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寻找写作灵感?中文期刊网用心挑选的饮食文化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希望能为您的阅读和创作带来灵感,欢迎大家阅读并分享。
中国饮食文化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体现,也是一种广视野、多角度、深层次的地域文化载体。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饮食文化已经超越了其满足生理需要的基本特点,有了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更高雅的精神追求。在饮食文化的诸多演变中,其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不失为一个重要的亮点,亦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广泛传播开辟了一个新的空间和更广阔的发展路径。从哲学伦理角度开启中国饮食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对于大学生提升个人自身修养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有着重要意义,亦有利于发掘中国饮食文化中包含的深厚哲学内涵,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资源。但是随着国内外形势的风云突变,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都在发生不断的改变,大学生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状况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与需求。构建一套能充分地将中国饮食文化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长效研究机制势在必行,以形成新的伦理饮食文明、引导正确的饮食观念;提升当代大学生的饮食道德素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化追求;促进饮食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科学应用的学术研究和方法变革。由韩作珍编著的《饮食伦理,在中国文化的视野下》(中国人民出版社,2017年6月第1版)一书,对饮食文化伦理做出了深入而系统的探究,对促进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有着积极的助益作用。纵览全书,有以下三个特点值得注意:
一、内容丰富、特点鲜明
虽然近年来我国的国民饮食文化研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大都是基于文化学、社会学的学术视角来进行切入,对饮食文化的伦理理论审视还稍显不足。要让读者领悟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博大精深,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做出有力的参考,必须首先明确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伦理地位。该书阐释了在中国传统饮食礼仪思想中蕴含的丰富哲思,将其应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中,有利于以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为基础,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凝聚性、学术性和实用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饮食文化相结合注入强力的粘合剂。首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礼仪思想中的孔子礼食思想增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凝聚性,我国餐饮文化思想虽然源远流长派系林立,但从膳食之道、膳食养生观到厨艺烹调的基本观念、膳食安全观念等都与孔子的礼食思想高度贴合。其思想均在于倡导合规的膳食礼仪,以达到遵守食礼、净化思想的目的。这些贴近传统儒家思想的饮食文化礼仪促使着中国人的饮食活动更加礼制化、伦理化、规范化和人情化,亦对高校师生了解中华饮食的食俗、食性、食规具有重要作用。其次,饮食礼仪思想能够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进行传播,从而提升大学生的个人文化素养,陶冶性情,研习优秀的文化礼仪。礼乐习俗约束着人类的自然本能,例如从先秦时期开始,对不同场合的食礼就有不同的要求,对布席、进食、宴席座次等均有严格的规定。中国传统饮食礼仪思想彰显出重教、敬贤、养老等饮食礼制,正如齐鲁饮食习俗中“长幼有序”的礼俗观、“敬天爱人”的和谐观、“以和为贵”的发展观,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最后,中国传统饮食礼仪思想中蕴含的政治伦理、民族情意能够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提升大学生的爱国之情与拥护民族团结的拳拳之心。如举办各种宴饮活动,一方面可以定人伦、明秩序,另一方面可以敦亲睦邻、笼络感情,从而实现人际和谐、社会稳定。又如不同的少数民族饮食习俗客观地反映了其民族的饮食特色、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等,大学生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其进行合理吸收,对加深了解民族饮食伦理精神和推动全国饮食文明风尚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二、案例多样、结合实践
人类的生存发展离不开饮食,饮食活动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与保障。该书书案例编排详实,从饮食文化的历史演变中讲述了人类思想政治教育的变化。从采集时代“茹毛饮血”“污樽抷饮”的生食状态,到狩猎时代“钻木取火”的烤食阶段,再到农耕定居时代“烹”“调”的科学饮食阶段。数万年人类饮食文化的发展就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无到有的缓慢发展过程,其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天人相生的生态观、食治养生的科学观和五味调和的和谐观。该书在中国传统饮食礼仪思想和中华饮食文化历史演变方面的讲述,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内容。一方面中华饮食文化和传统文化中阴阳相生的哲学观、儒家思想主导的伦理观、中医倡导的饮食养生之道不谋而合,例如《黄帝内经》中强调“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体现出祖先们追求食物的合理搭配,早就形成了以素食为主、肉食为辅的饮食结构。“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气驰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体现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必须辩证地对待个人饮食习惯,要和谐科学地发展,改变物以稀为贵等不正确的饮食观念。另一方面,我国饮食文化体系的形成,是通过代代相传、今俗袭古、古俗沿今的方式实现的。从“民以食为天”的民生观念始终影响着每一代的中国人可见饮食问题就是民生问题;从饮食方式的合餐制、筷子文化来看,亦体现了中国独特的“团圆、统一、和谐”的文化精神;从饮食礼仪规范上,《礼记》记载最初的饮食礼仪来自与祭祀活动,将最贵重最美好的事物献祭给鬼神,表达敬畏祈祷之情,再到日常家庭饮食、宴席的安排、座位的摆放、进食的次序都有明确严格的规定,体现出饮食礼仪严格的规范化。这些饮食礼仪思想和饮食文化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趣味性和探究性。
三、重伦理、多维度、高价值
该书文化底蕴丰厚,沟通了饮食文明和饮食伦理,是对文化与历史的一种追溯。该书旁征博引横贯古今,引用了不少吃食典故,以此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文化素养,以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饮食文化空前繁荣,但是恶性食品安全问题却频频爆发。该书正是以食品安全危机为背景,以生活伦理为切入视角,涵盖了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对我国饮食伦理从个人、社会、人际等三个层面进行了系统的、深入的分析,可以说该书是饮食文化研究领域中一部具有学术研究和现实应用双重价值的著作。食品安全伦理问题既是中外学术界的重要议题,也是公共责任问题、企业责任问题中的一部分。积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有助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更有助于让大学生在日后走上社会时懂得诚实守信的食品经营伦理底线,礼仪相待是食品生产经营的道德延伸。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展经历了几次调整,市场经济的主导性愈加明显,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发生着不断的转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全程育人、全方面育人的教育目的。中国饮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将饮食礼仪思想和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相结合,将食品伦理安全问题作为一次重要的实践活动,引导高校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世界观。食品安全领域事故频发,不仅是相关政府监管部门监管责任的缺失,也是食品生产经营环节中企业家责任感的缺失,还是消费者及新闻媒体在日常生活中监管责任的缺失。目前想要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最重要的任务是树立全社会全体人员的责任意识,从大学生出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责任教育,从而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达到政通人和的目的。诚然,要发挥饮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育人功能,仅仅凭借单一的教学手段是远远不够的。首先要深入地研究饮食文化的历史由来、实质内涵和发展现状,将其与现代的政治思想教育相融合,培养出有历史发展眼光和责任意识的大学生;其次,科技进步背景下各种社交平台层出不穷,切记不可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要合理地依托互联网平台和世界饮食文化相连结,更好地掌握大众的饮食动态,培养出具备世界眼光和广阔胸襟的大学生。最后亦要注重和实践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发展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饮食文化,培养出勇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的大学生。综上所述,《饮食伦理,在中国文化的视野下》一书内容丰富,架构清晰,既有深厚的中国饮食文化研究基础,又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让读者在感受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亦领略到其中的伦理文明。通读全书,可发现该书作者是以文化学、伦理学、历史学、哲学等多学科视角来细致深入地研究饮食伦理,阐明了饮食文化发展的历史演变,对饮食伦理的当代构建也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具有广泛的适读性和实用性,不失为近年来研究饮食文化发展的一部学术佳作。该书亦可为我国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构建正确的饮食观念、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形成科学的饮食风尚提供有力的实践指导和理论支持。
作者:韩月 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