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涉盐诗歌的史料价值浅析

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唐诗宋词涉盐诗歌的史料价值浅析,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唐诗宋词涉盐诗歌的史料价值浅析

内容摘要:唐诗宋词中蕴含大量的盐业史资料,包括盐的生产制作以及与盐相关的制度、文化。诗歌中的盐文化虽然有一定主观因素,其范围涉及方方面面,反映了当时普通百姓的生活,具有一定现实性。诗歌是一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以诗证史,不仅可以扩大资料收集的来源,也为诗词教学提供历史佐证,具有一定研究意义。

关键词:古诗词;盐;唐代;宋代诗歌

发展见证着文化的进步,诗歌教学标志着文化的传承。据不完全统计,《全宋词》中涉“盐”的诗歌就有58首;而作为唐代“生活百科”的《全唐诗》,其中仅“盐”字就出现了一万多次,涉及“盐”的诗歌有122首。陈寅恪先生曾表示,中国的诗歌虽然短,但却包括了时间、人物和地理三点,以此来与中国历史发生联系,以诗证史。研究文学作品中的盐业史料,不仅扩大了资料收集的来源,也为诗词教学提供历史佐证。

一.关于“盐”的生产制作

中国盐业发达,有着悠久的盐业生产史。唐宋时期食盐的生产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历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我国盐业发展的转折点。《新唐书·食货志》记载:“唐有盐池十八,井六百四十,皆隶度支。”①宋代周彦邦的“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都写出了唐宋时期盐质量之高,产量之大。唐代诗歌作品中的盐,按其产地可分为:两淮地区的海盐、河东关中盛产的池盐以及剑南东、西两川地区的井盐。杜甫在诗歌《盐井》中描述到“卤中草木白,青者官盐烟。官作既有程,煮盐烟在川。汲井岁榾榾,出车日连连。”此诗平实易懂,但从历史和科学人文价值来说,堪称杜甫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之一。其一,它再现了古代甘肃一带井盐的制作工艺———使用“滑车”汲水,再通过煮制卤水获得井盐。其二,这首诗中的“官作既有程”表明了当时的井盐生产受到政府的控制。其三,它还反映了盐民的工作状况,展现了“煎盐”之苦。除了井盐之外,卢纶的《送王录事赴任苏州》:“潮作浇田雨,云成煮海烟。”描写的就是“海盐”的生产过程,首先“潮作浇田雨”通过浇灌海水获得盐卤;最后“云成煮海烟”经过“提纯”获得食盐,这些都可以在诗歌中找到论证。北宋时期海盐开创“晒盐”法。关于海盐的晒制法,在盐业史的研究上一直有所争论,很多学者认为其源自于明代,但近有史料证明海盐“晒制”法可以追溯到宋金时期。宋代梅尧臣的《送潘司封知解州》古诗词对于其研究具有史料价值。所谓一方水土滋养一方产业,晒盐首先讲求的是地理位置,诗中写到:“盐池暗涌蚩尤血,红波烂烂阳乌热。岸旁遗老记南风,五月满畦吹作雪。”这里提到的“解州”今位于运城西南,北面有粼粼硝池、东面有百里盐湖。这首诗生动形象的记述了我国古代淮北地区多晴天、蒸发快的气候特点,为盐业发展提供天然的地理条件。宋以前的海盐制作全部是采用的“煎盐”法,“刮土淋卤,燃薪熬盐”浪费草木不说,其过程也是费事费力,海盐晒制的出现推动了盐业的发展。

二.关于“盐”的品种分类

前边我们论述了食盐的生产制作,根据地理环境以及产地的不同,可以将它们分为“池盐、海盐、井盐”三大类;我们翻阅《全唐诗》及《全宋词》可以发现,唐宋时期的食盐按颜色的不同还可分为“红盐”和“白盐”两个品种。《南史·周颙传》:“卫将军王俭谓颙曰:‘卿山中何所食?’颙曰:‘赤米白盐,绿葵紫蓼。’”白盐是食盐的一种,在唐宋诗文中所提到的“盐”大部分都是“白盐”。例如:唐朝吕渭的《状江南·仲冬》写道:“海将盐作雪,出用火耕田。”形象的再现了江南地区特有的晒盐场景。李白的《题东溪公幽居》:“客到但知留一醉,盘中只有水晶盐。”这里提到的“东溪公”生活在当涂县,也就是今天的淮盐产区,这里招待客人所用的“水晶盐”就指“白盐”。《全宋词》中“点点吴盐雪凝,玉脍和齑冷。”把吴地的盐比作像雪一样洁白晶莹,也从侧面反映了吴地产白盐的质量之高。晚唐诗人顾云《苔歌》诗云:“琼苏玉盐烂漫煮,咽入丹田续灵液。”这里的“玉盐”也是描摹了白盐颗粒晶莹的形态。相比“白盐”,红盐中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主要出产于青藏高原地区,有“藏秘红盐”之称。唐代贯休在《送僧之灵夏》写道:“连天唯白草,野饼有红盐。”这里作者生活的蕃地气候恶劣,当地人日常生活以红盐为主。皮日休《奉和鲁望秋日遣怀次韵》“药囊除紫蠹,丹灶拂红盐。”《太湖诗·以毛公泉一瓶献上谏议因寄》亦曰:“赤盐扑红雾,白华飞素烟。服之生羽翼,倏尔冲玄天。”都以夸张的手法展示了红盐的神奇功效。宋代诗人陈克《浣溪沙》诗云“何物与侬供醉眼,半黄梅子带红盐。”这里的红盐淹渍的梅子是下酒的好菜。诗人吴文英更是在“相将初试红盐味,到烟雨、青黄时节”和诗句“春未了,红盐荐鼎,江南烟雨黄时”这两首诗中都提到了红盐,可见红盐在唐宋时期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三.关于“盐民”的生活状态

文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仅展现审美意识形态,也透过文字描摹再现了当时的文化场景。盐诗的创作也反映了唐宋时期盐业发展,鱼盐集市、民生得以繁荣的社会图景。古代经营盐业往往利润丰厚,唐初官府对盐业的管理还较为宽松,所以很多人凭借盐业,成为富可敌国商人。唐代白居易《盐商妇》这样描述到:“盐商妇,多金帛,不事田农与蚕绩。”原本是扬州城的小户人家,嫁给盐商之后却过上了锦衣玉食的生活。诗中还说道“婿作盐商十五年,不属州县属天子。每年盐利入官时,少入官家多入私。”说明了虽在专制制度下,盐商还是占了盐业盈利收入的绝大部分。唐代刘禹锡《贾客词》:“五方之贾,以财相雄,而盐贾尤炽。或曰:‘贾雄则农伤’予感之,作是词。”中唐以后的社会经济虽然曾经“安史之乱”的严重破坏,但商业还是持续发展的。中晚唐时期,出现了不少财力雄厚的大商人。商人权势大则损害农民的利益,尤其是盐商,他们对农民的剥削非常残酷。川流不息的长江,是诗人的眼中流动的食盐船只,盐业运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状态。杜甫《夔州歌十绝句》诗云:“蜀麻吴盐自古通,万斛之舟行若风。长年三老长歌里,白昼摊钱高浪中。”长江上来来往往的船只,是盐业繁荣的象征。在运输途中,还伴随着赌钱的喧嚣,千帆竞发,构成了唐宋时期水上的经济大动脉。商人不辞辛劳,甚至深入穷乡僻壤,使人们交易变得十分便利,如韦处厚《驳张平叔粜盐法议》记载“山谷贫人随土交易,布帛既少,食物随时。市盐者或一斤麻,或一两丝,或蜡、或漆,或鱼,或鸡,琐细丛杂者,皆因所便。”②唐宋时期的盐工相比盐商,也真实反映了盐文化的另一幅图景。“盐车上峻坂,倒行逆施畏日晚。”“畏日晚”反映了广大劳动盐民的真实写照。

四.关于“盐”的饮食文化

中国诗歌中的饮食文化彰显博大精深的人文情怀,融入审美因素,是中国特色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范成大《春日田园杂兴》:“溪头洗择店头卖,日暮裹盐沽酒归。”这句诗带着十足的烟火气息,正是这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才是诗歌最美的表达。涉“盐”诗歌的创作,也反映了以“盐”为中心的饮食文化。“盐”作为重要的调味品,被制成各式各样的美食,反映一个地区的饮食风俗。唐代李白《梁园吟》:“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夷齐事高洁。”不要自持清高,捻盐饮酒,人生不得意也要尽欢啊。柳宗元《柳州峒氓》“青箬裹盐归峒客,绿荷包饭趁虚人。”“峒”是古代对广西、湖南、贵州一带少数民族的泛称。这首诗从小处着眼,有人拿竹叶裹着盐巴往家去,有人用绿色荷叶包着饭菜赶集来,人民生活的景象跃然纸上。宋代吴英在《暗香疏影·夹钟宫赋墨梅》中写道“相将初试红盐味,到烟雨、青黄时节。”作者在赏画时联想到在梅雨时节梅子正好,采之与盐相调,可谓美味。吴英文《虞美人影·咏香橙》中:“点点吴盐雪凝。”用“香橙”“吴盐”可作调味品及醒酒之物,可见关于盐的饮食文化之丰富。涉“盐”诗歌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一个时代的民土风情。“茶米油盐酱醋茶”一类的生活琐事,经常被唐宋诗人放入诗歌中吟咏。如白居易诗云:“门庭多草厨少烟,庖童朝告盐米尽。”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在《清玉案·盐絮家风》词中写道:“盐絮家风人所许,如今憔悴,但余双泪,一似黄梅雨。”该词是李清照写于南渡之后,背井离乡,只有灯下饮酒诵词来排遣忧愁。苏轼《山村五绝》中说:“老翁七十自腰镰,惭愧春山笋蕨甜。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孔子“闻韶”三月不识肉味,但是这首诗却反映了深山供盐短缺致人食之无味。柴米油盐酱醋茶,从广泛意义上说,一般是妇女所接触的事物,“女主内、男主外”当这些生活必需品从一位男人口中说出时,可见生活的艰难。综上所见,盐文化已经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发展中。以上对于涉“盐”诗歌仅进行了粗略分类,主要论证涉“盐”诗歌的史料价值。这些诗歌所具有广泛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其题材广泛,以“盐”为载体,涉及人情世故、风物民生等等许多方面,为盐文化研究提供“史料”的同时,以此为基础也为展开涉“盐”诗歌教学提供材料支撑。

作者:陈雪 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