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当代价值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当代价值,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当代价值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大众生活节奏加快、生活理念变更,应运而生的快餐经济和全球化经济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产生了巨大冲击。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探析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着怎样的内涵和特色、在当代具有怎样的价值、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当代价值转换的问题和实现途径等,是关系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文化内涵;当代价值;实现机制

从人类诞生之日起便有饮食的存在,自古有“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人类几千年来在饮食方面的探索、沉淀、继承和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饮食文化传统。因此,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便成为中华民族在长期的饮食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一、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内涵

(一)中国饮食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原始社会时期,人们从最初的茹毛饮血向讲究味觉口感,满足祭祀、食礼发展,不断追求更高的精神层次,当时饮食已初步具有文化的意味;而战国末年,《吕氏春秋》书中第十四卷《本味》,首次总结了先秦烹调经验,介绍了当时的美味饮食及制作,对火候及调味作了专门的论述,第一次将烹调经验上升到理论;秦汉时期,食养食疗的重要性已为更多人所认知,当时著名的张仲景擅长使用食物来治疗疾病;三国两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发展促进了素食的发展,出现了一系列关于食疗的专著;隋唐时期,由于社会风俗的变化“合食制”“工作餐”盛行;茶文化和酒文化在宋元明清时期发展到新高峰,菜肴呈艺术化民族特色,酒楼、茶肆、餐饮店到处都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体系、食材、制作方法等各方面都日趋完善,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和鼎盛。时至今日,世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国际交流向纵深发展,中国饮食从烹饪原料到烹饪工具,从食品制作方式到食品理念,中国饮食文化的内容正在进行划时代的变革。

(二)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特色

1传统饮食文化展现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稳定的结构体系

经过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华饮食文化形成了独有的内容和结构。从食材选择上讲,中国传统饮食把五谷奉为主食,五畜、五果、五蔬奉为副食,从烹饪方法角度而言,煮炒炖炸、涮蒸卤熏,方式多种多样。更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受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文化传统、民族习俗等因素的影响,便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不同菜系如鲁、川、粤、闽、苏、浙、湘、徽八大菜系。菜系同各个地方的环境和气候影响下的风俗与民情有极大的关系,自成一派且相对稳定。这些文化的积淀和菜系结构,一直延续至今,并在现代化互通有无的大环境下,各个地区间菜系相互呈现交融态势,如今的北方菜系如火锅等渐渐为南方人喜闻乐见。

2传统饮食文化极具鲜明的民族个性

鲜明的民族个性,指饮食文化中饱含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精髓。首先,传统饮食渗透“和”的思想。“和”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融入到了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家和万事兴”、“和运昌盛”等都承载着“和”的理念,融合、平和、中和之美也由此深入到饮食当中,铸就了饮食文化“和”的灵魂。我国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就总结提出,我国饮食养成的基本原则是“谨和五味”与“饮食有节”。其次,传统饮食文化与传统二十四节气相辅相承。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最早是为农事活动提供科学依据。随着实践发展,人们根据中医理论,懂得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应是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人类机体的变化、疾病的发生与二十四节气同样紧密相连。因此,不同节气人体需要不同的饮食结构和遵循相应的饮食禁忌,很早就为大众了解和运用,并开创了不同体质及个别疾病根据节气进行调理的传统,如三伏贴等。传统饮食文化顺应天地运行规律,结合时令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变化,能有效地使身体与大自然同步运行发展,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

二、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当代价

(一)传统饮食文化是大众追求身康体健的指导思想

当前社会条件下,温饱已不成为问题。提高生活质量,满足身体健康需求,是大众普遍追求的生活目标。李时珍强调,饮食结构和饮食习惯在养生道路中占据着重要地位。《黄帝内经》也从中华民族生存环境的实际出发,为人类设计了“五谷为养、五菜为充、五畜为助、五果为益”的饮食营养方案,提倡“以素食、五谷为主,以荤食为辅,不偏食,不过饱”的饮食禁忌。饮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自古就有研究。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快节奏工作环境下,无规律的饮食习惯、食养食疗的不重视必然增加亚健康的人群数量。因此,传统饮食文化中食疗的文化是其当代价值的重要部分,遵循和应用好能够提高大众的生活质量,降低亚健康人群数量,保持国民综合健康指数,实现社会人才资源的高效运转[1]。

(二)独具特色的传统饮食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一书中说:“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文明各国所不及。中国所发明之食物,固大盛于欧美;而中国烹调法之精良,又非欧美所可并驾。”中国因其特有的饮食文化在竞争中展现了自身的民族特色[2]。中国饮食从饮食结构的调和之美、餐具的形之美到烹饪技术制作功夫之美、刀工之美,都是富有我们民族特色的风格美。这些意味着中国饮食不只是一种满足身体健康的生理活动,更是一种美妙的心理活动,是一种充分体现文化特征的身心享受,令其他民族叹为观止。

(三)优秀的饮食文化传统和文明礼仪在当代得以传承

中国饮食讲究的“礼”,与传统文化相互联系。春秋战国时期,人们便开始分外注重饮食礼仪,据史书记载,“日常进食应体现出孝亲敬师”,孔子在《论语•乡党》中指出应“食不言寝不语”,饮食同时讲究秩序和规范,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等,都体现着“礼”。但这里“礼”,并不是简单的一种礼仪,而是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礼”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中国餐饮礼仪应该说是源远流长,在周代时候,饮食礼仪便有了整套的完善制度。如今在餐桌上,我们仍重视礼节、礼貌的传统餐饮礼仪。交际圈子不断扩大,人们会参与各种各样的聚会,了解和继承传统的用餐习俗,学会重视餐桌礼仪,不仅可以更加自然、娴熟地与人交往,还能提升气质,体现教养。

三、实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当代价值面临的困境及其成因

(一)传统饮食文化遭受快餐和外卖的双重冲击

1快捷式餐饮业的崛起满足大众生活节奏需求

经济的发展加快了大众的生活节奏,慢条斯理的生活方式不能顺应他们的生活状况。快捷式餐饮最大的特点是便捷,它满足了人们追求时效的需求。相反,传统饮食中的细细品味、细嚼慢咽的传统在时间上阻碍了他们的进程。为了促进经济的发展,以及顺应群体的需求,市场给予快捷式餐饮业充足的发展空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传统饮食业的发展,也阻碍了传统饮食文化的传播。

2传统饮食文化的弘扬机制缺乏完整体系

《舌尖上的中国》是宣传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创新类传播方式,节目在采编中增加了文化底蕴,节目一经播出便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但由于后期的跟进不足,宣传力度较弱,且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热播过后,传播效果并不乐观。虽则目前诸多高校增设相关专业但数量不多,教材内容不够精细,对于从事相关教育人员、培训人员的要求不高,考察内容偏重于对传统饮食文化的总体认识而没有细化。整个社会文化缺少良好的弘扬传播的完整体系。

3大众对传统饮食背后的文化探寻和传承意识淡薄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色香味俱全的价值标准,现今支离破碎。工业的发展,的确延续了传统饮食的美观,但潜藏着严重的隐患。前文中提到的“和”的思想,如今也有体无完肤之嫌疑。如人们多用快餐盒,一次性筷子,传统器皿在普遍的饮食习惯中慢慢退出舞台。传统饮食菜名被冠上幽默趣味的代号,如“富贵鸡”被称为“霸王别鸡”,求新奇求注目的菜名虽颇具创意,却丧失了“富贵鸡”背后大众对于传统“富贵”祈愿思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对“霸王别姬”典故的扭曲。体现出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人们只看到了表面的经济效益而忽视保持原有的传统文化底蕴。

4全球化经济促使全球餐饮在抢滩国内餐饮市场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下,饮食全球化的发展不可阻挡。异国料理对中国的餐饮行业造成重要影响并逐渐占据了中国大部分的餐饮市场。现今,在国内西餐成为中等阶层生活饮食的象征,传统美食则名不见经传。这样的错位理念限制了中国传统饮食高端场合的份额,导致人们渐渐疏离传统饮食文化的本我意义,忽略了最具中国特色的美食传承习俗。如今,人们不再讲究年夜饭的意义,众人谈论的“年味的淡”,究其原因,其始作俑者却是人们贪图便利的心理作怪。传统饮食文化受到当代工业、西式餐饮、单一的饮食理念等的冲击,使传承延续空间受限。

(二)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当代价值转换存在的问题

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对于经济价值的增长,传统饮食文化的价值转换加大了创新点升华需求。首先,在民生相关领域中,饮食可以说是大众一种再熟稔不过的领域,再度的宣传对大众而言无异于是老生常谈[3]。其次,传统饮食文化的料理方式主要讲究温和慢烹,不适用于当下高效率运转的工作方式。再者,具有民族特色的餐具不适应当下的场合需求。而在全球化经济带动下西式餐饮业的极大发展,餐具往西方及便利方向转换(一次性餐盘等)。因此,中国传统饮食文化面临的现代化问题不仅仅是加大传播力度,更应该注重传统饮食文化思想地升华,烹饪方式的改善,特色餐具的重组,只有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进行加工再利用才能更快地实现现代化转换。

(三)传统饮食文化当代价值的科学内涵界定问题

传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融合了医药、工艺、烹饪等文化,实现食疗、彰显民族特色、烹饪多样化等作用。由于传统饮食文化产生的时间较长,应检验该文化的准确性,考察其科学性,维护自身的利益,维护国家的利益。医药方面,种种食疗菜谱是否具有科学合理性,是否具有相关凭证以及典例验证,资料来源途径是否可行;工艺方面,工艺品的产生时间,产生的用途及背后的含义;烹饪方面,食材的选取、烹饪的工序、食材搭配营养价值的高低等,这些问题直接对人体的健康、文化的传承产生重大的影响。在当代,上述是最受人们关注的重点所在,食疗受广大群众推崇,而民族工艺的传承更是展现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环节。此外,历史的悠久、考证的方式及途径都将受到一定的阻碍,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传统饮食文化的科学内涵[4]。

(四)传统饮食文化当代价值缺乏科学普及机制

由于传统饮食文化产生的时间较长,加大了其科学考证难度,因而,传统饮食文化在某些程度上欠缺了强有力的历史证明。在食疗药理方面,当代的文化一代一代承接延续下来,具有的说服力便是前无古人,也便有了后有来者。所谓的经验使他们大幅度宣传传统饮食文化的食疗功效,并无科学地探究以及证明。人们只能肯定地承认它的用途以及先辈的使用经验。当下人们只知道照着食谱选取食材,按照现成食谱工序准备,并不清楚选择它的原因,以及食物之间的搭配原理不尽知晓,只知道依葫芦画瓢。所以,传统饮食文化由于产生时间较长,内容丰富,机理繁复,当下并未形成科学机制用来验证它的科学性。

四、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当代价值的实现路径

(一)构建适应时代需求的饮食文化体系

当下,快节奏、高效率是大众群体所热衷的生活状态。在饮食方面,不同类型的群体对于它的要求也不相同。例如,上层人士要求饮食不仅应具有色香味,更应注重营养搭配,绿色健康以及能与餐桌礼仪文化相融合,从而体现真正的美食;中层白领对于饮食的要求集中于营养上,注重饮食养生;而底层人员对于饮食的要求大致为解决温饱问题、快捷便利。上述大众对于美食的要求都有不同的侧重点,而真正注重饮食文化内涵的为数不多。因此,必须加强对文化体系的重新调整力度,彰显中华文化思想,彰显饮食文化内涵。

(二)梳理饮食与饮食文化的关系,完善饮食文化的宣扬机制

现今,政府加大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并出台政策加以支持。科技、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热衷于新媒体、热衷于互联网、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对于传承饮食文化,必须梳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在联系,及饮食与饮食文化的关系。饮食主要通过烹饪时、烹饪后的过程及结果展现,而饮食文化则是从古至今、源远流长下来的精髓,处于内化不善外扬的状态。梳理并不意味着分割两者的联系,只有两者辩证的统一以及对饮食文化的深入研究才能使饮食文化的宣传力度达到最大化。因此,必须借用大众喜闻乐见的网络平台、文化创意等方式促进饮食文化的宣传以及加大对于从事饮食文化行业的教育人员和培训人员的考核力度,考察范围以便确保饮食文化内容的科学性,同时在宣传饮食文化方面增加法律保障确保宣扬机制顺利施行。

(三)确立合理的养生观,结合“五味调和”古法构建激励大众机制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人们热衷于以食滋养,以食入药,养生理念深入人心。但是,观念的极端化,不仅歪曲饮食文化内涵而且使健康发生本质性变化。观念的极端化主要体现于“喜淡、喜素、喜荤”。《黄帝内经》指出我国传统的养生观“谨和五味”,而并非当下养生人士的极端主义。因此,食养的有机实现首先应确立合理的养生观,转换用餐意识,注重“五味调和”;其次,建立“五味调和”古法考证小组,确保科学性从而加大古法的宣传力度;最后,以专家指导,结合二十四节气和详解食物特性来构建激励大众机制。

(四)立足传统饮食文化,创新发展机制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保持自身的文化优势的基础上,应结合当下的发展,增加创新机遇,宣扬文化。日益发展的时代拒绝传统腐旧的思想方式,时代的不断变化对于传统饮食文化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认清发展方向,了解自身的优势,根据时代的不同需求,做出相应整改。例如,在当今新媒体时代,可以结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宣传传统饮食文化的优越性;随着时代的发展,追求养生食疗的人群与日俱增,结合当下人群的需求,推广私人订制,为他们量身打造制定精准完善的食疗方案。时代是日新月异的时代,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只有把握自身的优势,结合时展趋势,找准定位,借助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才能在不断变更的潮流中抓住时机,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吴言明.文化承传视角下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特征[J].大众科技,2012(12):197-198.

[2]吕田.石器时代的饮食进化史:从“茹毛饮血”到“烤肉飘香”[J].中国食品,2014(1):76-79.

[3]袁林.西餐饮食文化对中国传统饮食观念的影响[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0):132-133.

[4]常慧.适宜的烹调方法才能烹制出营养菜肴[J].中国果菜,2016(5):28-29.

作者:陈娇芸 单位:漳州卫生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