、直观、模糊以及不可捉摸,而前面讲的这种饮食观与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是不谋而合的。调和是中国菜肴的主要制作方法,而调和出一种美味使人们在用餐时所向往的,这种调和所讲究的就是适度、分寸,就是菜肴中所有的物料以及配料的配合,这也就是说明了中国哲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

(二)西方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

不管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而西方人讲究的是一天要摄取多少热量、蛋白质以及维生素等等其他的营养品,最重要的是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西方哲学的特点是形而上学,而西方的这一哲学体系同他们的饮食观念是相适应,食物之理味西方哲学所研究的对象,食物之理常为形上学理,他们之间相互连贯,便结成形而上学哲学。肯德基炸鸡,全世界的肯德基炸鸡几乎都是一个味,包括他们的产品包装、用餐环境的装修以及服务员的穿衣几乎都是一样的。肯德基炸鸡油的温度、时间以及每次放置几块,这些都是机器设置好以及严格要求的,我们只需要严格遵守以规范行事,这是为什么全世界的肯德基都是一个味道的原因。另外,配料的预备、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这些都是规范化的烹调的基本要求。

二、中西饮食差异的原因

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的体现就是和谐,同样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也渗透着和谐。在烹饪中“,和合”的思想体现为“五味调和”,就是说,烹制食物时,“五味调和”的基础是保留原味的自然之味,而指导这一调和就要阴阳五行的基本规律。“共享”的方式是中国人请客吃饭所采取的,大家喜欢围聚一席,共享良辰美景,共品桌上佳肴,这种集体主义思想大概源于“饮食所以合欢也”,强调一个“合”字。强调个人主义为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个人价值观,个人价值观与尊严对西方国家的人来说尤为重要,个体的特征与差异极其注重,这种与中国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取向也必然体现在西方饮食上。西餐中除少数汤菜,如肯德基里面的蔬菜鲜蔬芙蓉汤,是一碗里面是多种素菜原料集中在一起熬制而成之外,正餐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鱼就是鱼,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及时有搭配也是在盘中进行。例如,肯德基里面的“黄金咖喱猪扒饭”,就是一个盒子里面下面放一勺米饭,米饭上面的一边是猪扒,而另一边则是煮青豆,加两片番茄即可。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味道上各种原料互不调和,泾渭分明。“西方重分别”的社会文化都在以上体现出来。另外,西方人请客吃饭一分餐制奉行。首先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想吃什么就点什么,各点各的菜,按照自己的用餐习惯随意添加调料,彼此互不影响,连极小的孩子都有专门的高凳子,自己的一份菜,一套餐具,这也表现了西方对个性得尊重。

阅读全文

委婉语中的中西文化论文

一、委婉语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语言可以说是人类交流所需的最重要的工具。任何国家任何地区的语言都不能够脱离了文化而单独存在。这也直接导致了语言具有一定的文化性。中国是一个历史源远流长的国家。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差异也造就了现今汉语中委婉语的多样性和其独特性。相对而言,西方国家的历史虽然不如中国这样悠长,但是它们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经历以及其国家的本质等因素也成就了其不同于中国的委婉语的出现。

1.中西方委婉语中的宗教因素

众所周知,西方国家大部分都是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的国家,自然宗教在其文化中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西方国家的宗教中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存在,所有人都应当尊重并敬畏他。因此,在西方国家的很多委婉语中都不难发现宗教对此的影响。西方宗教最重要的《圣经》一书中就有明确的提出;“不可妄称耶和华上帝的名字,妄称上帝者,耶和华并以为他有罪。”所以在西方的语言中有很多委婉语来指代上帝的名字,例如人们会将上帝耶和华称呼为“主、全能者、至高者”等。而在英语中也经常有一些表达来委婉的称呼上帝,比如KingofKings,OurFa⁃ther,TheCreator,HolyOne,TheLightoftheWorld等。英语中对于上帝的委婉语数不胜数,甚至有时候还会看到用Dog的拼写方式来代指上帝的情况。但对于上帝的委婉称呼并不是唯一的一种常见的受宗教影响的委婉语。在西方国家中,地狱(hell)、魔鬼(demon)等词语也是只能在特别正式的场合才能够出现的单词,平时是需要使用委婉语来代替的。而西方国家中关于“死亡”的委婉语也大多与宗教挂钩。例如英语中会将“死亡”说为“toanswerthefinalsummons,gotoheaven,seetheangels,tobecalledtoGod”等等。从这些短语的运用中,不难看出西方人认为“死亡”的终点是天堂,是响应上帝的召唤。中国人,与之相对应的,从古至今的信仰都一直在发生着变化,所以没有特别固定的源自于某种信仰的委婉语。但是我们也很容易找到一些汉语中和宗教有关的委婉语。由于道教对于中国的影响,很多表示“死亡”的委婉语都来自于道教的思想,例如“驾鹤西去、羽化登仙、仙逝”等等。而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来自于佛教的“圆寂、坐化、转世”等等。他们分别体现了佛教和道教对于“死亡”不同看法,因为在委婉语的使用上也必然不同。

2.中西方委婉语中的价值观体现

除开宗教因素对于委婉语的影响之外,另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中西方社会中的不同价值观。这些不同的价值观直接折射在了委婉语的不同表现中。这里谈一谈关于“老”的词汇。在西方社会中,因为其所存在的个人主义,大部分人都以变老为耻。老年人都会尽力展现自己的能力并尽可能的将自己打扮的年轻一些。年轻人也早早的就自立门户,对于赡养老人这一点也并不是很重视。因此,“老”在西方社会中可以说是一个不太好的单词。因此为了避免说出这个单词伤害到他人,在英语中不难见到一些委婉语来表示“老”。例如:seniorcitizen,elderly,mature等等。人们在交际的时候都会尽可能的避免提到“老”这个单词。但是相反的在中国,人们一直将“尊老爱幼”看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整个社会都十分尊重老年人,年轻人也会尽力的担负起赡养老人的义务,而政府也会制定一些相应的福利政策以使老年人能够安享晚年。因为在中国人们并不会以“老”为耻,甚至大家都会认为老年人是“财富”。

二、结语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