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中西文化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体育文化中的中西文化论文
1.现代奥林匹克精神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对古希腊奥运会的继承和发展,在欧洲三大思想文化运动产生之后,人们对古希腊奥运会的向往之情日益明显,终于,在各方人士的不断努力下,现代奥运会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起步于1894年国际奥委会的成立,到目前为止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以“更快、更高、更强”为口号的它越来越为人们所期待。
1.1体育文化的发展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国交流的障碍也越来越小,体育文化作为人文精神的重要体现,也受到了世界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随着信息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中西方的体育文化交流的深度和宽度也在不断的拉长。早期的体育更像是人的一种生活的本能,是人们为了与大自然、与野兽争夺生命权而产生的本能行为,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独一无二的智慧使得人在自然界中的主导地位逐步确立,体育运动也逐步发展成为人与人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的活动,体育运动的方式也逐渐增多,直至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成为人们强身健体、娱乐身心的重要方式,一代代的流传下来,从而成就了我们今天璀璨的体育文化。
1.2世界性的奥林匹克
现代奥运会是全球影响最大的国际体育盛会,它是人类在体育发展史上的得意作品,它充分发挥了体育运动的各项功能,为人们呈现了现代社会所具有的全方面的体育文化。奥运会就是体育文化的一个饕餮盛宴,它在促进人们身体健康的同时,更加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去追求、去实现、去超越自己的梦想,把体育的魅力展现的淋漓尽致。奥林匹克文化不仅仅是一项体育文化,更是包含了哲学、政治等文化的综合体,对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促进世界的和谐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平定团结等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它是世界人们共同的文化瑰宝。
2.中西文化相互交融下的湖湘文化
学习传统文化中西文化论文
一、文化及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1.文化的显著特征
(1)共享性。
它是各类带有普泛意义的概念、观念和行动标准的集合,是使得个体的行为被集体接纳的共同标准。文化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自人类社会产生,文化便相应存在,并为全体人类社会成员所共享。例如,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西方近代以来的“声、光、化、电”,都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的智慧结晶,都具有共享性。
(2)传承性。
文化的关键在于历史继承。文化具有界限清楚的内在构成,有其自身发展规律。文化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结果,每个历史阶段的人都处在一个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并顺其自然地从上一历史阶段那里传承传统文化,并适应新的历史要求,因此文化具有传承性。
(3)地域性。
误译现象下的中西文化论文
一、翻译误译问题 误译,即错误的翻译。误译不仅在文字上,而且在思想意义上背离了原文,在翻译上是不可取的。不同的民族孕育着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之间有着普遍的相通性,又存在着不同的个性。在语言研究中,我们可以发现正是上述的相通性为不同文化语言交流提供了可融的翻译基础。然而,其具有的个性或特性却阻碍了文化交流,引起文化的变异。例如:王维《终南别业》中的两句诗“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被译成“Walktotheplacewherethewaterhasitssource;and,seated,awaitthebirthoftheclouds.”译文没有体现出人与自然界完美的融合,和自然界之动与止、时间与空间、行为与沉思等阴阳结构的关系模式,只是触及到了诗句运作层面的线性运动,即行为———目的之间的运动。这种译文使原文立体感消失,因为,英译句法层面的逻辑性、线性结构性导致了原诗语义蕴涵丰富性的失落。因此,在文学翻译中研究者们除了要关注文学的同源性,也要关注原语言在转变目标语言时的语言和文化等层面上的变异性,探究文学变异内在的规律性。 著名翻译家奈达说过:“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文化的复杂的内容(风俗、信仰、道德、法律等)体现为主体(原文)与客体(译文)的文化差异,差异导致翻译的变异,进而加大了翻译的难度。如李白的《长干行》中描写了女主人对经商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诗篇在景物相衬下通过人物的自白,把写景、叙事、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其中“十四”两句细致刻画了初嫁时的羞涩;“十五”四句显出了婚后的如胶似漆,又表达了妻子坚贞不渝的心愿;“十六”四句为丈夫远行而日夜思念;“门前”八句,看到苔深叶落,蝴蝶双飞,不禁感触自己的青春,盼望丈夫早日归来。而美国诗人庞德将“郎骑竹马来”译为“Youcamebyonbamboostilts,playinghorse”,把“竹马”误译为“高跷”。把“五月不可触”译为“Andyouhavebeengonefivemonths”,误把令人思春伤感的季节“五月”,误译为“你已离开五个月”。究其原因,庞德译诗中的错误在于不懂中文句法,更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忽略了中国特有的文化意象,这就导致了在语言转换中对诗文含义理解的歪曲,并导致了诗文翻译的误译问题。 二、文化变异中的翻译处理方法 翻译是一种过滤。在目标语言中译者如何传达要依据其对于原语的理解,同时须受到目标语文化背景的限制。1.直译法按照源语言字面上的意思直接翻译成目的语,要保留原语言的文化意象。例如下列短语:crocodiletears(鳄鱼的眼泪),alaughingstock(笑柄)。2.直译加意译法是指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法,对原文本稍作改变,既可保留原文本的形象,又易于理解。例如:Hecameoutwithhispoliticalsmileonhisface.(他走出来的时候,脸上带着一个政客惯有的笑容。)这句译文准确地表达了原文的文化特色,但是读者也许无法体会它所要表达的寓意。3.解释性翻译法解释法可以使译文保持原语的原汁和原味,也可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原文的精神含义。有人把“忠言逆耳,良药苦口”翻译为“Faithfulwordsarecontrarytotheears;goodmedicinetastesbittertothemouth.”西方人对此可能会含义模糊,一知半解。倒不如直接译成:Honestadvicemaybedistastefultotherecipient.Honestadviceishardtoaccept.Truthisahardpilltoswallow.对原文寓意的解释翻译更鲜明形象和富有文化色彩。4.加注翻译法直译加注释可以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又便于不同文化的交流,使读者领会其特殊的文化蕴涵。例如:“theheelofAchilles”(阿喀琉斯的脚踵),在翻译中,译者要考虑国人的跨文化能力,如果不了解西方神话,很难理解深层含义。若加上注释,读者理解文本含义的同时又了解了相应的西方文化,做到了一举两得。 三、综述 纵观翻译史,误译是很难避免、客观存在的。韦努蒂在《对翻译的重新思考》的前言里指出:“译文是永远不可能‘忠实’于原文的,多少总是有点‘自由’发挥。它的本体从来不确定,总是存在对原文的增减。它也从来不可能是透明的表述,而只能是一种诠释的转化,把外语文本里的多义与歧义显露出来,又带入同样多面、同样分歧的意义。”翻译研究不再将翻译的准确性作为自己要关注的问题,不再以忠实为标准对译本进行价值判断,不再沿袭“作者中心”与“原文中心”的传统思路,而是转向以译者、译文为中心,将翻译问题语境化,探讨充满误读、误译的翻译如何影响目标文化,产生种种误译的社会历史、文化的机制。 作者:梁爽 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文学作品视域下中西文化论文
1中西文化存在的差异
1.1从风俗文化看中西文化差异
风俗文化是通过各民族在长时间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全世界民族繁多,每个民族都具有其独特的风俗文化,而不同的风俗文化使文学作品的翻译之间造成了较大的差异。例如,“红”在汉语中有着吉祥庆祝、幸福美好的意义,而在西方文学中,“红”只是一种颜色,没有其他特别的意义;而“老”这个词在汉语中不仅表示“陈旧”“落后”,还可以表示对人的敬意,在英文中老仅仅是落后的代名词。因此,由于中西之间这种中西文化的差异,同样的文字代表的意义却不尽相同,使中西作品在翻译时造成了一定的阻碍,翻译人员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对文字词语进行单纯的翻译,容易使文章出现歧义,影响作品的翻译水平。
1.2从思维方式中看中西文化差异
思维方式主要体现在行为、精神、物质等方面,是文学作品的重要表现依据。中西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思维差异,从而导致了中西文化间的差异。在文化领域中,思维方式所引起的差异是极为重要的,细微的思维差异很可能造成很大程度的文化差异,因此,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的文化影响不容忽视。西方文化大多注重逻辑思维,着重于对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对其进行反复验证强调。然后中国文化却注重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体现出中庸之道,提倡万物皆有可取之处,属于一种中性的共性优化决策的方法论。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中国文化,都已经深入到民族的骨子里,影响着该民族人们的思维方式,使其创作的文学作品带着浓浓的民族色彩。因此,中西文化差异对文学作品翻译有着重要的影响,是造成中西文学作品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
1.3从价值观看中西文化差异
价值观即代表个人对某种事物及其特点的整体认知,并作出心理评价。中国与西方国家不但在文化风俗和思维方式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在对事物的价值观方面也有着不同的认识。文化风俗和思维方式对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它们的巨大差异都会引起价值观的不同。除此之外,中西方不同的历史文化也是造成价值观出现差异的重要因素。西方文化中十分推崇个个人英雄主义精神,认为个人主义是实现个人价值,体现个人奋斗的重要依据。然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个人主义代表的是自私自利,不顾大局,个人逞英雄的唯我主义,是受到人们摒弃和排斥的。这是由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造成的,中国人普遍认为,应该具有大局意识,个体必须服从集体,只有团结才可以取得成功,推崇集体主义精神。由于这种文化传统,中国人极其抵制个人主义思想,提倡集体创造价值。因此,个人主义在中西文化中有着不同的含义,褒贬寓意不同。由此可以看出来,在价值观存在差异的不同国家中,同一个词语的含义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使中西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存在着很大的障碍,从而造成文学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出现部分歧义。为此,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之前,应该深入了解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和背景,在翻译时还原作品的真实意境,增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促进文化的融合,进而提高中西文化发展。
翻译理论下中西文化论文
1.地理环境的差异与翻译
中西方所处的地域、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不同,所形成的文化也不相同。语言的产生与人们的劳作和生活是息息相关的。英国作为一个岛国,通过航海认识了世界,因而生活中有许多习语源自于航海业。如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中国自古就是农业大国,以耕田为主,常有“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气壮如牛”等词;与中国文化不同,马在英美国家文化中则是吃苦耐劳的象征“work like a horse,as strongas a horse”。中国属于典型的大陆性气候,中国人认为“东风”是美好和希望的象征。与此相反,英国人对“西风”有好感“东风”在他们看来是凛冽刺骨的寒风。
2.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
历史文化指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沉淀形成的文化,其中一个重要文化就是习语。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格言、典故、俗语、和俚语。比如英语中的“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stone”直译为“一块石头打死两只鸟”,而汉语却说成“一箭双雕”或“一举两得”,德语说成是“一个拍子打死两只苍蝇”。我们汉语中的春夏秋冬,英语俚语是根据景物,候鸟表示季节,cuckooing(布谷催耕)意谓春、swallow(燕子)意谓夏、wildgoose(大雁)意谓秋、plum alone(梅花独放)意谓冬。
3.风俗文化差异与翻译
风俗文化是在日常生活中和交际活动中,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比如在待人接物,打招呼时,中国人习惯说“你吃了吗?”“上哪去?”“干嘛去?”表示一种亲切感和关心,但是西方人会很尴尬,觉得是在打听他的隐私。在西方,打招呼通常只是说“hello”“Morning”比较简单的打招呼。再比如说对于颜色的认知,西方比较注重科学理性的教育和科学态度。常用客观事物的具体颜色来象征某些抽象的文化含义。例如,西方文化中的红色(red)主要指鲜血(blood)颜色,所以red使西方人联想到“暴力”和“危险”从而产生了一种颜色禁忌。著名汉学家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意识到red可能会使英语读者联想到“流血”,所以采用小说原用的书名《石头记》,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中国文化中的颜色内涵和象征意义十分丰富,而且颜色词的象征意义是多元的。中国文化中的红色源于太阳,如烈日如火,其色赤红。所以喜庆的日子会常用红色。
4.宗教文化差异与翻译
中西文化比较论文(共9篇)
(一)
一、中西方“合作原则”的违背体现在礼貌原则上的差异
1、“量的准则”的违背
英语是直线型思维模式,汉语言是螺旋型思维模式。因此中国人在向对方提出要求时,所提供的信息往往要大于对方所需要的信息。发话人在提要求之前,总要罗列许多理由,给对方留有考虑的余地,有时还做出保证以免对方顾虑。罗列这些理由和保证,其实在交际会话中不是非常必要的,违反了合作原则中的质的原则,但是礼貌原则中的同情原则却得倒了遵守。“说汉语的人却认为向他人提出要求前有必要先陈述与此相关的理由,尽量减少他人与自己感情上的对立,尽量增加听话者对说话者的同情,与遵守量的准则相比,说汉语的人更侧重于遵循同情准则。”(周雷,2006)相反,西方人在表达请求的时候往往,直接入题,简单明白,虽侧重对合作原则的遵守,但是,西方人会运用比较委婉,礼貌的表达方法来体现自己对合作原则的遵守。如“,Woulditbeposs-iblethatyoulendmeyourbike?”或者“Couldyoupleaselendyourbiketome?”.
2、“质的准则”的违背
“贬己尊人”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中国人听到别人的赞扬,往往会自贬一番,以表谦虚有礼。比如说,中国人为了表示谦虚礼貌,总要声称自己的“看法不成熟”,“对问题研究的不够深刻”如此等等,实际上自己已经对研究的问题经过一番深刻的调查,甚至有真知灼见,这违反了质的原则,却是为了遵守礼貌原则中谦逊的原则。“这种对礼貌原则的遵守确实西方国家的人不能接受的,中国人这些“不实”之词将自身贬损夸大到了最大程度,常常造成西方人理解上的困惑,从而使得跨语言文化的交际不能顺利进行。”(李丽君,2005)因为同汉民族相反,当他们受到赞扬时,总会非常乐意地说一声Thankyou表示接受,从而避免伤害对方的面子,才是对礼貌原则的遵守。
3、“关系准则”的违背
现代餐具设计中中西文化论文
一、“中西文化合璧”的理念及内涵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能力的增强,作为日常生活中用来盛饭盛菜的工具,如今也具备了除实用性功能以外的审美装饰功能。如此的转变促使设计师在进行现代餐具的设计时,不仅考虑产品的使用功能,更注重产品文化内涵方面的作用。“中西文化合璧”指的就是从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历史发展中汲取精髓,并将两者相互融合,统一为一个整体。融合的可以是中西哲学思想、民族风俗,也可以是美学思想、艺术形式。本文研究的“中西文化合璧”主要指的是外国设计师将中国的绘画形式及传统文化符号融入西方的现代餐具设计中,这种融合不只是符号的借鉴与运用,更多的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体现。
二、现代餐具设计中的“中西文化合璧”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形成并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是伴随着我国民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西方现代餐具大胆吸收我国传统文化精髓,将之精神与西方设计文化理念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餐具设计。
1.中国绘画元素与西方现代餐具设计理念的合璧
意大利品牌Seletti的餐具设计大胆地将中国传统绘画元素和西方绘画元素相互并置在一起,如此的布局将中西方美学呈现出对比的效果,碰撞出创意的火花。在该系列餐具的设计中,无论是盘子、杯子还是碗,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色彩绚丽,图案饱满。但是每一个物体却又分为左右两边,中间呈现明显的分界直线。左右两边装饰有不同的图案,代表了中西方在同时期的绘画发展变化。餐具上的分界线不仅反映了我国和西方瓷器生产历史的不同,而且加强了东方和西方的美学交流与融合。我国宋代绘画将全景式构图转向了折枝构图,成为了花鸟画的常用构图形式。绘画时不画整株的花卉,而是画树干上伸出的一枝花卉。设计师SamBaron为葡萄牙瓷器制造商VistaAlegre设计的餐具就采用了折枝构图形式,洁白透亮的瓷器上印着一株花草,简洁中不失淡雅,简单中透着灵动。
2.中国传统装饰纹样与西方现代餐具设计理念的合璧
时间边界意识下的中西文化论文
一、中国文化的模糊时间边界意识及其原因
中国文化的模糊时间边界意识表现在生活的各方面。最直接的表现是中国人少有明确的时间安排表,很少有和别人见面需要预约的时间意识,多数中国人觉得自己有事需要和他人见面时随时可以和他人见面,不会觉得自己时间和他人时间有边界。此外,模糊的时间边界意识使中国人的上班和下班时间很少截然分开,下班后接到领导电话为一点小事加班很平常。中国文化的模糊时间边界意识和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中国文化的思维方式是典型的整体思维,中国人喜欢从整体角度思考,中国人没有发展出严密的逻辑工具和严密的逻辑思维。中国文化的这种思维方式注重从整体看问题,有巨大思维优势。但中国文化思维方式的缺陷也是很明显,最大缺陷就是思维的模糊性。思维的模糊性体现在时间意识上就是缺乏明确的时间边界意识。中国文化的模糊时间边界意识和中国几千年来粗放式的深厚农业文化传统密切相关。自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中国就变成巨大的农业国家。从秦朝到新中国,农业文明持续了两千多年。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这种影响深入到中国文化的骨髓里。农业文化是粗放式的文化。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归,可以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不需要精确安排时间。粗放式的农业文化传统对中国人的时间意识影响很深。这种文明使中国人在时间上意识模糊,缺乏时间的边界意识。
二、西方文化的强烈的时间边界意识及其原因
西方人的时间边界意识使西方人在生活方面体现强烈的边界意识。直接表现就是西方人通常有明确的时间表,和别人见面通常有需要预约的时间意识,多数西方人觉得自己的时间和他人的时间有明确边界。此外,强烈的时间边界意识使西方人的上班和下班时间通常截然分开,下班后领导很少会打电话叫下属加班。如果领导打电话叫下属为小事加班,西方人很可能直接拒绝领导要求。西方人强烈的时间边界意识和西方文化的精确思维方式密切相关。西方人很早就有强烈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使西方人喜欢把事物分裂开来看待,因此西方人不同于中国人的整体思维,当然他们也有整体思维,但是西方人更偏爱把事物分成部分来加以认识,这种认识往往是从局部到整体,而且看问题很细致。因此这种思维方式主要表现为精细思维。精细思维使西方人很早就发展出精密的思维工具,在古希腊时代,亚里斯多德就发展出严密的三段论,亚里斯多德的三段论为西方文化的精密思维首次提供了严密的思维工具。亚里斯多德之后,西方文化的思维方式继续沿着精密的思维方式发展。精密的思维方式对西方人的时间意识影响巨大,精密的思维方式使西方人把时间分成细小的部分,这种对待时间的范式使西方人有严密的时间意识,时间的边界意识强烈。西方人强烈的时间边界意识和西方文化的西方工业文化的效率意识密切相关。自从英国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的工业文化已经持续了几百年,工业文化对西方人影响深。工业文化不同于农业文化,工人上班有严格的时间安排,工人需要严密的时间意识。因此。工业文化使西方人有强烈的时间边界意识。
三、结束语
中西时间边界意识的巨大差异对中西跨文化交际难免带来一些障碍。中西文化的时间边界意识比较可以为中西文化交流扫除障碍。比如说,我们中国人在和西方人交流时就要有较强的时间边界意识,首先一定要把上下班时间截然分开。需要做的事尽量在上班时间通知西方人。其二,和西方人见面时,一定要预约,否则可能会吃闭门羹。此外和西方人交流,一定要注意守时。
作者:张朝政 单位:内江师范学院外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