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学中饮食文化的融入思考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大学语文教学中饮食文化的融入思考,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大学语文教学中饮食文化的融入思考

将饮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具有理论与现实基础,一方面,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教学资源,与当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的大学语文教学本质相契合,由此可见,饮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具有逻辑共性,这是二者融合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在现代化教育理念下,大学语文教学逐渐脱离语文学科与校园,逐渐与德育、生活教育等进行融合,在此情境下,饮食文化的融入为大学语文教学的多元交融提供了切入点,因此,将饮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符合大学语文教学现代化改革的现实需求。基于此,由吴澎编著、化学工业出版社于2020年9月出版的《中国饮食文化(第3版)》一书,聚焦中国饮食,全面梳理中国饮食文化内涵,构建相对完善的中国饮食文化框架,为进一步探索中国饮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基础,是广大语文教学资源建设及改革相关人员需关注的重点书籍。

《中国饮食文化(第3版)》全书共包括九章内容。第一章论述中国饮食文化的定义、特征、地域差异、研究现状等内容,并着重分析孔子、孟子、老子及庄子的饮食思想。第二章详细论述中国八大菜系及其代表菜品。第三章阐述中国酒文化,包括酒的起源、种类、名酒、文人及历史典故等主要内容。第四章全面论述中国茶文化,梳理中国茶文化的历史发展轨迹,同时结合新时代背景探讨现代茶文化发展。第五章以《红楼梦》与金庸小说为抓手,分析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饮食文化。第六章全面梳理中国的节日食俗、人生仪礼食俗相关内容。第七章论述中国筷子文化,包括筷子的起源、历史演变、功能及礼仪等主要内容。第八章对中国传统食礼及现代宴会礼仪展开对比论述。第九章以历史名人为切入点,探讨中国饮食,其中涉及西施舌、东坡肉、诸葛亮发明的馒头与包子等。

结合该书,梳理可融入的饮食文化元素,主要包括以下六类:其一,食物类文化元素,主要是指食物自身蕴含的历史文化,如茶文化、酒文化、醋文化及不同菜系文化等;其二,器具类文化元素,主要是指饮食相关的器具所蕴含的文化,如桌椅、筷箸、茶具、酒盏等;其三,历史典故类文化元素,如禹王绝酒、帝王酗酒、酒政外交等;其四,节日类文化元素,主要是指与饮食文化相关的节日习俗等,如春节、重阳节、腊八节等节日的食俗及婚宴、寿宴、丧宴的食俗等;其五,诗词名著类,在中国古代诗词及名著中,蕴藏大量饮食文化,如《将进酒》《凉州词》《红楼梦》《礼记》等;其六,名人类,主要是指对饮食进行延伸所涉及的历史文人所蕴含的文化,如由东坡肉引伸出的苏东坡、由貂蝉豆腐引伸出的貂蝉等。

2014年中国开始全面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各学科教育资源实现充分融合,在此大教育格局下,大学语文教学资源建设思路被拓宽,多种文化元素开始被纳入大学语文教学视角中,饮食文化即包括在内。结合饮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可以将二者融合的价值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有利于丰富、完善大学语文教学资源建设,以《中国饮食文化((第3版)》一书为例,中国饮食文化中蕴含大量大学语文教学资源,如《红楼梦》《神雕侠侣》等名著中均涉及对饮食文化相关知识或场景的描述,以这些书籍为载体,将饮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学知识的同时掌握中国饮食文化,由此丰富大学语文教学资源的文化内涵,推动教学资源建设的优质发展。其二,有利于促进传统文化传承,将饮食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有利于深化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知,激发其爱国情怀,由此形成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这是增强青年群体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也是应对新时代背景下多元文化冲击的必然需求。

为推动饮食文化与大学语文教学的融合,充分发挥饮食文化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育人价值,可采取以下三项举措。

其一,针对饮食文化的融入,调整大学语文教材。对大学语文教学而言,教材是支撑其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重要条件,因此将饮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需要以教材作为主要发力点,切实推动饮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落地。在将饮食文化纳入大学语文教材的同时,也应积极利用现代互联网设备与技术,获取饮食文化中的语文教学资源,通过丰富的资源支撑,深化饮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其二,针对饮食文化的融合,加强大学语文师资建设,将饮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意味着教师要在语文教学素养的基础上,拓展饮食文化素养。对此,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积极学习现代化教育理念,汲取多种教育资源,不断促进自身教学素养的全面发展。同时学校应完善相应激励机制,构建适宜的平台,为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其三,以教学评价为推手,促进饮食文化向大学语文教学融合,即将饮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效果纳入教学评价体系中,通过有效评价及评价信息的及时反馈,保障饮食文化融入相关工作持续、优质开展。

作者:吴澎 单位: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